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隐秀轩集 / 钟惺

卷二十三·序又四

2025-05-09 17:16 隐秀轩集

送王永啟督學山東序

言有聽之甚美,循而行之,可以無過,綜其實無裨於事者,不可勝計。如近日取士所稱「正文體」之說,是其一也。

夫取士之文,使士子代《語》《孟》《六經》而為言者也。蓋必平日博於讀書,深於觀理,厚於養氣,發而為文,各有以見其才之所不相借,情之所不容已,神之所不可強,誌之所不能奪者,而後可以言體。已乃隨其純疵、離合、偏全之數而損益焉,斯之謂正。非一日之積也。段善本琵琶,三年不彈,忘其本領,乃可更學。士與校士者日從事於文,而不知文何以為體;至三年校士之期,士抱牘集主者之門,而後奉例陳款,令其一日之間從我所約以為正。故步既失,而前塗復無所泊,乃姑為苟且僥幸之文以塞上之求,而上亦漫然收之,以為文如是,是亦正,而吾與士可幸無罪矣。夫使上下相蒙,以苟且僥幸之文為正,而但求免於罪,則其害且自文體而移之士習人心矣,是豈可不深念哉!

鍾子曰:「此非三年校士者事,而督學之事也。」夫督學之視士,猶母之於女,而三年則女子於歸之日也。其德容工貌之不素閑,而取必於往送之一日,敬戒無違之數語,斯其求之不已奢,而持之不已急乎?夫士之在齊魯,猶女之在燕趙也。今永啟為之母矣。吾願永啟之所求乎文者,姑勿言其正與不正,而先論其體。體者何?讀書、觀理、養氣,得其才情神誌所在而已。此不求正而自正之道也。今主者不深思實求,至期而徒以「正文體」之說畢三年之事;至有戒闈中校文,勿持憐才之念,勿必求積學之士而收之。是預以「正文體」之說,錮天下有才有學之士也。是何言哉!是何言哉!原其意,不過求其言之可聽,行之可以無過者,務從事焉而已。

永啟起家文學,為南曹武選郎五年,精潔孤立,行一意。一旅之卒,一成之田,必夜以繼日,仰而思之,務求其本末,為國家得經久實用而後已。況今為士師率,文學其所起家,而但於其言之可聽、行之可幸無過者務從事焉,吾有以知永啟之必不出於此也。

贈唐仲言序

吾鄉楊修齡侍御嘗告我曰:「華亭有唐汝詢字仲言者,五歲而瞽,今五十餘矣。自五歲後至今,聞人誦輒記,記又能解。又能以其所記且解者,自出而為詩文。又注古之為詩文者,各不下數十萬言。計五歲以後所記且解者,皆人之口所授於其耳,其耳所授於其心者之積也。五歲以後所出為詩文,及注古之為詩文者,皆其心所授於其口,其口所授於人之耳與手者之積也。其類既多,其體既備,其立意又皆以該且核為主。既已剖析疑義,欣賞奇文,至字之音如東冬清青之屬,問其形,不識如故。」予聞而異之。

居二年,予過白門,適晤其人。質之修齡先生所言皆是。後仲言歸華亭,數月,復晤予,誦予《集俞園》詩「霜後芙蓉猶有露,冬前楊柳暫為煙」之句。予淒然為誦其全什,察其審聽哀問之狀,為憫默心酸久之。

何者?凡仲言所為,終其身寄於所不可必者也。數十年中,以其心聽命於其耳,以其耳聽命於人之口。人之口一不至於其耳,則耳無聰;因而其耳不至於其心,則其心不靈。人之喜人詩文而自為誦者,為己也;轉以誦於人者,為人也。人之為己而自為誦者難矣,矧為人誦乎?故曰:仲言終其身寄於所不可必者也。寄於所不可必,其勢宜不能多且久。然能使人之為仲言誦多且久於其自為誦,數十年中如一日、如一人者,仲言之誠所為也。夫其審聽而哀問者,誠也。

籲!為仲言者,亦極難矣。凡得之難,則守之堅。得之難,守之堅,則其口耳出入之際,雖欲加擇焉,而非惟不暇,且不敢。欲加擇焉,而有所不暇且不敢,故能積。是仲言所以該且核之故也。

方彥章遂安三年考滿序

古治道貴久任,三年而後報政,政成也。成者,總始終言之。計官於其地者之始終,不獨計其官之始終也。地有專官,官有專任,專而後能為久,能為久而後責其成。孔子曰:「三年有成。」由之為千乘也,求之為六七十、五六十也,皆曰:「比及三年。」則由之三年,蓋三年於千乘;求之三年,亦三年於六七十、五六十也。若夫三年之內,一人之身,俄而六七十、五六十,俄而千乘,積其歲月以為三年,官不一地,有三年之名,地不一官,民之有其官者,無三年之實,是豈古之所謂三年者哉?如是而報政,是宦成,非政成耳。

