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袁张韩周列传第三十五 内容: 袁安 子京 子敞 玄孙闳 张酺 韩棱 周荣 孙景袁安字邵公,汝南汝阳人也。 祖父良,习《孟氏易》,平帝时举明经,为太子舍人;建武初,至成武令。 安少传良学。 为人严重有威,见敬于州里。 初为县功曹,奉檄诣从事,从事因安致书于令。 安曰:「公事自有邮驿,私请则非功曹所持。」辞不肯受,从事惧然而止。 后举孝廉,除阴平长、任城令,所在吏人畏而爱之。 永平十三年,楚王英谋为逆,事下郡复考。 明年,三府举安能理剧,拜楚郡太守。 是时英辞所连及系者数千人,显宗怒甚,吏案之急,迫痛自诬,死者甚众。 安到郡,不入府,先往案狱,理其无明验者,条上出之。 府丞掾史皆叩头争,以为阿附反虏,法与同罪,不可。 安曰:「如有不合,太守自当坐之,不以相及也。」遂分别具奏。 帝感悟,即报许,得出者四百余家。 岁余,征为河南尹。 政号严明,然未曾以臧罪鞠人。 常称曰:「凡学仕者,高则望宰相,下则希牧守。 锢人于圣世,尹所不忍为也。」闻之者皆感激自励。 在职十年,京师肃然,名重朝廷。 建初八年,迁太仆。 元和二年,武威太守孟云上书:「北虏既已和亲,而南部复往抄掠,北单于谓汉欺之,谋欲犯边。 宜还其生口,以安慰之。」诏百官议朝堂。 公卿皆言夷狄谲诈,求欲无CA75,既得生口,当复妄自夸大,不可开许。 安独曰:「北虏遣使奉献和亲,有得边生口者,辄以归汉,此明其畏威,而非先违约也。 云以大臣典边,不宜负信于戎狄,还之足示中国优贷,而使边人得安,诚便。」司徒桓虞改议从安。 太尉郑弘、司空第五伦皆恨之。 弘因大言激励虞曰:「诸言当还生口者,皆为不忠。」虞廷叱之,伦及大鸿胪韦彪各作色变容,司隶校尉举奏,安等皆上印绶谢。 肃宗诏报曰:「久议沉滞,各有所志。 盖事以议从,策由众定,B27EB27EBD60BD60,得礼之容,寝嘿抑心,更非朝廷之福。 君何尤而深谢? 其各冠履。」帝竟从安议。 明年,代第五伦为司空。 章和元年,代桓虞为司徒。 和帝即位,窦太后临朝,后兄车骑将军宪北击匈奴,安与太尉宋由、司空任隗及九卿诣朝堂上书谏,以为匈奴不犯边塞,而无故劳师远涉,损费国用,徼功万里,非社稷之计。 书连上辄寝。 宋由惧,遂不敢复署议,而诸卿稍自引止。 惟安独与任隗守正不移,至免冠朝堂固争者十上。 太后不听,众皆为之危惧,安正色自若。 窦宪既出,而弟卫尉笃、执金吾景各专威权,公于京师使客遮道夺人财物。 景又擅使乘驿施檄缘边诸郡,发突骑及善骑射有才力者,渔阳、雁门、上谷三郡各遣吏将送诣景第。 有司畏惮,莫敢言者。 安乃劾景擅发边兵,惊惑吏人,二千石不待符信而辄承景檄,当伏显诛。 又奏司隶校尉、河南尹阿附贵戚,无尽节之义,请免官案罪。 并寝不报。 宪、景等日益横,尽树其亲党宾客于名都大郡,皆赋敛吏人,更相赂遗,其余州郡,亦复望风从之。 安与任隗举奏诸二千石,又它所连及贬秩免官者四十余人,窦氏大恨。 但安、隗素行高,亦未有以害之。 时,窦宪复出屯武威。 明年,北单于为耿夔所破,遁走乌孙,塞北地空,余部不知所属。 宪日矜己功,欲结恩北虏,乃上立降者左鹿蠡王阿佟为北单于,置中郎将领护,如南单于故事。 