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前集卷二十 内容: 肉攫部【题解】本篇所记者,与动植诸篇貌同而实异,为养鹰驯鹰的专论。 肉攫者,字面取自《吕氏春秋本味篇》的水居者腥,肉攫者臊,草居者膻(见本书7. 8条),因为鹰为食肉类猛禽,故以肉攫名篇。 本篇内容,涉及取鹰、鹰网、驯鹰、鹰性、鹰品等等,是我国有关鹰事的最早记载。 20. 1取鹰法 七月二十日为上时,内地者多,塞外者殊少。 八月上旬为次时,八月下旬为下时,塞外鹰毕至矣。 鹰网目,方一寸八分,纵八十目,横五十目。 以黄蘗和杼汁染之[1],令与地色相类。 螽虫好食网[2],以蘗防之。 有网竿、都杙、吴公[3]。 磔竿二[4],一为鹑竿,一为鸽竿。 鸽飞能远察见鹰,常在人前。 若竦身动盼,则随其所视候之。 【注释】[1]黄蘗(b):又名黄柏,落叶乔木,茎、皮可作黄色染料,也可入药。 杼(sh):栎树,也称麻栎、橡、柞树,树皮可作染料。 [2]螽(zhōng):一种害虫。 [3]网竿、都杙(y):都是鹰网的配件。 杙,钉网的木橛子。 吴公:即蜈蚣。 这里指喂鸟儿的虫子。 [4]磔(zh)竿:以鸽子之类的鸟儿为诱饵用来捕鹰的木架。 磔,肢体分裂,因引诱用的鸟儿会被鹰抓伤撕裂,故名。 【译文】捕鹰法 七月二十日为上时,内地的鹰多,塞外的鹰特别少。 八月上旬为次时,八月下旬为下时,塞外的鹰都飞来了。 鹰网眼,一寸八分见方,纵向八十眼,横向五十眼。 用黄蘗混和杼汁染过,让网和土色相同。 螽虫喜欢咬食鹰网,用黄蘗来防虫。 有网竿、都杙、吴公。 磔竿有两种,一种是鹑竿,一种是鸽竿。 鸽子飞翔时能很远就看到鹰,经常在人之前就发现了。 如果看见鸽子耸身振翅躁动察看,就随着它察看的方向等着鹰的出现。 20. 2取木鸡、木雀、鹞[1] 网目方二寸,纵三十目,横八十目。 【注释】[1]鹞(yo):似鹰而小的一种猛禽。 【译文】捕捉木鸡、木雀、鹞子 网眼二寸见方,纵向三十眼,横向八十眼。 20. 3凡鸷鸟[1],雏生而有惠[2],出壳之后,即于窠外放巢[3]。 大鸷恐其堕坠,及为日所曝,热暍致损[4],乃取带叶树枝插其巢畔,防其坠堕及作阴凉也。 欲验雏之大小,以所插之叶为候[5]。 若一日、二日,其叶虽萎,而尚带青色。 至六七日,其叶微黄。 十日后枯瘁[6],此时雏渐大,可取。 【注释】[1]鸷(zh):凶猛的鸟。 [2]惠:通慧。 [3]放巢:疑为放条。 条,鹰的粪便,放条即是鹰排粪便。 [4]暍(yē):中暑。 [5]候:征兆。 [6]枯瘁(cu):枯落,枯死。 【译文】大凡鸷类猛禽,幼雏一出生就很聪明,出壳之后,就要在窝外边排便。 大鸟担心它掉下去,以及被太阳曝晒,受热致病,就拿带叶的树枝插在窝的四周,以防幼雏掉落,同时也可以遮阴。 捕鹰者想要知道雏鸟的大小,就观察窝边所插的带叶树枝,作为判断的标准。 如果刚出生一到两天,那叶子虽然略微有些枯萎,却仍带青色。 到六七天后,叶子渐渐有些黄了。 十天后叶子就枯落了,这时雏鸟就大些了,可以捕捉。 