新安方彥章先生,高才奇趣人也。予嘗從其姻友程仲秩所讀其詩而異之。成進士謁選,得浙之遂安令。三年報政,仲秩屬予為文紀其事。予未悉君所以令遂安者,獨計遂安窘而疲,凡以進士起家者,多不官其地;即偶然官其地,嘗亟亟然思有以去之。君令遂安三年矣,三年報政,皆報其政之在遂安者。予因是以知君之令遂安,非苟而已也。

奚以明之?凡吾所以治吾民者,情耳。今稱令曰「父母」,百姓曰「赤子」,斯豈徒截然上下之分而已。父母於子,出入顧復,恐斯須去其懷。吾官於其地,席未暖而去之,無論幽滯未達,科條未究,周澤未洽;即身在於是,而其中先有亟亟然思以去之之一念,亂其方寸,曾未布令陳教而施為次第,求其暇且整也,難矣。

更調守令,漢亦間行之,然其權猶在上。今不盡出於上,而半出於己。君治遂安未幾,名實施於上下,當事者有牛刀割雞之惜,思有以易之。遂安士民如失父母,攀留之切,辭淚俱下,君亦竟留。予以為非遂安士民真能為留,而君之真不忍於去也。此不忍於去者,所謂父母之心也,情也。子之生也未三年,其肯免於懷乎?

讀君之詩,蓋高才奇趣,曠朗人也。非惟不薄為邑令,且不敢薄於邑之小者。生聚教訓,皆有本末。居之無倦,行之以忠。三年如一日,正從此不忍去之一念出耳。今日為令,一邑之事也;他日入而司銓掌憲,出而建牙持斧,有課吏之責,天下事也。使課吏之人出於身親為令者,所謂專以求久,久以責成,豈外一邑而得之哉?抑先輩有言:循吏易作,詩豈可假人乎?此殆詩人套語耳。世有真詩,自有真循吏。元道州吏治,予嘗以為從情出,於其詩知之。今讀君之詩,知君之所以達於政矣。夫能為詩而不能為吏者,其詩決不生於情也。

壽唐母陳孺人六十序

士固有落落然多奇,為世所必不可無者,此特士之所以自見於世,而其妻子不樂乎其如此也。凡妻子,以榮枯寄人者也。家溫身寵,掇汁割榮,所以事人之意如是而已矣。世之為奇士者,必且立聲譽,矜氣節,喜交遊,好文章,樂山水。之數者,不與身家為仇,而去身家之計甚遠,故奇士之安於其妻子者甚難。然世故有婦人而別具志節,不可以此而相量者,如吾友宛陵唐君平之配陳孺人是也。

君平者,世所謂落落然奇士也。生有絕才高誌,又負異表,委須過膝,一稱曰「唐髯」云。自其為諸生時,以儒俠著,不以貧賤為解。孺人以攻苦食淡佐之,雖椎布操作,不敢以貧賤之色見惡,傷君平之意。乙酉,君平舉於鄉,其自喜為奇日益甚。間關二十六年,至庚戌始成進士,與予同舉。又同謁選,授太原府司李。是時始通籍,途徑出而議論興,欲有所中其異己者,辭連及君平,坐以秩宗法,同舉者凡若而人。時吾友董崇相為考功郎,素知君平,曰:「吾未讀君平闈中文,然豈有髯如乃公不作進士者?」蓋深悼公道之不足恃,不敢言及於文,無可奈何,而庶幾於君之相,此歎世之辭也。無何,欲釋憾於計事,又以考功法中之,得議調,公論屈之。予則謂:「髯公必通於官。」蓋不敢恃君之作人與作官,而又庶幾於相,蓋亦崇相之意也云爾。

君平解其太原司李歸,而貧過於諸生。婦人於其君子,能忘其貧於諸生,而不能忘其貧於官也。何者?攻苦食淡佐之於諸生者,望其為官;官而貧,復何望哉?籲,難言矣!籲,難言矣!孺人勞苦於生平,而君平始能不以其貧故減其聲譽、氣節、交遊、文章、山水之好。君平初艱於嗣,恣所置媵。而孺人竟以四十餘先諸媵有子。諸媵又各有子。環堵之內,意豁如也。

