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东方学院——留英回忆之三 内容: 从一九二四的秋天,到一九二九的夏天,我一直的在伦敦住了五年。 除了暑假寒假和春假中,我有时候离开伦敦几天,到乡间或别的城市去游玩,其余的时间就都消磨在这个大城里。 我的工作不许我到别处去,就是在假期里,我还有时候得到学校去。 我的钱也不许我随意的去到各处跑,英国的旅馆与火车票价都不很便宜。 我工作的地方是东方学院,伦敦大学的名学院之一。 这里,教授远东近东和非洲的一切语言文字。 重要的语言都成为独立学系,如中国语,阿拉伯语等;在语言之外还讲授文学哲学什么的。 次要的语言,就只设一个固定的讲师,不成学系,如日本语;假如有人要特意的请求讲授日本的文学或哲学等,也就由这个讲师包办。 不甚重要的语言,便连固定的讲师也不设,而是有了学生再临时去请教员,按钟点计算报酬。 譬如有人要学蒙古语文或非洲的非英属的某地语文,便是这么办。 自然,这里所谓的重要与不重要,是多少与英国的政治,军事,商业等相关联的。 在学系里,大概的都是有一位教授,和两位讲师。 教授差不多全是英国人;两位讲师总是一个英国人,和一个外国人这就是说,中国语文系有一位中国讲师,阿拉伯语文系有一位阿拉伯人作讲师。 这是三位固定的教员,其余的多是临时请来的,比如中国语文系里,有时候于固定的讲师外,还有好几位临时的教员,假若赶到有学生要学中国某一种方言的话;这系里的教授与固定讲师都是说官话的,那么要是有人想学厦门话或绍兴话,就非去临时请人来教不可。 这里的教授也就是伦敦大学的教授。 这里的讲师可不都是伦敦大学的讲师。 以我自己说,我的聘书是东方学院发的,所以我只算学院里的讲师,和大学不发生关系。 那些英国讲师多数的是大学的讲师,这倒不一定是因为英国讲师的学问怎样的好,而是一种资格问题:有了大学讲师的资格,他们好有升格的希望,由讲师而副教授而教授。 教授既全是英国人,如前面所说过的,那么外国人得到了大学的讲师资格也没有多大用处。 况且有许多部分,根本不成学系,没有教授,自然得到大学讲师的资格也不会有什么发展。 在这里,看出英国人的偏见来。 以梵文,古希伯来文,阿拉伯文等说,英国的人才并不弱于大陆上的各国;至于远东语文与学术的研究,英国显然的追不上德国或法国。 设若英国人愿意,他们很可以用较低的薪水去到德法等国聘请较好的教授。 可是他们不肯。 他们的教授必须是英国人,不管学问怎样。 就我所知道的,这个学院里的中国语文学系的教授,还没有一位真正有点学问的。 这在学术上是吃了亏,可是英国人自有英国人的办法,决不会听别人的。 幸而呢,别的学系真有几位好的教授与讲师,好歹一背拉,这个学院的教员大致的还算说得过去。 况且,于各系的主任教授而外,还有几位学者来讲专门的学问,像印度的古代律法,巴比仑的古代美术等等,把这学院的声价也提高了不少。 在这些教员之外,另有位音韵学专家,教给一切学生以发音与辨音的训练与技巧,以增加学习语言的效率。 这倒是个很好的办法。 大概的说,此处的教授们并不像牛津或剑桥的教授们那样只每年给学生们一个有系统的讲演,而是每天与讲师们一样的教功课。 这就必须说一说此处的学生了。 到这里来的学生,几乎没有任何的限制。 以年龄说,有的是七十岁的老丈或老太婆,有的是十几岁的小男孩或女孩。 只要交上学费,便能入学。 于是,一人学一样,很少有两个学生恰巧学一样东西的。 拿中国语文系说吧,当我在那儿的时候,学生中就有两位七十多岁的老人:一位老人是专学中国字,不大管它们都念作什么,所以他指定要英国的讲师教他。 另一位老人指定要跟我学,因为他非常注重发音;他对语言很有研究,古希腊,拉丁,希伯来,他都会,到七十多岁了,他要听听华语是什么味儿;学了些日子华语,他又选上了日语。 这两个老人都很用功,头发虽白,心却不笨。 这一对老人而外,还有许多学生:有的学言语,有的念书,有的要在伦敦大学得学位而来预备论文,有的念元曲,有的念《汉书》,有的是要往中国去,所以先来学几句话,有的是已在中国住过十年八年而想深造总而言之,他们学的课不同,程度不同,上课的时间不同,所要的教师也不同。 这样,一个人一班,教授与两个讲师便一天忙到晚了。 这些学生中最小的一个才十二岁。 因此,教授与讲师都没法开一定的课程,而是兵来将挡,学生要学什么,他们就得教什么;学院当局最怕教师们说:这我可教不了。 于是,教授与讲师就很不易当。 