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卷五 五之三 内容: ◎魏葛屦诂训传第九陆曰:案《魏世家》及《左氏传》云:“姬姓国也。 ”《诗谱》云:“周以封同姓,其地虞舜、夏禹所都之域,地在古冀州雷首之北,析城之西,南枕河曲,北涉汾水。 ”魏谱魏者,虞舜、夏禹所都之地,○正义曰:《地理志》云:“河东郡有河北县,《诗》魏国也,晋献公灭之,封大夫毕万。 ”皇甫谧云:“舜所营都”,或云“蒲坂即河东县”,是也。 禹受禅,都平阳或安邑,皆属河东。 《五子之歌》怨太康失邦,其歌云:“惟彼陶唐,有此冀方。 今失厥道,乃厎灭亡。 ”《左传》引其文,服虔云:“尧居冀州,虞、夏因之,不迁居,不易民。 其陶唐、虞、夏之都大率相近,不出河东之界,故《书》责太康亡失。 ”然则魏都河北蒲坂,故安邑皆逼近之,故云“魏者,舜、禹所都之地”,谓境内有其都耳,魏不居其墟也。 ○在《禹贡》冀州雷首之北,析城之西,○正义曰:《禹贡》云:“壶口、雷首,至于太岳;厎柱、析城,至于王屋。 ”《地理志》云:“雷首在蒲坂南。 析城在濩泽西南。 ”皆在河东界内,是其属冀州也。 ○周以封同姓焉。 ○正义曰:襄二十九年《左传》曰:“虞、虢、焦、滑、霍、杨、韩、魏,皆姬姓。 ”是与周同姓也。 《魏世家》绝不知所封为谁,故言“周以封同姓”云。 其封域南枕河曲,北涉汾水。 ○正义曰:《地理志》云:“魏国,姬姓也,在晋之南河曲,故其《诗》曰‘彼汾一曲’,‘寘诸河之干兮’。 ”是南枕河曲也。 《汾沮洳》曰:“彼汾沮洳,言采其莫。 ”刺君采其菜于汾,明其垶逾汾矣,故知北涉汾水。 昔舜耕于历山,陶于河滨。 ○正义曰:《尚书传》文也。 彼注云:“历山在河东。 ”是舜耕之处在魏境也。 言“陶于河滨”,则在河北之滨,綯以历山相近,同为魏地,故连言之。 皇甫谧云:“言陶于河滨,即《禹贡》所谓陶丘,今济阴定陶之西南陶丘亭是也。 ”言河滨,明近河,不宜在济阴,谧之言谬耳。 ○禹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恶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 此一帝一王,俭约之化,于时犹存。 及今魏君,啬且褊急,不务广修德于民,教以义方。 ○正义曰:“教以义方”,隐三年《左传》石碏辞也。 感舜、禹之化,则应皆俭约,而《硕鼠》、《伐檀》又以刺君贪鄙者,虽遗风尚在,人性不同,不能使贪者皆俭。 因《葛屦》等刺俭者多,又其诗在先,故言俭约之化耳。 晋有唐之遗风,诗称唐国。 此有舜、禹旧化,其诗不称虞、夏者,晋初,唐叔封为唐侯,又能忧深思远,有尧之遗风,故谓之唐。 魏初无虞、夏之名,虞、夏又非诸侯之国,徒感俭约之化,啬且褊急,故《谱》本于舜、禹耳,无义,言虞,夏也。 尧、舜道同,而感有深浅者,时君政异故也。 ○其与秦、晋邻国,日见侵削,国人忧之。 ○正义曰:魏国西接于秦,北邻于晋。 桓四年《左传》曰:“秦师围魏。 ”是秦数伐之。 终为晋所灭,明晋亦侵之。 ○当周平、桓之世,魏之变风始作。 ○正义曰:周自幽王以上,诸侯未敢专征。 平、桓之后,以强凌弱。 今云“日见侵削”,明是诸侯专恣,故以为平、桓之时,变风始作。 ○至春秋鲁闵公元年,晋献公竟灭之,以其地赐大夫毕万。 自尔而后,晋有魏氏。 ○正义曰:郑言此者,见闵公已前,魏国尚存,故平、桓之世得作诗也。 魏无世家,而郑于左方中云:“《葛屦》至《十亩之间》为一君,《伐檀》、《硕鼠》为一君。 ”知者,以上五篇刺俭,下二篇刺贪,其事相反,故分为异君。 或父祖,或子孙,不可知也。 案襄二十九年《左传》,鲁为季札歌《魏》,曰:“美哉! 大而婉,俭而易行,以德辅此,则为明主。 ”但此诗并刺君,而季札美之者,美其有俭约之馀风,而无德以将之,失于太俭,故诗人刺之。 《葛屦》,刺褊也。 魏地陿隘,其民机巧趋利,其君俭啬褊急,而无德以将之。 险啬而无德,是其所以见侵削。 ○屦,俱具反。 褊,必浅反。 陿音洽,本或作“狭”,依字应作“陕”。 隘,于懈反。 巧如字,徐苦孝反。 趋,七须反,徐七喻反。 啬音色。 [疏]“《葛屦》二章,上章六句,下章五句”至“将之”。 ○正义曰:作《葛屦》诗者,刺褊也。 所以刺之者,魏之土地既以狭隘,故其民机心巧伪以趋于利,其君又俭啬且福急,而无德教以将抚之,令魏俗弥趋于利,故刺之也。 