久之,君平卒。豈惟文與官不足恃哉,相亦不可問矣!君平卒後,事益明,論益定。使君平在,何憂於官?雖然,予以為天生奇士,不有奇福,必有奇窮。士之窮通,自有出於途徑清濁、議論顯晦之外者,要當論其人而已。孺人所以事君平者,意原不在掇汁割榮。即君平今日在,孺人今六十,相對老矣。其子又能繼君平之志。為奇士婦,又為奇士母,即不通於官,若將終身焉。惜乎君平之不及見!故予於孺人之六十,既為說以觴,又重有感也。

方母八十序

吾友方孟旋,古暗然君子也。孟旋之成進士、為職方也最晚,而其母太君健在,今年八十矣。無所取於當世之立言者,而惟惺言之務求。得夫惺之為孟旋母有言者,固不敢言其所不知者也。暗然君子之母,不易知也久矣。孟旋之言曰:「吾母無懷、葛天氏之民也。欲一言以名吾母之德,若醉玄醴而飫太羹,一名言之而莫克舉也。」由此觀之,豈惟惺不知,雖孟旋亦不得而知之矣。籲,此孟旋之深知其母者也!

至情莫若親之於子,古稱知我者不在焉。親固有之,子亦宜然。百卉之生於山也,豈可謂山非母而百卉之非子哉?山之德,百卉不必知者,所托於山者暫,而所以自畢其生者速。生於山而不知夫山者,未嘗有求知夫山之道也。以時計者,朝不及夕;以日計者,昨不及今;以月計者,朔不及晦;以年計者,寒不及暑。雖欲知之,烏得而知之!而獨不觀之松柏乎?松柏生於山,與百卉同。松柏不敢自謂知夫山,而精神務與山終始。寧質無榮,寧苦勿甘,寧拙勿巧,寧遲勿速,不屑屑然以時日歲月計,則其所以求知夫山之道,與百卉異也。然山之於松柏也,不以百卉之榮責其質,不以百卉之甘責其苦,不以百卉之巧之速責其拙且遲。故松柏得全其精神,以與山終始。是松柏所以能盡其求知之道於山者,山實為之也。

以孟旋之才,與太君有孟旋之才為之子,其理數宜可以早達,以應乎世之尊顯其親者。孟旋之成進士、為職方也獨晚,若不肯聽乎理數之常,以自信其志者。其所謂誌者何也?孟旋嘗與人書曰:「使應祥非老而坎坷,歷天下境變以汰練其心,以反求於家庭無形聲之視聽,無以得吾母之神,而負吾母。」惺誦其言而哀之、敬之。乃悟孟旋若有所不急急於尊顯其母,其母若有所不急急於子之尊顯,而皆庶幾乎一知。微乎,微乎,此則孟旋之志,而實太君之志也。

暗然君子不易知,暗然君子之母尤不易知。而惺似能知之者,蓋由孟旋能自知其母也。孟旋不敢自以為知其母,而所以求知之道不可謂不盡矣。太君能八十以待孟旋之晚成者,若欲使其子得盡其所以求知之道者。孟旋既得盡其所以求知夫母之道矣,而終不敢自以為知。為孟旋母者,如保赤子,心誠求之,道又若之何?惺固知今之八十不足為太君壽也。

壽馬太公序

昔蘇明允從其二子軾、轍遊京師,翰林學士歐陽永叔得其書二十二篇,上之朝廷。明允得以布衣召試,官文安簿。不之官。食其俸,命纂修禮書。明允文章遂有名於世。其後軾成進士,出永叔之門。天下知永叔之能識子瞻,而不知其識明允乃在子瞻之先。「不知其父視其子」,此世俗之言,非曠心具眼者之言也。

予乙卯以使職承乏出典黔試。中式者,今南民部馬衝然最少,甫弱冠耳。撤闈之後,衝然尊公刺史玉台先生投刺入見。其人惇敏長者,福德人也。尋身送衝然計偕,又與予見於京師。是歲魁南宮,恐其少不任吏,與俱歸讀書,講求身世之事,以老其才。乃衝然實任吏也。己未入對,成進士,授今官。而予亦以崎嶇暮途,遲回後旅,浮沈南祠郎,與衝然雁行曹署。衝然之為民部而司儲也,精警與吾友董崇相稱為雙絕,而欣適過之,人以為有家譜云。持籌會計之暇,日從予論文。予文之比於衝然也,所謂「生天在前,成佛在後」者。然今世或知有予文,而鮮知衝然者,雖其沈晦靜篤,恥以文名於世,亦予言輕望薄之所致也。

夫以衝然之於予如此,予猶不能使其遽有名於世,況其父乎!衝然每為予言公作吏持身居鄉之實,如史所傳循吏、獨行,何以過焉?雖衝然不出予門,予猶當知海內有馬先生其人者,豈必因衝然而後識其父哉!公之從其子於京師也,公已宦成,而予方為散吏,非惟予不能重公,公亦何取重於予?永叔能名人之父於未識其子之先,而予不能名人之父於既識其子之後。雖公父子沈晦靜篤,不欲遽有名於世,然言有輕重,望有厚薄,度量相越遠矣,何足怪焉!

