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神针 内容: 凡是能造成一门绝艺的人,必有一种与寻常人不同的特性;或是性情极恬静,或是意志极坚强,都是造成绝艺的原素。 这篇所记述的是一个最近的人物,上海人知道的最多。 其人其事,实在有可记述的价值。 这人姓黄,名石屏,原籍江西人,就是十年前在上海很享盛名的针科医生。 这黄石屏的针科手段,直可以说是超神入化,一时无两。 他一生使人惊诧叹服的事迹,很多很多。 在下于今要记述那些事迹,就不能不从他学得这针科绝艺的来由着手。 却说黄石屏的父亲,在山东做了好几任的府县官,为人甚是清廉正直,很能得地方百姓的爱戴。 做清官的当然不要非分的钱,因此做到五十多岁,家中仍没有多少积蓄,不能在家安享。 晚年才得了宜昌的一个厘金局差事,然得了这差事不久,跟着就得了个风瘫半身不遂的病,终日躺着不能动弹。 延尽了名医,服尽了汤药,只是没有效验。 黄家的亲朋戚友,都以为这是年老送终的症候,没有诊治希望的了;就是黄石屏兄弟,以及他父亲本人,也都是这么一种心理。 所应办的一切后事,多已办妥了,只等这口气咽下去就完事。 这日忽然门房进来报道,外面来了一个游方的和尚,年纪约有七八十岁了,口称要见黄局长,特来给黄局长治病的。 黄局长心想:我这病原是不治之症,这和尚既说特来给我治病,或者有特别的能耐,能将我的病治好也不可知;便是治不好,也没有妨碍。 遂教门房将和尚引进来。 不一会儿,门房引进一个老和尚来,黄局长看那和尚,虽是须眉如雪,可以看得出是年事很老的人;然精神充满,绝无一点儿龙钟老态,身体魁梧,步履矫健,远看绝看不出是有了年纪的。 那和尚进房,即合掌当胸,向黄局长笑道:老施主还认识老僧么? 黄局长听他说话是山东口音,只是脑筋中记忆不出曾在什么地方见过。 只得答道:惭愧惭愧,别后的日子太久,竟记忆不起来了。 和尚笑道:无怪老施主记忆不起,俗语说得好,百个和尚认得一个施主,一个施主认不得一百个和尚。 老僧便是蓬莱千佛寺的住持圆觉。 当日因寺产的纠葛,曾受过老施主的大恩,时时想报答老施主,无如老施主荣升去后,一路平安,没有用得着老僧的时候。 十多年来,老僧逢人便打听老施主的兴居状况,近日才听说老施主在宜昌得了半身不遂的病症,多方诊治不好。 老僧略知医术,因此特地从蓬莱县动身前来,尽老僧一番心力。 黄局长听了,才回想起做蓬莱县知县的时候,有几个痞绅,想谋夺千佛寺的寺产,双方告到县里,经几任县官不能判决,都因受了痞绅的贿。 直至本人到任,才秉公判决了,并替寺里刊碑勒石,永断纠葛的事来。 不觉欣然点头说道:老和尚提起那事我也想起来了。 那是我应该做的事,算不了什么。 老和尚快不要再提什么受恩报答的话。 当即请圆觉和尚就床缘坐下。 圆觉问了问病情,复诊察了好一会儿,说道:老施主这病非用针不能好,便是用针,也非一二日所能见效,大约多则半月,少则十日,才能恢复原来的康健。 黄局长喜道:休说十天半月,就是一年半载,只要能治好,即十分感激老和尚了。 圆觉从腰间掏出一个布包来,里面全是金针,粗细长短不一。 一点药石不曾用,就只用金针在病人周身打了若干下。 打过不到一刻,病人就觉得比未打针的时候舒畅多了。 次日又打了若干针,又更比昨日舒畅些。 于是每日二三次不等,到第五日已能起床行动了。 黄局长感激圆觉和尚,自不待说。 终日陪着谈论,才知道圆觉不但能医,文学、武事都高到绝顶。 彼此谈得投契,竟成了知己的朋友。 有一日,圆觉慨然说道:我生平学问,只有针科为独得异人传授。 当今之世,没有能仿佛我万一的。 我多年想传授一个徒弟,免得我死后此道失传,但是多年物色,不曾遇着一个可传的人。 