鸡山志略一
绝顶四观东日、西海、北雪、南云。
观之有四,分于张直指,而实开辟以来,即罗而致之。
四之中,海内得其一,已为奇绝,而况乎全备者耶。此不特首鸡天,实首海内矣。
诗五首未录〔见下〕华首重门龙华浩劫,转恨此门不辟。不知使其中堂奥潜通,纵别有天地,不过一窈窕之区耳;何如双阙高悬,一丸中塞,使仰之弥高,望之不尽乎。故方广石梁,以为五百应真之地,而亦旁无余窦。其意正与华首同也。
诗一首见《鸡山十景》太子玄关琼台中悬,已凌灏爽。玄关上透,更转虚灵。栈壁排云,出没于烟霞之上。所称群玉峰头,瑶池月下,仿佛在此。
诗一首见《鸡山十景》罗汉绝壁每爱袁石公“补填积雪成新径,展拓闲云架小庐”之句。
行罗汉壁,宛然诗中之画也。至其崩云叠翠,人皆面壁,石可点头,自是一幅西来景,不烦丹青落笔。
诗一首见《鸡山十景》狮林灵泉山下出泉,有渟tíng水积而不流有流,皆不为异,乃泉不出于麓而出于峦,峦不出于坳而出于脊,脊不出于外泻而出于中垂,中垂不出于旁溢而出于顶灌。此惟狮林念佛堂见之,欲不谓之灵不得也。
诗二首见《鸡山十景》放光瑞影川泽之气,发为光焰,海之蜃楼,谷之光相太阳光通过山间云雾时衍射成相,俗称“佛光”,皆自下而上。放光四面深环,危崖上拥,灵气攸聚,瑞影斯彰,其与四大比隆,宜也。然四大亦惟峨眉、五台,其光最异;若九华、普陀,亦止佛灯,未着光相,故放光之瑞影,真四之中,二之上者矣。
诗一首见《鸡山十景》浮屠绾胜三距东环,百刹中峙,扃龙华于双阙,悬象魏即庙门外双阙,象即“相”,相示;魏即“巍”,巍然于九重,玉毫遍地,只欠当门一楗,金掌中天,忽成华藏千祥。既合此尖,永证胜果。
诗二首见《鸡山十景》瀑布腾空匡庐之瀑,不及雁宕,独得列名四景,以人所共瞻也。
鸡山玉龙瀑布,亦不若猴子峒峡中崖石掩映,然玉龙独挂山前,漾荡众壑,领挈诸胜,与匡庐同,不得分大小观也。
诗一首见《鸡山十景》传衣古松鸡山之松,以五鬣liè长毛,此指松毛见奇,参霄蔽陇,碧荫百里,须眉尽绿,然挺直而不虬,巨润而不古。而古者常种也,龙鳞鹤氅,横盘倒垂,缨络千万,独峙于传衣之前,不意众美之外,又独出此一老。
诗一首见《鸡山十景》古洞别天鸡山岩有重门,洞无奥室,独于山后另辟神境。盖山脉至此将尽,更出一番胚胎,令人不可测识。人所共瞻者,则扃之使不可几通“及”;人所不到者,则通之示有所入,何山灵之幻乃尔?
诗二首见《鸡山十景》
地理学名著。明徐霞客撰。成书于1640年。共二十卷,约40万字。是作者在多年游历中以日记和散文体裁写下的考察记实,其主要部分是对我国西南地区石灰岩地貌又称“喀斯特地貌”或“岩溶地貌”的考察和研究,细致描述其在不同地区的分布特点、类型、特征,对观察到的这些地理现象进行类比、总结,并厘订了一系列专用名称,在世界地理学史上堪称创举。详细载录了作者对一百多个岩溶洞穴的勘察探寻,大都记有方位、形状、结构、特点,有的还准确地给出洞口位置,对溶洞、钟乳石、石笋的成因做了符合科学原理的分析。书中还记述了作者对长江、南北盘江、湘江等多条江河之水源与流向的考察,纠正了过去志书中有关这些江河源地等方面的错误,对河流的侵蚀作用、流水和流速的关系等均有生动而科学的论述。各地的矿物、火山、温泉等地理地质现象以及因纬度、高度不同而产生的气候差异和对动植物生态与分布的影响等均作了颇有意义的记述。该书内容丰富多采,记述翔实精确,在地理学研究方面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文字精美,诗情画意,盎然纸上,写景状物十分逼真,引人入胜。关于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政治、经济、历史、风俗习惯等方面的记载,是研究我国少数民族历史的极为珍贵的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