今年,衝然以覃恩晉公秩,公以時方多事,陪都根本,儲胥為軍國司命,止衝然勿休沐歸省。衝然乞予詩侑觴,予遂應之以文。予力不能名公,庶藉公以名吾文而已。

送錢先生歸婁東序

夫身,吾之身也,一病以後,則醫者得而有之。一病以後,不使其身為醫所有,則醫之心手有所不能盡用於病者,亦非所以有其身之道也。雖然,吾有身而使醫有之,東方朔有言,「談何容易」哉!亦曰視所為醫者其人何如而已。夫醫,病者之司命也。不誠,則雖付之以身,而彼有所不敢有。誠矣而不巧,則不能以其身還之病者,而終使自有之。誠與巧合,則其術之工拙有所不得與,吾所謂視其人者是也。

予今年感疾,經秋涉冬,自以為無生矣。自以為無生而又更數醫,計此身總非我所得有,不若姑付之醫,而醫實莫敢有也。莫敢有而又受吾所付,付者與受付者,非必其能愈吾病也。然而不忍謝去之者,以為猶不至有所害。苟為無害而已,庶幾留此病以待夫誠與巧者,不至。其不至,則命也。

無何,尹觀察子求先生謝其蘇松兵備歸蜀,錢先生送至白門。錢先生者,以醫名東南,家於婁東。予去年遊吳,曾飲於其家,觀其歌舞,與定交而贈之以詩。不意今之至於斯,至於斯而值予病也。相見悲喜歔欷,泣數行下。已問予病及病而更醫狀,曰:「子不忍謝去數醫一念,乃子所以生,而吾所以不約而至者也。子於前數醫者,猶不忍謝去,以待其人之至,而況其人有進於是者乎?」予雖不解醫,而私計誠且巧者,錢先生其人也。得其人而付之以身,使得而有之,夫然後起居之蚤暮聽焉,言動之喧寂聽焉,食飲之豐約聽焉,藥物之耗息聽焉。試之至奇不驚,投之至恒不厭。而君之視予病也,朝夕診切,君不自有其欣戚,以予息之平陂為欣戚;予不自有其凶吉,以君顏之悲愉為凶吉。精神往來,合為一身,中心達於面目,意氣通乎神明。誠至而巧生,醫王所用之藥,仍是眾工所用,而神存心手,變化出焉。

蓋君性豪逸,住白門,歌舞隨身,賓朋盈坐,即貴賤造請,戶外之屨恒滿。而其意以予病之作止,為其去住之候。凡兩月而後有瘳。猶記君教予省思慮,以筆研為戒。而今急急乎欲得予一文以歸婁門,蓋以予操筆之日,為君停手之日也。所謂能以病者所付之身還之病者,則君周旋白門兩月之志也。

昔黃魯直得良藥以飲病者,或曰:「惜子所活皆庸人耳。」魯直曰:「有不庸者領一個來。」予愧以庸人試君良藥。自今以往,所有之身,君則還之。庶幾夙夜臨淵集木,不自屑越,以求不為庸人,是則予之所以報君者而已。

送晏祠部歸壽二親序〈(代)〉

官於南曹,如家食也,而禮曹為甚。然亦有時思為休沐計者,其亦曰:官而如其家者之快,不若家食而官者之尤快也。不佞待罪南司農,視篆禮曹,祠部郎晏子適有休沐之請。不佞有難色,謂「國家多事,近奉明旨,嚴告諸卿貳,各率其屬守官,勿輕離其局。子之蒞政也新,其後諸!」晏子以情告曰:「某之歸,謂父母七旬,父又過二,而某獨子也,烏可以勿歸。」不佞矍然,乃知晏子之歸,非泛然謂家食而官者之尤快,而思以遂其私者也。乃如晏君所請。

居無何,晏子將西歸,行有日矣。不佞亦以承乏移北大司農,乃謝禮曹事。晏君之同官羅子、袁子、鍾子及其同鄉同籍輩,為晏子合詞而乞予言,歸為其兩尊人觴。不佞謂知晏子者莫如三子,知晏子之親者,宜莫如三子。子請征言於三子者,而不佞擇焉。晏子以其言告三子,三子者將何所言?