事下公卿议,太尉宋由、太常丁鸿、光禄勋耿秉等十人议可许。 安与任隗奏,以为「光武招怀南虏,非谓可永安内地,正以权时之算,可得B473御北狄故也。 今朔漠既定,宜令南单于反其北庭,并领降众,无缘复更立阿佟,以增国费」。 宗正刘方、大司农尹睦同安议。 事奏,未以时定。 安惧宪计遂行,乃独上封事曰:臣闻功有难图,不可豫见;事有易断,较然不疑。 伏惟光武皇帝本所以立南单于者,欲安南定北之策也,恩德甚备,故匈奴遂分,边境无患。 孝明皇帝奉承先意,不敢失坠,赫然命将,爰伐塞北。 至乎章和之初,降者十余万人,议者欲置之滨塞,东至辽东,太尉宋由、光禄勋耿秉皆以为失南单于心,不可,先帝从之。 陛下奉承洪业,大开疆宇,大将军远师讨伐,席卷北庭,此诚宣明祖宗,崇立弘勋者也。 宜审其终,以成厥初。 伏念南单于屯,先父举众归德,自蒙恩以来,四十余年。 三帝积累,以遗陛下。 陛下深宜尊述先志,成就其业。 况屯首唱大谋,空尽北虏,辍而弗图,更立新降,以一朝之计,违二世之规,失信于所养,建立于无功。 由、秉实知旧议,而欲背弃先恩。 夫言行君子之枢机,赏罚理国之纲纪。 《论语》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行焉。」今若失信于一屯,则百蛮不敢复保誓矣。 又乌桓、鲜卑新杀北单于,凡人之情,咸畏仇雠,今立其弟,则二虏怀怨。 兵、食可废,信不可去。 且汉故事,供给南单于费直岁一亿九十余万,西域岁七千四百八十万。 今北庭弥远,其费过倍,是乃空尽天下,而非建策之要也。 诏下其议,安又与宪更相难折。 宪险急负势,言辞骄讦,至诋毁安,称光武诛韩歆、戴涉故事,安终不移。 宪竟立匈奴降者右鹿蠡王于除鞬为单于,后遂反叛,卒和安策。 安以天子幼弱,外戚擅权,每朝会进见,及与公卿言国家事,未尝不噫呜流涕。 自天子及大臣皆恃赖之。 四年春,薨,朝廷痛惜焉。 后数月,窦氏败,帝始亲万机,追思前议者邪正之节,乃除安子赏为郎。 策免宋由,以尹睦为太尉,刘方为司空。 睦,河南人,薨于位。 方,平原人,后坐事免归,自杀。 初,安父没,母使安访求葬地,道逢三书生,问安何之,安为言其故,生乃指一处,云「葬此地,当世为上公」。 须臾不见,安异之。 于是遂葬其所占之地,故累世隆盛焉。 安子京、敞最知名。 京字仲誉。 习《孟氏易》,作《难记》三十万言。 初拜郎中,稍迁侍中,出为蜀郡太守。 子彭,字伯楚。 少传父业,历广汉、南阳太守。 顺帝初,为光禄勋,行至清,为吏粗袍粝食,终于议郎。 尚书胡广等追表其有清洁之美,比前朝贡禹、第五伦。 未蒙显赠,当时皆嗟叹之。 彭弟汤,字仲河,少传家学,诸儒称其节,多历显位。 桓帝初为司空,以豫议定策封安国亭侯,食邑五百户。 累迁司徒、太尉,以灾异策免。 卒,谥曰康侯。 汤长子成,左中郎将。 早卒,次子逢嗣。 逢字周阳,以累世三公子,宽厚笃信,着称于时。 灵帝立,逢以太仆豫议,增封三百户。 后为司空,卒于执金吾。 朝廷以逢尝为三老,特优礼之,赐以珠画特诏秘器,饭含珠玉二十六品,使五官中郎将持节奉策,赠以车骑将军印绶,加号特进,谥曰宣文侯。 子基嗣,位至太仆。 逢弟隗,少历显官,先逢为三公。 时中党侍袁赦,隗之宗也,用事于中。 以逢、隗世宰相家,惟崇以为外援。 故袁氏贵宠于世,富奢甚,不与它公族同。 