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续集卷一 内容: 支诺皋上【题解】支,是支派、支属的意思。 李剑国《唐五代志怪传奇叙录》:洪氏(按,洪迈)以续志为前志附庸,故以支名之,此正段氏命名之义。 似《杂俎》续集中有其类相从四支语。 此当出续集自序。 今本无自序,阙耳。 此亦可证成式书本有前集续集之分,非直合为三十卷也。 支诺皋,就是诺皋记的补遗。 本篇十七条,记鬼魅精怪奇人异事,其中不少精彩篇章。 如X1. 1条新罗国旁、X1. 3条南中吴洞女叶限、X1. 16条崔生等,情节曲折离奇,人物形象鲜明。 尤其叶限一篇,乃是中国版的扫灰娘故事(详该条注),相关研究文章很多。 X1. 1新罗国有第一贵族金哥,其远祖名旁[1],有弟一人,甚有家财。 其兄旁因分居,乞衣食。 国人有与其隙地一亩,乃求蚕谷种于弟,弟蒸而与之,不知也。 至蚕时,有一蚕生焉,日长寸余,居旬,大如牛,食数树叶不足。 其弟知之,伺间,杀其蚕。 经日,四方百里内蚕飞集其家。 国人谓之巨蚕,意其蚕之王也。 四邻共缲之,不供。 谷唯一茎植焉,穗长尺余,旁常守之。 忽为鸟所折,衔去。 旁逐之,上山五六里,鸟入一石罅。 日没径黑,旁因止石侧。 至夜半月明,见群小儿,赤衣共戏。 一小儿云:尔要何物? 一曰:要酒。 小儿露一金锥子,击石,酒及樽悉具。 一曰:要食。 又击之,饼饵羹炙,罗于石上。 良久,饮食而散,以金锥插于石罅。 旁大喜,取其锥而还。 所欲随击而办,因是富侔国力[2],常以珠玑赡其弟。 弟方始悔其前所欺蚕谷事,仍谓旁:试以蚕谷欺我,我或如兄得金锥也。 旁知其愚,谕之不及,乃如其言。 弟蚕之,止得一蚕如常蚕。 谷种之,复一茎植焉。 将熟,亦为鸟所衔。 其弟大悦,随之入山。 至鸟入处,遇群鬼,怒曰:是窃予金锥者! 乃执之,谓曰:尔欲为我筑糠三版乎[3]? 欲尔鼻长一丈乎? 其弟请筑糠三版。 三日饥困不成,求哀于鬼,乃拔其鼻,鼻如象而归。 国人怪而聚观之,惭恚而卒。 其后,子孙戏击锥求狼粪,因雷震,锥失所在。 【注释】[1]:音y。 [2]侔:相等。 [3]筑糠:用糠筑墙。 糠,松散无黏性,筑墙不易成。 【译文】新罗国有位第一贵族,名叫金哥,他的远祖名叫旁,旁有个弟弟,富有家财。 哥哥旁因为分家,贫无衣食。 国中有人给了他一亩空地,他于是求弟弟给些蚕种、谷种,弟弟却把种子蒸熟了给他,旁毫不知情。 到养蚕时,有一只蚕孵出来,眼看着一点点长大,十多天以后,就长得像牛那么大,吃几树桑叶还不饱。 他弟弟知道了,瞅机会杀了这只蚕。 过了一天,方圆百里之内的蚕都飞集到他家里。 国中人都认为先前那只巨蚕是蚕王。 左邻右舍都来帮他缲丝,仍是忙不过来。 谷子也只长出一棵苗,谷穗有一尺多长,旁常去看守着。 忽然有一天,谷穗被鸟儿折断衔走了。 旁赶紧去追,追上山五六里远,鸟儿钻入一处石缝。 太阳下山了,一片漆黑看不清路,旁只好在石头边过夜。 到半夜月光明亮,旁看见一群小孩,身穿红衣在一起游戏。 一个小儿问:你想要什么? 另一小儿回答说:要喝酒。 这小儿拿出一根金锥子,敲击石头,酒和酒杯全都摆好了。 又一个小儿说:要吃饭。 又用金锥敲击石头,饼、糕、羹、烤肉也都摆出来。 过了很久,吃喝完毕,这群小儿各自散去,临走时把金锥插在石缝中。 旁非常高兴,拿着金锥子回到家。 想要什么用金锥一击就能得到,因此富可敌国,经常拿珠宝送给他弟弟。 弟弟这才懊悔先前用蒸熟的种子欺骗哥哥的事,仍然对旁说:你试着用蒸熟的蚕谷种子欺骗我,我没准也能像哥哥一样得到金锥。 旁知道他犯傻,说他又听不进,只好按他说的去做。 弟弟养蚕,只得到一只普普通通的蚕。 种谷,也只长出一根苗。 快成熟时,也被鸟儿衔走了。 弟弟大喜,追着鸟儿上了山。 到了鸟儿钻入石缝的地方,迎面碰见一群鬼,看见他大怒说:这就是偷了我们金锥的人! 就捉住他,问:你是要为我们用糠筑三版墙呢? 还是想让你的鼻子长成一丈长? 弟弟请求用糠筑墙。 筑了三天时间,又饿又困,墙也没筑成,只好向鬼哀求,鬼就把他的鼻子拔得长长的,弟弟就这样拖着一条长长的大象般的鼻子回家了。 国中人十分好奇,前来围观,弟弟羞怒交加而死。 后来,旁的子孙闹着玩,敲击金锥要狼粪,于是惊雷震响,金锥就不见了。 X1. 2临湍西北有寺[1],寺僧智通,常持《法华经》入禅[2]。 每晏坐[3],必求寒林净境,殆非人所至。 经数年,忽夜有人环其院呼智通,至晓,声方息。 历三夜,声侵户,智通不耐,应曰:汝呼我何事? 可入来言也。 有物长六尺余,皂衣青面,张目巨吻,见僧,初亦合手[4]。 智通熟视良久,谓曰:尔寒乎? 就是向火。 物亦就坐,智通但念经。 至五更,物为火所醉,因闭目开口,据炉而鼾。 智通睹之,乃以香匙举灰火,寘其口中[5]。 物大呼起走,至阃[6],若蹶声。 其寺背山,智通及明,视其蹶处,得木皮一片,登山寻之,数里,见大青桐树,稍已童矣[7],其下凹根若新缺然。 僧以木皮附之,合无隙。 其半,有薪者创成一蹬,深六寸余,盖魅之口,灰火满其中,火犹荧荧。 智通以焚之,其怪自绝。 【注释】[1]临湍:在今河南邓州西北。 [2]《法华经》:佛经名。 即《妙法莲华经》。 宣扬三乘归一之旨,自以其法微妙,如莲华居尘不染,故名。 以鸠摩罗什译本最为通行。 入禅:入定,僧人修行,闭目静坐,使心定于一处。 [3]晏坐:安然而坐。 [4]合手:两掌相合,以示敬意。 [5]寘:通填,填塞。 [6]阃(kǔn):门槛。 [7]稍:泛指事物的末端,枝叶。 童:秃。 【译文】临湍西北有座寺院,寺里的和尚智通,常常持念《法华经》入定。 每每安然打坐,一定要找个清幽树林人迹罕至的寂静之境。 过了几年,一天夜间忽然有人绕着寺院喊智通,到天亮,喊声才消失。 一连三夜,这喊声传入室内,智通终于不耐烦了,回应说:你喊我什么事? 不妨进屋来说。 只见一个六尺多高的怪物进来,黑衣青面,鼓鼓的眼睛大大的嘴,见到智通,也还合掌行礼。 智通久久地端详它,对它说:你冷吗? 就在这里烤火吧。 怪物也坐下来,智通旁若无物,只管念经。 到了五更,怪物被火烤得晕晕乎乎的,于是闭上眼睛张开嘴,靠着火炉打鼾。 智通一看这情形,就拿起香灰匙舀些炭火填进怪物的嘴里。 那怪物大喊着起身跑了,到了门槛,像是跌了一跤。 寺院依山而建,等到天明时,智通看那怪物跌倒的地方,有一片树皮,就登山寻找,走了几里远,看见一棵大青桐树,树尖已经光秃了,树下凹根处好像新缺了一块。 智通拿那块树皮贴上去,严丝合缝。 树干的半腰,有樵夫为攀树砍出的一个蹬脚处,深六寸多,就是那树精的嘴,里面填满了炭火,还有微微的火光。 智通烧了这棵树,那怪物也就自此绝迹了。 X1. 3南人相传,秦汉前有洞主吴氏[1],土人呼为吴洞,娶两妻。 一妻卒,有女名叶限[2],少惠,善陶钧[3],父爱之。 末岁父卒,为后母所苦,常令樵险汲深。 时尝得一鳞,二寸余,鬐金目[4],遂潜养于盆水。 日日长,易数器,大不能受,乃投于后池中。 女所得余食,辄沉以食之。 女至池,鱼必露首枕岸,他人至,不复出。 其母知之,每伺之,鱼未尝见也。 因诈女曰:尔无劳乎? 吾为尔新其襦[5]。 乃易其弊衣。 后令汲于他泉,计里数里也。 母徐衣其女衣,袖利刃,行向池呼鱼,鱼即出首,因斤杀之。 鱼已长丈余,膳其肉,味倍常鱼,藏其骨于郁栖之下。 逾日,女至向池,不复见鱼矣,乃哭于野。 忽有人披发粗衣,自天而降,慰女曰:尔无哭,尔母杀尔鱼矣,骨在粪下。 尔归,可取鱼骨藏于室,所须第祈之[6],当随尔也。 女用其言,金玑衣食,随欲而具。 及洞节[7],母往,令女守庭果。 女伺母行远,亦往,衣翠纺上衣,蹑金履。 母所生女认之,谓母曰:此甚似姊也。 母亦疑之。 女觉,遽反,遂遗一只履,为洞人所得。 母归,但见女抱庭树眠,亦不之虑。 其洞邻海岛,岛中有国名陀汗,兵强,王数十岛,水界数千里。 洞人遂货其履于陀汗国,国主得之,命其左右履之,足小者,履减一寸。 乃令一国妇人履之,竟无一称者。 其轻如毛,履石无声。 陀汗王意其洞人以非道得之,遂禁锢而拷掠之,竟不知所从来。 乃以是履弃之于道旁,即遍历人家捕之,若有女履者,捕之以告[8]。 陀汗王怪之,乃搜其室,得叶限,令履之而信。 叶限因衣翠纺衣,蹑履而进,色若天人也。 始具事于王,载鱼骨与叶限俱还国。 其母及女即为飞石击死,洞人哀之,埋于石坑,命曰懊女冢。 洞人以为媒祀[9],求女必应。 陀汗王至国,以叶限为上妇。 一年,王贪求,祈于鱼骨宝玉无限。 逾年,不复应。 王乃葬鱼骨于海岸,用珠百斛藏之,以金为际。 至征卒叛时,将发以赡军。 一夕,为海潮所沦。 成式旧家人李士元所说。 士元本邕州洞中人[10],多记得南中怪事。 【注释】[1]洞:古代南方少数民族部落单位。 [2]叶限:杨宪益《中国的扫灰娘故事》(《译余偶拾》):偶检《酉阳杂俎支诺皋》,发现一篇欧洲著名的故事,兹录于下(中略)。 这篇故事显然就是西方的扫灰娘故事。 段成式是九世纪人,可见这段故事至迟在九世纪或甚至在八世纪已传入中国了。 篇末说述故事者为邕州人,邕州即今广西南宁,可见这段故事是由南海传入中国的。 据英人柯格斯考证,这故事在欧洲和近东共有三百四十五种大同小异的传说。 据格灵姆的传说,这位扫灰娘名为Aschenbr de。 Aschenbr一字的意思是灰,就是英文的Asches,盎格鲁萨克逊文的Aescen,梵文的Asan。 最有趣的是在中文本里,这位姑娘依然名为叶限,显然是Asches或Asan的译音。 通行的英文本是由法文转译的,其中扫灰娘所穿的鞋是琉璃的,这是因为法文里是毛制的鞋(Vair),英译人误认为琉璃(Verre)之故。 中文本虽说是金履,然而又说其轻如毛,履石无声,大概原来还是毛制的。 [3]陶钧:制作陶器。 [4](chēng):红色。 [5]襦(r):短衣。 [6]第:只管。 [7]洞节:南方少数民族的节日。 [8]按,此处当有文字脱漏。 [9]媒祀:即禖祀,求子的祭祀。 禖,求子所祭之神。 [10]邕州:今广西南宁。 【译文】南方人相传,秦汉以前有位洞主吴氏,当地人称作吴洞,娶了两位妻子。 其中一位去世了,留下一个女儿名叫叶限,小时就很聪慧,很会制作陶器,父亲很爱她。 后来父亲去世,叶限受后母虐待,经常被派去高山砍柴,深涧汲水。 