20. 4凡禽兽,必藏匿形影,同于物类也。 是以蛇色逐地,茅兔必赤,鹰色随树。 【译文】大凡禽兽,一定会想法把自己的身体隐藏在同类颜色的环境中。 所以蛇的颜色和地面相似,茅草中的野兔必然全身红毛,老鹰的羽毛也随同大树的颜色。 20. 5鹰巢 一名菆[1]。 鹰呼菆子者,雏鹰也。 鹰四月一日停放,五月上旬拔毛入笼。 拔毛先从头起,必于平旦过顶[2],至伏鹑则止[3]。 从颈下过飏毛[4],至尾则止。 尾根下毛名飏毛,其背毛并两翅大翎、覆翮及尾毛十二根等[5],并拔之。 两翅大毛合四十四枝,覆翮翎亦四十四枝。 八月中旬出笼。 【注释】[1]菆(ch):鸟巢。 [2]平旦:清晨。 [3]伏鹑:疑即鹑尾。 鹑尾为十二星次之一,对应十二时辰中的巳时(上午九时至十一时)。 [4]飏(yng):飞扬。 [5]翮(h):鸟翎的茎,翎管。 这里代指翅羽,因其坚利,古时又称剑羽。 【译文】鹰巢 又叫菆。 鹰称作菆子的,就是指雏鹰。 鹰四月一日停止放飞,五月上旬拔毛关进笼子圈养。 拔毛的时候先从头部拔起,必须在清晨时拔过顶,到巳时拔完。 从颈下拔过飏毛,到尾部拔完。 尾的根部下面的毛名叫飏毛,背部的毛、两翅的大翎、覆翮以及十二根尾毛,全部都要拔掉。 两翅的大翎一共有四十四根,覆翮翎也是四十四根。 八月中旬放出笼。 20. 6雕、角鹰等[1],三月一日停放,四月上旬置笼。 【注释】[1]雕:大型猛禽。 【译文】雕和角鹰等,三月一日停止放飞,四月上旬入笼。 20. 7鹘[1],北回鹰过尽停放,四月上旬入笼,不拔毛。 鹘,五月上旬停放,六月上旬拔毛,入笼。 【注释】[1]鹘(h):隼,一种猛禽。 【译文】鹘,北飞的鹰过完以后就停止放飞,四月上旬关进笼子,不拔毛。 鹘,五月上旬停止放飞,六月上旬拔毛,关进笼子。 20. 8凡鸷击等,一变为鸽[1],二变为转鸧[2],三变为正鸧[3]。 自此已后,至累变,皆为正鸧。 【注释】[1]一变为鸽:鹰类出生之后,每年换一次羽毛。 [2](biǎn):鹰类两岁时的羽色(苍黄色)。 隋魏澹《鹰赋》:毛衣屡改,厥色无常,寅生酉就,总号为黄。 二周作,千日成苍。 鸧(cāng):鸟名。 体苍青色。 这里代指鹰的羽色。 [3]正鸧:鹰类三岁时的羽色。 【译文】凡是鸷鸟之类,第一次换羽毛为鸽子的颜色,第二次羽色就由苍黄色变为苍青色,第三次则变为纯正的鹰羽色。 自此以后,无论怎样变换,都是纯正的鹰羽色。 20. 9白鹘 觜爪白者,从一变为,至累变,其白色一定,更不改易。 若觜爪黑者,臆前纵理、翎尾斑节微微有黄色者,一变为,则两翅封上及两䏶之毛间似紫白[1],其余白色不改。 【注释】[1]封:隆起物。 䏶(b):同髀,股,即大腿。 【译文】白鹘 嘴和爪子都是白色的,自从第一次毛色变成苍黄色,直至以后逐年变色,它的白色是固定不会改变的。 如果嘴和爪子是黑色的,胸前的纵向花纹、翎毛尾斑节微微有黄色的,第一次变色为苍黄色,而两翅上的翎毛以及两股的毛夹杂有紫白色,其余的白色不变。 20. 