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政治思想史 / 吕思勉

第七讲 魏晋至宋代以前的政治思想

2025-08-28 15:51 中国政治思想史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政治思想消沉的时代,这一个时代之中,并不是没有有政治思想的人,然其思想大都不脱汉人的科臼,直到两宋之世,而中国的政治思想才又发出万丈的光焰,这是什么原故呢?

原来政治的目的,不外乎安内与攘外。当对外太平无事时,大家的眼光都注重在内治一方面。对外问题急迫了,整个国家的生存要紧,其余的问题,就只得姑置为缓图了。中国对外的问题是到什么时候才严重起来的呢?这个问题的答案,我们不能不说是宋代,这又是为什么呢?

在周以前,我们对于异族实在是一个侵略者,而不是一个被侵略者,这一层在第二讲中业经说过了。两汉时代,情形还是如此。五胡乱华,是中原受异族的侵略之始。但是这时候侵略的异族,民族意识都不甚晶莹,这个只要看当时的异族没一个不自附于汉族古帝皇之后可知。这(1)因他们的文化程度较低,(2)因归附中原、杂居塞内已久,当其乱华之时,业已有几分同化。到辽、金时代便不然了。辽人的民族意识业已较五胡为强,至金人则其和汉族的对立更为尖锐。只要看金世宗的所为,便可知道。而且五胡是以附塞或塞内的部落作乱的,也有一半可以说是叛民的性质,至于辽、金则是在塞外建立了强大的国家然后侵入的,所以其性质更为严重。

异族侵入的原因是甚么呢?其中第一件,便是中原王朝兵备的废弛,以两汉时代的兵力,异族本没有侵入的可能,三国时代中原虽然分裂,兵力并没有衰弱,为什么前此归附的异族一到两晋时代居然能在中原大肆咆哮,而汉族竟无如之何呢?原来兵权的落入异族之手并非一朝一夕之故。中国在古代本不是全国皆兵的,各国正式的军队,只是当初的征服者,至于被征服者虽非不能当兵,然事实上只令他们守卫本地,和后世的乡兵一样。直到战国之世,战争的规模大了,旧有的兵不给于用,才把向来仅令其守卫本地的兵,悉数用作正式军队。这话在第三讲中亦已说过。从此以后我们就造成一个全国皆兵的制度了。但是这种制度,到秦汉之世却又逐渐破坏,这又是为什么呢?因为古代国小,人民从事于征戍,离家不甚远,所以因此而旷废时日以及川资运粮等等的耗费,亦比较不大,到统一以后,就不是这么一回事了。所以当用兵较少的时候,还可以调发民兵,较多的时候便要代之以谪发或谪戍。汉朝自文景以前,用兵大都调自郡国,而前乎此的秦朝以及后乎此的武宣都要用谪发和谪戍,就是这个道理。汉朝的兵制,是沿袭秦朝的。民年二十三则服兵役,至五十六乃免,郡国各有都尉,以司其讲肄和都试。戍边之责,也是均摊之于全国人的,人人有戍边三日的义务虽然不能够人人自行,然而制度则是如此自武宣多用谪发之后,实际上人民从征之事已较少,至后汉光武欲图减官省事,把郡国都尉废掉,从此以后,民兵制度就简直不存在了。当兵本来是人情容易怕的,统一之后,腹地的人民距边寇较远,就有民兵制度,也易流于有名无实,何况竟把他废掉呢?从此以后,普通的人民,就和当兵绝缘。当兵的总是特种的人民,用得多的时候,固然也调发普通人民,然而只是特殊的事。而尤其多被利用的,则是归附的异族。这种趋势,当东汉时代业已开始了,至西晋而尤甚。五胡乱华之后,自然多用其本族之人为主力的军队,所以这时候,武力是始终在异族手里的。这是汉人难于恢复的一个大原因。隋唐之世,汉族业已恢复了,局面似乎该一变,但是用异族当兵,业已用惯了,既有异族可以当兵,乐得使本国人及于宽典,况且用兵于塞外,天时地利,都以即用该方面的人为适宜,而且劳费也较少。所以论起武功来,读史者总是以汉唐并称,其实汉唐不是一样的。汉代的征服四夷,十次中有七八次是发自己的兵,实实在在的去打尤其对于最强的匈奴是如此。汉朝打西域,是用本国兵最少的,而西域却是最势分力弱的小敌唐朝却多用蕃兵,到后来,并且守御边境亦用蕃兵为主力,因此酿成安史之乱。安史乱后,军队之数是大增加了,然而不是没有战斗力,就是不听命令,遇事总不肯向前,以致庞勋、黄巢之乱,都非靠沙陀兵不能打平。从此以后,沙陀就横行中原,而契丹也继之侵入了。分裂是最可痛心的事。当分裂之世,无论你兵力如何强大,是只会招致异族以共攻本国人,断不会联合本国人以共御外侮的这是由于人情莫不欲争利,而利惟近者为可争,人情莫不欲避害,而害惟近者为尤切,所以非到本国统一之后,不能对外,什么借对外以图团结本国等等,都只是梦话然而到中原既已统一之后,又因反侧之心未全消弭,非图集中兵权或更消灭或削弱某一部分的兵力不可,北宋便是这个时代。所以经前后汉之末两次大乱之后,中原王朝的兵力实在是始终不振的,而在塞外的异族却因岁月的推移逐渐强大,遂有辽、金、元等部落,在塞外先立了一个大国,而后以整个的势力侵入中原,使中原王朝始而被割掉一部分领土,继而丧失全国之半,终乃整个的被人征服了。所以当这时代,中原王朝的武力该怎样恢复,实在是一个大问题。

