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卷十三 尽心章句上 内容: 一孟子曰:“尽其心者,知其性也。 知其性,则知天矣。 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 殀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 ”----------二孟子曰:“莫非命也,顺受其正。 是故知命者,不立乎岩墙之下。 尽其道而死者,正命也。 桎梏死者,非正命也。 ”----------三孟子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也。 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是求无益于得也,求在外者也。 ”----------四孟子曰:“万物皆备于我矣。 反身而诚,乐莫大焉。 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 ”----------五孟子曰:“行之而不着焉,习矣而不察焉,终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众也。 ”----------六孟子曰:“人不可以无耻。 无耻之耻,无耻矣。 ”----------七孟子曰:“耻之于人大矣。 为机变之巧者,无所用耻焉。 不耻不若人,何若人有? ”----------八孟子曰:“古之贤王好善而忘势,古之贤士何独不然? 乐其道而忘人之势。 故王公不致敬尽礼,则不得亟见之。 见且由不得亟,而况得而臣之乎? ”----------九孟子谓宋句践曰:“子好游乎? 吾语子游。 人知之,亦嚣嚣;人不知,亦嚣嚣。 ”曰:“何如斯可以嚣嚣矣? ”曰:“尊德乐义,则可以嚣嚣矣。 故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 穷不失义,故士得己焉;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 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十孟子曰:“待文王而后兴者,凡民也。 若夫豪杰之士,虽无文王犹兴。 ”----------十一孟子曰:“附之以韩魏之家,如其自视欿然,则过人远矣。 ”----------十二孟子曰:“以佚道使民,虽劳不怨;以生道杀民,虽死不怨杀者。 ”----------十三孟子曰:“霸者之民,驩虞如也;王者之民,皞皞如也。 杀之而不怨,利之而不庸,民日迁善而不知为之者。 夫君子所过者化,所存者神,上下与天地同流,岂曰小补之哉? ”----------十四孟子曰:“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也。 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 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 ”----------十五孟子曰:“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 亲亲,仁也;敬长,义也。 无他,达之天下也。 ”----------十六孟子曰:“舜之居深山之中,与木石居,与鹿豕游,其所以异于深山之野人者几希。 及其闻一善言,见一善行,若决江河,沛然莫之能御也。 ”----------十七孟子曰:“无为其所不为,无欲其所不欲,如此而已矣。 ”----------十八孟子曰:“人之有德慧术知者,恒存乎疢疾。 独孤臣孽子,其操心也危,其虑患也深,故达。 ”----------十九孟子曰:“有事君人者,事是君则为容悦者也。 有安社稷臣者,以安社稷为悦者也。 有天民者,达可行于天下而后行之者也。 有大人者,正己而物正者也。 ”----------二十孟子曰:“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 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二十一孟子曰:“广土众民,君子欲之,所乐不存焉。 中天下而立,定四海之民,君子乐之,所性不存焉。 君子所性,虽大行不加焉,虽穷居不损焉,分定故也。 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 其生色也,睟然见于面,盎于背,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 ”----------二十二孟子曰:“伯夷辟纣,居北海之滨,闻文王作兴,曰:‘盍归乎来! 吾闻西伯善养老者。 ’太公辟纣,居东海之滨,闻文王作兴,曰:‘盍归乎来! 吾闻西伯善养老者。 ’天下有善养老,则仁人以为己归矣。 五亩之宅,树墙下以桑,匹妇蚕之,则老者足以衣帛矣。 五母鸡,二母彘,无失其时,老者足以无失肉矣。 百亩之田,匹夫耕之,八口之家足以无饥矣。 所谓西伯善养老者,制其田里,教之树畜,导其妻子,使养其老。 五十非帛不暖,七十非肉不饱。 不暖不饱,谓之冻馁。 文王之民,无冻馁之老者,此之谓也。 ”----------二十三孟子曰:“易其田畴,薄其税敛,民可使富也。 食之以时,用之以礼,财不可胜用也。 民非水火不生活,昏暮叩人之门户,求水火,无弗与者,至足矣。 圣人治天下,使有菽粟如水火。 菽粟如水火,而民焉有不仁者乎? ”----------二十四孟子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太山而小天下。 