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政治思想史 / 吕思勉

第七讲 魏晋至宋代以前的政治思想

2025-08-28 15:51 中国政治思想史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政治思想消沉的时代,这一个时代之中,并不是没有有政治思想的人,然其思想大都不脱汉人的科臼,直到两宋之世,而中国的政治思想才又发出万丈的光焰,这是什么原故呢?

原来政治的目的,不外乎安内与攘外。当对外太平无事时,大家的眼光都注重在内治一方面。对外问题急迫了,整个国家的生存要紧,其余的问题,就只得姑置为缓图了。中国对外的问题是到什么时候才严重起来的呢?这个问题的答案,我们不能不说是宋代,这又是为什么呢?

在周以前,我们对于异族实在是一个侵略者,而不是一个被侵略者,这一层在第二讲中业经说过了。两汉时代,情形还是如此。五胡乱华,是中原受异族的侵略之始。但是这时候侵略的异族,民族意识都不甚晶莹,这个只要看当时的异族没一个不自附于汉族古帝皇之后可知。这(1)因他们的文化程度较低,(2)因归附中原、杂居塞内已久,当其乱华之时,业已有几分同化。到辽、金时代便不然了。辽人的民族意识业已较五胡为强,至金人则其和汉族的对立更为尖锐。只要看金世宗的所为,便可知道。而且五胡是以附塞或塞内的部落作乱的,也有一半可以说是叛民的性质,至于辽、金则是在塞外建立了强大的国家然后侵入的,所以其性质更为严重。

异族侵入的原因是甚么呢?其中第一件,便是中原王朝兵备的废弛,以两汉时代的兵力,异族本没有侵入的可能,三国时代中原虽然分裂,兵力并没有衰弱,为什么前此归附的异族一到两晋时代居然能在中原大肆咆哮,而汉族竟无如之何呢?原来兵权的落入异族之手并非一朝一夕之故。中国在古代本不是全国皆兵的,各国正式的军队,只是当初的征服者,至于被征服者虽非不能当兵,然事实上只令他们守卫本地,和后世的乡兵一样。直到战国之世,战争的规模大了,旧有的兵不给于用,才把向来仅令其守卫本地的兵,悉数用作正式军队。这话在第三讲中亦已说过。从此以后我们就造成一个全国皆兵的制度了。但是这种制度,到秦汉之世却又逐渐破坏,这又是为什么呢?因为古代国小,人民从事于征戍,离家不甚远,所以因此而旷废时日以及川资运粮等等的耗费,亦比较不大,到统一以后,就不是这么一回事了。所以当用兵较少的时候,还可以调发民兵,较多的时候便要代之以谪发或谪戍。汉朝自文景以前,用兵大都调自郡国,而前乎此的秦朝以及后乎此的武宣都要用谪发和谪戍,就是这个道理。汉朝的兵制,是沿袭秦朝的。民年二十三则服兵役,至五十六乃免,郡国各有都尉,以司其讲肄和都试。戍边之责,也是均摊之于全国人的,人人有戍边三日的义务虽然不能够人人自行,然而制度则是如此自武宣多用谪发之后,实际上人民从征之事已较少,至后汉光武欲图减官省事,把郡国都尉废掉,从此以后,民兵制度就简直不存在了。当兵本来是人情容易怕的,统一之后,腹地的人民距边寇较远,就有民兵制度,也易流于有名无实,何况竟把他废掉呢?从此以后,普通的人民,就和当兵绝缘。当兵的总是特种的人民,用得多的时候,固然也调发普通人民,然而只是特殊的事。而尤其多被利用的,则是归附的异族。这种趋势,当东汉时代业已开始了,至西晋而尤甚。五胡乱华之后,自然多用其本族之人为主力的军队,所以这时候,武力是始终在异族手里的。这是汉人难于恢复的一个大原因。隋唐之世,汉族业已恢复了,局面似乎该一变,但是用异族当兵,业已用惯了,既有异族可以当兵,乐得使本国人及于宽典,况且用兵于塞外,天时地利,都以即用该方面的人为适宜,而且劳费也较少。所以论起武功来,读史者总是以汉唐并称,其实汉唐不是一样的。汉代的征服四夷,十次中有七八次是发自己的兵,实实在在的去打尤其对于最强的匈奴是如此。汉朝打西域,是用本国兵最少的,而西域却是最势分力弱的小敌唐朝却多用蕃兵,到后来,并且守御边境亦用蕃兵为主力,因此酿成安史之乱。安史乱后,军队之数是大增加了,然而不是没有战斗力,就是不听命令,遇事总不肯向前,以致庞勋、黄巢之乱,都非靠沙陀兵不能打平。从此以后,沙陀就横行中原,而契丹也继之侵入了。分裂是最可痛心的事。当分裂之世,无论你兵力如何强大,是只会招致异族以共攻本国人,断不会联合本国人以共御外侮的这是由于人情莫不欲争利,而利惟近者为可争,人情莫不欲避害,而害惟近者为尤切,所以非到本国统一之后,不能对外,什么借对外以图团结本国等等,都只是梦话然而到中原既已统一之后,又因反侧之心未全消弭,非图集中兵权或更消灭或削弱某一部分的兵力不可,北宋便是这个时代。所以经前后汉之末两次大乱之后,中原王朝的兵力实在是始终不振的,而在塞外的异族却因岁月的推移逐渐强大,遂有辽、金、元等部落,在塞外先立了一个大国,而后以整个的势力侵入中原,使中原王朝始而被割掉一部分领土,继而丧失全国之半,终乃整个的被人征服了。所以当这时代,中原王朝的武力该怎样恢复,实在是一个大问题。

