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春秋战国思想史话 / 嵇文甫

第五章 庄子

2025-08-26 17:53 春秋战国思想史话

庄周,战国时代的宋国人。他的生卒年岁大概和孟子略相当而稍晚一些。他似乎也是一个从旧贵族阶级没落下来的人物,曾在他的家乡蒙那个地方当过一段管漆树的小官吏。他的生活很贫困,曾经靠打草鞋过活,有时候连饭也吃不上,还得向朋友借米。但是他很清高,对于那班富贵得意人物极端嘲笑。他觉得人生如梦,好象看破红尘的样子。现存《庄子》一书在中国思想史和文学史上都有很大的影响。

(一)全身免害

道家学说,特别象庄子的学说,尽管讲得非常玄远微妙,好象超出凡尘,但归根究底,只是要全身免害而已。庄子并不象他表面那样洒脱自在,在他的心目中,这个社会实在是很不太平,处处会碰到危机。他认为我们简直都是游于羿之彀中。羿是个善射的人,彀中犹之乎说是射程中。游于羿的射程里边,随时都有被射中的危险。这就是说,我们好象在箭头上过日子,也正象我们平常说的在刀尖上过日子一样。有一次他张着弹弓,注视着一个异鹊,就要打去,忽然发现这个异鹊正在准备着去捕捉前面的一个螳螂,而那个螳螂呢,也正在捕捉更前面的一个蝉。这样一个螳螂在前,异鹊在后,迭相残杀,危机四伏的局面,使他触目惊心,于是乎连弹弓也丢掉而走开了。把社会看成这个样子,除了苟全性命于乱世,还有什么可干?所以老子已经是人皆求福,己独曲全,曰:苟免于咎(见《庄子天下》篇引)。不求得什么福,只求能免祸就够了。庄子更是委曲婉转,费尽苦心,寻求全身免害的方法。例如,一次,他和弟子们到山里,看见一棵大树,长得不成材料,做什么用都不行,木匠们走过来连睬它也不睬。于是他向弟子们说,此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这棵树就因为长得不成材料,没有用,所以才能不受砍伐,长到这么大呀。随后,他们路过一个朋友家里,朋友为着款待他们,叫家人杀一只雁。可是雁有两只,一只能鸣,一只不能鸣,究竟杀哪一只呢?当然就杀了那一只不能鸣的。于是乎弟子们提出问题了:那棵树以不材得终其天年,而这只雁却是以不材致死,究竟是材好,还是不材好呢?庄子只好回答道:周将处于材与不材之间。也材也不材,这似乎可以幸免了,然而也还靠不住。所以最后他发挥出一龙一蛇,一上一下的一段议论,这就是说,该当龙时就当龙,该当蛇时就当蛇,一屈一伸,随时变化,这才是最好的处世之道呢。事实上,庄子所谓道,就是一种全身免害之道。他明明说:

知道者必达于理,达于理者必明于权,明于权者不以物害己。至德者,火弗能热,水弗能溺,寒暑弗能害,禽兽弗能贼。非谓其薄之也,言察乎安危,宁于祸福,谨于去就,莫之能害也。(《秋水》)