有次叶限捉到了一条鱼,有两寸多长,红鳍金眼,就悄悄地养在水盆里。 鱼一天天长大,换了几次容器,最后大得装不下了,就放进后院池塘里。 叶限把自己本就不多的食物,分一些给鱼吃。 叶限每到池边,鱼儿一定会浮出水面靠近岸边,其他人来,鱼就不再露面。 后母知道了,经常在池边窥伺,从未见到鱼出现。 她于是就欺骗叶限说:你辛苦了,我为你做了一件新衣服。 就换下她的旧衣服。 后来,后母让叶限到另一处泉水汲水,约有几里之远。 后母悄悄地换上叶限的旧衣服,袖藏利刃,来到池边呼唤鱼,鱼浮出水面,后母就砍杀了鱼。 鱼已经长到一丈多长,鱼肉做菜吃,味道比普通的鱼美得多,后母把鱼骨藏在粪土之下。 过了一天,叶限来到池边,却怎么也不见鱼儿露面,于是在野外伤心哭泣。 忽然有个披散头发穿着粗衣的人从天而降,安慰叶限说:你不要哭,你的后母杀了你的鱼,鱼骨埋在粪土下面。 你回家后,把鱼骨挖出来,藏在房间里,想要什么只管对着鱼骨祈祷就是,一定会如意随心。 叶限听从他的话,金玉衣食,想要就有。 到过洞节的时候,后母前去过节,让叶限看守院里的果实。 叶限等后母走得远了,也就前去,穿着翠纺上衣,脚着金履。 后母的亲生女儿认出了叶限,对母亲说:这个人很像姐姐。 后母也起了疑心。 叶限发觉了,立即返回,仓促之间掉了一只鞋,被洞人拾到了。 后母回到家,只见叶限在院里抱着一棵树打瞌睡,也就打消了疑虑。 那个洞邻近海岛,海岛上有个陀汗国,兵力强大,统治着几十个岛屿,海疆几千里。 拾鞋的洞人到陀汗国卖那只金履,陀汗国王买下,命左右试穿,都不合脚,让脚最小的人去试,金履又缩减一寸,还是穿不上。 国王于是让全国的妇女都来试穿,竟然没有一个人合脚。 金履轻如羽毛,走在石上寂然无声。 陀汗国王认为洞人不是从正当途径得到这只金履的,就把他关起来,拷问真相,洞人最终也说不出金履得自何方。 于是就把这只金履扔在路旁,派人到每户人家搜捕,如果有女子穿这只鞋,就抓来禀告。 陀汗王觉得奇怪,就搜查她家,抓到叶限,让她试穿金履验证。 叶限于是身穿翠纺衣,脚着金履前来,真是貌如天仙。 叶限这才把事情的前前后后告诉了陀汗王,陀汗王载着鱼骨、带着叶限一起回国。 后母和她亲女儿都被飞石击中而死,洞人哀怜她们,把她们埋葬在石坑里,起名为懊女冢。 洞人把这里当作祈求送子的祭祀之所,有求必应。 陀汗王回国后,封叶限为上妃。 有一年,陀汗王贪得无厌,向鱼骨祈求无尽的珍宝。 过了一年,鱼骨不再灵应。 陀汗王就把鱼骨埋在海岸,在里面藏了上百斛珍宝,用金作为边框。 预备在出征的士兵叛乱时,用这些珍宝劳军。 一天傍晚,鱼骨坟被海潮冲没了。 这个故事是我先前的家人李士元讲的。 李士元本为邕州洞中人,记得很多南方的奇异之事。 X1. 4太和五年,复州医人王超[1],善用针,病无不差。 于午忽无病死,经宿而苏。 言始梦至一处,城壁台殿,如王者居。 见一人卧,召前袒视,左髆有肿[2],大如杯。 令超治之。 即为针,出脓升余。 顾黄衣吏曰:可领视毕也。 超随入一门,门署曰毕院,庭中有人眼数千,聚成山,视内迭瞬明灭。 黄衣曰:此即毕也。 俄有二人,形甚奇伟,分处左右,鼓巨箑吹激[3],眼聚扇而起,或飞或走,或为人者,顷刻而尽。 超访其故,黄衣吏曰:有生之类,先死而毕。 言次忽活。 【注释】[1]复州:今湖北沔阳。 [2]髆(b):肱骨。 [3]箑(sh):扇子。 【译文】大和五年,复州医士王超,擅长针灸,治病无所不愈。 一天中午忽然无病而死,过了一夜又苏醒过来。 说先前做梦到了一个地方,城墙殿台有如王宫。 看见一个人躺在那里,脱下衣服召令王超上前看视,只见左胳膊有肿块,有杯子那么大。 让王超给他治疗。 王超随即为他扎针,流出一升多脓血。 那人回头对黄衣吏员说:可带他去看看毕。 王超跟随着进了一道门,门额题着毕院两个字,院子里有数千只人眼,堆积成山,那里面或明或暗,闪烁不定。 黄衣吏说:这就是毕。 不一会儿,有两个人,体貌魁伟,分列左右两边,挥动着巨扇去扇这座眼山,那些眼睛都被扇起来,有的往上飞,有的横着窜,有的变成人形,转眼又不见了。 王超问其中的缘故,黄衣吏说:有生命的物类,死后毕就来到这里。 话音刚落,王超就复活了。 X1. 5前秀才李鹄[1],觐于颍川[2]。 夜至一驿,才卧,见物如猪者,突上厅阶。 鹄惊走,透后门,投驿厩,潜身草积中,屏息且伺之。 怪亦随至,声绕草积数匝,瞪目相视鹄所潜处,忽变为巨星,腾起,数道烛天。 鹄左右取烛,索鹄于草积中,已卒矣。 半日方苏,因说所见。 未旬,无病而死。 【注释】[1]前:这里是已故的意思。 [2]觐:回家省视父母。 颍川:今河南许昌。 【译文】前秀才李鹄,回颍川省视父母。 晚上到了一处驿站,刚躺下,看见有个像猪一样的怪物,冲上驿厅台阶。 李鹄吓坏了,跑出后门钻进驿站的马厩,躲藏在草堆里,大气不敢出,悄悄观察。 那怪物也跟着跑过来,听声音,绕着草堆跑了几圈,最后瞪着眼睛看着李鹄藏身之处,忽然,怪物变成一颗巨星,腾空而起,几道光亮照彻夜空。 李鹄的手下持着蜡烛到草堆里找,只见李鹄已被吓得晕死过去。 李鹄过了半天才苏醒,讲述了自己所看见的。 不到十天,李鹄无病而死。 