是把国内治好了,然后御外呢?还是专讲对外,其余都姑置为缓图呢?这自然是民族当危急存亡时,首先引起的重要问题。假如中国是一个小国,自然当危急存亡时,一切都将置诸不问,而姑以却敌为先务,然而事实不是如此。中国土地之大,人口之多,物资之丰富,以及文化程度之高,一切都远出异族之上,异族的凌侮无论如何剧烈,在中国政治家的眼光中,是不会成为惟一的问题的。况且中国人素来以平天下为怀,认为异族的凌侮,只是暂时的变态,到常态回复了,他们总要给我们同化的,这原是中国人应尽的责任。这种自负的心理,是不会因时局的严重而丧失的。而且物必自腐而后虫生,国必自伐而后人伐,外患的严重,其根源断不能说不由于内忧。所以外患的严重,本不能掩蔽内忧,而减少其重要性,而且因外患的严重,更促起政治家对于国内问题的反省,所以自宋到明这一个民族问题严重的时代,却引起政治思想的光焰。

这时候的政治思想集中在哪几点上面呢?国家的根本是人民,人民第一个重要的问题便是生活,生活都不能保持,自然一切无从说起了。假使生活而能保持了,那就要解决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的问题了,这也是传统的思想上看得极为严重的问题。这是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如此的。从三国到南北朝,因为时局的纷扰,谈政治的人忙于眼前的问题,对于这种根本问题比较两汉时代要淡得多了。到隋唐之世因为时局较为安定,对于根本问题用心探索的人又较多,至宋代而大放其光焰。

当这一个时代,关于教养问题的现状却是怎样的呢?请略说其大概如下:

关于养的问题,平均地权和节制资本实在是一样的重要。但是自汉以后,儒家之学盛行,儒家是偏重于平均地权的,所以大多数人的思想也侧重在这一方面。儒家所怀抱的思想又分为两派,激烈的是恢复井田,缓和的是限民名田。激烈派的思想经新莽实行而失败了,没有人敢再提起,东汉以后多数认为切实易行的,是限民名田。晋朝的户调式、北魏的均田令、唐朝的租庸调法,都是实行此项理想的。后汉末的大乱,人民死亡的很多,自此经两晋南北朝,北方经过与蛮族的斗争,死亡也很剧烈。此时的土地是比较有余的,又得授田的制度以调剂其间,所以地权不平均的问题,比较不觉得严重。唐朝自贞观至于开元,时局是比较安静的。安静之时,资本易于蓄积,并兼之祸即随之而烈。天宝以后,藩镇割据,战祸除(1)安史之乱时;(2)黄巢乱时;(3)梁唐战争;(4)唐晋与契丹的战争,直接受祸的区域外,其实并不甚烈。人民死亡不能甚多。而(A)苛政亟行,(B)奢侈无度,封建势力和商业资本乘机大肆剥削,人民被逼得几于无路可走,我们试一翻《宋史》,便知道①当时的田无税的很多,②当时的丁不役的很多。这都是有特殊势力的人所得的好处,而其负担则皆并于贫弱之家。③民间借贷自春及秋便本利相侔,设或不能归偿,则什么东西债权人都可以取去抵债。见《宋史陈舜俞传》。所以当时司马光上疏说:农民的情景是谷未离场,帛未下机,已非己有,所食者糠籺而不足,所衣者绨褐而不完,直以世服田亩,不知舍此更有何可生之路耳。乌呼痛哉!在政治上,(甲)自两税法行后,连名存实亡的平均地权的法令都没有了,(乙)而役法又极酷,(丙)而唐中叶后新增的苛税如盐、茶、酒及商业上的过税、住税等,宋朝又多未能删除,这些直接间接也都是人民的负担。租税的大体,自宋迄明未之有改,而元朝以异族入主中原又加重了封建势力的剥削。明朝自中叶以后,朝政的紊乱,又为历代所未有,藩王、勋戚、宦官等的剥削平民以及所谓乡绅的跋扈,亦是历代所罕有,所以民生问题,可以说自宋至明,大致都在严重的情形中。

至于教的问题,则除汉朝贾生、董生等所说一种贫而弱而愚的可怜情形外,另有一个严重的问题。中国古代宗教上崇拜的对象,最大的是地,次之则是吃田豕的虎,吃田鼠的猫,或防水的堤防等,再次之则是在家的门神、灶神,出门时的行神,及管个人寿算的司命等。见《礼记郊特牲》及《祭法》。古时的人们对于祭天,是没有关系的。至于地,则本没有一个统一的地神以方泽对阛丘,是晚出的概念,所以只有《周官》上有在古代只有各祭其所利用的一片土地,所以最隆重的是社,而社会也是随着一个个农村而分立的。其最切近的为祖先,祖先不必说了,就是其余的神,也是限于一个很小的范围内的。这些神在氏族时代,则为一氏族内的人所崇拜,在部落时代,则为一部落的人所崇拜,彼此各不相干。在其部落以内,宗教师亦是一种分职,他所做的事情,虽无实益,却是人民对他有信仰心,并不嫌恶他。其实他自己亦不全是骗人的,多少总有些信以为真。他也无从分外榨取,至于氏族或部落以外,根本没有人信他,他更无从施展威权了。汉初的宗教还是如此,所以越巫、齐方士等各各独立。天子所祭的天神,虽然在诸神中取得最高的地位,然而诸侯尚且不许祭天,平民更不必说了。中国古代似乎贵族平民各有其所崇拜的对象,彼此各不相干,因此在上者要想借宗教之力以感化人民甚难,却也没有干涉人民的信仰,以致激变之事。列国间因本来怀抱著宗教是有地方性的观念,宗教信仰多包含在风俗习惯之中,君子行礼不求变俗,就是不干涉信仰的自由。所以彼此互不相干涉,亦没有争教的事。这实在是中国最合理的一件事,因为宗教总不过是生活的反映,各地方有各地方不同的生活,自然会产生不同的宗教,而亦正需要不同的宗教,硬要统一它做什么呢?老实说,就是勉强统一了,也只是一个名目,其内容还可以大不相同的。随著时代的变迁,从前各各分立的氏族或部落渐次统一而成一个大社会,社会既然扩大了,自然要有为全社会所共同信仰的大宗教,也自然会有为全社会所信仰的大宗教。这时代的大宗教,并不是单独发生,把从前的小宗教都消灭掉了的。乃是从前的旧宗教所变化发达而成。(1)把从前性质仅限于一部落一氏族的神扩大之而为全社会之神;(2)各地方所崇拜的神,有本来相同的,那自然不成问题;(3)否则亦可以牵强附会,硬把他算做一个;(4)其无须合并的,则建立一个系统,把他编制一下。如此许多分立的小宗教,就可以合并而成一大宗教了。这就是中国所谓道教。这种变化,大约在很早的时代,随著社会的变动,就逐渐进行的,至后汉末年,在社会上大显势力,至北魏太武帝时,寇谦之乃正式得到政府的承认。当两汉之间,佛教从印度输入中国,至后汉末年,也在社会上渐露头角。佛教的哲理,较之道教更为精深。中国的学问,并不是不及印度,但专就哲理而论,却应该自愧弗如的,而宗教所需要的,却特别在这一方面。为什么呢?因为宗教倘使在政治社会方面多作正面的主张,就不免和政治发生冲突,和政治发生冲突,就要受到压迫了。佛教却在这一方面,有其特别优胜之点。它对于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几于毫无主张,只是在现社会的秩序之下,努力于个人的解脱。如此,于政治问题,就觉其毫无关系,而多少还可以掩蔽现实,麻醉人民,而使之驰心于净土。如此在消极方面说,就可以不受政府的干涉,而多少还可受些保护。在积极方面,则因他主张轮回,替人把希望扩张到无限大,而又自有其高深的哲理,足以自圆其说,所以还能够得到王公贵人的提倡;在平民眼里,佛教、道教本来是无甚区别的,谁宣传得起劲些,谁被信仰的机会就多些。如此佛教因其(1)给与人的希望之大,(2)哲理的精深,能得士大夫的信仰,其宣传之力,就超出于道教以上,所以其流行也较道教为盛。从两汉到南北朝,在精神界既然发生了全国共信的大宗教,就形成下列诸问题。