看他讲道的妙用,全在善于屈伸而自全其身。这也可以说是杨朱一路为我贵己的思想吧。

(二)人貌而天行

尽管一龙一蛇,随时变化,深得处世的妙法,但有时候仍不免遭祸,这又怎么办呢?庄子告诉我们说:无可奈何而安之若命。既然人力无可施,没有办法了,那就只有认为命该如此,听其自然。生就任他生,死就任他死。把自己变成虫臂也好,变成鼠肝也好,随他去。视丧其足,犹遗土也。即使受了刖足之刑,把自己的脚砍掉了,就好象丢掉一块土一样,心里也没有什么难过。人间哀乐全入不到心里,好象失掉了人的感觉一样。这就叫作有人之形,无人之情。因为形状是个人,所以能处在人群中;但是因为没有了人的心情,所以人间的是非善恶好象和他没有什么关系。本来是非善恶都是就人的思想行为而言的,只有人才讲到是非善恶上。假如一个人的行动竟然象刮风、下雨、鸟鸣、花开一样,全是一种自然现象,那还有什么是非善恶可言呢?这样,超脱了生死祸福,超脱了是非善恶,自由自在,游戏人间,这就是庄子的理想生活。这是一种不认真的生活态度,把生不当成生,把死不当成死,善恶是非,看得不过是那么回事。他教人象虚舟飘瓦一样。无端飞来一块瓦,打在你身上,纵使你是一个性情极褊急的人,也不至于对这瓦发脾气。一个船碰了你,你发火了,正要向那船上的人闹气,但是一看见船上并没有人,你的气也就消了。为什么会这样?因为虚舟飘瓦都是无知之物,对这些无知之物发什么脾气呢?庄子把这样有人之形,无人之情,象自然界的无知之物一样的人,称为人貌而天行。形貌是个人,而他的行动却活象天一样。这种境界怎样做到呢?庄子不断提到一个忘字。忘年,忘义,忘我,忘物,生死得丧,一齐忘掉,这不就大解脱,大自在了吗?很显然,这是没落阶级在物质世界中找不到出路,而只好自己哄自己,作一种无可奈何的精神麻醉罢了。

(三)盗亦有道

庄子所代表的是没落贵族的思想,对于一切当权的统治阶级是深切痛恨的。他看当时那些诸侯们都是大盗窃国。他打个比喻:为着防小偷,所以把箱箧封得紧紧的,锁得牢牢的,可是一旦大盗来了,连你的箧都拿走,还惟恐你封锁得不紧不牢呢。以此类推,世俗所讲的什么圣智仁义,无非是为窃国大盗作工具,没有这些,他们的国还守不住呢。如田成子杀齐君而盗其国,所盗者岂独其国耶?并与其圣智之法而盗之。故田成子有乎盗贼之名,而身处尧舜之安,小国不敢非,大国不敢诛,十二世有齐国,则是不乃窃齐国并与其圣智之法,以守其盗贼之身乎?(《胠箧》)齐国原有一套圣智之法,满以为可以防止他的国家被人家窃去了。哪知道就有田成子这样的大盗,不仅窃去齐国,并且连他所用以守其国的那一套圣智之法也一并窃去。这样,齐国的圣智之法倒反而为田成子服务了。为之斗斛以量之,则并与斗斛而窃之;为之权衡以称之,则并与权衡而窃之;为之符玺以信之,则并与符玺而窃之;为之仁义以矫之,则并与仁义而窃之。(同上)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防住了小盗,却便利了大盗。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同上)小盗有罪,而大盗当权。窃国大盗也居然讲起仁义来了,这真是对于仁义的极大讽刺。

当个大盗也不容易,正需要圣智仁义这一套。跖之徒问于跖曰:盗亦有道乎?跖曰:何适而无有道耶?夫妄意室中之藏,圣也;入先,勇也;出后,义也;知可否,智也;分均,仁也。五者不备而能成大盗者,天下未之有也。(同上)看,从跖这个著名的大盗口中居然讲出一大套圣智仁义来!没有这一套就不能成大盗。什么是仁?分赃均匀。什么是义?让大伙先退。他把当时统治阶级所讲的那一套圣智仁义的丑恶本质作了无情的揭露。

(四)一切在变

庄子学说最精彩的地方,在乎他有一种变的哲学,一种动的宇宙观。他看宇宙万象都是刻刻不息地在那里流转变化。例如他说:

物之生也,若骤,若驰,无动而不变,无时而不移。(《秋水》)

万物皆种也,以不同形相禅(《寓言》)

万物都象飞跑一样,一息不停地在变化着。每一个东西都在变化的过程中。每一个东西都作为另一个东西的种子而存在,一连串地变一个形态又一个形态。分明给我们画出一个活宇宙来。这无疑地要算一种辩证观点。把这种观点应用在社会历史上去,庄子也有许多很通达很聪明的话,如:

仁义,先王之蘧庐也,止可以一宿而不可以久处。(《天运》)

夫水行莫如用舟,而陆行莫如用车。以舟之可行于水也,而求推之于陆,则没世不行寻常。古今非水陆欤?周鲁非舟车欤?今蕲行周于鲁,是犹推舟于陆也。故礼义法度者,应时而变者也。今取猿狙而衣以周公之服,彼必龁啮挽裂而后慊。观古今之异,犹猿狙之异乎周公也。(同上)

昔者,尧舜让而帝,之哙让而绝;汤武争而王,白公争而灭。由此观之,争让之礼,尧舜之行,贵贱有时,未可以为常也。(《秋水》)

这些话真是剔透玲珑,开明极了。他认为古今之异,犹之乎水陆舟车之不同;行古道于今世,犹之乎使猴子穿着周公的衣服。把所谓仁义那些大道理都只当作客店(蘧庐)一样,只能在旅途中临时暂住一下,长久住下去是不行的。礼义法度,应时而变。早晚市价不同,未可以为常。这里边一点保守泥古的气味都没有了。

可是这里发生一个问题:既然说一切都要应时而变,同时又要返淳还朴,回复到原始自然状态,这是不是矛盾呢?我觉得这里面是有点矛盾的。但是庄子所以这样讲,倒另有个道理。我们应该知道,庄子基本上是一个虚无主义者,他是否定一切的。这种虚无主义一方面反映了没落阶级对现实的不满,所以什么都要否定;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没落阶级找不到出路,对什么都没有信心。他说什么应时而变,无非想证明一切都不可靠,什么好,什么坏,一切都没有定准。照他讲,大小没一定,寿夭没一定,都是相对的。什么是正味、正色也都没一定,都是相对的。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是亦一无穷也,非亦一无穷也。是非善恶都没一定,都是相对的。这样一来,也就无所谓大小、寿夭,无所谓正味、正色,无所谓是非善恶,而一切都被否定。于是乎浑浑噩噩,漆黑一团,不是正回到他所理想的那个自我麻醉的混沌境界了吗?可是尽管如此,他这个一切皆变的看法,毕竟带有进步性,里面闪烁着一种辩证思想的光芒。

嵇文甫著,中国青年出版社1958年出版。 春秋战国是我国思想史上一个光辉灿烂的时代。在这个时代里出现了很多杰出的思想家,产生了许多不同的学派,形成了蔚然大观的百家争鸣的局面。为什么那个时代的学术思想特别活跃、特别繁荣呢?难道那是偶然的?难道只是几个大人物随心所欲地创造出来的局面?这种神秘的、唯心主义的历史观,自然是极荒谬的,是不能解决任何问题的。作者从历史唯物主义的精神实质出发,实事求是地、很具体地把中国思想史上的真实情况叙述出来。 本书简要地介绍了这个时代思想学术的历史情况:有哪些重要的思想和主要的学派?这些学派的内容是怎样的?什么是它们产生的历史条件?它们各自代表哪个阶级的利益?它们后来又是怎样跟着社会的发展而转化和升沉的?本书共介绍了十二位大思想家,他们分别是孔子、墨子、老子、庄子、孟子、荀子、惠施、公孙龙、宋牼、许行、驺衍和韩非。 读了这本小册子,你一定会觉得春秋战国的确是一个“百家争鸣”的时代,也是中国思想史上一个最灿烂的时代,当时思想界五光十色,各放异彩。作者这本书是为青年朋友而写的。对青年朋友而言,读此书有三点作用:第一,可以使青年认识和热爱祖国丰富的遗产。第二,可以使青年受到一种生动的历史唯物主义的教育。第三,可以揭破反动学者的神秘说教,给青年们一种思想斗争的武器。 本书写得相当浅明,通俗易懂,不旁证博引,作烦锁的考证,不支离蔓衍,在枝叶上纠缠。适合广大青年朋友阅读。

猜你喜欢

  • 第五章 勇毅

    大抵任事之人,断不能有毁而无誉,有恩而无怨。自修者但求大闲不逾,不可因讥议而馁沈毅之气。衡人者,但求一长而取,不可因微瑕而弃有用之材。苟于峣峣者过事苛求,则庸庸者反得幸全。 事会相薄,变化乘除,吾当举..