X1. 6元和中,国子监学生周乙者[1],常夜习业,忽见一小鬼,鬅鬙头[2],长二尺余,满头碎光如星,眨眨可恶[3]。 戏灯弄砚,纷搏不止。 学生素有胆,叱之,稍却,复傍书案。 因伺其所为,渐逼近,乙因擒之。 踞坐求哀[4],辞颇苦切。 天将晓,觉如物折声,视之,乃弊木杓也,其上粘粟百余粒。 【注释】[1]国子监:古代的教育管理机构和最高学府。 汉有太学,晋立国子学,北齐称为国子寺,隋炀帝时改为国子监。 唐宋时,以国子监总辖国子、太学、四门等学。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设立学部,国子监废。 [2]鬅鬙(png sēng):头发散乱的样子。 [3]眨眨:一闪一闪。 [4]踞坐:以臀部压在脚跟上的一种跪坐姿势。 【译文】元和年间,国子监学生周乙,一次正夜间温习课业,忽然看见一个头发蓬乱的小鬼,身长两尺多,满头细碎光点,有如星星,一闪一闪,甚是讨厌。 小鬼一会儿玩灯,一会儿玩砚台,蹦来跳去,不得安静。 周乙一向有胆量,大喝一声,小鬼稍稍后退一些,一会儿又靠近书案。 周乙就瞅着时机,趁它靠近时一把抓住。 小鬼跪坐求饶,一副可怜巴巴的样子。 天快亮了,周乙听到像有东西折断的声音,一看,手里抓着的原来是柄破木杓,上面沾了百余粒粟米粒。 X1. 7贞元中,蜀郡有僧志[1],住宝相寺持经[2]。 夜久,忽有飞虫五六枚,大如蝇,金色,迭飞赴灯焰,或蹲于炷花上鼓翅,与火一色,久乃灭焰中。 如此数夕,童子击堕一枚,乃薰陆香也,亦无形状,自是不复见。 【注释】[1]蜀郡:这里代指成都。 [2]宝相寺:唐代成都佛寺。 【译文】贞元年间,成都有个和尚名叫志,住在宝相寺持念佛经。 夜深了,忽然有五六只金色飞虫,大如苍蝇,反复去扑烛火,或是蹲在烛芯的火花上扇动翅膀,和烛火同一颜色,很久才消失在火焰中。 一连几晚都是如此,童子击落一只,原来是薰陆香,也没有什么特别,此后再没出现过。 X1. 8元和初,上都市恶少李和子[1],父名努眼。 和子性忍,常攘狗及猫食之,为坊市之患。 常臂鹞立于衢,见二人紫衣,呼曰:公非李努眼子名和子乎? 和子即遽祗揖[2]。 又曰:有故,可隙处言也。 因行数步,止于人外,言:冥司追公,可即去。 和子初不受,曰:人也,何绐言[3]! 又曰:我即鬼。 因探怀中出一牒,印窠犹湿。 见其姓名分明,为猫犬四百六十头论诉事。 和子惊惧,乃弃鹞子拜祈之,且曰:我分死,尔必为我暂留,具少酒。 鬼固辞不获已。 初将入毕罗肆[4],鬼掩鼻,不肯前。 乃延于旗亭杜家[5],揖让独言,人以为狂也。 遂索酒九碗,自饮三碗,六碗虚设于西座,且求其为方便以免。 二鬼相顾:我等既受一醉之恩,须为作计。 因起曰:姑迟我数刻,当返。 未移时至,曰:君办钱四十万,为君假三年命也。 和子诺,许以翌日及午为期。 因酬酒直,且返其酒。 尝之味如水矣,冷复冰齿。 和子遽归,货衣具凿楮[6],如期备酹焚之[7],自见二鬼挈其钱而去。 及三日,和子卒。 鬼言三年,盖人间三日也。 【注释】[1]上都:指唐西京长安。 [2]祗揖:恭敬地拱手行礼。 [3]绐(da):通诒,欺骗。 [4]毕罗:也作,抓饭。 见7. 18条注[2]。 [5]旗亭:酒楼。 [6]凿楮:纸钱。 [7]酹:祭。 这里指所用的酒。 【译文】元和初年,长安城中恶棍李和子,父亲名叫努眼。 和子生性残忍,经常偷窃猫狗之类弄来吃,是坊市一大祸害。 有一次,他架着一只鹞子站在街头,看见两个身着紫衣的人,问他:您不就是李努眼的儿子,名叫和子吗? 和子就低头拱手作礼。 紫衣人又说:有点事情,借一步说话。 于是走了几步,远离人群,对他说:地府追捕您,赶快去吧。 和子起初决不相信,说:你们也是人,何必如此恶作剧! 对方又说:我们就是鬼。 于是从怀里掏出一份公文,印痕还是湿的。 李和子看见上面清清楚楚写着他的姓名,以及因为四百六十头猫狗的原因被起诉的事。 和子又惊又怕,扔掉鹞子下拜求情,并且说:我是该死,你务必为我暂留一会,我略备薄酒。 鬼坚决推辞,最后不得已只好答应。 快到一家毕罗店,鬼掩着鼻子,不肯前去。 又请到杜家酒楼坐下,酒楼中的人只见李和子一个人作揖相让,自言自语,都以为他疯了。 李和子要了九碗酒,自饮三碗,六碗摆在西面座席上,又求两鬼行行方便免他一死。 两鬼相互对视:我们既然受了他这顿酒的恩惠,是得打点主意。 于是起身说:暂且等我们几刻钟,一会儿就回来。 片刻回来,说:您准备四十万钱,我们帮您借三年命。 和子连连答应,又说好以明天中午为期限。 于是算了酒钱,又把剩下没喝的几碗酒还给店家。 一尝,味淡如水,冰寒冷齿。 和子急忙赶回家,典了衣服备好纸钱,按约定时间备酒焚钱,眼见二鬼拿着钱走了。 三天后,和子死了。 原来鬼说的三年,是人间的三天。 X1. 9贞元末,开州军将冉从长[1],轻财好事,而州之儒生道者多依之。 有画人宁采,图为《竹林会》[2],甚工。 坐客郭萱、柳成二秀才,每以气相轧。 柳忽眄图[3],谓主人曰:此画巧于体势,失于意趣。 今欲为公设薄技,不施五色,令其精彩殊胜,如何? 冉惊曰:素不知秀才艺如此,然不假五色,其理安在? 