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儒林列传第六十九 内容: 刘昆 洼丹 任安 杨政 张兴 戴凭 孙期 欧阳歙 牟长 宋登 张驯 尹敏 周防 孔僖 杨伦昔王葬、更始之际,天下散乱,礼乐分崩,典文残落。 及光武中兴,爱好经术,未及下车,而先访儒雅,采求阙文,补缀漏逸。 先是,四方学士多怀协图书,遁逃林薮。 自是莫不抱负坟策,云会京师,范升、陈元、郑兴、杜林、卫宏、刘昆、桓荣之徒,继踵而集。 于是立《五经》博士,各以家法教授,《易》有施、孟、梁丘、京氏,《尚书》欧阳、大小夏侯,《诗》齐、鲁、韩,《礼》大小戴,《春秋》严、颜、凡十四博士,太常差次总领焉。 建武五年,乃修起太学,稽式古典,笾豆干戚之容,备之于列,服方领习矩步者,委它乎其中。 中元元年,初建三雍。 明帝即位,亲行其礼。 天子始冠通天,衣日月,备法物之驾,盛清道之仪,坐明堂而朝群后,登灵台以望云物,袒割辟雍之上,尊养三老五更。 飨射礼毕,帝正坐自讲,诸儒执经问难于前,冠带缙绅之人,圜桥门而观听者盖亿万计。 其后复为功臣子孙、四姓末属别立校舍,搜选高能以受其业,自期门羽林之士,悉令通《孝经》章句,匈奴亦遣子入学。 济济乎,洋洋乎,盛于永平矣! 建初中,大会诸儒于白虎观,考详同异,连月乃罢。 肃宗亲临称制,如石渠故事,顾命史臣,着为通义。 又诏高才生受《古文尚书》、《毛诗》、《穀梁》、《左氏春秋》,虽不立学官,然皆擢高第为讲郎,给事近署,所以网罗遗逸,博存众家。 孝和亦数幸东观,览阅书林。 及邓后称制,学者颇懈。 时,樊准、徐防并陈敦学之宜,又言儒职多非其人,于是制诏公卿妙简其选,三署郎能通经术者,皆得察举。 自安帝览政,薄于艺文,博士倚席不讲,朋徒相视怠散,学舍穨敝,鞠为园蔬,牧儿荛竖,至于薪刈其下。 顺帝感翟酺之言,乃更修黉宇,凡所结构二百四十房,千八百五十室。 试明经下第补弟子,增甲乙之科员各十人,除郡国耆儒皆补郎、舍人。 本初元年,梁太后诏曰:「大将军下至六百石,悉遣子就学,每岁辄于乡射月一飨会之,以此为常。」自是游学增盛,至三万余生。 然章句渐疏,而多以浮华相尚,儒者之风盖衰矣。 党人既诛,其高名善士多坐流废,后遂至忿争,更相信告,亦有私行金货,定兰台漆书经字,以合其私文。 熹平四年,灵帝乃诏诸儒正定《五经》,刊于石碑,为古文、篆、隶三体书法以相参检,树之学门,使天下咸取则焉。 初,光武迁还洛阳,其经牒秘书载之二千余两,自此以后,参倍于前。 及董卓移都之际,吏民扰乱,自辟雍、东观、兰台、石室、宣明、鸿都诸藏典策文章,竞共剖散,其缣帛图书,大则连为帷盖,小乃制为E06D囊。 及王允所收而西者。 裁七十余乘,道路艰远,复弃其半矣。 后长安之乱,一时焚荡,莫不泯尽焉。 东京学者猥众,难以详载,今但录其能通经名家者,以为《儒林篇》。 其自有列传者,则不兼书。 若师资所承,宜标名为证者,乃着之云。 《前书》云:田何传《易》授丁宽,丁宽授田王孙,王孙授沛人施雠、东海孟喜、琅邪梁丘贺,由是《易》有施、孟、梁丘之学。 又东郡京房受《易》于梁国焦延寿,别为京氏学。 又有东莱费直,传《易》,授琅邪王横,为费氏学。 本以古字,号《古文易》。 又沛人高相传《易》,授子康及兰陵毋将永,为高氏学。 施、孟、梁丘、京氏四家皆立博士,费、高二家未得立。 刘昆字桓公,陈留东昏人,梁孝王之胤也。 少习容礼。 平帝时,受《施氏易》于沛人戴宾。 能弹雅琴,知清角之操。 王莽世,教授弟子恒五百余人。 每春秋飨射,常备列典仪,以素木瓠叶为俎豆,桑弧蒿矢,以射「菟首」。 每有行礼,县宰辄率吏属而观之。 王莽以昆多聚徒众,私行大礼,有僭上心,乃系昆及家属于外黄狱。 寻莽败得免。 既而天下大乱,昆避难河南负犊山中。 建武五年,举孝廉,不行,遂逃,教授于江陵。 光武闻之,即除为江陵令。 时,县连年火灾,昆辄向火叩头,多能降雨止风。 征拜议郎,稍迁侍中、弘农太守。 先是,崤、黾驿道多虎灾,行旅不通。 昆为政三年,仁化大行,虎皆负子度河。 帝闻而异之。 二十二年,征代杜林为光禄勋。 诏问昆曰:「前在江陵,反风灭火,后守弘农,虎北度河,行何德政而致是事?」昆对曰:「偶然耳。」左右皆笑其质讷。 帝叹曰:「此乃长者之言也。」顾命书诸策。 乃令入授皇太子及诸王小侯五十余人。 二十七年,拜骑都尉。 