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第一卷 养生 内容: 《素问》林亿新校正云:按,王冰不解所以名《素问》之义及《素问》之名起于何代。 按,《隋书·经籍志》始有《素问》之名,《甲乙经》序,晋·皇甫谧之文巳云:《素问》论病精辩。 王叔和,西晋人,撰《脉经》,云出《素问》、《针经》。 汉·张仲景撰《伤寒卒病论集》,云撰用《素问》。 是则《素问》之名,著于《隋志》,上见于汉代也。 自仲景以前,无文可见,莫得而知。 据今世所有之书,则《素问》之名,起汉世也。 所以名《素问》之义,全元起有说云:素者,本也,问者,黄帝问岐伯也,方陈性情之源,五行之本,故曰《素问》。 元起虽有此解,义未甚明。 按《乾凿度》云:夫有形者生于无形,故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 太易者,未见气也。 太初者,气之始也。 太始者,形之始也。 太素者。 质之始也。 气形质具,而疴瘵由是萌生,故黄帝问此太素,质之始也。 《素问》之名,义或由此。 上古天真论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 新校正云:按全元起注本云:饮食有常节,起居有常度,不妄不作。 《太素》同。 杨上善云:以理而取声色芳味,不妄视听也。 循理而动,不为分外之事。 视听八达之外。 宋本八达作八远。 王冰注云:虽远际八荒之外,近在眉睫之内,来干我者,吾必尽知之。 四气调神论故身无苛病。 苛,宋本作奇。 金匮真言论入通于心,开窍于舌。 宋本及他本皆作开窍于耳。 王冰注云:舌为心之官,当言于舌,舌用非窍,故云耳也。 缪刺论曰,手少阴之络,会于耳中,义取此也。 按,《灵枢·脉度》五脏常内阅于上七窍也,下云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则正当作舌。 生气通天论阴者,藏精而起亟也。 王冰注云:亟,数也。 阴阳应象论燥伤皮毛,热胜燥。 宋本及他本皆作热伤皮毛,寒胜热。 新校正云:按《太素》作燥伤皮毛,热胜燥。 黄氏本此。 发布时间:2025-05-30 10:01:02 来源:班超文学网 链接:https://www.banceo.com/article/118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