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卷 九 内容: 七十二弟子解【原文】颜回,鲁人,字子渊,少孔子三十岁。 年二十九而发白,三十一早死。 孔子曰:自吾有回,门人日益亲。 回以德行著名,孔子称其仁焉。 闵损,鲁人,字子骞,少孔子五十岁。 以德行著名,孔子称其孝焉。 冉耕,鲁人,字伯牛,以德著名,有恶疾①,孔子曰:命也夫! 冉雍,字仲弓,伯牛之宗族,生于不肖②之父,以德行著名。 宰予,字子我,鲁人,有口才,以言语著名。 仕齐,为临淄大夫,与田常乱,夷其三族。 孔子耻之曰:不在利病,其在宰予。 端木赐,字子贡,卫人,少孔子三十一岁,有口才著名。 孔子每诎③其辩,家富累钱千金,常结驷连骑,以造原宪。 宪居蒿庐蓬户之中,与之言先王之义。 原宪衣敝衣冠,并日④蔬食,衎然⑤,有自得之志。 子贡曰:甚矣,子如何之病也? 原宪曰:吾闻无财者谓之贫,学道不能行者谓之病,吾贫也,非病也。 子贡惭,终身耻其言之过。 子贡行贩,与时转货⑥。 历相鲁卫而终齐。 【注释】①恶疾:严重的疾病。 ②不肖:没出息、品行不端。 ③诎:通黜,罢黜、贬黜。 ④并日蔬食:两天合并成一天,吃一次素食。 形容生活贫困。 ⑤衎然:怡然自得、快快乐乐的样子。 ⑥与时转货:按照时机来买卖货物赚钱。 【译文】颜回,鲁国人,字子渊,比孔子小三十岁。 年仅二十九岁就满头白发,三十一岁英年早逝。 孔子说:自从我有了颜回以后,我的弟子们关系日渐亲密。 颜回的德行十分著名,孔子称赞他的仁爱。 闵损,鲁国人,字子骞,比孔子小五十岁。 凭借德行闻名,孔子称赞他的孝顺。 冉耕,鲁国人,字伯牛,凭借德行闻名,患有严重的疾病。 孔子说:这就是命啊! 冉雍,字仲弓,与伯牛同一宗族。 生他的父亲是个很没出息的人,冉雍凭借德行闻名。 宰予,字子我,鲁国人,有口才,以擅长说话闻名。 宰予在齐国做官,担任临淄大夫,后来与齐国田常一起作乱,被夷平三族。 孔子因此感到羞耻,他说:这件事并不在于有什么利弊,而在于宰予贪图一己私利。 端木赐,字子贡,卫国人,比孔子小三十一岁。 他凭借口才闻名。 孔子时常警告他小心说话。 他的家庭十分富裕,积累下家财万贯,时常驾着四匹马的马车或者骑马出行,去造访原宪。 原宪住在茅草屋中,与子贡一起探讨古人先王的经国之道。 原宪穿着破衣服,戴着破帽子,两天才吃一顿素餐,却仍然很快乐,有自己的志向。 子贡说:你怎么会病得如此严重? 原宪说:我听说没有钱财称为贫,学习道却无法推行称为病,我是贫,但不是病。 子贡十分惭愧,一生都以说出这样错误的话而感到羞耻,他曾经做过买卖,根据时机买卖货物获取利润。 曾经在鲁国、卫国担任过宰相,最终在齐国去世。 【原文】冉求,字子有,仲弓之族,少孔子二十九岁。 有才艺①,以政事著名。 仕为季氏宰,进则理其官职,退则受教圣师。 为性多谦退,故子曰:求也退,故进之。 仲由,卞人,字子路,一字季路,少孔子九岁。 有勇力才艺②,以政事著名。 为人果烈③而刚直,性鄙④而不达于变通。 仕卫为大夫,蒯聩与其子辄争国,子路遂死辄难。 孔子痛之曰:自吾有由,而恶言不入于耳。 言偃,鲁人,字子游,少孔子三十五岁。 时习于礼,以文学⑤著名。 仕为武城宰。 尝从孔子适卫,与将军之子兰相善,使之受学于夫子。 卜商⑥,卫人,字子夏,少孔子四十四岁。 习于《诗》,能通其义,以文学著名。 为人性不弘,好论精微,时人无以尚之,尝返卫,见读史志者云:晋师伐秦,三豕渡河。 子夏曰:非也,己亥耳。 读史志者问诸晋史,果曰己亥。 于是卫以子夏为圣。 孔子卒后,教于西河⑦之上,魏文侯师事之,而谘⑧国政焉。 颛孙师,陈人,字子张,少孔子四十八岁。 为人有容貌资质⑨,宽冲博接⑩,从容自务⑪,居不务立于仁义之行,孔子门人友之而弗敬。 曾参,南武城人,字子舆,少孔子四十六岁。 志存孝道,故孔子因之以作《孝经》⑫。 齐尝聘欲以为卿而不就,曰:吾父母老,食人之禄,则忧人之事,故吾不忍远亲而为人役。 参后母遇之无恩,而供养不衰,及其妻以藜烝⑬不熟,因出之。 人曰:非七出也。 答曰:藜烝小物耳,吾欲使熟而不用吾命,况大事乎。 遂出之,终身不取妻。 其子元请焉,告其子曰:高宗以后妻杀孝己⑭,尹吉甫以后妻放伯奇⑮,吾上不及高宗,中不比吉甫,庸知其得免于非乎。 【注释】①才艺:才能和本领。 ②勇力才艺:勇敢,力量,才能和本领。 ③果烈:果敢刚烈。 ④鄙:粗野、粗放。 ⑤文学:文章和学问。 ⑥卜商:字子夏,孔门十哲之一。 ⑦西河:战国时期魏国土地,在今河南省安阳市。 西河即黄河西部。 ⑧谘:同咨,商讨、询问。 ⑨容貌资质:相貌俊丽,才能出众。 ⑩宽冲博接:待人宽厚,为人谦虚,知识广博,善于接纳他人意见。 冲,谦虚。 ⑪从容自务:重视自己的言行举止。 ⑫《孝经》:我国古代儒家经典代表作之一,讲述伦理道德,相传是孔子所作。 ⑬藜烝:嫰藜制成的羹。 烝,同蒸。 ⑭高宗句:用典。 相传孝己是商王武丁的儿子,他为人孝顺有加,是世人的楷模,武丁妻子去世后,武丁又娶一后妻,成为孝己的后母。 后母向武丁进谗,孝己最终被放逐而死。 ⑮尹吉甫句:用典。 尹吉甫是周代的大臣,他有个儿子名叫伯奇,伯奇为人性情敦厚,孝顺父母,尹吉甫却听信后妻谗言,将自己的儿子放逐出去。 【译文】冉求,字子有,与仲弓同一家族,比孔子小二十九岁。 他很有才能和本领,以治理政务闻名,担任季孙氏的家臣,为官的时候能够做到尽心尽力,不做官时就到孔子门下受教学习。 为人性情以谦逊和退让为主,因此孔子说:冉求做事总是退让,因此应该勉励他。 仲由,鲁国卞地人,字子路,一字季路,比孔子小九岁。 为人有勇气、力量、才能和本领,以擅长治理政务闻名。 他性格果敢刚烈,刚直不阿,性情粗放不懂得变通。 在卫国担任大夫的时候,蒯聩与他的儿子辄争夺政权,于是子路为保护辄而死。 孔子十分心痛,说:自从我有了仲由,再也听不到那些中伤的话了。 言偃,鲁国人,字子游,比孔子小三十五岁。 经常研习礼仪,凭借文章和学问闻名。 他担任武城宰,曾经跟随孔子到卫国,与卫国将军的儿子兰相处很好,在他的影响下,兰也跟随孔子求学。 卜商,卫国人,字子夏,比孔子小四十四岁。 他研习《诗经》,能够精通其中的意义,凭借文章和学问著名。 子夏为人胸襟不够宽广,喜欢讨论一些细微的事情,当时的人没有能超过他的学问的。 他曾经返回卫国,看见读史志的人说:晋国军队讨伐秦国,三豕过河。 子夏说:不对,是己亥过河。 读史志的人将这件事询问晋国史官,果然说是己亥。 因此卫国人尊子夏为圣人。 孔子去世以后,子夏在西河之上讲学,魏文侯将子夏当作老师一样来事奉,经常与他商讨国事、政事。 颛孙师,陈国人,字子张。 比孔子小四十八岁。 颛孙师相貌俊丽,才能出众,待人宽厚,为人谦逊,知识广博,并且善于接纳他人意见,十分重视自己的言行。 他却不致力于仁义的传播,孔子的弟子虽然与他友好,却并不尊敬他。 曾参,南武城人,字子舆。 比孔子小四十六岁。 曾参以至孝为自己的人生志向,孔子因他而作《孝经》。 齐国人曾经想要聘请他为卿,曾参拒绝了任职。 他说:我的父母已经年迈,吃别人的俸禄,就要担心别人的事情,因此我不忍心远离自己的双亲而为他人奴役。 曾参的后母待他很不好,而曾参却始终供养,十分孝顺。 曾参的妻子因为藜烝没有做熟,就被曾参休了。 有人说:这并不是七出之条啊。 曾参说:藜烝只是一件小事情,我想要让她蒸熟,她却不听从我的命令,更何况是大事呢? 于是休了妻子。 曾参终身都没有续娶,他的儿子元请求他再续弦,他告诉儿子说:高宗因为后妻的谗言而杀死了自己的儿子孝己,尹吉甫因为后妻谗言而放逐了儿子伯奇。 我上不及高宗,中不及尹吉甫,又怎么能知道续弦以后可以避免过错呢? 【原文】澹台灭明,武城人,字子羽,少孔子四十九岁,有君子之姿。 孔子尝以容貌望①其才,其才不充②孔子之望。 然其为人,公正无私,以取与去就③,以诺为名,仕鲁为大夫。 高柴,齐人,高氏之别族,字子羔,少孔子四十岁,长不过六尺,状貌甚恶④。 为人笃孝而有法正,少居鲁,见知名于孔子之门,仕为武城宰。 宓不齐,鲁人,字子贱,少孔子四十九岁。 仕为单父宰,有才智,仁爱百姓不忍欺,孔子美⑤之。 樊须,鲁人,字子迟,少孔子四十六岁,弱仕于季氏⑥。 有若,鲁人,字子有,少孔子三十六岁。 为人强识⑦,好古道也⑧。 公西赤,鲁人,字子华,少孔子四十二岁。 束带⑨立朝,闲⑩宾主之仪。 原宪,宋人,字子思,少孔子三十六岁。 清净守节,贫而乐道⑪,孔子为鲁司寇,原宪尝为孔子宰⑫。 孔子卒后,原宪退隐,居于卫。 公冶长,鲁人,字子长,为人能忍耻,孔子以女妻⑬之。 南宫韬,鲁人,字子容,以智自将⑭,世清不废⑮,世浊不污⑯,孔子以兄子妻之。 公析哀,齐人,字季沉,鄙天下多仕于大夫家者,是故未尝屈节人臣。 孔子特叹贵之。 曾点,曾参父,字子皙,疾⑰时礼教不行,欲修之,孔子善焉。 《论语》所谓浴乎沂,风乎舞雩⑱之下。 颜由,颜回父,字季路,孔子始教学于闾里⑲而受学,少孔子六岁。 商瞿,鲁人,字子木,少孔子二十九岁。 特好《易》⑳,孔子传之志焉。 