三十年,以老乞骸骨,诏赐洛阳第舍,以千石禄终其身。 中元二年卒。 子轶,字君文,传昆业,门徒亦盛。 永平中,为太子中庶子。 建初中,稍迁宗正,卒官,遂世掌宗正焉。 洼丹字子玉,南阳育阳人也。 世传《孟氏易》。 王莽时,常避世教授,专志不仕,徒众数百人。 建武初,为博士,稍迁,十一年,为大鸿胪。 作《易通论》七篇,世号《洼君通》。 丹学义研深,《易》家宗之,称为大儒。 十七年,卒于官,年七十。 时,中山觟阳鸿,字孟孙,亦以《孟氏易》教授,有名称,永平中为少府。 任安字定祖,广汉绵竹人也。 少游太学,受《孟氏易》,兼通数经。 又从同郡杨厚学图谶,究极其术。 时人称曰:「欲知仲桓问任安。」又曰:「居今行古任定祖。」学终,还家教授,诸生自远而至。 初仕州郡。 后太尉再辟,除博士,公车征,皆称疾不就。 州牧刘焉表荐之,时王涂隔塞,诏命竟不至。 年七十九,建安七年,卒于家。 杨政字子行,京兆人也。 少好学,从代郡范升受《梁丘易》,善说经书。 京师为之语曰:「说经铿铿杨子行。」教授数百人。 范升尝为出妇所告,坐系狱,政乃肉袒,以箭贯耳,抱升子潜伏道傍,候车驾,而持章叩头大言曰:「范升三娶,唯有一子,今适三岁,孤之可哀。」武骑虎贲惧惊乘舆,举弓射之,犹不肯去;旄头又以戟叉政,伤胸,政犹不退。 哀泣辞请,有感帝心,诏曰:「乞杨生师。」即尺一出升,政由是显名。 为人嗜酒,不拘小节,果敢自矜,然笃于义。 时,帝婿梁松、皇后弟阴就,皆慕其声名,而请与交友。 政每共言论,常切磋恳至,不为屈挠。 尝诣杨虚侯马武,武难见政,称疾不为起。 政入户,径升床排武,把臂责之曰:「卿蒙国恩,备位籓辅,不思求贤以报殊宠,而骄天下英俊,此非养身之道也。 今日动者刀入胁。」武诸子及左右皆大惊,以为见劫,操兵满侧,政颜色自若。 会阴就至,责数武,令为交友。 其刚果任情,皆如此也。 建初中,官至左中郎将。 张兴字君上,颍川鄢陵人也。 习《梁丘易》以教授。 建武中,举孝廉为郎,谢病去,复归聚徒。 后辟司徒冯勤府,勤举为教廉,稍迁博士。 永平初,迁侍中祭酒。 十年,拜太子少傅。 显宗数访问经术。 既而声称着闻,弟子自远至者,着录且万人,为梁丘家宗。 十四年,卒于官。 子鲂,传兴业,位至张掖属国都尉。 戴凭字次仲,汝南平舆人也。 习《京氏易》。 年十六,郡举明经,征试博士,拜郎中。 时,诏公卿大会,群臣皆就席,凭独立。 光武问其意。 凭对曰:「博士说经皆不如臣,而坐居臣上,是以不得就席。」帝即召上殿,令与诸儒难说,凭多所解释。 帝善之,拜为侍中,数进见问得失。 帝谓凭曰:「侍中当匡补国政,勿有隐情。」凭对曰:「陛下严。」帝曰:「朕何用严?」凭曰:「伏见前太尉西曹掾蒋遵,清亮忠孝,学通古今,陛下纳肤受之诉,遂致禁锢,世以是为严。」帝怒曰:「汝南子欲复党乎?」凭出,自系廷尉,有诏敕出。 后复引见,凭谢曰:「臣无謇谔之节,而有狂瞽之言,不能以尸伏谏,偷生苟活,诚惭圣朝。」帝即敕尚书解遵禁锢,拜凭虎贲中郎将,以侍中兼领之。 正旦朝贺,百僚毕会,帝令群臣能说经者更相难诘,义有不通,辄夺其席以益通者,凭遂重坐五十余席。 故京师为之语曰:「解经不穷戴侍中。」在职十八年,卒于官,诏赐东园梓器,钱二十万。 时南阳魏满字叔牙,亦习《京氏易》,教授。 永平中,至弘农太守。 孙期字仲彧,济阴成武人也。 少为诸生,习《京氏易》、《古文尚书》。 家贫,事母至孝,牧豕于大泽中,以奉养焉。 远人从其学者,皆执经垄畔以追之,里落化其仁让。 黄巾贼起,过期里陌,相约不犯孙先生舍。 郡举方正,遣吏赍羊、酒请期,期驱豕入草不顾。 司徒黄琬特辟,不行,终于家。 建武中,范升传《孟氏易》,以授杨政,而陈元、郑众皆传《费氏易》,其后马融亦为其传。 融授郑玄,玄作《易注》,荀爽又作《易传》,自是《费氏》兴,而《京氏》遂衰。 《前书》云:济南伏生传《尚书》,授济南张生及千乘欧阳生,欧阳生授同郡B6F9宽,宽授欧阳生之子,世世相传,至曾孙欧阳高,为《尚书》欧阳氏学;张生授夏侯都尉,都尉授族子始昌,始昌传族子胜,为大夏侯氏学;胜传从兄子建,建别为小夏侯氏学:三家皆立博士。 又鲁人孔安国传《古文尚书》授都尉朝,朝授胶东庸谭,为《尚书》古文学,未得立。 欧阳歙字正思,乐安千乘人也。 自欧阳生传《伏生尚书》,至歙八世,皆为博士。 歙既传业,而恭谦好礼让。 