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定风波赏析 内容: 定风波 【宋】柳永 自春来,惨绿愁红,芳心是事可可。 日上花梢,莺穿柳带,犹压香衾卧。 暖酥消,腻云享单(音duǒ)。 终 日厌厌倦梳裹。 无那! 恨薄情一去,音书无个。 早知恁么,悔当初、不把雕鞍锁。 向鸡窗、只与蛮笺象管,拘束教吟课。 镇相随,莫抛躲。 针线闲拈伴伊坐。 和我,免使年少光-阴-虚过。 【注释】   这是一首写爱情的词篇,具有鲜明的民间风味,是柳永俚词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这首词以一个少一妇(或妓女)的口吻,抒写她同恋人分别后的相思之情,刻画出一个天真无邪的少一妇形象。 据传,当时北宋著名词人曼殊就很熟悉这首词,并且持有自己的不同看法。 一次,柳永去见晏殊。 晏公曰:贤俊作曲子么? 三变曰:只如相公亦作曲子。 公曰:殊虽作曲子,不曾道彩线慵拈伴伊坐。 柳遂退。 (见张舜民《画墁录》)看来,柳永这首词的内容和表现手法是当时士大夫们所难以接受的,它对爱情,对少一妇内心活动的描写是直率、火爆而又大胆的。 它用笔泼辣,不加掩饰。 这与曼殊笔下那种含蓄蕴藉、圆融平静、具有雍容富贵之态的雅词相比较,的确是迥然不同的。 但是,只要我们对《定风波》这首词的整体进行全面分析,就很难得出庸俗低级趣味和流露渲染色*情这样的结论。 这首词真实地反映了少一妇的孤独苦闷和离别相思之情。 上片,通过艳丽春一光和良辰美景来衬托少一妇的孤寂之情。 开头三句,写春回大地,万紫千红。 少一妇因此反而增愁添恨。 这里暗示出,过去的春天她曾与薄情者有过一段火热的恋情生活。 次三句,写红日高照,莺歌燕舞,是难得的美景良辰,而她却怕触景伤情,拥衾高卧。 接三句,写肌肤消瘦,懒于梳妆打扮。 这和《诗经.卫风伯兮》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的精神是一致的,表现出爱情的坚贞不渝。 未三句,揭示出这位少一妇之所以倦梳裹的真正原因:恨薄情一去,音信无个。 至此,我们才发现,原来上片用的乃是一种倒叙手法,它不仅总结上片中的三个层次,而且还很自然地引出下面的内心活动和感情的直接抒发。 下片,极写内心的悔恨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头三句,点明悔字,反映出这位少一妇的悔恨之情。 继之,又用锁字与此相衬,烘托出感情的真挚、热烈与性*格的泼辣。 在特别重视功名利禄的封建社会,一个闺中少一妇为了爱情而敢于设想把丈夫锁在家里,这无疑是一个大胆的反叛行动。 这位少一妇的举措,可以使人联想到《红楼 梦》中林黛玉对功名利禄,对仕途经济的批判,而且与柳永《鹤冲天》词中所反映的思想感情也是一脉相通的。 中六句是对理想中的爱情生活的设想和追求。 他们坐在窗明几净的书房里吟诗作赋,互相学习,终日形影不离。 结尾三句明确责示对青春的珍惜和对生活的热爱。 这首词具有浓厚的民歌风味。 它与《诗经》中的爱情诗、汉乐府《上邪》以及敦煌曲子词《菩萨蛮》(枕前发尽千般愿)等著名民歌,在精神上是一脉相承的。 它不仅吸取了民歌的特点,保留了民间词的风味,而且还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与上述几首著名民歌相比较。 可以看出,作者没有采取传统的比兴手法,也不运用客观的具体形象来比喻和暗示自己爱情的炽烈与坚贞,而是采取感情的直接抒写和咏叹。 词中,感情的奔放热烈带有一种赤一裸无遗的色*彩,明显地具有一种市民性*。 这是柳永生活时代都市高度繁荣的客观反映。 这首词的另一特点是语言通俗,口吻自然,纯用白描,与柳永《雨霖铃》、《夜半乐》相比较,风格不同,昭然可见。 这说明柳永在向民间词学习方面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他扩大了俚词的创作阵地,丰富了词的内容和词的表现力。 本站部分赏析内容来自网络或网友提供,旨在弘扬中华文化,仅用于学习交流,部分未署名皆因原作者无法考证,如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通知我们 发布时间:2025-06-12 11:01:27 来源:班超文学网 链接:https://www.banceo.com/article/142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