献帝初,隗为太傅。 成子绍,逢子术,自有传。 董卓忿绍、术背己,遂诛隗及术兄基等男女二十余人。 敞字叔平,少传《易经》教授,以父任为太子舍人。 和帝时,历位将军、大夫、侍中,出为东郡太守,征拜太仆、光禄勋。 无初三年,代刘恺为司空。 明年,坐子与尚书郎张俊交通,漏泄省中语,策免。 敞廉劲不阿权贵,失邓氏旨,遂自杀。 张俊者,蜀郡人,有才能,与兄龛并为尚书郎,年少励锋气。 朗朱济、丁盛立行不修,俊欲举奏之,二人闻,恐,因郎陈重、雷义往请俊,俊不听,因共私赂侍史,使求俊短,得其私书与敞子,遂封上之,皆下狱,当死。 俊自狱中占狱吏上书自讼,书奏而俊狱已报。 廷尉将出穀门,临行刑,邓太后诏驰骑以减死论。 俊假名上书谢曰:臣孤恩负义,自陷重刑,情断意讫,无所复望。 廷尉鞠遣,欧刀在前,棺絮在后,魂魄飞扬,形容已枯。 陛下圣泽,以臣尝在近密,识其状貌,伤其眼目,留心曲虑,特加遍覆。 丧车复还,白骨更肉,披棺发椁,起见白日。 天地父母能生臣俊,不能使臣俊当死复生。 陛下德过天地,恩重父母,诚非臣俊破碎骸骨,举宗腐烂,所报万一。 臣俊徒也,不得上书;不胜去死就生,惊喜踊跃,触冒拜章。 当时皆哀其文。 朝廷由此薄敞罪而隐其死,以三公礼葬之,复其官。 子盱。 盱后至光禄勋。 时大将军梁冀擅朝,内外莫不阿附,惟盱与廷尉邯郸义正身自守,及桓帝诛冀,使盱持节收其印绶,事已具《梁冀传》。 闳字夏甫,彭之孙也。 少励操行,苦身修节。 父贺,为彭城相。 闳往省谒,变名姓,徒行无旅。 既至府门,连日吏不为通,会阿母出,见闳惊,入白夫人,乃密呼见。 既而辞去,驾遣车送之,闳称眩疾不肯乘,反,郡界无知者,及贺卒郡,闳兄弟迎丧,不受赙赠,缞绖扶柩,冒犯寒露,体貌枯毁,手足血流,见者莫不伤之。 服阕,累征聘举召,皆不应。 居处仄陋,以耕学为业。 从父逢、隗并贵盛,数馈之,无所受。 闳见时方险乱,而家门富盛,常对兄弟叹曰:「吾先公福祚,后世不能以德守之,而竞为骄奢,与乱世争权,此即晋之三C23B矣。」延熹末,党事将作,闳遂散发绝世,欲投迹深林。 以母老不宜远遁,乃筑土室,四周于庭,不为户,自牖纳饮食而已。 旦于室中东向拜母。 母思闳,时往就视,母去,便自掩闭,兄弟妻子莫得见也。 及母殁,不为制服设位,时莫能名,或以为狂生。 潜身十八年,黄巾贼起,攻没郡县,百姓惊散,闳诵经不移。 贼相约语不入其闾,乡人就闳避难,皆得全免。 年五十七,卒于土室。 二弟忠、弘,节操皆亚于闳。 忠字正甫,与同郡范滂为友,俱证党事得释,语在《滂传》。 初平中,为沛相,乘苇车到官,以清亮称。 及天下大乱,忠弃官客会稽上虞。 夜见太守王朗徒从整饰,心嫌之,遂称病自绝。 后孙策破会稽,忠等浮海南投交阯。 献帝都许,征为卫尉,未到,卒。 弘字邵甫,耻其门族贵势,乃变姓名,徒步师门,不应征辟,终于家。 忠子B072,为郡门下议生。 黄巾起,B072从太守赵谦击之,军败,B072与功曹封观等七人以身B473刃,皆死于陈,谦以得免。 诏B072等门闾号曰「七贤」。 封观者,有志节,当举孝廉,以兄名位未显,耻先受之,遂称风疾,喑不能言。 火起观屋,徐出避之,忍而不告。 后数年,兄得举,观乃称损而仕郡焉。 论曰:陈平多阴谋,而知其后必废;邴吉有阴德,夏侯胜识其当封及子孙。 