王莽时,为长社宰。 更始立,为原武令。 世祖平河北,到原武,见歙在县修政,迁河南都尉,后行太守事。 世祖即位,始为河南尹,封被阳侯。 建武五年,坐事免官。 明年,拜杨州牧,迁汝南太守。 推用贤俊,政称异迹。 九年,更封夜侯。 歙在郡,教授数百人,视事九岁,征为大司徒。 坐在汝南臧罪千余万发觉下狱。 诸生守阙为歙求哀者千余人,至有自髡剔者。 平原礼震,年十七,闻狱当断,驰之京师,行到河内获嘉县,自系,上书求代歙死。 曰:「伏见臣师大司徒欧阳歙,学为儒宗,八世博士,而以臧咎当伏重辜。 歙门单子幼,未能传学,身死之后,永为废绝,上令陛下获杀贤之讥,下使学者丧师资之益。 乞杀臣身以代歙命。」书奏,而歙已死狱中。 歙掾陈元上书追讼之,言甚切至,帝乃赐棺木,赠印绶,赙缣三千匹。 子复嗣。 复卒,无子,国除。 济阴曹曾字伯山,从歙受《尚书》,门徒三千人,位至谏议大夫。 子祉,河南尹,传父业教授。 又陈留陈弇,字叔明,亦受《欧阳尚书》于司徒丁鸿,仕为蕲长。 牟长字君高,乐安临济人也。 其先封牟,春秋之末,国灭,因氏焉。 长少习《欧阳尚书》,不仕王莽世。 建武二年,大司空弘特辟,拜博士,稍迁河内太守,坐垦田不实免。 长自为博士及在河内,诸生讲学者常有千余人,着录前后万人。 着《尚书章句》,皆本之欧阳氏,俗号为《牟氏章句》。 复征为中散大夫,赐告一岁,卒于家。 子纡,又以隐居教授,门生千人。 肃宗闻而征之,欲以为博士,道物故。 宋登字叔阳,京兆长安人也。 父由,为太尉。 登少传《欧阳尚书》,教授数千人。 为汝阴令,政为明能,号称「神父」。 迁赵相,入为尚书仆射。 顺帝以登明识礼乐,使持节临太学,奏定曲律,转拜侍中。 数上封事,抑退权臣,由是出为颖川太守。 市无二价,道不拾遗。 病免,卒于家,汝阴人配社祠之。 张驯字子F6C1,济阴定陶人也。 少游太学,能诵《春秋左氏传》。 以《大夏侯尚书》教授。 辟公府,举高第,拜议郎。 与蔡邕共奏定《六经》文字。 擢拜侍中,典领秘书近署,甚见纳异。 多因便宜陈政得失,朝廷嘉之。 迁丹阳太守,化有惠政。 光和七年,征拜尚书,迁大司农。 初平中,卒于官。 尹敏字幼季,南阳堵阳人也。 少为诸生。 初习《欧阳尚书》,后受《古文》,兼善《毛诗》、《穀梁》、《左氏春秋》。 建武二年,上疏陈《洪范》消灾之术。 时,世祖方草创天下,未遑其事,命敏待诏公车,拜郎中,辟大司空府。 帝以敏博通经记,令校图谶,使蠲去崔发所为王莽着录次比。 敏对曰:「谶书非圣人所作,其中多近鄙别字,颇类世俗之辞,恐疑误后生。」帝不纳。 敏因其阙文增之曰:「君无口,为汉辅。」帝见而怪之,召敏问其故。 敏对曰:「臣见前人增损图书,敢不自量,窃幸万一。」帝深非之,虽竟不罪,而亦以此沈滞。 与班彪亲善,每相遇,辄日旰忘食,夜分不寝,自以为钟期、伯牙,庄周、惠施之相得也。 后三迁长陵令。 永平五年,诏书捕男子周虑。 虑素有名称,而善于敏,敏坐系免官。 及出,叹曰:「喑聋之徒,真世之有道者也。 何谓察察而遇斯患乎?」十一年,除郎中,迁谏议大夫。 卒于家。 周防字伟公,汝南汝阳人也。 父扬,少孤微,常修逆旅,以供过客,而不受其报。 防年十六,仕郡小吏。 世祖巡狩汝南,召掾史试经,防尤能诵读,拜为守丞。 防以未冠,谒去。 师事徐州剌史盖豫,受《古文尚书》。 经明,举孝廉,拜郎中。 撰《尚书杂记》三十二篇,四十万言。 太尉张禹荐补博士,稍迁陈留太守,坐法免。 年七十八,卒于家。 子举,自有传。 孔僖字仲和,鲁国鲁人也。 自安国以下,世传《古文尚书》、《毛诗》。 曾祖父子建,少游长安,与崔篆友善。 及篆仕王莽为建新大尹,尝劝子建仕。 对曰:「吾有布衣之心,子有衮冕之志,各从所好,不亦善乎! 道既乘矣,请从此辞。」遂归,终于家。 僖与崔篆孙骃复相友善,同游太学,习《春秋》。 因读吴王夫差时事,僖废书叹曰:「若是,所谓画龙不成反为狗者。」骃曰:「然。 昔孝武皇帝始为天子,年方十八,崇信圣道,师则先王,五六年间,号胜文、景。 及后恣己,忘其前之为善。」僖曰:「书传若此多矣!」邻房生梁郁B367和之曰:「如此,武帝亦是狗邪?」僖、骃默然不对。 郁怒恨之,阴上书告骃、僖诽谤先帝,刺讥当世。 事下有司,骃诣吏受讯。 僖以吏捕方至,恐诛,乃上书肃宗自讼曰:臣之愚意,以为凡言诽谤者,谓实无此事而虚加诬之也。 