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更法第一 内容: 本篇导读更法,即变法、改革的意思。 改革派商鞅与保守派甘龙、杜挚在秦孝公御前论辩政治改革的问题。 全篇以论辩形式写成,有破有立,是《商君书》的首篇,也是改革的缘起,为改革蓄势,并下开《垦令》等改革篇章。 甘龙、杜挚主张借鉴古代、依循礼义,借此教化人民,不必改革,国家就可以得到治理。 商鞅则认为时移世易,要根据当前国家的形势来推行改革,国家才能富强。 他的说法得到秦孝公的认可。 孝公平画[1],公孙鞅、甘龙、杜挚三大夫御于君[2]。 虑世事之变,讨正法之本[3],求使民之道。 [1]孝公:即秦孝公,当时的秦国君主。 姓嬴,名渠梁。 公元前三六一前三三八年在位。 平画:议论与筹划,商议国事。 [2]甘龙、杜挚:秦孝公的大臣,属保守派,不愿改革。 御:侍奉。 [3]正法:政治制度。 译文秦孝公与大臣议政,公孙鞅、甘龙、杜挚三位大夫侍奉在一旁,思考国家当时形势的变化,探讨政治制度的根本,寻求管治人民的方法。 赏析与点评推行改革,往往要兼顾不同的意见,无论如何,对于政治局势、政制改革、管治方式这些方面要多加思考和讨论。 君曰:『代立不忘社稷[4],君之道也;错法务明主长[5],臣之行也。 今吾欲变法以治,更礼以教百姓[6],恐天下之议我也[7]。』[4]代立:继任君位。 社稷:古代君主所祭祀的土神和谷神,社为土神,稷为谷神,是国家的象征,后来社稷用来指代国家。 [5]错法:错,通措,即安排、施行。 错法指施行法令。 明:彰显。 长:权威。 [6]教:教化。 [7]议:批评。 译文秦孝公说:继任君位不忘国家社稷之事,是当君主的应有之道;施行法令尽力彰显君威,这是做臣子的应有之道。 现在我希望通过改革法制来治国、改变礼制来教化百姓,恐怕天下的人都会批评我。 赏析与点评秦孝公的顾虑是可以理解的,任何改革都会对老百姓产生影响,为君与为臣,要各司其职、各尽其责。 公孙鞅曰:『臣闻之:「疑行无成,疑事无功。 [8]」君亟定变法之虑[9],殆无顾天下之议之也。 且夫有高人之行者,必见非于世[10];有独知之虑者,必见毁于民[11]。 语曰:「愚者暗于成事[12],知者见于未萌[13]。」「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郭偃之法曰[14]:「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法者,所以爱民也;礼者,所以便事也。 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孝公曰:『善!』[8]疑行无成,疑事无功:疑,迟疑,犹豫不决。 行动迟疑不决不会有成就,做事迟疑不决不会有功劳。 [9]亟:急、赶快。 [10]非:反对,不赞成。 [11]毁:诋毁。 [12]暗:昧于,不明白。 [13]知:通智。 [14]郭偃:春秋时晋国大夫,曾倡变法,世称郭偃之法。 译文公孙鞅说:我听闻:行动迟疑不决不会有成就,做事迟疑不决不会有功劳。 君主快些确定改革的想法,毋需顾虑天下人的批评。 况且高明的人,行事一向会被世俗人所反对;有独到见解的人,也会受到民众的诋毁。 俗语说:愚昧的人在事成后还弄不明白,智者却能预见事情发生的迹象。 不可以让人民一开始就跟着思考事情,只能够事成后一起庆祝。 郭偃的改革表明:具有崇高道德的人不与世俗同流,成就大事业的人不与众人谋议。 法令,是为了爱护人民而设;礼制,是为了便于处理事情。 所以圣人如果要使国家富强,就不再沿用旧有的法制;如果可以使人民得到好处,就不去遵循旧的礼制。 孝公说:好! 赏析与点评用高明与愚昧作对比来说服秦孝公,商鞅的辩说策略用对了,谁不想做个聪明人? 谁不想国家富强、利益人民呢? 甘龙曰:『不然。 臣闻之:「圣人不易民而教[15],知者不变法而治。」因民而教者,不劳而功成;据法而治者,吏习而民安[16]。 今若变法,不循秦国之故,更礼以教民,臣恐天下之议君,愿孰察之[17]。』[15]易:改变。 民:当指民俗。 [16]习:熟悉。 [17]孰:同熟,仔细。 察:考虑。 译文甘龙说:不是这样。 我听闻:圣人不会改变百姓的习俗来施行教化,聪明人不会通过改革来治理国家。 按照百姓习俗来施行教化,不费劲就能成功;依照本来的法制来治理国家,官吏熟习,人民安乐。 现在如果要改革,不依循秦国旧有的体制,改变礼制教育人民,我恐怕天下人会批评君主,希望君主仔细考虑一下。 赏析与点评甘龙从以不变应万变的角度出发,不希望改变现状,因为一旦改变现状,人民就一定会批评君主,天下人都批评君主就会对施政不利。 甘龙想以此说服秦孝公。 公孙鞅曰:『子之所言,世俗之言也。 夫常人安于故习,学者溺于所闻[18]。 此两者,所以居官而守法[19],非所与论于法之外也。 三代不同礼而王[20],五霸不同法而霸[21]。 故知者作法,而愚者制焉[22];贤者更礼,而不肖者拘焉[23]。 拘礼之人不足与言事,制法之人不足与论变。 君无疑矣。』[18]溺:陷入,此指拘泥。 [19]居官:当官。 [20]三代:上古夏、商、周。 王(wnɡ):称王。 [21]五霸:春秋时代称霸的诸侯,指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 [22]制:墨守。 [23]不肖者:没有才干的人。 译文公孙鞅说:您所说的话,不过是世俗的观点。 一般人安于旧有的习俗,做学问的人拘泥于所见所闻。 这两类人,他们只能当官并遵守法制,却不能跟他们讨论改革的事情。 夏、商、周这三个朝代礼制不同(君主)却都能称王,春秋五霸各自的法制不同却可分别称霸。 所以聪明的人能建立法制,愚昧的人墨守法令;贤能的人改革礼制,而没有才干的人墨守礼制。 墨守礼制的人不可跟他讨论国家大事,墨守旧法制的人不可跟他讨论改革。 君主不要迟疑了。 赏析与点评商鞅继续运用对比的策略,以世俗与拔乎流俗、聪明与愚昧、贤能与无才以及三王五霸时代与现在秦国的形势来作对比,说明改革是必要的。 杜挚曰:『臣闻之:「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臣闻:「法古无过,循礼无邪[24]。」君其图之[25]!』[24]邪:不正。 [25]图:仔细想想。 译文杜挚说:我听闻:没有百倍的利益,不要改革法制;没有十倍的功效,不要改换其他工具。 我还听闻:依循旧有法制不会有过错,遵循旧有礼制不会有偏差。 希望君主仔细想想。 赏析与点评杜挚从功效和对错两个方面,证明改革没有实效,论据比较薄弱。 公孙鞅曰:『前世不同教[26],何古之法? 帝王不相复[27],何礼之循? 伏羲、神农教而不诛[28],黄帝、尧、舜,诛而不怒[29],及至文、武[30],各当时而立法[31],因事而制礼。 礼、法以时而定,制、令各顺其宜[32],兵甲、器备各便其用。 臣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 汤、武之王也[33],不修古而兴;殷、夏之灭也,不易礼而亡。 然则反古者未必可非,循礼者未足多是也[34]。 君无疑矣。』[26]教:政治教化。 [27]复:重复。 [28]伏羲: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人物,也叫伏牺氏或牺皇。 画八卦,教人渔猎及煮食。 神农:传说中的古代帝王。 教民耕作,曾尝百草,制药治病。 诛:惩罚。 [29]黄帝:传说中的五帝之一,中原各族的先祖。 尧:传说中的五帝之一,圣明贤德,是各族的首领,又称唐尧。 舜:传说中的五帝之一。 原始时代有虞氏的部落首领,故又称虞舜。 诛而不怒:惩罚不过分。 [30]文:指周文王,商代末年西方诸侯,行仁政。 武:指周武王,文王之子。 他联合庸、蜀、羌等部族,打败商纣,建立西周。 [31]当(dnɡ):顺应。 [32]宜:适宜的事情或情况。 [33]汤:商汤,商族部落领袖,灭夏桀,建立商朝。 武:指周武王。 [34]循:依循。 译文公孙鞅说:前朝有不同的政教,该效法哪个朝代的法制呢? 古代帝王的法制不会重复,该遵循哪种礼制呢? 伏羲、神农施行教化不用惩罚,黄帝、尧、舜施行惩罚但不过分,到了周文王和周武王时,他们各自顺应当时的情况建立法制,根据国家的具体情况建立礼制。 礼制和法令根据实际情况来制定,法条、命令顺应当时的社会情形,就像兵器、铠甲、器具、装备要便于使用一样。 我因此说:治理国家不止一种方式,对国家有利的不必效法古代。 商汤、周武王称王于天下,不遵循古代法制而兴旺;殷和夏的灭亡,不是因为他们改革旧礼制才覆亡的。 既然这样,违反旧有法制的人不一定不对,遵循旧有礼制的人不一定对。 君主对改革的事就不要迟疑了。 赏析与点评商鞅认为,古代法制的订立是按当时的实际需要而来的,没有一贯的治国法制。 基于这一点,他们也不会因循旧有法制,而是自创新体制来管治国家。 以此推知,秦要治国得法,就要建立新的法制,改革旧有过时的法制。 孝公曰:『善! 吾闻「穷巷多怪[35],曲学多辨[36]」。 愚者笑之,智者哀焉;狂夫乐之,贤者丧焉。 拘世以议,寡人不之疑矣。』于是遂出垦草令[37]。 [35]穷巷:住在穷乡僻壤的人。 [36]曲学:学识浅陋的人。 辨:争辩。 [37]垦草令:秦孝公颁布的变法草案,鼓励开垦荒地,重农抑商。 译文孝公说:好。 我听闻住在穷乡僻壤的人少见多怪,学识浅陋的人多喜欢争辩。 愚昧的人所取笑的事,聪明人往往感到悲哀;狂妄的人感到快乐的事,贤能的人却有所担忧。 那些拘泥于世俗偏见的议论,我再也不会因它们而迟疑了。 于是,颁行了开垦荒地的法令。 赏析与点评显而易见,秦孝公的思路跟商鞅一致,即把自己看成是聪明人、贤能的人、不拘泥于成见或世俗意见的人,因此他毫不犹疑地要颁行改革的草案。 草案从多方面提出解决方法:整治行事不正的官员,提升农务的效率;按人口征收重税,增加劳动力,等等,这是后话。 发布时间:2025-05-28 15:56:04 来源:班超文学网 链接:https://www.banceo.com/article/115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