首羅子。羅子曰:「大冠聞之,古之君子女士,能使人之必知,不待其子之賢且貴,而後有聞於世也。何以言之?伯鸞、孟光,不聞有子;王霸與其妻,有子而黃頭歷齒,而皆以獨行特著。封公幼而岐嶷,長而彬彬文行,其配實佐之。當其見賞於從兄都諫公與侍御敖公也,斯時豈遂有晏子今日哉?亦翁與其配之能為可知耳。」

次袁子。袁子曰:「中道聞之,古之人亦有使人不能知,或因其子而有聞於世者。桓衝過劉蒐之,因訪其父,始知有是父也;元禮交文舉而拜其母,始知其有是母也。翁與其配,德可達於圖史,而名不出於里閭。積學篤行,食報不於其身,於其子。非晏子為之,幾不知有翁,矧知有翁之配哉?」

次鍾子。鍾子曰:「惺聞之,古之人業有聞於世矣,又能成其子使有聞於世。何以言之?嚴延年之母,視其子慮囚***之多少以為喜慍;顏延之於其子也,不樂其作熱官。晏子成進士,為莆中司李,翁與其配屬以治獄哀矜勿喜,食其冰蘖,如三公之養。以晏子為吏卓異如此,彼今之顯擢據要津者,視晏子何如哉?乃晏子落落南曹,翁與其配非惟不少怏怏,而反以為善地。晏子與予同署,相視莫逆,各不必言其故。晏子之始得放意為廉平吏,而今之忻然於冷局也,豈非以養其親之志哉!向使其親本無此志,晏子又烏從而養之?」

晏子以其語復於不佞,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不佞拜手揚言曰:「羅子與鍾子之言,所謂善則歸親。晏子之欲自為言而不能言者,宜如是。袁子之言,所謂不知其親視其子。人之為晏子言者,宜如是。物備矣,不能讚一詞矣!」書與晏子歸,歸為二尊人觴。觴已,及期而之官。官於南曹如家食然,無寧使人謂官而家食,是亦二尊人之志也。

〈(沈刻《隱秀軒集文昃集序又四》止此)〉

贈唐宜之署穎上縣事序

吾友吳興唐宜之,東南名士也。其人秀羸明悟,靜而近道。予己酉遊南都,宜之年二十有餘,所著舉子業,諸士已奉為天人師,非宜之所作所選不輕以掛目上口。精苦奉佛,勤修六度,尤深入淨土一門。予時與一時同志要宜之為冶城社,社中先後成進士、舉於鄉者強半。私計宜之非巍科仕中人,則往生極樂超三界者也。

久之,宜之歷試不第,以明經聘修《成均志》。《志》成,謁選得鳳陽府別駕。予聞而心憫焉,惋惜之,以宜之之才之器,齒猶未也,俯首為郡倅,安然自處於進士、孝廉之後。

今年,宜之貽我書曰:「吾向信淨土未徹,以為進士、孝廉似人生所不可無;今信徹矣,乃知可以不必有,而一郡倅無不可身往者。」始愧予惜宜之者甚淺,而所以自待者甚薄也。予深喜宜之學道有得,世出世間誠有以自處,非苟而已也。戲語宜之:「想孔子為委吏乘田,柳下惠不卑小官,任運聽時有之,胸中未必有此一段安立處分。」然私計宜之以淨土為安立處分,似以一官為浮沈遊戲,則其胸中疑有一聊復爾爾之念,而不必精力於其官之職也。夫天下事雖不可取著,然胸中先有一聊復爾爾之念,則世出世間安往而可哉?而宜之正不然。

宜之就官以後,曾寄我文數十首,中多談中都作史之事。其文清歷幽曠,猶似其為人;而其意一出於篤摯精懇,區區為民請命,吐心飲泣,必期於有濟而後已。

而予門人黃孝廉署穎上教職者,受宜之知最深,而其知宜之亦甚悉,為穎之人士請於予為文紀之。大要謂公下車禱雨澇於神,皆以血誠,兩獲奇應;修復舊令屠公所築潰堤;待士教養有法,溫厲兼濟;治河通塞,具有方略;理鈔務,利商裕國。而其大者,在穎之積敝,以逋賦係及無辜,父終子及,李代桃僵,民老於獄,田荒於野,而逋日益積,係日益堅且濫。公請於上,惟征及當年,而其舊逋徐俟其歸耕而償之。又捐俸代補,民始有生。載《穎上民隱》一書甚詳。而予交宜之久,亦先聞其略矣。