至如孝武皇帝,政之美恶,显在汉史,坦如日月。 是为直说书传实事,非虚谤也。 夫帝者为善,则天下之善咸归焉;其不善,则天下之恶亦萃焉。 斯皆有以致之,故不可以诛于人也。 且陛下即位以来,政教未过,而德泽有加,天下所具也,臣等独何讥刺哉? 假使所非实是,则固应悛改;倘其不当,亦宜含容,又何罪焉? 陛下不推原大数,深自为计,徒肆私忿,以快其意。 臣等受戮,死即死耳,顾天下之人,必回视易虑,以此事窥陛下心。 自今以后,苟见不可之事,终莫复言者矣。 臣之所以不爱其死,犹敢极言者,诚为陛下深惜此大业。 陛下若不自惜,则臣何赖焉? 齐桓公亲扬其先君之恶,以唱管仲,然后群臣得尽其心。 今陛下乃欲以十世之武帝,远讳实事,岂不与桓公异哉? 臣恐有司卒然见构,衔恨蒙枉,不得自叙,使后世论者,擅以陛下有所方比,宁可复使子孙追掩之乎? 谨诣阙伏待重诛。 帝始亦无罪僖等意,及书奏,立诏勿问,拜僖兰台令史。 元和二年春,帝东巡狩,还过鲁,幸阙里,以太牢祠孔子及七十二弟子,作六代之乐,大会孔氏男子二十以上者六十三人,命儒者讲《论语》。 僖因自陈谢。 帝曰:「今日之会,宁于卿宗有光荣乎?」对曰:「臣闻明王圣主,莫不尊师贵道。 今陛下亲屈万乘,辱临敝里,此乃崇礼先师,增辉圣德。 至于光荣,非所敢承。」帝大笑曰:「非圣者子孙,焉有斯言乎!」遂拜僖郎中,赐褒成侯损及孔氏男女线、帛,诏僖从还京师,使校书东观。 冬,拜临晋令,崔骃以《家林》筮之,谓为不吉,止僖曰:「子盍辞乎?」僖曰:「学不为人,仕不择官,凶吉由己,而由卜乎?」在县三年,卒官,遗令即葬。 二子:长彦、季彦,并十余岁。 蒲坂令许君然劝令反鲁。 对曰:「今载柩而归,则违父令;舍墓而去,心所不忍。」遂留华阴。 长彦好章句学,季彦守其家业,门徒数百人。 延光元年,河西大雨雹,大者如斗。 安帝诏有道术之士极陈变眚,乃召季彦见于德阳殿,帝亲问其故。 对曰:「此皆阴乘阳之征也。 今贵臣擅权,母后党盛,陛下宜修圣德,虑此二者。」帝默然,左右皆恶之。 举孝廉,不就。 三年,年四十七,终于家。 初,平帝时王莽秉政,乃封孔子后孔均为褒成侯,追谥孔子为褒成宣尼。 及莽败,失国。 建武十三年,世祖复封均子志为褒成侯。 志卒,子损嗣。 永元四年,徙封褒亭侯。 损卒,子曜嗣。 曜卒,子完嗣。 世世相传,至献帝初,国绝。 杨伦字仲理,陈留东昏人也。 少为诸生,师事司徒丁鸿,习《古文尚书》。 为郡文学掾。 更历数将,志乘于时,以不能人间事,遂去职,不复应州郡命。 讲授于大泽中,弟子至千余人。 元初中,郡礼请,三府并辟,公车征,皆辞疾不就。 后特征博士,为清河王傅。 是岁,安帝崩,伦辄弃官奔丧,号泣阙下不绝声。 阎太后以其专擅去职,坐抵罪。 顺帝即位,诏免伦刑,遂留行丧于恭陵。 服阕,征拜侍中。 是时,邵陵令任嘉在职贪秽,因迁武威太守,后有司奏嘉臧罪千万,征考廷尉,其所牵染将相大臣百有余人。 伦乃上书曰:「臣闻《春秋》诛恶及本,本诛则恶消;振裘持领,领正则毛理。 今任嘉所坐狼藉,未受辜戮,猥以垢身,改典大郡,自非案坐举者,无以禁绝奸萌。 往者湖陆令张叠、萧令驷贤、徐州刺史刘福等,衅秽既章,咸伏其诛,而豺狼之吏至今不绝者,岂非本举之主不加之罪乎? 昔齐威之霸,杀奸臣五人,并及举者,以弭谤讟。 当断不断,《黄石》所戒。 夫圣王所以听僮夫匹妇之言者,犹尘加嵩岱,雾集淮海,虽未有益,不为损也。 惟陛下留神省察。」奏御,有司以伦言切直,辞不逊顺,下之。 尚书奏伦探知密事,激以求直。 坐不敬,结鬼薪。 诏书以伦数进忠言,特原之,免归田里。 阳嘉二年,征拜太中大夫。 大将军梁商以为长史。 谏诤不合,出补常山王傅,病不之官。 诏书敕司隶催促发遣,伦乃留河内朝歌,以疾自上,曰:「有留死一尺,无北行一寸。 刎颈不易,九裂不恨。 匹夫所执,强于三军。 固敢有辞。」帝乃下诏曰:「伦出幽升高,宠以籓傅,稽留王命,擅止道路,托疾自从,苟肆狷志。」遂征诣廷尉,有诏原罪。 伦前后三征,皆以直谏不合。 既归,闭门讲授,自绝人事。 公车复征,逊遁不行,卒于家。 中兴,北海牟融习《大夏侯尚书》,东海王良习《小夏侯尚书》,沛国桓荣习《欧阳尚书》。 荣世习相传授,东京最盛。 扶风杜林传《古文尚书》,林同郡贾逵为之作训,马融作传,郑玄注解,由是《古文尚书》遂显于世。 