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第八十六回 难张温秦宓逞天辩 破曹丕徐盛用火攻 内容: 却说东吴陆逊,自退魏兵之后,吴王拜逊为辅国将军,江陵侯,领荆州牧,自此军权皆归于逊。 张昭、顾雍启奏吴王,请自改元。 权从之,遂改为黄武元年。 忽报魏主遣使至,权召入。 使命陈说:蜀前使人求救于魏,魏一时不明,故发兵应之;今已大悔,欲起四路兵取川,东吴可来接应。 若得蜀土,各分一半。 权闻言,不能决,乃问于张昭、顾雍等。 昭曰:陆伯言极有高见,可问之。 权即召陆逊至。 逊奏曰:曹丕坐镇中原,急不可图;今若不从,必为仇矣。 臣料魏与吴皆无诸葛亮之敌手。 今且勉强应允,整军预备,只探听四路如何。 若四路兵胜,川中危急,诸葛亮首尾不能救,主上则发兵以应之,先取成都,深为上策;如四路兵败,别作商议。 权从之,乃谓魏使曰:军需未办,择日便当起程。 使者拜辞而去。 权令人探得西番兵出西平关,见了马超,不战自退;南蛮孟获起兵攻四郡,皆被魏延用疑兵计杀退回洞去了;上庸孟达兵至半路,忽然染病不能行;曹真兵出阳平关,赵子龙拒住各处险道,果然一将守关,万夫莫开。 曹真屯兵于斜谷道,不能取胜而回。 孙权知了此信,乃谓文武曰:陆伯言真神算也。 孤苦妄动,又结怨于西蜀矣。 忽报西蜀遣邓芝到。 张昭曰:此又是诸葛亮退兵之计,遣邓芝为说客也。 权曰:当何以答之? 昭曰:先于殿前立一大鼎,贮油数百斤,下用炭烧。 待其油沸,可选身长面大武士一千人,各执刀在手,从宫门前直摆至殿上,却唤芝入见。 休等此人开言下说词,责以郦食其说齐故事,效此例烹之,看其人如何对答。 权从其言,遂立油鼎,命武士立于左右,各执军器,召邓芝入。 芝整衣冠而入。 行至宫门前,只见两行武士,威风凛凛,各持钢刀、大斧、长戟、短剑,直列至殿上。 芝晓其意,并无惧色,昂然而行。 至殿前,又见鼎镬内热油正沸。 左右武士以目视之,芝但微微而笑。 近臣引至帘前,邓芝长揖不拜。 权令卷起珠帘,大喝曰:何不拜! 芝昂然而答曰:上国天使,不拜小邦之主。 权大怒曰:汝不自料,欲掉三寸之舌,效郦生说齐乎! 可速入油鼎。 芝大笑曰:人皆言东吴多贤,谁想惧一儒生! 权转怒曰:孤何惧尔一匹夫耶? 芝曰:既不惧邓伯苗,何愁来说汝等也? 权曰:尔欲为诸葛亮作说客,来说孤绝魏向蜀,是否? 芝曰:吾乃蜀中一儒生,特为吴国利害而来。 乃设兵陈鼎,以拒一使,何其局量之不能容物耶! 权闻言惶愧,即叱退武士,命芝上殿,赐坐而问曰:吴、魏之利害若何? 愿先生教我。 芝曰:大王欲与蜀和,还是欲与魏和? 权曰:孤正欲与蜀主讲和;但恐蜀主年轻识浅,不能全始全终耳。 芝曰:大王乃命世之英豪,诸葛亮亦一时之俊杰;蜀有山川之险,吴有三江之固:若二国连和,共为唇齿,进则可以兼吞天下,退则可以鼎足而立。 今大王若委贽称臣于魏,魏必望大王朝觐,求太子以为内侍;如其不从,则兴兵来攻,蜀亦顺流而进取:如此则江南之地,不复为大王有矣。 若大王以愚言为不然,愚将就死于大王之前,以绝说客之名也。 言讫,撩衣下殿,望油鼎中便跳。 权急命止之,请入后殿,以上宾之礼相待。 权曰:先生之言,正合孤意。 孤今欲与蜀主连和,先生肯为我介绍乎! 芝曰:适欲烹小臣者,乃大王也;今欲使小臣者,亦大王也。 