言魏地狭隘者,若地广民稀,则情不趋利;地狭民稠,耕稼无所,衣食不给。 机巧易生。 人君不知其非,反覆俭啬褊急,德教不加于民,所以日见侵削,故举其民俗君情以刺之。 机巧趋利,首章上四句是也。 俭啬,言爱物;褊急,言性躁,二者大同,故直云刺褊,卒章下二句是也。 上章下二句,下章上三句,皆申说未三月之妇不可缝裳,亦是趋利之事也。 ○笺“俭啬”至“侵削”。 ○正义曰:以下《园有桃》及《陟岵》序皆云“国小而迫,日以侵削”,故笺采下章而言其刺之意。 纠纠葛屦,可以屦霜? 纠纠,犹缭缭也。 夏葛屦,冬皮屦。 葛屦非所以屦霜。 笺云:葛屦贱,皮屦贵,魏俗至冬犹谓葛屦可以屦霜,利其贱也。 ○纠,吉黝反,沈居酉反。 缭音了,沈音辽。 掺掺女手,可以缝裳? 掺掺,犹纤纤也。 妇人三月庙见,然后执妇功。 笺云:言女手者,未三月未成为妇。 裳,男子之下服,贱,又未可使缝。 魏俗使未三月妇缝裳者,利其事也。 ○掺,所衔反,又所感反,徐又息廉反,《说文》作“攕”,山廉反,云:“好手貌。 ”纤,息廉反。 见,贤遍反。 要之襋之,好人服之。 要,衤要也。 襋,领也。 好人,好女手之人。 笺云:服,整也。 衤要也领也在上,好人尚可使整治之。 谓属着之。 ○要,于遥反。 襋,纪力反。 属音烛。 着,直略反。 [疏]“纠纠”至“服之”。 ○正义曰:魏俗趋利,言纠纠然夏日所服之葛屦,魏俗利其贱,至冬日犹谓之可以屦寒霜;掺掺然未成妇之女手,魏俗利其士,新来嫁犹谓之可以缝衣裳。 又深讥魏俗,言衤要之也,领之也,在上之衣尊,好人可使整治之。 裳乃服之亵者,亦使女手缝之,是其趋利之甚。 ○传“纠纠”至“屦霜”。 ○正义曰:纠纠为葛屦之状,当为稀疏之貌,故云犹缭缭也。 《士冠礼》云:“屦,夏用葛,冬皮屦可也。 ”《士丧礼》云:“夏葛屦,冬白屦。 ”注云:“冬皮屦,变言白者,明夏时用葛亦白也。 ”是衣服之宜,当夏葛屦,冬皮屦也。 《月令》“季秋霜始降”,则屦霜自秋始。 言冬者,以屦霜为寒,而言冬为寒甚,故传据《仪礼》而举冬以言之也。 凡屦,冬皮夏葛,则无用丝之时。 而《少仪》云“国家靡币,君子不履丝屦”者,谓皮屦以丝为饰也。 《天官·屦人》说屦舄之饰有絇、繶、纯,是屦用丝为饰。 夏日之有葛屦,犹絺绤所以当暑,特为便于时耳,非行礼之服。 若行礼之服,虽夏犹当用皮。 郑于《周礼》注及《志》言“朝祭屦舄,各从其裳之色”,明其不用葛也。 ○传“掺掺”至“妇功”。 ○正义曰:掺掺为女手之状,则为纤细之貌,故云“犹纤纤”。 《说文》云:“纤,好手。 ”《古诗》云“纤纤出素手”,是也。 下云“宛然左辟”,是已人夫家。 既入夫家,仍云“女手”,明是未成妇也。 《曾子问》云:“三月而庙见,称来妇。 ”又云:“女未庙见而死,归葬于女氏之党,示未成妇也。 ”则知既庙见者为成妇矣。 既成为妇,则当家士尽为。 此讥使之缝裳,明是未可缝裳,故云“三月庙见,然后执妇功”。 三月庙见,谓无舅姑者。 妇入三月,乃见于舅姑之庙。 若有舅姑,则《士婚礼》所云“质明,赞见妇于舅姑”,不待三月也。 虽于昏之明旦即见舅姑也,亦三月乃助祭行,故《易·归妹》注及郑《箴膏盲》皆引《士昏礼》云:“妇入三月,而后祭行。 ”然则虽见舅姑,犹未祭行,亦未成妇也。 成妇虽待三月,其婚则当夕成矣。 《士昏礼》云:“其夕,衽席于奥,良席在东,皆有枕,北趾。 主人人,亲脱妇缨,烛出。 ”注云:“婚礼毕,将卧息。 ”又《駮异义》云:“昏礼之暮,枕席相连。 ”是其当夕成昏也。 ○笺“言女”至“其事”。 ○正义曰:以妇人之服不殊裳,故知所言裳者,指男子之下服也。 《曲礼》曰:“诸母不漱裳。 ”唯举裳不漱,则衣可漱。 明裳为贱。 ○传“要衤要”至“之人”。 ○正义曰:《士丧礼》云:“襚者,左执领,右执要。 ”又曰:“襚者,以褶必有裳,执衣如初。 ”注云:“帛为褶,无絮。 虽复与襌同,有裳乃成称。 ”然则襚服有衣有裳,而左右执之,则左执衣领,右执裳要。 此要谓裳,要字宜从衣,故云“要,衤要也”。 要是裳衤要,则衤亲为衣领。 《说文》亦云:“襋,衣领也。 ”二者于衣于裳各在其上,且又功少,故好人可使整治属着之。 上云“女手”,此云“好人”,故云“好人,女手之人”。 今定本云“好人,好女手之人”者,义亦通。 好人提提,宛然左辟,佩其象揥。 提提,安谛也。 