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尧曰第二十 内容: 【题解】正义曰:此篇记二帝三王及孔子之语,明天命政化之美,皆是圣人之道,可以垂训将来,故殿诸篇,非所次也。 -邢晏《论语注疏》【原文】尧曰:咨! 尔舜! 天之历数在尔躬。 何晏《论语集解》:历数,谓列次也。 允执其中。 四海困穷,天禄永终。 包咸《论语包氏章句》:允,信也。 困,极也。 永,长也。 言为政信执其中则能穷极四海,天禄所以长终。 朱熹《四书集注》:此尧命舜,而禅以帝位之辞。 咨,嗟叹声。 历数,帝王相继之次第,犹岁时气节之先后也。 允,信也。 中者,无过不及之名。 四海之人困穷,则君禄亦永绝矣,戒之也。 舜亦以命禹。 孔安国《论语孔氏训解》:舜亦以尧命己之辞命禹。 朱熹《四书集注》:舜后逊位于禹,亦以此辞命之。 今见于《虞书大禹谟》,比此加详。 曰:予小子履,敢用玄牡,敢昭告于皇皇后帝:孔安国《论语孔氏训解》:履,殷汤名。 此伐桀告天之文。 殷豕尚白,未变夏礼,故用玄牡。 皇,大。 后,君也。 大,大君。 帝,谓天帝也。 《墨子》引《汤誓》,其辞若此。 有罪不敢赦。 包咸《论语包氏章句》:顺天奉法,有罪者不敢擅赦。 帝臣不蔽,简在帝心。 朕躬有罪,无以万方;万方有罪,罪在朕躬。 孔安国《论语孔氏训解》:无以万方,万方不与也。 万方有罪,我身之过。 朱熹《四书集注》:此引《商书汤诰》之辞。 盖汤既放桀而告诸侯也。 与《书》文大同小异。 曰上当有汤字。 履,盖汤名。 用玄牡,夏尚黑,未变其礼也。 简,阅也。 言桀有罪,己不敢赦。 而天下贤人,皆上帝之臣,己不敢蔽。 简在帝心,惟帝所命。 此述其初请命而伐桀之辞也。 又言君有罪非民所致,民有罪实君所为,见其厚于责己薄于责人之意。 此其告诸侯之辞也。 周有大赉,何晏《论语集解》:周,周家。 赉,赐也。 言周家受天大赐,富于善人,有乱臣十人是也。 善人是富。 朱熹《四书集注》:此以下述武王事。 赉,予也。 武王克商,大赉于四海。 见《周书武成篇》。 此言其所富者,皆善人也。 《诗序》云赉所以锡予善人,盖本于此。 虽有周亲,不如仁人。 孔安国《论语孔氏训解》:亲而不贤不忠则诛之,管、蔡是也。 仁人,谓箕子、微子。 来则用之。 百姓有过,在予一人。 朱熹《四书集注》:此《周书太誓》之辞。 孔安国《论语孔氏训解》:周,至也。 言纣至亲虽多,不如周家之多仁人。 谨权量,审法度,修废官,四方之政行焉。 包咸《论语包氏章句》:权,秤也。 量,斗斛。 朱熹《四书集注》:权,称锤也。 量,斗斛也。 法度,礼乐制度皆是也。 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天下之民归心焉。 朱熹《四书集注》:兴灭继绝,谓封黄帝、尧、舜、夏、商之后。 举逸民,谓释箕子之囚,复商容之位。 三者皆人心之所欲也。 所重:民、食、丧、祭。 孔安国《论语孔氏训解》:重民,国之本也。 重食,民之命也。 重丧,所以尽哀。 重祭,所以致敬。 朱熹《四书集注》:《武成》曰:重民五教,惟食丧祭。 宽则得众,信则民任焉,敏则有功,公则说。 孔安国《论语孔氏训解》:言政教公平则民说矣。 凡此,二帝三王所以治也,故传以示后世。 朱熹《四书集注》:说,音悦。 此于武王之事无所见,恐或泛言帝王之道也。 杨时:《论语》之书,皆圣人微言,而其徒传守之,以明斯道者也。 故于终篇,具载尧舜咨命之言,汤武誓师之意,与夫施诸政事者。 以明圣学之所传者,一于是而已。 所以著明二十篇之大旨也。 《孟子》于终篇,亦历叙尧、舜、汤、文、孔子相承之次,皆此意也。 【译文】尧说:啊! 舜啊,上天的运数落在了你的身上,恰当地把握住它的正道。 如果天下都困顿穷苦,上天的禄位就会永远终止。 舜也用这番话来告诫禹。 成汤说:在下后生履,冒昧地用黑色的公牛来明白地告伟大的天帝:有罪的人我不敢擅自赦免,上帝的臣属我不敢掩蔽遗漏,请上帝加以鉴察。 我个人有罪,不要加罪于四方诸侯;四方诸侯有罪,责任都在于我个人。 周室得到上天的赏赐,善人得以富有。 周武王说:即使有亲近的亲属,也不如有仁德的人士。 百姓有过错,责任在我一人。 