终陈掌不侯,而邴昌绍国,虽有不类,未可致诘,其大致归然矣。 袁公窦氏之间,乃情帝室,引义雅正,可谓王臣之烈。 及其理楚狱,未尝鞫人于臧罪,其仁心足以覃乎后昆。 子孙之盛,不亦宜乎? 张D825字孟侯,汝南细阳人,赵王张敖之后也。 敖子寿,封细阳之池阳乡,后废,因家焉。 D825少从祖父充受《尚书》,能传其业,又事太常桓荣。 勤力不怠,聚徒以百数。 永平九年,显宗为四姓小侯开学于南宫,置《五经》师。 D825以《尚书》教授,数讲于御前,以论难当意,除为郎,赐车马衣裳,遂令入授皇太子。 D825为人质直,守经义,每侍讲间隙,数有匡正之辞,以严见惮。 及肃宗即位,擢D825为侍中、虎贲中郎将。 数月,出为东郡太守。 D825自以尝经亲近,未悟见出,意不自得,上疏辞曰:「臣愚以经术给事左右,少不更职,不晓文法,猥当剖符典郡,班政千里,必有负恩辱位之咎。 臣窃私自分,殊不虑出城阙,冀蒙留恩,托备冗官,群僚所不安,耳目所闻见,不敢避好丑。」诏报曰:「经云:身虽在外,乃心不离王室。 典城临民,益所以报效也,好丑必上,不在远近。 今赐装钱三十万,其亟之官。」D825虽儒者,而性刚断。 下车擢用义勇,搏击豪强。 长吏有杀盗徒者,D825辄案之,以为令长受臧,犹不至死,盗徒皆饥寒佣保,何足穷其法乎! 郡吏王青者,祖父翁,与前太守翟义起兵攻王莽,及义败,余众悉降,翁独守节力战,莽遂燔烧之。 父隆,建武初为都尉功曹,青为小史。 与父俱从都尉行县,道遇贼,隆以身卫全都尉,遂死于难;青亦被矢贯咽,音声流渴。 前郡守以青身有金夷,竟不能举。 D825见之,叹息曰:「岂有一门忠义而爵赏不及乎?」遂擢用极右曹,乃上疏荐青三世死节,宜蒙显异。 奏下三公,由此为司空所辟。 由D825出后,帝每见诸王师傅,常言:「张D825前入侍讲,屡有谏正,B27EB27E恻恻,出于诚心,可谓有史鱼之风矣。」元和二年,东巡狩,幸东郡,引D825及门生并郡县掾史并会庭中。 帝先备弟子之仪,使D825讲《尚书》一篇,然后修君臣之礼。 赏赐殊特,莫不沾洽。 D825视事十五年,和帝初,迁魏郡太守。 郡人郑据时为司隶校尉,奏免执金吾窦景。 景后复位,遣掾夏猛私谢D825曰:「郑据小人,为所侵冤。 闻其儿为吏,放纵狼藉。 取是曹子一人,足以惊百。」D825大怒,即收猛系狱,檄言执金吾府,疑猛与据子不平,矫称卿意,以报私仇。 会有赎罪令,猛乃得出。 顷之,征入为河南尹。 窦景家人复击伤市卒,吏捕得之,景怒,遣缇骑侯海等五百人欧伤市丞。 D825部吏杨章等穷究,正海罪,徙朔方。 景忿怨,乃移书辟章等六人为执金吾吏,欲因报之。 章等惶恐,入白D825,愿自引臧罪,以辞景命。 D825即上言其状。 窦太后诏报:「自今执金吾辟吏,皆勿遣。」及窦氏败,D825乃上疏曰:「臣实愚蠢,不及大体,以为窦氏虽伏厥辜,而罪刑未着,后世不见其事,但闻其诛,非所以垂示国典,贻之将来。 宜下理官,与天下平之。 方宪等宠贵,群臣阿附唯恐不及,皆言宪受顾命之托,怀伊、吕之忠,至乃复比邓夫人于文母。 今严威既行,皆言当死,不复顾其前后,考折厥衷。 臣伏见夏阳侯瑰,每存忠善,前与臣言,常有尽节之心,检敕宾客,未尝犯法。 臣闻王政骨肉之刑,有三宥之义,过厚不过薄。 