是把国内治好了,然后御外呢?还是专讲对外,其余都姑置为缓图呢?这自然是民族当危急存亡时,首先引起的重要问题。假如中国是一个小国,自然当危急存亡时,一切都将置诸不问,而姑以却敌为先务,然而事实不是如此。中国土地之大,人口之多,物资之丰富,以及文化程度之高,一切都远出异族之上,异族的凌侮无论如何剧烈,在中国政治家的眼光中,是不会成为惟一的问题的。况且中国人素来以平天下为怀,认为异族的凌侮,只是暂时的变态,到常态回复了,他们总要给我们同化的,这原是中国人应尽的责任。这种自负的心理,是不会因时局的严重而丧失的。而且物必自腐而后虫生,国必自伐而后人伐,外患的严重,其根源断不能说不由于内忧。所以外患的严重,本不能掩蔽内忧,而减少其重要性,而且因外患的严重,更促起政治家对于国内问题的反省,所以自宋到明这一个民族问题严重的时代,却引起政治思想的光焰。

这时候的政治思想集中在哪几点上面呢?国家的根本是人民,人民第一个重要的问题便是生活,生活都不能保持,自然一切无从说起了。假使生活而能保持了,那就要解决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的问题了,这也是传统的思想上看得极为严重的问题。这是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如此的。从三国到南北朝,因为时局的纷扰,谈政治的人忙于眼前的问题,对于这种根本问题比较两汉时代要淡得多了。到隋唐之世因为时局较为安定,对于根本问题用心探索的人又较多,至宋代而大放其光焰。

当这一个时代,关于教养问题的现状却是怎样的呢?请略说其大概如下:

关于养的问题,平均地权和节制资本实在是一样的重要。但是自汉以后,儒家之学盛行,儒家是偏重于平均地权的,所以大多数人的思想也侧重在这一方面。儒家所怀抱的思想又分为两派,激烈的是恢复井田,缓和的是限民名田。激烈派的思想经新莽实行而失败了,没有人敢再提起,东汉以后多数认为切实易行的,是限民名田。晋朝的户调式、北魏的均田令、唐朝的租庸调法,都是实行此项理想的。后汉末的大乱,人民死亡的很多,自此经两晋南北朝,北方经过与蛮族的斗争,死亡也很剧烈。此时的土地是比较有余的,又得授田的制度以调剂其间,所以地权不平均的问题,比较不觉得严重。唐朝自贞观至于开元,时局是比较安静的。安静之时,资本易于蓄积,并兼之祸即随之而烈。天宝以后,藩镇割据,战祸除(1)安史之乱时;(2)黄巢乱时;(3)梁唐战争;(4)唐晋与契丹的战争,直接受祸的区域外,其实并不甚烈。人民死亡不能甚多。而(A)苛政亟行,(B)奢侈无度,封建势力和商业资本乘机大肆剥削,人民被逼得几于无路可走,我们试一翻《宋史》,便知道①当时的田无税的很多,②当时的丁不役的很多。这都是有特殊势力的人所得的好处,而其负担则皆并于贫弱之家。③民间借贷自春及秋便本利相侔,设或不能归偿,则什么东西债权人都可以取去抵债。见《宋史陈舜俞传》。所以当时司马光上疏说:农民的情景是谷未离场,帛未下机,已非己有,所食者糠籺而不足,所衣者绨褐而不完,直以世服田亩,不知舍此更有何可生之路耳。乌呼痛哉!在政治上,(甲)自两税法行后,连名存实亡的平均地权的法令都没有了,(乙)而役法又极酷,(丙)而唐中叶后新增的苛税如盐、茶、酒及商业上的过税、住税等,宋朝又多未能删除,这些直接间接也都是人民的负担。租税的大体,自宋迄明未之有改,而元朝以异族入主中原又加重了封建势力的剥削。明朝自中叶以后,朝政的紊乱,又为历代所未有,藩王、勋戚、宦官等的剥削平民以及所谓乡绅的跋扈,亦是历代所罕有,所以民生问题,可以说自宋至明,大致都在严重的情形中。

至于教的问题,则除汉朝贾生、董生等所说一种贫而弱而愚的可怜情形外,另有一个严重的问题。中国古代宗教上崇拜的对象,最大的是地,次之则是吃田豕的虎,吃田鼠的猫,或防水的堤防等,再次之则是在家的门神、灶神,出门时的行神,及管个人寿算的司命等。见《礼记郊特牲》及《祭法》。古时的人们对于祭天,是没有关系的。至于地,则本没有一个统一的地神以方泽对阛丘,是晚出的概念,所以只有《周官》上有在古代只有各祭其所利用的一片土地,所以最隆重的是社,而社会也是随着一个个农村而分立的。其最切近的为祖先,祖先不必说了,就是其余的神,也是限于一个很小的范围内的。这些神在氏族时代,则为一氏族内的人所崇拜,在部落时代,则为一部落的人所崇拜,彼此各不相干。在其部落以内,宗教师亦是一种分职,他所做的事情,虽无实益,却是人民对他有信仰心,并不嫌恶他。其实他自己亦不全是骗人的,多少总有些信以为真。他也无从分外榨取,至于氏族或部落以外,根本没有人信他,他更无从施展威权了。汉初的宗教还是如此,所以越巫、齐方士等各各独立。天子所祭的天神,虽然在诸神中取得最高的地位,然而诸侯尚且不许祭天,平民更不必说了。中国古代似乎贵族平民各有其所崇拜的对象,彼此各不相干,因此在上者要想借宗教之力以感化人民甚难,却也没有干涉人民的信仰,以致激变之事。列国间因本来怀抱著宗教是有地方性的观念,宗教信仰多包含在风俗习惯之中,君子行礼不求变俗,就是不干涉信仰的自由。所以彼此互不相干涉,亦没有争教的事。这实在是中国最合理的一件事,因为宗教总不过是生活的反映,各地方有各地方不同的生活,自然会产生不同的宗教,而亦正需要不同的宗教,硬要统一它做什么呢?老实说,就是勉强统一了,也只是一个名目,其内容还可以大不相同的。随著时代的变迁,从前各各分立的氏族或部落渐次统一而成一个大社会,社会既然扩大了,自然要有为全社会所共同信仰的大宗教,也自然会有为全社会所信仰的大宗教。这时代的大宗教,并不是单独发生,把从前的小宗教都消灭掉了的。乃是从前的旧宗教所变化发达而成。(1)把从前性质仅限于一部落一氏族的神扩大之而为全社会之神;(2)各地方所崇拜的神,有本来相同的,那自然不成问题;(3)否则亦可以牵强附会,硬把他算做一个;(4)其无须合并的,则建立一个系统,把他编制一下。如此许多分立的小宗教,就可以合并而成一大宗教了。这就是中国所谓道教。这种变化,大约在很早的时代,随著社会的变动,就逐渐进行的,至后汉末年,在社会上大显势力,至北魏太武帝时,寇谦之乃正式得到政府的承认。当两汉之间,佛教从印度输入中国,至后汉末年,也在社会上渐露头角。佛教的哲理,较之道教更为精深。中国的学问,并不是不及印度,但专就哲理而论,却应该自愧弗如的,而宗教所需要的,却特别在这一方面。为什么呢?因为宗教倘使在政治社会方面多作正面的主张,就不免和政治发生冲突,和政治发生冲突,就要受到压迫了。佛教却在这一方面,有其特别优胜之点。它对于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几于毫无主张,只是在现社会的秩序之下,努力于个人的解脱。如此,于政治问题,就觉其毫无关系,而多少还可以掩蔽现实,麻醉人民,而使之驰心于净土。如此在消极方面说,就可以不受政府的干涉,而多少还可受些保护。在积极方面,则因他主张轮回,替人把希望扩张到无限大,而又自有其高深的哲理,足以自圆其说,所以还能够得到王公贵人的提倡;在平民眼里,佛教、道教本来是无甚区别的,谁宣传得起劲些,谁被信仰的机会就多些。如此佛教因其(1)给与人的希望之大,(2)哲理的精深,能得士大夫的信仰,其宣传之力,就超出于道教以上,所以其流行也较道教为盛。从两汉到南北朝,在精神界既然发生了全国共信的大宗教,就形成下列诸问题。

