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隐秀轩集 / 钟惺

卷二十九·論二

2025-05-09 17:42 隐秀轩集

鄭莊公

鄭伯克段於鄢,《公羊傳》曰:「克者何?能也。何能也?能殺也。」能殺者,難殺而卒殺之之辭也。然則鄭伯難殺段乎?曰:非也,段不足殺者也。

曷言乎不足殺也?段非有大志,如晉曲沃武公,一馳馬試劍公子耳。其徒作詩,稱道其射獵飲食之事,亦狎客媚子從臾為歡,非如武公之徒深謀隱衷,所謂「我聞有命,不敢以告人」者也。即鄭伯處心積慮,日以殺段為事,非必以其能為曲沃武公而殺之也,不過追恨於姜氏之愛段而惡己,欲一有所出之耳。請制、請京時,目中無段久矣。殺段如籠鳥釜魚耳。故曰:段不足殺者也。

不足殺而殺之,又若快其能殺者,此公羊之所以甚鄭伯也。居京,都城過百雉,公欲過之也。命西鄙、北鄙貳於己,公欲貳之也。收貳以為己邑,至於廩延,公欲收之也。不然,何以曰「多行不義,必自斃」,曰「無庸,將自及」,曰「不義不昵,厚將崩」?及聞其期,曰「可矣」。是公自明其欲過之、欲貳之、欲收之之案也,亦知段之無能為也。如以曲沃武公待段,又肯予之京,之西鄙、北鄙,之廩延,以為圖己之資哉?祭仲與公子呂切切然以為憂而諫之,蓋猶以曲沃武公待段也。公豈不內笑其腐哉?

左氏,腐人也,譏「失教」;公羊,又腐人也,曰「緩追逸賊」,若夢然不知公之謀者。「姜氏欲之,焉辟害」,豈子稱母之辭?母子義絕,不待黃泉之誓矣。氣雪意滿,惡有絕母之名,以「悔」之一字愚潁考叔。考叔亦不深求,而以「闕地及泉」一語愚之。掩耳盜鈴,為草草結局之計,亦足明莊公之凶而狡矣。

魯莊公

齊襄公通乎桓公夫人,又殺桓公,人道所絕,而莊公父仇也。莊四年春二月,書「紀侯大去其國」。紀侯,賢者也,而齊滅之。《公羊傳》大其復九世之仇,而以「《春秋》為賢者諱」之禮處之。冬,公及齊人狩於郜。《公羊傳》曰:「諱與仇狩也。」齊侯能為其祖復仇於九世,不愛於紀侯之賢;魯莊不能為其父復仇於今日,何愛於齊侯之亂乎?復仇一事,公不如齊侯遠矣。

元年夏,單伯逆王姬,王嫁女於齊,命魯主之也。《穀梁傳》以為其義不可受,曰:「躬君弑於齊,使之主婚姻,與齊為禮,其義固不可受也。」秋,築王姬之館於外。《穀梁傳》以為築之外,變之正也,曰:「仇讎之人,非所以接婚姻也。」「其不言齊侯之來逆,何也?不使齊侯得與吾為禮也。」夫魯為王姬主婚於齊,及築王姬之館,何嘗有仇齊之意哉?無其事不可無其心,無其心不可無其理也。乃郜之狩,又在逆王姬、築館之後。若曰:豈惟為之主婚,且與之狩矣。主婚,王命也;築館,王事也;與之狩,不亦可以已乎?然所謂無其事不可無其心,無其心不可無其理,是《穀梁》於逆姬、築館二事中,區區然,切切然,猶存一復仇之義也。

城濮之戰

善制勝者,審機執權,中有主而外不測,操縱在我而於天下無所不用,無所不用而後敵失其所以勝,此制勝之道也。晉文公城濮之戰,其謀舅犯始之,先軫中之,又終之。總以善用曹、衛為主。