【注释】①望:希望。 ②充:满足、达到。 ③取与去就:得到、给予、拒绝、服从。 ④恶:样貌丑陋。 ⑤美:以其品德为美。 ⑥弱:弱冠,即年少的时候。 季氏:春秋时鲁国执政的共有三家,季氏是其中之一。 ⑦强识:具有很强的记忆力。 ⑧好:喜好、爱好。 古道:指古人的节操和风气。 ⑨束带:整理好衣冠。 ⑩闲:通娴,娴熟。 ⑪乐道:以听孔子讲学为乐。 道,这里指孔子讲学。 ⑫孔子宰:孔子的管家。 ⑬妻:名词作动词,这里是嫁给他为妻。 ⑭自将:保全自己。 ⑮不废:不放弃自己,指有所作为。 ⑯不污:不污秽,意为不同流合污。 ⑰疾:痛心。 ⑱舞雩:春秋时,鲁国用来求雨的神坛。 求雨时,命女巫在坛上舞,因此称舞雩。 ⑲闾里:民间、乡间。 一作阙里,指孔子的故里,在今山东省曲阜市阙里街。 ⑳《易》:《易经》,也称《周易》,是我国最古老的占卜术书籍。 【译文】澹台明灭,武城人,字子羽,比孔子小四十九岁,为人有君子的姿态。 孔子曾经希望他的才能也像他的容貌一样出众。 他的才能没有达到孔子的期望,但是他为人公正无私,获取、给予、离开、服从全都以承诺为准,并因此而闻名,在鲁国担任大夫。 高柴,齐国人,高氏家族的分支,字子羔。 比孔子小四十岁。 高柴身高不超过六尺,样貌十分丑陋。 但为人敦厚孝顺并且行为端正,年少时居住在鲁国,成为孔子门下弟子后广为人知,担任武城宰一职。 宓不齐,鲁国人,字子贱。 比孔子小四十九岁。 担任单父宰,为人有才能智慧,有仁爱之心,不忍心欺凌百姓,孔子称赞他。 樊须,鲁国人,字子迟。 比孔子小四十六岁,年少时为季氏做家臣。 有若,鲁国人,字子有。 比孔子小三十六岁。 为人有很强的记忆力,喜好古人的道德和节操。 公西赤,鲁国人,字子华,比孔子小四十二岁。 他整理好衣冠站立在朝堂上,对宾主之间的礼仪十分熟悉。 原宪,宋国人,字子思,比孔子小三十六岁。 为人清廉纯洁,遵守节操,清贫而以听从孔子教诲为乐。 孔子在鲁国担任司寇的时候,原宪曾经担任孔子的管家。 孔子去世以后,原宪隐居不仕,居住在卫国。 公冶长,鲁国人,字子长,为人能忍辱负重。 孔子将自己的女儿许配给他。 南宫韬,鲁国人,字子容。 用智慧来保全自己,世道清平能有所作为,世事浑浊也不同流合污。 孔子将兄长的女儿许配给他。 公析哀,齐国人,字季沉。 鄙视天下士人都到大夫家担任家臣,因此自己从来没有屈节去做家臣。 孔子特别赞叹欣赏他。 曾点,曾参的父亲,字子皙。 痛恨当时社会礼教不能实行,想要治理这种现象。 孔子认为这种做法很对,孔子在《论语》中说他在沂水里沐浴,在舞雩处纳凉。 颜由,颜回的父亲,字季路。 孔子在自己的故乡阙里开始教学的时候,颜由就跟从学习。 比孔子小六岁。 商瞿,鲁国人,字子木,比孔子小二十九岁。 特别喜好钻研《易经》,孔子传授给商瞿学问,他都记录了下来。 【原文】漆雕开,蔡人,字子若,少孔子十一岁,习《尚书》①,不乐仕。 孔子曰:子之齿②可以仕矣,时将过。 子若报③其书曰:吾斯之未能信④。 孔子悦焉。 公良儒,陈人,字子正,贤而有勇。 孔子周行⑤,常以家车五乘从。 秦商,鲁人,字不慈,少孔子四岁。 其父菫父,与孔子父叔梁纥俱以力闻。 颜亥,鲁人,字子骄,少孔子五十岁。 孔子适卫,子骄为仆,卫灵公与夫人南子同车出⑥,而令宦者雍渠参乘⑦,使孔子为次乘⑧,游过市,孔子耻之。 颜亥曰:夫子何耻之? 孔子曰:《诗》云:觏尔新婚,以慰我心。 ⑨乃叹曰: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司马耕,宋人,字子牛。 牛为人性躁,好言语,见兄桓魋行恶,牛常忧之。 巫马期,陈人,字子期,少孔子三十岁。 孔子将近行,命从者皆持盖⑩,已而果雨。 巫马期问曰:旦⑪无云,既日出,而夫子命持雨具,敢问何以知之? 孔子曰:昨暮月宿于毕⑫,《诗》不云乎:月离于毕,俾滂沱矣。 ⑬以此知之。 梁鳣,齐人,字叔鱼,少孔子三十九岁。 年三十未有子,欲出其妻。 商瞿谓曰:子未也,昔吾年三十八无子,吾母为吾更取室,夫子使吾之齐,母欲请留吾,夫子曰:无忧也,瞿过四十,当有五丈夫⑭。 今果然,吾恐子自晚生耳,未必妻之过。 从之,二年而有子。 琴牢,卫人,字子开,一字张。 与宗鲁友,闻宗鲁死,欲往吊焉,孔子弗许,曰:非义也。 冉儒,鲁人,字子鱼,少孔子五十岁。 颜辛,鲁人,字子柳,少孔子四十六岁。 伯虔,字楷,少孔子五十岁。 公孙龙,卫人,字子石,少孔子五十三岁。 曹卹,少孔子五十岁。 陈亢,陈人,字子亢,一字子禽,少孔子四十岁。 叔仲会,鲁人,字子期,少孔子五十四岁,与孔璇年相比⑮,每孺子之⑯,执笔记事于夫子,二人迭⑰侍左右。 孟武伯见孔子而问曰:此二孺子之幼也于学,岂能识于壮哉? 孔子曰:然。 少成则若⑱性也,习惯若自然也。 秦祖,字子南。 奚蒧,字子楷。 公祖兹,字子之。 廉洁,字子曹。 公西舆,字子上。 宰父黑,字子黑。 公西减,字子尚。 穰驷赤,字子从。 冉季,字子产。 薛邦,字子从。 石处,字里之。 悬亶,字子象。 左郢,字子行。 狄黑,字哲之。 商泽,字子秀。 任不齐,字子选。 荣祈,字子祺。 颜哙,字子声。 原忼,字子籍。 公宾,字子仲。 秦非,字子之。 漆雕从,字子文。 燕伋,字子思。 公夏守,字子乘。 勾井疆,字子疆。 步叔乘,字子车。 石子蜀,字子明。 邽选,字子饮。 施之常,字子恒。 申绩,字子周。 乐欣,字子声。 颜之仆,字子叔。 孔弗,字子蔑。 漆雕侈,字子敛。 悬成,字子横。 颜相,字子襄。 右夫子弟子七十二人,皆升堂入室者。 【注释】①《尚书》:一名《书经》、《书》,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史书,一部多种体裁的文学汇编。 ②齿:年龄、年纪。 ③报:回复、回答。 ④斯:指为官之道。 信:明确、明白、清楚。 ⑤周行:周游列国。 ⑥卫灵公:春秋时卫国的第二十八代国君,姬姓,名元。 南子:卫灵公夫人,原本是宋国公主。 ⑦参乘:一作骖乘,古时有身份的人乘车出行时,坐在车右担任警卫的人。 ⑧次乘:从车。 ⑨觏尔二句:看到你新婚,我的心里便得到安慰。 源自《诗经小雅车辖》。 觏,遇见、看到。 ⑩持盖:拿着伞。 ⑪旦:早上、清晨。 ⑫毕:星名,二十八星宿之一。 ⑬月离二句:源自《诗经小雅渐渐之石》。 月亮离开毕宿,滂沱大雨就要来了。 ⑭丈夫:这里特指男孩。 ⑮相比:相近、相仿。 ⑯每孺子之:每当有儿童前来。 之,来到。 ⑰迭:轮换、轮流。 ⑱若:变成。 【译文】漆雕开,蔡国人,字子若。 比孔子小十一岁。 喜欢研习《尚书》,不喜欢当官。 孔子说:你的年纪已经能够当官了,再不做就要错过时机了。 子若写信答复孔子说:我认为自己仍然不明白为官之道。 对子若的做法,孔子很高兴。 公良儒,陈国人,字子正,为人贤能并且有勇气。 孔子周游列国的时候,子正曾从家里带五辆车跟从。 秦商,鲁国人,字不慈。 比孔子小四岁。 他的父亲堇父,与孔子的父亲叔梁纥一起,都以力气大闻名。 颜亥,鲁国人,字子骄。 比孔子小五十岁。 孔子到卫国的时候,子骄作为仆人随行。 卫灵公与夫人南子乘坐同一辆车出游,并且命令宦官雍渠陪乘,让孔子坐次乘。 车辆经过市集,孔子为此感到羞耻。 颜亥说:先生为什么感到羞耻呢? 孔子说:《诗经》中说:看到你新婚,我就感到安心了。 于是感慨地说:我从来没看见过有人像喜好美色那样喜好德行。 司马耕,宋国人,字子牛。 子牛为人性格暴躁,喜欢争辩。 他看见自己的兄长桓魋做坏事,常常为此忧虑。 巫马期,陈国人,字子朝。 比孔子小三十岁。 孔子即将出行前,命令随从们都带好雨具,没过多久,果然下雨了。 巫马期询问说:早上的时候还是万里无云,太阳都出来了,但是先生您却命令随从携带雨具。 敢问先生是如何知道要下雨的? 孔子说:昨天晚上月亮停在毕宿上。 《诗经》上不是说:月亮离开毕宿,大雨就要来了。 根据这句话,所以我知道要下雨了。 梁鳣,齐国人,字叔鱼。 比孔子小三十九岁。 他三十岁了还没有儿子,想要休妻。 商瞿对他说:你不要这样做。 过去我三十八岁了仍然没有孩子,我的母亲想要为我再娶一房。 先生让我到齐国去,母亲想要请求先生让我留下。 先生说:不要担心,商瞿四十岁后,应当有五个儿子。 现在果然如此。 我想你的儿子可能是晚出生而已,并不一定是你妻子的过错。 梁鳣听从了商瞿的劝告,两年之后,果然有了儿子。 琴牢,卫国人,字子开,一字张,他与宗鲁是好朋友,得知宗鲁去世的消息,想要前去吊唁,孔子不同意,说:这不符合义理。 冉儒,鲁国人,字子鱼。 比孔子小五十岁。 颜辛,鲁国人,字子柳,比孔子小四十六岁。 伯虔,字楷。 比孔子小五十岁。 公孙龙,卫国人,字子石,比孔子小五十三岁。 曹卹,比孔子小五十岁。 陈亢,陈国人,字子亢,一字子禽。 比孔子小四十岁。 叔仲会,鲁国人,字子期。 比孔子小五十四岁。 他与孔璇年纪相仿,每当有学童来到,他都拿笔帮助孔夫子记录,叔仲会和孔璇两人轮流侍奉在孔子身边。 孟武伯见孔子询问说:这两个孩子这么小年纪就开始学习,等到成年了还能够记住所学的知识吗? 