其一,在佛教尚未大行、道教也未十分组织成功之时,政治和社会,都有很大的不安,而宗教在这时代,业已从地域的进而为全国的了,自然会有人想利用他造成一种政治上反抗的力量,所以前后的变乱,含有宗教成分的很多。道教的大师如张角、张鲁、孙恩等不必说了,就和尚也有躬为祸首的,因此引起政治上的焚烧谶纬,禁止传习天文。

其二,第一问题在中国的关系不能算大,而为政府所承认的宗教,亦发生下列二大问题,即(A)在物质方面,教徒既不耕而食,不织而衣,成为纯粹的分利分子,却还要消耗多大的布施,而且积蓄多了,便从事于兼并土地,役使奴仆,于经济的平均,很有妨害。(B)在精神方面,宗教麻醉的力量能使人离开现实,驰骛空虚,多少可以减少些反抗之力,缓和些怨恨之声,而且他多少要教人民以正直平和慈善,使社会增加几分安稳,这是政治上所希望的。所以历来也很有些儒者的议论,在这一方面承认二氏的功劳。但是宗教所教导的,断不能和政治上所要求的全然一致,而且和儒家传统的道德和伦理,不免有些不相容,而儒家却是在政治上积有权威的。因此之故,宗教问题在政治思想史上,也就有相当的关系了。

综括这一个时代,养的问题不能解决,教的问题亦觉得愚弱可怜,而严重的外患又相逼而来。稍加仔细观察,便觉得外患的成为问题,全是由于本国的社会病态太深之故,于是这一个时代的思想家,不期然而然的都触著了许多根本的问题。