予謂宜之之致此有本也。宜之學道人,於巍科仕以慧斷之爾,乃於吏事民隱以慈航接之,其願力功行所及,不可不謂往生回向之一助,而宜之無所欣厭於其間也。若謂宜之先有「淨土」二字於胸中,而後不怏怏於此官,或勉力於官而取償於淨土,無論取著害道,即其居官治民,豈能虛心細意輕安宛至如此哉?昔人戲其友曰:「我圖一官不得,而子欲圖作佛,不亦奢乎?」宜之於作佛不敢以為難,而其作一官不敢以為易,所謂是法平等,微見於署穎之一事,而人未易窺其際也。

仲弟婦王氏五十序

夫國威損而貞臣著,國之恤也;哲夫夭而貞婦顯,家之替也。凡為人臣、為人婦者,不得已而後以貞名者也,豈忍以國恤、家替自成其一身之貞哉?雖然,心有所不得已,而事有所必不可無。何以明之?威已損矣,夫已殞矣,無可奈何矣,而托於貞臣、貞婦,以留兩間之元氣,而撐千古之大常,是亦最後所攸賴之著,然而不可必得也。處無可奈何之時,而冀望於不可必得之數,幸而得之,是其輕重又豈止關於一身而已哉!

予家世地寒,獨讀書樂善不倦,祖父兄弟事在《家傳》中。予兄弟五人,長即惺,次愫,次恮,次悌,次快。中間三人皆早夭:愫尤甚,年僅二十歲,婦即王氏,孀居二十八年矣。悌二十八歲,婦歐陽氏,孀居亦十六年。恮三十九歲,婦王氏,妾董氏,相繼沒。

仲弟婦王今年五十矣。婦京山名族,為予姑夫王中丞侄。中丞愛弟慧,以其兄之子妻之。早譽驟貴,猶掇之耳。即不然,而椎布白首,舉案相莊,作尋常百姓夫婦。婦豈獨遠於人情而忍有今日以貞婦之名顯哉?然可論於弟在之時也。弟負剛腸奇骨,卓然為世男子,齎誌以沒。為弟之親者曰:「兒已矣,有婦在奈何?」為兄若弟者曰:「弟已矣,有婦在奈何?」為親若友者曰:「吾友已矣,有婦在奈何?」是雖未發諸口,而言外意中,深念隱痛,汩汩然有不可言者矣。婦時年二十三歲,擁四月孤,即擬散發至老。形影相吊,食貧茹戚,二十八年如一日,而又不忍為奇哀顯痛,使有聞於親友,以傷父母兄弟之心。然為親者乃曰「兒有婦矣!」兄弟曰:「弟有婦矣!」親與友曰:「吾友有婦矣!」夫女眾善皆自從夫一端而生,貞名一立,而解親之憂,釋兄弟之念,豁親友之惋惜,於是乎在。孝友姻睦,一行而眾善備焉,此之謂也。婦雖不願有今日,其在於今,此一事亦何可少哉!

今年天啟甲子冬十一月二十九日,年五十歲。昔舜年百歲,終身慕父母,然大孝之論,至五十已定。惺雖不忍沒婦之貞,然至今日而始有言者,蓋其慎也。今四月孤昭夏已二十八歲,能養其母;娶婦,有孫鳧,亦六歲,鼓篋就學,繞膝含飴,以為貞婦之報。鄉有輿頌,國有旌典,婦雖不欲有貞之名,亦不可得。不知婦原不見有冰檗荼蓼之苦,亦不見有梨栗蘭玉之樂;不見有燈窗帷帳之戚,故亦不見有絲綸坊表之榮。且梨栗蘭玉、絲綸坊表之日,又安有一息非冰檗荼蓼、燈窗帷帳之日哉?

予猶記婦之族兄王幼秀茂才,談其世父光祿公時育為侍御時,首犯權相分宜之鋒以死,曰:「吾家科目蟬聯,然惟鍾門一女子可與侍御對。」知言哉!請以是言為五十之祝。

婦孀後十三年,而有悌婦歐陽氏之事,今亦年四十歲。

〈(以上二篇錄自《鍾伯敬先生遺稿》卷二)

又名。《钟伯敬合集》。诗文集。各本卷数不一。明钟惺(1574—1625)撰。惺有《名媛诗归》已著录。是集天启间成书。钟氏论诗注重表现人的真情实感,强调独创性,但对诗情理解得过于狭隘,认为只有表现“幽情单绪”、“孤行孤诣”的作品才富于诗意。故其诗多咏物记游之作,善用瘦硬雄健之笔画奇山异水、幽谷险境,以抒发作者与世寡和,孤芳自赏之情,其中有些是托物言志、以物喻人,表现了作者不肯趋附权贵的崇高情怀。

猜你喜欢

  • 卷二十三·本纪第二十三

    ○惠宗一惠宗皇帝,讳妥欢帖木耳,明宗长子也。母曰贞裕徽圣皇后罕禄鲁氏。延祐七年夏四月丙寅生帝于北边。至顺元年夏四月,文宗将立其子阿剌忒纳答刺为皇太子,乃以八不沙皇后言明宗平日谓太子非其子,使翰林学士阿..