今议者为瑰选严能相,恐其迫切,必不完免,宜裁加贷宥,以崇厚德。」和帝感D825言,徙瑰封,就国而已。 永元五年,迁D825为太仆。 数月,代尹睦为太尉。 数上疏以疾乞身,荐魏郡太守徐防自代。 帝不许,使中黄门问病,加以珍羞,赐钱三十万。 D825遂称笃。 时子蕃以郎侍讲,帝因令小黄门敕蕃曰:「阴阳不和,万人失所,朝廷望公思惟得失,与国同心,而托病自洁,求去重任,谁当与吾同忧责者? 非有望地断金也。 司徒固疾,司空年老,公其伛偻,勿露所敕。」D825皇恐诣阙谢,还复视事。 D825虽在公位,而父常居田里,D825每有迁职,辄一诣京师。 尝来候D825,适会岁节,公卿罢朝,俱诣D825府奉酒上寿,极欢卒日,众人皆庆羡之。 及父卒,既葬,诏遣使赍牛、酒为释服。 后以事与司隶校尉晏称会于朝堂,D825从容谓称曰:「三府辟吏,多非其人。」称归,即奏令三府各实其掾史。 D825本以私言,不意称奏之,甚怀恨。 会复共谢阙下,D825因责让于称,称辞语不顺,D825怒,遂廷叱之,称乃劾奏D825有怨言。 天子以D825先帝师,有诏公卿、博士、朝臣会议。 司徒吕盖奏D825位居三司,知公门有仪,不屏气鞠躬以须诏命,反作色大言,怨让使臣,不可以示四远。 于是策免。 D825归里舍,谢遣诸生,闭门不通宾客。 左中郎将何敞及言事者多讼D825公忠,帝亦雅重之。 十六年,复拜为光禄勋。 数月,代鲁恭为司徒。 月余薨。 乘舆缟素临吊,赐冢茔地,赗赠恩宠异于它相。 D825病临危,敕其子曰:「显节陵扫地露祭,欲率天下以俭。 吾为三公,既不能宣扬王化,令吏人从制,岂可不务节约乎? 其无起祠堂,可作稿盖庑,施祭其下而已。」曾孙济,好儒学,光和中至司空,病罢。 及卒,灵帝以旧恩赠车骑将军、关内侯印绶。 其年,追济侍讲有劳,封子根为蔡阳乡侯。 济弟喜,初平中为司空。 韩棱字伯师,颍川舞阳人,弓高侯穨当之后也。 世为乡里着姓。 父寻,建武中为陇西太守。 棱四岁而孤,养母弟以孝友称。 及壮,推先父余财数百万与从昆弟,乡里益高之。 初为郡功曹,太守葛兴中风,病不能听政,棱阴代兴视事,出入二年,令无违者。 兴子尝发教欲署吏,棱拒执不从,因令怨者章之。 事下案验,吏以棱掩蔽兴病,专典郡职,遂致禁锢。 显宗知其忠,后诏特原之。 由是征辟,五迁为尚书令,与仆射郅寿、尚书陈宠,同时俱以才能称。 肃宗尝赐诸尚书剑,唯此三人特以宝剑,自手署其名曰:「韩棱楚龙渊,郅寿蜀汉文,陈宠济南椎成。」时论者为之说;以棱渊深有谋,故得龙渊;寿明达有文章,故得汉文;宠敦朴,善不见外,故得椎成。 和帝即位,侍中窦宪使人刺杀齐殇王子都乡侯畅于上东门,有司畏宪,咸委疑于畅兄弟。 诏遣侍御史之齐案其事。 棱上疏以为贼在京师,不宜舍近问远,恐为奸臣所笑。 窦太后怒,以切责棱,棱固执其议。 及事发,果如所言。 宪惶恐,白太后求出击北匈奴以赎罪。 棱复上疏谏,太后不从。 及宪有功,还为大将军,威震天下,复出屯武威。 会帝西祠园陵,诏宪与车驾会长安。 及宪至,尚书以下议欲拜之,伏称万岁。 棱正色曰:「夫上交不谄,下交不黩,礼无人臣称万岁之制。」议者皆惭而止。 尚书左丞王龙私奏记上牛、酒于宪,棱举奏龙,论为城旦。 棱在朝数荐举良吏应顺、吕章、周纡等,皆有名当时。 