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满庭芳·促织儿》全文及赏析_张鎡 内容: ●满庭芳·促织儿张鎡月洗高梧,露漙幽草,宝钗楼外秋深。 土花沿翠,萤火坠墙一陰一。 静听寒声断续,微韵转、凄咽悲沉。 争求侣,殷勤劝织,促破晓机心。 儿时曾记得,呼灯灌穴,敛步随音。 满身花影,犹自追寻。 携向华堂戏斗,亭台小、笼巧汝金。 今休说,从梁床 下,凉夜伴孤吟。 张鎡词作鉴赏咏物词主要是借物抒情或托物言志,把个人的情感体验和志向选择寄寓在所咏的具体可感的形象中,化抽象为具体,化无形为有体,而且要使词人的主观情志与听咏的客观物象浑然一体,密不可分。 张鎡这首词就达到了这一境界。 据姜夔《齐天乐》咏蟋蟀的小序,张鎡这首词是宋宁宗庆元二年(1196)在张达可家与姜夔会饮时,听到屋壁间蟋蟀声,两人同时写来一交一 给歌者演唱的。 两人词各有特色。 郑文焯校《白石道人歌曲》提到:“功父《满庭芳》词咏蟋蟀儿,清隽幽美,实擅词家能事,有观止之叹。 白石别构一格,下阕寄托遥深,亦足千古矣。 ”上片写听到蟋蟀声的感受。 “月洗”五句,蟋蟀声发出的地方。 词人首先刻画庭院秋夜的幽美环境。 夜空澄明,高大的梧桐沐浴在月光之中。 “洗”字传出秋月明净之美用字传神。 《诗·郑风·野有蔓草》:“野有蔓草,零露漙兮。 ”毛《传》:“漙漙然盛多也。 ”“漙”字传出露水凝聚之美。 宝钗楼,本是咸一陽一古迹,邵博曾饯客于楼上,歌李白《忆秦娥》词(《邵氏闻见后录》卷十九),这里借指杭州张达可家的楼台。 张鎡字功甫、功父,旧字时可,祖籍西秦,张达可当是他的兄弟辈,所以信手拈来,寄寓对故乡的怀念之情。 秋深,点出时令,这是一个多么美好的月皎露漙的秋夜啊! 土花,指苔藓。 墙下的苔藓顺着墙脚铺去。 “沿”字化静态为动一态 ,用字极生动巧妙。 突然一点萤火,飘坠墙根,这就是蟋蟀发出声音的地方。 许昂霄《词综偶评》云:“萤火句陪衬。 ”所谓陪衬,用视觉里的萤火衬托出听觉里的蟋蟀鸣声,用萤火坠一落 的无关情节,衬托出蟋蟀鸣声的中心题材。 看萤火,听蟋蟀,富有生活情趣,而这种生活情趣是从闲适的生活中领略到的。 《武林旧事》卷十录载了张鎡自己记叙的一年十二月燕游次序,题名《张约斋赏心乐事》,自序云:“余扫轨林扃,不知衰老,节物迁变,花鸟泉石,领会无余。 每适意时,相羊小园,殆觉风景与人为一。 ”由于长期过着优游舒适生活的王孙,张鎡对这种情趣有很深的体会。 “静听”五句写蟋蟀的鸣声和听者的感受。 “断续”、“微韵”是蟋蟀鸣声的特点,“转”则有音调抑扬顿挫之致。 “寒”与“凄咽悲沉”是词人听来的主观感受。 “争求侣”与“殷勤劝织”,是词人对蟋蟀鸣声的理解和想象:蟋蟀鸣,一是为了求侣,二是为了促织。 《太平御览》卷九百四十九引陆玑《毛诗疏义》谓蟋蟀:“幽州人谓之促织,督促之言也。 里语曰:趣织(即促织)鸣,懒妇惊。 ”破,尽也,煞也,与杨万里《题朝英进斋》诗“用破半生心”的破字用法相同,犹言促尽、促煞用词一精一当。 蟋蟀的鸣声伴随和推动着织女纺织到晓。 下片追忆儿时捕蟋蟀、斗蟋蟀的情趣,反衬今日的孤独悲苦情怀,充满不胜今昔之感。 “儿时”五句,写捕蟋蟀,最为后代词人所激赏。 “呼灯”二句,刻画入微。 “任满身”二句,尤为工细。 贺裳《皱水轩词筌》评论说:“形容处,心细入丝发。 ”它将儿童的天真活泼以及带着稚气的小心和淘气,纯用白描语言,细细写出,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周密称之为“咏物之入神者”(《历代诗余。 词话》引)。 “携向”二句,写斗蟋蟀。 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每秋时,宫中妃妾皆以小金笼闭蟋蟀,置枕函畔,夜听其声。 民间争效之。 ”亭台,指盛蟋蟀的笼子。 从捕蟋蟀写到斗蟋蟀,补足当时情事,笔势连贯,一气呵成,为下面的感慨蓄势。 “今休说”三句,今昔相较,感慨深远。 《诗·豳风·七月》:“十月蟋蟀入我床 下。 ”杜甫《促织》诗:“促织甚微细,哀音何动人。 草根吟不稳,床 下夜相亲。 ”今日的寂寞凄苦与儿时的欢乐情趣形成鲜明的对比,在这种对比的刺激下,正是欲扬还抑,欲展还收,欲说还休啊。 张鎡于淳熙十四年(1187)自直秘阁、临安通判称疾去职,在家闲居,“畅怀林泉”,“安恬嗜静”(见《武林旧事》卷十所载《约斋桂隐百咏自序》),不免有孤寂之叹,所以末句也非浮泛之语。 这首词采用明线结构,所以线索明晰,结构平实,虽运用了几个典故,但并不晦涩难懂。 本站部分赏析内容来自网络或网友提供,旨在弘扬中华文化,仅用于学习交流,部分未署名皆因原作者无法考证,如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通知我们 发布时间:2025-05-30 11:11:09 来源:班超文学网 链接:https://www.banceo.com/article/118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