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 观水有术,必观其澜。 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 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 ”----------二十五孟子曰:“鸡鸣而起,孳孳为善者,舜之徒也。 鸡鸣而起,孳孳为利者,跖之徒也。 欲知舜与跖之分,无他,利与善之间也。 ”----------二十六孟子曰:“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 墨子兼爱,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 子莫执中,执中为近之,执中无权,犹执一也。 所恶执一者,为其贼道也,举一而废百也。 ”----------二十七孟子曰:“饥者甘食,渴者甘饮,是未得饮食之正也,饥渴害之也。 岂惟口腹有饥渴之害? 人心亦皆有害。 人能无以饥渴之害为心害,则不及人不为忧矣。 ”----------二十八孟子曰:“柳下惠不以三公易其介。 ”----------二十九孟子曰:“有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轫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 ”----------三十孟子曰:“尧舜,性之也;汤武,身之也;五霸,假之也。 久假而不归,恶知其非有也。 ”----------三十一公孙丑曰:“伊尹曰:‘予不狎于不顺。 ’放太甲于桐,民大悦。 太甲贤。 又反之,民大悦。 贤者之为人臣也,其君不贤,则固可放与? ”孟子曰:“有伊尹之志,则可;无伊尹之志,则篡也。 ”----------三十二公孙丑曰:“诗曰‘不素餐兮’,君子之不耕而食,何也? ”孟子曰:“君子居是国也,其君用之,则安富尊荣;其子弟从之,则孝弟忠信。 ‘不素餐兮’,孰大于是? ”----------三十三王子垫问曰:“士何事? ”孟子曰:“尚志。 ”曰:“何谓尚志? ”曰:“仁义而已矣。 杀一无罪,非仁也;非其有而取之,非义也。 居恶在? 仁是也;路恶在? 义是也。 居仁由义,大人之事备矣。 ”----------三十四孟子曰:“仲子,不义与之齐国而弗受,人皆信之,是舍箪食豆羹之义也。 人莫大焉亡亲戚、君臣、上下。 以其小者信其大者,奚可哉? ”----------三十五桃应问曰:“舜为天子,皋陶为士,瞽瞍杀人,则如之何? ”孟子曰:“执之而已矣。 ”“然则舜不禁与? ”曰:“夫舜恶得而禁之? 夫有所受之也。 ”“然则舜如之何? ”曰:“舜视弃天下,犹弃敝蹝也。 窃负而逃,遵海滨而处,终身欣然,乐而忘天下。 ”----------三十六孟子自范之齐,望见齐王之子。 喟然叹曰:“居移气,养移体,大哉居乎! 夫非尽人之子与? ”孟子曰:“王子宫室、车马、衣服多与人同,而王子若彼者,其居使之然也;况居天下之广居者乎? 鲁君之宋,呼于垤泽之门。 守者曰:‘此非吾君也,何其声之似我君也? ’此无他,居相似也。 ”----------三十七孟子曰:“食而弗爱,豕交之也;爱而不敬,兽畜之也。 恭敬者,币之未将者也。 恭敬而无实,君子不可虚拘。 ”----------三十八孟子曰:“形色,天性也;惟圣人,然后可以践形。 ”----------三十九齐宣王欲短丧。 公孙丑曰:“为期之丧,犹愈于已乎? ”孟子曰:“是犹或紾其兄之臂,子谓之姑徐徐云尔,亦教之孝弟而已矣。 ”王子有其母死者,其傅为之请数月之丧。 公孙丑曰:“若此者,何如也? ”曰:“是欲终之而不可得也。 虽加一日愈于已,谓夫莫之禁而弗为者也。 ----------四十孟子曰:“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 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 ”----------四十一公孙丑曰:“道则高矣,美矣,宜若登天然,似不可及也。 何不使彼为可几及而日孳孳也? ”孟子曰:“大匠不为拙工改废绳墨,羿不为拙射变其彀率。 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 中道而立,能者从之。 ”----------四十二孟子曰:“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无道,以身殉道。 未闻以道殉乎人者也。 ”----------四十三公都子曰:“滕更之在门也,若在所礼。 而不答,何也? ”孟子曰:“挟贵而问,挟贤而问,挟长而问,挟有勋劳而问,挟故而问,皆所不答也。 滕更有二焉。 ”----------四十四孟子曰:“于不可已而已者,无所不已;于所厚者薄,无所不薄也。 其进锐者,其退速。 ”----------四十五孟子曰:“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 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四十六孟子曰:“知者无不知也,当务之为急;仁者无不爱也,急亲贤之为务。 尧舜之知而不遍物,急先务也;尧舜之仁不遍爱人,急亲贤也。 不能三年之丧,而缌小功之察;放饭流歠,而问无齿决,是之谓不知务。 ” 发布时间:2025-06-11 15:26:51 来源:班超文学网 链接:https://www.banceo.com/article/141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