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二三 孔子再到卫国和归鲁 内容: 孔子再到卫国,比上两次顺利多了。 这时卫出公在位已有三年,卫国已经大致上安定。 孔子弟子也有在卫国做事的。 卫出公也有意请孔子来担当重要职务。 热心的子路便来问孔子道:这次卫国的国君请你出来,你首先要做什么呢? 孔子答道:当然先要整顿名称了,要让任何人的名义和他的职务完全符合,要让任何事物的名称和它的实际完全符合。 子路说:还是这么着吗? 你真是一位迂夫子呀! 孔子不能不加指斥了,说:由呵,你还是这么粗鲁! 你不知道名称不对,讲起话来就别扭;讲话别扭,事情就做不好;事情做不好,礼节音乐就提倡不起来;礼节音乐提倡不起来,刑罚就不会公允;刑罚不公允,老百姓就无法安生了。 所以我们称呼什么,一定要说得准确;说准确了,便一定要做到。 我们讲任何话,是不能马虎苟且的。 如果一个酒杯不是方的,难道也叫它方酒杯、方酒杯吗? [128]子路没有话讲了。 孔子的话反映了新旧变革剧烈的时代,旧的名称和新的内容不再适合的情况,但也正因为新旧还在剧烈变革,旧的固然想维持也维持不了,新的也还没有取得一个一致公认的看法。 所以孔子这种主张在当时还是不受欢迎的。 这时吴国的势力越发扩张,压迫到了鲁国。 公元前四八八年鲁哀公七年,吴国和鲁国在鄫城(现在山东峄县境[129])举行会谈,吴国要求鲁国拿出一百只牛、一百只羊、一百只猪作为献礼,当时称为百牢,这是大大超越了当时礼制规定的数目;吴国并且威胁鲁国说:宋国已经这样贡献过了,鲁国不能少于宋国。 鲁国争执了一番,一点儿效果也没有,终于照数给了吴国。 吴国又要求季康子去禀见,这次幸亏临时借用了子贡去,在外交上得了个小胜利,季康子才没有受辱。 [130]这一年,孔子六十四岁了。 第二年吴国的兵来攻打鲁国,幸而有七百个英勇的武士坚决抵抗,吴国的兵才退去。 孔子弟子有若就参加了这次战役。 [131]季康子感到鲁国情势这样危急,人才如此空虚,又见到孔子弟子像子贡、有若这样的人都还有点儿用处,想起了几年前打算把冉有请回去的话。 于是便派人到卫国来请冉有。 这时孔子已经六十五六岁了。 孔子听说这事,十分兴奋,说:鲁国这回请冉求(冉有名求)回去,准不是小用他,而是要大用他呢! 这天,孔子看见自己的弟子冉有出了头,又看见自己还有那么些多才多艺的弟子,于是得意地说:有回国的希望了! 有回国的希望了! 我们这里这些年轻小伙子,有的是本领呵。 简直像锦缎绣绸一般,叫我不知道裁哪一块才好呢。 [132]这时子贡已经由鲁国回到卫国,仍旧陪着孔子。 他看出孔子是想念家乡了,便在打发冉有上路的时候嘱咐冉有说:有机会的时候,要想法子把老师请回去呵! 冉有到了鲁国以后,不久就立了功。 因为这时吴国联合鲁国去打齐国,齐军侵入了鲁国。 鲁国的三家贵族最初都不肯抵抗。 经过冉有的劝说,季康子才出了兵。 其他两家贵族也才出了兵。 但是交战的结果,却只有冉有统率的季家这一支兵打了胜仗。 [133]季康子于是问冉有道:你的军事才能,是学来的呢还是生就的呢? 冉有看见机会到了,便说:从孔子那里学的。 季康子又问:孔子是怎样的人呢? 冉有便答:他是这样的人,任用了他,一定有成就;有了成就,对老百姓一定有好处;连鬼神也找不出他的岔儿。 可是如果不合他的意,就是封给他两万五千户人家,他也看不上眼。 季康子说:那么,我想请他来,可以吗? 冉有说:可是可以。 但是千万不要再听小人的坏话,又冷淡他,就是了。 [134]于是季康子派了[135]公华、公宾、公林三位代表,又带了重礼,来迎孔子回国。 这时是公元前四八四年,孔子已是六十八岁的老人了。 他离开鲁国后在各地过了十四年的漂泊生活。 在这十四年中,孔子增加了许多经验、知识,他也接触了一些和自己见解迥然不同的人物,这就使他的眼界更广阔,观察事物的能力更深刻了。 发布时间:2025-05-21 13:58:23 来源:班超文学网 链接:https://www.banceo.com/article/102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