    6 新元史 2025-11-26
  • 卷五百二十三 列传三百十

    ◎藩部六 ○杜尔伯特 旧土尔扈特 新土尔扈特 和硕特 杜尔伯特部,游牧金山之东乌兰固木地。东萨拉陀罗海、纳林苏穆河,接唐努乌梁海;南哈喇诺尔、齐尔噶图山,接科布多牧场及明阿特;西索果克河,接阿尔泰乌梁海;..

    8 清史稿 2025-11-26
  • 卷四百三十六 列传二百二十三

    沈桂芬 李鸿藻 翁同龢 孙毓汶 沈桂芬,字经笙,顺天宛平人,本籍江苏吴江。道光二十七年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咸丰二年,大考一等,擢庶子。累迁内阁学士。先后典浙江、广东乡试,督陕甘学政,充会试副总裁。八年..

    6 清史稿 2025-11-25
  • 卷四百二十三 列传二百十

    宗稷辰 尹耕云 王拯 穆缉香阿 游百川沈淮 宗稷辰,字涤甫,浙江会稽人。道光元年举人,授内阁中书,充军机章京。迁起居注主事,再迁户部员外郎。咸丰元年,迁御史。疏请饬各省实行保甲,略言:“州县宜久任,时日宜..

    3 清史稿 2025-11-25
  • 卷三百三十六 列传一百二十三

    叶士宽陈梦说 介锡周 方浩 金溶 张维寅 顾光旭 沈善富 方昂 唐侍陛张冲之 叶士宽,字映庭,江苏吴县人。康熙五十九年举人,授山西定襄知县。求民隐,涤烦苛,不假胥吏,事办而民不扰。雍正八年,擢沁州知州,署潞安..

    12 清史稿 2025-11-24
  • 卷三百二十三 列传一百十

    黄廷桂 鄂弥达 杨廷璋 庄有恭 李侍尧弟奉尧 伍弥泰官保 黄廷桂,字丹崖,汉军镶红旗人。父秉中,官福建巡抚。廷桂,初袭曾祖宪章拖沙喇哈番世职。康熙五十二年,授三等侍卫,迁参领。圣祖幸热河,屡扈从。世宗在潜邸..

    14 清史稿 2025-11-23
  • 卷二百三十六 列传二十三

    陈泰阿尔津李国翰子海尔图桑额卓布泰弟巴哈 卓罗四世孙永庆爱星阿子富善逊塔子马锡泰从弟都尔德 陈泰,满洲镶黄旗人,额亦都孙,彻尔格子也。初授巴牙喇甲喇章京。从伐明,攻锦州,明兵自宁远来援。陈泰先众直入敌阵..

    19 清史稿 2025-11-22
  • 卷二百二十三 列传十

    万子扈尔干、孟格布禄、扈尔干子岱善、孟格布禄子吴尔古代 杨吉砮兄清佳砮、杨吉砮子纳林布禄、金台石、清佳砮子布寨、布寨子布扬古布占泰 拜音达里 万,哈达部长也。万自称汗,故谓之万汗。明译为王台,“台”“万..

    9 清史稿 2025-11-22
  • 卷一百四十八 志一百二十三

    ◎艺文四 集部五类:一曰《楚辞》类,二曰别集类,三曰总集类,四曰诗文评类,五曰词曲类。 楚辞类 《补绘离骚全图》二卷。萧云从原图,乾隆四十七年奉敕补绘。 《楚辞通释》十四卷。王夫之撰。 《山带阁注楚辞》六..

    16 清史稿 2025-11-22
  • 卷一百二十三 志九十八

    ◎食货四 △盐法 清之盐法,大率因明制而损益之。蒙古、新疆多产盐地,而内地十一区,尤有裨国计。十一区者:曰长芦,曰奉天,曰山东,曰两淮,曰浙江,曰福建,曰广东,曰四川,曰云南,曰河东,曰陕甘。 长芦旧有..

    21 清史稿 2025-11-21
  • 卷四十八 志二十三

    ◎时宪四 △康熙甲子元法中 日躔用数 康熙二十三年甲子天正冬至为法元。癸亥年十一月冬至。 周天三百六十度。平分之为半周,四分之为象限,十二分之为宫,每度六十分,秒微纤以下皆以六十递析。周天入算,化作一百二..

