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前集卷十七 内容: 广动植之二鳞介篇【题解】鳞介,指水族之鱼类、贝壳类。 本篇三十三条,所记以鱼类为多,有井鱼、异鱼、鲤、黄鱼、鱼、鱼、鲨鱼、马头鱼、印鱼、石斑鱼、娃娃鱼、鲎鱼、飞鱼、温泉中小鱼、羊头鱼、鱼之属。 其次为蟹类,有百足蟹、糖蟹、梭子蟹、拥剑、寄居蟹、彭蚏。 此外还有乌贼、玳瑁、江豚、系臂、蛤蜊、牡蛎、玉珧、千人捏,以及传说中的龙。 17. 1龙 头上有一物,如博山形[1],名尺木。 龙无尺木,不能升天。 【注释】[1]博山:器物表面雕刻作重叠山形的装饰。 见1. 25条注。 【译文】龙 头上有一样东西,像博山形状,名叫尺木。 龙没有尺木,就不能升天。 17. 2井鱼[1] 井鱼脑有穴,每翕水[2],辄于脑穴蹙出[3],如飞泉,散落海中,舟人竞以空器贮之。 海水咸苦,经鱼脑穴出,反淡如泉水焉。 成式见梵僧普提胜说。 【注释】[1]井鱼:从下文可知,此井鱼实为鲸鱼。 [2]翕:同噏,吸。 [3]蹙(c):迫。 【译文】井鱼 井鱼的头部有一个孔,每当吸水之后,就从这个孔中把水挤压出来,像飞泉一样散落在海里,船家竞相用器皿把这种水盛起来。 海水又咸又苦,经过井鱼脑部孔穴喷出之后,反而淡如泉水。 我听梵僧普提胜说过这事。 17. 3异鱼 东海渔人言:近获鱼,长五六尺,肠胃成胡鹿刀槊之状[1],或号秦皇鱼。 【注释】[1]胡鹿:又写作胡禄,箭袋。 【译文】异鱼 东海渔夫说:近来捕获一条鱼,五六尺长,肠胃是箭袋、刀、矛等形状,又称作秦皇鱼。 17. 4鲤 脊中鳞一道,每鳞有小黑点,大小皆三十六鳞。 国朝律[1]:取得鲤鱼,即宜放,仍不得吃。 号赤公[2],卖者杖六十,言鲤为李也。 【注释】[1]国朝:古时人称本朝为国朝。 [2]赤(hun)公:唐朝皇帝姓李,故称鲤鱼为赤公,有敬重之义。 【译文】鲤 脊背中线有一道鳞,每片鳞甲上都有小黑点,不论大鱼小鱼都是三十六片鳞。 本朝律令:捕到鲤鱼,应当放回水中,不能吃。 鲤鱼被尊称为赤公,出售鲤鱼者处以杖刑六十,因为鲤字谐音国姓李。 17. 5黄鱼 蜀中每杀黄鱼,天必阴雨。 【译文】黄鱼 蜀地每次杀黄鱼,天气必然阴雨。 17. 6乌贼 旧说名河伯度事小吏[1]。 遇大鱼,辄放墨,方数尺,以混其身。 江东人或取墨书契[2],以脱人财物[3],书迹如淡墨,逾年字消,唯空纸耳。 海人言:昔秦皇东游,弃筭袋于海[4],化为此鱼。 形如筭袋,两带极长。 一说乌贼有碇[5],遇风,则虬前一须下碇[6]。 【注释】[1]河伯度事小吏:唐徐坚等《初学记》卷三〇引《南越记》:乌贼鱼,一名河伯度事小史。 常自浮水上,乌见以为死,便往啄之,乃卷取乌,故谓之乌贼。 [2]契:契约。 [3]脱:欺骗。 [4]筭袋:即算袋。 见9. 1条注。 [5]碇(dng):泊船时用以固定船身的石墩。 如后世的锚。 [6]虬(qi):弯曲。 【译文】乌贼 以前说乌贼又名河伯度事小吏。 遇到大鱼攻击,就放出方圆几尺的墨水,来隐藏自己。 有江东人用乌贼的墨汁书写契约诈骗他人财物,写出的字迹有如淡墨,过一年,字迹消失,只剩下一张白纸。 海边的人说:当年秦始皇东游,把算袋抛在海里,就变成了乌贼。 乌贼样子很像算袋,两根带子很长。 又说乌贼有碇,遇到大风就弯曲一根长须下碇固定自己。 17. 7鱼 凡诸鱼欲产,鱼辄舔其腹,世谓之众鱼之生母。 【译文】鱼 各类鱼要产卵的时候,鱼就触碰它的腹部,世人说鱼是所有鱼类的接生婆。 17. 8鱼[1] 章安县出焉[2]。 出入腹:子朝出索食,暮还入母腹。 腹中容四子。 颊赤如金,甚健,网不能制,俗呼为河伯健儿。 【注释】[1](cu)鱼:即鲛鱼。 鲨鱼。 [2]章安县:在今浙江临海东南。 【译文】鱼 章安县出产。 小鱼可以进出母腹:早上出来觅食,傍晚回到母腹中。 母腹能容下四条小鱼。 鱼颊金红色,身形矫健,渔网拿它没办法,民间又称作河伯健儿。 17. 9鲛鱼 鲛子惊,则入母腹中。 【译文】鲛鱼 幼子受到惊吓,就躲进母腹中。 17. 10马头鱼 象浦有鱼[1],色黑,长五丈余,头如马。 伺人入水,食人。 【注释】[1]象浦:今越南广南维川。 【译文】马头鱼 象浦有种鱼,黑色,有五丈多长,头部像马头。 等着人下水以后,就把人吃掉。 17. 11印鱼[1] 长一尺三寸,额上四方如印,有字。 诸大鱼应死者,先以印封之。 【注释】[1]印鱼:也作鱼。 【译文】印鱼 长一尺三寸,额头上有四方的一处像印,上面有字。 各种大鱼命该死亡的,印鱼就用印给它留个记号。 17. 12石斑鱼[1] 僧行儒言:建州有石斑鱼[2],好与蛇交[3]。 南中多隔蜂[4],窠大如壶,常群螫人[5]。 土人取石斑鱼,就蜂树侧炙之,标于竿上,向日,令鱼影落其窠上。 须臾,有鸟大如燕,数百,击其窠,窠碎落如叶,蜂亦全尽。 【注释】[1]石斑鱼:又名高鱼。