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子张第十九 内容: 【题解】此篇皆记弟子之言,而子夏为多,子贡次之。 盖孔门自颜子以下,颖悟莫若子贡;自曾子以下,笃实无若子夏。 故特记之详焉。 凡二十五章。 -朱熹《论语集注》正义曰:此篇记士行、交情、仁人、勉学,或接闻夫子之语,或辨扬圣师之德,以其皆弟子所言,故善次诸篇之后。 -邢晏《论语注疏》【原文】子张曰:士见危致命,孔安国《论语孔氏训解》:致命,不爱其身。 见得思义,祭思敬,丧思哀,其可已矣。 朱熹《四书集注》:致命,谓委致其命,犹言授命也。 四者立身之大节,一有不至,则余无足观。 故言士能如此,则庶乎其可矣。 【译文】子张说:士人遇到危难献出生命,遇到得益考虑大义,祭祀时想到恭敬,守丧时想到哀伤,大概就可以了。 【原文】子张曰: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 焉能为亡? 孔安国《论语孔氏训解》:言无所轻重。 朱熹《四书集注》:有所得而守之太狭,则德孤;有所闻而信之不笃,则道废。 焉能为有无,犹言不足为轻重。 【译文】子张说:持守德行而不光大,信奉大道而不笃实,这样的人怎能算他存在? 又怎能算他不存在? 【原文】子夏之门人问交于子张。 孔安国《论语孔氏训解》:问与人交接之道。 子张曰:子夏云何? 对曰:子夏曰:可者与之,其不可者拒之。 子张曰:异乎吾所闻: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 我之大贤与,于人何所不容? 我之不贤与,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 包咸《论语包氏章句》:友交当如子夏,泛交当如子张。 朱熹《四书集注》:子夏之言迫狭,子张讥之是也。 但其所言亦有过高之病。 盖大贤虽无所不容,然大故亦所当绝;不贤固不可以拒人,然损友亦所当远。 学者不可不察。 【译文】子夏的门徒向子张询问交往,子张说:子夏是怎么说的? 门徒答道:子夏说:能交往的就结交,不能交往的就拒绝。 子张说:我所听说的与这不一样。 君子尊重贤明,但容纳众人;赞美善行,但怜惜缺乏能力的人。 我如果很贤明,有什么不能容纳别人的呢? 我如果不贤明,别人将拒绝我,我又怎么有机会去拒绝别人呢? 【原文】子夏曰: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何晏《论语集解》:小道,谓异端。 致远恐泥,包咸《论语包氏章句》:泥难不通。 是以君子不为也。 朱熹《四书集注》:小道,如农圃医卜之属。 泥,不通也。 杨时:百家众技,犹耳目鼻口,皆有所明而不能相通。 非无可观也,致远则泥矣,故君子不为也。 【译文】子夏说:即使是小技能也必定有可取的地方,因为怕妨碍远大的事业,所以君子不去从事。 【原文】子夏曰:日知其所亡,孔安国《论语孔氏训解》:日知其所未闻。 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 朱熹《四书集注》:亡,无也。 谓己之所未有。 尹焞:好学者日新而不失。 【译文】子夏说:每天知道所未知的,每月不遗忘所学得的,可以称为好学了。 【原文】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孔安国《论语孔氏训解》:广学而厚识之。 切问而近思,何晏《论语集解》:切问者,切问于己所学未悟之事。 近思者,思己所未能及之事。 泛问所未学,远思所未达,则于所习者不精,所思者不解。 仁在其中矣。 【译文】子夏说:广泛学习,志向坚定,以切己之事问人,切实地思考现实问题,仁就在其中了。 【原文】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 包咸《论语包氏章句》:言百工处其肆则事成,犹君子学以致其道。 朱熹《四书集注》:肆,谓官府造作之处。 致,极也。 工不居肆,则迁于异物而业不精。 君子不学,则夺于外诱而志不笃。 尹焞:学所以致其道也。 百工居肆,必务成其事。 君子之于学,可不知所务哉? 【译文】子夏说:匠师们在作坊里成就自己的工作,君子通过学习来获取大道。 【原文】子夏曰:小人之过也必文。 孔安国《论语孔氏训解》:文饰其过,不言情实。 朱熹《四书集注》:文,饰之也。 小人惮于改过,而不惮于自欺,故必文以重其过。 【译文】子夏说:小人对于自己的过错必定加以掩饰。 【原文】子夏曰: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 郑玄《论语郑氏注》:厉,严正。 朱熹《四书集注》:俨然者,貌之庄。 温者,色之和。 厉者,辞之确。 程颐《程氏论语解》:他人俨然则不温,温则不厉,惟孔子全之。 谢良佐:此非有意于变,盖并行而不相悖也,如良玉温润而栗然。 【译文】子夏说:君子有三种变化:远望神态庄严,来到面前温和可亲,听他的说话严厉不苟。 