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卷十三 运气 六元正纪大论八十一 内容: 黄帝问曰:六化六变,胜复淫治,甘苦辛咸酸淡先后,余知之矣。 夫五运之化,或从天气,或逆天气,或从天气而逆地气,或从地气而逆天气,或相得,或不相得,余未能明其事。 欲通天之纪,从地之理,和其运,调其化,使上下合德,无相夺伦,天地升降,不失其宜,五运宣行,勿乖其政,调之正味从逆奈何? 六化六气之正化,六变六气之灾变,胜复淫治,五味补泻先后之宜,详至真要论中。 五运之化,或从司天之气,或逆司天之气,或从司天之气而逆司地之气,或从司地之气而逆司天之气,或与六气相得,或不相得,言运气之错综不一也。 通天之纪,从地之理,阴阳应象论:天有八纪,地有五理,治不法天之纪,不用地之理,则灾害至矣。 明天纪而顺地理也。 调之正味,适其从逆,即下文所谓药食之宜也。 岐伯稽首再拜对曰:昭乎哉问也! 此天地之纲纪,变化之渊源,非圣帝孰能穷其至理欤! 臣虽不敏,请陈其道,令终不灭,久而不易。 六气升降,五运往来,此天地之纲纪,变化之渊源,德化政令,胜复淫治,所由生也。 帝曰:愿夫子推而次之,从其类序,分其部主,别其宗司,昭其气数,明其正化,可得闻乎? 类序者,六气以类相序,如辰戌之年,上见太阳是也。 部主者,六气上下,各有分部,以主时令也。 宗司者,总统为宗,分主为司也。 气数者,六气迭迁,各有其数也。 正化者,非位为邪气,当位为正化也。 岐伯曰:先立其年,以明其气,金木水火土,运行之数,寒暑燥湿风火,临御之化,则天道可见,民气可调,阴阳卷舒,近而无惑,数之可数者,请遂言之。 先立其年者,先立其年岁之干支也。 干支立则知五运运行之数,六气临御之化,天道可见,民气可调,阴阳之卷舒,近在目前而无惑,此数之可数者也。 帝曰:太阳之政奈何? 岐伯曰:辰戌之纪也。 太阳太角太阴壬辰壬戌其运风,其化鸣条启坼,其变振拉摧拨,其病眩掉目螟。 太角初正少徵太宫少商太羽终壬为阳木,故曰太角。 壬辰、壬戌,太阳寒水司天,太阴湿土在泉,中为太角木运。 后文仿此。 中运统主一岁,一岁之中,又分五运。 应地者静,是为主运。 主运则初运起角,阳年为太,阴年为少。 二运为徵,三运为宫,四运为商,五运为羽,岁岁相同。 应天者动,是为客运。 客运则壬年阳木起太角,丁年阴木起少角,戊年阳火起太徵,癸年阴火起少徵,岁岁不同。 注初终者,记主运也。 丁壬木运之年,主客皆起于角,气得四时之正,故曰初正也。 太阳太徵太阴戊辰戊戌同正徵五常政大论:赫曦之纪,上羽与正徵同。 其运热,其化暄暑郁燠,其变炎烈沸腾,其病热郁。 太徵少宫太商少羽终少角初太阳太宫太阴甲辰岁会同天符甲戌岁会同天符其运阴埃,其化柔润重泽,其变振惊飘骤,其病湿下重。 太宫少商太羽终太角初少徵太阳太商太阴庚辰庚戌其运凉,其化雾露萧瑟,其变肃杀凋零,其病燥背瞀胸满。 太商少羽终少角初太徵少宫太阳太羽太阴丙辰天符丙戌天符其运寒,其化凝惨栗冽,其变冰雪霜雹,其病大寒流于溪谷。 太羽终太角初少徵太宫少商凡此太阳司天之政,气化运行先天,天气肃,地气静,寒临太虚,阳气不令,寒政大举,泽无阳焰,则火发待时,少阳中治,时雨乃涯,止极雨散,还于太阴,云朝北极,泽流万物,湿化乃布,水土合德,上应辰星镇星,其政肃,其令徐,其谷玄黅,寒敷于上,雷动于下,寒湿之气,持于气交,民病寒湿,发肌肉萎,足痿不收,濡泄血溢。 太阳寒水司天,故天气肃。 太阴湿土在泉,故地气静。 寒水胜火,故火发待时。 至三之主气相火当令,故时雨乃涯,涯,尽也,水岸曰涯。 止极雨散。 四气以后,太阴湿土司权,故云朝北极,泽流万物,湿化乃布。 其谷玄黅,玄,水色,黅,土色也。 雷动者,阳郁于湿土也。 初之气,地气迁,气乃大温,草乃早荣,民乃厉,温病乃作,身热头痛,呕吐,肌腠疮疡。 初之气,少阳相火司令,上年在泉之地气至此而迁,气大温,草早荣,民生温热之病。 二之气,大凉反至,寒乃始,火气遂抑,草乃遇寒,民乃惨,民病气郁中满。 二之气,阳明燥金司令,寒水将生,故寒始火抑。 三之气,天政布,寒气行,雨乃降,民病寒,反热中,心热瞀闷,痈疽注下,不治者死。 三之气司天,太阳寒水用事,故天政布,寒气行。 寒闭皮毛,郁其内热,反生热中之病。 四之气,风湿交争,风化为雨,乃长乃化乃成,民病大热少气,肌肉萎,足痿,注下赤白。 四之气,厥阴风木司令,不胜主气之太阴湿土,故病如此。 五之气,阳复化,草乃长乃化乃成,民乃舒。 五之气,少阴君火司令,故草长民舒。 终之气,地气正,湿令行,阴凝太虚,埃昏郊野,民乃惨凄,寒风以至,反者孕乃死。 终之气,太阴湿土司令,故湿令行。 反者土被木贼,故孕死。 民惨凄,寒风至者,终之主气也。 故岁宜苦以燥之温之,必折其郁气,先资其化源,抑其运气,扶其不胜,无使暴过而生其疾,适气同异多少制之,同寒湿者燥热化,异寒湿者燥湿化,故同者多之,异者少之,用寒远寒,用凉远凉,用温远温,用热远热,食宜同法,食岁谷以全其真,避虚邪以安其正,有假者反常,反是者病,所谓时也。 太阳寒水司天,寒则宜温。 太阴湿土在泉,湿则宜燥。 折其郁气,抑寒水之太过也。 折其郁气,解见篇末。 资其化源,扶二火之不及也。 木为火之化源。 适其司天在泉之气同异,多少而节制之。 运同天地之寒湿者,如太角、太徵、太商。 则酌其燥湿所宜而用之,同者多用以胜之,异者少用以调之。 有假者则反其常用之法,若反是者则益其病,所谓因时而制宜也。 帝曰:善,阳明之政奈何? 岐伯曰:卯酉之纪也。 阳明少角少阴丁卯岁会丁酉同正商委和之纪,上商与正商同。 其运风清热。 少角初正太徵少宫太商少羽终丁年岁木不及,为司天燥金所胜,则金兼木化,以少角而同正商,所谓委和之纪,上商与正商同也。 凡不及之年,皆兼胜复之气,风者运气也,清者胜气也,热者复气也。 余少运仿此。 阳明少徵少阴癸卯同岁会癸酉同岁会同正商伏明之纪,上商与正商同。 其运热寒雨。 少徵太宫少商太羽终太角初阳明少宫少阴己卯己酉其运雨风凉。 少宫太商少羽终少角初太徵阳明少商少阴乙卯天符,乙酉岁会太一天符同正商从革之纪,上商与正商同。 其运凉热寒。 少商太羽终太角初少徵太宫阳明少羽少阴辛卯辛酉其运寒雨风。 少羽终少角初太徵少宫太商凡此阳明司天之政,气化运行后天,天气急,地气明,阳专其令,炎暑大行,物燥以坚,淳风乃治,风燥横逆,流于气交,多阳少阴,燥极而泽,云趋雨府,湿化乃敷,金火合德,上应太白荧惑,其政切,其令暴,其发躁,其谷白丹,间谷命太者,其耗白甲品羽,清先而劲,毛虫乃死,热后而暴,介虫乃殃,胜复之作,扰而大乱,清热之气,持于气交,蛰虫乃见,流水不冰,民病咳嗌塞,癃闷,寒热发暴振栗。 阳明燥金司天,故天气急。 少阴君火在泉,故地气明。 燥金为君火所制,故阳专其令,炎暑大行。 金为火制,故物燥以坚。 木无所畏,故淳风乃治。 金木兼见,故风燥横逆,流于气交。 阳多阴少,火旺湿生,故燥极而泽,湿化乃敷。 雨府,湿盛之所,故云趋之。 其谷白丹者,白为金色,丹为火色,化于天地之正气,所谓岁谷也。 间谷命太者,左右四间之气,太者气厚,故能生成也。 