曹、衛,楚之與國。楚之有曹、衛,猶晉之有宋也。楚伐宋,晉不救宋而執曹伯,分曹、衛之田畀宋,以累楚人之心,而宋之圍自解。及楚人請復衛侯而封曹,乃私許復曹、衛以攜之。曹、衛告絕於楚。曹、衛告絕於楚,而晉又有曹、衛,曹衛之形反化為宋。曹、衛之形化為宋,而楚孤。楚孤,而晉之勝楚,不待戰而決矣。其顛倒不測之妙,能使我之伐曹、衛者收曹、衛,而楚之庇曹、衛者反以失曹、衛。用與國,用敵國,又用敵國之與國還以困敵國。其繩索收放,皆在我而不在人。譎則譎矣,然而不可謂不妙也。籲!此制勝之道也。

荀林父

晉荀林父帥師及楚子戰於邲,晉師敗績。晉之師為救鄭也,及河,聞鄭既及楚平,桓子欲還,曰:「無及於鄭而剿民,焉用之?」何其見之早而處之當乎!桓子者,荀林父也,時方為元帥。言出其口,患不當耳,何患不聽?而以先縠貪躁違制欲戰。林父既舍士會之言以屈聽先縠,韓厥曰:「子為元帥,師不用命,誰之罪也?不如進也。事之不捷,惡有所分。」戰,國之大事也。閫以外,君命且有所不受。自主帥以下六人,分過以徇一先縠,自解其喪師之罪,而不顧國事之成敗,此豈臣子之言乎?故伍參以楚之一嬖人,能觀晉之敗形。曰:「聽而無上,眾誰適從?」此亦林父罪案也。

及晉討邲之敗,殺其大夫先縠。《左氏傳》曰:「赤狄伐晉,及清,先縠召之也。」坐先縠以召狄之罪,乃可以掩林父喪師之誅。若專論邲之一役,舍林父而殺縠,晉不幾失刑乎?

甯喜

臣子不幸處君父之際,事有所不可為,而又不得不為,在有以自處而已。衛甯殖與孫林父出衛獻公,立公孫剽。殖子喜,奉父遺命,與公子鱄謀復衛侯而弑剽。衛侯入而殺喜。總其始末,出衛侯者,殖也;已出復入,入而負喜及公子鱄者,衛侯也。喜之處此亦苦矣。衛殺其大夫甯喜,《穀梁傳》曰:「喜出君、弑君,而不以弑君之罪罪之者,惡獻公也。」然則喜無罪乎?曰:惡得無罪?喜之罪在衛侯既入之後,喜不知所以自處也。

何言乎不知所以自處也?衛侯庸戾,事事出情理之外。自立而出,出而復入,無一強人意者。其母定薑知之,臧武仲知之,師曠知之,右宰穀知之,蘧瑗知之,其弟鱄知之。故衛侯之出,法不可復入者也。甯殖與孫林父,小人之交也。始而同利同惡,相與共出其君;久之,合者易離,欲自異於孫氏以解其出君之罪,而獨為善後之地,死而屬其子以復其君,豈真悔心之萌哉?然而在喜則父命也,以極不易復之君,值必欲復其君之父,喜處此甚難。幸而得復,以有辭於君父,喜即勞謙畏慎,求免於里克、甫瑕之禍,恐不可得。乃衛侯求復之言曰:「苟反,政由甯氏,祭則寡人。」喜利其言而必欲踐之,以專取殺,不亦宜乎?故曰:喜之罪不在弑一君、復一君,在其君既入之後,不知所以自處也。

管仲

管仲霸齊,始終作用,以作內政而寄軍令為主,要使一國之人化為一人,一國之人之心化為一人之心。然其妙在分之以為合,散之以為專。

何以明之?制國:五家為軌,軌為之長;十軌為里,里有司;四里為連,連為之長;十連為鄉,鄉有良人焉。以為軍令:五家為軌,故五人為伍,軌長帥之;十軌為里,故五十人為小戎,里有司帥之;四里為連,故二百人為卒,連長帥之;十連為鄉,故二千人為旅,鄉良人帥之;五鄉一帥,故萬人為一軍,五鄉之帥帥之。三軍故有中軍之鼓,有國子之鼓,有高子之鼓。其寓兵於民,寓將於兵,相生相藏,猶仿井田車徒之意為之。