还拿中国语文系说吧,有一回,一个英国医生要求教他点中国医学。 我不肯教,教授也瞪了眼。 结果呢,还是由教授和他对付了一个学期。 我很佩服教授这点对付劲儿;我也准知道,假若他不肯敷衍这个医生,大概院长那儿就更难对付。 由这一点来说,我很喜欢这个学院的办法,来者不拒,一人一班,完全听学生的。 不过,要这样办,教员可得真多,一系里只有两三个人,而想使个个学生满意,是作不到的。 成班上课的也有:军人与银行里的练习生。 军人有时候一来就是一拨儿,这一拨儿分成几组,三个学中文,两个学日文,四个学土耳其文既是同时来的,所以可以成班。 这是最好的学生。 他们都是小军官,又差不多都是世家出身,所以很有规矩,而且很用功。 他们学会了一种语言,不管用得着与否,只要考试及格,在饷银上就有好处。 据说会一种语言的,可以每年多关一百镑钱。 他们在英国学一年中文,然后就可以派到中国来。 到了中国,他们继续用功,而后回到英国受试验。 试验及格便加薪俸了。 我帮助考过他们,考题很不容易,言语,要能和中国人说话;文字,要能读大报纸上的社论与新闻,和能将中国的操典与公文译成英文。 学中文的如是,学别种语文的也如是。 厉害! 英国的秘密侦探是著名的,军队中就有这么多,这么好的人才呀! 和哪一国交战,他们就有会哪一国言语文字的军官。 我认得一个年轻的军官,他已考及格过四种言语的初级试验,才二十三岁! 想打倒帝国主义么,啊,得先充实自己的学问与知识,否则喊哑了嗓子只有自己难受而已。 最坏的学生是银行的练习生们。 这些都是中等人家的子弟不然也进不到银行去可是没有军人那样的规矩与纪律,他们来学语言,只为马马虎虎混个资格,考试一过,马上就把你有钱,我吃饭忘掉。 考试及格,他们就有被调用到东方来的希望,只是希望,并不保准。 即使真被派遣到东方来,如新加坡,香港,上海等处,他们早知道满可以不说一句东方语言而把事全办了。 他们是来到这个学院预备资格,不是预备言语,所以不好好的学习。 教员们都不喜欢教他们,他们也看不起教员,特别是外国教员。 没有比英国中等人家的二十上下岁的少年再讨厌的了,他们有英国人一切的讨厌,而英国人所有的好处他们还没有学到,因为他们是正在刚要由孩子变成大人的时候,所以比大人更讨厌。 班次这么多,功课这么复杂,不能不算是累活了。 可是有一样好处:他们排功课表总设法使每个教员空闲半天。 星期六下午照例没有课,再加上每周当中休息半天,合起来每一星期就有两天的休息。 再说呢,一年分为三学期,每学期只上十个星期的课,一年倒可以有五个月的假日,还算不坏。 不过,假期中可还有学生愿意上课;学生愿意,先生自然也得愿意,所以我不能在假期中一气离开伦敦许多天。 这可也有好处,假期中上课,学费便归先生要。 学院里有个很不错的图书馆,专藏关于东方学术的书籍,楼上还有些中国书。 学生在上课前,下课后,不是在休息室里,便是到图书馆去,因为此外别无去处。 这里没有运动场等等的设备,学生们只好到图书馆去看书,或在休息室里吸烟,没别的事可作。 学生既多数的是一人一班,而且上课的时间不同,所以不会有什么团体与运动。 每一学期至多也不过有一次茶话会而已。 这个会总是在图书馆里开,全校的人都被约请。 没有演说,没有任何仪式,只有茶点,随意的吃。 在开这个会的时候,学生才有彼此接谈的机会,老幼男女聚在一处,一边吃茶一边谈话。 这才看出来,学生并不少;平日一个人一班,此刻才看到成群的学生。 假期内,学院里清静极了,只有图书馆还开着,读书的人可也并不甚多。 我的《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与《二马》,大部分是在这里写的,因为这里清静啊。 那时候,学院是在伦敦城里。 四外有好几个火车站,按说必定很乱,可是在学院里并听不到什么声音。 图书馆靠街,可是正对着一块空地,有些花木,像个小公园。 读完了书,到这个小公园去坐一下,倒也方便。 现在,据说这个学院已搬到大学里去,图书馆与课室一个友人来信这么说相距很远,所以馆里更清静了。 哼,希望多喒有机会再到伦敦去,再在这图书馆里写上两本小说! 原载1937年3月《西风》第7期 发布时间:2025-06-13 13:14:58 来源:班超文学网 链接:https://www.banceo.com/article/145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