及窦氏败,棱典案其事,深竟党与,数月不休沐。 帝以为忧国忘家,赐布三百匹。 迁南阳太守,特听棱得过家上冢,乡里以为荣。 棱发E74E奸盗,郡中震栗,政号严平。 数岁,征入为太仆。 九年冬,代张奋为司空。 明年薨。 子辅,安帝时至赵相。 棱孙演,顺帝时为丹阳太守,政有能名。 桓帝时为司徒。 大将军梁冀被诛,演坐阿党抵罪,以减死论,遣归本郡。 后复征拜司隶校尉。 周荣字平孙,庐江舒人也。 肃宗时,举明经,辟司徒袁安府。 安数与论议,甚器之。 及安举奏窦景及与窦宪争立北单于事,皆荣所具草。 窦氏客太尉掾徐齮深恶之,胁荣曰:「子为袁公腹心之谋,排奏窦氏,窦氏悍士刺客满城中,谨备之矣!」荣曰:「荣江淮孤生,蒙先帝大恩,以历宰二城。 今复得备宰士,纵为窦氏所害,诚所甘心。」故常敕妻子,若卒遇飞祸,无得殡敛,冀以区区腐身觉悟朝廷。 及窦氏败,荣由此显名。 自郾令擢为尚书令。 出为颍川太守,坐法,当下狱,和帝思荣忠节,左转共令。 岁余,复以为山阳太守。 所历郡县,皆见称纪。 以老病乞身,卒于家,诏特赐钱二十万,除子男兴为郎中。 兴少有名誉,永宁中,尚书陈忠上疏荐兴曰:「臣伏惟古者帝王有所号令,言心弘雅,辞必温丽,垂于后世,列于典经。 故仲尼嘉唐、虞之文章,从周室之郁郁。 臣窃见光禄郎周兴,孝友之行,着于闺门,清厉之志,闻于州里。 蕴椟古今,博物多闻,《三坟》之篇,《五典》之策,无所不览。 属文着辞,有可观采。 尚书出纳帝命,为王喉舌。 臣等既愚暗,而诸郎多文俗吏,鲜有雅才,每为诏文,宣示内外,转相求请,或以不能而专己自由,辞多鄙固。 兴抱奇怀能,随辈栖迟,诚可叹惜。」诏乃拜兴为尚书郎。 卒。 兴子景。 景子仲飨。 辟大将军梁冀府,稍迁豫州刺史、河内太守。 好贤爱士,其拔才荐善,常恐不及。 每至岁时,延请举吏入上后堂,与共宴会,如此数四,乃遣之。 赠送什物,无不充备。 既而选其父兄子弟,事相优异。 常称曰:「臣子同贵,若之何不厚!」先是司徒韩演在河内,志在无私,举吏当行,一辞而已,恩亦不及其家。 曰:「我举若可矣,岂可令遍积一门!」故当时论者议此二人。 景后征入为将作大匠。 及梁冀诛,景以故吏免官禁锢。 朝廷以景素着忠正,顷之,复引拜尚书令。 迁太仆、卫尉。 六年,代刘宠为司空。 是时宦官任人及子弟充塞列位。 景初视事,与太尉杨秉举奏诸奸猾,自将军牧守以下,免者五十余人。 遂连及中常侍防东侯览、东武阳侯具瑗,皆坐黜。 朝廷莫不称之。 视事二年,以地震策免。 岁余,复代陈蕃为太尉。 建宁元年薨。 以豫议定策立灵帝,追封安阳乡侯。 长子崇嗣,至甘陵相。 中子忠,少历列位,累迁大司农。 忠子晖,前为洛阳令,去官归。 兄弟好宾客,雄江淮间,出入从车常百余乘。 及帝崩,晖闻京师不安,来候忠,董卓闻而恶之,使兵劫杀其兄弟。 忠后代皇甫嵩为太尉,录尚书事,以灾异免。 复为卫尉,从献帝东归洛阳。 赞曰:袁公持重,诚单所奉。 惟德不忘,延世承宠。 孟侯经博,侍言帝D440。 棱、荣事君,志同鹯雀。 发布时间:2025-05-23 16:55:54 来源:班超文学网 链接:https://www.banceo.com/article/106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