愚嘗謂三代以前有兵事而無兵家,凡以兵者不可忘,而要不可為訓者也。不可訓,故不必有其家;不可忘,故不敢無其事。有其家者,世有不必習兵之人;有其事者,兵無不可用之日。治兵之道,不出於治國之中。惟管子不失三代遺法。其所云「夜戰聲相聞,足以不乖;晝戰目相視,足以相識。其歡欣足以相死」,即井田百姓親睦之意。三代人可為兵,而意不必為用兵。齊意在用兵,而後使人可為兵。有圖霸之實,而又惡有背王制之名。令曰「隱」,政曰「寄」,陰陽其民,使其為我用而不知,此霸之所以異於王也。

然其要在參其國而伍其鄙,使四民勿雜處者,又先為作內政、寄軍令之地也。「少而習焉,其心安焉,不見異物而遷焉。」然後下令出政,肅如山而順如水,此所謂分之以為合、散之以為專者也。

蘇秦

遊士欲用人國,以為所欲為,必擇其所易用者而先往焉,時為之也。戰國時,智謀之士用秦易而用六國難,非惟六國弱而秦強,抑亦六國之情勢分而秦之情勢一也。觀蘇秦始將連橫說秦惠王,可見合從非得已矣。秦王曰:「毛羽不豐滿者,不可以高飛;文章不成者,不可以誅罰;道德不厚者,不可以使民;政教不順者,不可以煩大臣。」亦自是大志略人,審勢待時,不肯輕用其國以徇遊士之功名者。蘇秦苦心苦口,至書十上而說不行。金盡裘敝,而不絕望於秦者,以為如是而吾之說得用於秦,猶愈於刺股流血、揣摩期年以說六國也云爾。說六國必刺股流血、揣摩期年而後成,則六國之難於秦可見矣。

六國時,天下所惡莫如秦,而勢在秦;三國時,天下所惡莫如魏,而勢在魏。勢之所在,雖天下之所惡者,而必往焉,以其易用而可為所欲為也。孟子曰:「天下無道,小從大,弱役強,天也。」無道之天下,亦有天焉。得無道之天者,亦可以王,可以霸,而不可以久。六國之秦、三國之魏是也。斯固遊士之所必往也,時為之也。

陳軫、張儀

張儀於陳軫,不兩立之勢也。一則曰「軫以國情輸楚」,一則曰「軫必之楚」,其意不殺軫不休。儀所以不能與軫兩立,而必欲殺之者,何也?儀之所自托者莫如秦,秦之所以賴於儀者,莫如以商於欺楚,而絕齊楚之交。令儀以商於之地欺楚,令楚絕齊,軫言絕齊之後,地不可得,而齊秦之兵必至。及絕齊之後,地果不可得,齊秦之交陰合,而兵果至。軫又教楚賂秦一名都,與之伐齊,失之於秦,而取償於齊。使楚懷王有中主之資,於軫之策用其一,何至見欺於儀?楚不見欺於儀,則儀之托於秦,與秦之所賴於儀者,窮矣。儀著著謀之,軫著著敗之,即此一事,儀安能與軫兩立乎?

然人臣事君,智者之見用,不如忠者之見信。軫,秦人也,而事楚也,其為楚謀則忠也。故秦王問軫曰:「吾聞子欲去秦而之楚,信乎?」軫曰:「然。」王曰:「儀之言果信也?」曰:「非獨儀知之也,行道之人皆知之。吾不忠於君,楚亦何以軫為忠?忠且見棄,軫不之楚,何之乎?」軫之事楚也忠,而對秦王也又信,其義皆足以感人。秦王雖知軫之為楚不為秦,而儀之言卒不能有加於軫,此軫與儀之所以兩立於秦也。

曰:秦何以不疑儀也?重軫之忠,而惜儀之智也。秦王,英主也。秦所以兩得,而楚所以重失也。

董安于

國家戰守之具,有事用之,而無事備焉。然「備」之一字,自不易言。厚其資費,重其事權,寬其文法,三者皆無事之時所不可必得者也,而怨勞不與焉。然則備遂可已乎?晉陽之圍,無矢,張孟談曰:「臣聞董子之治晉陽也,公宮之垣皆以荻蒿苫楚廧之,其高至丈餘。發而試之,箘箘之堅不能過也。」矢足矣,銅少奈何?張孟談曰:「臣聞董子之治晉陽也,公宮之室皆以煉銅為柱質,請發而用之,則有餘銅矣。」寓矢於廧,寓兵於柱,深心在無心之中,實用在不用之內。既無勞怨可避,而又不藉資費,不假事權,不畏文法。如此修備,居無事之時,引伸觸類,人人可為,處處可為,而一切委之不可為,可歎也。