宛,辟貌。 妇至门,夫揖而入,不敢当尊,宛然而左辟。 象揥,所以为饰。 笺云:妇新至,慎于威仪。 如是使之,非礼。 ○提,徒兮反。 宛,于阮反。 辟音避,注同,一音婢亦反。 揥,敕帝反。 谛音帝。 维是褊心,是以为刺。 笺云:魏俗所以然者,是君心褊急无德教使之耳,我是以刺之。 [疏]“好人”至“为刺”。 ○正义曰:言好人初至,容貌安详,审谛提提然。 至门之时,其夫揖之,不敢当夫之揖,宛然而左辟之,又佩其象骨之揥以为饰。 敬慎威仪如是,何故使之缝裳? 魏俗所以然者,维是魏君褊心无德教使然,我是以为此刺也。 ○传“提提”至“为饰”。 ○正义曰:《释训》云:“提提,安也。 ”孙炎曰:“提提,行步之安也。 ”言安谛,谓行步安舒而审谛也。 《士昏礼》云:“妇至,主人揖妇以入。 及寝门,揖入。 ”是妇至门,夫揖而入也。 此好人不敢当夫之尊,故宛然而左还辟之。 不敢当主,故就客位。 ○笺“魏俗”至“刺之”。 ○正义曰:如此笺,则魏俗之趋利由君也。 序云“魏地狭隘,其民机巧趋利”,则似魏俗先然与? 此反者,魏俗趋利,实由地狭使然。 人君当知其不可,而以政反之。 今君乃俭啬且褊急,而无德教,至使民俗益复趋利,故刺之。 《葛屦》二章,一章六句,一章五句。 《汾沮洳》,剌俭也。 其君俭以能勤,剌不得礼也。 ○汾沮洳,汾音扶云反,沮音子预反,洳音如预反。 “其君子”,一本无“子”字。 [疏]“《汾沮洳》三章,章六句”至“得礼”。 ○正义曰:作《汾沮洳》诗者,刺俭也。 其君好俭而能勤,躬自采菜,刺其不得礼也。 彼汾沮洳,言采其莫。 汾,水也。 沮洳,其渐洳者。 莫,菜也。 笺云:言,我也。 于彼汾水渐洳之中,我采其莫以为菜,是俭以能勤。 ○莫音暮。 渐如字,又接廉反。 彼其之子,美无度。 笺云:之子,是子也。 是子之德,美无有度,言不可尺寸。 美无度,殊异乎公路。 路,车也。 笺云:是子之德,美信无度矣。 虽然,其采莫之事,则非公路之礼也。 公路,主君之軞车,庶子为之,晋赵盾为軞车之族是也。 ○軞,本作“旄”,音毛。 盾,徒本反。 [疏]“彼汾”至“公路”。 ○正义曰:由魏君俭以能勤,于彼汾水渐洳之中,我魏君亲往采其莫以为菜,是俭而能勤也。 彼其采莫之子,能勤俭如是,其美信无限度矣,非尺寸可量也。 美虽无度,其采莫之士殊异于公路,贱官尚不为之,君何故亲采莫乎? 刺其不得礼也。 ○传“汾水”至“莫菜”。 ○正义曰:汾是水名。 沮洳,润泽之处,故为渐洳。 “莫,菜”者,陆机《疏》云:“莫,茎大如箸,赤节,节一叶,似柳,叶厚而长,有毛刺。 今人缫以取茧绪。 其味酢而滑,始生可以为羹,又可生食。 五方通谓之酸迷,冀州人谓之乾绛,河、汾之间谓之莫。 ”案王肃、孙毓皆以为大夫采菜,其《集注序》云:“君子俭以能勤。 ”案今定本及诸本序直云“其君”,义亦得通。 ○笺“之子”至“尺寸”。 ○正义曰:“之子,是子”,《释训》文。 《宛丘》云:“游荡无度。 ”《宾之初筵》云:“饮酒无度。 ”皆谓无节度也。 此不得为美无节度,故为无复度限,言不可以尺寸量也。 ○笺“是子”至“是也”。 ○正义曰:公路与公行一也。 以其主君路车谓之公路,主兵车之行列者则谓之公行,正是一官也。 宣二年《左传》云:“晋成公立,乃宦卿之适,以为公族。 又宦其馀子,亦为馀子,其庶子为公行。 赵盾请以括为公族,公许之。 冬,赵盾为軞车之族。 ”是其事也。 赵盾自以为庶子,让公族而为公行,言为軞车之族,明公行掌軞车。 服虔云:“軞车,戎车之倅。 ”杜预云“公行之官”,是也。 其公族则适子为之,掌君宗族。 成十八年《左传》曰:“晋荀会、栾黡、韩无忌为公族大夫,使训卿之子弟恭俭孝悌。 ”是公族主君之同姓,故下笺云“公族,主君同姓昭穆”,是也。 传有公族、馀子、公行,此有公路、公行、公族,知公路非馀子者,馀子自掌馀子之政,不掌公车,不得谓之公路,明公路即公行,变文以韵句耳。 此公族、公行,诸侯之官,故魏、晋有之。 天子则巾车掌王之五路,车仆掌戎车之倅。 《周礼》六官,皆无公族、公行之官,是天子诸侯异礼也。 彼汾一方,言采其桑。 笺云:采桑,亲蚕事也。 彼其之子,美如英。 万人为英。 美如英,殊异乎公行。 公行,从公之行也。 笺云:从公之行者,主君兵车之行列。 ○行,户郎反,注同。 [疏]传“万人为英”。 ○正义曰:《礼运》注云:“英,俊选之尤者。 ”则英是贤才绝异之称。 