    16 清史稿 2025-11-20
  • 卷二十三 本纪二十三

    ◎德宗本纪一 德宗同天崇运大中至正经文纬武仁孝睿智端俭宽勤景皇帝,讳载湉,文宗嗣子,穆宗从弟也。本生父醇贤亲王奕譞,宣宗第七子。本生母叶赫那拉氏,孝钦皇后女弟。同治十年六月,诞于太平湖邸第。 十三年,食..

    17 清史稿 2025-11-20
  • 卷二十三·魏二

    犀首田盼欲得齐魏之兵以伐赵犀首、田盼欲得齐、魏之兵以伐赵,梁君与田侯不欲。犀首曰:“请国出五万人,不过五月而赵破。”田盼曰:“夫请用其兵者,其国易未;易用其计者,其身易穷。公今言破赵大易,恐有后咎。”..

    24 战国策 2025-11-20
  • ●崇禎長編卷之二十三

    崇禎二年六月○崇禎二年六月崇禎二年六月甲寅朔免朝遣戶科給事中杜三策行人司副楊掄冊封琉球帝偶疾大學士韓爌等投揭問安得旨朕偶感暑熱今已痊愈但精神尚欠調攝目前緊要章奏照常省覽可緩事宜從容裁發覽奏倍宜珍護具見..

    22 崇祯长编 2025-11-18
  • 卷二O七 唐紀二十三

    起上章困敦(庚子)七月,盡旃蒙大荒落(乙巳)正月,凡四年有奇。 則天順聖皇后久視元年(庚子,公元七OO年) 秋,七月,獻俘於含樞殿。太后以楷固為左玉鈐衞大將軍、燕國公,賜姓武氏。召公卿合宴,舉觴屬仁傑曰..

    10 资治通鉴 2025-11-16
  • 卷一百0一 晉紀二十三

    起上章涒灘(庚申),盡著雍執徐(戊辰),凡九年。 穆皇帝升平四年(庚申、三六O年) 春,正月,癸巳,燕主儁大閱于鄴,欲使大司馬恪、司空陽騖將之入寇;會疾篤,乃召恪、騖及司徒評、領軍將軍慕輿根等受遺詔輔政..

    15 资治通鉴 2025-11-15
  • 卷三十一 漢紀二十三

    起屠維大淵獻(己亥),盡強圉協洽(丁未),凡九年。 孝成皇帝陽朔三年(己亥、前二二年) 春,三月,壬戌,隕石東郡八。 夏,六月,潁川鐵官徙申屠聖等百八十人殺長吏,盜庫兵,自稱將軍,經歷九郡。遣丞相長史、..

    16 资治通鉴 2025-11-14
  • 腊月二十三祝福语

    1、送你一条围巾,围满今年温暖;送你一双手套,把握今年机遇;送你一张明信片,上面写满祝福;愿您今年大年未到,小年率先收满幸福和快乐。2、风景总是远处最好,事情总是回忆最好,祝福总是趁早最好,大年交通太堵..

    17 好句大全 2025-11-12
  • 卷二十三 横吹曲辞三

    ○汉横吹曲三 唐·王建 自从江树秋,日日望江楼。梦见离珠浦,书来在桂州。不同鱼比目,终恨水分流。久不开明镜,多应是白头。 张籍 秋风窗下起,旅雁向南飞。日日出门望,家家行客归。无因见边使,空待寄寒衣。独闭..

    37 乐府诗集 2025-10-13
  • 卷第四百二十三 龙六

    卢君畅 元义方 平昌井 虎头骨 法喜寺 龙庙 豢龙者 孔威 华阴湫 崔道枢金龙子 黄驯 临汉豕 烧龙 柳翁----------------------------------------卢君畅故东都留守判官祠部郎中范阳卢君畅为白衣时,侨居汉上。尝一日,..

    42 太平广记 2025-10-11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
佛教导航 - 开启智慧之旅,连接十方法缘 | fjdh.org.cn智慧莲华 - 赋能寺院数字化升级,打造智慧弘道平台趣知道 - 提问与分享,人人都是知识分享家 | Quzhidao.Com地藏孝亲网--南无大愿地藏王菩萨给农网地藏经顺运堂 - 专业家居风水布局,八字命理分析,助您家宅兴旺,运势亨通弘善佛教网-传播正信正知佛法的佛教网站国学在线 - 国学网,国学学校,国学经典,国学地图品读名篇佳句,涵养诗意人生 - 古诗词网哦嘿养殖网 - 热门乡村养殖发展项目_养殖技术知识分享生死书 - 佛教文化传承与生命智慧探索平台地藏论坛-佛教网络净土_佛法综合社区生死书生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