这种学术若传之不得其人,则为害之烈,不堪设想;因此宁肯失传,不敢滥传。 黄局长问道:要怎么样的人,方能传得呢。 圆觉道:这颇难说,能传我此道的人,使见我的面,我即能一目了然。 黄局长有四个儿子,三个极精明干练,只有第四个黄石屏,身体既瘦弱,性情复孤僻。 从三四岁的时候,就不大欢喜说笑;后来越长越像个蠢人。 同玩耍的伙伴,欺侮他,捉弄他,他不但不抵抗,竟像是不觉得的一般;因此左右邻居以及亲戚故旧,都认定黄石屏是个呆子。 黄局长也没有希望他成才的念头,只对于那三个精明干练的认真培植。 这时听了圆觉的话,便说道:不知我三个小儿当中,有能传得的没有。 圆觉诧异道:多久就听说有四位公子,怎说只有三位呢? 黄局长面子上难为情似的说道:说起来惭愧,寒门无德,第四个直是豚犬不如,极不堪造就。 这三个虽也不成才,然学习什么,尚肯用心,所以我只能就这三个看是如何? 若这三个不行,便无望了。 圆觉点头道:三位公子我都见过,只四公子不曾见过,大约是不在此地。 黄局长叹道:我就为四小儿是个白痴,绝不许他出来见客,并非不在此地。 圆觉笑道:这有何妨,可否请出来见见。 世间多有痴于人事,而不痴于学术的。 黄局长听了,甚是不安,只管闭目摇头道:这是没有的事。 圆觉不依,连催促了几遍。 黄局长无奈,只得叫当差的将黄石屏请出来。 这时黄石屏才得十四岁,本来相貌极不堂皇,来到圆觉跟前,当差的从背后推着他上前请安。 圆觉连忙拉起,就黄石屏浑身上下打量了几眼,满脸堆笑地向黄局长说道:我说世间多有痴于人事,而不痴于学术的。 这句话果然验了。 我要传的徒弟,正是四公子这种人。 黄局长见圆觉不是开玩笑的话,才很惊讶地问道:这话怎说,难道这蠢材真能传得吗? 圆觉拉着黄石屏的手很高兴地说道:我万不料在此地,于无意中得了这个可以传我学术的人。 这也是此道合该不至失传,才有这么巧合的事。 正所谓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 说罢,仰天大笑不止。 那种得意的神情,完全表现于外,倒把个黄局长弄得莫名其妙,不知圆觉如何看上了这个比豚犬不如的蠢孩儿。 只是见圆觉这么得意,自己也不由得跟着得意,当日就要黄石屏拜圆觉为师。 圆觉从此就住在黄家,但是并不见教黄石屏打针,连关于医学上的话,都没听得教黄石屏一句。 只早晚教黄石屏练拳习武,日中读书写字。 黄家人至此才知道黄石屏不痴。 黄局长任满交卸了归家乡,圆觉也跟着到江西。 黄石屏从圆觉读书习武三年之后,圆觉才用银朱在白粉壁上画了无数的红圈,教黄石屏拿一根竹签,对面向红圈中间戳去,每日戳若干。 戳到每戳必中之后,便将红圈渐渐缩小,又如前一般地戳去。 戳到后来,将红圈改为芝麻小点,竹签改为钢针,仍能每戳必中。 最后才拿出一张铜人图来,每一个穴道上,有一点绣花针鼻孔大小的红点,黄石屏也能用钢针随手戳去,想戳什么穴便中什么穴。 极软的金针,能刺入粉墙寸多深,金针不曲不断,圆觉始欣然说道:你的功夫已到九成了。 自此才将人身穴道以及种种病症,种种用针方法传授,黄石屏很容易地就能领悟了。 黄石屏学成之后,圆觉方告辞回山东去,又过了十多年,才坐化蓬莱寺中。 黄石屏的父亲从宜昌回原籍后,也很活了好几年才死。 黄石屏生性异常冷静,不仅不愿意到官场中营谋钻刺,并不愿经营家人生产。 兄弟分家,分到他名下,原没有什么产业。 他又欢喜吃鸦片烟,除一灯独对,一榻横陈之外,什么事也不在他意下。 没有多大家产的人,如何能像这么过日子呢? 不待说一日亏累似一日。 看看支持不住了,饥寒逼迫他没有法子对付,只得到上海来挂牌替人治病,得些诊金度日。 那时南通州的张啬翁,还没有生现在当智利公使的张孝若公子,就得了个阳痿的症候。 