其一,在佛教尚未大行、道教也未十分组织成功之时,政治和社会,都有很大的不安,而宗教在这时代,业已从地域的进而为全国的了,自然会有人想利用他造成一种政治上反抗的力量,所以前后的变乱,含有宗教成分的很多。道教的大师如张角、张鲁、孙恩等不必说了,就和尚也有躬为祸首的,因此引起政治上的焚烧谶纬,禁止传习天文。

其二,第一问题在中国的关系不能算大,而为政府所承认的宗教,亦发生下列二大问题,即(A)在物质方面,教徒既不耕而食,不织而衣,成为纯粹的分利分子,却还要消耗多大的布施,而且积蓄多了,便从事于兼并土地,役使奴仆,于经济的平均,很有妨害。(B)在精神方面,宗教麻醉的力量能使人离开现实,驰骛空虚,多少可以减少些反抗之力,缓和些怨恨之声,而且他多少要教人民以正直平和慈善,使社会增加几分安稳,这是政治上所希望的。所以历来也很有些儒者的议论,在这一方面承认二氏的功劳。但是宗教所教导的,断不能和政治上所要求的全然一致,而且和儒家传统的道德和伦理,不免有些不相容,而儒家却是在政治上积有权威的。因此之故,宗教问题在政治思想史上,也就有相当的关系了。

综括这一个时代,养的问题不能解决,教的问题亦觉得愚弱可怜,而严重的外患又相逼而来。稍加仔细观察,便觉得外患的成为问题,全是由于本国的社会病态太深之故,于是这一个时代的思想家,不期然而然的都触著了许多根本的问题。

吕思勉著,系1935年吕思勉先生在上海光华大学的演讲。作者以独到的眼光,首先对中国政治思想史作了时期与派别的划分,进而对先秦至近代的政治思想予以梳理和辨析。本书融入作者多年的研究心得,其中不少论断,新颖独特,富有启发性。阅读本书,读者不仅可以把纷繁的诸子思想和历代政治主张理清头绪,更会对中国政治思想有一番新的认识。本书通俗易懂,又不失学术性,*适宜用作初学者的入门书。讲贯中国历代政治思想的原委和利弊,并附录作者自述治学的经历。

猜你喜欢

  • 招隐二首

    招隐二首原文:杖策招隐士,荒涂横古今。岩穴无结构,丘中有鸣琴。白云停阴冈,丹葩曜阳林。石泉漱琼瑶,纤鳞或浮沉。非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何事待啸歌?灌木自悲吟。秋菊兼餱粮,幽兰间重襟。踌躇足力烦,聊欲投..