白甲属金,金为火胜,故色白而有甲者耗减。 品羽属火,火胜水复,故上品之羽亦耗。 岁半以前,天气主之,燥金在前,故清先而劲。 木受金刑,毛虫乃死。 岁半以后,地气主之,君火在后,故热后而暴。 金受火刑,介虫乃殃。 火既胜金,水又复火,故胜复之作,扰而大乱,清热之气,持于气交。 君火司地,故蛰虫乃见,流水不冰。 金被火刑,故咳逆嗌塞。 君火在泉,故癃闭。 火被金敛,故寒热振粟。 初之气,地气迁,阴始凝,气始肃,水乃冰,寒雨化,其病中热胀呕,鼽衄嚏欠,面目浮肿,善眠,小便黄赤,甚则淋。 初之气,太阴湿土司令,湿旺木郁,生气不达,故阴凝气肃,水冰雨寒不改。 去冬寒水之化,湿盛胃逆,甲木不降,戊土被克,故中热而生胀呕。 相火刑金,故鼽衄嚏欠。 甲木化气相火。 肺金上逆,故面目浮肿。 胆热,故善眠。 土湿木郁,不能泄水,故小便黄赤淋涩也。 二之气,阳乃布,物乃生荣,民乃舒,厉大至,民善暴死。 二之气,少阳相火司令,故阳布物荣,民舒厉至。 三之气,天政布,凉乃行,燥热交合,燥极而泽,民病寒热。 三之气司天,阳明燥金主令,故凉乃行。 三气以后,在泉之君火司气,故燥热交合。 四之客气为太阳寒水,主气为太阴湿土,故燥极而泽。 三之主气以相火当令,为三之客气清凉所闭,故民病寒热。 四之气,寒雨降,病暴仆,振栗谵妄,少气嗌干引饮,骨痿便血,痈肿疮疡,及为心痛疟寒之疾。 四之气,太阳寒水司令,四气以后,在泉之君火司气,寒闭皮毛,郁其内热,故为病如此。 五之气,春令反行,草乃生荣,民气和。 五之气,厥阴风木司令,合在泉君火之化,胜主气之燥金,故草荣民和,秋行春令。 终之气,阳气布,候反温,蛰虫来见,流水不冰,民乃康平,其病温。 终之气,少阴君火司令,又合君火在泉之化,主不胜客,终之主气,太阳寒水。 故气候如此。 岁宜以咸以苦以辛,汗之清之散之,折其郁气,资其化源,安其运气,无使受邪,以寒热轻重少多其制,同热者多天化,同清者多地化,用凉远凉,用热远热,用寒远寒,用温远温,食宜同法,食岁谷以安其气,食间谷以去其邪,有假者反之,此其道也。 反是者,乱天地之经,扰阴阳之纪也。 阳明燥金司天,天气收敛,故宜辛苦汗散。 少阴君火在泉,地气温热,故宜咸苦清泻。 岁运不及,故安其运气,无使受邪。 是年上清下温,以寒热之轻重而少多其制,寒重则多用温热,热重则多用清凉,轻者则少之。 运同在泉之热者,则多用司天清凉之化。 如少徵。 运同司天之清者,则多用在泉温热之化。 如少商。 有假者,则反其法也。 帝曰:善。 少阳之政奈何? 岐伯曰:寅申之纪也。 少阳太角厥阴壬寅同天符壬申同天符其运风鼓,其化鸣条启坼,其变振拉摧拔,其病掉眩支胁惊骇。 太角初正少徵太宫少商太羽终少阳太徵厥阴戊寅天符戊申天符其运暑,其化暄嚣郁燠,其变炎烈沸腾,其病上,热郁血溢血泄心痛。 太徵少宫太商少羽终少角初少阳太宫厥阴甲寅甲申其运阴雨,其化柔润重泽,其变振惊飘骤,其病体重胕肿痞饮。 太宫少商太羽终太角初少徵少阳太商厥阴庚寅庚申同正商坚成之纪,上徵与正商同。 其运凉,其化雾露清凉,其变肃杀凋零,其病肩背胸中。 太商少羽终少角初太徵少宫少阳太羽厥阴丙寅丙申其运寒肃,其化凝惨栗冽,其变冰雪霜雹,其病寒,浮肿。 太羽终太角初少徵太宫少商凡此少阳司天之政,气化运行先天,天气正,地气扰,炎火乃流,阴行阳化,太阴横流,雨乃时应,风乃暴举,木偃沙飞,木火同德,上应荧惑岁星,其政严,其令扰,其谷丹苍,风热参布,云物沸腾,寒乃时至,凉雨并起,往复之作,民病寒热疟泄,聋瞑呕吐,上怫肿色变,外发疮疡,内为泄满。 故圣人遇之,和而不争。 少阳相火司天,故天气正。 厥阴风木在泉,故地气扰。 少阳当令,故炎火乃流,阴行阳化。 二之客气与四之主气为太阴湿土,火旺土生,热蒸湿作,故太阴横流,雨乃时应。 以太阴而得相火,湿热郁蒸,降为雨水,是谓阴行阳化也。 四气以后,厥阴司权,故风乃暴举,木偃沙飞。 其谷丹苍,丹,火色,苍,木色也。 上下相交,木火同德,风热参布,云物沸腾。 火腾则水复,故寒乃时至。 木胜则金复,故凉雨并起。 胜复不已,风闭皮毛,相火内郁,则病寒热。 甲木郁发,则病痎疟。 乙木郁冲,则病泄利。 甲木上逆,则病聋瞑。 甲木刑胃,则病呕吐。 足少阳化气相火,其经起目锐眦,循耳后,下颈项,甲木上逆,相火不降,浊气冲塞,则耳聋目瞑。 甲木刑胃,胃气郁遏,不能容纳水谷,故作呕吐。 皮毛闭敛,郁热在经,则外发疮疡,肝胆俱病,脾胃被刑,则内生胀满也。 初之气,地气迁,风胜乃摇,寒乃去,候乃大温,草木早荣,寒来不杀,温病乃起,其病气怫于上,血溢目赤,咳逆头痛,血崩胁满,肤腠中疮。 初之气,少阴君火司令,故寒去温来,草木早荣,温病乃起。 金受火刑,故血溢目赤,咳嗽头痛。 木火合邪,疏泄失职,故血崩。 乙木郁塞,故胁满。 火炎血热,皮毛蒸腐,故肤腠生疮。 二之气,火反郁,白埃四起,云趋雨府,风不胜湿,雨乃零,民乃康,其病热郁于上,咳逆呕吐,疮发于中,胸嗌不利,头痛身热,昏愦脓疮。 二之气,太阴湿土司令,故白埃四起,云趋雨府。 风木不胜湿土,雨乃下零。 湿盛胃逆,甲木不降,甲木化气相火,逆而上炎,故上病热郁。 相火刑肺,则生咳逆。 甲木刑胃,则生呕吐。 湿热蒸腐,故疮发于中,胸嗌不利,头痛身热,昏愦脓疮。 三之气,天政布,炎暑至,少阳临上,雨乃涯,民病热中聋瞑,血溢脓疮,咳呕鼽衄,渴嚏欠,喉痹目赤,善暴死。 三之气司天,少阳相火主令,故天政布,炎暑至。 少阳司气,又复上司天政,湿气消,故雨乃涯。 涯,止也。 足少阳甲木化气相火,逆而上行,双克肺胃,故热中聋瞑、血溢脓疮、咳呕鼽衄、燥渴嚏欠、喉痹目赤诸病生焉。 相火性烈,故主暴死。 四之气,凉乃至,炎暑间化,自露降,民气和平,其病腹满身重。 四之气,阳明燥金司令,故凉乃至。 炎暑间化,言相火之化,得金气之清凉而少间也。 太阴湿土为四之主气,以燥金客气而当湿旺之时,客不胜主,故腹满身重。 五之气,阳乃去,寒乃来,雨乃降,气门乃闭,刚木早凋,民避寒邪,君子周密。 五之气,太阳寒水司令,故寒来雨降,气门汗孔。 闭,刚木凋,民避寒邪,君子周密不出也。 终之气,地气正,风乃至,万物反生,霿雾以行,其病关闭不禁,心痛,阳气不藏而咳。 霿,音蒙、茂。 终之气在泉,厥阴风木司令,故地气正,风乃至,万物反生。 风木鼓动,地气升发,故霧雾以行。 霿,晦也。 风木疏泄,下窍失敛,故病关闭不禁。 风木冲击,故心痛。 肝胆同气,乙木疏泄,则甲木动摇,相火失藏,上刑肺金,是以咳也。 岁宜咸宜辛宜酸,渗之泻之,渍之发之,折其郁气,先取化源,抑其运气,赞所不胜,暴过不生,苛疾不起,观气寒温,以调其过,同风热者多寒化,异风热者少寒化,用热远热,用温远温,用寒远寒,用凉远凉,食宜同法,此其道也,有假者反之,反是者,病之阶也。 抑其运气者,损其大过。 赞所不胜者,助其被克者也。 暴过不生,故苛疾不起。 观运气之寒温,以调其过,运同天地之风热者,多用寒化之品,如太征、太角。 运异天地之风热者,少用寒化之品。 如太商、太羽。 余义如前。 帝曰:善。 太阴之政奈何? 岐伯曰:丑未之纪也。 太阴少角太阳丁丑丁未同正宫委和之纪,上宫与正宫同。 其运风清热。 