虽讨了个姨太太,只因不能行人道,姨太太子宫中的卵泡无法射破,就有一肚皮的儿子,也不得出来。 黄石屏因世谊的关系,和张啬翁很相得,彼此来往得甚是亲密。 见张啬翁日夕愁烦没有儿子,便问张啬翁有什么暗病没有,张啬翁将阳痿不能行人道的话告知了他。 黄石屏道:这病容易,我包管你一索得男。 张啬翁听了,知道他医道极高明,连忙问如何治法。 黄石屏道:如何治法,暂可不说。 等嫂夫人的月事来了的时候,你再来向我说,我自有方法。 张啬翁果然到了那时候来找黄石屏,黄石屏在张啬翁下身打了一针。 作怪得很,这针一打,多久不能奋兴的东西,这夜居然能奋兴了。 于是每月打一次,三五个月之后,智利公使便投了胎了。 张啬翁喜极之余,又感激黄石屏,又钦佩黄石屏,不知要如何酬谢黄石屏才好。 黄石屏却毫不在意,一点儿没有借此依赖张啬翁的心,仍是在上海行医,门诊收诊金二元二角,每日至少有病人二三十号。 有一个德国妇人,腰上生了一个碗口大的赘疣,到德国医院里去求治,医生说非开刀不可。 那妇人怕痛,不敢开刀。 就有人绍介黄石屏。 那妇人邀绍介的同到黄石屏家,只打了三次针,共花六元六角钱,赘疣即已完全消灭了。 德妇感激到了极处,凡遇同国人病了,就替黄石屏宣传,引自己做证据。 只是德国人是世界上第一等迷信科学的人,听了绝不相信。 就是疑信交半的,也不肯拿身体去尝试。 这日那妇人有个女朋友,也是在腰间生了一个赘疣,大小位置都差不多。 那妇人便竭尽唇舌之力,劝那女友到黄石屏那里去。 女友已经相信了,答应愿去,女友的丈夫却抵死不依,定要送到本国人办的医院里去。 那妇人不能勉强,然仍不肯决然舍去,跟着女友夫妇同到医院里。 经医生看了,也说非用刀割开不能好。 那女友听得要动刀,登时吓得面色改变。 那妇人乘机说道:是吗,我那次到这里求治,不是也说非开刀不能好的吗? 我于今不开刀,毕竟也完全好了呢。 医生听了那妇人的话,觉得诧异,忙问她那赘疣怎么好的。 她即将黄石屏如何打针的情形,详述了一遍。 医生摇了摇头问道:那打进肉里去的针,是空心的呢,还是实心的呢? 妇人道:三次我都要针看了,都是实心的,比头发粗壮不了许多,连柄有六寸多长,打进肉里去的,足有二三寸。 医生又摇摇头问道:抽出针来之后,出了多少血呢? 妇人道:一滴儿血也没出,也不觉得很痛。 等我知道痛时,针已抽出来一会儿了。 医生道:这腰间的动脉管,刺破了极危险。 那中国人用的既是实心针,可知不能注射药水,怎么刺两三下,居然能将这般大的赘疣消灭呢? 这是没有根据的事。 妇人气愤起来争辩道:怎么是没有根据的事,我这腰间的赘疣,就是因给那中国人刺三针消灭了,不就是根据吗? 医生见妇人生气,便赔笑道:我说没有根据,并不是说你的话没有根据,是说这种治法于学理没有根据。 你不要误会了生气。 那女友既不敢教医生开刀,只得劝丈夫牺牲成见,同去黄石屏家试试。 她丈夫遂和医生商量道:不问那中国人的治法,于学理有不有根据,我们不妨以研究的意味同去瞧瞧。 果能治好,固是我等所希望的;便是治不好,有先生同去了,也还可以有方法应急挽救。 这医生是德国的医学博士,就是这医院的院长,在上海所有的外国医生当中,算是数一数二的人。 当下也就发动了好奇念头答应同去。 于是四人一同乘了汽车,由那妇人向导,到了黄石屏家。 这时正是黄石屏门诊的时候,一个两上两下的客堂房做诊室,十多个病人,坐的坐,卧的卧,都挤在这一间房里。 黄石屏手执金针,在这人身上戳一下或两三下,这人即时立起来,说已好了。 在那人身上戳一下或两三下,那人也即时立起来,高高兴兴地向黄石屏作揖道谢。 好像和施用催眠术一般。 那医生眼睁睁在旁看了,简直莫名其妙。 有些地方那医生认为万不能用针戳下去的,而黄石屏行若无事地只管往下戳,并似乎绝不经意。 