孔子说:可以。 小时候开始学习,长久以后就变成一种本性,习惯了就会变成自然。 秦祖,字子南。 奚蒧,字子楷。 公祖兹,字子之。 廉洁,字子曹。 公西舆,字子上。 宰父黑,字子黑。 公西减,字子尚。 穰驷赤,字子从。 冉季,字子产。 薛邦,字子从。 石处,字里之。 悬亶,字子象。 左郢,字子行。 狄黑,字哲之。 商泽,字子秀。 任不齐,字子选。 荣祈,字子祺。 颜哙,字子声。 原忼,字子籍。 公宾,字子仲。 秦非,字子之。 漆雕从,字子文。 燕伋,字子思。 公夏守,字子乘。 勾井疆,字子疆。 步叔乘,字子车。 石子蜀,字子明。 邽选,字子饮。 施之常,字子恒。 申绩,字子周。 乐欣,字子声。 颜之仆,字子叔。 孔弗,字子蔑。 漆雕侈,字子敛。 悬成,字子横。 颜相,字子襄。 以上孔子的这七十二名弟子,都是具有很高深学识的人。 本姓解【原文】孔子之先①,宋之后②也。 微子启,帝乙之元子,纣之庶兄,以圻③内诸侯,入为王卿士。 微,国名,子爵。 初,武王克殷,封纣之子武庚于朝歌,使奉汤祀。 武王崩,而与管、蔡、霍三叔作难④,周公相⑤成王东征之。 二年,罪人斯得,乃命微子代殷后,作《微子之命》申⑥之,与国⑦于宋,徙殷之子孙,唯微子先往仕周,故封之贤。 其弟曰仲思,名衍,或名泄。 嗣微之后,故号微仲。 生宋公稽,胄子⑧虽迁爵易位,而班级⑨不及其故者,得以故官为称。 故二微虽为宋公,而犹以微之号自终。 至于稽,乃称公焉。 【注释】①先:祖先。 ②后:后代,后裔。 ③圻:方圆千里之地。 ④作难:叛乱。 ⑤相:辅助。 ⑥申:申明。 ⑦与国:建立国家。 ⑧胄子:子孙后世。 ⑨班级:爵位等级。 【译文】孔子的祖先是宋国的后裔。 微子启是帝乙的长子,商纣王同父异母的哥哥,是方圆千里之地的诸侯,在朝廷之内则是君王的卿士。 微,是一个诸侯国的名字,属于子爵的级别。 当初武王征服了殷商,将商纣的儿子武庚封为朝歌的诸侯,让他奉行对商汤的祭祀。 武王死了以后,武庚和管叔、蔡叔、霍叔一同作乱谋反。 周公辅助成王对他们展开了东征,用了两年的时间,这三个犯罪的人都被抓获。 于是就任命微子接替武庚做朝歌的诸侯,并作了《微子之命》以申明法令,在宋地建立了国家,将殷人的后代都迁移到了那里。 因为微子最先到周朝去做官,所以被周天子封为贤人。 微子的弟弟仲思,名字叫作衍或者泄的,继承了微子的爵位,因此号为微仲。 仲思生了宋公稽,他们的后世子孙虽然爵位几度变动,但都没有祖辈的等级高,因此仍用先人的爵位相称。 因此微子和他的弟弟虽然都是宋公,却始终用微这个封号,一直到了稽,才开始称作公。 【原文】宋公生丁公申,申公生湣公共及襄公熙,熙生弗父何及厉公方祀。 方祀以下,世为宋卿。 弗父何生宋父周,周生世子胜,胜生正考甫,考甫生孔父嘉。 五世亲尽,别①为公族,故后以孔为氏焉。 一曰孔父者,生时所赐号也,是以子孙遂以氏族。 孔父生子木金父,金父生睪夷,睪夷生防叔,避华氏之祸而奔②鲁。 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纥。 曰虽有九女而无子。 其妾生孟皮,孟皮一字伯尼,有足病。 于是乃求婚于颜氏。 颜氏有三女,其小曰徵在,颜父问三女曰:陬大夫虽父祖为士,然其先圣王之裔。 今其人身长十尺,武力绝伦,吾甚贪③之。 虽年长性严,不足为疑④。 三子孰能为之妻? 二女莫对,徵在进曰:从父所制,将何问焉? 父曰:即尔能矣。 遂以妻之。 徵在既往,庙见。 以夫之年大,惧不时⑤有男,而私祷尼丘之山以祈焉。 生孔子,故名丘而字仲尼。 【注释】①别:分出。 ②奔:逃往。 ③贪:喜爱。 ④疑:担心,忧虑。 ⑤不时:不及时。 【译文】宋公稽生了丁公申,申公生了湣公共和襄公熙,熙生了弗父何和厉公方祀。 从方祀以下的后代,都世袭为宋国卿。 弗父何生了宋父周,周生了世子胜,胜生了正考甫,甫生了孔父嘉。 至此为五世,嫡亲关系也到此结束,便分出了同族,而后来其中的一个分支就是以孔为氏。 而孔父这个名号的来由,一种说法是,是生下来帝王就赐给的封号,于是后来的子孙就以这个名号作为宗族的命名。 孔父生了儿子木金父,金父生了睪夷,睪夷生了防叔,防叔为了躲避华氏之祸就逃到了鲁国。 防叔生了伯夏,伯夏生了叔梁纥。 据说叔梁纥的妻子生了九个女儿却没有儿子,他的小妾生了儿子孟皮,孟皮字伯尼,他的脚有毛病。 于是叔梁纥向颜氏求婚。 颜氏有三个女儿,最小的女儿名为徵在。 颜父问他的三个女儿道:陬邑的这个大夫虽然祖辈和父辈都只是士,他们的祖先却是圣王的后裔。 现在求婚的这个叔梁纥身高十尺,力气绝伦,我十分喜欢他。 虽然他年龄很大,性格暴躁,但这并不值得担心。 你们三个人谁愿意做他的妻子? 另外两个女儿都没有说话,只有小女儿徵在上前说道:一切听从父亲的安排,又有什么可问的呢? 颜父便说:那就是你能做他的妻子了。 于是就将小女儿嫁给他。 徵在出嫁时,是在宗庙中和叔梁纥相见的。 徵在因为丈夫年纪大,害怕不能及时生出儿子,就私下里在丘尼之山祈祷,后来便生下了孔子,因此起名为丘,字仲尼。 【原文】孔子三岁而叔梁纥卒,葬于防。 至十九,娶于宋之上官氏,生伯鱼。 鱼之生也,鲁昭公以鲤鱼赐孔子,荣君之贶①,故因以名曰鲤,而字伯鱼。 鱼年五十,先孔子卒。 齐太史子与适鲁,见孔子,孔子与之言道。 子与悦,曰:吾鄙人也,闻子之名,不睹子之形久矣,而未知宝贵也,乃今而后知泰山之为高,渊海之为大。 惜乎,夫子之不逢明王,道德不加②于民,而将垂宝以贻后世。 遂退而谓南宫敬叔曰:今孔子先圣之嗣,自弗父何以来,世有德让③,天所祚④也。 成汤以武德王天下,其配在文⑤。 殷宗以下,未始有也。 孔子生于衰周,先王典籍,错乱无纪,而乃论百家之遗记,考正其义,祖述⑥尧舜,宪章⑦文武,删《诗》述《书》,定《礼》理《乐》,制作《春秋》,赞明《易》道,垂训后嗣,以为法式,其文德著矣。 然凡所教诲,束脩已上,三千余人,或者天将欲与素王⑧之乎。 夫何其盛也。 敬叔曰:殆如吾子之言,夫物莫能两大⑨。 吾闻圣人之后,而非继世之统,其必有兴者焉。 今夫子之道至矣,乃将施乎无穷。 虽欲辞天之祚,故未得耳。 子贡闻之,以二子之言告孔子。 子曰:岂若是哉? 乱而治之,滞而起之,自吾志,天何与焉? 【注释】①贶:赠送。 ②加:施加。 ③让:礼让,谦让。 ④祚:赐福。 ⑤文:礼乐制度。 ⑥祖述:效法遵循前人的行为和学说。 ⑦宪章:效法。 ⑧素王:有帝王的德行而没有居王位的人。 ⑨两大:两全其美。 【译文】孔子三岁的时候叔梁纥去世,埋葬在防。 孔子十九岁的时候,娶宋国的上官氏为妻,生了儿子伯鱼。 伯鱼出生的时候,鲁昭公派人将鲤鱼赠送给孔子以示庆贺。 孔子为君王的赠送感到荣幸,就给儿子取名为鲤,字伯鱼,伯鱼活到了五十岁,比孔子早去世。 齐国的太史子与到了鲁国,拜见了孔子,孔子和他谈论道。 子与高兴地说:我是一个鄙陋之人,早就听说了您的大名,却一直没有机会见到您本人。 在您这里知道的知识是非常宝贵的,从今以后我才算是知道泰山的高峻,大海的宽广了。 可惜您没有遇到圣明的君主,道德不能施加于人民,而只能流传下去留给后世的人了。 于是回去以后就对南宫敬叔说:现在的孔子是古代圣人的后嗣,自从弗父何以来,一直都是德行谦让,这是上天赐予的福分啊。 成汤是以武功德行称王于天下的,他将礼乐制度和武功德行相配合。 自从殷商以后,就再也没有像成汤那样的君主了。 孔子出生在已经衰败了的周朝,先王的典籍都错乱而没有秩序了。 孔子就考察整理了百家所遗留下来的记录,考证其中的义理,仿效尧帝和舜帝,效法于文王和武王,删定了《诗经》,论述了《尚书》,制定整理了《礼》、《乐》,制作了《春秋》,阐明了《周易》的道理,给后世留下了训言,作为效法的准则。 他的礼乐制度和德行都是那样的显著。 而他所教诲的学生,行了拜师之礼的,就达三千多人,也许是上天想要让他做一个素王吧。 不然怎么会如此兴盛啊! 敬叔说:这大概就像您说的那样,事情往往不能两全其美,我听说在圣人之后,如果先王的传统没有被很好地继承,那样就一定会有人去振兴它。 现在孔子的道已经很完备了,就要被长久地施用于世了,即便是他想推辞掉上天的恩赐,又哪里会行得通呢? 子贡听了这些以后,就将这两个人所说的话告诉了孔子,孔子说:哪里是这个样子的呢? 世道乱了就要得到整治,事物停滞了就要被兴起,这是我一向的志向,和上天有什么关系呢? 终记解【原文】孔子蚤晨作①,负手曳杖,逍遥于门而歌曰:泰山其颓②乎! 梁木其坏③乎! 哲人其萎④乎! 既歌而入,当户而坐。 子贡闻之曰:泰山其颓,则吾将安仰;梁木其坏,则吾将安杖;哲人其萎,吾将安放⑤。 夫子殆将病也。 遂趋而入。 夫子叹而言曰:赐,汝来何迟。 予畴昔⑥梦坐奠于两楹之间。 夏后氏殡于东阶之上,则犹在阼⑦。 殷人殡于两楹之间,则与宾主夹之。 周人殡于西阶之上,则犹宾之。 而丘也即殷人,夫明王不兴,则天下其孰能宗⑧余? 余殆将死。 遂寝病,七日而终,时年七十二矣。 【注释】①蚤晨作:早晨起来。 蚤,通早。 作,起来。 ②颓:坍塌、崩塌。 ③坏:朽坏。 ④萎:困顿、萎靡。 ⑤放:效仿。 ⑥畴昔:往昔、以前。 ⑦阼:大堂下面东边的台阶,是用来迎接客人的地方。 ⑧宗:宗奉。 【译文】孔子早晨起来,背着手拖着拐杖,悠然自得地在门口漫步,口中唱道:泰山将要崩塌了啊! 梁木将要朽坏了啊! 哲人将要困顿而死了啊! 歌唱完以后就走进房间,对着门口坐了下来。 子贡听到了这些以后说道:泰山崩塌了的话,我还能仰望什么呢? 梁木朽坏了的话,我还能依靠什么呢? 哲人困顿而死的话,我还能效仿谁呢? 恐怕老师是要病重了啊。 于是就快步走进去拜见孔子。 孔子叹息地说道:赐啊,你来得太晚了。 我之前做梦梦到自己在两楹之间坐着进行祭奠。 夏朝人殡于东边的台阶上,那里是主人迎接宾客的地方。 殷人殡于两楹之间,那里是宾客和主人之间的夹缝。 周人殡于西边的台阶上,那里也是主人迎接宾客的地方。 而我自己是殷人,也就是处于夹缝之中。 如果没有贤明的君王出现,天下人有谁能够尊奉我这个处于夹缝之间的人呢? 我就要死了。 接着就卧病在床了,过了七天就死去了,死时七十二岁。 【原文】哀公诔曰:昊天不吊①,不慭遗一老,俾屏②余一人以在位,茕茕③余在疚,於乎哀哉! 尼父无自律。 子贡曰:公其不没于鲁乎? 夫子④有言曰:礼失则昏,名失则愆。 失志为昏,失所为愆。 生不能用,死而诔之,非礼⑤也。 称一人,非名,君两失之矣。 【注释】①吊:仁慈、善良。 ②屏:屏蔽,引申为捍卫、保护。 ③茕茕:孤零零一个人。 ④夫子:指孔子。 ⑤礼:礼仪、礼数。 【译文】鲁哀公致悼词:上天对我不仁慈,不愿给我留一位国老,来捍卫我永远的君王地位,剩我孤零零地一个人发愁。 呜呼哀哉! 尼父啊! 我没有了学习的榜样了。 子贡说:您大概不能在鲁国终老了吧? 先生有句话说:丧失礼仪就会昏暗,失去名分就会有过错。 人失去了意志就会浑浑噩噩,失去了名分就会逾越本分。 您在先生在世时不重用他,死后才哀悼他,这不合礼数。 您只想到了您自己,没有考虑到天下百姓,与您君王的身份不相称。 您已经丧失了名和礼。 【原文】既卒,门人疑所以服①夫子者。 子贡曰:昔夫子之丧颜回也,若丧其子而无服②,丧子路亦然。 今请丧夫子如丧父而无服。 于是弟子皆吊服而加麻,出有所之,则由绖③。 子夏曰:入宜绖可也,出则不绖。 子游曰:吾闻诸夫子丧朋友,居则绖,出则否,丧所尊,虽绖而出可也。 孔子之丧,公西掌殡葬焉。 唅以疏米三具④,袭衣十有一称⑤,加朝服一,冠章甫之冠,佩象环,径五寸而綦组绶。 桐棺四寸,柏棺五寸,饬棺墙,置翣⑥。 设披,周也,设崇⑦,殷也,绸练设旐⑧,夏也。 兼用三王⑨礼,所以尊师且备古也,葬于鲁城北泗水上,藏入地不及泉,而封为偃斧之形,高四尺,树松柏为志⑩焉。 弟子皆家于墓,行心丧之礼。 既葬,有自燕来观者,舍于子夏氏。 子贡谓之曰:吾亦人之葬圣人,非圣人之葬人,子奚观焉? 昔夫子言曰:吾见封⑪若夏屋者,见若斧矣。 从若斧者也,马鬣封之谓也。 今徒一日而三斩⑫板而以封,尚行夫子之志而已,何观乎哉? 二三子三年丧毕,或留或去,惟子贡庐于墓六年。 自后群弟子及鲁人处于墓如家者百有余家,因名其居曰孔里焉。 【注释】①服:丧服,古代的丧服按照等级分为五级。 ②无服:没有穿戴丧服。 ③绖:丧服中用来束头或者束腰用的麻带。 ④三具:三份。 ⑤称:一整套衣服。 ⑥翣:古代出殡时棺材上的装饰。 ⑦崇:旌旗上的装饰。 ⑧旐:古代的一种旗,这里是出殡时为灵柩引路的旗,也就是招魂幡。 ⑨三王:夏、商、周三代的先王。 ⑩志:标记。 ⑪封:封垒。 ⑫三斩:一连如上三次。 【译文】孔子去世以后,门人们决定不好用什么样的丧服来哀悼孔子。 子贡说道:以前老师吊丧颜回的时候,就像吊丧自己的儿子一样却没有穿丧服,吊子路的时候也一样。 如今就让我们像吊丧父母一样吊丧我们的老师,但也不穿丧服。 于是孔子的弟子们都将丧服挂在一旁,而戴着麻带,出门到了什么地方都束着麻带。 子夏说:回到家里可以束着麻带,出去的时候就不用了。 子游说:我听很多人说,吊丧朋友的时候,在家的时候束着麻带,出去的时候不束;而吊丧尊敬的人的时候,出去的时候也可以戴着麻带。 孔子的丧礼是公西赤主持的。 孔子的口中放了三贝壳的粳米,衣服一共有十一套,再加上朝廷的官服一套,头上戴着章甫帽,腰间佩戴着象牙制的环形佩,象牙环佩的直径有五寸,用苍艾色的丝带系着。 桐木棺有四寸厚,柏木棺有五寸厚,整理装饰了用来遮挡棺材的布帏,外面还包着带有花纹的布。 并且有按照周朝的礼制所设立的披,有按照殷代的礼制所制作的像旌旗一样的招魂幡,招魂幡是用绸练做成的,这是按照夏朝的礼仪制作的。 兼用了夏、商、周三代先王的礼仪,这是为了尊敬师长,并使古代的礼仪全都具备。 弟子们将孔子埋葬到了鲁城北部的泗水边上,埋到了地下但又没有接触到地下的泉水,上面封成了半个斧头的形状,四尺高,周围种上了松柏以作为标志。 孔子的弟子们都将家建到了坟墓的周围,施以心丧之礼。 殡葬结束以后,有人从燕国专门赶来观看孔子的坟墓,并住到了子夏那里。 子贡对他说:我们是普通人安葬圣人,而不是圣人安葬普通人,有什么好看的呢? 从前老师说过:我见到的坟墓有的像夏朝的房屋,有的像斧子的形状。 像斧子形状的,就叫马鬣形坟墓。 而今我们只是一天换了三次板子做成了斧形的坟墓,来表达老师在世时的愿望而已,有什么好看的呢? 孔子的弟子服完三年之丧后,有的人留下了有的人离开了,只有子贡一直住在孔子的坟墓旁,在那里住了六年。 从此以后,孔子的弟子以及鲁国的人在孔子的坟墓旁建房居住的,达到了一百多家,后来就将这里的村居称为孔里。 正论解【原文】孔子在齐,齐侯出田①,招虞人②以弓,不进,公使执之。 对曰:昔先君之田也,旃以招大夫,弓以招士,皮冠③以招虞人。 臣不见皮冠,故不敢进。 乃舍之。 孔子闻之曰:善哉,守道不如守官④,君子韪⑤之。 【注释】①出田:出去打猎。 ②虞人:管理山里的官员。 ③皮冠:皮帽子。 ④守官:恪守官职。 ⑤韪:正确的,对的。 【译文】孔子在齐国的时候,齐侯去野外打猎,在行进过程中用弓箭来召唤管理山林的官员,但是这个官员却没有觐见,齐侯派人把他抓起来。 这个官员对齐侯说:古代的君王打猎的时候用旌旗召致大夫,用弓箭召致士人,用皮帽子来召致管理山林的官员。 我现在没有看见皮帽子,所以不敢前来觐见。 齐侯听到这番话就把这个官员放了。 孔子听到这件事后说:很好啊,与其遵守道义还不如恪守职责,君子都认为这是正确的。 【原文】齐国书伐鲁,季康子使冉求率左师御之,樊迟为右,师①不逾沟。 樊迟曰:非不能也,不信子,请三刻而逾之。 如之。 众从之,师入齐军,齐军遁②。 冉有用戈,故能入焉。 孔子闻之曰:义也。 既战,季孙谓冉有曰:子之于战,学之乎? 性达之乎? 对曰:学之。 季孙曰:从事孔子,恶乎学? 冉有曰:即学之孔子也。 夫孔子者,大圣无不该③,文武并用兼通。 求也适闻其战法,犹未之详也。 季孙悦。 樊迟以告孔子。 孔子曰:季孙于是乎可谓悦人之有能矣。 【注释】①师:军队。 ②遁:逃跑。 ③该:完备。 【译文】齐国国书发动军队征伐鲁国,季康子派遣冉求率领左军去抵御齐军,派樊迟率领右军,右军在壕沟之内迎敌。 樊迟说道:不是做不到这样,而是不相信你的布置,请您号令三次后再让我冲出壕沟。 季康子听从了他的话,军队就跟随樊迟越过壕沟,冲向齐国的军队,齐国的军队大败而逃。 冉求用的兵器是戈,所以能冲进敌人的阵地。 孔子听说这件事以后说:这是合乎义的。 战争结束以后,季康子对冉求说道:你对于打仗,是学习过呢,还是生性就擅长呢? 冉求回答说:是学习过的。 季康子问道:你是跟从孔子学习的,能学到什么(关于打仗)呢? 冉求回答说:我正是从孔子那里学到的。 对于孔子这个大圣人来说,他是无所不知的,文和武他都兼通并用,我只是从他那里学到了一些作战的方法,还没有详细地学习透彻。 季康子听了很高兴。 樊迟将这件事告诉给孔子。 孔子说:季康子在这方面可以说是喜欢有才能的人啊。 【原文】南宫说、仲孙何忌既除丧,而昭公在外,未之命①也。 定公即位,乃命之。 辞曰:先臣有遗命②焉,曰:夫礼,人之干也。 非礼则无以立。 嘱家老使命二臣,必事孔子而学礼,以定③其位。 公许之。 二子学于孔子。 孔子曰:能补④过者,君子也。 《诗》云:君子是则是效。 孟僖子可则效⑤矣。 惩己所病,以诲其嗣,《大雅》所谓贻厥孙谋,以燕翼⑥子,是类也夫。 【注释】①命:任命,任职。 ②遗命:生前的嘱托。 ③定:巩固。 ④补:弥补,改正。 ⑤效:仿效,学习。 ⑥燕翼:燕子用翅膀保护后代。 【译文】南宫说和仲孙何忌已经把丧服去掉了,但是由于昭公还逃亡在外,就没有任命他们。 等到定公坐上王位的时候,让他们两个做官。 他们推辞说:先父死的时候对我们说:礼是人的基础,不知晓礼的话就不能存活于世间。 他嘱咐家里的仆人,命令我们两个人一定要去侍奉孔子,跟他学习礼,用来巩固自己的地位。 定公应允了这件事。 两个人就向孔子学习礼,孔子说:能够使自己的缺点得到改正,是君子的作为。 《诗经》上说:君子是仿效的楷模。 孟僖子就可以仿效。 