《定》之詩,為衛文公復國而作也。曰:「樹之榛栗,椅桐梓漆,爰伐琴瑟。」夫籩豆之用在榛栗,琴瑟之用在椅桐梓漆。然語有之:「十年之計在木。」禮樂者,國之所不可斯須去;而籩豆琴瑟者,禮樂之不可斯須去者也。若必待榛栗而後有籩豆,待椅桐梓漆而後有琴瑟,十年之中,將無禮壞而樂崩哉?若曰種樹者,民生日用之常也,不必聲言為禮樂用,而禮樂之用取諸此也云爾。古之善修備者,孰有如文公者哉?若陶士行之竹頭木屑,則又仿其意而善用之者也。

信陵君

古之好士者,其於士,皆一過而得之。公子無忌居魏得侯嬴,去魏入趙得毛公、薛公,皆一過而得之者也。一過而得之者,識也。無識不可以好士。

然則好士者好其所一過而得之者而已,曷為乎士無賢不肖皆尊而禮下之也?曰:此好士者之招,不恃此以得士也。方公子虛左迎侯生,生之倨,公子之恭,正公子與生之相視莫逆者也。惟公子與生知之,諸客不知也。諸客者,正所謂無賢不肖皆尊而禮下之者也。如探得趙王陰事,及所遣說魏王救趙而不得者,皆其人也。

當其時,非惟公子知侯生,生亦能知公子。侯生知公子之必能救趙,而後教之竊符。何以知生之知公子之必能救趙而後教之竊符也?曰:於侯生之死知之。侯生曰:「合符而晉鄙不聽,必擊之。」於是公子泣。公子泣,而生益不得不死。侯生死以償晉鄙,且以謝其教公子竊符之罪耳。然侯生所以報公子者,獨救趙一事。是救趙之事重於一身之死也明矣。等死耳,曷不待公子事成而後死之為快乎?曰:待公子事成而後死者,必有所不能信於公子者也。救趙,公子所易也;得臥內符與合符而晉鄙之授軍,公子所難也。代其所難者,揭一符及一朱亥以付公子,而生可以死矣。且死而可以固勉公子,豈必待事成而後死哉?

侯生以死送公子,而返魏之路絕。返魏之路絕,而毛公、薛公開之。微二公,非惟魏不魏,而公子且不得為公子矣。其責公子數語,鑿鑿綱常名教,非戰國人之言也。毛、薛之前,侯生之後,得一客焉,諫公子於驕矜自功之時者是也。公子歸魏,此諫不無先助之。數客者缺一不可。然公子皆從數千人中一過而得之。一過而不得之,遂失之矣。

若恃吾之所以禮士者,無賢不肖,射覆而得一士,此平原君所以失毛遂者也。雖日斬美人、造躄者之門,何益哉?故好士而不得士之利者,平原也。不得士之利,而有好士之名,上與下忌之而受其禍者,陳豨也,魏其侯也。籲!此無識之過也。

魯仲連

魯仲連不聽魏之帝秦,至欲蹈東海而死,世以此為高節。士固有高節而無救於世者,然不可以此論仲連也。仲連之所挾以為仲連者,為人排難解紛亂而已。其不聽魏之帝秦者,計欲魏之必救趙也。

秦圍趙,勢不得不救趙者,莫如魏。魏雖畏秦,不敢聽公子無忌救趙,實無以自解於趙,苟且僥幸,思欲以帝秦之說,一塞其不救趙之責,而不知其必不可得也。秦破趙,且及六國,何憂不帝?乃必以圍趙求帝,以得帝釋趙,而代為魏塞不救趙之責哉?帝秦之策,必不能釋趙圍,而魏為之者,此時魏君臣方寸亂矣,猶以為帝秦而萬一免趙於圍,吾遂可以不救趙。然而此必無之事也。為魏計,莫如救趙者。