柳笑曰:我当入彼画中治之。 郭抚掌曰:君欲绐三尺童子乎? 柳因邀其赌,郭请以五千抵负,冉亦为保。 柳乃腾身赴图而灭,坐客大骇。 图表于壁,众摸索不获。 久之,柳忽语曰:郭子信未? 声若出画中也。 食顷,瞥自图上坠下,指阮籍像曰[4]:工夫只及此。 众视之,觉阮籍图像独异,吻若方啸。 宁采睹之,不复认。 冉意其得道者,与郭俱谢之。 数日,竟他去。 宋存寿处士在冉家时,目击其事。 【注释】[1]开州:今重庆开县。 [2]竹林会:据下文言及阮籍,应指描绘魏晋时竹林七贤优游林下之事。 [3]眄:斜着眼看。 [4]阮籍(210263):字嗣宗,陈留尉氏(今属河南)人。 为人志气宏放,任性不羁,喜怒不形于色。 或闭门读书,连月不出,或登临山水,经日忘归。 博览群书,尤好《老》、《庄》。 嗜酒如命,能啸,善抚琴。 阮籍本有济世之志,值魏晋之际,天下名士往往被祸,乃与嵇康、刘伶等人清谈酣饮,不预世事,时称竹林七贤。 【译文】贞元末年,开州军将冉从长,轻财好客,州县儒生道士多去依附他。 有位画师宁采,为他绘了一幅《竹林会》,很是工丽。 座中客人郭萱、柳成两位秀才,经常斗气相互贬损。 柳成忽然斜着眼看看这幅图,对主人说:这幅画布局不错,而缺乏意趣。 我现在想为您略施小技,不用色彩,就能让这幅画更为精彩高妙,怎么样? 冉从长吃惊地说:从来不知道秀才技艺如此高超,但是不借助色彩,哪有这个道理? 柳成笑着说:我进到他的画里去修改。 郭萱拍掌大笑说:您是想骗三岁小孩吗? 柳成就请他来打个赌,郭萱提议赌五千钱,冉从长也从中担保。 柳成就腾身而起进入画中,不见了人,座中客人大惊失色。 画挂在墙壁上,众人在画面上一阵摸索,什么也没有。 过了很久,忽然听见柳成的声音:郭先生,这下相信了吗? 声音好像是从画里传出来的。 又一顿饭工夫,眼见柳成从画上降落下来,指着画中阮籍的像说:工夫只到这里。 众人细看画面,只觉阮籍的画像最特殊,看那嘴角好像正在长啸。 宁采来看了,也认为那阮籍像不是自己画的。 冉从长料想柳成是位得道之士,和郭萱一起向他致歉。 几天后,柳成就到别处去了。 宋存寿处士在冉家的时候,亲见这件事。 X1. 10奉天县国盛村百姓姓刘者[1],病狂,发时乱走,不避井堑,其家为迎禁咒人侯公敏治之[2]。 公敏才至,刘忽起曰:我暂出,不假尔治。 因杖薪担至田中,袒而运担,状若击物。 良久而返,笑曰:我病已矣。 适打一鬼头落,埋于田中。 兄弟及咒者,犹以为狂,不实之,遂同往验焉。 刘掘出一髑髅,戴赤发十余茎,其病竟愈。 是会昌五年事[3]。 【注释】[1]奉天县:今陕西乾县。 [2]禁咒:一种以咒语施于外物使之变化的方术。 唐代禁咒之风流行,太常寺专设咒禁博士教授咒禁之术。 《旧唐书职官志三》:咒禁博士一人,从九品下。 咒禁师二人,咒禁工八人,咒禁生十人。 咒禁博士掌教咒禁生以咒禁,除邪魅之为厉者。 [3]会昌:唐武宗李炎年号(841846)。 【译文】奉天县国盛村有位姓刘的百姓,得了疯病,发病时到处乱跑,遇到深井沟堑也不知避开,他的家人为他请了禁咒人侯公敏来治疗。 侯公敏刚到,刘某忽然起身说:我出去一下,不需要你治疗。 于是拄着扁担到了田里,裸露上身挥舞扁担,好像是在击打什么东西。 过了很久回来,笑着说:我的病已经好了。 刚才打落一颗鬼头,埋在田里。 他兄弟和禁咒人都还以为他狂病发作,不相信,于是一起前去查验。 刘某从田里挖出一枚骷髅,上面还有十多根红发,刘某的病就这样痊愈了。 这是会昌五年的事。 X1. 11柳璟知举年[1],有国子监明经[2],失姓名,昼寝,梦徙倚于监门[3]。 有一人负衣囊,衣黄,访明经姓氏。 明经语之,其人笑曰:君来春及第[4]。 明经因访邻房乡曲五六人,或言得者。 明经遂邀入长兴里毕罗店常所过处[5],店外有犬竞,惊日差矣[6]。 梦觉,遽呼邻房数人,语其梦。 忽见长兴店子入门曰:郎君与客食毕罗计二斤,何不计直而去也[7]? 明经大骇,褫衣质之。 且随验所梦,相其榻器,皆如梦中,乃谓店主曰:我与客俱梦中至是,客岂食乎? 店主惊曰:初怪客前毕罗悉完,疑其嫌置蒜也。 来春,明经与邻房三人梦中所访者及第。 【注释】[1]柳璟:字德辉,蒲州河东(今山西永济西南)人。 宝历初进士,历官监察御史、吏部员外郎、翰林学士、中书舍人、礼部侍郎等职。 据《新唐书》本传,柳璟于会昌二年(842)知贡举。 知举:知贡举,特派主持进士考试的大臣。 [2]明经:唐代科举以经义取士,谓之明经。 唐代科举科目很多,其中以明经和进士二科为主。 进士科尤为贵重,很难考取,当时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 [3]徙倚:徘徊,流连。 [4]及第:这里指考中进士。 [5]长兴里:即长兴坊。 唐代长安城坊。 [6]日差:刘传鸿《〈酉阳杂俎〉校证:兼字词考释》:差可通蹉,倾斜义,日差即日蹉,指日落。 [7]直:通值,价钱。 【译文】柳璟知举那年,有位国子监的明经,忘了他的名字,白天睡觉,梦见自己在国子监门口徘徊。 有个身穿黄衣的人,背着一个衣袋,打听明经的名字。 