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序言 内容: 余少失庭训,赖母兄抚养诱掖,弱冠为乡里小学师,即知读孔孟书。 为诸生讲句法文体,草为《论语文解》,投上海 商务印书馆印行,获赠书券百元,得购扫叶山房等石印古籍逾二十种。 所窥渐广,所识渐进。 时为民国七年,新文化运动,方甚嚣尘上。 窃就日常所潜研默体者绳之,每怪其持论之偏激,立言之轻狂。 益自奋励,不为所动。 民十一转教中学,先在厦门 集美学校一年,转无锡 第三师范。 校规,每一国文教师分班负责,随年级自一年递升至四年;一班毕业,周而复始。 每年有特定课程一门,曰文字学论语孟子国学概论。 余按年编为讲义,自《文字学大义》《论语》《孟子要略》《国学概论》,四年得书四种。 惟《文字学大义》以篇幅单薄,留待增广,今已失去。 其他三种,络续出版。 时有中学同学郭君,游学东瀛,与余同事;其案头多日文书,余借读得蟹江义丸《孔子研究》一书,始知《史记孔子世家》所载孔子生平历年行事多疏误;自宋迄清,迭有纠弹。 余在《论语要略》中先撰有《孔子传略》一章,《孟子要略》中续草《孟子传略》。 时国人治先秦诸子之风方炽,余益广搜群籍,详加考订,扩大为《先秦诸子系年》。 民十九赴北平,在燕京、北大、清华、师大诸大学授课。 默念卫扬孔道,牵涉至广,兹事体大,不能专限于先秦 孔 孟之当时。 抑且读书愈多,乃知所了解于孔 孟之遗训者乃益浅。 因遂不敢妄有论著。 数年中,草成《近三百年学术史》。 避日寇,至滇南,独居宜良山中,草成《国史大纲》。 转成都,病中读《朱子语类》全部,益窥由宋 明理学上探孔 孟之门径曲折。 至香港,创办新亚书院,乃又时时为诸生讲《论语》。 赴美讲学,以羁旅余闲,草为《论语新解》。 辞去新亚职务,移居来台,草为《朱子新学案》。 又值批孔之声骤起,新近又草为《孔子传》。 并汇集港 台两地二十年来所为散文,凡以孔子与《论语》为题者,得十六篇,成为此编。 回念自民初始知读孔 孟书,迄今已逾六十年,而余年亦已八十矣。 先则遭遇打倒孔家店之狂潮,今又嗅及批孔扬秦之氛。 国事日非,学风日窳。 即言反孔一端,论其意义境界,亦复堕退不可以道里计。 然而知读孔孟书者,亦已日益凋零。 仰瞻孔 孟遗训,邈如浮云天半,可望而不可即,抑且去我而日远。 念兹身世,真不知感慨之何从也。 一九七四年七月七日钱穆识于台北 士林 外双溪之素书楼。 发布时间:2025-05-29 14:51:14 来源:班超文学网 链接:https://www.banceo.com/article/117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