惩罚自己犯下的过错,用来警示后代。 《大雅》上说:为自己的子孙出谋划策,用来保护他们让他们安乐。 说的就是这类道理吧。 【原文】卫孙文子得罪于献公,居戚。 公卒,未葬,文子击钟焉。 延陵季子适晋,过戚,闻之曰:异哉! 夫子之在此,犹燕子巢于幕也,惧犹未也,又何乐焉? 君又在殡,可乎? 文子于是终身不听琴瑟。 孔子闻之曰:季子能以义正①人,文子能克己服义,可谓善改②矣。 孔子览晋志,晋赵穿杀灵公,赵盾亡,未及山而还。 史书赵盾弑君,盾曰:不然。 史曰:子为正卿,亡不出境③,返不讨贼,非子而谁? 盾曰:呜呼! 我之怀矣,自诒伊戚,其我之谓乎! 孔子叹曰:董狐,古之良史也,书④法不隐。 赵宣子,古之良大夫也,为法受恶。 惜也,越境乃免。 退修诗书孔子晚年看不惯礼崩乐坏的局面,无意仕途,专心整理《诗》、《书》等古代典籍。 【注释】①正:纠正。 ②善改:善于改正自己。 ③境:国境。 ④书:记载。 【译文】卫孙文子得罪了献公,居住在戚地。 献公死了以后,还没有埋葬,文子就击鼓鸣钟以欢娱。 延陵季子前往晋国的时候,经过戚地,听到这件事以后,说道:多么奇怪啊,你住在这儿,就像是燕子将巢穴筑到帘幕上一样危险,恐惧还来不及,还有什么值得高兴的呢? 何况国君的殡葬还没有完毕,这样做可以吗? 文子听了以后很羞愧,于是就终生不再听琴瑟之乐。 孔子听到这件事以后,说道:季子能以义理来纠正人,文子能克制住自己去遵从义,这都是所谓的善于改正错误以及纠正过失啊。 孔子翻阅晋国的史书的时候,看到史书上这么记载,晋国的赵穿杀死了晋灵公,赵盾在外逃亡,还没有翻过国境的山就又回来了。 史官所写的是赵盾弑君,赵盾说:不是这样的。 史官说:你身为正卿大夫,逃亡却又没有越过边境,回来以后又不去惩治逆贼,弑君的人不是你又是谁呢? 赵盾说:唉,《诗经》上所说的因为我的担心,自己找来祸患,说的就是我啊。 孔子看了以后感叹道:董狐,是古代的贤良正直的史官啊,他记载史事丝毫不隐讳。 赵宣子是古代的贤大夫,他因为法度而蒙受恶名,很可惜啊,如果他逃出了国境,那弑君的罪名就可以避免了。 【原文】郑伐①陈,入之,使子产献捷②于晋。 晋人问陈之罪焉,子产对曰:陈亡③周之大德,介恃楚众,冯陵敝邑④,是以有往年之告。 未获命,则又有东门之役。 当陈隧⑤者,井陻木刊,弊邑大惧。 天诱其衷,启敝邑心。 知其罪,授首于我,用敢献功。 【注释】①伐:讨伐,征讨。 ②捷:战利品。 ③亡:通忘,忘记。 ④敝邑:对自己国家的谦称。 ⑤隧:道路。 【译文】郑国出兵讨伐陈国,把陈国占领了,郑国的国君派子产向晋国献上战利品。 晋人问陈国有什么过错,子产回答说:陈国忘记了当初周朝时候我们给予他们的恩惠,凭借楚国人多势众,欺凌我们的国土,所以去年的时候就派人告诉你们要攻打陈国,但是你们没有答应,后来陈国却攻打了我国的东门。 陈国军队经过的地方,井被填埋树木被砍倒,我国的百姓感到十分惊慌。 上天是想让我们知道要攻打陈国,陈国十分清楚地知道我们为什么要这样,他们应该得到我们的惩罚。 所以就冒昧地献上战利品。 【原文】晋人曰:何故侵小? 对曰:先王之命,惟罪所在,各致其辟。 且昔天子一圻①,列国一同,自是以衰②,周之制也。 今大国多数圻矣,若无侵小,何以至焉? 晋人曰:其辞顺。 孔子闻之,谓子贡曰:《志》有之,言以足志③,文以足言,不言谁知其志,言之无文④,行之不远。 晋为伯,郑入陈,非文辞不为功,慎辞哉。 【注释】①圻:方圆千里之地。 ②衰:减少,衰弱。 ③足志:真实地表达意思。 ④文:文采,文笔。 【译文】晋人问:为什么侵犯小的国家? 子产说:先王曾经说过,只要有罪责的地方,就应该受到惩罚。 况且过去的天子,疆域方圆千里,各个诸侯国的疆域也都是方圆数百里,然后都在逐渐减少,这就是周朝的制度。 今天大国的土地都是数千里,如果没有侵占别国的领土,怎么能够达到这样的情况呢? 晋国人说:你说的话有道理。 孔子听说这件事情以后,对子贡说:古书中说语言足以表达意志,文采好的话就能够增加话语的力量。 不说话,很少人知道你想的是什么,语言要是没有文采,流传下来的可能性就很小。 晋国成为霸主,郑国侵占陈国,不善辞令就不能成功,你应该谨慎使用言辞。 【原文】楚灵王汰侈①,右尹子革侍坐,左史倚相趋②而过。 王曰:是良史也。 子善视之,是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 对曰:夫良史者,记君之过,扬君之善。 而此子以润辞③为官,不可为良史。 曰:臣又尝问焉,昔周穆王欲肆④其心,将过行天下,使皆有车辙马迹焉。 祭公谋父作《祈昭》,以止王心,王是以获殁于文宫。 臣问其诗焉而弗知,若问远焉,其焉能知? 王曰:子能乎? 对曰:能。 其诗曰:祈昭之愔愔⑤乎,式昭德音,思我王度,式如玉,式如金,刑民之力,而无有醉饱之心。 灵王揖而入,馈⑥不食,寝不寐,数日则固不能胜⑦其情,以及于难。 孔子读其志,曰:古者有志⑧,克己复礼为仁,信善哉! 楚灵王若能如是,岂其辱于乾溪? 子革之非左史,所以风⑨也,称⑩诗以谏顺哉。 【注释】①汰侈:骄纵。 ②趋:快走。 ③润辞:华丽的言辞。 ④肆:放纵。 ⑤愔愔:安详、和谐。 ⑥馈:送上的食物。 ⑦胜:控制。 ⑧志:记载。 ⑨风:讽谏。 ⑩称:称引。 【译文】楚灵王是一个骄纵无节制的人。 一天,右尹子革在一旁陪侍而坐,左史倚相快步从殿下走过。 灵王说道:这是个好史官,你要好好待他,他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这些上古书籍。 子革回答说:一个好的史官,要能够记录君王的缺点,彰扬君王的优点,而他却只凭着华美的文辞来做官,这不能称得上是好的史官。 接着又说:我曾经听说过,以前周穆王想要放纵自己的私心,想要周游天下,让他的车辙和马蹄印遍布天下的每一个地方。 于是祭公谋父就写了《祈昭》劝谏周穆王,周穆王因此得以消除了危险,在文宫中得以善终。 我向倚相问过这件事,他却不知道,如果我向他问更为深远的问题,他又哪里能够知道呢? 灵王说:那你知道吗? 子革回答说:可以。 这首诗是这样的:祈昭之愔愔乎,式昭德音,思我王度,式如玉,式如金,刑民之力,而无有醉饱之心。 楚灵王听了以后,对子革作了一揖,便进到房中去了,而后送上来的食物不吃,该睡觉的时候也睡不着,一连好多天都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以至于遇上祸难。 孔子看到这段记载以后,说道:古人有这样的记载,克制自己的欲求、重新建立礼仪,这就是仁。 说得多好啊。 楚灵王如果能够一直这样,又怎么会在乾溪受辱呢? 子革不是左史官,所以只能对灵王进行讽谏,引用诗歌来进行讽谏,是为了让进谏被顺利地采纳啊。 【原文】叔孙穆子避难奔齐,宿于庚宗之邑。 庚宗寡妇通①焉而生牛。 穆子返鲁,以牛为内竖②,相家。 牛谗叔孙二人,杀之。 叔孙有病,牛不通其馈③,不食而死。 牛遂辅叔孙庶子昭而立之。 昭子既立,朝其家众曰:竖牛祸叔孙氏,使乱大从,杀嫡④立庶,又披⑤其邑,以求舍罪。 罪莫大焉,必速杀之。 遂杀竖牛。 孔子曰:叔孙昭子之不劳,不可能⑥也。 周任有言曰:为政者不赏私劳,不罚私怨。 《诗》云:有觉德行,四国顺之。 昭子有焉。 【注释】①通:私通。 ②竖:宫中传达命令的小吏。 ③馈:馈赠,这里指饭食。 ④嫡:指长子。 ⑤披:把城池分给别人。 ⑥不可能:不能这样做。 【译文】叔孙穆子逃难到了齐国,在庚宗的邑地上寄宿。 庚宗有个寡妇和他私通,生下了牛。 叔孙穆子回到鲁国的时候,让牛做了传令的小官,后来又让他当了家臣。 牛经常对叔孙说他儿子的坏话,并杀了叔孙穆子的儿子。 叔孙穆子生病的时候,牛不给他饭吃,叔孙就这样饿死了。 牛于是辅佐叔孙穆子的庶子昭。 等到昭当政的时候,他就召集家人和臣子说:牛祸害了叔孙父子,导致了祸乱的发生,杀掉嫡系长子而立庶子,还想把城池分给别人,想使自己的罪行得以免除,没有什么比这样的罪行更大的了,必须尽快把他杀死。 于是就把牛给杀死了。 孔子说:昭没有给牛记功劳,是因为不能这样做。 周任曾经说过这样的一句话:执政的人不赏赐对自己有恩惠的人,不惩罚与自己有怨恨的人。 《诗经》上说:品德高尚的国家,其他周边的国家也会跟着这样做。 昭子就是这样的人。 【原文】晋邢侯与雍子争田①,叔鱼摄理②,罪在雍子,雍子纳其女于叔鱼,叔鱼弊狱邢侯,邢侯怒杀叔鱼与雍子于朝。 韩宣子问罪于叔向③,叔向曰:三奸同罪,施生戮死④可也。 雍子自知其罪,而赂以置直,鲋也鬻狱⑤,邢侯专杀,其罪一也。 己恶而掠美为昏,贪以败官为默,杀人不忌为贼。 《夏书》⑥曰:昏⑦,默⑧,贼⑨,杀。 咎陶⑩之刑也,请从之。 乃施邢侯,而尸雍子叔鱼于市。 孔子曰:叔向古之遗直也。 治国制刑,不隐于亲,三数叔鱼之罪不为末⑪,或曰义,可谓直矣。 平丘之会,数其贿也,以宽卫国,晋不为暴;归鲁季孙,称其诈也,以宽鲁国,晋不为虐;邢侯之狱,言其贪也,以正刑书,晋不为颇。 三言而除三恶,加三利,杀亲益荣,由义也夫。 