    12 古诗大全 2025-10-05
  • 咏史八首

    咏史八首原文:其一弱冠弄柔翰,卓荦观群书。著论准过秦,作赋拟子虚。边城苦鸣镝,羽檄飞京都。虽非甲胄士,畴昔览穰苴。长啸激清风,志若无东吴。铅刀贵一割,梦想骋良图。左眄澄江湘,右盻定羌胡。功成不受爵,长..

    13 古诗大全 2025-10-05
  • 悼亡诗三首

    悼亡诗三首原文:荏苒冬春谢,寒暑忽流易。之子归穷泉,重壤永幽隔。私怀谁克从,淹留亦何益。僶俛恭朝命,回心反初役。望庐思其人,入室想所历。帏屏无髣髴,翰墨有馀迹。流芳未及歇,遗挂犹在壁。怅恍如或存,回惶..

    11 古诗大全 2025-10-05
  • 赴洛道中作

    赴洛道中作原文:远游越山川,山川修且广。振策陟崇丘,安辔遵平莽。夕息抱影寐,朝徂衔思往。顿辔倚高岩,侧听悲风响。清露坠素辉,明月一何朗。抚枕不能寐,振衣独长想。赴洛道中作拼音解读:yuǎn yóu yuè shā..

    11 古诗大全 2025-10-05
  • 情诗

    情诗原文:游目四野外,逍遥独延伫。兰蕙缘清渠,繁华荫绿渚。佳人不在兹,取此欲谁与?巢居知风寒,穴处识阴雨。不曾远离别,安知慕俦侣?情诗拼音解读:yóu mù sì yě wài ,xiāo yáo dú yán zhù 。lán ..

    10 古诗大全 2025-10-05
  • 吴楚歌

    吴楚歌原文:燕人美兮赵女佳,其室则迩兮限层崖。云为车兮风为马,玉在山兮兰在野。云无期兮风有止,思多端兮谁能理?吴楚歌拼音解读:yàn rén měi xī zhào nǚ jiā ,qí shì zé ěr xī xiàn céng yá ..

    11 古诗大全 2025-10-05
  • 车遥遥篇

    车遥遥篇原文:车遥遥兮马洋洋,追思君兮不可忘。君安游兮西入秦,愿为影兮随君身。君在阴兮影不见,君依光兮妾所愿。车遥遥篇拼音解读:chē yáo yáo xī mǎ yáng yáng ,zhuī sī jun1 xī bú kě wàng 。..

    13 古诗大全 2025-10-05
  • 西长安行

    西长安行原文:所思兮何在?乃在西长安。何用存问妾?香□双珠环。何用重存问?羽爵翠琅玕。今我兮闻君,更有兮异心。香亦不可烧,环亦不可沉。香烧日有歇,环沉日自深。西长安行拼音解读:suǒ sī xī hé zài ?..

    11 古诗大全 2025-10-04
  • 娇女诗

    娇女诗原文:吾家有娇女,皎皎颇白皙。小字为纨素,口齿自清历。鬓发覆广额,双耳似连璧。明朝弄梳台,黛眉类扫迹。浓朱衍丹唇,黄吻烂漫赤。娇语若连琐,忿速乃明集。握笔利彤管,篆刻未期益。执书爱绨素,诵习矜所..

    10 古诗大全 2025-10-04
  • 豫章行苦相篇

    豫章行苦相篇原文:苦相身为女,卑陋难再陈。男儿当门户,堕地自生神。雄心志四海,万里望风尘。女育无欣爱,不为家所珍。长大逃深室,藏头羞见人。垂泪适他乡,忽如雨绝云。低头和颜色,素齿结朱唇。跪拜无复数,婢..