高诩 包咸 魏应 伏恭 任末 景鸾 薛汉 杜抚 召驯 杨仁 赵晔 卫宏 董钧 丁恭 周泽 钟兴 甄宇 楼望 程曾 张玄 李育 何休 服虔 颍容 谢该 许慎 蔡玄《前书》鲁人申公受《诗》于浮丘伯,为作诂训,是为《鲁诗》;齐人辕固生亦传《诗》,是为《齐诗》;燕人韩婴亦传《诗》,是为《韩诗》;三家皆立博士。 赵人毛苌传《诗》,是为《毛诗》,未得立。 高诩字季回,平原般人也。 曾祖父嘉,以《鲁诗》授元帝,仕至上谷太守。 父容,少传嘉学,哀、平间为光禄大夫。 诩以父任为郎中,世传《鲁诗》。 以信行清操知名。 王莽篡位,父子称盲,逃,不仕莽世。 光武即位,大司空宋弘荐诩,征为郎,除符离长。 去官,后征为博士。 建武十一年,拜大司农。 在朝以方正称。 十三年,卒官,赐钱及冢田。 包咸字子良,会稽曲阿人也。 少为诸生,受业长安,师事博士右师细君,习《鲁诗》、《论语》。 王莽末,去归乡里,于东海界为赤眉贼所得,遂见拘执。 十余日,咸晨夜诵经自若,贼异而遣之。 因住东海,立精舍讲授。 光武即位,乃归乡里。 太守黄谠署户曹史,欲召咸入授其子。 咸曰:「礼有来学,而无往教。」谠遂遣子师之。 举孝廉,除郎中。 建武中,入授皇太子《论语》,又为其章句。 拜谏议大夫、侍中、右中郎将。 永平五年,迁大鸿胪。 每进见,锡以几杖,入屏不趋,赞事不名。 经传有疑,辄遣小黄门就舍即问。 显宗以咸有师傅恩,而素清苦,常特赏赐珍玩束帛,奉禄增于诸卿,咸皆散与诸生之贫者。 病笃、帝亲辇驾临视。 八年,年七十二,卒于官。 子福,拜郎中,亦以《论语》入授和帝。 魏应字君伯,任城人也。 少好学。 建武初,诣博士受业,习《鲁诗》。 闭门诵习,不交僚党,京师称之。 后归为郡吏,举明经,除济阴王文学。 以疾免官,教授山泽中,徒众常数百人。 永平初,为博士,再迁侍中。 十三年,迁大鸿胪。 十八年,拜光禄大夫。 建初四年,拜五官中郎将,诏入授千乘王伉。 应经明行修,弟子自远方至,着录数千人。 肃宗甚重之,数进见,论难于前,特受赏赐。 时会京师诸儒于白虎观,讲论《五经》同异,使应专掌难问,侍中淳于恭奏之,帝亲临称制,如石渠故事。 明年,出为上党太守,征拜骑都尉,卒于官。 伏恭字叔齐,琅邪东武人,司徒湛之兄子也。 湛弟黯,字稚文,以明《齐诗》,改定章句,作《解说》九篇,位至光禄勋,无子,以恭为后。 恭性孝,事所继母甚谨,少传黯学,以任为郎。 建武四年,除剧令。 视事十三年,以惠政公廉闻。 青州举为尤异,太常试经第一,拜博士,迁常山太守。 郭修学校,教授不辍,由是北州多为伏氏学。 永平二年,代梁松为太仆。 四年,帝临辟雍,于行礼中拜恭为司空,儒者以为荣。 初,父黯章句繁多,恭乃省减浮辞,定为二十万言。 在位九年,以病乞骸骨罢,诏赐千石奉以终其身。 十五年,行幸琅邪,引遇如三公仪。 建初二年冬,肃宗行飨礼,以恭为三老。 年九十,元和元年卒,赐葬显节陵下。 子寿,官至东郡太守。 任末字叔本,蜀郡繁人也。 少习《齐诗》,游京师,教授十余年。 友人董奉德于洛阳病亡,末乃躬推鹿车,载奉德丧致其墓所,由是知名。 为郡功曹,辞以病免。 后奔师丧,于道物故。 临命,敕兄子造曰:「必致我尸于师门,使死而有知,魂灵不惭;如其无知,得土而已。」造从之。 景鸾字汉伯,广汉梓潼人也。 少随师学经,涉七州之地。 能理《齐诗》、《施氏易》、兼受《河》、《洛》图纬,作《易说》及《诗解》,文句兼取《河》、《洛》,以类相从,名为《交集》。 又撰《礼内外记》,号曰《礼略》。 又抄风角杂书,列其占验,作《兴道》一篇。 及作《月令章句》。 凡所着述五十余万言。 数上书陈救灾变之术。 州郡辟命不就,以寿终。 薛汉字公子,淮阳人也。 世习《韩诗》,父子以章句着名。 汉少传父业,尤善说灾异谶纬,教授常数百人。 建武初,为博士,受诏校定图谶。 当世言《诗》者,推汉为长。 永平中,为千乘太守,政有异迹。 后坐楚事辞相连,下狱死。 弟子犍为杜抚、会稽澹台敬伯、钜鹿韩伯高最知名。 杜抚字叔和,犍为武阳人也。 少有高才。 受业于薛汉,定《韩诗章句》。 后归乡里教授。 沈静乐道,举动必以礼。 弟子千余人。 后为骠骑将军东平王苍所辟,及苍就国,掾史悉补王官属,未满岁,皆自劾归。 时,抚为大夫,不忍去,苍闻,赐车马财物遣之。 辟太尉府。 建初中,为公车令,数月卒官。 其所作《诗题约义通》,学者传之,曰《杜君法》云。 召驯字伯春,九江寿春人也。 