【注释】①晋邢侯:晋国大夫。 雍子:晋国大夫。 ②摄理:代理。 ③叔向:叔鱼的兄长,春秋时晋国的政治家、外交家。 ④施生戮死:将活着的人斩首示众,已经死去的人要将尸体枭首示众。 ⑤鲋:这里指叔鱼。 鬻狱:因受贿而枉断官司。 ⑥《夏书》:《尚书》中的《禹贡》、《甘誓》、《五子之歌》、《胤征》等原本合称《夏书》。 ⑦昏:杀人。 ⑧默:贪污受贿。 ⑨贼:抢劫盗窃。 ⑩咎陶:一作咎繇,即皋陶,他是帝舜的贤臣。 ⑪末:轻、微。 【译文】晋邢侯和雍子争夺田地,叔鱼代理审判这件案子,罪过在雍子一方,雍子将自己的女儿嫁给叔鱼,因此叔鱼徇私舞弊,判晋邢侯有罪,晋邢侯很愤怒,在朝堂上杀了叔鱼和雍子。 韩宣子问叔鱼的兄长叔向该如何处理此案,叔向说:三个人都应该治罪,应该将活着的人斩首示众,将已死的人枭首示众。 雍子自己知道所犯下的罪行,却贿赂叔鱼,让他置正直于不顾。 叔鱼因受贿而枉断案情,晋邢侯自作主张杀死二人,他们的罪行都一样的严重。 自己有罪恶却想要夺得美好的名声,这种做法叫作昏;贪得无厌,败坏了官员的名声这种行为称为默;杀人无所顾忌这种行为称为贼。 《夏书》中说:昏、默、贼,全都论罪当斩。 这就是帝舜时咎陶创立的刑罚。 于是杀死了晋邢侯,并且将雍子、叔鱼的尸首抬到集市上示众。 孔子说:叔向,有古人遗留的正直之风,治理国家用典制刑罚,不因为是自己的亲属就有所隐瞒。 三次说出叔鱼的罪过,不为他请求减刑,有人称赞他的义。 可以说是正直无私了。 平丘盟会,多次责备卫国贪财受贿,进而又宽宥卫国,这表明晋国并不是残暴成性。 让鲁国的季孙氏返回,并且指出季孙氏的奸诈,继而又宽宥鲁国,表明晋国并没有凌虐小国。 晋邢侯的案件,说他贪财,对他们三人依法处置,表明晋国在处理问题上不偏颇。 三次说话避免了三种罪恶,并且增加了三种好处。 虽然杀死自己的亲人却更显他的名声,这就是讲究义的结果。 【原文】郑有乡校,乡校之士,非论①执政。 鬷明欲毁乡校,子产曰:何以毁为也? 夫人朝夕退而游焉,以议执政之善②否。 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否者,吾则改之。 若之何其毁也? 我闻忠善以损怨,不闻立威以防③怨。 防怨犹防水也,大决④所犯,伤人必多,吾弗克救也。 不如小决使导之,不如吾所闻而药⑤之。 孔子闻是言也,曰:吾以是观之,人谓子产不仁,吾不信也。 【注释】①非论:议论的时候有指责的言语。 ②善:好的地方。 ③防:堵塞,防治。 ④决:决堤,决口。 ⑤药:治理好。 【译文】郑国有乡校,乡校的人讨论的时候非议执政者。 鬷明想把乡校给毁掉,子产说:为什么要毁掉呢? 百姓早上和晚上空闲的时候经常来这里游玩,在这里议论执政的好和坏。 他们说好的地方,我们就实行这些措施;他们说坏的地方,我们就改正。 为什么要摧毁它呢? 我听说诚实的话语能够减少怨恨,没有听说过用树立威风来防止怨恨的。 防止怨恨就好像防止洪水一样,堤岸决口的时候,受到伤害的人就会很多,我们没有办法救援。 还不如小规模地使堤岸决口,防水并且加以引导。 堵塞怨恨还不如我们听从了他们的言论并加以整治。 孔子听了这番话说:从这件事情观察子产,百姓说子产不仁爱,我不相信。 【原文】晋平公会①诸侯于平丘,齐侯及②盟。 郑子产争贡赋之所承③,曰:昔者天子班贡④,轻重以列尊卑,而贡,周之制也。 卑而贡重者甸服⑤。 郑伯,男也,而使从公侯之贡,惧弗给也,敢以为请。 自日中⑥争之,以至于昏。 晋人许⑦之。 孔子曰:子产于是行也,是以为国也。 《诗》云:乐只君子,邦家之基。 子产,君子之于乐者。 且曰:合诸侯而艺⑧贡事,礼也。 【注释】①会:会盟。 ②及:参与。 ③承:承担的贡赋。 ④班贡:确定好进贡的多少。 ⑤甸服:天子附近的地区。 ⑥日中:指中午。 ⑦许:同意。 ⑧艺:制定准则。 【译文】晋平公和诸侯在平丘会盟,齐侯参加了这次盟会。 郑国的子产在盟会上争论起了向霸主进贡物品的多少,他说道:以前天子确定进贡物品的多少时,是根据地位的尊卑决定的,贡赋源于周代的制度。 地位低下而贡物多的是天子都城周围的封国。 郑国是所有诸侯国中地位最低微的,如果让我们按照公侯的贡赋标准来进贡的话,恐怕是无法如数贡给的,因此我斗胆提出这些请求。 诸侯之间互相争论,从中午一直争论到了晚上,最终晋国同意了子产的要求。 孔子说:子产在这次盟会中,担当了国家基石的作用。 《诗经》上说:很高兴能够得到君子的帮助,他是国家的中流砥柱。 子产的行为就是君子所追求的快乐啊。 接着又说道:和各国诸侯盟会,一同定下贡赋的标准,这就是礼。 【原文】郑子产有疾,谓子太叔曰:我死,子必为政。 唯有德者能以宽①服民,其次莫如②猛。 夫火烈民望而畏③之,故鲜④死焉;水濡弱,民狎而翫之,则多死焉,故宽难。 子产卒,子太叔为政,不忍猛而宽,郑国多掠盗。 【注释】①宽:宽容的政策。 ②莫如:还不如。 ③畏:敬畏,害怕。 ④鲜:数量很少。 【译文】郑国的子产生病,对子太叔说:我死以后,你一定要当政。 只有有德行的人才能采用宽容的政治使百姓信服,如果不能这样做的话还不如用严厉的政策治理国家。 就好像在凶猛的火势面前,百姓害怕就不敢接近他们,所以很少有人死在火中。 水生性柔弱,人们经常疏忽轻慢它,因此死在水中的人就很多。 所以采用宽容的政策是很难的。 子产死后,子太叔当政,他不忍心用严厉的政策,就采用了宽容的政策,但是却导致郑国出现了很多抢劫的盗贼。 【原文】太叔悔之,曰:吾早从①夫子,必不及此。 孔子闻之,曰:善哉! 政宽则民慢②,慢则纠③于猛。 猛则民残,民残则施之以宽。 宽以济猛,猛以济宽,宽猛相济,政是以和。 【注释】①从:听从。 ②慢:怠慢。 ③纠:纠正,使改正。 【译文】太叔后悔地说:我如果早听从先生的话,就不会出现这种情况了。 孔子听说这件事后说:是啊。 政事太宽容的话,百姓就会怠慢;百姓怠慢后,纠正就要使用严厉的政策;政策严厉了百姓就会受到伤害;百姓受到伤害后就需要用宽容的政策来治理。 用宽容来调剂严厉,用严厉来调剂宽容,宽容和严厉是相辅相成的,这样国家的政治就能平和安稳。 【原文】《诗》云:民亦劳止,汔可小康。 惠此中国,以绥四方。 施之以宽①。 毋纵诡随,以谨无良。 式遏寇虐,惨不畏明。 纠之以猛②也。 柔远能迩,以定我王。 平之以和也③。 又曰:不竞不絿,不刚不柔,布政优优,百禄是遒。 和之至也。 子产之卒也,孔子闻之出涕,曰:古之遗爱。 【注释】①宽:宽容。 ②猛:严厉。 ③平:平定,安定。 和:温和。 【译文】《诗经》上说:老百姓很辛劳啊,应该让他们休息了。 爱护中原的百姓,就能安定四方。 这是实施宽容的政治。 不放纵诡诈欺骗,防止不良的行为。 要阻止那些残暴的人,他们残忍不怕天理。 这是用严厉来予以纠正。 安抚远方,善待近处,使君王安定。 这是以温和来安定国家。 《诗经》上又说:不争强不急躁,不刚猛不柔弱,施政宽容,福禄就会到来。 这是和的极致。 子产死了以后,孔子听到这个消息,流着泪说道:子产身上的仁爱,是古人遗留下来的大爱啊。 【原文】孔子适①齐,过泰山之侧,有妇人哭于野者而哀。 夫子式②而听之曰:此哀一似重③有忧者。 使子贡往问之。 而曰:昔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 子贡曰:何不去乎? 妇人曰:无苛政④。 子贡以告孔子。 子曰:小子识⑤之,苛政猛于暴虎。 【注释】①适:去,到。 ②式:通轼,车前的横木。 ③重:多个。 ④苛政:苛刻的政令。 ⑤识:记住。 【译文】孔子去齐国,从泰山经过的时候,看见有个妇人在野外很悲伤地哭。 孔子扶着车前的横木听了一段时间说:这个妇人好像有很多悲伤的事情。 于是派子贡去询问妇人。 妇人回答道:我的公公死在老虎的口下,我的丈夫也被老虎咬死了,现在我的儿子又被老虎咬死了。 子贡说:既然这样,为什么你还没有离开呢? 妇人说:因为这个地方没有苛刻的政令。 子贡把事情的缘由告诉孔子。 孔子说:你们要记住这件事,苛刻的政令比老虎还要厉害啊。 【原文】晋魏献子为政,分祁氏及羊舌氏之田,以赏诸大夫及其子成,皆以贤举①也。 又谓贾辛曰:今汝有力于王室,吾是以举汝,行乎敬之哉,毋堕②乃力。 孔子闻之曰:魏子之举也,近不失亲,远不失举,可谓义矣。 又闻其命贾辛,以为忠。 《诗》云:永言配命,自求多福。 忠也。 魏子之举也义,其命③也忠,其长有后于晋国乎! 【注释】①举:提拔。 ②堕:破坏。 力:功劳。 ③命:任命。 【译文】晋国的魏献子执政,分割了祁氏及羊舌氏的封地,赏赐每个大夫以及他自己的儿子成,这些人都是因为贤良而被提拔的。 他又对贾辛说:如今你对王室有功,因此我提拔了你,你要敬重你所享有的荣誉,不要破坏了你原有的功劳。 孔子听说了以后,说道:魏子这次提拔人才,既提拔了亲近的人又没有忽略疏远的人,可以称得上合乎道义了。 孔子又听说他任命贾辛为大夫,认为他很忠诚,说道:《诗经》上说:永远顺从天命,自己谋求福禄多多。 这就是忠诚。 