此传及《尹文子》皆“万人为英”。 《大戴礼·辨名记》云:“千人为英。 ”异人之说殊也。 彼汾一曲,言采其藚。 藚,水舄也。 ○藚音续,一名牛唇,《说文》音其或反。 舄音昔。 [疏]传“藚,水舄”。 ○正义曰:《释草》云:“藚,牛唇。 ”李巡曰:“别二名。 ”郭璞引《毛诗传》曰:“水蕮也。 如续断寸寸有节,拔之可复。 ”陆机《疏》云:“今泽蕮也。 其叶如车前草大,其味亦相似,徐州广陵人食之。 ”彼其之子,美如玉。 美如玉,殊异乎公族。 公族,公属。 笺云:“公族,主君同姓昭穆也。 ”○昭,绍遥反,《说文》作“佋”。 《汾沮洳》三章,章六句。 《园有桃》,刺时也。 大夫忧其君国小而迫,而俭以啬,不能用其民,而无德教,日以侵削,故作是诗也。 [疏]“《园有桃》二章,章十二句”至“是诗”。 ○正义曰:俭啬不用其民,章首二句是也。 大夫忧之,下十句是也。 由无德教,数被攻伐,故连言国小而迫,口以侵削,于经无所当也。 园有桃,其实之殽。 兴也。 园有桃,其实之食。 国有民,得其力。 ○笺云:魏君薄公税,省国用,不取于民,食园桃而已。 不施德教民,无以战,其侵削之由,由是也。 ○殽,本又作“肴”,音爻。 省,色领反。 心之忧矣,我歌且谣。 曲合乐曰歌,徒歌曰谣。 ○笺云:我心忧君之行如此,故歌谣以写我忧矣。 ○谣音遥。 行,下孟反,下文“行国”同。 不我知者,谓我士也骄。 笺云:士,事也。 不知我所为歌谣之意者,反谓我于君事骄逸故。 ○所为,于伪反,下“所为”皆同。 彼人是哉,子曰何其! 夫人谓我欲何为乎? ○笺云:彼人,谓君也。 曰,于也。 不知我所为忧者,既非责我,又曰:君俭而啬,所行是其道哉。 子于此忧之,何乎? ○何其,音基,下章同。 夫人,音符。 何为,如字。 心之忧矣,其谁知之? 笺云:如是则众臣无知我忧所为也。 其谁知之,盖亦勿思! 笺云:无知我忧所为者,则宜无复思念之以自止也。 众不信我,或时谓我谤君,使我得罪也。 ○[疏]“园有”至“勿思”。 ○毛以为,园有桃,得其实为之殽,以兴国有民,得其力为君用。 今魏君不用民力,又不施德教,使国日以侵削,故大夫忧之,言己心之忧矣,我遂歌而且谣,以写中心之忧。 不知我者,见我无故歌谣,谓我于君事也骄逸然,故彼人又言云:“君之行是哉! 子之歌谣,欲何其为乎? ”彼人既不知我而责我矣,而我心之忧矣,其谁能知之? 既无知我者,或谤我使我得罪,其有谁能知之? 我盖欲亦自止,勿复思念之。 彼人正谓不知我者。 曰、其并为辞。 ○郑以为,园有桃,魏君取其实为之殽。 不兴为异。 又以彼人为君,曰为于言不知我者,谓我于君事骄逸。 又言彼君之行俭而啬,是其道哉! 子于此忧之何? 馀同。 ○笺“魏君”至“由是”。 ○正义曰:魏君薄于公税,乃是人君美事,而刺之者,公家税民有常,不得过度,故《孟子》曰:“欲轻之于尧、舜,大貉小貉;欲重之于尧、舜,大桀小桀。 ”十一而税,下富上尊,是税三不得薄也。 《郑志》答张逸亦云:“税法有常,不得保”今魏君不取于民,唯食闽桃而已,非徒薄于一,故刺之。 《中庸》云:“时使薄敛。 ”《左传》称晋悼公薄赋敛,所以复霸,皆薄为美。 以当时莫不厚税,故美其薄赋敛耳。 鲁哀公曰:“二,吾犹不足。 ”是当时皆重敛也。 易传者以云其实之殽,明食桃为殽,即是俭啬之事。 ○传“曲合”至“曰谣”。 ○正义曰:《释乐》云:“徒歌谓之谣。 ”孙炎曰:“声消摇也。 ”此文歌谣相对,谣既徒歌,则歌不徒矣,故云“曲合乐曰歌”。 乐即琴瑟。 《行苇》传曰:“歌者,合于琴瑟也。 ”歌谣对文如此。 散则歌为总名。 《论语》云“子与人歌”,《檀弓》称“孔子歌曰:‘泰山其颓乎’”之类,未必合乐也。 ○传“夫人谓我欲何为乎”。 ○正义曰:夫人即经之彼人也。 今定本云“彼人”,不云“夫人”,义亦通也。 “何为”即经之“何其”也。 彼人谓我何为者,言彼不知我者之人,谓我歌谣无所为也。 笺以上已云“不知我者”,此无为更斥彼人,故以为彼人斥君也。 “曰,于”,《释诂》文。 园有棘,其实之食。 棘,枣也。 ○棘,纪力反,从两束,俗作“栜”同。 心之忧矣,聊以行国。 笺云:“聊,且,略之辞也。 聊出行于国中,观民事以写忧。 不我知者,谓我士也罔极。 极,中也。 笺云:见我聊出行于国中,谓我于君事无中正。 彼人是哉,子曰何其! 心之忧矣,其谁知之? 其谁知之,盖亦勿思! 《园有桃》二章,章十二句。 