曾祖信臣,元帝时为少府。 父建武中为卷令,俶傥不拘小节。 驯小习《韩诗》,博通书传,以志义闻,乡里号之曰「德行恂恂召伯春」。 累仕州郡,辟司徒府。 建初元年,稍迁骑都尉,侍讲肃宗。 拜左中郎将,入授诸王。 帝嘉其义学,恩宠甚崇。 出拜陈留太守,赐刀剑钱物。 元和二年,入为河南尹。 章和二年,代任隗为光禄勋,卒于官,赐冢茔陪园陵。 孙休,位至青州刺史。 杨仁字文义,巴郡阆中人也。 建武中,诣师学习《韩诗》,数年归,静居教授。 仕郡为功曹,举孝廉,除郎。 太常上仁经中博士,仁自以年未五十,不应旧科,上府让选。 显宗特诏补北宫卫士令,引见,问当世政迹。 仁对以宽和任贤,抑黜骄戚为先。 又上便宜十二事,皆当世急务。 帝嘉之,赐以缣钱。 及帝崩,时诸马贵盛,各争欲入宫,仁被甲持戟,严勒门卫,莫敢轻进者。 肃宗既立,诸马共谮仁刻峻,帝知其忠,愈善之,拜什邡令。 宽惠为政,劝课掾史弟子,悉令就学。 其有通明经术者,显之右署,或贡之朝,由是义学大兴。 垦田千余顷。 行兄丧去官。 后辟司徒桓虞府。 掾有宋章者,贪奢不法,仁终不与交言同席,时人畏其节。 后为阆中令,卒于官。 赵晔字长君,会稽山阴人也。 少尝为县吏,奉檄迎督邮,晔耻于斯役,遂弃车马去。 到犍为资中,诣杜抚受《韩诗》,究竟其术。 积二十年,绝问不还,家为发丧制服。 抚卒乃归。 州召补从事,不就。 举有道。 卒于家。 晔着《吴越春秋》、《诗细历神渊》。 蔡邕至会稽,读《诗细》而叹息,以为长于《论衡》。 邕还京师,传之,学者咸诵习焉。 时,山阳张匡,字文通,亦习《韩诗》,作章句。 后举有道,博士征,不就。 卒于家。 卫宏字敬仲,东海人也。 少与河南郑兴俱好古学。 初,九江谢曼卿善《毛诗》,乃为其训。 宏从曼卿受学,因作《毛诗序》,善得《风雅》之旨,于今传于世。 后从大司空杜林更受《古文尚书》,为作《训旨》。 时济南徐巡师事宏,后从林受学,亦以儒显,由是古学大兴。 光武以为议郎。 宏作《汉旧仪》四篇,以载西京杂事;又着赋、颂、诔七首,皆传于世。 中兴后,郑众、贾逵传《毛诗》,后马融作《毛诗传》,郑玄作《毛诗笺》。 《前书》鲁高堂生,汉兴传《礼》十七篇。 后瑕丘萧奋以授同郡后苍,苍授梁人戴德及德兄子圣、沛人庆普。 于是德为《大戴礼》,圣为《小戴礼》,普为《庆氏礼》,三家皆立博士。 孔安国所献《礼》古经五十六篇及《周官经》六篇,前世传其书,未有名家。 中兴已后,亦有《大》、《小戴》博士,虽相传不绝,然未有显于儒林者。 建武中,曹充习庆氏学,传其子褒,遂撰《汉礼》,事在《褒传》。 董钧字文伯,犍为资中人也。 习《庆氏礼》。 事大鸿胪王临。 元始中,举明经,迁禀牺令。 病去官。 建武中,举孝廉,辟司徒府。 钧博通古今,数言政事。 永平初,为博士。 时草创五郊祭祀,及宗庙礼乐,威仪章服,辄令钧参议,多见从用,当世称为通儒。 累迁五官中郎将,常教授门生百余人。 后坐事左转骑都尉。 年七十余,卒于家。 中兴,郑众传《周官经》,后马融作《周官传》,授郑玄,玄作《周官注》。 玄本习《小戴礼》,后以古经校之,取其义长者,故为郑氏学。 玄又注小戴所传《礼记》四十九篇,通为《三礼》焉。 《前书》齐胡母子都传《公羊春秋》,授东平赢公,赢公授东海孟卿,孟卿授鲁人眭孟,眭孟授东海严彭祖、鲁人颜安乐。 彭祖为《春秋》严氏学,安乐为《春秋》颜氏学,又瑕丘江公传《穀梁春秋》,三家皆立博士。 梁太傅贾谊为《春秋左氏传训诂》,授赵人贯公。 丁恭字子然,山阳东缗人也。 习《公羊严氏春秋》。 恭学义精明,教授常数百人,州郡请召不应。 建武初,为谏议大夫、博士,封关内侯。 十一年,迁少府。 诸生自远方至者,着录数千人,当世称为大儒。 太常楼望、侍中承宫、长水校尉樊EA52等皆受业于恭。 二十年,拜侍中祭酒、骑都尉,与侍中刘昆俱在光武左右,每事谘访焉。 卒于官。 周泽字稺都,北海安丘人也。 少习《公羊严氏春秋》,隐居教授,门徒常数百人。 建武末,辟大司马府,署议曹祭酒。 数月,征试博士。 中元元年,迁黾池令。 奉公克己,矜恤孤羸,吏人归爱之。 永平五年,迁右中郎将。 十年,拜太常。 泽果敢直言,数有据争。 后北地太守廖信坐贪秽下狱,没入财产,显宗以信臧物班诸廉吏,唯泽及光禄勋孙堪、大司农常冲特蒙赐焉。 是时京师翕然,在位者咸自勉励。 堪字子稺,河南缑氏人也。 