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醉花阴·赏析 内容: 醉花-阴-【宋】李清照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 佳节又重陽,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简析】这首词是作者早期和丈夫赵明诚分别之后所写,它通过悲秋伤别来抒写词人的寂寞与相思情怀。 上片与秋凉情景。 首二句就白昼来写:薄雾浓云愁永昼。 这薄雾浓云不仅布满整个天宇,更罩满词人心头。 瑞脑消金兽,写出了时间的漫长无聊,同时又烘托出环境的凄寂。 次三句从夜间着笔,先点明节令:佳节又重陽。 随之,又从玉枕纱厨这样一些具有特征性*的事物与词人特殊的感受中写出了透人肌肤的秋寒,暗示词中女主人公的心境。 而贯穿永昼与一一夜的则是愁、凉二字。 深秋的节候、物态、人情,已宛然在目。 这是构成下片人比黄花瘦的原因。 下片写重九感怀。 首二句写重九赏菊饮酒。 古人在旧历九月九日这天,有赏菊饮酒的风习。 唐诗人孟浩然《过故人庄》中就有待到重陽日,还来就菊花之句。 宋时,此风不衰。 所以重九这天,词人照样要东篱把酒直饮到黄昏后,菊花的幽香盛满了衣袖。 这两句写的是佳节依旧,赏菊依旧,但人的情状却有所不同了:莫道不消魂,帝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上下对比,大有物是人非,今昔异趣之感。 就上下片之间的关系来说,这下片写的是结果。 早年,李清照过的是美满的爱情生活与家庭生活。 作为闺阁中的妇女,由于遭受封建社会的种种束缚,她们的活动范围有限,生活阅历也受到重重约束,即使象李清照这样上层知识妇女,也毫无例外。 因此,相对说来,他们对爱情的要求就比一般男子要求更高些,体验也更细腻一些。 所以,当作者与丈夫分别之后,面对.单调的生活,便禁不住要借惜春悲秋来抒写自己的离愁别恨了。 这首词,就是这种心情的反映。 从字面上看,作者并未直接抒写独居的痛苦与相思之情,但这种感情在词里却无往而不在。 这是透过一层的写法。 比喻的巧妙也是这首词广泛传诵的重要原因之一。 古诗词中以花喻人瘦的作品屡见不鲜。 如人与绿杨俱瘦(宋无名氏《如梦令》),人瘦也,比梅花、瘦几分? (宋程垓《摊破江城子》),天还知道,和天也瘦。 (秦观《水龙吟》)等等。 但比较起来却均未及李清照本篇写得这样成功。 原因是,这首词的比喻与全词的整体形象结合得十分紧密,极切合女词人的身份和情致,读之亲切。 词中还适当地运用了烘云托月的手法,有藏而不露的韵味。 例如,下片写菊,并以菊喻人。 但全篇却不见一菊字。 东篱,本来是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诗意,但却隐去了采菊二字,实际是藏头。 又如,把酒二字也是如此,酒字之前,本来有菊花二字,因古人于九月九日有饮菊花酒的风习,这里也省略了菊花二字。 再如暗香,这里的暗香指的是菊花而非其他花一蕊的香气。 黄花,也就是菊花。 由上可见,全词不见一个菊字,但菊的色*、香、形态却俱现纸上。 词中多此一层转折,吟味时多一层思考,诗的韵味也因之增厚一层。 设问手法也是词中值得注意的艺术特点之一。 明茅映在《词的》中说:人们但知传诵结语(指人比黄花瘦句),不知妙处全在莫道不消魂。 这话是很有见地的。 莫道一句,实际上可以与贺铸《青玉案》中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句相媲美。 所不同的是莫道句带有反诘与激问的成分。 元伊士珍《琅环记》有如下一段故事:易安以重陽《醉花明》词函致赵明诚。 明诚叹赏,自愧弗逮,务欲胜之。 一切谢客,忌食忘寝者三日夜,得五十阕,杂易安作以示友人陆德夫。 德夫玩之再三,曰:只三句绝佳。 明城诘之。 答曰: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正易安作也。 不论这一故事的可信程度如何,单从这故事的流传就足以说明李清照的生活体验不是一般文人所能体验得了的;他的艺术风格与艺术技巧,也不是一般词人所能模仿得了的。 词里出现的那种多愁善感、弱不禁风的闺阁美人形象,也正是这样创造出来的。 因为这一形象是封建社会特定历史时期与特定阶层的产物。 本站部分赏析内容来自网络或网友提供,旨在弘扬中华文化,仅用于学习交流,部分未署名皆因原作者无法考证,如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通知我们 发布时间:2025-06-14 12:26:19 来源:班超文学网 链接:https://www.banceo.com/article/147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