《陟岵》,孝子行役,思念父母也。 国迫而数侵削,役乎大国,父母兄弟离散,而作是诗也。 役乎大国者,为大国所征发。 ○岵,音户。 此传及解“屺”共《尔雅》不同。 王肃依《尔雅》。 数音朔。 “侵削”,本或作“国小而迫,数见侵削”者,误。 [疏]“《陟岵》三章,章六句”至“是诗”。 ○正义曰:首章望父,二章望母,卒章望兄。 叙言其思念之由,经陈思念之事。 经无弟,而序言之者,经以父母与兄,己所尊敬,故思其戒。 其实弟亦离散,故序言之以协句。 今定本云“国迫而数侵削”,义亦通也。 ○笺云“役乎”至“徵发”。 ○正义曰:笺以文承数见侵削,嫌为从役以拒大国,故辨之云“为大国所征发”也。 知者,以言“役乎大国”,则为大国所役,犹《司寇》云“役诸司空”,则为司空所役,明是大国征发之。 陟彼岵兮,瞻望父兮。 山无草木曰岵。 笺云:孝子行役,思其父之戒,乃登彼岵山,以遥瞻望其父所在之处。 ○处,昌虑反。 父曰:“嗟,予子! 行役夙夜无已。 笺云:予,我。 夙,早。 夜,莫也。 无已,无解倦。 ○莫音暮。 解音介。 上慎旃哉! 犹来无止。 旃,之。 犹,可也。 父尚义。 笺云:上者,谓在军事作部列时。 ○旃,之然反。 [疏]“陟彼”至“无止”。 ○正义曰:孝子在役之时,以亲戚离散而思念之。 言己登彼岵山之上兮,瞻望我父所在之处兮。 我本欲行之时,而父教戒我曰:“嗟汝我子也,汝从军行役在道之时,当早起夜寐,无得已止。 ”又言:“若至军中,在部列之上,当慎之哉,可来乃来,无止军事而来。 若止军事,当有刑诛。 ”故深戒之。 ○传“山无草木曰岵”。 ○正义曰:《释山》云:“多草木岵,无草木屺。 ”传言“无草木曰岵”,下云“有草木曰屺”,与《尔雅》正反,当是转写误也。 定本亦然。 ○传“旃之”至“尚义”。 ○正义曰:此旃与《采苓》“舍旃”,旃皆为足句,故训为“之”。 “犹,可”,《释言》文。 父尚义者,解孝子所以称父戒己之意,由父之于子尚义,故戒之。 二章传曰“母尚恩”,卒章传曰“兄尚亲”,皆于章末言之,俱明见戒之意,以其恩义亲故也。 文十八年《左传》曰:“舜举八元,使布五教于四方,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 ”恩即慈也,亲则友也。 ○笺“上者”至“列时”。 ○正义曰:上言行役,是在道之辞也。 此变言上,又云可来乃来,明在军上为部分行列时也。 《曲礼》曰:“左右有局,各司其局。 ”注云:“局,部分也。 ”谓军中各有所部为行列之分,与此一也。 陟彼屺兮,瞻望母兮。 山有草木曰屺。 笺云:此又思母之戒,而登屺山而望之也。 ○屺音起。 母曰:“嗟,予季! 行役夙夜无寐。 季,少子也。 无寐,无耆寐也。 ○少,诗照反。 耆,常志反。 上慎旃哉! 犹来无弃。 ”母,尚恩也。 陟彼冈兮,瞻望兄兮。 兄曰:“嗟,予弟! 行役夙夜必偕。 偕,俱也。 上慎旃哉! 犹来无死。 ”兄尚亲也。 《陟岵》三章,章六句。 《十亩之间》,刺时也。 言其国削小,民无所居焉。 ○亩,莫后反,古作“晦”,俗作“亩”,皆同。 [疏]“《十亩之间》二章,章三句”至“居焉”。 ○正义曰:经二章,皆言十亩一夫之分,不能百亩,是为削校无所居,谓土田狭隘,不足耕垦以居生,非谓无居宅也。 十亩之间兮,桑者闲闲兮,闲闲然,男女无别,往来之貌。 笺云:古者一夫百亩,今十亩之间,往来者闲闲然,削小之甚。 ○间间音闲,本亦作“闲”。 别,彼列反。 行与子还兮! 或行来者,或来还者。 ○还,本亦作“旋”。 [疏]“十亩”至“还兮”。 ○正义曰:魏地狭隘,一夫不能百亩,今才在十亩之间,采桑者闲闲然,或男或女,共在其间,往来无别也。 又叙其往者之辞,乃相谓曰:行与子俱回还兮。 虽则异家,得往来俱行,是其削小之甚也。 ○传“闲闲”至“之貌”。 ○正义曰:此言“之间”,则一家之人共采桑于其间,地狭隘无所相避,故言男女无别。 闲闲然,为往来之貌。 此章既言“之间”,故下章言“之外”。 地傍径路,行非一家,故言“泄泄”为“多人之貌”。 ○笺“古者”至“之甚”。 ○正义曰:《王制》云“制农田百亩”,《地官·遂人》云“夫一廛田百亩”,《司马法》曰“亩百为夫”,是一夫百亩也。 此言其正法耳。 《周礼》:“上地,家百亩;中地,家二百亩,下地,家三百亩。 ”又云遂上地“有菜五十亩”,其废易相通,皆二百亩也。 