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卷四四:《临海水土记》云:长者尺余,其斑如虎文,而性淫,春月与蛇医交牝,其子有毒。 《南方异物志》云:高鱼似鳟,有雌无雄,二三月与蜥蜴合于水上,其胎毒人。 [2]建州:今福建建瓯。 [3]好与蛇交:据注[1]引文,则蛇字当作蛇医(蜥蜴的别名)。 [4]隔蜂:又作格蜂。 一种凶猛好斗的毒蜂。 [5]螫(sh):被毒虫刺。 【译文】石斑鱼 行儒和尚说:建州有种石斑鱼,喜欢和蜥蜴交配。 南方有很多格蜂,蜂巢大小如壶,经常群起螫人。 当地人将石斑鱼在蜂树旁边炙烤后,绑在竹竿上,朝着太阳,让鱼的影子落在蜂巢里。 一会儿,就会有几百只大小如燕的鸟儿,啄击蜂巢,蜂巢碎成片状飘落地下,如同落叶一般,格蜂也就被消灭完了。 17. 13鲵鱼[1] 如鲇[2],四足,长尾,能上树。 天旱,辄含水上山,以草叶覆其身,张口,鸟来饮水,因吸食之。 声如小儿。 峡中人食之,先缚于树鞭之,身上白汗出,如构汁[3],去此方可食,不尔有毒。 【注释】[1]鲵鱼:娃娃鱼。 [2]鲇(nin):即鲶鱼。 [3]构汁:构树分泌的汁液。 构树,又称楮树,落叶乔木。 【译文】鲵鱼 样子像鲶鱼,有四只脚,长尾巴,能上树。 天旱时,就含着水上山,用草叶遮住自己的身子,大张着嘴,鸟儿前来饮水时,就把鸟儿吞食了。 叫声像婴儿。 三峡里的人食用鲵鱼,先把它捆在树上用鞭子抽打,鲵鱼身上便会渗出白色的汗液,就像构树汁一样,排出了这种白汗才能吃,不然有毒。 17. 14鲎[1] 雌常负雄而行,渔者必得其双,南人列肆卖之,雄者少肉。 旧说过海辄相负于背,高尺余,如帆,乘风游行。 今鲎壳上有一物,高七八寸,如石珊瑚,俗呼为鲎帆。 成式荆州常得一枚。 至今闽、岭重鲎子酱。 鲎十二足,壳可为冠,次于白角[2]。 南人取其尾为小如意也。 【注释】[1]鲎(hu):鲎鱼。 [2]白角:磨光的牛角。 这里指白角冠。 唐代王建《赠王屋道士赴诏》:玉皇符诏下天坛,玳瑁头簪白角冠。 【译文】鲎 雌鱼经常背负雄鱼而行,渔夫捕到鲎鱼,必定是雌雄成双,南方人摆在集市上卖,雄鱼比较瘦。 旧时传说鲎鱼过海时雌鱼把雄鱼负在背上,高一尺多,就像一片船帆,乘风畅游。 现在的鲎鱼壳上有一样东西,高七八寸,像石珊瑚,民间称作鲎帆。 我在荆州时曾经有过一枚。 如今闽中、岭南地区很喜欢食用鲎子酱。 鲎鱼有十二只脚,壳可以制成冠,仅次于白角冠。 南方人用鲎鱼尾制作小如意。 17. 15飞鱼 朗山浪水有鱼[1]。 鱼长一尺,能飞。 飞即凌云空,息即归潭底。 【注释】[1]朗山:今河南确山。 【译文】飞鱼 朗山浪水中有一种鱼。 鱼有一尺长,能飞翔。 飞翔则凌云直上,止息则归栖潭底。 17. 16温泉中鱼 南人随溪有三亭城[1],城下温泉,中生小鱼。 【注释】[1]三亭城: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卷三十溪州:三亭县,本汉迁陵县,属武陵郡,隋废入大乡县。 贞观九年分大乡复置,因县西十五里有三亭古城为名。 按,三亭县,其地在今湖南保靖。 【译文】温泉中鱼 南方随溪有个叫三亭城的地方,城边有一处温泉,温泉里生活着一种小鱼。 17. 17羊头鱼 故陵溪中有鱼[1],其头似羊,俗呼为羊头鱼。 丰肉少骨,殊美于余鱼。 【注释】[1]故陵:在今重庆奉节。 【译文】羊头鱼 故陵溪中有一种鱼,鱼的头长得像羊头,民间叫作羊头鱼。 这种鱼肉多骨头少,比普通的鱼要鲜美得多。 17. 18鱼[1] 济南郡东北有坑。 传言魏景明中[2],有人穿井得鱼,大如镜。 其夜,河水溢入此坑,坑中居人,皆为鱼焉。 【注释】[1]:音zhng。 [2]景明:北魏宣武帝元恪年号(500503)。 【译文】鱼 济南郡东北有处坑。 相传北魏景明年间,有人掘井得到一条鱼,有镜子那么大。 当天夜里,河水泛溢到这个坑里,坑里的人都变成了鱼。 17. 19玳瑁 虫不再交者,虎、鸳与玳瑁也。 【译文】玳瑁 动物不再进行第二次交配的,有老虎、鸳鸯和玳瑁。 17. 20螺蚌[1] 鹦鹉螺如鹦鹉,见之者,凶。 蚌,当雷声则㾭[2]。 【注释】[1]螺:软体动物,体外包着锥形、纺锤形或椭圆形的硬壳。 蚌(bng):生活在淡水中的一种软体动物,介壳长圆形,壳内有珍珠层。 [2]㾭(zhu):收缩。 【译文】螺蚌 鹦鹉螺形状像鹦鹉,见到这种螺,不吉利。 蚌在打雷时会收缩。 17. 21蟹[1] 八月,腹中有芒[2]。 芒,真稻芒也。 长寸许,向东输于海神。 未输,不可食。 【注释】[1]按,本条所载,又见于宋唐慎微《政和证类本草》卷二一引《图经本草》:俗传蟹八月一日取稻芒两枚,长一二寸许,东行输送其长,故今南方捕得蟹差早,则有衔稻芒者。 此后方可食之,以前时长未成就,其毒尤猛也。 [2]芒:某些禾本科植物种子壳上细而长的刺。 【译文】蟹 八月,蟹的腹中有芒。 芒,是真正的稻芒。 长一寸多,蟹往东把稻芒献给海神。 没有献出之前,蟹有毒不能吃。 17. 