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念奴娇·送张明之赴京西幕》全文及赏析_刘仙伦 内容: ●念一奴一娇·送张明之赴京西幕刘仙伦艅艎东下,望西一江一 千里,苍茫烟水。 试问襄州何处是? 雉堞连云天际。 叔子残碑,卧龙陈迹,遗恨斜一陽一里。 后来人物,如君伟能几? 其肯为我来耶? 河一陽一下士,差足强人意。 勿谓时平无事也,便以言兵为讳。 眼底河山,楼头鼓角,都是英雄泪。 功名机会,要须闲暇先备。 刘仙伦词作鉴赏张明之,生平不详。 京西,路名。 宋熙宗年间分京西路为南、北两路,词中提到的襄州,即襄一陽一,就是京西南路所在地。 在南宋,这里是宋金对峙的前沿。 从“勿谓时平无事也”等句来看,当时宋金正处于相持状态,所以连前沿地区也保持着平静。 这种形势往往助长人们的麻痹情绪,甚至放松收复失地的努力。 但是,刘仙伦于此时送朋友到京西幕府,却能以十分清醒的头脑勉励张明之作好战备,为抵抗侵略、恢复中原立功。 宋室南渡以后,统治集一团一 不思进取,苟且偷生,一部分人甚至幻想与金人“互不侵犯,长治久安”。 所以每当双方暂时脱离军事接触的时候,便是投降派、主和派得势的时候。 明白了这一点,也许有助于我们认识刘仙伦此词所具有的积极意义。 上片“艅艎”三句从送客之地落笔。 “艅艎”,大舰:“西一江一 ”指流经襄一陽一的汉水:“试问”两句紧接着展开对襄一陽一的描写,作者的眼里甚至清楚地出现了那里连云的“雉堞”——遥远的两地,因为抒情的需要而缩短了距离。 “叔子”是西晋人羊祜的字,他镇守襄一陽一十年,曾积极策划灭吴,后人因此为他在岘山树碑。 卧龙,即诸葛亮,他出仕前隐居于襄一陽一附近的隆中。 伟,在这里用来盛赞张明之才华横溢。 以上五句中,不同时代的三个人也因主题的需要碰了头。 下片“其肯为我来耶”用韩愈《送石处士序》一文成句。 韩愈原文说有人向乌重胤推荐石洪,乌重胤说:“先生(指石洪)有以自老,无求于人,其肯为某来耶? ”乌重胤当时任河一陽一军节度使御史大夫,所以词中接着说:“河一陽一下士”(下士,即礼贤下士意)。 “其肯为我来耶”三句是词人对京西南路安抚使辟张明之一事的评论,赞扬其礼贤下士的作风。 “勿谓时平无事也”两句则勉励张明之入幕后,加强战备,不要“以言兵为讳”。 “眼底河山”三句,转入抒情,苍凉悲壮,表现了作者对国事的关心,极富鼓舞力量。 结句“功名机会,要须闲暇先备”,再次勉励张明之抓住入幕这一时机,为国家建功立业。 送别之际,一再以国事和建功立业相勉励,主客之间愈显亲切,作者送人的情意也就愈显诚挚了。 岳珂《檉史》说“庐陵在淳熙间有二士”一个是刘过,一个就是刘仙伦。 仙伦不但与刘过在地方上地位相当,即词风也有相似之处。 比如这首词所表达的对祖国命运的关注,就是刘过词中常见的主题。 此外,仙伦词中的散文化句法,也显然和刘过一样,都与辛弃疾一脉相承。 这首词中“其肯为我来耶”、“勿谓时平无事也”等句纯用散文入词,读来亲切、自然,很符合挚友送别时的心理状态。 同时,句式的变化,也使词篇活泼,风格独特。 本站部分赏析内容来自网络或网友提供,旨在弘扬中华文化,仅用于学习交流,部分未署名皆因原作者无法考证,如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通知我们 发布时间:2025-05-29 12:10:02 来源:班超文学网 链接:https://www.banceo.com/article/117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