少角初正太徵少宫太商少羽终太阴少徵太阳癸丑癸未其运热寒雨。 少徵太宫少商太羽终太角初太阴少宫太阳己丑太一天符己未太一天符同正宫卑监之纪,上宫与正宫同。 其运雨风清。 少宫太商少羽终少角初太徵太阴少商太阳乙丑乙未其运凉热寒。 少商太羽终太角初少徵太宫太阴少羽太阳辛丑同岁会辛未同岁会其运寒雨风。 少羽终少角初太徵少宫太商凡此太阴司天之政,气化运行后天,阴专其政,阳气退辟,大风时起,天气下降,地气上腾,原野昏霧,白埃四起,云奔南极,寒雨数至,上应镇星辰星,其政肃,其令寂,其谷黅玄,间谷命其太也,阴凝于上,寒积于下,寒水胜火,则为冰雹,阳光不治,杀气乃行,有余宜高,不及宜下,有余宜晚,不及宜早,土之利,气之化也,湿寒合德,黄黑埃昏,流行气交,物成于差夏,民气亦从之,民病寒湿,腹满身(月真)愤胕肿,痞逆,寒厥拘急。 太阴湿土司天,太阳寒水在泉,故阴专其政,阳气退辟。 土不及则木胜,故大风时起。 天之湿气下降,地之寒气上腾,故原野昏霧,白埃四起。 云奔南极者,司天之化,寒雨数至者,在泉之令也。 太阴之阴凝于下,太阳之寒积于上,寒水胜火,则为冰雹。 火败而阳光不治,水胜则杀气乃行,故谷之有余者宜高,不及者宜下,高凉而下热也。 有余者宜晚,不及者宜早,晚寒而早暖也。 此虽地利不同,而实气化使之然也。 差夏谓夏尽秋初之候,正湿寒交会之间,湿盛于夏,寒盛于冬,秋在湿寒之间。 人物同在气交之中,故物成于此。 民亦从之,而生湿寒之病也。 初之气,地气迁,寒乃去,春气至,风乃来,生气布,万物以荣,民气条舒,风湿相搏,雨乃后,民病血溢,经络拘强,关节不利,身重筋痿。 初之气,客主皆厥阴风木司令,故风来而物荣。 初气之风与司天之湿二气相搏,湿不胜风,故雨乃后。 风木疏泄,故民病血溢。 风燥筋挛,故拘强不利。 土病湿作,故身重筋痿。 二之气,大火正,物承化,民乃和,其病温厉大行,远近咸若,湿蒸相搏,雨乃时降。 二之气,客主皆少阴君火司令,故大火正。 物承火化,民乃和舒。 火烈灾生,故民病温厉大行,远近咸若。 远近皆然。 二气之火与司天之湿两气相搏,湿热郁蒸,雨乃时降也。 三之气,天政布,湿气降,地气腾,雨乃时降,寒乃随之,感于寒湿,则民病身重胕肿,胸腹满。 三之气,太阴湿土司令,天之湿气下降,地之火气上腾,故雨乃时降。 三气之后,太阳在泉,故寒乃随之。 感于天地之寒湿,则民病身重胕肿,胸腹胀满也。 四之气,畏火临,溽蒸化,地气腾,天气痞隔,寒风晓暮,蒸热相搏,草木凝烟,湿化不流,则白露阴布,以成秋令,民病腠理热,血暴溢,疟,心腹满热,胪胀,甚则胕肿。 四之气,少阳相火司令,其气暴烈,故曰畏火。 客气之相火主气之湿土两气相搏,故溽蒸化。 太阳在泉,地气上腾,寒水胜火,故天气痞隔,寒风晓暮。 而其湿热相临,火旺湿消,故草木凝烟,湿化不流,白露夜降,以成秋令。 民感湿热之气,故腠理郁热,火旺金燔,收气失政,故血病暴溢。 外为寒气所束,故发为痎疟,心腹满热,胪胀,胪,皮也。 甚则胕肿也。 五之气,惨令已行,寒露下,霜乃早降,草木黄落,寒气及体,君子周密,民病皮腠。 五之气,客主皆阳明燥金司令,合于在泉之寒,故惨令已行,寒露下,霜早降,草木黄落。 寒气及体,君子周密不出,民病寒伤皮腠也。 终之气,寒大举,湿大化,霜乃积,阴乃凝,水坚冰,阳光不治,感于寒,则病人关节禁固,腰脽痛,寒湿持于气交,而为疾也。 终之气,客主皆太阳寒水司令,故寒大举。 土合司天之气,故湿大化。 寒甚,故霜冰坚。 阴凝阳退,感于寒,则关节禁固,腰脽肿痛。 寒湿之气持于气交,故为病如是。 岁宜以苦燥之温之,甚者发之泄之,不发不泄,则湿气外溢,肉溃皮拆,而水血交流,必赞其阳火,令御甚寒,折其郁气,而取化源,益其岁气,无使邪胜,从气异同,少多其制,同湿者以燥化,同寒者以热化,异者少之,同者多之,用凉远凉,用寒远寒,用温远温,用热远热,食宜同法,食岁谷以全其真,食间谷以保其精,假者反之,此其道也,反是者病也。 太阴湿土司天,故宜苦燥。 太阳寒水在泉,故宜苦温。 湿甚者,发之泄之,以去其湿。 不发不泄,则湿气外溢,反肉溃烂,水血交流。 寒甚者,助其阳火,以御其寒。 岁运不及,故益其岁气,无使邪胜。 从运气之异同,少多其制,运同司天之湿者,则以燥化之物治之,如少宫岁。 运同在泉之寒者,则以热化之物治之。 如少羽岁。 帝曰:善。 少阴之政奈何? 岐伯曰:子午之纪也。 少阴太角阳明壬子壬午其运风鼓,其化鸣条启坼,其变振拉摧拔,其病支满。 太角初正少徵太宫少商太羽终少阴太徵阳明戊子天符戊午太乙天符其运炎暑,其化暄曜郁燠,其变炎烈沸腾,其病上热血溢。 太徵少宫太商少羽终少角初少阴太宫阳明甲子甲午其运阴雨,其化柔润时雨,其变振惊飘骤,其病中满身重。 太宫少商太羽终太角初少徵少阴太商阳明庚子同天符庚午同天符同正商坚成之纪,上征与正商同。 其运凉劲,其化雾露萧瑟,其变肃杀凋零,其病下清。 太商少羽终少角初太徵少宫少阴太羽阳明丙子岁会丙午其运寒,其化凝惨栗冽,其变冰雪霜苞,其病寒下。 太羽终太角初少徵太宫少商凡此少阴司天之政,气化运行先天,地气肃,天气明,寒交暑,热加燥,云驰雨府,湿化乃行,时雨乃降,金火合德,上应荧惑太白,其政明,其令切,其谷丹白,水火寒热持于气交,而为病始也。 热病生于上,清病生于下,寒热凌犯而争于中,民病咳喘鼽嚏,血溢血泄,目赤眦疡,寒厥入胃,心痛腰痛,腹大,嗌干肿上。 少阴君火司天,故天气明。 阳明燥金在泉,故地气肃。 寒交暑者,以地气而交天气,热加燥者,以天气而加地气也。 土生于火,金生于土,土者火金之中气,故湿化行而云雨作也。 金之气凉,凉者寒之初气,燥金在泉,寒水必旺,故水火寒热持于气交,而为诸病之始也。 君火在天,故热病生于上。 燥金在泉,故清病生于下。 水火寒热持于气交,故寒热凌犯而争于中。 心火刑伤肺金,故病咳喘鼽嚏,血溢血泄,目赤眦疡。 寒厥入胃者,火胜而水复也。 水刑火伤,故心痛。 水郁土湿,木陷而贼脾,故腰痛腹大。 君火不降,故嗌干上肿。 初之气,地气迁,热将去,寒乃始,蛰复藏,水乃冰,霜复降,风乃至,阳气郁,民反周密,关节禁固,腰脽痛,炎暑将起,中外疮疡。 初之气,太阳寒水司令,上年己亥终气之少阳已尽,故热去寒来,蛰藏水冰,霜降风至。 寒闭于外,故阳郁不达,民当春令而反周密,关节禁固,腰脽疼痛。 时临二气,君火当权,二之主气。 上合司天之气,盛热将作,而为寒气所束,瘀蒸腐烂,故中外发为疮疡也。 二之气,阳气布,风乃行,民乃和,春气以正,万物应荣,寒气时至,其病淋,目瞑目赤,气郁于上而热。 二之气,厥阴风木司令,阳布风行,民和物荣。 二之主气君火当权,上合司天之政,虽三气未交,而火令已旺。 若寒气时至,束闭皮毛,风木遏陷,不能疏泄水道,则生淋涩之病。 君火渐逆,刑伤肺金,则目瞑目赤,气郁于上而为热也。 三之气,天政布,大火行,庶类蕃鲜,寒气时至,民病气厥心痛,寒热更作,咳喘目赤。 三之气司天,少阴君火司令,故天政布,大火行,庶类蕃鲜。 若寒气时至,束闭君火,不得外达,则气厥心痛。 寒热更作,火逆伤肺,故咳喘目赤。 四之气,溽暑至,大雨时行,寒热互至,民病寒热嗌干,黄瘅,鼽衄饮发。 