《孟子》曰“五亩之宅,树之以桑”,则野田不树桑。 《汉书·食货志》云:“田中不得有树,用妨五穀。 ”此十亩之中言有桑者,《孟子》及《汉志》言其dafa耳。 民之所便,虽田亦树桑,故上云“彼汾一方,言采其桑”。 古者侵其地而虏其民,此得地狭民稠者,以民有畏寇而内入,故地狭也。 一夫百亩,今此十亩,相率十倍,魏虽削小,未必即然,举十亩以喻其狭隘耳。 ○传“或行来者,或来还者”。 ○正义曰:云“还兮”,相呼而共归。 下云“逝兮”,相呼而共往。 传探下章之意,故云“或行来者,或来还者”。 见往来相须,故总解之。 十亩之外兮,桑者泄泄兮,泄泄,多人之貌。 ○泄,以世反。 行与子逝兮! 笺云:逝,逮也。 ○逮,徒赉反,又徒帝反。 《十亩之间》二章,章三句。 《伐檀》,刺贪也。 在位贪鄙,无功而受禄,君子不得进仕尔。 ○檀,徒丹反,木名。 [疏]“《伐檀》三章,章九句”至“仕尔”。 ○正义曰:在位贪鄙者,经三章皆次四句是也。 君子不得进仕者,首章三句是也。 经、序倒者,序见由在位贪鄙,令君子不得仕,如其次以述之;经先言君子不仕,乃责在位之贪鄙,故章卒二句皆言君子不素飧,以责小人之贪,是终始相结也。 此言在位,则刺臣。 明是君贪而臣效之,虽责臣,亦所以刺君也。 坎坎伐檀兮,寘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 坎坎,伐檀声。 寘,置也。 干,厓也。 风行水成文曰涟。 伐檀以俟世用,若俟河水清且涟。 笺云:是谓君子之人不得进仕也。 ○坎,苦感反。 寘,之豉反。 涟,力缠反。 猗,于宜反,本亦作“漪”,同。 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 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 种之曰稼。 敛之曰穑。 一夫之居曰廛。 貆,兽名。 笺云:是谓在位贪鄙,无功而受禄也。 冬猎曰狩。 宵田曰猎。 胡,何也。 貉子曰貆。 ○廛,本亦作“”,又作“厘”,直连反。 古者一夫田百亩,别受都邑五亩之地居之,故《孟子》云“五亩之宅”,宅是也。 县音玄,下皆同。 貆,本亦作“狟”,音桓,徐、郭音暄,貉子也。 宵音消,夜也。 貉,户各反,依字作“貈”。 彼君子兮,不素餐兮! 素,空也。 笺云:彼君子者,斥伐檀之人,仕有功乃肯受禄。 ○餐,七丹反,《说文》作“餐”,云:“或从水。 ”《字林》云:“吞食也。 ”沈音孙。 [疏]“坎坎”至“餐兮”。 ○正义曰:言君子之人不得进仕,坎坎然身自斩伐檀木,置之于河之厓,欲以为轮辐之用。 此伐檀之人既不见用,必待明君乃仕,若待河水澄清,且有波涟猗然也。 君子不进,由在位贪鄙,故责在位之人云:汝不亲稼种,不亲敛穑,何为取禾三百夫之田穀兮? 不自冬狩,不自夜猎,何为视汝之庭则有所悬者是貆兽兮? 汝何为无功而妄受此也? 彼伐檀之君子,终不肯而空餐兮,汝何为无功而受禄,使贤者不进也? ○传“坎坎”至“且涟”。 ○正义曰:以下云漘、侧,则是厓畔之处,故云“干,厓也”。 《易·渐卦》“鸿渐于干”,注云:“干谓大水之傍,故停水处。 ”与此同也。 风行吹水而成文章者曰涟。 此云“涟猗”,下云“直猗”、“沦猗”。 涟、直、沦论水波之异,猗皆辞也。 《释水》云:“河水清且澜猗。 大波为澜。 小波为沦。 直波为径。 ”李巡云:“分别水大小曲直之名。 ”郭璞曰:“澜言涣澜也。 沦言蕴沦也。 径言径侹也。 ”涟、澜虽异而义同。 此诗涟、沦举波名直,波不言径而言直者,取韵故也。 下二章言“伐辐”、“伐轮”,则此伐檀为车之轮、辐,非待河水之清方始用之。 而经于“河干”之下即言“河水清”,故解其意。 此人不得进仕,伐檀隐居,以待可仕之世,若待河水清且涟猗然也。 河水性浊,清则难待,犹似闇主常多,明君稀出。 既云置檀河厓,因即以河为喻。 襄八年《左传》云:“俟河之清,人寿几何? ”《易纬》云:“王者太平嘉瑞之将出,则河水先清。 ”是河水稀清,故以喻明君稀出也。 ○传“种之”至“兽名”。 ○正义曰:以稼穑相对,皆先稼后穑,故知种之曰稼,敛之曰穑。 若散则相通。 《大田》云“曾孙之稼”,非唯种之也。 《汤誓》曰“舍我穑事”,非唯敛之也。 一夫之居曰廛,谓一夫之田百亩也。 《地官·遂人》云:“夫一廛,田百亩。 ”司农云:“廛,居也。 ”扬子云“有田一廛”,谓百亩之居,与此传同也。 《地官·载师》云:“巿廛之征。 ”郑司农云:“廛,巿中空地,未有肆;城中空地,未有宅者也。 ”玄谓:“廛者,若今云邑、居、里矣。 廛,民居之区域也。 里,居也。 ”以廛、里任国中。 而《遂人》授民田,“夫一廛,田百亩”,是廛不谓民之邑居在都城者与? 则郑谓廛为民之邑居,不为一夫之田者,以廛者民居之名。 夫田与居宅同名为廛,但《周礼》言“夫一廛”,复言“田百亩”,百亩既是夫田,故以廛为居宅,即《孟子》云“五亩之宅”是也。 以《载师》连巿言之,故准《遂人》以廛为邑居。 此言“胡取禾三百廛”,取禾宜于田中,故从传“一夫之居”,不易之。 《释兽》云:“貈子,貆。 ”郭璞曰:“其雌者名。 ,乃刀反。 今江东通呼貉为。 ”○笺“是谓”至“曰貆”。 ○正义曰:《释天》云:“冬猎为狩,宵田为獠。 ”李巡曰:“冬围守而取禽。 ”故郭璞曰:“獠,犹燎也,今之夜猎载炉照者也。 江东亦呼猎为獠。 ”《管子》曰:“獠猎毕弋。 ”是獠为猎之别名。 经云“不狩不猎”,则狩与猎别,故以猎为宵田。 此对文耳。 散即猎通于昼夜,狩兼于四时,若《周礼》云“大田猎”,《王制》云“佐车止则百姓田猎”,不必皆宵田也。 《中候》云“秦伯出狩”,《驷驖》云“从公于狩”,未必皆冬猎也。 《释天》又云:“火田为狩。 ”孙炎曰:“放火烧草,守其下风。 ”是狩非独冬猎之名也。 坎坎伐辐兮,寘之河之侧兮,河水清且直猗。 辐,檀辐也。 侧犹厓也。 直,直波也。 ○辐音福。 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亿兮? 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特兮? 万万曰亿。 兽三岁曰特。 笺云:十万曰亿。 三百亿,禾秉之数。 彼君子兮,不素食兮! [疏]传“万万”至“曰特”。 ○正义曰:万万曰亿,今数然也。 传以时事言之,故今《九章算术》皆以万万为亿。 兽三岁曰特,毛氏当有所据,不知出何书。 ○笺“十万”至“之数”。 ○正义曰:笺以《诗》、《书》古人之言,故合古数言之。 知古亿十万者,以田方百里,于今数为九百万亩,而《王制》云“方百里,为田九十亿亩”,是亿为十万也,故彼注云:“亿,今十万。 ”是以今晓古也。 《楚语》云:“百姓千品万官亿丑。 ”皆以数相十,是亿十万也。 诗内诸言亿者,毛、郑各从其家,故《楚茨》笺、传与此同。 三百亿与三百廛、三百囷相类。 若为釜斛之数,则大多不类,故为禾秉之数。 秉,把也,谓刈禾之把数。 《聘礼》注云“秉谓刈禾盈把”,是也。 坎坎伐轮兮,寘之河之漘兮,河水清且沦猗。 檀可以为轮。 漘,厓也。 小风水成文转如轮也。 ○轮音沦,漘,顺伦反,本亦作“”。 沦音伦,《韩诗》云:“顺流而风曰沦。 沦,文貌。 ”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囷兮? 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鹑兮? 圆者为囷。 鹑,鸟也。 ○囷,丘沦反,圆仓。 鹑音纯。 [疏]传“圆者为囷。 鹑,鸟”。 ○正义曰:《月令》“修囷仓”,方者为仓,故圆者为囷。 《考工记·匠人》注云“囷,圆仓”,是也。 《释鸟》云:“鹩,鹑。 其雄鶛,牝庳。 ”李巡曰:“别雄雌异方之言。 鹑一名鹩。 ”郭璞曰:“鹑,鹌之属也。 ”彼君子兮,不素飧兮! 熟食曰飧。 笺云:飧读如鱼飧之飧。 ○飧,素门反,《字林》云:“水浇饭也。 ”[疏]传“熟食曰飧”。 ○正义曰:传意以飧为飧饔之飧,客始至之大礼,其食熟致之,故云“熟食曰飧”。 《秋官·掌客》云:“公飧五牢,侯伯飧四牢,子男飧三牢,卿飧二牢,大夫飧一牢,士飧少牢。 ”注云“公侯伯子男飧皆饪一牢”,则卿大夫亦有饪,故曰为熟食也。 ○笺“飧读如鱼飧之飧”。 ○正义曰:宣六年《公羊传》曰:“晋灵公使勇士将杀赵盾,入其门则无人焉,上其堂则无人焉,俯而窥之,方食鱼飧。 ”是其事也。 郑以为鱼飧之飧,则非传所云熟食也。 《说文》云:“飧,水浇饭也。 从夕、食。 ”言人旦则食饭,饭不可停,故夕则食飧,是飧为饭之别名。 易传者,《郑志》答张逸云:“礼,飧饔大多非可素,不得与‘不素餐’相配,故易之也。 ”《伐檀》三章,章九句。 《硕鼠》,刺重敛也。 国人刺其君重敛,蚕食于民,不修其政,贪而畏人,若大鼠也。 ○硕音石。 敛,吕验反,下同。 [疏]“《硕鼠》三章,章八句”至“大鼠”。 ○正义曰:蚕食者,蚕之食桑,渐渐以食,使桑尽也。 犹君重敛,渐渐以税,使民囷也。 言贪而畏人,若大鼠然,解本以硕鼠为喻之意,取其贪且畏人,故序因倒述其事。 经三章,皆上二句言重敛,次二句言不修其政。 由君重敛,不修其政,故下四句言将弃君而去也。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 三岁贯女,莫我肯顾。 贯,事也。 笺云:硕,大也。 大鼠大鼠者,斥其君也。 女无复食我黍,疾其税敛之多也。 我事女三岁矣,曾无教令恩德来眷顾我,又疾其不修政也。 古者三年大比,民或于是徙。 ○贯,古乱反,徐音官。 复,扶又反。 税,始锐反。 比,毗志反。 逝将去女,适彼乐土。 笺云:逝,往也。 往矣将去女,与之诀别之辞。 乐土,有德之国。 ○乐音洛,注下同。 土如字,他古反,沈徒古反。 诀,古穴反。 乐土乐土,爰得我所! 笺云:爰,曰也。 [疏]“硕鼠”至“得我所”。 ○正义曰:国人疾其君重敛畏人,比之硕鼠。 言硕鼠硕鼠,无食我黍,犹言国君国君,无重敛我财。 君非直重敛于我,又不修其政。 我三岁以来事汝矣,曾无于我之处肯以教令恩德眷顾我也。 君既如是,与之诀别,言往矣将去汝之彼乐土有德之国。 我所以之彼乐土者,以此乐土,若往则曰得我所宜故也。 言往将去汝者,谓我往之他国,将去汝国也。 ○传“贯,事”。 ○正义曰:《释诂》文。 ○笺“硕大”至“是徙”。 ○正义曰:“硕,大”,《释诂》文。 《释兽》于鼠属有鼫鼠,孙炎曰:“五技鼠。 ”郭璞曰:“大鼠,头似兔,尾有毛青黄色,好在田中食粟豆,关西呼鼩音瞿鼠。 ”舍人、樊光同引此诗,以硕鼠为彼五技之鼠也。 许慎云:“硕鼠五技,能飞不能上屋,能游不能渡谷,能绿不能穷木,能走不能先人,能穴不能覆身,此之谓五技。 ”陆机《疏》云:“今河东有大鼠,能人立,交前两脚于颈上跳舞,善鸣,食人禾苗。 人逐则走入树空中。 亦有五技,或谓之雀鼠,其形大,故序云‘大鼠也’。 魏国,今河北县是也。 言其方物,宜谓此鼠非鼫鼠也。 ”按此经作“硕鼠”,训之为大,不作“鼫鼠”之字,其义或如陆言也。 序云“贪而畏人,若大鼠然”,故知大鼠为斥君,亦是兴喻之义也。 笺又以此民居魏,盖应久矣。 正言“三岁贯汝”者,以古者三岁大比,民或于是迁徙,故以三岁言之。 《地官·小司徒》及《乡大夫职》皆云三年则大比。 言比者,谓大校,比其民之数而定其版籍,明于此时民或得徙。 《地官·比长职》曰:“徙于国中及郊,则从而授之。 ”注云:徙谓不便其居也。 或国中之民出徙郊,或郊民入徙国中,皆从而付所处之吏。 是大比之际,民得徙矣。 硕鼠硕鼠,无食我麦! 三岁贯女,莫我肯德。 笺云:不肯施德于我逝将去女,适彼乐国。 乐国乐国,爰得我直! 直,得其直道。 笺云:直犹正也。 硕鼠硕鼠,无食我苗! 苗,嘉穀也。 [疏]传“苗,嘉穀”。 ○正义曰:黍麦指穀实言之,是鼠之所食。 苗之茎叶,以非鼠能食之,故云“嘉穀”,谓穀实也。 穀生于苗,故言苗以韵句。 三岁贯女,莫我肯劳。 笺云:不肯劳来我。 ○劳,如字,又力报反,注同。 徕,本亦作“来”,同力代反。 逝将去女,适彼乐郊。 笺云:郭外曰郊。 乐郊乐郊,谁之永号! 号,呼也。 笺云:之,往也。 永,歌也。 乐郊之地,谁独当往而歌号者。 言皆喜说无忧苦。 ○咏,本亦作“永”,同音咏。 号,户毛反,注同。 呼,火故反。 说音悦。 [疏]“谁之永号”。 ○正义曰:言彼有德之乐郊,谁往而独长歌号呼? 言往释皆歌号,喜乐得所,故我欲往也。 笺“之,往。 永,歌”。 ○正义曰:“之,往”,《释诂》文。 永是长之训也,以永号共文,传云“号,呼”,是歌之呼,《乐记》及《关雎》皆云“永歌之”,《舜典》云“声依永”,故以永为歌,歌必长言必故也。 《硕鼠》三章,章八句。 魏国七篇,十八章,百二十八句。 发布时间:2025-06-05 17:49:42 来源:班超文学网 链接:https://www.banceo.com/article/130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