    21 曾胡治兵语录 2025-09-01
  • 第五章 新政与政府运作【80】

    吏役次官僚制吏役次官僚制(clerical subbureaucracy)值得引起注意,因为它经常被忽视尽管实际的政府运作,在接触民众的范围内,通过吏来开展。在宋代,吏的重要性明显远超前代。行政程序尤其在财政和法律事务上变..

    50 宋代中国的改革 2025-09-01
  • 第五章 古代最伟大的诗人屈原

    第一节关于战国晚期政治形势的说明作为一个坚定而有远见的政治活动家的屈原之时代背景我们讲过古代神话,把古代神话储存得最多而应用在文艺创作上最多又最好的就是屈原;我们讲过《诗经》,《诗经》的最大价值是它的..

    39 中国文学史略稿 2025-08-31
  • 思想的力量

    撒切尔夫人在回答是否为中国电视在出口到英国而感到危机时,坦然一笑道“等到中国的节目也输出到英国时你在问我这个问题”。在撒切尔看来一个不能输出价值观即有稳定持久思想的国家是不足为惧的。美国前国务卿希拉里..

    19 高中作文 2025-08-31
  • 第五章 结论——国学之进步

    中国学术,除文学不能有绝对的完成外,其余的到了清代,已渐渐告成,告一结束。清末诸儒,若曾国藩、张之洞辈都以为一切学问,已被前人说尽,到了清代,可说是登峰造极,后人只好追随其后,决不再能超过了。我以为,..

    20 国学讲义 2025-08-30
  • 第五章 代名詞

    二十七,爲要避掉屢稱名詞底原故,就用些字來替代;那所用底字,就叫做代名詞。代名詞可分爲人稱,指事,諮詢,聯接和無定五種。甲 人稱代名詞二十八,用來代替人名底,叫做人稱代名詞。人稱代名詞有身,數,和性底..

    33 语体文法大纲 2025-08-29
  • 第五章 第一次全國勞動大會及勞動立法運動

    第一次全國勞動大會之召集中國共產黨見當時罷工高潮之到來,認為有召集一次全國勞動大會的必要。於是用中國勞動組合書記部的名義發起召集。共產黨召集此次大會的原則是這樣的,不分何黨何派,只要是工會便邀請其參加..

    37 中国职工运动史 2025-08-27
  • 附 民族哲学杂话

    本文所要讲的是民族哲学,只要某种学说在吾民族中很流行,为大家所熟闻乐道,我们就不妨谈谈。想怎么谈,就怎么谈,不拘什么形式。零金碎玉,俱见精光。嵇文甫像,摄于1958年楔子在没有触到所要讲的各项问题本身以前..

    41 春秋战国思想史话 2025-08-26
  • 第十一章 秦汉大一统与先秦诸子的结局

    看以上各章,可以知道春秋战国的确是一个百家争鸣的时代,也是中国思想史上一个最灿烂的时代。当时思想界五光十色,各放异彩。但是一到秦汉时代,忽然暗淡下去了。于是乎有人说,古代学术的灭绝,全坏在秦始皇的一把..

    57 春秋战国思想史话 2025-08-26
  • 第十章 韩非

    韩非(约公元前280前233年)是韩国的一个公子,曾师事荀卿,和李斯为同学。秦始皇看见他的著作,大为赞赏。后来他出使于秦,却被害了。他是法家的一位重要代表人物,综合了他以前法家的各种学说,并且从荀卿和老子的..