22善苑国出百足蟹,长九尺,四螯,煎为胶,谓之螯胶,胜凤喙胶也[1]。 【注释】[1]凤喙胶:唐欧阳询《艺文类聚》卷九〇引《十洲记》:凤麟洲在西海之中,四面有弱水绕之,鸿毛不可越也。 其上多凤麟,数万各为群,上仙之家以凤喙麟角合煎作胶,名为集弦胶,亦名连金泥,能属连刀剑弓弩弦。 【译文】善苑国有一种百足蟹,有九尺长,四只螯,用它煎成胶,名叫螯胶,胜过凤喙胶。 17. 23平原郡贡糖蟹[1],采于河间界[2]。 每年生贡。 斫冰火照,悬老犬肉,蟹觉老犬肉即浮,因取之。 一枚直百金。 以毡密束于驿马,驰至于京。 【注释】[1]平原郡:治所在今山东陵县。 [2]河间:今属河北。 【译文】平原郡进贡的糖蟹,是从河间地界捕捉的。 每年活蟹进贡。 捕捉时凿开坚冰,打着火把,在水面上悬着一块老狗肉,蟹觉察到老狗肉就浮到水面,这样就捉住了。 一只糖蟹价值百金。 用毛毡密封捆扎好,驿马驮着飞驰送到京城。 17. 24蝤蛑[1] 大者长尺余,两螯至强,八月,能与虎斗,虎不如。 随大潮退壳,一退一长。 【注释】[1]蝤蛑(yu mu):梭子蟹。 蟹长而大,生活在海边泥沙中,性情凶猛,主食鱼虾贝类。 【译文】蝤蛑 大的有一尺多长,两只螯特别有力,八月的时候,能和老虎搏斗,老虎也打不过它。 蝤蛑随着海潮的涨落退壳,退一次壳就长大一些。 17. 25奔[1] 奔一名瀱[2],非鱼非蛟,大如船,长二三丈,色如鲇,有两乳在腹下,雄雌阴阳类人。 取其子著岸上,声如婴儿啼。 顶上有孔通头,气出哧哧作声,必大风,行者以为候。 相传懒妇所化,杀一头,得膏三四斛,取之烧灯,照读书、纺绩辄暗,照欢乐之处则明[3]。 【注释】[1]奔(fū):江豚。 [2]瀱:音j。 [3]相传懒妇所化六句:南朝任昉《述异记》卷上:淮南有懒妇鱼。 俗云昔杨氏家妇,为姑所溺而死,化为鱼焉。 其脂膏可燃灯烛,以之照鸣琴博弈,则烂然有光,及照纺绩,则不复明焉矣。 斛,古代量器,一斛为十斗。 【译文】奔 奔又名瀱,既不是鱼类,也不是蛟类,体大如船,有两三丈长,颜色像鲶鱼,腹部下面有两个ru头,雄雌阴阳的分别和人差不多。 把幼子放在岸上,叫声就像婴儿啼哭。 奔的顶上有个孔通到头部,孔中出气哧哧作声,就必然会刮大风,过往行人把这当作天气的征候。 相传这种鱼是懒妇变化而成,杀一头可以得到三四斛油脂,用这种油脂点灯,照着刻苦读书、辛勤纺织的场景光线就昏暗,照着欢乐歌舞的场景光线就明亮。 17. 26系臂 如龟。 入海捕之,人必先祭,又陈所取之数,则自出,因取之。 若不信,则风波覆船。 【译文】系臂 像龟。 下海捕捞之前,必须先致祭,并且说清楚准备捕捞的数量,它就自己出来,趁机捕捞就是。 如果不守信用多捕捞,就会被大风大浪掀翻船。 17. 27蛤梨[1] 候风雨,能以壳为翅飞。 【注释】[1]蛤(g)梨:即蛤蜊。 一种有壳的软体动物。 栖息在浅海沙中。 【译文】蛤梨 风雨来临的时候,能用壳当作翅膀飞行。 17. 28拥剑[1] 一螯极小,以大者斗,小者食。 【注释】[1]拥剑:蟹名。 【译文】拥剑 两只螯有一只特别小,大的那只螯用来争斗,小的那只用来进食。 17. 29寄居[1] 壳似蜗,一头小蟹,一头螺蛤也。 寄在壳间,常候螺开出食。 螺欲合,遽入壳中。 【注释】[1]寄居:即寄居蟹。 【译文】寄居蟹 壳似蜗牛壳,一头是小蟹,一头是螺蛤。 寄居蟹寄居在螺壳里,等候螺壳打开时出来觅食。 螺壳要闭合时,就急忙进入螺壳中。 17. 30牡蛎[1] 言牡,非谓雄也。 介虫中[2],唯牡蛎是咸水结成也。 【注释】[1]牡蛎:双壳类软体动物,产于浅海泥沙中。 [2]介虫:甲壳类动物。 【译文】牡蛎 这个牡字,不是雄性的意思。 甲壳类动物中,只有牡蛎是由咸水化生而成的。 17. 31玉䖴[1] 似蚌,长二寸,广五寸。 壳中柱,炙之,如牛头胘项[2]。 【注释】[1]玉䖴(yo):又作玉珧。 软体动物,肉柱称江珧柱,干制后又称干贝。 是珍贵的海味。 [2]牛头胘项:牛胘,即牛百叶。 【译文】玉䖴 像蚌,有二寸长,五寸宽。 甲壳里的肉柱,烤着吃就像牛百叶。 17. 32数丸[1] 形似彭蜞[2],竞取土各作丸,丸数满三百而潮至。 一曰沙丸。 【注释】[1]数丸:即彭蚏,一种小蟹。 [2]彭蜞:蟹的一种,体小,螯足无毛,红色,穴居水边。 【译文】数丸 样子像彭蜞,竞相取土各自做泥丸,做满三百个潮水就来了。 又称作沙丸。 17. 33千人捏[1] 形似蟹,大如钱,壳甚固,壮夫极力捏之不死。 俗言千人捏不死,因名焉。 【注释】[1]千人捏:又称千人擘。 介类,甲壳坚硬紧闭,用力捏之而不开。 【译文】千人捏 样子像蟹,有铜钱那么大,甲壳十分坚固,壮汉用尽全力捏也捏不碎。 民间的说法是千人也捏不死,故而称为千人捏。 虫篇【题解】本篇三十七条,记载昆虫及蛇类三十多种。 本篇所记,大多近于真实,且有段成式亲身观察所见,如17. 36条关于蚂蚁的兼弱之智以及用声音召唤同类的记载。 17. 34蝉 未蜕时名复育,相传言蛣蜣所化[1]。 