戳过了的针,也不消毒,随手用一块绢帕略揩一揩。 那医生用科学的眼光看了,直是危险万分,然眼见诊室中十多个病人,只一会儿工夫,都被戳得欢天喜地地去了,却又不能不相信有点儿道理。 那妇人等治病的都走了,才上前给黄石屏绍介。 那医生说得来中国话,寒暄了几句之后,即和病人的丈夫商量了一会儿,向黄石屏道:我这个女友,腰间生了一个这么大的赘疣,听说先生能用针射得消灭,不知是不是确实。 黄石屏教这女子将赘疣露出来看了看,点头说道:这很容易治好。 随用手指着那妇人说:这位夫人也是生了这么一个赘疣,也是经我三针打消灭了。 医生道:这是我知道的。 不过我这女友的胆力很小,她愿多出些钱,想请先生包她治好,无论先生要多少钱都使得。 只是得写一个字据,担保没有危险,不知先生可不可照办。 黄石屏听了不高兴道:我这里门诊的章程,每人一次只取二元二角,多一文也不要。 先生贵友便有千万的钱,在我这里也没用处。 我在这里应诊了二十年,治不好的病,我绝不担任诊治,连二元二角钱也不要。 治得好的病,就是我的良心担保。 二十年来经我手治的,还不曾发生过危险。 贵友相信我,就在这里治,不相信我,请另找高明。 上海做医生的很多,不是我一个。 这段话说得那医生甚是惭愧。 病人因亲眼看见黄石屏治好了十多个人,更相信不疑了,定要在这里治。 黄石屏照例绝不经意的样子,拿针在赘疣旁边戳了一下,只戳得这女子哎呀了一声。 随即站起来,向前后左右扭动了几下,笑道:已好了十分之四了。 那医生惊奇得了不得。 黄石屏约了这女子明日再来。 第二日原可以不须医生同来的,但那医生因觉得这种治法太稀奇了,要求同来观诊。 也只三次,就将赘疣射得完全消灭了。 医生每次同来,已和黄石屏混熟了。 自后每日必到黄家观诊,渐渐谈到要跟着黄石屏学。 黄石屏道:这不是你们外国人能学的东西。 医生道:中国人既能学,哪有外国人不能学的道理呢? 黄石屏道:从表面上看了,不过用针向肉里戳一下,实在戳这一下不打紧,其中却有无穷学问在内。 外国人不认识中国字,不精通中国的文学,无论如何也学不会。 医生问道:应读些什么中国书呢? 其中最难学的是什么呢? 黄石屏道:最难读的是《黄帝内经》,最难学的是人身周身穴道部位。 医生问道:我听说中国有一种拳术,是专点人身穴道的,什么穴道点一下便得死,什么穴道点一下便得病,究竟有没有这么一回事呢? 黄石屏笑道:岂但确有这么一回事,想学我这种医术,就非先练好这点穴的本领不可。 医生做出不大相信的样子说道:然则先生此刻已有这点穴的本领么? 黄石屏道:没有这本领如何敢拿针在人身上乱戳呢? 医生问道:好好一个人,果能点一下就教他死,点一下就教他病么? 黄石屏道:这当然是办得到的事。 医生道:可以试验给我看么? 黄石屏道:可是没有不可以的,不过这东西不是好随意试验的,因为关系着人命,谁敢拿人命为儿戏呢? 医生道:只要先生肯试验,我这身体就可以给先生做试验品。 为研究学问,便牺牲我这生命,也是心甘情愿的。 黄石屏摇头笑道:那如何使得,并且先生不是真要研究学术,不过不相信真有这么一回事罢了。 若是真要研究学术,拿自己的身体做试验品,先生可知道人生只能死一次的么? 死了就不得复活,却怎么研究呢? 医生道:不是也有点过之后,只病不死的吗? 就请把我点病如何咧? 我实是不相信有这么一回事,所以要亲身试验。 黄石屏笑道:你我好好的朋友,你不相信,我不妨缓缓解释给你听,到使你相信为止,用不着拿自己的贵重身体做试验品。 黄石屏越是这么说,那医生越不相信,定要黄石屏试验。 黄石屏被逼得没有法子推托,只得说道:先生若定要亲自试验,就得依遵我的条件。 医生问道:什么条件? 可依的我无不依遵。 黄石屏道:先生得找一个律师来做证人,写个字给我。 先生的目的,是希望我点病,真个病了不能怪我。 