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问法解 内容: 《灵枢·师传》 ,临病人问所便。 中暑消瘅则便寒,寒中之属则便热。 问居四诊之一,中工用药,寒热不失,全凭此法。 药之寒热,一违病人所便,则药下而病增矣。 但寒热有上下,病人所便,自有正反。 凡上热下寒,口嗜寒冷,及其入腹而痛满泄利者,便于上而不便于下也。 从其上之便而违其下之不便,是为庸工。 其寒热之上下,厥有外候,胃中热则消谷,令人悬心善饥,脐以上皮热,肠中热则出黄如糜,脐以下皮热。 胃中寒则腹胀,肠中寒则肠鸣飨泄。 胃中寒,肠中热,则胀而不泄,胃中热,肠中寒,则疾饥,小腹痛胀,飨泄。 《灵枢·论疾诊尺》:肘所独热者,腰以上热。 手所独热者,腰以下热。 肘前独热者,膺前热,肘后独热者,肩背热。 臂中独热者,腰腹热。 掌中热者,腹中热,掌中寒者,腹中寒。 凡身热而肢寒者,土败阳亏,不能行气于四肢也。 头热而足寒者,土败火泄,不能下蛰于癸水也。 朝凉而暮热者,日夕阴盛而阳气不藏也。 发热而恶寒者,表闭经郁而阳气不达也。 阳郁不发,则生外寒,外寒者,容(容当。)有内热,阳泄不归,则生外热,外热者,多有内寒。 此脏腑寒热之外候也。 问其身上之寒热,问其饮食所便之寒热,参之则无微不彰矣。 饮食者,脏腑所消受也。 脾以湿土主令,胃从燥金化气,燥湿均平,则脾升而善消,胃降而善受。 食而不饥者,能受不能消也,饥而不食者,能消不能受也。 喜吞干燥者,水旺而土湿也,嗜啖滋润者,火盛而土燥也。 食宿不能化者,太阴之湿增也,食停而不消者,阳明之燥减也。 早食而困倦者,阳衰而湿旺也,晚饭而胀满者,阴盛而燥虚也。 水谷下咽而胸膈壅塞者,胃逆而不降也,饮食入胃而脐腹郁闷者,脾陷而不升也。 胃逆而甲木上遏,则胸胁生痛,脾陷而乙木下抑,则脐肋作痛。 甲木刑胃则生呕吐,呕吐者,胃逆而不受也,乙木贼脾则生泄利,泄利者,脾陷而不消也。 水之难化,较甚于谷。 水谷消磨,化而为气,上归肺部,气降津生,由经络而渗膀胱,是为小便。 水注于前,则谷传于后而大便坚硬。 阳衰土湿,但能化谷,不能化水,水谷并入于二肠,故大便利而小便涩。 木性上达,水盛土湿,脾气下陷,抑乙木升达之性,郁怒冲突,则生痛胀。 冲而莫达,则下决谷道而为溏泄。 小便之利,木泄之也。 水入二肠而不入膀胱,故乙木下泄,但能开其谷道,不能开其水道。 水道不通,短涩而黄赤者,土湿木陷而不能泄也。 淋沥之家,小便偏涩,噎嗝之家,大便偏塞,虽溺色红浊,粪粒坚小,而实缘脾土湿寒,木郁不能疏泄, 郁陷而生风热, 传于下窍, 无关于中焦也。 庚桑子:人郁则为病。 中气堙塞,四维莫运,由是而蒸为五气,瘀为五味,淫为五液,发为五声,征为五色,感为五情。 臊者,肝之气也。 焦者,心之气也。 香者,脾之气也。 腥者,肺之气也。 腐者,肾之气也。 酸者,肝之味也。 苦者,心之味也。 甘者,脾之味也。 辛者,肺之味也。 咸者,肾之味也。 泪者,肝之液也。 汗者,心之液也。 涎者,脾之掖也。 涕者,肺之液也。 唾者,肾之液也。 呼者,肝之声也。 笑者,心之声也。 歌者,脾之声也。 哭者,肺之声也。 呻者,肾之声也。 青者,肝之色也。 赤者,心之色也。 黄者,脾之色也。 白者,肺之色也。 黑者,肾之色也。 怒者,肝之情也。 喜者,心之情也。 忧者,脾之情也。 悲者,肺之情也。 恐者,肾之情也。 寤寐者,阴阳之动静也。 卫气昼行于六经,则阳动而为寤,夜行于五脏,则阴静而为寐。 而卫气之出入,司之中气,阳衰土湿,阳明不降,则卫气升逆而废眠睡。 卫秉金气,其性收敛,收敛失政而少阳不蛰,则胆木虚飘而生惊恐。 虚劳之家,惊悸不寐者,土败而阳泄也。 痛痒者,气血之郁塞也。 经络壅滞,气阻而不行,则为痛,行而不畅,则为痒。 内外感伤诸病,筋脉痛楚而皮肤瘙痒者,皆经气之闭痹也。 一证之见,必有至理,内而五脏六腑,外而四肢九窍,凡寒热痛痒,饮食寤寐,声色臭味,情志形神之类,质问详悉,合而审焉,病如洞垣矣。 问法在于善解,解极其彻,则问致其详,不解者,不能问也。 发布时间:2025-06-24 10:26:24 来源:班超文学网 链接:https://www.banceo.com/article/164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