四之气,客主皆太阴湿土司令,故溽暑至,大雨零。 若热气盛作,而寒气忽至,热蒸窍泄,而寒来袭之,湿热郁发,则民病寒热嗌干,鼻塞血衄,黄瘅饮发也。 五之气,畏火临,暑反至,阳乃化,万物乃生乃长乃荣,民乃康,其病温。 五之气,少阳相火司令,故火临暑至,物荣民康,其病温热。 终之气,燥令行,寒气数举,则霿雾昏翳,病生皮腠,余火内格,肿于上,咳喘,甚则血溢,内舍于胁,下连少腹,而作寒中,地将易也。 终之气,阳明燥金司令,故燥令行。 主令为太阳寒水,故寒气数举,霿雾昏翳。 寒闭窍合,故病生皮腠。 寒气外束,君相之余火内格,臃肿于上。 火郁金刑,咳喘并作,甚则血溢而生吐衄。 金火上逆而生热,则水木下陷而生寒,其病内舍于胁,下连少腹,而作寒中。 肝脉自少腹行胁肋。 时临终气,故在泉之气将易也。 岁宜以咸软之而调其上,甚则以苦发之,以酸收之而安其下,甚则以苦泻之,折其郁气,先取化源,抑其运气,资其岁胜,无使暴过而生其病也,适气同异,而多少之,同天气者以寒清化,同地气者以温热化,用热远热,用凉远凉,用温远温,用寒远寒,食宜同法,食岁谷以全真气,食间谷以辟虚邪,有假则反,此其道也,反是者病作矣。 少阴君火司天,故宜以咸软之而调其上,甚则以苦发之。 阳明燥金在泉,故宜以酸收之而安其下,甚则以苦泻之。 资其岁胜者,助其岁运之所克也。 少阴司天,皆太过之运也。 帝曰:善。 厥阴之政奈何? 岐伯曰:己亥之纪也。 厥阴少角少阳丁巳天符丁亥天符同正角委和之纪,上角与正角同。 其运风清热。 少角初正太徵少宫太商少羽终厥阴少徵少阳癸巳同岁会癸亥同岁会其运热寒雨。 少徵太宫少商太羽终太角初厥阴少宫少阳己巳己亥同正角卑监之纪,上角与正角同。 其运雨风清。 少宫太商少羽终少角初太徵厥阴少商少阳乙巳乙亥同正角从革之纪,上角与正角同。 其运凉热寒。 少商太羽终太角初少徵太宫厥阴少羽少阳辛巳辛亥其运寒雨风。 少羽终少角初太徵少宫太商凡此厥阴司天之政,气化运行后天,诸同正岁,气化运行同天,天气扰,地气正,风生高远,炎热从之,云趋雨府,湿化乃行,风火同德,上应岁星荧惑,其政挠,其令速,其谷苍丹,间谷言太者,其耗文角品羽,风燥火热,胜复更作,蛰虫来见,流水不冰,热病行于下,风病行于上,风热胜复行于中。 诸同正岁,气化运行同天,如委和之纪、卑监之纪、从革之纪,皆上角与正角同是也。 化虽丁巳、丁亥、己巳、己亥、乙巳、乙亥六年如此,而六十岁中,莫不皆然。 厥阴风木司天,故天气扰。 少阳相火在泉,故地气正。 土得火生故也。 风生高远者,司天之气也。 炎热从之者,司地之气也。 热则化湿,所谓火生土也。 少阳司地,水土温暖,故云趋雨府,湿化乃行。 风飘于上,故其政挠。 火炎于下,故其令速。 肝主筋而属木,角者肝之所结,木主五色,故曰文角。 品羽者,羽毛之美丽者也。 其品贵重,故曰品羽。 羽虫属火,厥阴司天少阳在泉之政,气化运行后天,岁运皆不及也。 木火不及,故文角品羽属火属木之美者,悉为耗减也。 风木克土则燥胜之,燥胜则火复而生热,寒水凌火则涩胜之,湿胜则风复而生燥,故风燥火热,胜复更作。 其应为蛰虫来见,流水不冰。 相火在地,故热病行于下。 风木在天,故风病行于上。 风火之气持于气交,故风热胜复行于中也。 初之气,寒始肃,杀气方至,民病寒于右之下。 初之气,阳明燥金司令,故肃杀之政行。 金位西方,自右下降,故民病寒于右之下。 二之气,寒不去,杀气施化,霜乃降,名草上焦,寒雨数至,华雪水冰,阳复化,民病热于中。 二之气,太阳寒水司令,当君火主气之时而寒不去,杀气施化,霜降草焦,雨雪飘零。 客寒外袭,闭其君火主气,故阳气复化,病热于中。 阳复化者,阳化在内,不得外达也。 三之气,天政布,风乃时举,民病泣出耳鸣掉眩。 三之气司天,厥阴风木司令,故天政布,风乃时举。 肾主五液,入肝为泪,泣出耳鸣掉眩者,皆风木之病也。 四之气,溽暑至,湿热相薄,争于左之上,民病黄瘅而为胕肿。 四之气,少阴君火司令,四之主气为太阴湿土,故溽暑至。 火位南方,自左上升,故湿热相薄,争于左之上。 湿土亦自左升。 湿热郁蒸,故病黄瘅胕肿。 五之气,燥湿更胜,沉阴乃布,寒气及体,风雨乃行。 五之气,太阴湿土司令,五之主气为阳明燥金,故燥湿更胜。 客主更相胜也。 湿胜则沉阴乃布,燥胜则寒气及体。 金旺则生水也。 风雨乃行者,湿旺而木复也。 终之气,畏火司令,阳乃大化,蛰虫出见,流水不冰,地气大发,草乃生,人乃舒,其病温厉。 终之气,少阳相火司令,故虫见水流,草生人舒,其病温厉。 岁宜以辛调上,以咸调下,畏火之气,无妄犯之,折其郁气,资其化源,赞其运气,无使邪胜,用温远温,用热远热,用凉远凉,用寒远寒,食宜同法,有假反常,此其道也,反是者病。 帝曰:善。 五运气行主岁之纪,其有常数乎? 岐伯曰:臣请次之。 甲子甲午岁上少阴火中太宫土运下阳明金热化二,少阴君火司天。 雨化五,中运太宫湿土。 燥化四,阳明燥金在泉。 所谓正化日也。 正气所化也。 其化上咸寒,治君火司天。 中苦热,治中运湿土。 下酸热,治燥金在泉。 所谓药食宜也。 药食补泄之宜。 乙丑乙未岁上太阴土中少商金运下太阳水热化寒化胜复同,所谓邪气化日也。 乙年少商金运不及,故有火胜之热化,火胜则有水复之寒化,此非本年正化,故曰邪气化日。 同谓丑未二年相同。 阴年不及,乃有胜复邪化,阳年则无。 后皆仿此。 灾七宫。 兑金数七,金运不及,故热胜而灾及之。 湿化五,司天。 清化四,中运。 寒化六,在泉。 所谓正化日也。 《河图》数: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地二生火,天七成之,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地四生金,天九成之,天五生土,地十成之。 后文太过者其数成,不及者其数生,土常以生也。 生数少,成数多,太过故其数多,不及故其数少。 湿化五,清化四,是土金月数。 寒化六。 是水之成数。 以水得金生,土不能克,则寒水必胜,故言成数,此亦太过之例也。 其化上苦热,治司天。 中酸和,治中运。 下甘热,治在泉。 所谓药食宜也。 药食之宜,义详至真要论。 丙寅丙申岁上少阳火中太羽水运下厥阴木火化二,水胜火,故热化减。 寒化六,风化三,寒水胜火,阳根亦败,木失所生,故风化亦减。 所谓正化日也。 其化上咸寒,中咸温,下辛温,所谓药食宜也。 丁卯岁会丁酉岁上阳明金中少角木运下少阴火清化热化胜复同,所谓邪气化日也。 灾三宫。 震木数三。 燥化九,木不及则金胜,故燥化多。 风化三,热化七,火得木生,故热化多。 所谓正化日也。 其化上苦温,中辛和,下咸寒,所谓药食宜也。 戊辰戊戌岁上太阳水中太徵火运下太阴土寒化六,热化七,湿化五,所谓正化日也。 其化上苦温,中甘寒,下甘温,所谓药食宜也。 己巳己亥岁上厥阴木中少宫土运下少阳火风化清化胜复同,所谓邪气化日也。 灾五宫。 土数五。 风化三,湿化五,火化七,火得木生,故热化多。 所谓正化日也。 其化上辛凉,中甘和,下咸寒,所谓药食宜也。 庚午同天符庚子岁同天符上少阴火中太商金运下阳明金热化七,清化九,燥化九,所谓正化日也。 