10齐王高纬[1],武平六年[2],得幽州行台仆射河东潘子晃所送白鹘[3],合身如雪色,视臆前微微有纵白斑之理,理色暧昧如[4]。 觜本之色[5],微带青白,向末渐乌。 其爪亦同于觜,蜡胫并作黄白赤[6]。 是为上品。 黄麻色,一变为,其色不甚改易,惟臆前纵斑渐阔而短[7]。 转出后,乃至累变,背上微加青色,臆前纵理转就短细,渐加膝上鲜白。 此为次色。 【注释】[1]高纬(556578):齐武成帝长子。 大宁二年(562)立为皇太子,天统四年(568)亲政,隆化元年(576)禅位。 [2]武平:北齐后主高纬年号(570576)。 [3]幽州:在今北京西南。 行台:设置于外州代表朝廷行尚书省事的机构。 河东:黄河以东地区,指今山西中南部。 潘子晃:为北齐司徒潘乐之子,尚公主,拜驸马都尉,武平末年,为幽州道行台右仆射、幽州刺史。 [4](xūn):浅红色。 [5]本:根部。 [6]蜡:淡黄如蜡的颜色。 胫:小腿。 [7]纵斑:即后句的纵理。 鹰初长成时,胸部羽毛有上细下粗的长点,即纵理。 【译文】武平六年,齐王高纬得到幽州行台仆射河东潘子晃所送的白鹘,全身洁白如雪,细看胸脯前微微有纵向的白斑花纹,花纹隐隐约约又泛出淡红色。 嘴根微带青白色,向嘴尖逐渐变为乌黑。 爪子颜色和嘴相同,蜡胫的颜色全为黄白红。 这是上品。 黄麻色的鹘,先变成苍黄色,羽色没有什么大变化,只是胸脯前纵向的斑纹渐渐变宽变短。 幼鹘以后乃至逐年变色,背上的羽毛微加青色,胸脯前的纵向纹理变得短而细,膝上渐渐增加亮白色。 这是次一等的羽色。 20. 11青麻色 其变色,一同黄麻之。 此为下品。 又有罗乌[1]、罗麻。 【注释】[1]:同鹘。 【译文】青麻色鹘 它的羽毛变色,和黄麻鹘的苍黄色完全相同。 这是下品。 又有罗乌鹘、罗麻鹘。 20. 12白兔鹰 觜爪白者,从一变为,乃至累变,其白色一定,更不改易。 觜爪黑而微带青白色,臆前纵理及翎毛斑节微有黄色者,一变背上翅尾微为灰色,臆前纵理变为横理[1],变色微漠若无,䏶间仍白。 至于转已后,其灰色微褐而渐渐向白。 其觜爪极黑,体上黄鹊斑色微深者,一变为青白,转之后,乃至累变,臆前横理转细,则渐为鸧色也。 【注释】[1]纵理变为横理:鹰次年换羽毛时,胸部羽毛上的长点(纵理)变成横道(横理)。 以后每年换一次羽毛,横理就变细一些,毛色也变白一些。 【译文】白兔鹰 嘴和爪子是白色的,自起初羽色变为苍黄,乃至以后逐年变色,那白色是固定不变的。 嘴和爪子黑中略带青白色,胸脯前纵向纹理及翎尾斑节略带黄色的,第一次背上和翅尾微变为灰色,胸脯前的纵向纹理变为横向,颜色变化很微细,两股间仍为白色。 到了第二次变色以后,它的灰色微带褐色而又渐渐变白。 那种嘴和爪子深黑色而身上黄鹊斑纹颜色略深的,第一次变成青白,第二次变色以后直至逐年变色,胸脯前横向纹理变细,就渐渐地变成鸧色。 20. 13齐王高洋[1],天保三年[2],获白兔鹰一联[3],不知所得之处。 合身毛羽如雪,目色紫,爪之本白,向末为浅乌之色。 蜡胫并黄,当时号为金脚。 