    10 古诗大全 2025-10-04
  • 杂诗·秋风何冽冽

    杂诗·秋风何冽冽原文:秋风何冽冽,白露为朝霜。柔条旦夕劲,绿叶日夜黄。明月出云崖,皦皦流素光。披轩临前庭,嗷嗷晨雁翔。高志局四海,块然守空堂。壮齿不恒居,岁暮常慨慷。杂诗·秋风何冽冽拼音解读:qiū fē..

    11 古诗大全 2025-10-04
  • 咏怀八十二首

    咏怀八十二首原文:一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二二妃游江滨。逍遥顺风翔。交甫怀佩环。婉娈有芬芳。猗靡情欢爱。千载不相忘。倾城迷下蔡..

    9 古诗大全 2025-10-04
  • 赠秀才入军

    赠秀才入军原文:鸳鸯于飞,肃肃其羽。朝游高原,夕宿兰渚。邕邕和鸣,顾眄俦侣。俛仰慷慨,优游容与。 鸳鸯于飞,啸侣命俦。朝游高原,夕宿中洲。交颈振翼,容与清流。咀嚼兰蕙,俛仰优游。 泳彼长川,言息其浒。陟..

    11 古诗大全 2025-10-04
  • 赠白马王彪·并序

    赠白马王彪·并序原文:黄初四年五月,白马王、任城王与余俱朝京师、会节气。到洛阳,任城王薨。至七月,与白马王还国。后有司以二王归藩,道路宜异宿止,意毒恨之。盖以大别在数日,是用自剖,与王辞焉,愤而成篇。..

    12 古诗大全 2025-10-04
  • 七哀诗

    七哀诗原文:其一西京乱无象,豺虎方遘患。复弃中国去,委身适荆蛮。亲戚对我悲,朋友相追攀。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顾闻号泣声,挥涕独不还。未知身死处,何能两相完?驱马弃之去,不忍..

    12 古诗大全 2025-10-04
  • 杂诗·其一高台多

    杂诗·其一高台多原文:其一高台多悲风,朝日照北林。之子在万里,江湖迥且深。方舟安可极,离思故难任。孤雁飞南游,过庭长哀吟。翘思慕远人,愿欲托遗音。形影忽不见,翩翩伤我心。 其二转蓬离本根,飘摇随长风。..

    10 古诗大全 2025-10-03
  • 杂诗·漫漫秋夜长

    杂诗·漫漫秋夜长原文:其一漫漫秋夜长,烈烈北风凉。辗转不能寐,披衣起彷徨。彷徨忽已久,白露沾我裳。俯视清水波,仰看明月光。天汉回西流,三五正纵横。草虫鸣何悲,孤雁独南翔。郁郁多悲思,绵绵思故乡。愿飞安..

    10 古诗大全 2025-10-03
  • 送应氏二首

    送应氏二首原文:其一步登北邙阪,遥望洛阳山。洛阳何寂寞,宫室尽烧焚。垣墙皆顿擗,荆棘上参天。不见旧耆老,但睹新少年。侧足无行径,荒畴不复田。游子久不归,不识陌与阡。中野何萧条,千里无人烟。念我平常居,..

    10 古诗大全 2025-10-03
  • 善哉行·上山采薇,

    善哉行·上山采薇,原文:上山采薇,薄暮苦饥。溪谷多风,霜露沾衣。野雉群雊,猿猴相追。还望故乡,郁何垒垒!高山有崖,林木有枝。忧来无方,人莫之知。人生如寄,多忧何为?今我不乐,岁月如驰。汤汤川流,中有行..

    10 古诗大全 2025-10-03
  • 七哀

    七哀原文: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借问叹者谁,言是宕子妻。君行逾十年,孤妾常独栖。君若清路尘,妾若浊水泥。浮沉各异势,回合何时谐?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君怀良不开,贱妾当何依..

    8 古诗大全 2025-10-03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
蜂鸟影院2048影视资源论坛熊猫影视河马影视星辰影视萝卜影院八哥电影网人人看电影无忧影视网橙子影视网叮当影视网天天影视网青青影视网电影天堂开心追剧网西瓜影院麻花影视网70影视网年钻网茶小舍电影藏影堂新神州影域煮酒观影体积影视爱看影院星光电影至尊影院极影公社超清视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