其化上咸寒,中辛温,下酸温,所谓药食宜也。 辛未同岁会辛丑岁同岁会上太阴土中少羽水运下太阳水雨化风化胜复同,所谓邪气化日也。 灾一宫。 坎水数一。 雨化五,寒化一,所谓正化日也。 其化上苦热,中苦和,下苦热,所谓药食宜也。 壬申同天符壬寅岁同天符上少阳火中太角木运下厥阴木火化二,风化八,中运在泉,二木相合,故风化多。 所谓正化日也。 其化上咸寒,中酸和,下辛凉,所谓药食宜也。 癸酉同岁会癸卯岁同岁会上阳明金中少徵火运下少阴火寒化雨化胜复同,所谓邪气化日也。 灾九宫。 离火数九。 燥化九,火不及则金无制,故燥化多。 热化二,所谓正化日也。 其化上苦温,中咸温,下咸寒,所谓药食宜也。 甲戍岁会同天符甲辰岁岁会同天符上太阳水中太宫土运下太阴土寒化六,湿化五,正化日也。 其化上苦热,中苦温,下苦温,药食宜也。 乙亥乙巳岁上厥阴木中少商金运下少阳火热化寒化胜复同,邪气化日也。 灾七宫。 风化八,金运不及,又被火克,风木无制,故风化多。 清化四,火化二,正化度也。 度即日也。 其化上辛凉,中酸和,下咸寒,药食宜也。 丙子岁会丙午岁上少阴火中太羽水运下阳明金热化二,火被水克,故热火减。 寒化六,清化四。 金被火克,故清化减。 正化度也。 其化上咸寒,中咸热,下酸温,药食宜也。 丁丑丁未岁上太阴土中少角木运下太阳水清化热化胜复同,邪气化度也。 灾三宫。 雨化五,风化三,寒化一,正化度也。 其化上苦温,中辛温,下甘热,药食宜也。 戊寅戊申岁天符上少阳火中太徵火运下厥阴木火化七,风化三,子气盛则母气衰,故风化减。 正化度也。 其化上咸寒,中甘和,下辛凉,药食宜也。 己卯己酉岁上阳明金中少宫土运下少阴火风化清化胜复同,邪气化度也。 灾五宫。 清化九,金得土生,故清化多。 雨化五,热化七,土能胜水,火无克制,故热化多。 正化度也。 其化上苦温,中甘和,下咸寒,药食宜也。 庚辰庚戌岁上太阳水中太商金运下太阴土寒化一,水被土刑,故寒化减。 清化九,雨化五,正化度也。 其化上苦热,中辛温,下甘热,药食宜也。 辛巳辛亥岁上厥阴木中少羽水运下少阳火雨化风化胜复同,邪气化度也。 灾一宫。 风化三,寒化一,火化七,火得木生,水又不及,故火化多。 正化度也。 其化上辛凉,中苦和,下咸寒,药食宜也。 壬午壬子岁上少阴火中太角木运下阳明金热化二,风化八,清化四,中运盛,则司天在泉之气皆减。 正化度也。 其化上咸寒,中酸凉,下酸温,药食宜也。 癸未癸丑岁上太阴土中少徵火运下太阳水寒化雨化胜复同,邪气化度也。 灾九宫。 雨化五,火化二,寒化一,正化度也。 其化上苦温,中咸温,下甘热,药食宜也。 甲申甲寅岁上少阳火中太宫土运下厥阴木火化二,雨化五,风化八,土为火子,木为火母,子母俱盛,故火化减。 正化度也。 其化上咸寒,中咸和,下辛凉,药食宜也,乙酉太乙天符乙卯岁天符上阳明金中少商金运下少阴火热化寒化胜复同,邪气化度也。 灾七宫。 燥化四,清化四,热化二,正化度也。 其化上苦温,中苦和,下咸寒,药食宜也。 丙戌天符丙辰岁天符上太阳水中太羽水运下太阴土寒化六,雨化五,正化度也。 其化上苦热,中咸温,下甘热,药食宜也。 丁亥天符丁巳岁天符上厥阴木中少角木运下少阳火清化热化胜复同,邪气化度也。 灾三宫。 风化三,火化七,火得乙木相生,火旺则木虚,故风化少,火化多。 正化度也。 其化上辛凉,中辛和,下咸寒,药食宜也。 戊子天符戊午岁太乙天符上少阴火中太徵火运下阳明金热化七,清化九,正化度也。 其化上咸寒,中甘寒,下酸温,药食宜也。 己丑太乙天符己未岁太乙天符上太阴土中少宫土运下太阳水风化清化胜复同,邪气化度也。 灾五宫。 雨化五,寒化一,正化度也。 其化上苦热,中甘和,下甘热,药食宜也。 庚寅庚申岁上少阳火中太商金运下厥阴木火化七,清化九,风化三,木被金刑,故风化减。 正化度也。 其化上咸寒,中辛温,下辛凉,药食宜也。 辛卯辛酉岁上阳明金中少羽水运下少阴火雨化风化胜复同,邪气化度也。 灾一宫。 清化九,寒化一,热化七,水运不及,故热化多。 金得水救,则火不能克,故清化亦多。 正化度也。 其化上苦温,中苦和,下咸寒,药食宜也。 壬辰壬戌岁上太阳水中太角木运下太阴土寒化六,风化八,雨化五,正化度也。 其化上苦温,中酸和,下甘温,药食宜也。 癸巳同岁会癸亥岁同岁会上厥阴木中少徵火运下少阳火寒化雨化胜复同,邪气化度也。 灾九宫。 风化八,火化二,火运不及,木气未泄,故风化多。 正化度也。 其化上辛凉,中咸和,下咸寒,药食宜也。 凡此定期之纪,胜复正化,皆有常数,不可不察。 故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流散无穷,此之谓也。 五运不及,则有胜复,是谓邪化,五运太过,则无胜复邪化,但有正化,是皆有一定之常数也。 黄帝问曰:六气之应见,六化之正,六变之纪何如? 岐伯对曰:夫六气正纪,有化有变,有胜有复,有用有病,不同其候,帝欲何问乎? 帝曰:愿尽闻之。 岐伯曰:请遂言之。 化谓正化,变谓变异。 夫气之所至也,厥阴所至为和平,少阴所至为暄,太阴所至为埃溽,少阳所至为炎暑,阳明所至为清劲,太阳所至为寒雰,时化之常也。 此六气分主四时之正化。 厥阴所至为风府为璺启,少阴所至为火府为舒荣,太阴所至为雨府为员盈,少阳所至为热府为行出,阳明所至为司杀府为庚苍,太阳所至为寒府为归藏,司化之常也。 璺,音问。 璺,裂也,启,开也。 员与圆同,员盈者,土化丰备也。 行出,火力长育而物形充足也。 行当作形。 庚,更也,庚与更同。 檀弓:季子皋葬妻,犯人之禾,申详以告曰:请庚之。 苍,老也,金气肃杀,万物更变而苍老也。 归藏,归宿而蛰藏也。 厥阴所至为生为风摇,少阴所至为荣为形见,太阴所至为化为云雨,少阳所至为长为蕃鲜,阳明所至为收为雾露,太阳所至为藏为周密,气化之常也。 形见,即形出之变文也。 周密,蛰封而不泄也。 厥阴所至为风生,终为肃,少阴所至为热生,中为寒,太阴所至为湿生,终为注雨,少阳所至为火生,终为蒸溽,阳明所至为燥生,终为凉,太阳所至为寒生,中为温,德化之常也。 六微旨论:风位之下,金气承之,故厥阴风生,终为肃。 土位之下,风气承之,故太阴湿生,终为注雨。 注雨,雨之得风而飘骤者。 相火生湿土,故少阳火生,终为蒸溽。 燥金生寒水,故阳明燥生,终为凉。 水火同宫,丁火癸水统于少阴,丙火壬水统于太阳,六微旨论:少阴之上,热气治之,中见太阳,太阳之上,寒气治之,中见少阴,故少阴热生,中为寒,太阳寒生,中为温也。 厥阴所至为毛化,少阴所至为羽化,太阴所至为倮化,少阳所至为羽化,阳明所至为介化,太阳所至为鳞化,德化之常也。 五虫秉六气而化也。 厥阴所至为生化,少阴所至为荣化,太阴所至为濡化,少阳所至为茂化,阳明所至为坚化,太阳所至为藏化,布政之常也。 六气司令,五化行焉,是谓之政。 厥阴所至为飘怒大凉,少阴所至为大暄寒,太阴所至为雷霆骤注烈风,少阳所至为飘风燔燎霜凝,阳明所至为散落温,太阳所至为寒雪冰雹白埃,气变之常也。 胜极则复,木胜而飘怒,则金复而为凉,火胜而大暄,则水复而为寒,土胜而骤注,则木复而为风,火胜而燔燎,则水复而为霜,金胜而散落,则火复而为温,水胜而冰雪,则土复而为湿,此气变之常也。 