【注释】[1]高洋(529559):武定八年(550)废魏孝静帝自立,国号齐,是为北齐;后因凶杀无度,嗜酒肆淫,暴死,谥文宣皇帝,庙号显祖。 《北史齐本纪中》:(显祖)系徒罪至大辟,简取随驾,号为供御囚,手自刃杀,持以为戏。 凡所屠害,动多支解,或投之烈火,或弃之漳流。 兼以外筑长城,内营台殿,赏费过度,天下骚然,内外憯憯,各怀怨毒。 [2]天保:高洋年号(550559)。 [3]联:双,对。 【译文】天保三年,齐王高洋得到一对白兔鹰,不知他是从何处得到的。 这对鹰全身羽毛洁白如雪,鹰眼为紫色,爪子根部为白色,向爪尖逐渐变成浅乌色。 蜡胫都是黄色的,当时称作金脚。 20. 14又高齐武平初[1],领军将军赵野叉献白兔鹰一联[2],头及顶,遥看悉白,近边熟视,乃有紫迹在毛心。 其背上以白地紫迹点其毛心,紫外有白赤周绕,白色之外,以黑为缘。 翅毛亦以白为地,紫色节之。 臆前以白为地,微微有赤纵理。 眼黄如真金,觜本之色微白,向末渐乌。 蜡作浅黄色胫,指之色亦黄,爪色与觜同。 【注释】[1]高齐:即北齐。 [2]领军将军:职官名。 东汉建安时,曹操为丞相,相府自置领军,与护军皆领禁兵。 曹丕受禅,始置领军将军,主禁卫诸营。 北齐置有领军府。 唐置左右领军卫,为禁卫之一,有大将军、将军等官。 【译文】又高齐武平初年,领军将军赵野叉进献一对白兔鹰,自头至顶,远看全是白的,靠近细看,羽毛中心有紫色斑痕。 背上的羽毛,毛心点缀着白底紫斑,紫色外面有白红色环绕,白色之外,又有黑边。 翅膀的羽毛也是白色的底子,间节着紫色。 胸前羽毛以白色为底,又有浅红色纵纹隐约可见。 鹰眼的颜色如同黄金,嘴根的颜色微白,向嘴尖逐渐转乌。 蜡胫为浅黄色,趾的颜色也是黄色,爪的颜色和嘴相同。 20. 15散花白[1] 觜爪黑而微带青白色者,一变为紫理白。 转以后,乃至累变,横理转细,臆前紫渐灭成白。 其觜爪极黑者,一变为青白。 转之后,乃至累变,横理转细,臆前渐作灰白色。 【注释】[1]散花白:隋魏澹《鹰赋》:亦有白如散花,赤如点血。 大文若锦,细斑似缬。 眼类明珠,毛犹霜雪。 【译文】散花白 嘴和爪子黑中略带青白色的,羽色初变为紫色纹理的白。 转以后乃至多次变色,横向纹理变细,胸脯前紫色逐渐消失变成白色。 嘴和爪子深黑色的,初变为青白。 转以后乃至多次变色,横向纹理变细,胸脯前逐渐变作灰白色。 20. 16赤色 一变为,其色带黑。 转已后,乃至累变,横理转细,臆前微微渐白,其背色不改,此上色也。 【译文】红色鹰 羽色初变为色,其中带有黑色。 转以后,乃至多次变色,横向纹理变细,胸前羽毛微微变白,背上的羽色不变,这是上等羽色。 20. 17白唐 一变为青,而微带灰色。 转之后,乃至累变,横理转细,臆前微微渐白。 【译文】白唐鹰 初变为青,其中略带灰色。 转以后,乃至多次变色,横向纹理变细,胸前羽毛微微变白。 20. 18烂堆黄[1] 一变之,色如鹙氅[2]。 转之后,乃至累变,横理转细,臆前渐渐微白。 【注释】[1]烂堆黄:明彭大翼《山堂肆考》卷一六一:《中朝故事》:骊山多鸟,名阿滥堆,明皇采其声为曲。 