秀才韦翾[2],庄在杜曲[3],常冬中掘树根,见复育附于朽处,怪之。 村人言蝉固朽木所化也。 翾因剖一视之,腹中犹实烂木。 【注释】[1]蛣蜣(ji qiāng):即蜣螂,俗称屎壳郎。 [2]翾:音xuān。 [3]杜曲:地名。 在今陕西西安东南,唐代为大姓杜氏聚居之处。 元骆天骧《类编长安志》卷九:杜曲:有南杜、北杜。 唐史称杜正伦与城南诸杜素远,求通谱不许,衔之。 世传所居之域杜固有壮气,故世衣冠。 杜正伦执政,建言凿杜固,既凿,川流如血,阅十日止,自是南杜稍不显,盖杜固谓之南杜。 今所凿崖堑尚存,俗呼凤凰嘴。 北杜今为杜曲。 【译文】蝉 未蜕壳时名为复育,相传是蜣螂化育而成的。 秀才韦翾的庄园在杜曲,有一次他在冬天挖掘树根,看见复育附着在树根枯朽之处,很奇怪。 村人说蝉本来就是朽木变化而成的。 韦翾于是剖开一只蝉细看,蝉腹里果然填满了朽木。 17. 35蝶 白蛱蝶,尺蠖茧所化也[1]。 秀才顾非熊少时,常见郁栖中坏绿裙幅[2],旋化为蝶。 工部员外郎张周封言:百合花合之,泥其隙,经宿化为大胡蝶。 【注释】[1]尺蠖(hu):尺蠖蛾的幼虫,种类很多,是果树和森林的主要害虫。 [2]郁栖:粪土。 【译文】蝶 白蛱蝶,是尺蠖虫的茧化育而成的。 秀才顾非熊年轻时,曾看见粪土中有一片破绿裙幅,转眼间就变成了蝴蝶。 工部员外郎张周封说:百合花的花瓣闭合起来,用泥涂抹花瓣间的缝隙,过一夜,就变成大蝴蝶。 17. 36蚁 秦中多巨黑蚁[1],好斗,俗呼为马蚁。 次有色窃赤者[2]。 细蚁中有黑者迟钝,力举等身铁。 有窃黄者,最有兼弱之智[3]。 成式儿戏时,常以棘刺标蝇,寘其来路[4],此蚁触之而返,或去穴一尺或数寸,才入穴中者如索而出,疑有声而相召也。 其行每六七,有大首者间之,整若队伍。 至徙蝇时,大首者或翼或殿[5],如备异蚁状也。 元和中[6],成式假居在长兴里[7]。 庭中有一穴蚁,形状如窃赤之蚁之大者,而色正黑,腰节微赤,首锐足高,走最轻迅。 每生致蠖及小虫入穴,辄坏垤窒穴[8],盖防其逸也。 自后徙居数处,更不复见此。 【注释】[1]秦中:关中。 [2]窃:浅。 [3]兼弱之智:唐欧阳询《艺文类聚》卷九七引《抱朴子》:鸡有搏栖之雄,雉有擅泽之骄,蚁有兼弱之智,蜂有攻寡之计。 人相投御亦是耳。 [4]寘:安置。 [5]翼:两翼护卫。 殿:殿后。 [6]元和:唐宪宗李纯年号(806820)。 [7]假居:借住。 长兴里:长兴坊。 唐代长安城坊。 [8]垤(di):蚂蚁做窝时堆在洞口的土。 【译文】蚁 关中地区多出巨型黑蚁,好斗,民间叫作蚂蚁。 稍小一点有颜色浅红的。 小蚁中有种黑色的,行动迟缓而力气大,可以举起和身体相当的重量。 有一种浅黄色的蚁,最具有整合弱小力量的智慧。 我小时候玩耍,曾用棘刺穿上苍蝇,放在蚂蚁的必经之路上,浅黄蚁碰到苍蝇就返回蚁穴,距离蚁穴一尺或是几寸远时,刚进入穴中的蚂蚁就像绳子一样一溜爬出来,我怀疑它们是通过发声相互召唤的。 蚁行每六七只,就会有一只大头的间隔其中,像队伍一样整齐。 到搬运苍蝇时,大头的或是两侧护卫,或是殿后,像是防备其他蚁群一样。 元和年间,我借住在长兴坊。 庭院里有一窝蚂蚁,样子像稍大点的浅红色蚂蚁,而颜色纯黑,腰节略红,尖头长脚,行走时最是轻捷。 每次活捉到蠖或其他小虫拖进洞穴,就毁坏洞沿的土堵住洞口,大概是防止猎物逃跑吧。 那以后我搬过几次家,再也没看见过这种蚂蚁。 17. 37山人程宗乂云[1]:程执恭在易、定[2],野中蚁楼,高三尺余。 【注释】[1]山人:隐居不仕者。 [2]程执恭(? 819):定州安喜(今河北定州东南)人。 元和元年(806)拜横海军节度使,历官检校兵部尚书、尚书左仆射、邠宁节度使,封邢国公。 易:易州,今河北易县。 定:定州,今属河北。 【译文】山人程宗乂说:程执恭在易州、定州任职时,曾见到野外有蚂蚁修筑的土楼,高三尺多。 17. 38蜘蛛 道士许象之言:以盆覆寒食饭于暗室地上[1],入夏,悉化为蜘蛛。 【注释】[1]寒食:寒食节。 【译文】蜘蛛 道士许象之说:倒扣一盆寒食饭在暗室地上,到了夏天,全都会变成蜘蛛。 17. 39吴公[1] 绥安县多吴公[2],大者能以气吸兔,小者吸蜥蜴,相去三四尺,骨肉自消。 【注释】[1]吴公:即蜈蚣。 [2]绥安县:在今四川营山东。 【译文】吴公 绥安县多出吴公,大的能用气吸兔子,小的也能吸蜥蜴,距离三四尺远,一吸,兔子或蜥蜴的骨肉全都消尽。 17. 40蠮螉[1] 成式书斋多此虫,盖好窠于书卷也。 或在笔管中,祝声可听[2]。 有时开卷视之,悉是小蜘蛛,大如蝇虎[3],旋以泥隔之,时方知不独负桑虫也[4]。 【注释】[1]蠮螉(yē wēng):即蜾蠃,又称细腰蜂。 [2]祝声:汉扬雄《法言学行》:螟蛉之子,殪而逢蜾蠃,祝之曰:类我,类我。 久则肖之矣。 [3]蝇虎:蜘蛛名。 不结网,常在壁角捕食蝇等小虫。 [4]桑虫:螟蛉。 【译文】蠮螉 我的书斋里有很多这种虫子,大概是喜欢在书卷里做窝吧。 