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沁园春·流水断桥》全文及赏析_刘将孙 内容: ●沁园春刘将孙大桥名清一江一 桥,在樟镇十里许,有无闻翁赋《沁园春》、《满庭芳》二阕,书避乱所见女子,末有“埋冤姐姐、衔恨婆婆”,语极俚。 后有螺川杨氏和二首,又自序杨嫁罗,丙子暮春,自涪翁亭下舟行,追骑迫,间逃入山,卒不免于驱掠。 行三日,经此桥,睹无闻二词,以为特未见其苦,乃和于壁。 复云“观者毋谓弄笔墨非好人家儿女”。 此词虽俚,谅当近情,而首及权奸误国。 又云“便归去,懒东涂西抹,学少年婆”,又云“错应谁铸”,皆追记往日之事,甚可哀也。 因念南北之一交一 ,若此何限,心常痛之。 适触于目,因其调为赋一词,悉叙其意,辞不足而情有余悲矣。 流水断桥,坏壁春风,一曲韦娘。 记宰相开元,弄权疮痏;全家骆谷,追骑仓皇。 彩凤随鸦,琼一奴一失意,可似人间白面郎。 知他是、燕南牧马,塞北驱羊? 啼痕自诉哀肠,尚把笔低徊愧下堂。 叹国手无棋,危途何策;书窗如梦,世路方长。 青冢琵琶,穹庐笳拍,未比渠侬泪万行。 二十载,竟何时委玉,何地埋香。 刘将孙词作鉴赏这是一首血泪哀词。 据作者自序称。 在樟树镇的清一江一 桥上,有无闻翁与杨氏女子回首题壁词,记述了元兵南犯时掳掠妇女的行为。 其中杨氏所和《沁园春》乃自诉其悲惨遭遇,语尤沉痛。 作者遂隐括其事,为赋此词,以写其家国沦亡之恸。 在两宋词坛上,如此深刻、真实地反映下层人民的悲苦命运之作,实不多见。 首起三句点出留题的地点。 流水与断桥,坏壁与春风,这些意象背反的景物,被作者故意扭合到一起。 形成强烈的对此,使断壁颓垣的惨象更为突出,加重了凄苦的意味。 “韦娘”句活用刘禹锡“高髻云鬟宫样妆,春风一曲杜韦娘。 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苏州刺史肠”诗意。 用以指代杨氏的题词(《杜韦娘》也是词曲名),并兼有怜其才艺、哀其命运的含义在内。 “记”下所领四句,笔颇曲折。 是用唐代开元、天宝之际的典实来比喻宋末政局,并以之概述杨氏题词的内容。 “疮痏”,创伤,此比喻战乱带来的民生疾苦。 “骆谷”为通往巴蜀的要道。 安史乱作,人民仓皇避兵,杜甫《绝句》云:“二十一家同入蜀,唯残一人出骆谷。 ”词中“全家骆谷”用此。 接下来六句,则写其被辱于元兵的苦恨。 “”彩凤随鸦,琼一奴一失意“,都是匹非其偶的意思。 美人不配俊夫,已是婚姻的不幸,何况家毁国亡。 辱于仇手,其悲恨更有甚于佳人之嫁厮养者多矣。 ”燕南牧马,塞北驱羊“,喻蒙元的兵士。 前面着以”知他是“三字,虽以疑问语气出之,实有作者深沉悲慨在内。 这样就把一种受制于人,听凭蹂一躏 的悲剧写得曲折尽致了。 下片则夹叙夹议,写出词人对弱女子的同情以及作者身世之悲感,进一步深化了主题。 “啼痕”二句上承“韦娘”,把杨氏题壁时的心境曲曲绘出,身处亡国贱俘的惨境,故悲啼不已:“下堂”本指妻子被丈夫休弃的婚变,这里说被迫失一身 于元兵,其辱有甚于被休弃者,故云“愧”。 “把笔低徊”则是传达杨氏题写词篇时的心境情态。 “国于”二句暗承“宰相”,指贾似道之误国:“书窗”二句则是自伤身世之笔。 刘将孙以一介书生而身处乱世,尘扬沧海,劫换红桑,竟没有一个安身立命的所在,瞻望前程,怎不慨然以悲? “青冢”以下六句专就杨氏其人。 其词着墨,一气旋折,愈转愈深,真有摇荡心魂,摧人涕泪的力量。 在刘将孙看来,这些写在桥头的哀苦词句,要比昭君怨曲。 文姬哀词更为凄苦和更令人同情。 因为正是用千万行血泪写成的,因为它是民族的哀吟呵。 “委玉”、“埋香”指女子之死。 刘将孙此词之作,距宋恭宗德二年丙子暮春已二十年。 这个可怜的被“驱掠”北行的女子怕早已香消玉殒了。 那么哪里是她埋骨之所呢? 是在风沙漫天的朔北? 还是在马蹄匼匝的间关道途? 这些都无从寻觅了。 用一问作结,把人的思绪引向迢递的远方,益发令人读后难以忘怀了。 本站部分赏析内容来自网络或网友提供,旨在弘扬中华文化,仅用于学习交流,部分未署名皆因原作者无法考证,如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通知我们 发布时间:2025-05-24 11:28:40 来源:班超文学网 链接:https://www.banceo.com/article/107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