阿滥堆,一名阿亸廻,又名滥堆。 [2]鹙氅(qiū chǎng):鹙毛,可用来做外套或是仪仗中的旗幡。 【译文】烂堆黄 羽色初变之后,有如鹙氅。 转以后,乃至多次变色,横向纹理变细,胸前羽毛微微变白。 20. 19黄色 一变之后,乃至累变,其色似于鹙氅,而色微深,大况烂堆黄,变色同也。 【译文】黄色鹰 羽色初变之后,乃至多次变色,颜色类似鹙氅而稍深些,很像烂堆黄,羽色变化相同。 20. 20青斑 一变为青父。 转之后,乃至累变,横理转细,臆前微微渐白。 此次色也。 【译文】青斑鹰 羽色初变为青父。 转之后乃至多次变色,横向纹理变细,胸前羽毛微微变白。 这是次等的羽色。 20. 21白唐 唐者,黑色也,谓斑上有黑色。 一变为青白,杂带黑色。 转之后,乃至累变,横理转细,臆前渐渐微白。 【译文】白唐鹰 唐的意思是黑色,指花斑上有黑色。 羽色初变为青白,夹杂黑色。 转之后乃至多次变色,横向纹理变细,胸前羽毛微微变白。 20. 22赤斑唐 谓斑上有黑色也。 一变为,其色多黑。 转之后,乃至累变,横理转细,臆前黑虽渐褐,世人仍名为黑鸧。 【译文】赤斑唐鹰 指花斑上有黑色。 羽色初变为,颜色多为黑色。 转之后乃至多次变色,横向纹理变细,胸前的黑色羽毛虽然渐渐变为褐色,人们仍然叫作黑鸧。 20. 23青斑唐 谓斑上有黑色也。 一变为,其色带青黑。 转之后,乃至累变,横理虽细,臆前之色,仍常暗黪[1]。 此下色也。 【注释】[1]黪(cǎn):颜色青黑无光。 【译文】青斑唐鹰 指花斑上有黑色。 羽色初变为,颜色带有青黑。 转之后乃至多次变色,横向纹理虽然变细,胸前的羽色仍是青黑无光。 这是下等羽色。 20. 24鹰之雌雄,唯以大小为异,其余形相,本无分别。 雉鹰虽小,而是雄鹰,羽毛杂色,从初及变,既同兔鹰,更无别述。 雉鹰一岁,臆前纵理阔者,世名为斑,至后变为鸧之时,其臆纵理变作横理,然犹阔大。 若臆前纵理本细者,后变为鸧之时,臆前横理亦细。 【译文】鹰的雌雄,只以形体大小为区分,其余外表并无差别。 雉鹰形体虽小,却是雄鹰,羽色驳杂,从初变到累变,和兔鹰相同,不再另外叙述。 雉鹰一岁时,胸前纵向纹理宽阔的,世人称作鹘斑,到后来变为鸧的时候,胸前纵向纹理变为横向纹理,但仍然宽阔。 如果是胸前纵向纹理本来就细的,后来变为鸧的时候,那横向纹理也相应就细。 20. 25荆窠白者,短身而大,五斤有余,便鸟而快[1],一名沙里白。 生代北沙漠里荆窠上,向雁门、马邑飞[2]。 【注释】[1]便:敏捷。 这里是捕捉的意思[2]雁门:隋大业初年改代州为雁门郡,治所在今山西代县。 马邑:今山西朔县。 【译文】荆窠白鹰,身短而粗大,重五斤多,捕捉鸟儿速度很快,又叫沙里白。 生活在代北沙漠里的荆棘丛中,向雁门、马邑迁徙。 20. 26代都赤者[1],紫背黑须,白睛白毛。 三斤半已上、四斤已下,便兔。 生代川赤岩里[2],向灵丘、中山、白飞[3]。 【注释】[1]代都赤:杜甫《送李校书二十六韵》:代北有豪鹰,生子毛尽赤。 [2]代川:即代州,在今山西代县一带。 [3]灵丘:今属山西。 中山:汉中山国,唐置定州,今属河北。 白(jin):即白涧山,在今山西阳城西北。 【译文】代都红鹰,背羽紫色,面毛黑色,眼睛和羽毛是白色的。 重三斤半到四斤,捕捉兔子。 生活在代川的赤岩里,向灵丘、中山、白迁徙。 20. 27漠北白者[1],身长且大,五斤有余,细斑短胫,鹰内之最。 生沙漠之北,不知远近,向代川、中山飞。 一名西道白。 【注释】[1]漠北:今阴山以北的蒙古高原,统谓之漠北。 【译文】漠北白鹰,体形又长又大,重五斤多,有细碎的花斑,短腿,是鹰类中最好的。 生活在沙漠之北,不知具体有多远,向代川、中山迁徙。 又名西道白。 20. 28房山白者[1],紫背细斑,三斤已上、四斤已下,便兔。 生代东、房山白杨、椴树上[2],向范阳、中山飞[3]。 【注释】[1]房山:今河北平山。 [2]椴树:一种类似白杨的落叶乔木。 [3]范阳:今河北涿州。 【译文】房山白鹰,背羽紫色,有细斑,重三到四斤,捕捉兔子。 生活在代川以东至房山一带的白杨和椴树上,向范阳、中山迁徙。 20. 29渔阳白[1] 腹背俱白,大者五斤,便兔。 生徐无及东西曲[2],一名大曲、小曲。 白杨树上生,向章武、合口、博海飞[3]。 【注释】[1]渔阳:在今天津蓟县一带。 [2]徐无:即徐无山,在今河北玉田东北。 [3]章武:在今河北黄骅西北。 合口:在今河北沧州东南。 博海:或渤海之误。 【译文】渔阳白鹰 腹背羽毛都为白色,大的有五斤,捕捉兔子。 生活在徐无山及东西曲,又名大曲、小曲。 在白杨树上搭窝,向章武、合口、博海迁徙。 20. 30东道白 腹背俱白,大者六斤余,鹰内之最大。 生卢龙、和龙以北[1],不知远近,向涣林、巨里、章武、合口、光州飞[2]。 虽稍软,若值快者,越于前鹰。 【注释】[1]卢龙:今属河北。 和龙:今辽宁朝阳。 [2]涣林:不详。 巨里:在今山东章丘西。 光州:今山东莱州。 【译文】东道白鹰 腹背羽毛都为白色,大的有六斤多,是鹰类中最大的。 生活在卢龙、和龙以北,不知远近,向涣林、巨里、章武、合口、光州迁徙。 虽然体力稍弱,如果碰到飞得快的,可以超过渔阳白鹰。 20. 31土黄 所在山谷皆有。 生柞、栎树上,或大或小。 【译文】土黄鹰 随处山谷都有。 生活在柞树和栎树上,体形有大有小。 20. 32黑皂骊[1] 大者五斤。 生渔阳山松、杉树上,多死。 时有快者。 章武飞。 【注释】[1]骊:黑色。 【译文】黑皂骊鹰 大的有五斤。 生活在渔阳的山松、杉树上,很难养活。 有的飞得快。 向章武迁徙。 20. 33白皂骊 大者五斤。 生渔阳、白道、河阳、漠北[1],所在皆有。 生柏枯树上,便鸟。 向灵丘、中山、范阳、章武飞。 【注释】[1]白道: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东北。 河阳:今河南孟州。 【译文】白皂骊鹰 大的有五斤。 生活在渔阳、白道、河阳、漠北,到处都有。 生活在枯柏树上,捕捉鸟儿。 