有时又在笔管里,像我,像我的祝祷声清晰可闻。 有时我打开书卷看,全是小蜘蛛,有蝇虎大小,就立即用泥封住,我这才知道蠮螉不只是背负桑虫的幼子。 17. 41颠当[1] 成式书斋前,每雨后多颠当窠(秦人所呼)。 深如蚓穴,网丝其中,土盖与地平,大如榆荚。 常仰捍其盖,伺蝇蠖过,辄翻盖捕之,才入复闭,与地一色,并无丝隙可寻也。 其形似蜘蛛(如墙角乱中者)[2]。 《尔雅》谓之王蛈[3],《鬼谷子》谓之蛈母[4]。 秦中儿童戏曰:颠当颠当牢守门,蠮螉寇汝无处奔。 【注释】[1]颠当:又作螲,土蜘蛛。 [2](wō):旋转盘结的发髻。 [3]王蛈(tiě tāng):土蜘蛛。 《尔雅释虫》:王,蛈。 郭璞注:即螲今河北人呼蛈。 [4]《鬼谷子》:为战国时鬼谷子所著。 鬼谷子为纵横家之祖,据说是苏秦和张仪的老师。 【译文】颠当 我的书斋前,每次下雨之后有很多颠当窠(关中人这么叫)。 颠当窠像蚯蚓穴那么深,其中密布网丝,土大约和地齐平,大小像榆荚。 颠当经常在洞中仰面顶着穴盖,等着有苍蝇、尺蠖等经过,就一下翻转穴盖捕捉住,刚捉进洞,就又关闭上了,和地面同一颜色,找不到一丝缝隙。 它的样子像蜘蛛(就如墙角乱丝网中的那种)。 《尔雅》称作王蛈,《鬼谷子》称作蛈母。 关中的儿童有童谣这么唱:颠当颠当牢守门,蠮螉犯你无处奔。 17. 42蝇 长安秋多蝇,成式蠹书[1],常日读百家五卷[2],颇为所扰,触睫隐字,驱不能已。 偶拂杀一焉,细视之,翼甚似蜩[3],冠甚似蜂。 性察于腐,嗜于酒肉。 按理首翼,其类有苍者声雄壮,负金者声清聒[4],其声在翼也。 青者能败物,巨者首如火,或曰大麻蝇,茅根所化也[5]。 【注释】[1]蠹(d)书:这里是嗜书苦读的意思。 蠹,蛀书虫。 [2]百家:指先秦诸子。 [3]蜩(tio):蝉。 [4]聒(guō):声音吵闹。 [5]茅根:白茅根。 多年生草本植物。 【译文】蝇 长安城里一到秋天有很多苍蝇,我嗜书苦读,经常一天能读子书五卷,颇为苍蝇所困扰,在眼前飞来飞去,看不清字,赶也不赶不完。 偶然拍击杀死一只,细看,翅膀像蝉,头冠似蜂。 苍蝇生性对腐烂的气味敏感,特别喜好叮食酒肉。 细察它的头部和翅膀,颜色灰白的那类声音雄壮,有金色的那类声音清脆响亮,其发音器官在翅膀上。 青黑色的苍蝇能败坏食物,大苍蝇头部红得像火,有人说这叫大麻蝇,是白茅根变化而成的。 17. 43壁鱼[1] 补阙张周封言[2]:尝见壁上白瓜子化为白鱼,因知《列子》言朽瓜为鱼之义[3]。 【注释】[1]壁鱼:即蠹鱼。 书虫。 [2]补阙:职官名。 唐代门下省、中书省属官。 [3]《列子》:旧题战国列御寇撰,《汉书艺文志》著录《列子》八篇,列入道家。 今本《列子》则可能是魏晋时人托名伪作,唐代尊崇道教,以《列子》为《冲虚真经》,为道家经典之一。 【译文】壁鱼 补阙张周封说:曾见墙壁上白瓜子变成白色蠹鱼,由此知晓了《列子》说朽瓜为鱼的意思。 17. 44蛣蜣 草中有蛣蜣树。 【译文】蛣蜣 草里有蛣蜣树。 17. 45天牛虫[1] 黑甲虫也。 长安夏中,此虫或出于篱壁间,必雨。 成式七度验之,皆应。 【注释】[1]天牛:昆虫名。 以锐利口器蛀蚀各种树木,是森林、作物的害虫。 【译文】天牛虫 是一种黑色的甲虫。 长安城里每到夏季,这种虫有时出现在篱壁里面,天就一定会下雨。 我做过七次验证,每一次都应验了。 17. 46异虫 温会在江州[1],与宾客看打鱼。 渔子一人忽上岸狂走,温问之,但反手指背,不能语。 渔者色黑,细视之,有物如黄叶,大尺余,眼遍其上,啮不可取。 温令烧之,方落。 每对一眼,底有觜如钉,渔子出血数升而死,莫有识者。 【注释】[1]温会:中唐时人,曾为剑南西川节度判官。 江州:西晋元康元年(291)分荆、扬二州之地置江州,因江水名之。 治所初在豫章(今江西南昌),后移浔阳。 宋以后皆以浔阳为江州。 【译文】异虫 温会在江州和朋友一起观看打鱼。 有一个渔夫突然上岸狂奔,温会问他怎么了,那人只是反手指着背部,不能开口说话。 渔夫皮肤较黑,细看之下,发现有个东西像黄树叶,一尺多大,上面布满眼孔,紧紧地吸附在渔夫的背部,弄不下来。 温会让人用火来烧,才掉落在地上。 每对着一个小孔,底下都有嘴像根钉子,渔夫流了几升血,死了,没有人能认出这是什么怪虫。 17. 47冷蛇 申王有肉疾[1],腹垂至骭[2],每出,则以白练束之。 至暑月,常鼾息不可过。 玄宗诏南方取冷蛇二条赐之。 蛇长数尺,色白,不螫人,执之冷如握冰。 申王腹有数约[3],夏月置于约中,不复觉烦暑。 【注释】[1]申王:即为李㧑(? 724),本名成义。 唐睿宗第二子。 垂拱三年(687)封恒王,后进封申王。 [2]骭(gn):小腿。 [3]约:腰带。 这里是指腹部过于肥胖而形成的肉沟状。 【译文】冷蛇 申王有肥胖病,肚腹下垂到了小腿,每次出行,都用白绢束住腹部。 一到炎天暑热,就憋闷得喘不过气来。 玄宗诏命南方进献两条冷蛇,赐给申王。 