大王犹自狐疑未定,安能取信于人? 权曰:孤意已决,先生勿疑。 于是吴王留住邓芝,集多官问曰:孤掌江南八十一州,更有荆楚之地,反不如西蜀偏僻之处也。 蜀有邓芝,不辱其主;吴并无一人入蜀,以达孤意。 忽一人出班奏曰:臣愿为使。 众视之,乃吴郡吴人,姓张,名温,字惠恕,现为中郎将。 权曰:恐卿到蜀见诸葛亮,不能达孤之情。 温曰:孔明亦人耳,臣何畏彼哉? 权大喜,重赏张温,使同邓芝入川通好。 却说孔明自邓芝去后,奏后主曰:邓芝此去,其事必成。 吴地多贤,定有人来答礼。 陛下当礼貌之,令彼回吴,以通盟好。 吴若通和,魏必不敢加兵于蜀矣。 吴、魏宁靖,臣当征南,平定蛮方,然后图魏。 魏削则东吴亦不能久存,可以复一统之基业也。 后主然之。 忽报东吴遣张温与邓芝入川答礼。 后主聚文武于丹墀,令邓芝、张温入。 温自以为得志,昂然上殿,见后主施礼。 后主赐锦墩,坐于殿左,设御宴待之。 后主但敬礼而已。 宴罢,百官送张温到馆舍。 次日,孔明设宴相待。 孔明谓张温曰:先帝在日,与吴不睦,今已晏驾。 当今主上,深慕吴王,欲捐旧忿,永结盟好,并力破魏。 望大夫善言回奏。 张温领诺。 酒至半酣,张温喜笑自若,颇有傲慢之意。 次日,后主将金帛赐与张温,设宴于城南邮亭之上,命众官相送。 孔明殷勤劝酒。 正饮酒间,忽一人乘醉而入,昂然长揖,入席就坐。 温怪之,乃问孔明曰:此何人也? 孔明答曰:姓秦,名宓,字子勑,现为益州学士。 温笑曰:名称学士,未知胸中曾学事否? 宓正色而言曰:蜀中三尺小童,尚皆就学,何况于我? 温曰:且说公何所学? 宓对曰: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三教九流,诸子百家,无所不通;古今兴废,圣贤经传,无所不览。 温笑曰:公既出大言,请即以天为问:天有头乎? 宓曰:有头。 温曰:头在何方? 宓曰:在西方。 《诗》云:乃眷西顾。 以此推之,头在西方也。 温又问:天有耳乎? 宓答曰:天处高而听卑。 《诗》云:鹤鸣九皋,声闻于天。 无耳何能听? 温又问:天有足乎? 宓曰:有足。 《诗》云:天步艰难。 无足何能步? 温又问:天有姓乎? 宓曰:岂得无姓! 温曰:何姓? 宓答曰:姓刘。 温曰:何以知之? 宓曰:天子姓刘,以故知之。 温又问曰:日生于东乎? 宓对曰:虽生于东,而没于西。 此时秦宓语言清朗,答问如流,满座皆惊。 张温无语,宓乃问曰:先生东吴名士,既以天事下问,必能深明天之理。 昔混沌既分,阴阳剖判;轻清者上浮而为天,重浊者下凝而为地;至共工氏战败,头触不周山,天柱折,地维缺:天倾西北,地陷东南。 天既轻清而上浮,何以倾其西北乎? 又未知轻清之外,还是何物? 愿先生教我。 张温无言可对,乃避席而谢曰:不意蜀中多出俊杰! 恰闻讲论,使仆顿开茅塞。 孔明恐温羞愧,故以善言解之曰:席间问难,皆戏谈耳。 足下深知安邦定国之道,何在唇齿之戏哉! 温拜谢。 孔明又令邓芝入吴答礼,就与张温同行。 张、邓二人拜辞孔明,望东吴而来。 却说吴王见张温入蜀未还,乃聚文武商议。 忽近臣奏曰:蜀遣邓芝同张温入国答礼。 权召入。 张温拜于殿前,备称后主、孔明之德,愿求永结盟好,特遣邓尚书又来答礼。 权大喜,乃设宴待之。 