明经告诉他说正是自己,那人笑着说:您明年春天及第。 明经于是就询问另外五六位邻居乡亲的情况,也有明春及第的。 明经就邀请黄衣人到长兴坊的毕罗店里他常坐的地方共食毕罗,这时店外有狗追逐打闹,他才吃惊地发现太阳已经落山了。 于是一梦醒来,急忙叫来几位邻人,告诉他们梦中的事。 这时长兴坊毕罗店的小二忽然进门来说:郎君和客人吃毕罗共计两斤,为什么不付钱就走了? 明经大吃一惊,脱下外套先押着。 他跟随前去查验刚才所梦之事,细看那座榻器具,都和梦中的一模一样,于是对店主说:我和客人都在梦中到了你这里,客人也吃了吗? 店主吃惊地说:先前我奇怪客人面前的毕罗一点没动,还以为是他不喜欢蒜味。 第二年春天,明经和他在梦中问及的三位邻居都进士及第。 X1. 12潞州军校郭谊[1],先为邯郸郡牧使[2]。 因兄亡,遂于郓州举其先[3],同茔葬于磁州滏阳县之西岗[4]。 县界接山,土中多石,有力葬者,率皆凿石为穴。 谊之所卜,亦凿焉。 积日倍工,忽透一穴。 穴中有石,长可四尺,形如守宫[5],支体首尾毕具,役者误断焉。 谊恶之,将别卜地,白于刘从谏[6]。 从谏不许,因葬焉。 后月余,谊陷于厕,体仆几死,骨肉、奴婢相继死者二十余人。 自是常恐悸,唵呓不安。 因哀请罢职,从谏以都押衙焦长楚之务与谊对换[7]。 及贼稹阻兵[8],谊为其魁,军破枭首。 其家无少长,悉投井中死。 盐州从事郑宾于言[9]:石守宫见在磁州官库中。 【注释】[1]潞州:唐代为昭义军节度使治所,今山西长治。 [2]邯郸:今属河北。 [3]郓(yn)州:在今山东东平西北。 [4]磁州滏(fǔ)阳县:今属河北。 [5]守宫:壁虎。 [6]刘从谏(803840):幽州昌平(今属北京)人。 宝历元年(825)父卒,得袭父职为昭义军节度使。 [7]都押衙:节度使幕府中的武职。 [8]稹:即为刘稹,从谏之侄。 《旧唐书刘从谏传》:(会昌三年从谏卒)大将郭谊等匿丧,用其侄稹权领军务。 时宰相李德裕用事,素恶从谏之奸回,奏请刘稹护丧归洛,以听朝旨。 稹竟叛。 德裕用中丞李回奉使河朔,说令三镇加兵讨稹,乃削夺稹官,命徐许滑孟魏镇幽并八镇之师,四面进攻。 四年,郭谊斩稹,传首京师。 [9]盐州:今陕西定边。 郑宾于:其人又见于前集13. 32条。 【译文】潞州军校郭谊,先前在邯郸郡任职。 因为兄长亡故,就从郓州迁出祖坟,合葬于磁州滏阳县西岗。 县界邻山,土中石头多,有经济实力的人营葬,大都直接在石头上开凿洞穴。 郭谊所卜的墓地,也是在石头上开凿。 费时费工,忽然凿开一个洞穴。 洞里有块石头,长约四尺,形状如同壁虎,头尾四肢齐全,被工匠不小心弄断了。 郭谊心生厌恶,想要另外找块地,向刘从谏请示。 从谏不答应,于是只好就地安葬。 后来过了一个多月,郭谊掉在厕所里,倒在里面差点死了,他的亲人、奴婢接二连三死去,一共死了二十多人。 郭谊从这以后恐惧悸怕,经常口出胡话,坐卧不安。 他于是哀求刘从谏准许他辞职,从谏让都押衙焦长楚和他对换职务。 后来逆贼刘稹举兵为乱,郭谊是他的军将,等到战败,郭谊斩杀刘稹。 刘稹家里无论老幼,都被扔进井里淹死。 盐州从事郑宾于说:石守宫现在存放在磁州官库里。 X1. 13伊阙县令李师晦[1],有兄弟任江南官,与一僧往还。 常入山采药,遇暴风雨,避于欹树。 须臾大震,有物瞥然坠地[2]。 倏而朗晴,僧就视,乃一石,形如乐器,可以悬击者。 其上平齐如削,其中有窍可盛,其下渐阔而圆,状若垂囊,长二尺,厚三分,其左小缺,班如碎锦,光泽可鉴,叩之有声。 僧意其异物,置于樵中归。 柜而埋于禅床下,为其徒所见,往往有知者。 李生恳求一见,僧确然言无。 忽一日,僧召李生,既至,执手曰:贫道已力衰弱,无常将至[3]。 君前所求物,聊用为别。 乃尽去侍者,引李生入卧内,撤榻掘地,捧匣授之而卒。 【注释】[1]伊阙县:在今河南伊川西南。 [2]瞥然:倏忽,一下子。 [3]无常:佛教术语。 指世间万物刹那间生,生已即灭,不能久住。 这里指死亡。 【译文】伊阙县令李师晦,有个兄弟在江南做官,和一位僧人有交往。 这僧人有一次进山采药,遇上暴风雨,躲在一棵歪脖子树下。 不一会儿,感觉大地震动,有个东西一下子掉到地上。 很快雨过天晴,僧人近前一看,原来是块石头,形状像可以悬挂着击打的乐器。 上面平齐有如刀削,中间有孔,可以放东西,往下逐渐变宽变圆,像个垂着的袋子,二尺长,三分厚,左边缺了一点,石头上的斑纹就像碎锦一样,光泽明亮犹如镜子,轻轻敲击会发出声音。 僧人料想这是件奇物,就藏在柴捆里带回寺中。 僧人把它装在匣子里埋在禅床下,被他的徒弟看见了,后来渐渐传开。 李生恳求看一眼,僧人一口否认有什么奇物。 忽然有一天,僧人叫来李生,李生到后,僧人握着他的手说:贫僧精力衰弱,就快死了。 您前次想要看的东西,我就送给您做个留念。 就支开侍从,带着李生进入卧室,撤去禅床往下挖掘,挖出匣子捧着送给李生,然后就死了。 X1. 14贼稹阻命之时[1],临洺市中百姓[2],有推磨盲骡无故死,因卖之。 屠者剖腹中,得二石,大如合拳,紫色赤班,莹润可爱。 屠者遂送稹,乃留之。 【注释】[1]贼稹阻命:见X1. 