明经学,有志操,清白贞正,爱士大夫,然一毫未尝取于人,以节介气勇自行。 王莽末,兵革并起,宗族老弱在营保间,堪常力战陷敌,无所回避,数被创刃,宗族赖之,郡中咸服其义勇。 建武中,仕郡县。 公正廉洁,奉禄不及妻子,皆以供宾客。 及为长吏,所在有迹,为吏人所敬仰。 喜分明去就。 尝为县令,谒府,趋步迟缓,门亭长谴堪御吏,堪便解印绶去,不之官。 后复仕为左冯翊,坐遇下促急,司隶校尉举奏免官。 数月,征为侍御史,再迁尚书令。 永平十一年,拜光禄勋。 堪清廉,果于从政,数有直言,多见纳用。 十八年,以病乞身,为侍中骑都尉,卒于官。 堪行类于泽,故京师号曰「二稺」。 十二年,以泽行司徒事,如真。 泽性简,忽威仪,颇失宰相之望。 数月,复为太常。 清洁循行,尽敬宗庙。 常卧疾斋宫,其妻哀泽老病,窥问所苦。 泽大怒,以妻干犯斋禁,遂收送诏狱谢罪。 当世疑其脆激。 时人为之语曰:「生世不谐,作太常妻,一岁三百六十日,三百五十九日斋。」十八年,拜侍中骑都尉。 后数为三老五更。 建初中致仕,卒于家。 钟兴字次文,汝南汝阳人也。 少从少府丁恭受《严氏春秋》。 恭荐兴学行高明,光武召见,问以经义,应对甚明。 帝善之,拜郎中,稍迁左中郎将。 诏令定《春秋》章句,去其复重,以授皇太子。 又使宗室诸侯从兴受章句。 封关内侯。 兴自以无功,不敢受爵。 帝曰:「生教训太子及诸王侯,非大功邪?」兴曰:「臣师于恭。」于是复封恭,而兴遂固辞不受爵,卒于官。 甄宇字长文,北海安丘人也。 清净少欲。 习《严氏春秋》,教授常数百人。 建武中,为州从事,征拜博士,稍迁太子少傅,卒于官。 传业子普,普传子承。 承尤笃学,未尝视家事,讲授常数百人。 诸儒以承三世传业,莫不归服之。 建初中,举孝廉,卒于梁相。 子孙传学不绝。 楼望字次子,陈留雍丘人也。 少习《严氏春秋》。 操节清白,有称乡闾。 建武中,赵节王栩闻其高名,遣使赍玉帛请以为师,望不受。 后仕郡功曹。 永平初,为侍中、越骑校尉,入讲省内。 十六年,迁大司农。 十八年,代周泽为太常。 建初五年,坐事左转太中大夫,后为左中郎将。 教授不倦,世称儒宗,诸生着录九千余人。 年八十,永元十二年,卒于官,门生会葬者数千人,儒家以为荣。 程曾字秀升,豫章南昌人也。 受业长安,习《严氏春秋》,积十余年,还家讲授。 会稽顾奉等数百人常居门下。 着书百余篇,皆《五经》通难,又作《孟子章句》。 建初三年,举孝廉,迁海西令,卒于官。 张玄字君夏,河内河阳人也。 少习《颜氏春秋》,兼通数家法。 建武初,举明经,补弘农文学,迁陈仓县丞。 清净无欲,专心经书,方其讲问,乃不食终日。 及有难者,辄为张数家之说,令择从所安,诸儒皆伏其多通,着录千余人。 玄初为县丞,尝以职事对府,不知官曹处,吏白门下责之。 时,右扶风琅邪徐业,亦大儒也,闻玄诸生,试引见之,与语,大惊曰:「今日相遭,真解F8D5矣!」遂请上堂,难问极日。 后玄去官,举孝廉,除为郎。 会《颜氏》博士缺,玄试策第一,拜为博士。 居数月,诸生上言玄廉说《严氏》、《冥氏》,不宜专为《颜氏》博士。 光武且令还署,未及迁而卒。 李育字元春,扶风漆人也。 少习《公羊春秋》。 沉思专精,博览书传,知名太学,深为同郡班固所重。 固奏记荐育于骠骑将军东平王苍,由是京师贵戚争往交之。 州郡请召,育到,辄辞病去。 常避地教授,门徒数百。 颇涉猎古学。 尝读《左氏传》,虽乐文采,然谓不得圣人深意,以为前世陈元、范升之徒更相非折,而多引图谶,不据理体,于是作《难左氏义》四十一事。 建初元年,卫尉马廖举育方正,为议郎。 后拜博士。 四年,诏与诸儒论《五经》于白虎观,育以《公羊》义难贾逵,往返皆有理证,最为通儒。 再迁尚书令。 及马氏废,育坐为所举免归。 岁余复征,再迁侍中,卒于官。 何休字邵公,任城樊人也。 父豹,少府。 休为人质朴讷口,而雅有心思,精研《六经》,世儒无及者。 以列卿子诏拜郎中,非其好也,辞疾而去。 不仕州郡。 进退必以礼。 太傅陈蕃辟之,与参政事。 蕃败,休坐废锢,乃作《春秋公羊解诂》,覃思不窥门,十有七年。 又注训《孝经》、《论语》、风角七分,皆经纬典谟,不与守文同说。 又以《春秋》驳汉事六百余条,妙得《公羊》本意。 休善历算,与其师博士羊弼,追述李育意以难二传,作《公羊墨守》、《左氏膏肓》、《穀梁废疾》。 党禁解,又辟司徒。 