吕思勉著,系1935年吕思勉先生在上海光华大学的演讲。作者以独到的眼光,首先对中国政治思想史作了时期与派别的划分,进而对先秦至近代的政治思想予以梳理和辨析。本书融入作者多年的研究心得,其中不少论断,新颖独特,富有启发性。阅读本书,读者不仅可以把纷繁的诸子思想和历代政治主张理清头绪,更会对中国政治思想有一番新的认识。本书通俗易懂,又不失学术性,*适宜用作初学者的入门书。讲贯中国历代政治思想的原委和利弊,并附录作者自述治学的经历。

猜你喜欢

  • 第十讲 近代的政治思想

    近来讲中国思想的人,往往把明、清间一班大儒,如顾亭林、黄梨洲、王船山等,算入清儒之列。其实这一班人,以学术思想论,决然该算入宋、明时代的一个段落中。虽然他们也懂得考据,然而考据毕竟和人的思想无关;况且..

    1 中国政治思想史 2025-08-28
  • 第九讲 清中叶前的政治思想

    清朝入关以后,政治思想,可以说是消沉的时期。这(1)因异族压制,不敢开口。(2)则宋明的学风,流行数百年,方向有些改变了。学者对于(A)国家、(B)社会、(C)个人修养的问题,都有些厌倦,而尽力于事实的考..

    1 中国政治思想史 2025-08-28
  • 第八讲 宋明的政治思想

    第七讲中说:从宋到明的政治思想,触著了许多根本问题,这句话是怎么讲呢?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自宋到明的井田封建论做代表。井田封建,如何可行于后世?井田固然是一种平均分配的好方法,然(1)既成为后世的社会..

    3 中国政治思想史 2025-08-28
  • 第六讲 汉代的政治思想

    道家是汉定天下以后最早得势的学派。他的思想我们可以盖公和汲黯两个人来做代表。盖公之事,见于《史记曹相国世家》。《曹相国世家》说,曹参以孝惠帝元年做齐国的丞相,此时天下初定,参尽召长老诸生,问所以安集百..

    2 中国政治思想史 2025-08-28
  • 第五讲 秦汉时代的社会

    秦以前的政治,和周以前不同,是谁都会说的。然则其不同之处究竟安在呢?秦始皇并天下后,令丞相御史说:天下大定,而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命他们议自己的称号,丞相御史等议上尊号的奏,亦说他平定天下,..

    2 中国政治思想史 2025-08-28
  • 第四讲 先秦的政治思想

    从上古到战国,这一期中的政治背景,业经明白了,就可进而讲述其政治思想。这一期中的政治思想,最重要的,自然就是所谓先秦诸子。这都是东周时代的思想。自此以前,自然不是没有政治思想的,然无甚重要关系,所以略..

    2 中国政治思想史 2025-08-28
  • 第三讲 上古到战国的社会变迁

    上古到战国,划分为政治思想史上的一个时期,前文已经说过了。这一个时期之内,政治思想的背景,是怎样呢?这一个时代,在政治上,可以说是从部落进于封建,从封建进于统一的时代。人类最初的组织,大概是依据血统的..

    2 中国政治思想史 2025-08-28
  • 第二讲 中国政治思想史上之两派

    要讲很复杂的政治思想,我们必须先有一个把握。这个把握是什么?就是把几千年来的政治思想先综括之而作一鸟瞰,得一个大概的观念。然后,持之以研究烦杂的材料这是为入手之初方便起见,自然不是研究之后不许修正的。..

    2 中国政治思想史 2025-08-28
  • 第一讲 中国政治思想史之分期 [1]

    中国的政治思想史,是颇为难讲的,因为:(一)政治思想和政治制度不同。政治制度,是有事实可考的,历代都有记载。记载自然有缺漏,但是一件事实,缺落其一部分,或者中间脱去一节,是很容易看得出来的,自然有人去..

    2 中国政治思想史 2025-08-28
  • 由祝家村与曾头市说到中国的军队与官僚

    官军累次讨伐梁山泊,无不给梁山泊打得落花流水,将官送到山里做首领,兵卒送到山里做喽啰,一言以蔽之,不论将官或兵卒,没有一个存必死之心,降的降,逃的逃,官军讨伐梁山泊一次,即助长梁山泊的气焰一分,反之,..