12条注[8]。 [2]临洺:今河北永年。 【译文】刘稹拥兵叛乱抗拒朝命那年,临洺市中有个百姓,家里一头推磨的瞎骡子无故死了,就卖给屠夫。 屠夫剖开骡腹,得到两块石头,有拳头大,紫色红斑,晶莹圆润,甚是可爱。 屠夫送给刘稹,刘稹就留下了。 X1. 15韦温为宣州[1],病疮于首,因托后事于女婿,且曰:予年二十九为校书郎[2],梦渡浐水[3],中流,见二吏赍牒相召。 一吏至,言:彼坟至大,功须万日,今未也。 今正万日,予岂逃乎? 不累日而卒。 【注释】[1]韦温(788845):字弘育,京兆(今西安)人。 唐武宗时曾为宣歙观察使。 宣州:今安徽宣城。 [2]校书郎:职官名。 西汉的兰台和东汉的东观都是朝廷藏书室,置学士于其中,典校藏书,但未置官。 曹魏时始置秘书校书郎。 唐代校书郎置八人,掌校雠典籍。 [3]浐水:即浐河,在陕西西安。 所谓八水绕长安,浐河即其一。 【译文】韦温在宣州的时候,头上长了恶疮,于是向女婿托付后事,并对他说:我二十九岁时做校书郎,梦见渡浐水,船到中流,看见两名吏员拿着公文召唤我。 又一名吏员来了,说:他的坟太大,完工需要一万天,现在还不到时候。 现在正好一万天,我哪能逃得过去? 不几天就去世了。 X1. 16醴泉尉崔汾[1],仲兄居长安崇贤里[2]。 夏月,乘凉于庭际,疏旷月色,方午,风过,觉有异香。 顷间,闻南垣土动簌簌,崔生意其蛇鼠也。 忽睹一道士,大言曰:大好月色! 崔惊惧遽走。 道士缓步庭中,年可四十,风仪清古。 良久,妓女十余排大门而入,轻绡翠翘[3],艳冶绝世。 有从者具香茵[4],列坐月中。 崔生疑其狐媚,以枕投门阖警之。 道士小顾,怒曰:我以此差静,复贪月色,初无延伫之意,敢此粗率! 复厉声曰:此处有地界耶[5]? 欻有二人[6],长才三尺,巨首儋耳[7],唯伏其前。 道士颐指崔生所止曰[8]:此人合有亲属入阴籍,可领来。 二人趋出。 一饷间,崔生见其父母及兄悉至,卫者数十,捽曳批之[9]。 道士叱曰:我在此,敢纵子无礼乎? 父母叩头曰:幽明隔绝,诲责不及。 道士叱遣之,复顾二鬼曰:捉此痴人来。 二鬼跳及门,以赤物如弹丸,遥投崔生口中,乃细赤绠也[10],遂钓出于庭中,又诟辱之。 崔惊失音,不得自理。 崔仆妾悉号泣。 其妓罗拜曰:彼凡人,因讶仙官无故而至,非有大过。 怒解,乃拂衣由大门而去。 崔病如中恶[11],五六日方差。 因迎祭酒醮谢[12],亦无他。 崔生初隔纸隙,见亡兄以帛抹唇如损状,仆使共讶之。 一婢泣曰:几郎就木之时[13],面衣忘开口[14]。 其时匆匆就剪,误伤下唇,然傍人无见者。 不知幽冥中二十余年,犹负此苦。 【注释】[1]醴泉:在今陕西礼泉北。 [2]崇贤里:即崇贤坊。 唐代长安城坊。 [3]翠翘:妇女头饰,形似翠鸟尾羽,故称。 [4]茵:坐垫。 [5]地界:这里指管理这个地方的鬼神。 [6]欻(xū):忽然。 [7]儋(dān)耳:垂耳。 [8]颐指:用面颊示意以指使人。 [9]批:用手掌打。 [10]绠:线,绳。 [11]中(zhng)恶:中医病名。 俗称中邪。 [12]祭酒:酹酒祭神的长者。 [13]就木:入棺。 [14]面衣:这里指的是覆在死者面部的布帛之类。 【译文】醴泉尉崔汾,他二哥居住在长安崇贤里。 夏夜,在院里乘凉,月色清朗,午夜时分,一阵风吹过,闻到一股异香。 顷刻间,只听得南墙泥土簌簌有声,崔生料想那是蛇鼠打洞。 忽然看见一位道士,大声说道:多美的月色! 崔生又惊又怕,急忙跑开。 道士在院里缓缓踱步,年龄约四十左右,风度仪态清朗古雅。 过了一会儿,十多名妓女推开大门走进来,身披轻纱,头戴翠翘,美艳妖冶世间少见。 有随从铺下香垫,妓女就列坐在月色之下。 崔生怀疑她们是狐狸精,就拿枕头投掷在门板上发出警告。 道士略一回头,发怒道:我觉得这个地方还算清静,又贪恋这大好月色,本来无意在此久留,你竟敢如此粗野! 又厉声问道:这个地方还有人管吗? 很快就出现了两个人,身高仅有三尺,头大耳长,俯伏在道士面前。 道士抬抬下巴指着崔生躲藏的地方说:这个人正好有亲属名籍归入阴曹,去领来。 两人小跑着出去了。 一顿饭的工夫,崔生看见他的父母及长兄全都被带来了,跟着几十名卫士,对他们又拖又打。 道士叱责道:我在这里,还敢纵容你儿子如此无礼吗? 崔生父母叩头说:阴阳相隔,家教不及。 道士喝命拖下去,又回头对两个鬼说:把那个傻瓜给我捉来。 两鬼跳到门口,拿一枚红红的像弹丸样的东西,远远地投进崔生口里,原来是根细细的红绳,于是把崔生像钓鱼一样牵到院子里,道士又斥骂羞辱他。 崔生受此惊吓,说不出话,无法辩解。 他的仆妾全都哭成一团。 那些妓女围着道士下拜说:他是凡人,只是因仙官无故到这里而感到惊讶,并没有大错。 道士怒气消了,随即拂衣跨出大门走了。 崔生就像中邪一样,过了五六天时间才好些。 于是迎来祭酒,打醮谢神,也没有其他异常。 当时崔生隔着纸缝,看见他的亡兄用巾帛抹着嘴唇,好像受伤的样子,家里仆人们听说这个,都很吃惊。 有一个婢女哭着说:几郎入殓之时,面衣忘记开口。 当时匆匆剪开,误伤了他的下唇,但是并没有其他人看见。 