慎重地确定度量衡,审察礼乐制度,恢复废弃的官职,政令就能在全国通行。 复兴灭亡的国家,承续断绝的后代,举用隐逸的人才,天下的民众就会从内心归服。 应该重视民众、粮食、丧葬、祭祀。 宽厚就会获得百姓,诚实就会得到民众的信任,敏捷就会有功绩,公正就会使众人悦服。 【原文】子张问于孔子曰:何如斯可以从政矣? 子曰:尊五美,屏四恶,孔安国《论语孔氏训解》:屏,除也。 斯可以从政矣。 子张曰:何谓五美? 子曰: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 子张曰:何谓惠而不费? 子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 王肃《论语王氏义说》:利民在政,无费于财。 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 欲仁而得仁,又焉贪? 君子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孔安国《论语孔氏训解》:言君子不以寡小而慢也。 斯不亦泰而不骄乎? 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 子张曰:何谓四恶? 子曰: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马融《论语训说》:不宿戒而责目前成,为视成。 慢令致期谓之贼;孔安国《论语孔氏训解》:与民无信而虚刻期。 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 孔安国《论语孔氏训解》:谓财物俱当与人,而吝啬于出纳惜难之,此有司之任耳,非人君之道。 朱熹《四书集注》:虐,谓残酷不仁。 暴,谓卒遽无渐。 致期,刻期也。 贼者,切害之意。 缓于前而急于后,以误其民,而必刑之,是贼害之也。 犹之,犹言均之也。 均之以物与人,而于其出纳之际,乃或吝而不果。 则是有司之事,而非为政之体。 所与虽多,人亦不怀其惠矣。 项羽使人,有功当封,刻印刓,忍弗能予,卒以取败,亦其验也。 【译文】子张询问孔子说:怎样才能治理国政呢? 孔子说:尊重五种美德,摒弃四种恶习,才能治理国政。 子张说:是哪五种美德呢? 孔子说:君子施予恩惠而不浪费,使百姓劳动而不怨恨,有欲望而不贪婪,安详而不骄傲,威严而不凶猛。 子张说:什么叫做施予恩惠而不浪费呢? 孔子说:按着百姓有利的地方去给他们利益,不就施予恩惠而不费力了吗? 择取能使百姓劳动的时候去让他们劳动,又有谁怨恨呢? 要求仁而得到了仁,还贪婪什么呢? 无论多少,无论大小,君子都不敢怠慢,不就安详而不骄傲了吗? 君子端正自己的衣冠,庄重自己的仪态,严肃得使人望而生畏,不就威严而不凶猛了吗? 子张说:是哪四种恶习呢? 孔子说:不加教诲就杀戮叫做暴虐;不先告诫就要求成功叫做暴躁;懈怠政令却突然限期完成叫做贼害;同样给人东西,该给的时候却吝啬叫做器量狭小。 【原文】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 孔安国《论语孔氏训解》:命,谓穷达之分。 程颐《程氏论语解》:知命者,知有命而信之也。 人不知命,则见害必避,见利必趋,何以为君子? 不知礼,无以立也。 朱熹《四书集注》:不知礼,则耳目无所加,手足无所措。 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马融《论语训说》:听言则别其是非也。 朱熹《四书集注》:言之得失,可以知人之邪正。 尹焞:知斯三者,则君子之事备矣。 弟子记此以终篇,得无意乎? 学者少而读之,老而不知一言为可用,不几于侮圣言者乎? 夫子之罪人也,可不念哉? 【译文】孔子说:不知晓命运,就无法成为君子;不知晓礼仪,就无法立身处世;不懂得分析别人言论,就无法了解别人。 发布时间:2025-06-01 15:18:04 来源:班超文学网 链接:https://www.banceo.com/article/123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