医生大笑道:这何待说。 但是手续上是应该如此。 那医生即日找了个律师,写好一张字,交给黄石屏。 黄石屏就在接那字的时候,不知在医生什么穴上点了一下。 医生当时一些儿不觉着,坐了一会儿,见黄石屏只管闲谈,绝不提到点穴的事上面去,忍耐不住了催道:就请当着律师试验吧。 黄石屏笑道:早已试验过了,特地留着你回医院的时间,请即回去静养吧,用不着服药的。 医生半信半疑地回医院。 才回到自己房中,就觉得身体上不舒适,初起像受了寒的一般,浑身胀痛,寒热大作,坐也不安,卧也不稳,行走更是吃力,然还以为是偶然的事。 弄了些药服了,服下去毫无效力,如热锅上蚂蚁一般的。 连闹了两昼夜,实在忍苦不下了,只得打发汽车将黄石屏接来。 黄石屏见面问道:先生已相信有这么一回事了么? 医生勉强挣扎起来说道:已相信确有其事了,这两日实已苦不堪言,所以特请先生来,看有方法能治么? 黄石屏道:这很容易,立刻便可使先生恢复未病以前的原状。 说时伸手在医生身上抚摩了几下。 医生只觉手到处,如触了电机,连打了几个寒噤,周身立时痛快了。 医生从此佩服黄石屏的心思达于极点,一再要求传授。 黄石屏道:我不是秘不肯传,只因这种学术,上了三十岁的人要学就不容易了。 中国人尚不容易,何况外国人呢? 医生说:我可拍电到德国去,要医科大学选派二十个年龄最轻的学生来学如何? 黄石屏仍是摇头不肯。 医生只索罢了,馈送黄石屏种种贵重物品,黄石屏概不收受。 那医生和黄石屏来往了七八年,始终没得着一点儿窍妙。 到民国三年,袁世凯正在日夜想登大宝的时候,和曹孟德一般地得了个头风病,一发就痛苦万状。 那时没有陈琳愈头风的檄,就只得遍觅名医诊治。 不过那时候所有的名医,多是有名无实的名医,谁也不能把那头风治好。 嵩山四友之一的张啬翁,因感念黄石屏的好处,就将黄石屏保荐给袁世凯治头风。 袁世凯以为黄石屏也不过是一个普通懂得些儿医道的人,知道黄石屏在上海,就下令给江苏省督军,要江苏督军转饬黄石屏进京。 黄石屏冷冷地笑道:我做医生,吃我自己的,穿我自己的,听凭你们叫来叫去吗? 你们的清秋梦还没醒啊! 睬也不睬,只当没有这回事。 袁世凯见黄石屏叫不来,若是不相干的保荐的,叫不来就拉倒,谁再过问呢? 只为是嵩山四友保荐的,不能马虎,亲笔写信告知张啬翁。 张啬翁叹道:进贤不以其道,是欲其入而闭之门也。 遂也亲笔写了封信,派遣一个和黄石屏也有些儿交情的人,送给黄石屏,要黄石屏瞧着张啬翁的情面,无论如何,须进京去一趟。 黄石屏却不过张啬翁与来人的情面,便说道:要我进京使得,不过得依我的条件:第一,我见了袁世凯不能称他大总统,只能称慰庭先生;第二,我原是靠行医吃饭的,此去以三天为限,每天诊金一万元,共三万元,先交付,后动身;第三,我此次进京,是专为治袁世凯的头风,袁世凯以外,无论什么人有病,我都不诊。 依得我这三件,就照办,依不得时,谁的情面我也顾不了。 来人往返磋商了几次,毕竟都依了。 三万元的汇票,已到了黄石屏姨太太的手中。 黄石屏才青衣小帽,轻装就道。 到京只两针,便将头风治好了。 袁家眷属见来了这么一个神医,争着赠送黄石屏银钱礼物,要求黄石屏诊病,黄石屏一概谢绝。 第二次来要求时,黄石屏已上火车走了。 黄石屏也是晚年才传了两个徒弟:一个姓魏名亭南,一个姓胡名敬之。 胡敬之现在也在上海悬壶应诊,手术之神,也不减于黄石屏。 《红玫瑰》第1卷11期民国十三年(1924)10月11日 发布时间:2025-06-17 16:11:13 来源:班超文学网 链接:https://www.banceo.com/article/152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