哪知他在阴曹二十多年,还承受着这痛苦。 X1. 17辛秘五经擢第后[1],常州赴婚[2]。 行至陕[3],因息于树阴。 傍有乞儿箕坐,痂面虮衣,访辛行止。 辛不耐而去,乞儿亦随之。 辛马劣,不能相远,乞儿强言不已。 前及一衣绿者,辛揖而与之语,乞儿后应和。 行里余,绿衣者忽前马骤去。 辛怪之,独言:此人何忽如是? 乞儿曰:彼时至,岂自由乎? 辛觉语异,始问之曰:君言时至,何也? 乞儿曰:少顷当自知之。 将及店,见数十人拥店,问之,乃绿衣者卒矣。 辛大惊异,遽卑下之,因褫衣衣之,脱乘乘之。 乞儿初无谢意,语言往往有精义。 至汴[4],谓辛曰:某止是矣。 公所适何事也? 辛以娶约语之,乞儿笑曰:公士人,业不可止。 此非君妻,公婚期甚远。 隔一日,乃扛一器酒与辛别,指相国寺刹曰[5]:及午而焚,可迟此而别。 如期,刹无故火发,坏其相轮[6]。 临去,以绫帕复赠辛[7],带有一结,语辛:异时有疑,当发视也。 积二十余年,辛为渭南尉,始婚裴氏。 洎裴生日,会亲宾,忽忆乞儿之言,解帕复结,得楮幅[8],大如手板[9],署曰辛秘妻河东裴氏,某月日生,乃其日也。 辛计别乞儿之年,妻尚未生。 岂蓬瀛籍者谪于人间乎[10]? 方之蒙袂辑履,有愤于黔娄[11],擿埴索途[12],见称于杨子[13],差不同耳。 【注释】[1]辛秘(757821):陇西(今甘肃陇西东南)人。 贞元中累登五经、开元礼科,历官县尉、州刺史、河南尹、昭义军节度使等职。 五经:唐代明经科之一。 《新唐书选举志上》:其科之目,有秀才,有明经,有俊士,有进士,有明法,有明字,有明算,有一史,有三史,有开元礼,有道举,有童子。 而明经之别,有五经,有三经,有二经,有学究一经,有三礼,有三传,有史科。 [2]常州:今属江苏。 [3]陕:陕县,今属河南。 [4]汴:汴州,今河南开封。 [5]相国寺:在今河南开封。 [6]相轮:佛塔上的盘盖。 [7]帕复:刘传鸿《〈酉阳杂俎〉校证:兼字词考释》:帕复即今用以包物的包袱,四方形,包裹物体时,对角可结。 [8]楮幅:纸张。 [9]手板:笏。 见1. 20条注[7][10]蓬瀛:蓬莱、瀛洲,传说中仙人所居之境。 [11]方之蒙袂辑履,有愤于黔娄:《礼记檀弓下》: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 有饿者蒙袂辑屦,贸贸然来。 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 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 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 蒙袂辑履,用衣袖蒙住脸,拖着鞋子,是因贫穷而不愿见人的样子。 黔娄,当作黔敖。 [12]擿埴(zh)索途:盲人以杖点地摸索道路。 [13]杨子:即为扬雄(前5318),也作杨雄,字子云,蜀郡成都人。 西汉辞赋家,学者,有《太玄》十九篇,意旨深奥。 扬雄《法言修身》:擿埴索途,冥行而已矣。 【译文】辛秘五经及第后,到常州完婚。 行至陕县,在树荫下休息。 旁边有个乞丐箕踞而坐,脸上结着疮痂,衣服上满是虱子,问辛秘到哪里去。 辛秘不耐烦就离开了,乞丐也跟着他。 辛秘的马不好,甩不掉乞丐,乞丐偏要不停地和他说话。 前行遇见一位身穿绿衣的人,辛秘向他作揖和他闲聊,乞丐在后面不时地插嘴。 走了一里多,绿衣人忽然快马加鞭先走了。 辛秘很奇怪,自言自语说:这人怎么突然这样呢? 乞丐说:他的时辰到了,岂能由得了自己? 辛秘觉察到话里有话,这才问他:您说时辰到了,是什么意思? 乞丐说:一会儿就明白了。 快到客店时,只见几十人围在那里,一问,原来是那位绿衣人死了。 辛秘大为惊异,赶忙放低身段讨好乞丐,解下衣服给他穿,又把马让给他骑。 那乞丐毫无谢意,言谈之间,颇多玄妙。 到了汴州,对辛秘说:我就到这里了。 先生要去办什么事呢? 辛秘告诉他赴婚的事,乞丐笑着说:先生是读书人,学业不能中断。 这个女子不是您的妻子,您的婚期还早呢。 过了一天,乞丐扛着一坛酒和辛秘道别,指着相国寺说:到中午会有火灾,过了这个时间再走。 中午时分,相国寺无缘无故起火,烧坏了佛塔的相轮。 临别时,乞丐送给辛秘一个绫包袱,打着一个结,乞丐对辛秘说:以后有不明白的事,就打开看。 过了二十多年,辛秘做渭南尉,新娶裴氏夫人。 到裴氏生日那天,大宴亲朋,忽然想起乞丐的话,解开包袱结,里面有一张大如手板的纸,上面写着辛秘妻河东裴氏,某月日生,正是她的生日。 辛秘算了一下,和乞丐告别那年,妻子还没出生呢。 这乞丐莫非是谪仙下凡? 蒙着脸拖着鞋子,对黔敖的高傲表示愤怒;盲人拄杖行路,对自己的人生茫然无知:用这来分别比况乞丐和辛秘,道理应该差不多吧? 发布时间:2025-06-15 17:39:00 来源:班超文学网 链接:https://www.banceo.com/article/149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