厥阴所至为挠动为迎随,少阴所至为高明焰为嚑,太阴所至为沉阴为白埃为晦瞑,少阳所至为光显为彤云为曛,阳明所至为烟埃为霜为劲切为凄鸣,太阳所至为刚固为坚芒为立,令行之常也。 气至而物从之,是谓之令。 厥阴所至为里急,少阴所至为疡疹身热,太阳所至为积饮痞隔,少阳所至为嚏呕为疮疡,阳明所至为浮虚,太阳所至为屈伸不利,病之常也。 里急,风盛之病。 疡疹身热,热盛之病。 积饮痞隔,湿盛之病。 嚏呕疮疡,火盛之病。 浮虚,燥盛之病。 肺主皮毛,肺气外郁,则皮毛浮虚。 屈伸不利,寒盛之病。 厥阴所至为支痛,少阴所至为惊惑谵妄战栗恶寒,太阴所至为稸满,少阳所至为惊躁瞀昧暴病,阳明所至为鼽尻阴股膝髀腨(骨行)足病,太阳所至为腰痛,病之常也。 瞀,音茂。 肝脉行于两胁,故为支痛。 心藏神,其属火,惊惑谵妄者,神明乱也,战栗恶寒者,水胜火也。 脾为湿土,湿胜气阻,故稸积壅满。 胆主惊,胆木上逆,相火失根,故惊躁瞀昧而生暴病。 胆木化气相火,此言足少阳病。 阳明大肠与肺为表里,鼽者,手阳明之病,阳明胃自头走足,尻阴股膝髀腨(骨行)足痛者,足阳明之病也。 足太阳之脉挟脊抵腰,腰痛者,水寒而木陷也。 厥阴所至为緛戾,少阴所至为悲妄衄蔑,太阴所至为中满霍乱吐下,少阳所至为喉痹耳鸣呕涌,阳明所至为胁痛皴揭,太阳所至为寝汗痉,病之常也。 蔑,音灭。 皴,取钧切。 肝主筋,緛而乖戾也。 緛与软同。 肺燥则悲,神乱则妄,肺气上逆,收敛失政,则血升而为衄蔑,此君火刑肺之病也。 中满者,土湿而不运,霍乱吐下者,饮食寒冷,水谷不消,风寒外束,胃不能容也。 足少阳之脉行耳后,循颈而下胸膈,相火上逆则喉痹,甲木上冲则耳鸣,甲木刑胃,胃土不降则呕涌也。 燥金刑木则胁痛,皮肤不荣则皴揭。 太阳不藏则寝汗出,水寒筋缩则为痉也。 厥阴所至为胁痛呕泄,少阴所至为笑语,太阴所至为身重胕肿,少阳所至为暴注瞤瘛暴死,阳明所至为鼽嚏,太阳所至为流泄禁止,病之常也。 瞤,音纯。 瘛,音炽。 木郁贼土,故胁痛而呕泄。 心主喜,其声笑,心神乱则笑语。 土湿不运,则身重胕肿。 甲木刑胃,水谷莫容,则暴生注泄。 瞤,肉动也。 瘛,筋急也。 肺气上逆,则生鼽嚏。 寒水侮土,则为流泄,水道不通,则为禁止,流泄即下利,禁止即闭癃也。 凡此十二变者,报德以德,报化以化,报政以政,报令以令,气高则高,气下则下,气后则后,气前则前,气中则中,气外则外,位之常也。 凡此十二变者,因六气之所至不一,而为之报,故有化有变,有胜有复,有用有病,其候不同。 气至有德化政令之殊,则有德化政令之报,气至有高下前后中外之殊,则有高下前后中外之报。 人秉天之六气而生六经,手之六经其气高,足之六经其气下,足太阳行身之后,足阳明行身之前,三阴在中,三阳在外,此高下前后中外之位也。 故风胜则动,热胜则肿,燥胜则干,寒胜则浮,湿胜则濡泄,甚则水闭胕肿,随气所在,以言其变耳。 六气偏胜,则有偏胜之病。 随其气之上下前后中外所在以言其变,凡偏胜之所在,则变生而病来矣。 帝曰:愿闻其用也。 岐伯曰:夫六气之用,各归不胜而为化。 故太阴雨化,施于太阳,太阳寒化,施于少阴,少阴热化,施于阳明,阳明燥化,施于厥阴,厥阴风化,施于太阴。 各命其所在以征之也。 六气有用有病,上言其病矣,此复问其用。 六气之用,各归其不胜我者而为之化,如此气偏胜,则此气所克者必病。 其所克者在于何方,各命其所在之处以征之也。 帝曰:自得其位何如? 岐伯曰:自得其位,常化也。 帝曰:愿闻所在也。 岐伯曰:命其位而方月可知也。 六气各有其位,自得其位者,自安其本位,而无凌犯他气之变也,此为气化之常。 欲知其气化之所在,但命其六气之位,而化行之方月自可知也。 客气有客气之方、客气之月,主气有主气之方、主气之月。 帝曰:六位之气,盈虚何如? 岐伯曰:太少异也。 太者之至徐而常,少者暴而亡。 太气盈,少气虚,盈则徐而常,虚则暴而亡。 亡,无常也。 帝曰:天地之气,盈虚何如? 岐伯曰:天气不足,地气随之,地气不足,天气从之,运居其中,而常先也。 恶所不胜,归所同和,随运归从,而生其病也。 司天之气不足,则地气随之而升,司地之气不足,则天气从之而降,运居天地之中,常先天地而为升降。 恶其所不胜,归其所同和,如木不胜金,则恶之,而与水木火相同和,则归之。 随运归从,助所同和,以成偏胜,而生其病也。 故上胜则天气降而下,下胜则地气迁而上,胜多少而差其分。 微者小差,甚者大差,甚则位易气交,易则大变生而病作矣。 《大要》曰:甚纪五分,微纪七分,其差可见,此之谓也。 上胜则司天之气降而下,下胜则司地之气迁而上,以胜之多少而差其分。 胜微者小差,胜甚者大差,甚则位移易而气交互位,易则大变生而病作矣。 《大要》曰,古书。 甚者纪五分,微者纪七分,五分者,胜居十之五,七分者,胜居十之三。 而其差可见,即此之谓也。 帝曰:天地之数,终始奈何? 岐伯曰:悉乎哉问也! 是明道也。 数之始,起于上而终于下,岁半之前,天气主之,岁半之后,地气主之,上下交互,气交主之,岁纪毕矣。 故曰:位明气月可知,所谓气也。 司天在上,司地在下,天地一年之数,起于上而终于下。 岁半之前,天气主之,岁半之后,地气主之,上下交互之中,气交主之。 气交者,三气四气交际之间也。 一岁之纪,毕于此矣。 六气之位既明,则气月可知,三候一气,两气一月。 一年六气,一气两月。 所谓天地之气数也。 帝曰:余司其事,则而行之,不合其数何也? 岐伯曰:气用有多少,化洽有盛衰,盛衰多少,同其化也。 六气有主客,主气者,初气风木,二气君火,三气相火,四气湿土,五气燥金,六气寒水,一气两月,万古不易,客气则逐年迁变,恒与四时相反。 岁半之前,天气主之,岁半之后,地气主之,是司天之客气也。 其间燥金在春,风木在秋,寒水在夏,二火在冬,应与主气相反,而往往与主气不反,与客气不符,较之天地终始之数,未尽相合。 此以气之为用有多少,化之相洽有盛衰,盛衰多少,同其化也。 盖六气与五运相值,有生有克,生则其用多,克则其用少,多则其化盛,少则其化衰,以多遇多则愈盛,以少遇少则愈衰。 衰盛多少,气化合同,盛则应,衰则不应,是以其数不合也。 帝曰:愿闻同化何如? 岐伯曰:风温春化同,热曛昏火夏化同,云雨昏瞑埃长夏化同,燥清烟露秋化同,寒气霜雪冰冬化同,胜与复同。 此天地五运六气之化,更用盛衰之常也。 凡四时之内,一见风温,是为木气,故与春化相同,一见热曛昏火,是为火气,故与夏化相同,一见云雨昏瞑埃,是为土气,故与长夏相同,一见燥清烟露,是为金气,故与秋化相同,一见寒气霜雪冰,是为水气,故与冬化相同。 初气终三气,胜之常也,四气尽终气,复之常也,其于胜复之中,而见五行之气,亦与此同。 此天地五运六气之化,更相盛衰之常也,遇盛气之同化则其数合,遇衰气之同化则其数不合矣。 帝曰。 善。 夫子之言可谓悉矣,然何以明其应乎? 岐伯曰:昭乎哉问也! 夫六气者,行有次,止有位,故常以正月朔日平旦视之,睹其位而知其所在矣。 运有余,其至先,运不及,其至后,此天之道,气之常也。 运非有余,非不足,是谓正岁,其至当其时也。 