这种蛇有几尺长,白色,不咬人,握在手里就像冰块。 申王肚腹有几条深深的肉沟,夏天时把冷蛇放在肉沟里,就不再觉得烦闷暑热。 17. 48异蜂 有蜂如蜡蜂[1],稍大,飞劲疾,好圆裁树叶,卷入木窍及壁罅中作窠。 成式常发壁寻之,每叶卷中,实以不洁,或云将化为蜜也。 【注释】[1]蜡蜂:蜜蜂。 【译文】异蜂 有种蜂像蜡蜂,体型稍大些,飞行劲健而迅疾,喜欢把树叶裁成圆形,卷起来塞进木孔及墙缝作窝。 我曾在墙壁掘洞寻找,发现每片叶子中间都卷着不洁净的东西,有人说这将会变成蜂蜜。 17. 49白蜂窠 成式修行里私第[1],果园数亩。 壬戌年[2],有蜂如麻子蜂,胶土为窠于庭前檐,大如鸡卵,色正白可爱,家弟恶而坏之。 其冬,果衅钟手足[3]。 《南史》言宋明帝恶言白门[4],《金楼子》言[5]:予婚日,疾风雪下,帏幕变白,以为不祥。 抑知俗忌白久矣。 【注释】[1]修行里:修行坊。 唐代长安城坊。 [2]壬戌年:唐武宗会昌二年(842)。 大和九年(835)三月,其父段文昌卒于剑南西川节度使任上,段成式携家自成都返回长安,居于修行里旧第。 [3]衅(xn)钟:本为古代祭神时用牲血涂钟的仪式。 这里疑指被杀。 但具体不详何事。 [4]《南史》言宋明帝恶言白门:《南史宋本纪下》:宣阳门谓之白门,上以白门不祥,讳之。 尚书右丞江谧误犯,上变色曰:白汝家门! 宋明帝,即为南朝宋明帝刘彧,465至472年在位。 [5]《金楼子》:梁元帝萧绎撰。 子书类杂著。 《金楼子志怪篇》:余丙申岁婚。 初婚之日,风景韶和,末乃觉异。 妻至门而疾风大起,折木发屋。 无何而飞雪乱下,帷幔皆白,翻洒屋内,莫不缟素。 乃至垂覆阑瓦,有时飞坠。 此亦怪事也。 【译文】白蜂巢 在我修行里的私第,有几亩果园。 壬戌年,有一种蜂,像麻子蜂,在庭前屋檐粘土做巢,有鸡蛋大小,颜色纯白耐看,家弟厌恶白色,就捣毁了蜂巢。 那年冬天,他果然遭遇不祥。 《南史》记载宋明帝厌恶说白门,梁元帝《金楼子》也说:我结婚那天,狂风大作,飞雪乱舞,帷幕全都变白了,都认为这是不祥之兆。 可知民俗忌白色由来已久。 17. 50毒蜂 岭南有毒菌,夜明,经雨而腐,化为巨蜂,黑色,喙若锯,长三分余。 夜入人耳鼻中,断人心系。 【译文】毒蜂 岭南有一种毒菌,晚上发光,雨后腐烂,变成黑色巨蜂,嘴像锯齿,长三分多。 夜晚钻进人的耳道鼻孔里,咬断人的心脉。 17. 51竹蜜蜂[1] 蜀中有竹蜜蜂,好于野竹上结窠。 窠大如鸡子,有蒂,长尺许。 窠与蜜并绀色可爱[2],甘倍于常蜜。 【注释】[1]竹蜜蜂:又称留师。 宋唐慎微《政和证类本草》卷二二引唐陈藏器《本草拾遗》:(留师蜜)蜂如小指大,正黑色,啮竹为窠。 蜜如稠糖,酸甜好食。 《方言》云:竹蜂,留师也。 [2]绀(gn):青中透红的颜色。 【译文】竹蜜蜂 蜀地有种竹蜜蜂,喜欢在野竹上结巢。 巢如鸡蛋大小,有长约一尺的蒂。 巢和蜂蜜的颜色都青里透红,很是好看,蜂蜜比普通蜜要甜一倍。 17. 52水蛆 南中水溪涧中多此虫,长寸余,色黑。 夏深,变为[1],螫人甚毒。 【注释】[1](mng):同虻。 唐元稹《虻三首》序:巴山谷间,春秋常雨,自五六月至八九月,雨则多虻,道路群飞,噬马牛血及蹄角,旦暮尤极繁多,人常用日中时趣程。 逮雪霜而后尽。 其啮人,痛剧浮蟆,而不能毒留肌,故无疗术。 【译文】水蛆 南方水溪涧谷中多这类虫,一寸多长,黑色。 盛夏季节,就变成虻,螫人毒性很大。 17. 53水虫 象浦,其川渚有水虫,攒木食船,数十日船坏。 虫甚微细。 【译文】水虫 象浦的河流沙洲上有种水虫,能钻木头啃食船板,几十天的工夫船就被啃坏了。 这种虫子很小。 17. 54抱枪[1] 水虫也。 形如蛣蜣,稍大。 腹下有刺似枪,如棘针,螫人有毒。 【注释】[1]抱枪:又名射工、射影、短狐、水弩、溪鬼虫等。 晋葛洪《抱朴子内篇》登涉十七:又有短狐,一名蜮,一名射工,一名射影,其实水虫也,状如鸣蜩,状似三合杯,有翼能飞,无目而利耳,口中有横物角弩,如闻人声,缘口中物如用弩,以气为矢,则因水而射人,中人身者即发疮,中影者亦病,而不即发疮,不晓治之者煞人。 其病似大伤寒,不十日皆死。 【译文】抱枪 是一种水虫。 样子像蜣螂,稍大些。 腹部下面有尖刺像枪,如同荆棘刺一样,螫人有毒。 17. 55负子[1] 水虫也,有子多负之。 【注释】[1]负子:即负子蝽。 又称田鳖,一种水生昆虫。 因多数雄虫有将卵负在背上的习性,故名。 【译文】负子 是一种水虫,经常把幼虫负在背上。 17. 56避役[1] 南中有虫名避役,一曰十二辰虫。 状似蛇医[2],脚长,色青赤,肉鬣[3]。 暑月时,见于篱壁间。 俗云,见者多称意事。 其首倏忽更变,为十二辰状。 成式再从兄常观之[4]。 【注释】[1]避役:虫名。 《太平御览》卷九五〇引《岭南异物志》:南方有虫,大如守宫,足长,身青,肉鬣赤色。 其首随十二时变,子时鼠,丑时牛,亥时猪。 性不伤人,名曰避役,见者有喜庆。 [2]蛇医:蜥蜴。 [3]肉鬣(li):背上如马鬃般的肉质突起物。 [4]再从兄:同一曾祖的兄长。 【译文】避役 南方有一种虫名叫避役,又名十二辰虫。 样子像蜥蜴,脚长,青红色,背上有肉鬣。 夏天经常出现在篱壁之间。 据民间说,见到这种虫多有称心如意的事。 它的头部会依十二时辰快速变化成十二种动物的形状。 我的再从兄曾经看到过。 17. 57食胶虫 夏月,食松胶[1],前脚傅之[2],后脚聂之[3],内之尻中[4]。 【注释】[1]松胶:松树分泌的脂油。 [2]傅:粘附。 [3]聂:摄的古字,持。 [4]内:纳的古字。 【译文】食胶虫 夏季,这种虫吃松树油脂,用前脚去粘住油脂,后脚接住,放进肛门。 17. 58[1] 形如蝉,其子如虾,著草叶。 得其子,则母飞来就之。 煎食,辛而美。 【注释】[1](tūn y):东晋干宝《搜神记》卷一三:南方有虫,名,一名蠋,又名青蚨。 形似蝉而稍大。 味辛美,可食。 生子必依草叶,大如蚕子。 取其子,母即飞来。 虽潜取其子,母必知处。 以母血涂钱八十一文,以子血涂钱八十一文,每市物,或先用母钱,或先用子钱,皆复飞归,轮转无已。 故《淮南子术》以之还钱,名曰青蚨。 【译文】 样子像蝉,幼子像虾,附着在草叶上。 捉到幼子,母虫就会飞来找寻。 煎炸食用,辛辣而味美。 17. 59灶马[1] 状如促织[2],稍大,脚长,好穴于灶侧。 俗言灶有马,足食之兆。 【注释】[1]灶马:灶鸡。 一种昆虫,多集于灶旁。 后肢强大,擅长跳跃。 [2]促织:蟋蟀。 【译文】灶马 样子像促织,稍大些,脚长,喜欢在灶边做窝。 民间说厨房有灶马,意味着食物丰足。 17. 60谢豹 虢州有虫名谢豹[1],常在深土中。 司马裴沆子常治坑获之[2]。 小类虾蟆,而圆如毬,见人,以前两脚交覆首,如羞状。 能穴地如鼢鼠[3],顷刻深数尺。 或出地,听谢豹鸟声[4],则脑裂而死,俗因名之。 【注释】[1]虢州:今河南灵宝。 [2]司马:州郡属官。 [3]鼢(fn)鼠:鼴鼠。 [4]谢豹鸟:杜鹃。 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三:吴人谓杜宇为谢豹。 杜宇初啼时,渔人得虾曰谢豹虾,市中卖笋曰谢豹笋。 唐顾况《送张卫尉诗》曰:绿树村中谢豹啼。 【译文】谢豹 虢州有种虫名叫谢豹,经常藏在深土里。 裴沆司马的儿子曾经掘坑捉到一只。 略同虾蟆,而圆形如毬,见到人就以两只前脚交叉遮住脑袋,好像害羞的样子。 它能像鼢鼠一样在地上打洞,一会儿就可掘到几尺深。 有时出到地面听见谢豹鸟的叫声,就会头部开裂而死,民间因此把这种虫子也称作谢豹。 17. 61碎车虫 状如唧聊[1],苍色,好栖高树上,其声如人吟啸。 终南有之。 一本云,沧州俗呼为搔前[2],太原有大而黑者,声唧聊。 碎车,别俗呼为没盐虫也。 【注释】[1]唧聊:疑即今之知了,蝉。 [2]沧州:今属河北。 【译文】碎车虫 样子像知了,灰白色,喜欢栖息在高树上,叫声如同人的吟啸。 终南山有这种虫。 有的书上说,沧州民间把这种虫叫作搔前,太原有一种又大又黑的虫,叫声也是知了。 碎车虫,有的地方又称作没盐虫。 17. 62度古[1] 似书带,色类蚓,长二尺余,首如铲,背上有黑黄襕[2],稍触则断。 尝趁蚓[3],蚓不复动,乃上蚓掩之,良久蚓化。 惟腹泥如涎,有毒,鸡吃辄死。 俗呼土蛊[4]。 【注释】[1]度古:土蛊。 又名笄蛭、天蛇,一种低等陆生软体动物。 [2]襕(ln):上下相连的服装。 [3]趁:追逐。 [4]蛊:毒虫。 【译文】度古 样子像捆书的带子,颜色像蚯蚓,有两尺多长,头部扁平像铲子,背上有绵延的黑黄色花纹,稍稍触碰就断了。 有时会追逐蚯蚓,等蚯蚓不动了,就爬上蚯蚓的身子掩住它,过一阵子蚯蚓就化了。 只在腹部剩下涎液般的泥土,有毒,鸡啄食了就会死。 民间把这种虫称作土蛊。 17. 63雷蜞[1] 大如蚓,以物触之,乃蹙缩,圆转若鞠[2]。 良久,引首,鞠形渐小,复如蚓焉。 或云,啮人毒甚。 【注释】[1]雷蜞:水蛭,又名蚂蟥。 [2]鞠:古代的一种皮毬。 【译文】雷蜞 大小如同蚯蚓,用东西触碰它,就缩成一团,像个圆毬。 过一阵子,伸出脑袋,毬形慢慢变小,又恢复成如同蚯蚓的样子。 有人说,这种虫子咬人毒性很大。 17. 64矛[1] 蛇头鳖身,入水,缘树木,生岭南,南人谓之矛。 膏至利,铜瓦器贮浸出,惟鸡卵壳盛之不漏,主肿毒。 【注释】[1]矛:应作予。 宋唐慎微《政和证类本草》卷二一:《广州记》云:予,蛇头鳖身,亦水宿,亦树栖,俗谓之予。 膏主蛭刺,以铜及瓦器盛之浸出,唯鸡卵盛之不漏。 摩理毒肿,大验,其透物甚于醍醐也。 【译文】予 蛇头鳖身,可以下水,也能爬树,生在岭南,南方人称作予。 它的脂油渗透性极强,用铜器、瓦器盛装都会渗出,只有鸡蛋壳盛着不漏,主治肿毒。 17. 65蓝蛇 首有大毒,尾能解毒,出梧州陈家洞[1]。 南人以首合毒药,谓之蓝药,药人立死。 取尾为腊[2],反解毒药。 【注释】[1]梧州:今属广西。 [2]腊(xī):干肉。 【译文】蓝蛇 头部有剧毒,尾巴能解毒,这种蛇出自梧州陈家洞。 南方人用其蛇头配制毒药,称为蓝药,毒人立刻就死。 拿蛇尾巴晾干,又可以解这种蛇毒。 17. 66蚺蛇[1] 长十丈,常吞鹿,鹿消尽,乃绕树出骨。 养创时,肪腴甚美。 或以妇人衣投之,则蟠而不起。 其胆上旬近头,中旬在心,下旬在尾。 【注释】[1]蚺(rn)蛇:蟒蛇。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卷三七:(交趾、九真)山多大蛇,名曰髯蛇,长十丈,围七八尺,常在树上伺鹿兽,鹿兽过,便低头绕之,有顷鹿死,先濡令湿讫,便吞,头角骨皆钻皮出。 其养创之时,肪腴甚肥,搏之,以妇人衣投之,则蟠而不起,走便可得也。 【译文】蚺蛇 长十丈,经常吞食鹿,鹿肉消化完了,就紧紧缠在大树上,鹿骨头就突破蛇身钻出来。 它在养伤时,肉脂最是鲜美。 如果把妇女的衣服扔给它,它就蟠曲在地不动。 它的胆每月上旬靠近头部,中旬在心脏部位,下旬则在尾部。 17. 67蝎 鼠负虫巨者多化为蝎[1]。 蝎子多负于背,成式常见一蝎负十余子,子色犹白,才如稻粒。 成式尝见张希复言[2]:陈州古仓有蝎[3],形如钱,螫人必死。 江南旧无蝎,开元初,常有一主簿[4],竹筒盛过江,至今江南往往而有,俗呼为主簿虫。 蝎常为蜗所食,以迹规之,蝎不复去。 旧说:过满百,为蝎所螫[5]。 蝎前谓之螫,后谓之虿[6]。 【注释】[1]鼠负:鼠妇。 体形椭圆,栖于缸瓮底部之阴湿之处。 《尔雅释虫》:蟠,鼠负。 郭璞注:瓮器底虫。 [2]张希复:字善继,深州陆泽(今河北深州)人。 登进士第,历官集贤校理、集贤学士。 [3]陈州:今河南淮阳。 [4]主簿:职官名。 汉代以后,中央及地方各级官府均设主簿,负责文书簿籍,掌管印鉴,为掾吏之首。 [5]过满百,为蝎所螫(sh):嵇含《遇虿赋序》:元康二年,余中夜遇虿,客有戏余曰:俗谚云:过满百,为虿所螫。 斯言信哉! [6]虿:音chi。 【译文】蝎 大的鼠负虫多数会变化成蝎子。 蝎经常把幼子负在背上,我曾经亲见一只蝎子负着十多只幼子,幼子还是白色的,才像稻米那么大。 我曾听张希复说:陈州旧仓库里有蝎子,样子像铜钱,人被螫必死无疑。 江南地区早先没有蝎子,开元初年,有一位主簿用竹筒装着带过长江,到如今江南很多地方都有,当地民间称作主簿虫。 蝎子经常被蜗牛吃掉,蜗牛用爬行的涎痕把蝎子圈起来,蝎子就不再跑掉。 俗话说:错满百,被蝎子螫。 蝎子的前肢伤人叫螫,尾钩伤人叫虿。 17. 68虱 旧说虱虫,饮赤龙所浴水则愈,虱恶水银。 人有病虱者,虽香衣沐浴,不得已。 道士崔白言:荆州秀才张告,常扪得两头虱。 有草生山足湿处,叶如百合,对叶独茎,茎微赤,高一二尺,名虱建草,能去虮虱。 有水竹,叶如竹,生水中,短小,亦治虱。 【译文】虱 旧时的说法,生了虱虫,喝赤龙洗浴的水可以除掉,虱子厌恶水银。 人有生了虱子的,即便薰香衣服洗澡沐浴,也没办法弄干净。 道士崔白说:荆州秀才张告,有次捉到一只两头虱。 有一种草长在山脚下潮湿的地方,叶子像百合,叶片对生,一根茎,茎是微红色的,高一到二尺,名叫虱建草,能够除掉虮虱。 有一种水竹,叶子像竹,生在水中,枝干短小,也能除虱子。 17. 69蝗 荆州有帛师号法通,本安西人[1],少于东天竺出家[2],言蝗虫腹下有梵字,或自天下来者,乃忉利天、梵天来者[3],西域验其字,作本天坛法禳之。 今蝗虫首有王字,固自不可晓。 或言鱼子变[4],近之矣。 旧言虫食谷者,部吏所致,侵渔百姓,则虫食谷。 虫身黑头赤,武吏也;头黑身赤,儒吏也。 【注释】[1]安西:安西都护府。 安西都护府于贞观十四年(640)置于交河城,显庆三年(658)移治龟兹,贞元六年(790)没于吐蕃。 [2]东天竺:五天竺之一。 见3. 55条注[1]。 [3]忉利天、梵天:佛教术语。 忉利天,欲界六天之一。 梵天,色界初禅天之一。 见3. 1条注[1]。 [4]鱼子:鱼卵。 【译文】蝗 荆州有位帛师,号法通,本是安西人,年轻时在东天竺出家,他说蝗虫腹部有梵字,有的是从天界来的,即从忉利天、梵天来的,西域验证过蝗虫腹下的字,作本天坛法来禳除。 如今蝗虫头部有个王字,实在弄不明白什么原因。 有人说蝗虫是鱼卵变的,这话应该差不多。 以前说蝗虫吃庄稼,是因为州郡吏员的原因,他们鱼肉百姓,蝗虫就会吃庄稼。 如果蝗虫身黑头红,说明是武职人员的原因;头黑身红,则是文职人员的原因。 17. 70野狐鼻涕 螵蛸也[1],俗呼为野狐鼻涕。 【注释】[1]螵蛸(piāo xiāo):螳螂产卵子的囊块。 【译文】野狐鼻涕 就是螵蛸,民间称作野狐鼻涕。 发布时间:2025-06-15 17:18:40 来源:班超文学网 链接:https://www.banceo.com/article/149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