仲連所爭者救趙與不救趙,而不在於秦之帝不帝也。然不禁其帝秦之說,則不救趙之形已成,趙亡而魏不得為魏矣。故其言曰:「所為見將軍者,欲以助趙也。」又曰:「吾將使梁及燕助之。」又曰:「使梁睹秦稱帝之害,則必助趙矣。」助趙之說,乃仲連不聽魏帝秦之本指也。「烹醢梁王」,其語已自刺心,而「將軍何以得固寵乎」一語,尤敗新垣衍之興。蓋衍,首議帝秦之人也。衍起謝而秦不帝;魏不帝秦,舍救趙遂無可為者矣。

事固有不相蒙而可以相應者,雖謂仲連此舉陰為公子無忌地,使之得救趙可也。為公子無忌地,使之得救趙,而後不帝秦之局可終也。不然,徒爭帝秦之虛名,而魏救不至,何益趙之亡?且使魏、趙利害真係於帝秦,雖百仲連蹈海,安能禁魏之不帝秦哉!

燕太子丹

燕太子丹欲報秦仇。秦亦日出兵山東,禍且及燕。丹患之,問其太傅鞠武。其意固不獨自快其私仇,亦以存燕也。武告以西約三晉,南連齊楚,北購於單于,自是合從舊局。而太子曰:「太傅之計,曠日持久,心惽然,恐不能須臾。」武已默會其意,在得一士入秦,以行其劫與刺矣,故進田光。光轉進荊軻,其血脈針線固皆歸劫與刺之一路矣。光謂太子曰:「今太子聞光盛壯之時,不知臣精已消亡矣。」語荊卿曰:「今太子聞光盛壯之時,不知吾形已不逮也。」看光此語,其少年為一刺客無疑,而太子之所求於光者可知矣。光自知力不能為而進荊卿自代,償以一死,明己之所以辭太子者,非惜其死,而慮事之不成也。

及太子之告荊卿,則曰:「諸侯服秦,莫敢合從。誠得勇士劫秦王,得反侵地;不可,因而刺殺之。彼秦大將擅兵於外,而內有亂,則君臣相疑,以其間諸侯得合從,其破秦必矣。」是太子遣荊卿之意,不專重在劫與刺,而仍歸於合從;不過借劫與刺以為合從地耳。其節次布置,皆以合從始終,中間更添遣荊軻刺秦王一段過脈。較之鞠武之計,曲折反多。而謂武計「曠日持久,心惽然,恐不能須臾」,非其質矣。此一片苦心密計,即對鞠武時有難言者。特其所遭燕、秦時勢,非復信陵輩之世,而才亦稍遜之。然其一念存燕之心,未可沒也。

〈(沈刻《隱秀軒集文列集論二》止此)〉

公孫黑肱

鄭公孫黑肱有疾,歸邑於公,曰:「吾聞之,生於亂世,貴而能貧,民無求焉,可以後亡。」何也?財者,必用之物也。聚則宜在國,散則宜在民。在國,則君以養天下;在民,則民以自養,而又以養其君。財所在不同而同歸於用,斯他故不生焉。若承平日久,紀綱漸弛,吏恣取諸民,有權力者又恣取諸吏。上不在國,下不在民,而積於仕者之家。無論誨盜斂怨,計一家衣食所餘,積而無用,理數必散。所以散之之道,必出於亂。

予嘗謂治久必亂。見仕者之家積而無用,思其所以散之之道而不可得,知其必出於此也。富而自取亡,猶可言也;富而生亂以禍天下,尚忍言哉!尚忍言哉!今人見廉吏則以為迂、為拙,思及治亂之故,貪廉之所係大矣。

〈(以上一篇錄自《翠娛閣評選鍾伯敬先生合集》卷五)

又名。《钟伯敬合集》。诗文集。各本卷数不一。明钟惺(1574—1625)撰。惺有《名媛诗归》已著录。是集天启间成书。钟氏论诗注重表现人的真情实感,强调独创性,但对诗情理解得过于狭隘,认为只有表现“幽情单绪”、“孤行孤诣”的作品才富于诗意。故其诗多咏物记游之作,善用瘦硬雄健之笔画奇山异水、幽谷险境,以抒发作者与世寡和,孤芳自赏之情,其中有些是托物言志、以物喻人,表现了作者不肯趋附权贵的崇高情怀。

猜你喜欢

  • 二十九、僧尼道俗 盂兰盆会

    [原文]七月十五日,僧尼道俗悉营盆供诸佛。按:《盂兰盆经》云:有七叶功德,并幡花歌鼓果食送之。盖由此也。《经》曰:目连见其亡母在饿鬼中,即以钵盛饭往饷其母,食未入口,化成火炭,遂不得食。目连大叫,驰还白..