    53 春秋战国思想史话 2025-08-26
  • 第九章 宋、许行、邹衍等

    当战国中叶,约略和孟子庄子同时,或稍前稍后的学者自成一派的很多。除上面所讲各家外,再举几个重要代表人物谈一谈:(一)宋宋亦称宋,或宋荣,《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书中都曾提到他,可见他也是当时..

    55 春秋战国思想史话 2025-08-26
  • 第八章 惠施、公孙龙

    惠施(约公元前370前310年)曾经做过魏国的宰相,和庄子辩论过。公孙龙(约公元前320前250年)曾做过平原君的门客,和孔穿辩论过。这两位学者是名家的代表人物。现存有《公孙龙子》一书。《庄子天下》篇也有关于他们..

    40 春秋战国思想史话 2025-08-26
  • 第七章 荀子

    荀卿名况,赵人。生卒年岁未能确定。他一生的重要事迹大概都在公元前298前238年之间。他曾经到过当时讲学最繁盛的地方齐国的稷下。当齐襄王的时候,稷下学者如田骈、慎到等都已经死去,荀卿在那里成为岿然突出的大师..

    34 春秋战国思想史话 2025-08-26
  • 第六章 孟子

    孟轲(公元前372前289年),邹人,孔子的三传弟子(孔子曾子子思孟子)。他原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代,不过在他以前好几代早已衰落下去了。他曾经游历齐、梁、宋、滕诸国,还给齐宣王当了一段客卿。但终于不得志。现..

    57 春秋战国思想史话 2025-08-26
  • 第四章 老子

    老子这个人,和《老子》这部书,应该分别来看。有人说,老子就是老聃,相传他在周王朝那里管过图书,孔子还向他问过礼,后来去周西行,过函谷关,给关尹著了五千言的《道德经》,就不知去向了。但是就现存《老子》这..

    33 春秋战国思想史话 2025-08-26
  • 第三章 墨子

    墨翟,鲁国人,也有说他是宋国人的。他的生卒年岁,各家说法都不很准确,大概在春秋末,战国初,公元前490前403年之间,略与孔子再传弟子们同时。他的世系出身也不详。《史记》上说他做过宋国的大夫,也难确定,从他..

    66 春秋战国思想史话 2025-08-26
  • 第二章 孔子

    孔丘(公元前551前479年),字仲尼,鲁国人。他本是殷朝的后代,世为宋国的公族。自从他的远祖大司马孔父死于殇公之乱,家人流亡到鲁国,才为鲁人,姓孔氏。他的父亲叔梁纥曾做过鄹邑大夫,但早死,所以孔子幼年是孤..

    46 春秋战国思想史话 2025-08-26
  • 第一章 春秋战国

    一个百家争鸣的伟大历史变革时代一提到春秋战国,大家都知道这是中国思想史上一个最光辉灿烂的百家争鸣的时代。在这个时代里,出现了那么多的思想派别和那么多的杰出的思想家,形成了那么尖锐而复杂的思想斗争的场面..

    45 春秋战国思想史话 2025-08-26
  • 向青年读者说几句话

    这本小书是特意为贡献给青年朋友们而写出的。首先考虑到的一个问题是,为什么青年们要读中国古代思想史?作为一个现代的青年了解这些古老思想,究竟有什么必要,有什么好处呢?我想从三方面来谈一谈这个问题:第一,..

    44 春秋战国思想史话 2025-08-26
  • 时代与思想

    随着技术的发展和意识的进步,“删除时代”的来临已是必然:人们不断地删除修改自己的所作所为,调整前进方向。有人言辞激烈地抨击这一现象,实则大可不必。“删除”本身并无什么错,关键在于如何去做。如今太多太多..

    48 高中作文 2025-08-23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
蜂鸟影院2048影视资源论坛熊猫影视河马影视星辰影视萝卜影院八哥电影网人人看电影无忧影视网橙子影视网叮当影视网天天影视网青青影视网电影天堂开心追剧网西瓜影院麻花影视网70影视网年钻网茶小舍电影藏影堂新神州影域煮酒观影体积影视爱看影院星光电影至尊影院极影公社超清视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