  • 第十三章 省港大罷工

    ==罷工的準備==​​省港罷工是為了抗議上海五卅慘案而起,繼續了二年多之久,成了五卅以來反帝國主義長期潮流之最後砥柱。罷工繼續到這樣長久的歲月,詳細敘述所佔篇幅太多,我們這裡只能將這次罷工擇要的作簡括的敘..

    3 中国职工运动史 2025-08-27
  • 第十二章 “五卅”運動

    中國大革命高潮之到來五卅運動是一九二五到一九二七年中國大革命的起端。從五卅運動起,中國工人階級從痛苦和流血的經驗中,不僅悟到經濟和政治的關係,而且悟到中國經濟和國際政治喋血的帝國主義政治的關係。中國工..

    4 中国职工运动史 2025-08-27
  • 第十一章 第二次全國勞動大會,中華全國總工會的成立

    大會的發起與召集一九二五年上半年中國職工運動進到復興期以後,從政治經濟社會各方面觀察,顯然有許多徵兆預示著革命高潮不可避免的快要到來。共產黨當時的任務,無疑的首先需要擴展和鞏固自己階級的力量,因此召集..

    4 中国职工运动史 2025-08-27
  • 第九章 職工運動復興期

    北京政變中國職工運動到一九二四年冬的北京政變顯然由消沉轉到復興期了。從此中國職工運動很快的發展到更高的階段,開五卅運動的先聲,亦即開一九二五到一九二七年大革命之先聲。北京政變就是馮玉祥倒戈驅逐總統曹錕..

    4 中国职工运动史 2025-08-27
  • 第八章 職工運動消沉期

    二七失敗後之殘破局面二七慘變後,幼稚的中國工人階級受到這樣浩大的損失,無疑的要轉到一個消沉期。我們現在來檢查二七慘變所遺留下來的殘破局面。京漢路和武漢三鎮的工會,不用說是完全被封了,其他各路工會也由公..

    2 中国职工运动史 2025-08-27
  • 第七章 京漢路大罷工——“二七”慘殺

    總工會籌備的經過京漢鐵路大罷工是中國第一次罷工高潮的最後一個怒濤。這個罷工顯然為中國職工運動開了一個新的階段從改良生活的經濟鬥爭轉變到爭取自由的政治鬥爭的階段。這次罷工有莫大的歷史意義,共產國際當時致..

    3 中国职工运动史 2025-08-27
  • 第六章 開灤五礦大罷工

    開灤礦工的生活狀況開灤五礦大罷工,是中國第一次罷工高潮中最主要的罷工之一個,所以我們特別提出來加以敘述。中國採用新式技術開採礦山,就是從開灤開始。一八七八年(光緒四年)開灤便已開工。此礦起初雖係中國政..

    2 中国职工运动史 2025-08-27
  • 第五章 第一次全國勞動大會及勞動立法運動

    第一次全國勞動大會之召集中國共產黨見當時罷工高潮之到來,認為有召集一次全國勞動大會的必要。於是用中國勞動組合書記部的名義發起召集。共產黨召集此次大會的原則是這樣的,不分何黨何派,只要是工會便邀請其參加..

    3 中国职工运动史 2025-08-27
  • 第四章 香港海員大罷工

    海員的生活狀況中國海員的生活狀況,其最感痛苦的有四:第一,是工資的微薄。普通工資每月大概在二十元以下,而物價又逐年飛漲,譬如米,一九二二年時,上海增加到百分之一二.五,香港增加百分之一五。因此,海員工..

    2 中国职工运动史 2025-08-27
  • 第三章 中國第一次罷工的高潮

    高潮的總形勢一九二二年一月起開始了中國第一次罷工高潮。這個高潮一直到一九二三年二月才告終結。經過繼續到一十三個月之久,大小罷工當在一百次以上,參加人數當在三十萬人以上。我們先來敘述這個罷工高潮的總形勢..

    2 中国职工运动史 2025-08-27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