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__赏析 内容: ●满一江一 红·登黄鹤楼有感岳飞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 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 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 到而今、铁骑满效畿,风尘恶。 兵安在? 膏锋锷。 民安在? 填沟壑。 叹一江一 山如故,千村寥落。 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 却归来、再续汉一陽一游,骑黄鹤。 岳飞词作鉴赏这首词创作时代较怒民冲冠略早,写于绍兴四年(1134)作者出兵收复襄一陽一六州驻节鄂州(今湖北武昌)时。 绍兴三年(1133)十月,金朝傀儡刘豫军队攻占南宋的襄一陽一、唐、一邓一 、随、郢诸州府和信一陽一军,切断了南宋朝廷通向川陕的一交一 通要道,也直接威胁到朝廷对湖南、湖北的统治安全岳飞接连上书奏请收复襄一陽一六州。 次年五月朝廷正式任命岳飞兼黄、复二州、汉一陽一军(湖北汉一陽一)、德安府(湖北安陆)制置使,统军出征。 由于军纪严明、士气高昂,部署运筹得当,岳家军在三个月内,迅速收复了襄、一邓一 六州,有力地保卫了长一江一 中游的安全,打开了川陕与朝廷一交一 通道路。 正在这大好时机,朝廷却以三省、枢密院同奉圣旨的名义要求岳飞收复六州,然后班师回朝。 于是岳飞只得率部回到鄂州。 岳飞凭借襄一邓一 大捷以仅三十二岁年龄被封为侯(武昌郡开国侯),但他并非功名利禄之徒,他念念不忘的是北伐大业。 因此他仍不断上奏,要求选派一精一兵直捣中原,收复失地,以免坐失良机。 在鄂州,岳飞到黄鹤楼登高,北望中原,写下了这样一首抒情感怀。 这首词采用散文化写法,可分四段,层次分明。 从篇首到蓬壶殿里笙歌作为第一段。 写在黄鹤楼之上遥望北方失地,引起对故国往昔繁华的回忆。 想当年三字点目。 花遮柳护四句极其简练地道出北宋汴京宫苑之风月繁荣。 万岁山亦名艮岳。 据《宋史。 地理志。 京城》记载,徽宗政和七年始筑。 积土造成假山,假山周围十余里,堂馆池亭极多,建制一精一致巧妙(蓬壶其中一堂名),四方奇花珍竹异石,悉聚于此,专供皇室游玩。 珠翠绕、笙歌作,极力写作了歌舞昇平的壮观景象。 第二段由到而今三字起笔(回应想当年),直到下片千村寥落句止。 写北方遍布铁蹄的占领区,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人们的惨痛情景。 与上段歌舞昇的景象强烈对比。 铁蹄满效畿,风尘恶二句,花柳楼阁、珠歌翠舞一扫而空,惊心动魄。 过片处是两组自成问答的短句。 兵安在? 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 战士浴血奋战,却伤于锋刃,百姓饥寒一交一 迫,无辜被戮,却死无葬身之地。 作者恨不得立即统兵北上解民于水火之中。 叹一江一 山如故,千村寥落,这远非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的新亭悲泣,而言下正有王导当共戮力王室,克复神州之猛志。 所接二句直写作者心中宿愿领军率队,直渡黄河,肃清金人,复我河山。 这两句采用《汉书》终军请缨典故,浑成无迹。 何日云云,正见出一种急切的心情。 最后三句,作者乐观地想象胜利后的欢乐。 眼前他虽然登黄鹤楼,作汉一陽一游,但心情是无法宁静的。 或许他会暗诵昔人已乘黄鹤去的名篇而无限感慨。 不过,待到得胜归来,再续汉一陽一游时,一切都会改变,那种快乐,唯恐只有骑鹤的神仙才可体会呢! 词的末句骑黄鹤三字兼顾现实,深扣题面。 在南北宋之一交一 ,词起了一次风格化的变化,明快豪放取代了婉约深曲,这种艺术上的转变根源却在于内容,在于爱国主义成为词的时代性主题。 当时写作豪放词的作家,多是爱国人士,包括若干抗金将领,其中也有岳飞,这种现象有其必然性的。 这首,《满一江一 红》即由文法入词,从想当年、到而今、何日说到待归来,以时间为序,结构严谨层次分明,语言简练明快,已具豪放词的特点。 本站部分赏析内容来自网络或网友提供,旨在弘扬中华文化,仅用于学习交流,部分未署名皆因原作者无法考证,如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通知我们 发布时间:2025-06-09 11:56:50 来源:班超文学网 链接:https://www.banceo.com/article/137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