群公表休道术深明,宜侍帷幄,单臣不悦之,乃拜议郎,屡陈忠言。 再迁谏议大夫,年五十四,光和五年卒。 服虔字子慎,初名重,又名祇,后改为虔,河南荥阳人也。 少以清苦建志,入太学受业。 有雅才,善着文论,作《春秋左氏传解》,行之至今。 又以《左传》驳何休之所驳汉事六十条。 举孝廉,稍迁,中平末,拜九江太守。 免,遭乱行客,病卒。 所着赋、碑、诔、书记、《连珠》、《九愤》,凡十余篇。 颍容字子严,陈国长平人也。 博学多通,善《春秋左氏》,师傅太尉杨赐。 郡举孝廉,州辟,公车征,皆不就。 初平中,避乱荆州,聚徒千余人。 刘表以为武陵太守,不肯起。 着《春秋左氏条例》五万余言,建安中卒。 谢该字文仪,南阳章陵人也。 善明《春秋左氏》,为世名儒,门徒数百千人。 建安中,河东人乐详条《左氏》疑滞数十事以问,该皆为通解之,名为《谢氏释》,行于世。 仕为公车司马令,以父母老,托病去官。 欲归乡里,会荆州道断,不得去。 少府孔融上书荐之曰:臣闻高祖创业,韩、彭之将征讨暴乱,陆贾、叔孙通进说《诗》、《书》。 光武中兴,吴、耿佐命,范升、卫宏修述旧业,故能文武并用,成长久之计。 陛下圣德钦明,同符二祖,劳谦厄运,三年乃F446。 今尚父鹰扬,方叔翰飞,王师电鸷,群凶破殄,始有橐弓卧鼓之次,宜得名儒,典综礼纪。 窃见故公车司马令谢该,体曾、史之淑性,兼商、偃之文学,博通群艺,周览古今,物来有应,事至不惑,清白异行,敦悦道训。 求之远近,少有畴匹。 若乃巨骨出吴,隼集陈庭,黄能入寝,亥有二首,非夫洽闻者,莫识其端也。 B36F不疑定北阙之前,夏侯胜辩常阴之验,然后朝士益重儒术。 今该实卓然比迹前列,间以父母老疾,弃官欲归,道路险塞,无自由致。 猥使良才抱朴而逃,逾越山河,沉沦荆楚,所谓往而不反者也。 后日当更馈乐以钓由余,克像以求傅说,岂不烦哉? 臣愚以为可推录所在,召该令还。 楚人止孙卿之去国,汉朝追匡衡于平原,尊儒贵学,惜失贤也。 书奏,诏即征还,拜议郎。 以寿终。 建武中,郑兴、陈元传《春秋左氏》学。 时尚书令韩歆上疏,欲为《左氏》立博士,范升与歆争之未决,陈元上书讼《左氏》,遂以魏郡李封为《左氏》博士。 后群儒蔽固者数廷争之。 及封卒,光武重违众议,而因不复补。 许慎字叔重,汝南召陵人也。 性淳笃,少博学经籍,马融常推敬之,时人为之语曰:「《五经》无双许叔重。」为郡功曹,举孝廉,再迁除洨长。 卒于家。 初,慎以《五经》传说臧否不同,于是撰为《五经异义》,又作《说文解字》十四篇,皆传于世。 蔡玄字叔陵,汝南南顿人也。 学通《五经》,门徒堂千人,其着录者万六千人。 征辟并不就。 顺帝特诏征拜议郎,讲论《五经》异同,甚合帝意。 迁侍中,出为弘农太守,卒官。 论曰:自光武中年以后,干戈稍戢,专事经学,自是其风世笃焉。 其服儒衣,称先王,游庠序,聚横塾者,盖布之于邦域矣。 若乃经生所处,不远万里之路,精庐暂建,赢粮动有千百,其耆名高义开门受徒者,编牒不下万人,皆专相传祖,莫或讹杂。 至有分争王庭,树朋私里,繁其章条,穿求崖穴,以合一家之说。 故杨雄曰:「今之学者,非独为之华藻,又从而绣其鞶帨。」夫书理无二,义归有宗,而硕学之徒,莫之或徙,故通人鄙其固焉,又雄所谓「譊々之学,各习其师」也。 且观成名高第,终能远至者,盖亦寡焉,而迂滞若是矣。 然所谈者仁义,所传者圣法也。 故人识君臣父子之纲,家知违邪归正之路。 自桓、灵之间,君道秕僻,朝纲日陵,国隙屡启,自中智以下,靡不审其崩离;而权强之臣,息其窥盗之谋,豪俊之夫,屈于鄙生之议者,人诵先王言也,下畏逆顺势也。 至如张温、皇甫嵩之徒,功定天下之半,声驰四海之表,俯仰顾眄,则天业可移,犹鞠躬昏主之下,狼狈折札之命,散成兵,就绳约,而无悔心,暨乎剥桡自极,人神数尽,然后群英乘其运,世德终其祚。 迹衰敝之所由致,而能多历年所者,斯岂非学之效乎? 故先师垂典文,褒励学者之功,笃矣切矣。 不循《春秋》,至乃比于杀逆,其将有意乎! 赞曰:斯文未陵,亦各有承。 涂方流别,专门并兴。 精疏殊会,通阂相征。 千载不作,渊原谁澄? 发布时间:2025-05-24 13:29:00 来源:班超文学网 链接:https://www.banceo.com/article/107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