魏子的提拔合乎于义,对官员的任命又体现了忠诚。 他的后人应当能长久地在晋国存在吧! 【原文】赵简子赋晋国一鼓①钟,以铸刑鼎,著范宣子所为刑书。 孔子曰:晋其亡乎,失其度②矣。 夫晋国将守唐叔③之所受法度,以经纬其民者也。 卿大夫以序守之,民是以能遵其道④而守其业。 贵贱不愆⑤,谓度也。 【注释】①一鼓:古以三十斤为一钧,四钧为一石,四石为一鼓,合四百八十斤。 ②度:法度。 ③唐叔:晋国的始祖,周成王之弟。 ④道:道义。 ⑤愆:错乱。 【译文】赵简子征收了四百八十斤铁,用来铸造刑鼎,并在上面刻上范宣子制定的刑书。 孔子知道了这件事情以后说:晋国快要灭亡了,因为他失去了应有的法度。 晋国应该用唐叔制定的法度来治理百姓。 公卿大夫按照各自的次序遵守那些法度,百姓能够遵守道义,守住家业。 贵和贱秩序不错乱,这才是平常所说的法度。 【原文】文公是以作执秩之官,为①被庐之法,以为盟主。 今弃②此度也而为刑鼎,民在鼎矣,何以尊贵? 何业之守也? 贵贱无序,何以为③国? 且夫宣子之刑,夷之蒐也,晋国乱制,若之何其为法乎? 【注释】①为:制定。 ②弃:放弃。 ③为:治理。 【译文】晋文公因此设置执掌法度的官员,又在被庐制定法令,成为了盟主。 但是现如今却废弃了这些做法,而制造刑鼎,百姓能够看到这个刑鼎上的条文,怎么能够显示出尊贵,怎么能够守护家业呢? 贵贱没有了原有的次序,怎么能够治理国家呢? 况且范宣子的刑书是在夷地阅兵的时候制定的,是晋国混淆的制度,怎么能称作法呢? 【原文】楚昭王有疾,卜曰:河神为祟①。 王弗祭,大夫请祭诸郊。 王曰:三代命②祀,祭不越望③。 江、汉、沮、漳,楚之望也。 祸福之至,不是过乎? 不谷④虽不德,河非所获罪也。 遂不祭。 孔子曰:楚昭王知大道矣,其不失国也宜哉。 《夏书》曰:维彼陶唐,率彼天常,在此冀方。 今失厥道,乱其纪纲,乃灭而亡。 又曰:允出兹在兹。 由己率常可矣。 【注释】①祟:鬼神在作怪。 ②命:规定。 ③越:超过。 望:古代称祭祀山川为望,因为是望而祭之。 ④不谷:诸侯对自己的谦称。 【译文】楚昭王生了病,占卜的人说:是黄河神在作祟。 楚昭王并没有去祭祀黄河神,大夫们请求在郊外祭祀。 楚昭王说:夏、商、周三代所制定的祭祀制度中,祭祀的对象是不能超过本国的山川的,长江、汉水、沮水以及漳水才是楚国应当祭祀的大川。 祸福的到来,不是应当经过它们的吗? 我虽然德行不够,但是并没有得罪黄河神。 因此就没有去祭祀黄河神。 孔子说:楚昭王是懂得大道的人,他没有失去国家也是应该的了。 《夏书》上说:那古代君王陶唐,遵循天道,据有中原这地方。 现在失去了治国之道,纲纪混乱,于是走向灭亡。 又说:付出与收获是相称的。 因此,让自己服从于常道就可以了。 【原文】卫孔文子使太叔疾出①其妻,而以其女妻之,疾诱其初妻②之娣,为之立宫③,与文子女如二妻之礼。 文子怒,将攻之。 孔子舍蘧伯玉之家,文子就而访焉。 孔子曰:簠簋④之事,则尝闻学之矣,兵甲之事,未之闻也。 退而命驾而行曰:鸟则择木,木岂能择鸟乎? 文子遽自止之,曰:圉⑤也岂敢度其私哉,亦访卫国之难⑥也。 将止,会季康子问冉求之战,冉求既对之,又曰:夫子播之百姓,质诸鬼神而无憾⑦,用之则有名。 康子言于哀公,以币⑧迎孔子,曰:人之于冉求,信之矣,将大用之。 【注释】①出:休妻。 ②初妻:前妻。 ③立宫:建造宫殿。 ④簠簋:古代的食器,这里是指祭祀之事。 ⑤圉:对自己的谦称。 ⑥难:祸患。 ⑦无憾:完美,无可挑剔。 ⑧币:财物。 【译文】卫国的孔文子让太叔疾休掉他的妻子,而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他为妻。 太叔疾又引诱了他前妻的妹妹,并为她建造了一座宫殿,让她和文子的女儿住在一起,对待她们都以妻子之礼。 文子恼怒,想要出兵攻打太叔疾。 当时孔子正居住在蘧伯玉家中,文子就前往去拜访孔子。 孔子说道:祭祀的事情,我曾经听说并学习过,但是打仗的事,我却从来都不知道的。 然后孔子退下,让人驾起马车就要走,说道:鸟儿能够选择栖息的树木,树木哪里能选择鸟呢? 文子急忙拦住,对孔子说道:我怎么敢为自己打算呢? 这也是为了防止卫国的祸患发生啊。 孔子这才准备留下。 恰好碰到季康子向冉求询问用兵之事,冉求用孔子的话回复了他,并且说道:我先生名声远扬于百姓之中,即便是求证于鬼神也无可挑剔,能够运用得当就可以名声远扬。 季康子就将这些话告诉给鲁哀公,鲁哀公便派人携带着财物前去迎接孔子,说道:人们对于冉求所说的都予以信任,我要将孔子的知识和智慧都尽可能地运用。 【原文】齐陈恒弒①其君简公,孔子闻之,三日沐浴而适朝,告于哀公曰:陈恒弒其君,请伐之。 公弗②许,三请,公曰:鲁为齐弱久矣,子之伐也,将若之何? 对曰:陈恒弒其君,民之不与③者半。 以鲁之众,加齐之半,可克④也。 公曰:子告季氏。 孔子辞,退而告人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 【注释】①弒:杀戮,杀害。 ②弗:没有。 ③不与:不归附。 ④克:攻克。 【译文】齐国的大夫陈恒杀了齐国的国君简公。 孔子听说这件事情后,沐浴三天然后才上朝,对鲁哀公说:陈恒杀了自己的国君,我请求您出兵去征讨他。 鲁哀公没有应允。 孔子再三请求。 鲁哀公说:齐国欺凌鲁国已经很长时间了,你想要我去攻打他们,那要怎么办呢? 孔子说:陈恒杀了他的国君,有一半的百姓是不会依附他的。 凭借鲁国的军队和一半齐国的百姓,这样就可以打败齐国。 鲁哀公说:你告诉季孙氏吧! 孔子告辞,出来后告诉别人说:我原先当过大夫,所以不敢不报告。 【原文】子张问曰:《书》云,高宗三年不言,言乃雍①。 有诸? 孔子曰:胡为其不然也? 古者天子崩②,则世子委政③于冢宰三年。 成汤既没,太甲听于伊尹,武王既丧,成王听于周公。 其义一也。 【注释】①雍:和谐。 ②崩:驾崩,指君王去世。 ③委政:把政事委托给大臣。 【译文】子张问孔子说:《尚书》上说:高宗三年都不议论政事,一主持政事政事就很和顺。 有没有这件事呢? 孔子说:怎么不能有这样的事情呢? 过去天子驾崩的时候,长子把国家大事交给冢宰托管,自己守孝三年。 商汤死的时候,太甲让伊尹执政;周武王死的时候,成王让周公执政。 它们的道理是一样的。 【原文】卫孙桓子侵齐,遇,败焉。 齐人乘之①,执②。 新筑大夫仲叔于奚以其众救桓子,桓子乃免。 卫人以邑赏仲叔于奚,于奚辞,请曲悬之乐③,繁缨以朝④,许之,书⑤在三官。 子路仕卫,见其政,以访孔子。 孔子曰:惜也,不如多与之邑。 惟器与名不可以假⑥人,君之所司也。 名以出信,信以守器,器以藏礼,礼以行义,义以生利,利以平民,政之大节也。 若以假人,与人政也,政亡则国家从之,不可止也。 【注释】①乘之:乘胜追击。 ②执:捉拿。 ③曲悬之乐:一种诸侯才有资格用的礼乐用器。 ④繁缨以朝:诸侯朝见君王之礼。 繁缨,马的装饰。 ⑤书:记载。 ⑥假:借给。 【译文】卫国的孙桓子对齐国发动侵略,两军相交时,卫国战败,齐国的军队乘胜追击,要捉拿孙桓子。 新筑大夫仲叔于奚率领众人去援救孙桓子,桓子才免于被齐人捉获。 卫国人拿城邑去奖赏仲叔于奚,仲叔于奚辞谢了城邑,而请求用曲悬之乐以及繁缨这样的诸侯之礼去朝见君王。 卫国的君王答应了,并且由三官记载了这件事。 子路当时在卫国做官,听说了这件事以后,就以此事去请教孔子。 孔子说道:遗憾啊,还不如多给他一些城邑。 唯有礼器和爵位是不可以借给他人,而是由国君所执掌的。 爵位是威信的象征,威信可以保护礼器;礼器又是礼制的体现,礼制可以使道义得以推行;道义又能产生利益,有了利益百姓才能得以安定,这是为政的关键。 如果将它们借给他人,就等于是将政权送给别人,政权失去了,国家也就会跟着灭亡,这种情势是不可以阻挡的。 【原文】公父文伯①之母,纺绩不解②。 文伯谏焉。 其母曰:古者王后亲织玄紞③,公侯之夫人加之纮綖④,卿之内子⑤为大带,命妇⑥成祭服,列士⑦之妻,加之以朝服,自庶士⑧已下,各衣其夫,社而赋事⑨,烝而献功⑩,男女纺绩,愆则有辟⑪,圣王之制也,今我寡也,尔又在位,朝夕恪勤⑫,犹恐亡先人之业,况有怠惰,其何以避辟? 孔子闻之曰:弟子志之,季氏之妇,可谓不过矣。 【注释】①公父文伯:一名歜,也叫公父歜,谥号文,鲁国大夫。 ②纺绩:古时将丝或者麻纺织成线。 不解:不懈,坚持不懈。 解,通懈。 ③玄紞:古代帽子上用来系玉瑱的黑色带子。 ④纮綖:帽子上系在下巴上的带子。 ⑤内子:古代卿大夫称自己的嫡妻为内子。 ⑥命妇:大夫的妻子称为命妇。 后来泛指有封号的妇女。 ⑦列士:为了与诸侯的士相区别,古时称天子的上士为列士,也称元士。 ⑧庶士:普通的士。 ⑨社而赋事:春季祭祀社神的时候负责分工,安排劳力。 ⑩烝而献功:冬季祭祀的时候要献上自己的功绩。 ⑪愆:过错、错误。 辟:刑、法。 ⑫恪勤:恭敬而勤恳。 【译文】公父文伯的母亲,常年坚持纺织,从不懈怠。 文伯劝她休息。 