六气之行有恒次,止有定位,常以正月朔日平旦视之,初气方交,初气以上年十二月大寒日交。 月令更变,自此六气递迁,六位迭易,睹其所止之位,而知其各气之所在矣。 运有余,其至先,六气至先。 其位未交,而其气已在。 运不及,其至后,其位巳交,而其气未在。 运非有余,非不足,是谓正岁,其至当其时,不后不先也。 帝曰:善。 五运之气,亦复岁乎? 岐伯曰:郁极乃发,待时而作也。 帝曰:请问其所谓也。 岐伯曰:五常之气,太过不及,其发异也。 帝曰。 愿卒闻之。 岐伯曰:太过者暴,不及者徐,暴者为病甚,徐者为病持。 帝曰:太过不及,其数何如? 岐伯曰:太过者其数成,不及者其数生,土常以生也。 帝问:六气既有胜复,五运之气,亦有报复于岁中者否也? 凡五行之理,有胜必复,郁极乃发,待时而作也。 盖五常之气,各有太过不及,其胜复之发,因而不同。 太过者发之暴,不及者发之徐,暴者为病甚,徐者为病持。 持久、迟延也。 太过者其化多,得五行之成数,不及者其化少,得五行之生数。 义见前文。 帝曰:其发也何如? 岐伯曰:土郁之发,埃昏黄黑,化为白气,雷殷气交,岩谷振惊,击石飞空,飘骤高深,洪水乃从,川流漫衍,田牧土驹,化气乃敷,善为时雨,始生始长,始化始成。 故民病心腹胀,肠鸣而为数后,甚则心痛胁(月真),呕吐霍乱,饮发注下,胕肿身重。 云奔雨府,霞拥朝阳,山泽埃昏,而乃发也。 其气四,云横天山,蜉蝣生灭,怫之先兆也。 水胜火败,不能生土,则土郁发作。 发则湿气熏蒸,化为云雾。 阳遏湿内,激为雷霆,鼓岩冲裂,殷于气交,山谷震动,击石飞空,风雨飘骤,自高及深,洪水从生,川流漫衍,瘀泛垒起,田野之间,如群驹散牧。 化气敷布,善为时雨,万物得之,生长化成之力,于是始旺。 湿气淫泆,传之于人,民病心腹胀满,肠鸣数后,甚则心痛胁(月真),呕吐霍乱,饮发注下,胕肿身重。 土郁将发,湿气先动,云奔雨府,霞拥朝阳,山泽埃昏,而乃发也。 土主四气,凡三气之后,云横天山,蜉蝣生灭,蜉蝣朝生暮死,湿气所化。 便是湿土怫郁之先兆也。 金郁之发,天洁地明,风清气切,大凉乃举,草树浮烟,燥气以行,霿雾数起,杀气来至,草木苍干,金乃有声。 故民病咳逆,心胁痛引少腹,善暴痛,不可反侧,嗌干面尘色恶。 山泽焦枯,土凝霜卤,而乃发也。 其气五,夜零白露,林莽声凄,怫之先兆也。 木胜土败,不能生金,则金郁发作。 发则天地净明,风气清切,大凉变序,草树浮烟,燥气以行,霿雾数起,霿雾即烟霭也。 杀气来至,草术苍干,收令当权,秋声乃作。 燥气淫泆,传之于人,肺气受伤,民病咳嗽气逆,心胁胀满,下引少腹,善于暴痛,不可反侧,肺与大肠表里,肺气上逆则心胁满,大肠下陷则少腹满。 肺气右降,逆而不降则右胁暴痛,不可反侧也。 咽喉干燥,面色尘恶。 肺气通于喉,外主皮毛故。 金郁将发,燥气先动,山泽焦枯,土凝霜卤,露凝为霜,卤凝为硝。 而乃发也。 金主五气,凡三气之后,夜零白露,林莽声凄,便是燥金怫郁之先兆也。 水郁之发,阳气乃辟,阴气暴举,大寒乃至,川泽严凝,寒雰结为霜雪,甚则黄黑昏翳,流行气交,霜乃为杀,水乃见祥。 故民病寒客心痛,腰脽痛,大关节不利,屈伸不便,善厥逆,腹满痞坚。 阳光不治,空积沉阴,白埃昏瞑,而乃发也。 其气二火前后,太虚深玄,气犹麻散,微见而隐,色黑微黄,怫之先兆也。 火胜金败,不能生水,则水郁发作。 发则阳气退辟,阴气暴举,大寒乃至,川泽冻合,寒雰凝肃,结为霜雪。 寒氛,白气如雾,结为霜雪,降于晴天。 甚则水土合气,黄黑昏翳,流行气交之际,霜乃为之刑杀,水乃见其妖祥。 水灾见兆。 寒气淫泆,传之于人,水邪灭火,民病寒客心痛,腰脽疼痛,关节不利,屈伸不便,善手足厥冷,腹满痞坚。 水郁将发,寒气先动,阳光不治,空积沉阴,白埃昏瞑,而乃发也。 其气在君相二火前后,火胜则水复,凡二火前后,太虚玄深,气犹麻散,天象深黑,气若乱麻。 若见而隐,色黑微黄,便是寒水怫郁之先兆也。 木郁之发,太虚埃昏,云物以扰,大风乃至,发屋折木,木有变。 故民病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胁,膈咽不通,食饮不下,甚则耳鸣眩转,目不识人,善暴僵仆。 太虚苍埃,天山一色,或为浊色黄黑,郁若横云不雨,而乃发也。 其气无常,长川草偃,柔叶呈阴,松吟高山,虎啸岩岫,怫之先兆也。 土胜水败,不能生木,则木郁发作。 发则太虚尘扬,云物扰动,大风乃至,发屋折木,木有灾变,摇荡不宁。 风气淫泆,传之于人,甲木刑胃,民病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胁,胸膈咽喉壅塞不通,饮食难下,甚则耳鸣目眩,昏愦无识,善暴僵仆。 甲乙同气,此皆甲木上逆之病。 木郁将发,风气先动,太虚苍埃,天山一色,尘气苍茫,迷漫天山。 或为浊色黄黑,郁若横云不雨。 天际黄黑,若云不雨,此大风将来也。 土无专位,木气之郁发无常,凡四时之内,长川草偃,柔叶呈阴,树木遇风,苍叶摇落,柔叶翻腾,里面在上,是谓呈阴。 松吟高山,虎啸岩岫,虎啸风生。 便是风木怫郁之先兆也。 火郁之发,太虚昏翳,大明不彰,炎火行,大暑至,山泽燔燎,材木流津,广厦腾烟,土浮霜卤,止水乃减,蔓草焦黄,风行惑言,湿化乃后,动复则静,阳极反阴,湿令乃化乃成,故民病少气,胁腹胸背面首四肢(月真)愤胪胀,疮疡痈肿,疡疿流注,瘈疭骨痛,节乃有动,腹中暴痛,呕逆注下,温疟,血溢,精液乃少,目赤心热,甚则瞀闷懊憹,善暴死。 刻终大温,汗濡玄府,而乃发也。 其气四,华发水凝,山川冰雪,焰阳午泽,怫之先兆也。 金胜木败,不能生火,则火郁发作。 发则天地曛赫,三光不明,炎火盛行,大暑来至,山泽燔燎,材木流津,广厦腾烟,土浮霜卤,地经日晒,色白如霜,乃卤气所结,如海水晒为盐也。 止水乃减,止水无源,故干涸也。 蔓草焦黄。 蔓草延芊,津液不能灌注,故焦黄也。 炎风灾物,讹言大起,地干土燥,湿化乃后,动极生静,阳衰阴长,湿令续起。 乃化乃成。 火生土也。 热气淫泆,传之于人,壮火刑金,民病少气,胁腹胸背面首四肢郁热摶结,(月真)愤胪胀,疮疡痈肿,疡痱流注,筋挛骨痛,筋急为瘈,筋缓为疭。 关节动摇,热极风生。 腹中暴痛,呕逆注泄,温疟发生,经血流溢,精液枯槁,目赤心热,甚则瞀闷懊憹,善于暴死。 火郁将发,热气先动,百刻既终,大温不减,汗孔夜开,皮毛不阖,玄府,汗孔。 而乃发也。 君火主二气,相火主三气,郁极而发,后时而动,故在四气。 凡二三气时,草木华发,而水犹凝冱,山川之阴,冰雪未消,大泽之南,焰阳已动,便是二火怫郁之先兆也。 有怫之应,而后报也,皆观其极,而乃发也。 木发无时,水随火也。 谨候其时,病可与期,失时反岁,五气不行,生化收藏政无恒也。 有怫郁之征应,而后能报复,物极则反,皆至其极,而乃发也。 郁极而发,乃能报复。 土无专位,木发无时,其气无常。 水随火发,阳亢则动,其气二火前后。 土金火之郁发,各有其时。 谨候其时,病可与期,失其时而反其岁,则五气紊乱,生长化收藏之政皆昧其恒,不知何气之来,安知何病之作也? 帝曰:水发而雹雪,土发而飘骤,木发而毁折,金发而清明,火发而曛昧,何气使然? 