    12 荆楚岁时记译注 2025-08-21
  • 畿輔通志卷二十九

    義學順治九年題准每鄉置社學一區擇其文義通曉行誼謹厚者補充社師免其差役量給廩餼優贍康熙五十四年二月聖祖仁皇帝勅諭朕毎年行幸水淀近見村荘之中誦讀尚少况移風易俗莫過讀書非此無可上進朕思畿輔之地廼王化所先宜當..

    11 雍正畿辅通志 2025-08-19
  • 卷二十九 禀生受命部一

    ◎禀受章《混元述禀篇》曰:夫人生于天地之间,禀二气之和,冠万物之首,居最灵之位,总五行之英,参于三才,与天地并德,岂不贵乎?《内观经》云:天地构精,阴阳布化,人受其生。一月为胞,精血凝也;二月为胎,形..

    16 云笈七签 2025-08-13
  • 卷二十九 官理

    抱朴子曰:騄駬之骋逸迹,由造父之御也;禹稷之序百揆,遭唐虞之主也。故能不劳而千里至,揖让而颂声作。若乃臧否之乘骕騻,殷辛之临三仁,欲长驱轻骛,则辔急辕逼,欲尽规竭忠,则祸如发机。所以车倾于险途,国覆而..

    19 抱朴子 2025-08-12
  • 庄子解卷二十九·杂篇

    盗跖赝篇不置释,说见篇首。孔子与柳下季为友。柳下季之弟名曰盗跖。 之石反。 盗跖从卒九千人,横行天下,侵暴诸侯,穴室枢户,驱人牛马,取人妇女,贪得忘亲,不顾父母兄弟,不祭先祖,所过之邑,大国守城,小国入..

    24 庄子解 2025-08-09
  • 卷八百二十九

    卷829_1 【春山行】贯休重叠太古色,濛濛花雨时。好峰行恐尽,流水语相随。 黑壤生红黍,黄猿领白儿。因思石桥月,曾与故人期。 卷829_2 【送谏官南迁】贯休危行危言者,从天落海涯。如斯为远客,始是好男儿。 瘴杂..

    12 全唐诗 2025-08-05
  • 卷七百二十九

    卷729_1 【秦门·胡亥】周昙鹿马何难辨是非,宁劳卜筮问安危。 权臣为乱多如此,亡国时君不自知。 卷729_2 【秦门·再吟】周昙盗贼纵横主恶闻,遂为流矢犯君轩。 怪言何不早言者,若使早言还不存。 卷729_3 【秦门..

    20 全唐诗 2025-08-04
  • 卷六百二十九

    卷629_1 【和袭美友人许惠酒以诗征之】陆龟蒙冻醪初漉嫩如春,轻蚁漂漂杂蕊尘。 得伴方平同一醉,明朝应作蔡经身。 卷629_2 【闻圆载上人挟儒书洎释典归日本国,更作一绝以送】陆龟蒙九流三藏一时倾,万轴光凌渤澥..

    35 全唐诗 2025-08-03
  • 卷五百二十九

    卷529_1 【经马镇西宅(一作马镇西故第)】许浑将军久已没,行客自兴哀。功业山长在,繁华水不回。 乱藤侵废井,荒菊上丛台。借问此中事,几家歌舞来。 卷529_2 【重游郁林寺道玄上人院】许浑藤杖叩松关,春溪劚药..

    22 全唐诗 2025-08-01
  • 卷四百二十九

    卷429_1 【自题写真(时为翰林学士)】白居易我貌不自识,李放写我真。静观神与骨,合是山中人。 蒲柳质易朽,麋鹿心难驯。何事赤墀上,五年为侍臣。 况多刚狷性,难与世同尘。不惟非贵相,但恐生祸因。 宜当早罢去..