【原文】子夏曰:君子信而后劳其民,未信则以为厉己也;王肃《论语王氏义说》:厉,犹病也。 信而后谏,未信则以为谤己也。 朱熹《四书集注》:信,谓诚意恻怛而人信之也。 厉,犹病也。 事上使下,皆必诚意交孚,而后可以有为。 【译文】子夏说:君子得到信任后才能劳动他的民众,没有得到信任,民众就会以为是苛待他们;民众得到信任才能劝谏,没有得到信任,君主就会以为是毁谤自己。 【原文】子夏曰:大德不逾闲,孔安国《论语孔氏训解》:闲,犹法也。 小德出入可也。 孔安国《论语孔氏训解》:小德不能不逾法,故曰出入可。 朱熹《四书集注》:大德、小德,犹言大节、小节。 闲,阑也,所以止物之出入。 言人能先立乎其大者,则小节虽或未尽合理,亦无害也。 【译文】子夏说:大的操行不超越界限,小的操行有所出入没有关系。 【原文】子游曰:子夏之门人小子,当洒扫、应对、进退,则可矣。 抑末也,本之则无。 如之何? 子夏闻之曰:噫! 孔安国《论语孔氏训解》:噫,心不平之声。 言游过矣! 君子之道,孰先传焉? 孰后倦焉? 譬诸草木,区以别矣。 马融《论语训说》:言大道与小道殊异。 譬如草木,异类区别,言学当以次。 君子之道,焉可诬也? 马融《论语训说》:君子之道,焉可使诬言我门人但能洒扫而已。 有始有卒者,其惟圣人乎! 【译文】子游说:子夏门下的后生,担任打扫卫生、接待客人之类的事是可以的。 不过这只是末节,根底却没有,怎么行呢? 子夏听到后说:唉,子游错了! 君子的大道,哪些先传授? 哪些后讲述? 以草木来作比喻,是区分为各种门类的。 但君子的大道怎么可以歪曲呢? 能有始有终的,大概只有圣人吧! 【原文】子夏曰:仕而优则学,马融《论语训说》: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学而优则仕。 朱熹《四书集注》:优,有余力也。 仕与学理同而事异,故当其事者,必先有以尽其事,而后可及其余。 然仕而学,则所以资其仕者益深;学而仕,则所以验其学者益广。 【译文】子夏说:出仕而有余力的就学习,学习而有余力的就出仕。 【原文】子游曰:丧致乎哀而止。 孔安国《论语孔氏训解》:毁不灭性。 朱熹《四书集注》:致极其哀,不尚文饰也。 杨时:丧,与其易也宁戚,不若礼不足而哀有余之意。 【译文】子游说:居丧达到哀恸的程度就行了。 【原文】子游曰:吾友张也,为难能也。 包咸《论语包氏章句》:言子张容仪之难及。 然而未仁。 朱熹《四书集注》:子张行过高,而少诚实恻怛之意。 【译文】子游说:我的朋友子张真是难能可贵,但尚未达到仁人的境界。 【原文】曾子曰:堂堂乎张也,难与并为仁矣。 郑玄《论语郑氏注》:言子张容仪盛,而于仁道薄也。 朱熹《四书集注》:堂堂,容貌之盛。 言其务外自高,不可辅而为仁,亦不能有以辅人之仁也。 范宁《论语范氏注》子张外有余而内不足,故门人皆不与其为仁。 子曰:刚、毅、木、讷近仁。 宁外不足而内有余,庶可以为仁矣。 【译文】曾子说:仪表堂堂的子张啊,难以与他一起做到仁。 【原文】曾子曰:吾闻诸夫子:人未有自致者也,必也亲丧乎! 马融《论语训说》:言人虽未能自致尽于他事,至于亲丧,必自致尽。 朱熹《四书集注》:致,尽其极也。 盖人之真情所不能自已者。 尹焞:亲丧固所自尽也,于此不用其诚,恶乎用其诚。 【译文】曾子说:我听夫子说,人没有自动尽情地表露自己感情的,要是有,那一定是父母亲的丧事! 【原文】曾子曰:吾闻诸夫子:孟庄子之孝也,其他可能也;其不改父之臣,与父之政,是难能也。 马融《论语训说》:孟庄子,鲁大夫仲孙连也。 谓在谅阴之中,父臣及父政虽有不善者,不忍改也。 朱熹《四书集注》:孟庄子,鲁大夫,名速。 其父献子,名蔑。 献子有贤德,而庄子能用其臣,守其政。 故其他孝行虽有可称,而皆不若此事之为难。 【译文】曾子说:我听夫子说,孟庄子的孝,别的方面其他人都能做到;但不更改父亲的臣属与父亲的施政方针,就是别人难以做到的。 【原文】孟氏使阳肤为士师,包咸《论语包氏章句》:阳肤,曾子弟子。 士师,典狱之官。 问于曾子。 曾子曰:上失其道,民散久矣。 如得其情,则哀矜而勿喜。 【译文】孟孙氏让阳肤担任士师,阳肤向曾子求教。 曾子说:在上者失去了自己的准则,民众离散很久了。 你如果得知他们的实情,要同情、可怜他们,不要沾沾自喜。 【原文】子贡曰: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 是以君子恶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 孔安国《论语孔氏训解》:纣为不善,以丧天下,后世憎甚之,皆以天下之恶归之于纣。 朱熹《四书集注》:下流,地形卑下之处,众流之所归。 喻人身有污贱之实,亦恶名之所聚也。 子贡言此,欲人常自警省,不可一置其身于不善之地。 非谓纣本无罪而虚被恶名也。 【译文】子贡说:殷纣王不好的地方,不如人们所说的那么厉害。 所以君子厌恶处于下等品类,否则普天之下的坏事都会归到自己身上来。 