权问邓芝曰:若吴、蜀二国同心灭魏,得天下太平,二主分治,岂不乐乎? 芝答曰:天无二日,民无二王。 如灭魏之后,未识天命所归何人。 但为君者,各修其德;为臣者,各尽其忠:则战争方息耳。 权大笑曰:君之诚款,乃如是耶! 遂厚赠邓芝还蜀。 自此吴、蜀通好。 却说魏国细作人探知此事,火速报入中原。 魏主曹丕听知,大怒曰:吴、蜀连和,必有图中原之意也。 不若朕先伐之。 于是大集文武,商议起兵伐吴。 此时大司马曹仁、太尉贾诩已亡。 侍中辛毗出班奏曰:中原之地,土阔民稀,而欲用兵,未见其利。 今日之计,莫若养兵屯田十年,足食足兵,然后用之,则吴、蜀方可破也。 丕怒曰:此迂儒之论也! 今吴、蜀连和,早晚必来侵境,何暇等待十年! 即传旨起兵伐吴。 司马懿奏曰:吴有长江之险,非船莫渡。 陛下必御驾亲征,可选大小战船,从蔡、颖而入淮,取寿春,至广陵,渡江口,径取南徐:此为上策。 丕从之。 于是日夜并工,造龙舟十只,长二十余丈,可容二千余人,收拾战船三千余只。 魏黄初五年秋八月,会聚大小将士,令曹真为前部,张辽、张郃、文聘、徐晃等为大将先行,许褚、吕虔为中军护卫,曹休为合后,刘晔、蒋济为参谋官。 前后水陆军马三十余万,克日起兵。 封司马懿为尚书仆射,留在许昌,凡国政大事,并皆听懿决断。 不说魏兵起程。 却说东吴细作探知此事,报入吴国。 近臣慌奏吴王曰:今魏王曹丕,亲自乘驾龙舟,提水陆大军三十余万,从蔡、颖出淮,必取广陵渡江,来下江南。 甚为利害。 孙权大惊,即聚文武商议。 顾雍曰:今主上既与西蜀连和,可修书与诸葛孔明,令起兵出汉中,以分其势;一面遣一大将,屯兵南徐以拒之。 权曰:非陆伯言不可当此大任。 雍曰:陆伯言镇守荆州,不可轻动。 权曰:孤非不知,奈眼前无替力之人。 言未尽,一人从班部内应声而出曰:臣虽不才,愿统一军以当魏兵。 若曹丕亲渡大江,臣必主擒以献殿下;若不渡江,亦杀魏兵大半,今魏兵不敢正视东吴。 权视之,乃徐盛也。 权大喜曰:如得卿守江南一带,孤何忧哉! 遂封徐盛为安东将军,总镇都督建业、南徐军马。 盛谢恩,领命而退;即传令教众官军多置器械,多设旌旗,以为守护江岸之计。 忽一人挺身出曰:今日大王以重任委托将军,欲破魏兵以擒曹丕,将军何不早发军马渡江,于淮南之地迎敌? 直待曹丕兵至,恐无及矣。 盛视之,乃吴王侄孙韶也。 韶字公礼,官授扬威将军,曾在广陵守御;年幼负气,极有胆勇。 盛曰:曹丕势大;更有名将为先锋,不可渡江迎敌。 待彼船皆集于北岸,吾自有计破之。 韶曰:吾手下自有三千军马,更兼深知广陵路势,吾愿自去江北,与曹丕决一死战。 如不胜,甘当军令。 盛不从。 韶坚执要去,盛只是不肯,韶再三要行。 盛怒曰:汝如此不听号令,吾安能制诸将乎? 叱武士推出斩之。 刀斧手拥孙韶出辕门之外,立起皂旗。 韶部将飞报孙权。 权听知,急上马来救。 武士恰待行刑,孙权早到,喝散刀斧手,救了孙韶。 韶哭奏曰:臣往年在广陵,深知地利;不就那里与曹丕厮杀,直待他下了长江,东吴指日休矣! 权径入营来。 徐盛迎接入帐,奏曰:大王命臣为都督,提兵拒魏;今扬威将军孙韶,不遵军法,违令当斩,大王何故赦之? 权曰:韶倚血气之壮,误犯军法,万希宽恕。 盛曰:法非臣所立,亦非大王所立,乃国家之典刑也。 若以亲而免之,何以令众乎? 