他的母亲说:古代王后亲自纺织玄紞,公侯的夫人还要额外纺织纮綖,卿的妻子纺织大带,命妇制作祭祀用的服装,列士的妻子,额外还要缝制朝服,自一般的士往下,妻子们都要为自己的丈夫缝制衣服,春季祭祀社神的时候安排劳力,冬季祭祀的时候献上自己的功绩。 男女争相立功,有过错就要依法处置,这是圣明先王制定的制度。 现在我一个人,你又在当官,每天早晚恭敬而又勤恳,担心丢掉先人的功业,况且万一有懈怠和懒惰的心理,又怎么能逃避刑法的惩治呢? 孔子听说这件事以后,说:弟子们要牢记,公父文伯的母亲,可以说没有一点过错啊! 【原文】樊迟问于孔子曰:鲍牵事齐君,执政不挠①,可谓忠矣,而君刖②之,其为至暗乎? 孔子曰:古之士者,国有道则尽忠以辅之,国无道则退身以避之。 今鲍庄子食③于淫乱之朝,不量主之明暗,以受大刖,是智之不如葵,葵犹能卫其足。 【注释】①不挠:行为不屈不挠。 ②刖:古代的一种刑罚,受刑的人被砍去双脚。 ③食:这里是在朝廷上做官。 【译文】樊迟问孔子说:鲍牵侍奉齐国的国君,治理国家的时候不屈不挠,可以称得上忠诚。 但是国君却把他的脚砍掉了。 这样看来齐国的国君真是昏庸到极点吗? 孔子说:古代有才能的人,国家政治清明的时候就尽力地辅佐,国家政治昏暗的时候,就退身避开。 现在鲍牵在昏暗淫乱的朝廷上做官,侍奉昏庸的君王,没有考虑到君王是不是贤明,所以才遭此大难被砍去了双脚。 他的智力还不如葵菜,葵苗虽然被掐,但是却知道保护根部。 不对田赋季孙想就田税的事征求孔子的意见,孔子没有回答,而私下里对冉求说,君子应按照礼的标准,多给一些,少征一些。 如果贪得无厌,虽然多征了田税,也不会满足。 何必问我呢? 【原文】季康子欲以一井田出法赋焉,使访①孔子。 子曰:丘弗识也。 冉有三发,卒曰:子为国老,待子而行,若之何子之不言? 孔子不对,而私②于冉有曰:求,汝来。 汝弗闻乎,先王制土,藉③田以力,而底④其远近;赋里以入,而量其有无;任力以夫⑤,而议其老幼。 于是鳏寡孤疾老者,有军旅之出,则征之,无则已。 其岁,收田一井,出稯秉缶米刍藁⑥不是过,先王以为之足。 君子之行必度于礼,施取其厚,事举其中⑦,敛从其薄。 若是其已,丘亦足矣。 不度于礼而贪冒无厌,则虽赋田将有不足。 且季孙若以行之而取法,则有周公之典在。 若欲犯法,则苟行之,又何访焉? 【注释】①访:请教。 ②私:私下里。 ③藉:凭借。 ④底:平衡。 ⑤夫:劳动力的计算单位。 ⑥稯禾秉缶米刍藁:用于粮食的数量词。 ⑦中:适度。 【译文】季康子想要按照一井田来征收赋税,派冉有前去请教于孔子。 孔子说:我不懂得这些。 冉有又问了好几次,最后说:您是国家的德高望重者,就等着您发表意见去施行了,您为什么不说话呢? 孔子还是没有当面回答他,而是私下对冉有说道:求,你过来,你难道没有听过吗? 先王制定土地制度时,是根据劳动力和田地的多少来分配的,并且根据远近来进行平衡调整,根据征收的赋税去估算居民收入的多少,派劳动力的时候以夫为计算单位,根据夫的标准来商议对老人幼儿的减免。 于是那些鳏寡孤疾老者就可以得以减免。 有战争发生的时候,就征收赋税,没有战事发生的时候就不去征收。 有战事发生的年岁,一份井田,出一稯禾,一秉牲口草料,一缶米,并不过分,先王觉得这些就足够了。 君子的举动,要根据礼来衡量,施舍时要力求厚实,做事情时要适中,征敛赋税时要尽可能地微薄。 如果能做到这些,我也就觉得足够了。 如果不根据礼来衡量,而是贪婪无度的话,那么即便是按照田亩来征收赋税也不行。 况且季康子想要行事符合法度的话,周公的典章制度可以用来作为依照。 如果想违反法度,随便行事的话,那请教我又有什么用呢? 【原文】子游问于孔子曰:夫子之极言子产之惠①也,可得闻乎? 孔子曰:惠在爱民而已矣。 子游曰:爱民谓之德教,何翅②施惠哉? 孔子曰:夫子产者,犹众人之母也,能食之,而不能教也。 子游曰:其事可言乎? 孔子曰:子产以所乘之车济冬涉者,是爱而无教也。 哀公问于孔子曰:二三大夫皆劝寡人使隆敬于高年③,何也? 孔子对曰:君之及此言也,将天下实赖之,岂唯鲁哉? 公曰:何也? 其义可得闻乎? 孔子曰:昔者有虞氏贵德而尚齿,夏后氏贵爵而尚齿,殷人贵富而尚齿,周人贵亲而尚齿,虞、夏、殷、周,天下之盛王也,未有遗年者焉。 年者,贵于天下久矣,次于事亲,是故朝廷同爵而尚齿,七十杖于朝,君问则席,八十则不仕朝,君问则就之,而悌达乎朝廷矣;其行也肩而不并,不错则随,斑白之老不以其任于路,而悌达乎道路矣;居乡以齿而老穷不匮,强不犯弱,众不暴寡,而悌达乎州巷矣;古之道,五十不为甸役④,颁禽隆之长者,而悌达乎蒐狩⑤矣;军旅什伍,同列则尚齿,而悌达乎军旅矣。 夫圣王之教,孝悌发诸朝廷,行于道路,至于州巷,放于蒐狩,循于军旅,则众感以义,死之而弗敢犯。 公曰:善哉! 寡人虽闻之,弗能成。 哀公问于孔子曰:寡人闻东益不祥⑥,信有之乎? 孔子曰:不祥有五,而东益不与⑦焉。 夫损人自益,身之不祥;弃老而取幼,家之不祥;释贤而任不肖⑧,国之不祥;老者不教,幼者不学,俗之不祥;圣人伏匿⑨,愚者擅权,天下不祥。 不祥有五,东益不与焉。 孔子适季孙,季孙之宰谒⑩曰:君使求假⑪于田,将与之乎? 季孙未言。 孔子曰:吾闻之君取于臣谓之取,与于臣谓之赐,臣取于君谓之假,与于君谓之献。 季孙色然悟曰:吾诚未达此义。 遂命其宰曰:自今已往,君有取之,一切不得复言假也。 【注释】①惠:恩惠、仁爱。 ②何翅:何啻,何止,怎么会。 ③隆敬:崇敬、敬重。 ④甸役:与田猎有关的差事,古时天子每出行狩猎,便要征发徒役。 ⑤蒐狩:指春天的狩猎活动。 蒐,同獀。 ⑥东益:在东侧扩建房屋。 祥:吉利的。 ⑦不与:不包括在内,不囊括其中。 ⑧不肖:不贤能。 ⑨伏匿:躲藏起来、隐藏起来。 ⑩谒:禀报、报告。 ⑪假:借用。 【译文】子游询问孔子说:先生盛赞子产的仁爱,我可以听听吗? 孔子说:子产的仁爱体现在对百姓呵护有加。 子游说:爱护百姓是道德教化的结果,又怎么会叫作仁爱呢? 孔子说:子产,如同众人的父母一样,能够供养他们,却不能教化他们。 子游说:这些事可以说说吗? 孔子说:子产让冬天徒步跋涉的人乘坐自己的车,这就是仁爱之举而不是教化啊。 哀公询问孔子说:有几个大夫都劝我,让我要敬重老人,这是为什么呢? 孔子回答说:大王如果能做到他们所说的那样,天下人将从中获得切实的好处,又怎么会只有鲁国百姓受益呢! 鲁哀公说:为什么这么说? 能说说其中的道理吗? 孔子说:过去有虞氏,以德行为重并且尊敬长者,夏后氏以爵位为重并且尊敬长者,殷商人以富贵为重并且尊敬长者,周人以双亲为重并且尊敬长者,有虞氏、夏、殷商、周,都是天下最兴盛的王朝,从来没有遗忘年长的人。 德高望重的长者,在天下受到重视由来已久了,事奉他们仅次于事奉双亲,因此朝廷中爵位相同的以长者为尊。 七十岁的长者拄着拐杖上朝,如果君王想要请教治国之道,就要为他在朝堂上备好坐席,八十岁的长者不在朝廷为官,如果君王想要请教治国之道,就要亲自去长者的家中请教,这样一来,孝敬长者的美好德行就会在朝廷中流行起来;与长者同行,肩膀不要与他并排,也不要错开应该紧随其后,头发斑白的老人不必背着重物在道路上前行,这样一来,孝顺长者这一美好德行就在道路上流传开来;居住乡里,以老者为尊,使贫穷的长者生活物资不匮乏,强者不欺负弱者,人多不欺负人少,这样一来孝顺长者的美好德行就在州巷中流传开来;按照古人的道理,不征发五十岁的人担任甸役,分发猎物将最多最好的一份留给长者,这样一来,孝顺长者的美好德行就会在狩猎中流传开来;行军作战中,同等爵位的要以长者为尊。 这样,孝顺长者的美好德行就在军队中流传开来了。 圣明的君王所教导的孝顺,要从朝廷本身发起,在道路上流行,到达州巷,适用于狩猎,在行军作战中也被遵循,如此,众人就会感受到孝悌的道理,就算是死也不敢去违背它。 鲁哀公说:太好了! 我虽然知道这个道理,但是却没做到。 鲁哀公询问孔子说:我听说在东边扩建房屋是不吉利的,真的有这种说法吗? 孔子说:不吉利的情况一共有五种,在东边扩建房屋不在五种之内。 为了一己私利损害他人利益,是个人身心不吉利;遗弃老人的建议而听从年幼的人的建议,是家庭的不吉利;放置贤能的人而任用不贤能的人,是国家的不吉利;老人不教育后人,年轻人不学习,是社会风气的不吉利;圣明的人躲藏起来,愚昧的人擅自利用权力,是天下的不吉利。 因此,不吉利的情况有五种,在东边扩建房屋不囊括其中。 孔子到季孙氏家里,季孙氏的管家报告说:君王请求将狩猎的田地借给他,我们要借吗? 季孙没有说话,孔子说:我听说,君王从臣子那里拿东西,称为取;君王给予臣子东西,称为赐;臣子从君王那里拿东西,称为借,臣子给予君王东西,称为献。 季孙氏脸色一变,立即领悟说:我真是不明白这个道理。 于是命令他的管家说:从今往后,君王如果要来取什么东西,一律不要说是借了。 发布时间:2025-06-01 17:35:09 来源:班超文学网 链接:https://www.banceo.com/article/123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