【原文】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孔安国《论语孔氏训解》:更,改也。 【译文】子贡说:君子的过错,就如同日食、月食。 有过错时人人都见到,改正时人人都敬仰。 【原文】卫公孙朝马融《论语训说》:公孙朝,卫大夫。 问于子贡曰:仲尼焉学? 子贡曰: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 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 夫子焉不学? 孔安国《论语孔氏训解》:文、武之道,未坠落于地,贤与不贤各有所识。 夫子无所不从学。 而亦何常师之有? 孔安国《论语孔氏训解》:无所不从学,故无常师。 朱熹《四书集注》:文、武之道,谓文王、武王之谟训功烈,与凡周之礼乐文章,皆是也。 在人,言人有能记之者。 识,记也。 【译文】卫国的公孙朝询问子贡说:仲尼先生学自何处? 子贡说:文王、武王的大道并没有崩坏,还在人世间。 贤者认识它大的方面,不贤者认识它小的方面,无处不具有文王、武王的大道。 夫子怎么不学习呢? 又为何要有一定的师承呢? 【原文】叔孙武叔语大夫马融《论语训说》:鲁大夫叔孙州仇。 武,谥。 于朝,曰:子贡贤于仲尼。 朱熹《四书集注》:武叔,鲁大夫,名州仇。 子服景伯以告子贡。 子贡曰: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 朱熹《四书集注》:墙卑室浅。 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 朱熹《四书集注》:七尺曰仞。 不入其门,则不见其中之所有,言墙高而宫广也。 得其门者或寡矣。 夫子之云,不亦宜乎! 包咸《论语包氏章句》:夫子,谓武叔。 朱熹《四书集注》:此夫子,指武叔。 【译文】叔孙武叔在朝堂上告诉大夫们说:子贡比仲尼强。 子服景伯把这些话告诉了子贡,子贡说:若以围墙来作比喻,我的有肩膀那么高,所以能窥见房屋的美好;夫子的有几丈高,不找到它的门走进去,就见不到宗庙的壮观、房屋的富丽。 能找到它的门的人也许不多,叔孙夫子的说法不也是很自然的吗? 【原文】叔孙武叔毁仲尼。 子贡曰: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 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 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 多见其不知量也! 何晏《论语集解》:言人虽自绝弃于日月,其何能伤之乎? 适足自见其不知量也。 朱熹《四书集注》:无以为,犹言无用为此。 土高曰丘,大阜曰陵。 日月,喻其至高。 自绝,谓以谤毁自绝于孔子。 多,与只同,适也。 不知量,谓不自知其分量。 【译文】叔孙武叔毁谤孔子,子贡说:不要这样做,仲尼先生是诋毁不了的。 其他人中的贤者是丘陵,还能超越;仲尼先生的为人是日月,是不可能超越的。 即使人要自绝于日月,对日月又会有什么损害呢? 恰好表明他不自量力而已。 【原文】陈子禽谓子贡曰:子为恭也,仲尼岂贤于子乎? 朱熹《四书集注》:为恭,谓为恭敬推逊其师也。 子贡曰:君子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 朱熹《四书集注》:责子禽不谨言。 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 朱熹《四书集注》:阶,梯也。 大可为也,化不可为也,故曰不可阶而升。 夫子之得邦家者,孔安国《论语孔氏训解》:谓为诸侯若卿大夫。 所谓立之斯立,道之斯行,绥之斯来,动之斯和。 其生也荣,其死也哀,如之何其可及也。 孔安国《论语孔氏训解》:绥,安也。 言孔子为政,其立教则无不立,道之则莫不兴行,安之则远者来至,动之则莫不和睦,故能生则荣显,死则哀痛。 朱熹《四书集注》:立之,谓植其生也。 道,引也,谓教之也。 行,从也。 绥,安也。 来,归附也。 动,谓鼓舞之也。 和,所谓于变时雍。 言其感应之妙,神速如此。 荣,谓莫不尊亲。 哀,则如丧考妣。 【译文】陈子禽对子贡说:你做得太谦恭了,仲尼难道比你强吗? 子贡说:君子能由一句话表现出他的明智,能由一句话表现出他的不明智,所以言语不可以不谨慎。 夫子的不可企及,犹如登天不能沿着台阶爬上去一样。 夫子如果获得了封国封邑,真所谓要使人们自立就自立,引导他们就前进,安抚他们就来归附,鼓动他们就应和。 他在世时誉满天下,去世后会备受哀悼,我怎么能比得上呢? 发布时间:2025-06-01 15:10:15 来源:班超文学网 链接:https://www.banceo.com/article/123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