权曰:韶犯法,本应任将军处治;奈此子虽本姓俞氏,然孤兄甚爱之,赐姓孙;于孤颇有劳绩。 今若杀之,负兄义矣。 盛曰:且看大王之面,寄下死罪。 权令孙韶拜谢。 韶不肯拜,厉声而言曰:据吾之见,只是引军去破曹丕! 便死也不服你的见识! 徐盛变色。 权叱退孙韶,谓徐盛曰:便无此子,何损于兵? 今后勿再用之。 言讫自回。 是夜,人报徐盛说:孙韶引本部三千精兵,潜地过江去了。 盛恐有失,于吴王面上不好看,乃唤丁奉授以密计,引三千兵渡江接应。 却说魏主驾龙舟至广陵,前部曹真已领兵列于大江之岸。 曹丕问曰:江岸有多少兵? 真曰:隔岸远望,并不见一人,亦无旌旗营寨。 丕曰:此必诡计也。 朕自往观其虚实。 于是大开江道,放龙舟直至大江,泊于江岸。 船上建龙凤日月五色旌旗,仪銮簇拥,光耀射目。 曹丕端坐舟中,遥望江南,不见一人,回顾刘晔、蒋济曰:可渡江否? 晔曰:兵法实实虚虚。 彼见大军至,如何不作整备? 陛下未可造次。 且待三五日,看其动静,然后发先锋渡江以探之。 丕曰:卿言正合朕意。 是日天晚,宿于江中。 当夜月黑,军士皆执灯火,明耀天地,恰如白昼。 遥望江南,并不见半点儿火光。 丕问左右曰:此何故也? 近臣奏曰:想闻陛下天兵来到,故望风逃窜耳。 丕暗笑。 及至天晓,大雾迷漫,对面不见。 须臾风起,雾散云收,望见江南一带皆是连城:城楼上枪刀耀日,遍城尽插旌旗号带。 顷刻数次人来报:南徐沿江一带,直至石头城,一连数百里,城郭舟车,连绵不绝,一夜成就。 曹丕大惊。 原来徐盛束缚芦苇为人,尽穿青衣,执旌旗,立于假城疑楼之上。 魏兵见城上许多人马,如何不胆寒? 丕叹曰:魏虽有武士千群,无所用之。 江南人物如此,未可图也! 正惊讶间,忽然狂风大作,白浪滔天,江水溅湿龙袍,大船将覆。 曹真慌令文聘撑小舟急来救驾。 龙舟上人立站不住。 文聘跳上龙舟,负丕下得小舟,奔入河港。 忽流星马报道:赵云引兵出阳平关,径取长安。 丕听得,大惊失色,便教回军。 众军各自奔走。 背后吴兵追至。 丕传旨教尽弃御用之物而走。 龙舟将次入淮,忽然鼓角齐鸣,喊声大震,刺斜里一彪军杀到:为首大将,乃孙韶也。 魏兵不能抵当,折其大半,淹死者无数。 诸将奋力救出魏主。 魏主渡淮河,行不三十里,淮河中一带芦苇,预灌鱼油,尽皆火着;顺风而下,风势甚急,火焰漫空,绝住龙舟。 丕大惊,急下小船傍岸时,龙舟上早已火着。 丕慌忙上马。 岸上一彪军杀来;为首一将,乃丁奉也。 张辽急拍马来迎,被奉一箭射中其腰,却得徐晃救了,同保魏主而走,折军无数。 背后孙韶、丁奉夺得马匹、车仗、船只、器械不计其数。 魏兵大败而回。 吴将徐盛全获大功,吴王重加赏赐。 张辽回到许昌,箭疮迸裂而亡,曹丕厚葬之,不在话下。 却说赵云引兵杀出阳平关之次,忽报丞相有文书到,说益州耆帅雍闿结连蛮王孟获,起十万蛮兵,侵掠四郡;因此宣云回军,令马超坚守阳平关,丞相欲自南征。 赵云乃急收兵而回。 此时孔明在成都整饬军马,亲自南征。 正是:方见东吴敌北魏,又看西蜀战南蛮。 未知胜负如何,且看下文分解。 发布时间:2025-06-22 12:43:22 来源:班超文学网 链接:https://www.banceo.com/article/161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