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ix】
杨联陞
刘子健教授对于王安石及其时代的最新评价是一项跨学科的研究,既基于最近的学术成果,又体现了他对这一问题的独到看法。说它是跨学科的,是因为其中融合了取自政治学、历史学和汉学的分析方法和技巧。作者对于材料的小心运用,达到了批判性人文研究的高标准;他对阐释的兴趣,显示出一种对任何政治学家来说都必要的敏锐的问题意识。本书由此展示出双重性:它借鉴了现代中国和日本学者大量具体的研究,有助于理解这一主题的各个方面;它为一项详尽而权威的工作奠定了基础,而这项工作当然需要更长的时间才能完成。通过整合这些研究者及其本人的相关研究成果,刘子健教授能够探索出新的研究角度并激发进一步的研究。
本书中处理的问题,包括政治思想、中国官僚的行为模式和与国家权力的中央集权化相关的问题。这些问题的重要性,所有制度史和思想史的研究者都会欣然承认。为准备本书,作者小心翼翼,不使用不必要的细节或专业术语来增加读者的负担。另一方面,他也没有仅仅因为难以解释而回避复杂的问题。
正因如此,刘子健教授选择为地方政府服役作为王安石变法中的一个个案研究,在我看来尤其令人钦佩。【x】役法如果不是最复杂的制度的话,那么也一定是最复杂的制度之一。于是,作者用了一章,成功地为新募役法的背景、特点以及新旧制度的利弊描绘出一幅非常清晰的图景。这本身并不意味着完结。和东亚研究中心的其他成员一样,我很乐意赞助这本充满学术性和启发性的作品。
1959年5月
* * *
(1) 本书方括号【】内数字为原书页码,以下同。
本书在既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重新阐释了王安石变法的重点及其失败的原因。全书以王安石变法为主线,将北宋中后期的历史分为变法、反变法和后变法三个阶段,完整地叙述了北宋后期士大夫政治全局的演变。作者指出,王安石的理想是实现儒家的道德社会,在这一点上,王安石与他的反对者并无二致 。问题在于王安石希望通过改造、建立新的官僚体制以实现这一理想。由此,作者着重分析了王安石的官僚体制改革,聚焦吏役次官僚制,考察新政的政府运作,并以募役法这一新政核心制度作为个案研究,总结归纳新政的特点。本书的关注点不仅在于王安石变法本身,更在于王安石所代表的儒家道德理想主义与现实政治权力结构之间的矛盾与纠葛。这也是本书的重要特色与价值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