岐伯曰:气有多少,发有微甚,微者当其气,甚者兼其下,征其下气,而见可知也。 水发而雹雪,是兼土气,阴气上际,阳气下降,天地氤氲。 则为云雨,是全由湿动,非土不能。 而阳为阴闭,寒气澌凝,则雨变而为雹雪,缘湿旺阴盛故也。 土发而飘骤,是兼木气,木发而毁折,是兼金气,金发而清明,是兼火气,火发而曛昧,是兼水气,此何气使然? 因气有多少,发有微甚,多谓太过,少谓不及,不及发微,太过发甚。 微者仅当其气,止于本气自见。 甚者则兼其下气。 水位之下,土气承之,土位之下,木气承之,木位之下,金气承之,金位之下,火气承之,火位之下,水气承之,是五行之下气也。 征其下气为何,而本气之所兼见者可知矣。 帝曰:善。 五气之发,不当位者何也? 岐伯曰:命其差。 帝曰:差有数乎? 岐伯曰:后皆三十度而有奇也。 发不当位者,不应其时也,此缘气有盛衰,至有迟早,是以差错不准也。 一日一度,三十度者,一月之数,奇谓四十三刻零七分半,其至之先期后期,不过三十度有奇。 如一年节气,或早至于前十五日之先,或晚至于后十五日之后,合而计之,亦止三十度而有奇也。 帝曰:气至而先后者何? 歧伯曰:运太过则其至先,运不及则其至后,此候之常也。 帝问气至而先后相差者何故? 盖运太过则其至先,运不及则其至后,此气候之常也。 帝曰:当时而至者何也? 岐伯曰:非太过,非不及,则至当时,非是者,眚也。 当时而至,是谓平运,非是者,则为灾眚也。 帝曰:胜复之气,其常在也,灾眚时至,候也奈何? 岐伯曰:非气化者,是谓灾也。 胜复之气,常在不差,其偶然差错,而灾眚时至,候之奈何? 盖非气化之正者,是即为灾也。 帝曰:善。 气有非时而化者何也? 岐伯曰:太过者当其时,不及者归其己胜也。 气有非时而至,不失为正化者,以太过者当其有制之时,不及者归于己胜之候也。 太过而人制己,不及而己胜人,则亦为平气也。 帝曰:四时之气,至有早晏高下左右,其候何如? 岐伯曰:行有逆顺,至有迟速,故太过者化先天,不及者化后天。 四时之候,至有早晏,若夫高下左右,地势不同,其气至之候,亦当有殊。 盖气行有逆顺,气至有迟速,故太过者化常先天,不及者化常后天,此其大凡也。 至行于高下左右之间,则不能无异矣。 义详下文。 帝曰:愿闻其行何谓也? 岐伯曰:春气西行,夏气北行,秋气东行,冬气南行。 故春气始于下,秋气始于上,夏气始于中,冬气始于标,春气始于左,秋气始于右,冬气始于后,夏气始于前,此四时政化之常。 故至高之地,冬气常在,至下之地,春气常在,必谨察之。 帝问,行有逆顺,愿闻其行何谓? 盖春气自东而西行,夏气自南而北行,秋气自西而东行,冬气自北而南行。 故春木自北而东升,是始于下也。 秋金自南而西降,是始于上也。 夏当午正,是始于中也。 冬居亥未,是始于标也。 春自东来,是始于左也。 秋自西往,是始于右也。 夏自南来,是始于前也。 冬自北往,是始于后也。 天地之位,左东右西,南前北后。 阳有余于东南,其地常下,是以温暖,阴有余于西北,其地常高,是以清凉,故至高之地,冬气常在,阴有余也,至下之地,春气常在,阳有余也。 然则地高而在右者,阴来为顺,其至恒早,阳来为逆,其至恒晏,地下而在左者,阴来为逆,其至恒晏,阳来为顺,其至恒早。 设以太过而值逆行,则先天者亦当来迟,不及而遭顺行,则后天者亦当来速,高下左右之势,固自不侔也。 帝曰:善。 夫子言用寒远寒,用热远热,余未知其然也,愿闻何谓远? 岐伯曰:热无犯热,寒无犯寒,从者和,逆者病,不可不敬畏而远之,所谓时与六位也。 火盛为热,则无以药食犯其热,水盛为寒,则无以药食犯其寒。 从之者和,逆之者病,不可不敬畏而远之,所谓四时之主气与六位之客气,皆当顺其自然之候也。 帝曰:温凉何如? 岐伯曰:司气以热,用热无犯,司气以寒,用寒无犯,司气以凉,用凉无犯,司气以温,用温无犯。 间气同其主无犯,异其主则小犯之。 是谓四畏,必谨察之。 司天司地之气,寒热温凉皆不可犯,是谓四畏,故当远之。 左右四间之气,同其主令者亦无犯焉,异其主令者则小犯之,不在四畏之例也。 帝曰:善。 其犯者何如? 岐伯曰:天气反时,则可依时,及胜其主则可犯。 以平为期,而不可过,是谓邪气反胜者。 故曰无失天信,无逆气宜,无翼其胜,无赞其复,是谓至治。 其可犯者,天之客气与主气之时令相反,则可依四时之主气,及客气之胜其主气者,则扶其主气,抑其客气以犯之。 如夏热冬寒,时令也,而客寒夏至,客热冬来,则用热于夏,是以热而犯热,用寒于冬,是以寒而犯寒也。 客不胜主,未可犯也,客胜其主,则可犯矣。 但虽犯之,要当以平为期,而不可太过,是谓邪气非时而反胜者,故法当如是,非谓凡治皆然也。 故曰无失天时之信,无逆气候之宜,无翼其得胜之会,无赞其来复之期,是谓治法之至者也。 帝曰:善。 论言热无犯热,寒无犯寒,余欲不远寒,不远热奈何? 岐伯曰:悉乎哉问也! 发表不远热,攻里不远寒。 论言热无犯热,寒无犯寒,是用热远热,用寒远寒也,今欲不远热,不远寒,则当何如? 惟发表则不远热,攻里则不远寒也。 帝曰:不发不攻,而犯寒犯热者何如? 岐伯曰:寒热内贼,其病益甚。 帝曰:愿闻无病者何如? 岐伯曰:无者生之,有者甚之。 发表者,时热而不远热,以其表解而热泄,攻里者,时寒而不远寒,以其里清而寒去也。 若不发不攻而犯寒犯热,则寒者愈寒,热者愈热,寒热内贼,其病益甚。 无病者,当之则新病生,有病者,当之则旧病甚也。 帝曰:生者何如? 岐伯曰:不远热则热至,不远寒则寒至,寒至则腹满痞坚,痛急下利之病生矣,热至则身热头痛,瞀郁鼽衄,瞤瘈肿胀,骨节变肉痛,痈疽疮疡,霍乱呕吐注下,血溢血泄淋闭之病生矣。 帝曰:治之奈何? 岐伯曰:时必顺之,犯者治以胜也。 无则生之者,热不远热则热至,寒不远寒则寒至,寒至则生诸寒病,热至则生诸热病。 治法时令,必当顺之,按其所犯者,治以相胜之物也。 热至以寒,寒至以热。 帝曰:善。 郁之甚者,治之奈何? 岐伯曰:木郁达之,火郁发之,土郁夺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然调其气。 过者折之,以其畏也,所谓泻之。 木喜升散,郁则达之,火喜宣扬,郁则发之,土喜冲虚,郁则夺之,金喜清肃,郁则泄之,水喜静顺,郁则折之,治五郁之法如此。 然皆以调气为主,气调则郁自开。 郁缘于不及,而发则太过,过者折之,以其所畏,皆所谓泻之,无补法也。 释前折其郁气之义。 帝曰:假者何如? 岐伯曰:有假其气,则无禁也。 所谓主气不足,客气胜也。 假者则用药可犯,不在禁例。 所谓假者,皆缘主气不足,客气反胜,盛夏而寒生,隆冬而热至,假则反之,无用疑也。 帝曰:至哉,圣人之道! 天地大化,运行之节,临御之纪,阴阳之政,寒暑之令,非夫子孰能通之! 请藏之灵兰之室,署曰六元正纪,非斋戒不敢示,慎传也。 发布时间:2025-05-29 11:37:12 来源:班超文学网 链接:https://www.banceo.com/article/116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