向灵丘、中山、范阳、章武迁徙。 20. 34青斑 大者四斤。 生代北及代川白杨树上。 细斑者快。 向灵丘山、范阳飞。 【译文】青斑鹰 大的有四斤。 生活在代北及代川的白杨树上。 有细花斑的飞得快。 向灵丘山、范阳迁徙。 20. 35鹰荏子[1] 青黑者快。 蜕净眼明[2],是未尝养雏,尤快。 若目多眵[3],蜕不净者,已养雏矣,不任用,多死。 又条头无花[4],虽远而聚。 或条出句然作声[5],短命之候。 口内赤,反掌热[6],隔衣蒸人,长命之候。 叠尾、振卷打格、只立理面毛[7],藏头睡,长命之候也。 【注释】[1]鹰荏子:半大的鹰。 [2]蜕:鸟换毛。 [3]眵(chī):眼屎。 [4]条:鹰的粪便。 鹰排便称出条。 [5]句(gōu)然:弯曲的样子。 [6]反掌:疑为爪掌。 [7]振卷打格:鸷鸟吃了猎物的毛不会消化,隔一段时间会卷成球状吐出来,并有打嗝声。 只立:单腿站立。 【译文】鹰荏子 青黑色的飞得快。 毛换得干净眼睛明亮,是未曾养育过幼雏的鹰,飞得尤其快。 如果眼屎多,毛换得不彻底,是养育过幼雏的鹰,不堪驱使,而且多数会养死。 另外粪便头没有开裂,即便排出很远也都会结在一起。 有的排便时弓着背发出声音,是短命的征兆。 口内发红,爪掌发热,隔着衣服也觉得热气蒸人,是长命的征兆。 尾羽齐聚,吐出猎物的毛团时打嗝,单腿站立,用另一只爪子梳理面部羽毛,头埋在羽毛里睡觉,这些都是长命的征兆。 20. 36凡鸷鸟飞,尤忌错喉[1],病入叉,十无一活。 叉在咽喉骨前皮里,盆骨内[2],膆之下[3]。 【注释】[1]错喉:饮食误入气管。 [2]盆骨:又作缺盆骨。 清沈彤《果堂集》卷二:膺中骨之上,自结喉下四寸,至肩端前,横而大者曰巨骨,其半环中断者曰缺盆骨。 [3]膆(s):同嗉,鸟类喉咙下装食物的地方。 【译文】凡是鸷鸟飞翔时,特别害怕食物误入气管,一旦呛进叉,肯定活不了。 叉在咽喉骨前皮下,缺盆骨内,嗉囊之下。 20. 37吸筒[1] 以银为之[2],大如角鹰翅管。 鹰以下,筒大小准其翅管。 【注释】[1]吸筒:或是为鹰治病疗伤的器具。 [2]:金属薄片。 【译文】吸筒 用银质薄片卷成,粗细和角鹰的翅管一样。 比鹰小的,吸筒的粗细也依据其翅管的粗细而定。 20. 38凡夜条不过五条数者,短命。 条如赤小豆汁,与白相和者死。 凡网损、摆伤、兔蹋伤、鹤兵爪[1],皆为病。 【注释】[1]网损:网捕受伤。 鹤兵爪:鹤双脚里第一趾名兵爪。 刘传鸿《〈酉阳杂俎〉校证:兼字词考释》:疑兵爪后脱一伤字,作鹤兵爪伤,指鹰捕鹤时所受兵爪之伤,与网损、摆伤、兔蹋伤相类。 【译文】凡是夜间排便不超过五次的,短命。 粪便像红小豆汁,又间杂着白色物的,会死。 凡是网损、摆伤、兔蹋伤、鹤兵爪伤,都是病相。 发布时间:2025-06-15 17:36:01 来源:班超文学网 链接:https://www.banceo.com/article/149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