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绪论 内容: 今之人有恒言曰宇宙观,又曰人生观,其实二者本系一事。 何则? 人者宇宙间之一物,明乎宇宙之理,则人之所以自处者,自得其道矣。 哲学非绝人之事也。 凡人所为,亦皆有其所以然之故,即哲学之端也。 虽然,此特随事应付耳。 若深思之,则我之所以处此,与此事之究须措置与否,乃皆有可疑。 (如饥而食,特应付事物耳。 见在之饮食,是否相宜? 食而生,不食而死,孰为真是? 凡饮食者,未有能言之者也。 一一穷究之,即成哲学矣。)恒人为眼前事物所困,随事应付且不暇,更何暇游心于高远? 然一社会中,必有处境宽闲,能游心于远者;又必有因性之所近,遇事辄喜思索者。 乃取恒人所不暇深思,及其困于智力、不能深思之端,而一一深思之,而哲学于是乎起矣。 然则哲学非随事应付之谓也。 随事应付,恒人本自能之。 所有待于哲学者,则穷究宇宙之理,以定目前应付之法耳。 (以非穷究到底,则目前应付之法,无从证为真是也。)然则哲学者,穷究宇宙之理,以明立身处世之法者也。 故真可称为哲学家者,其宇宙观及人生观,必有以异于恒人;而不然者,则不足称为哲学家。 有一种新哲学兴,必能改变旧哲学之宇宙观及人生观;而不然者,则不足称为新哲学。 吾国哲学,有三大变:邃古之世,本有一种幽深玄远之哲学,与神教相混,为后来诸子百家所同本。 诸子之学,非不高深;然特将古代之哲学,推衍之于各方面,其宇宙观及人生观,初未有所改变也。 西汉、魏、晋诸儒,不过发挥先秦诸子之学,更无论矣。 此一时期也。 佛教东来,其宇宙观及人生观,实有与吾国异者。 吾国人受其感化,而其宇宙观、人生观,亦为之一变。 此又一时期也。 佛学既敝,理学以兴。 虽亦兼采佛学之长,然其大体,固欲恢复吾国古代之哲学,以拯佛学末流之弊。 宋学之中,朱、陆不同。 有明之学,阳明、甘泉诸家,亦复互异。 然此仅其修为之法,小有乖违;以言乎其宇宙观、人生观,则固大致相同也。 此又一时期也。 此等大概之迁变,今之人类能言之。 然其所以然之故,及其同异之真,则能详悉言之者甚鲜。 兹编略述宋明哲学,即所谓理学者之真相,及其与他时代之不同,并其所以然之故。 千金敞帚,虽或实燕石而不自知;然大辂椎轮,先河后海,郢书燕说,世固有其物不足贵,而其功不必薄者矣。 发布时间:2025-05-29 17:52:49 来源:班超文学网 链接:https://www.banceo.com/article/117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