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水调歌头·平山堂用东坡韵》全文及赏析_方岳 内容: ●水调歌头平山堂用东坡韵方岳秋雨一何碧,山色倚情空。 一江一 南一江一 北愁思,分付酒螺红。 芦叶蓬舟千里,菰菜莼羹一梦,无语寄归鸿。 眼渺河洛,遗恨夕一陽一中。 蘋洲外,山欲暝,眉峰。 人间俯仰陈迹,叹息两仙翁。 不见当时杨柳,只是从前烟雨,磨灭几英雄。 天地一孤啸,匹马又西风。 方岳词作鉴赏这首词意境丰满。 词人通过对山色,身世的描写,融抒情、议论为一体,含义深广,具有一种淡淡的感伤色彩。 扬州西北的平山堂,是欧一陽一修在这里任知州时建造的。 登堂遥眺,一江一 南金、焦、北固诸山尽在眼前,视与堂平,故取名平山。 一个世纪后,方岳身处平山堂,俯仰一江一 山,缅怀先贤,不禁诗思如潮,就以苏东坡《黄州快哉亭》词的韵脚,写下了这首《水调歌头》。 词从写景入手。 秋雨二句,写雨后平山堂远望所见的景色。 这时雨过天晴,长一江一 对岸诸山愈加显得青绿可爱。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表达相当出色,句法也很奇巧。 它重点是写山色之碧,而以秋雨和晴空作烘托,使之更加鲜明起来。 雨水洗过的青山,去掉了表层的尘土,增加了滋润的水分,当然更显得青绿;而雨后放晴时,天空更兼秋高气爽,一陽一光就会更加充足,照耀着雨后的群山,它的碧绿于是又加深了一层。 这两句通过倒装,将雨后的山形象地勾画了出来。 一江一 南一江一 北愁思两句,意思是说平生行遍一江一 南一江一 北,积累起来的许多愁思,都付之一醉,暂时忘却吧。 借酒消愁本来是人之常情,尤以文人为甚。 但作者哪里来这么多愁思,它的具体内容又是什么呢? 一是自伤飘泊无定,二是慨叹中原未复。 这就是有点有染的写法,即先说明性质,然后再表现内容。 芦叶蓬舟千里三句,写词人长年飘泊在外,不能回乡。 芦叶句展示蓬舟(盖有蓬顶的小舟)在长满芦叶的岸边行驶之状。 千里极言行程之长,飘泊地域之广阔。 菰菜莼羹用的是张翰的典故:相传张翰在外作官时,见秋风起,想起了家乡的菰菜、莼羹和鲈鱼脍,就命驾而归。 菰菜莼羹后面加上一梦两字,就否定了此事的现实性。 因而只好无语寄归鸿,默默无言地目送征鸿南归。 方岳是南宋后期著名的江湖派诗人之一,他少年飘荡江湖,中年以后,虽中了进士而宦游各地,还不免有游宦成羁旅之感。 思归而不得,发为愁思,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 醉眼渺河洛,遗恨夕一陽一中一句,意思是醉酒后的词人双眼朦胧,河洛一带渺不可及,而遗恨于夕一陽一之中,这不是其字面意思,实质上它抒发的是词人为中原沦落,未能收复而遗恨。 下片又从眼前景物写起。 蘋洲外三句,写远山在黄昏中的姿态。 蘋洲是长满蘋草的洲渚;蘋洲之外,远山在暮色中敛下了它的眉峰,这是将愁苦的感情移入于物,写的是带情之景。 这种写法,一方面增加了状物的形象性,一方面也抒发了自己的感情,可谓一举两得。 人间俯仰陈迹至磨灭几英雄五句,转入怀古。 作者遥想当年与平山堂有密切关系的欧一陽一修和苏东坡两位仙翁已经逝去,黯然神伤扼腕叹息。 杨柳和烟雨是欧一陽一修和苏东坡词中描写的平山堂景色,作者巧妙地引用这两个词,除了表示对欧苏二公无限景仰外,还寄托了沧桑之感。 杨柳已非,烟雨依旧,而几许英雄,已磨灭于此变化之中。 这几乎是文人登临怀古的一个永恒主题,骨子里是感到人生虚幻,蒙上了一层虚无的感伤色彩,这是失意牢落者常有的感情。 最后两句,从怀古议论回到现实,写自己又将匹马登程,在西风凄烈的天地之间,怅然孤啸。 其情其景,是够令人感伤的。 这一结尾,又回到了飘泊的愁思,与上片遥相呼应。 此词从登平山堂所见景物写起,转入抒情、议论,除了怀念欧苏两位文章太守以外,又抒发了国土未被收复的愁恨,思想内容是丰富的。 词的上片从山色写到身世、家国之悲,从横的方向驰骋思想,换头又回到山色,使描写对象与上片开头复合;然后再从纵的方向驰骋思想,怀念欧苏二公,其写法大开大合,纵横自如。 最后以匹马西风作结,留下了词人踽踽独行的形象,久久绕人脑际。 本站部分赏析内容来自网络或网友提供,旨在弘扬中华文化,仅用于学习交流,部分未署名皆因原作者无法考证,如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通知我们 发布时间:2025-05-26 11:18:12 来源:班超文学网 链接:https://www.banceo.com/article/111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