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雨霖铃》原文翻译赏析 内容: 《雨霖铃》赏析【原文】雨霖铃[宋]柳永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注释】雨霖铃:此调原为唐教坊曲。 相传唐玄宗避安禄山乱入蜀,时霖雨连日,栈道中听到铃声。 为悼念杨贵妃,便采作此曲,后柳永用为词调。 又名《雨霖铃慢》。 上下阕,一百零三字,仄韵。 凄切:凄凉急促。 骤雨:阵雨。 都门帐饮:在京都郊外搭起帐幕设宴饯行。 无绪:没有情绪,无精打采。 留恋处:一作方留亦处。 兰舟:据《述异记》载,鲁班曾刻木兰树为舟。 后用作船的美称。 凝噎:喉咙哽塞,欲语不出的样子。 即是凝咽。 去去:分手后越来越远。 暮霭:傍晚的云气。 沉沉:深厚的样子。 楚天:南天。 古时长江下游地区属楚国,故称。 经年:经过一年或多年。 风情:男一女恋情【翻译】秋后的傍晚,刚刚下过一阵急雨,在黄昏时的长亭外,知了叫得是那样地凄凉悲切。 在京城门外饯行的帐蓬里喝着酒,一点心绪也没有,正在依依不舍的时候,船上人已催着出发。 紧一握着双手,互相看着满眼的泪花,直到最后也无言相对,千言万语都噎在喉间说不出来。 想到这回去南方,这一程又一程,千里迢迢,一片烟波,那夜雾沉沉的楚地天空竟是一望无边。 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最伤心的是离别,更何况又逢这冷落凄凉的秋天,这离愁哪能经受得了! 谁知我今夜酒醒时身在何处? 怕是只有杨柳岸边,凄厉的晨风和黎明的残月了。 这一去长年相别,即使遇到好天气、好风景,也如同虚设。 就纵然有满腹的情意,又能同谁去诉说呢? 【赏析】柳永,字耆卿,初名三变,福建崇安人。 他一生仕途坎坷,到晚年才中进士。 在北宋著名词人中,他的官位最低,但在词史上却占有重要地位。 他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者,也是第一个大量写作慢词的词人。 他能自制新曲,音律谐婉。 他的词,铺叙展衍,不事雕饰。 在宋词的发展中,有开疆拓土之功。 他的词通俗浅近,旖旎近情。 深受人们的喜爱。 柳永仕途失意,四处飘泊。 这首词就是他离汴京、前往浙江时留别所欢的作品。 词以悲秋景色*为衬托,抒写与所欢难以割舍的离情。 上片写送别的情景,深刻而细致地表现话别的场面。 下片写设想中的别后情景,表现了双方深挚的感情。 全词如行云流水,写尽了人间离愁别恨。 词人以白描手法写景、状物、叙事、抒情。 感情真挚,词风哀婉。 此词为抒写离情别绪的千古名篇,也是柳词和有宋一代婉约词的杰出代表。 词中,作者将他离开汴京与恋人惜别时的真情实感表达得缠一绵悱恻,凄婉动人。 词的上片写临别时的情景,下片主要写别后情景。 全词起伏跌宕,声情双绘,是宋元时期流行的宋金十大曲之一。 起首三句写别时之景,点明了地点和节序。 寒蝉凄切可见时间大约在深秋。 然而词人并没有纯客观地铺叙自然景物,而是通过景物的描写,氛围的渲染,融情入景,暗寓别意。 秋季,暮色*,骤雨寒蝉,词人所见所闻,无处不凄凉。 对长亭晚一句,中间插刀,极顿挫吞咽之致,更准确地传达了这种凄凉况味。 这三句景色*的铺写,也为后两句的无绪和催发,设下伏笔。 都门帐饮无绪,他的恋人在都门外长亭摆下酒筵给他送别,然而面对美酒佳肴,词人毫无兴致。 接下去说:留恋处、兰舟催发,这七个字完全是写实,然却以精炼之笔刻画了典型环境与典型心理:一边是留恋情浓,一边是兰舟催发,这样的矛盾冲突何其尖锐! 这里的兰舟催发,却以直笔写离别之紧迫,虽没有他们含蕴缠一绵,但却直而能纡,更能促使感情的深化。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二句。 寥寥十一字,语言通俗而感情深挚,形象逼真 ,如在眼前。 真是力敌千钧! 词人凝噎在喉的就是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内心独白。 这里的去声念字用得特别好,读去声,作为领格,上承凝噎而自然一转,下启 千里以下而一气流贯。 念字后去去二字连用,则愈益显示出激越的声情,读时一字一顿,遂觉去路茫茫,道里修远。 千里以下,声调和谐,景色*如绘。 既曰烟波,又曰暮霭,更曰沉沉,着色*一层浓似一层;既曰千里,又曰阔,一程远似一程。 道尽了恋人分手时难舍的别情。 上阙正面话别,下阙则宕开一笔,先作泛论,从个别说到一般。 多情自古伤离别意谓伤离惜别,并不自我始,自古皆然。 接以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一句,则极言时当冷落凄凉的秋季,离情更甚于常时。 清秋节一辞,映射起首三句,前后照应,针线极为绵密;而冠以更那堪三个虚字,则加强了感情*色*彩,比起首三句的以景寓情更为明显、深刻。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三句蝉联上句而来,是全篇经典之笔,成为柳永光耀词史的名句。 这三句本是想象今宵旅途中的况味,遥想不久之后一舟临岸,词人酒醒梦回,却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杨柳梢头。 整个画面充满了凄清的气氛,客情之冷落,风景之清幽,离愁之绵邈,完全凝聚在这画面之中。 这句景语似工笔小帧,无比清丽。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再从今后长远设想,作者由今宵想到经年,由千里烟波想到千种风情,由无语凝咽想到更与何人说,更深一层推想离别以后惨不成欢的境况。 今后漫长的孤独日子怎么挨得过呢? 纵有良辰好景,也等于虚设,因为再没有心爱的人与自己共赏;再退一步,即便对着美景,能产生一些感受,但又能向谁去诉说呢? 总之,一切都提不起兴致了,这几句把词人的思念之情、伤感之意刻划到了细致入微、至尽至极的地步,也传达出彼此关切的心情。 结句用问句形式,感情显得更强烈。 最后两句中,一便一更,表明念之心切,爱之情深。 此词之所以脍灸人口,是因为它在艺术上颇具特色*,成就甚高。 词人善于把传统的情景交一融的手法运用到慢词中,把离情别绪的感受,通过具有画面性*的境界表现出来,意与境会,构成一种诗意美的境界,绘读者以强烈的艺术感染。 全词虽为直写,但叙事清楚,写景工致,以具体鲜明而又能触一动离愁的自然风景画面来渲染主题,状难状之景,达难达之情,而出之以自然。 末尾二句画龙点睛,为全词生色*,为脍灸人口的千古名句。 (2009/02/08)本站部分赏析内容来自网络或网友提供,旨在弘扬中华文化,仅用于学习交流,部分未署名皆因原作者无法考证,如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通知我们 发布时间:2025-06-10 12:30:08 来源:班超文学网 链接:https://www.banceo.com/article/139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