    31 全唐诗 2025-07-31
  • 卷三百二十九

    卷329_1 【祗役江西路上以诗代书寄内】权德舆辛苦事行役,风波倦晨暮。摇摇结遐心,靡靡即长路。 别来如昨日,每见缺蟾兔。潮信催客帆,春光变江树。 宦游岂云惬,归梦无复数。愧非超旷姿,循此跼促步。 笑言思暇日..

    22 全唐诗 2025-07-29
  • 卷二百二十九

    卷229_1 【哭严仆射归榇】杜甫素幔随流水,归舟返旧京。老亲如宿昔,部曲异平生。 风送蛟龙雨,天长骠骑营。一哀三峡暮,遗后见君情。 卷229_2 【宴戎州杨使君东楼】杜甫胜绝惊身老,情忘发兴奇。座从歌妓密,乐任..

    43 全唐诗 2025-07-28
  • 卷一百二十九

    卷129_1 【古离别】王缙下阶欲离别,相对映兰丛。含辞未及吐,泪落兰丛中。 高堂静秋日,罗衣飘暮风。谁能待明月,回首见床空。 卷129_2 【青雀歌】王缙林间青雀儿,来往翩翩绕一枝。 莫言不解衔环报,但问君恩今若..

    42 全唐诗 2025-07-27
  • 卷二十九 通变

    夫设文之体有常,变文之数无方,何以明其然耶?凡诗赋书记,名理相因,此有常之体也;文辞气力,通变则久,此无方之数也。名理有常,体必资于故实;通变无方,数必酌于新声;故能骋无穷之路,饮不竭之源。然绠短者衔..

    42 文心雕龙 2025-06-20
  • 卷二十九 丧服第十一

    父,传曰:为父何以斩衰也?父至尊也。[疏]“父”。○释曰:周公设经,上陈其服,下列其人,即此文。父已下是为其人服上之服者也。先陈父者,此章恩义并设,忠臣出孝子之门,义由恩出,故先言父也。又下文诸侯为天子..

    42 仪礼注疏 2025-06-04
  • 卷一百二十九 货殖列传第六十九

    老子曰:“至治之极,邻国相望,鸡狗之声相闻,民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俗,乐其业,至老死不相往来。”必用此为务,免近世涂民耳目,则几无行矣。太史公曰:夫神农以前,吾不知已。至若诗书所述虞夏以来,耳目欲极..

    55 史记 2025-05-25
  • 卷二十九 河渠书第七

    夏书曰:禹抑洪水十三年,过家不入门。陆行载车,水行载舟,泥行蹈毳,山行即桥。以别九州,随山浚川,任土作贡。通九道,陂九泽,度九山。然河菑衍溢,害中国也尤甚。唯是为务。故道河自积石历龙门,南到华阴,东下..

    43 史记 2025-05-24
  • 卷二十九 沟洫志第九

    《夏书》:禹堙洪水十三年,过家不入门。陆行载车,水行乘舟,泥行乘毳,山行则梮,以别九州;随山浚川,任土作贡;通九道,陂九泽,度九山。然河灾之羡溢,害中国也尤甚。唯是为务,故道河自积石,历龙门,南到华阴..

    77 汉书 2025-05-21
  • 卷五十四·銘

    扇篋銘藏汝逸汝,汝曰棄捐。吾烏見夫僕僕懷袖者之能終其天年哉?竹鎖銘(並引)(閩上杭人斫竹為鎖,堅澤如銅,機發如之。予畜其一。銘曰:)綠兮猗,威兮蕤。華兮皖,鑰兮管。如冠斯籜,籜敢勿諾。【又】勿金火,箭..

    57 隐秀轩集 2025-05-10
  • 卷五十三·讚

    郭建初像讚滓去匪臒,戰勝匪腴。為俠為儒將安居?問翁不語,請示阿堵。謝在杭像讚文豈必弱,清豈必約?夫是故焉寬博。圖書丘壑,以占憂樂。世烏知其所托?我視我臒,匪駭爾碩。視於欲笑,須眉領諾。彼孌彼姝,誰貌置..

    66 隐秀轩集 2025-05-10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