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诊法解 内容: 《素问·脉要精微论》:诊法常以平旦,阴气未动,阳气未散,饮食未进,经脉未盛,络脉调匀,气血未乱,故乃可诊有过之脉。 上古诊有三法,一则三部九候,以诊周身,一则气口人迎,以候阴阳,一则但诊气口,后世之所宗也。 三部九候论:人有三部,脉有三候,三候者,有天有地有人也。 上部天,两额之动脉,足少阳之颔厌。 上部地,两颊之动脉,足阳明之地仓、大迎。 上部人,耳前之动脉。 手少阳之和髎。 中部天,手太阴也,太渊、经渠,即寸口之动脉。 中部地,手阳明也,合谷,在大指次指歧骨之间。 中部人,手少阴也。 神门,在臂内后廉,掌后锐骨之间。 下部天,足厥阴也,五里。 在毛际外,羊矢下一寸陷中。 女子取太冲。 在大指本节后二寸陷中。 下部地,足少阴也,太溪,在内踝后,跟骨上陷中。 下部人,足太阴也。 箕门,在五里下,鱼腹上。 胃气则候于阳明之冲阳,在足跗上,即仲景所谓趺阳也。 下部之天以候肝,地以候肾,人以候脾胃之气。 中部之天以候肺,地以候胸中之气,人以候心。 上部之天以候头角之气,地以候口齿之气,人以候耳目之气。 察九候独小者病,独大者病,独疾者病,独迟者病,独热者病,独寒者病,独陷下者病,所谓七诊也。 七诊虽见,九候不从者,不死。 若有七诊之病,其脉候亦败者,死。 三部九候皆相失者,死。 中部乍数乍疏者,死。 九候之脉,皆沉细弦绝者为阴,以夜半死,躁盛喘数者为阳,以日中死。 气交变论:岁木太过,风气流行,脾土受邪,冲阳绝,死不治。 岁火太过,炎暑流行,肺金受邪,太渊绝,死不治。 岁土太过,雨湿流行,肾水受邪,太溪绝,死不治。 岁金太过,燥气流行,肝木受邪,太冲绝,死不治。 岁水太过,寒气流行,心火受邪,神门绝,死不治。 是皆三部九候之法也。 气口者,手太阴之经,鱼际下之动脉。 人迎者,足阳明之经,结喉旁之动脉。 气口,脏脉,脏阴盛则气口大于人迎,虚则小于人迎。 人迎,腑脉,腑阳盛则人迎大于寸口,虚则小于寸口。 《灵枢·九针十二原》:气口候阴,人迎候阳。 阳明行气于三阳,故以之候表,太阴行气于三阴,故以之候里。 《灵枢·禁服》 ;寸口主中,人迎主外,春夏人迎微大,秋冬寸口微大,如是者,命曰平人。 人迎大一倍于寸口,病在足少阳,一倍而躁,在手少阳。 人迎二倍,病在足太阳,二倍而躁,在手太阳。 人迎三倍,病在足阳明,三倍而躁,在手阳明。 盛则为热,虚则为寒,紧则痛痹,代则乍甚乍间。 人迎四倍,且大且数,名曰溢阳,溢阳为外格,死不治。 寸口大一倍于人迎,病在足厥阴,一倍而躁,在手心主。 寸口二倍,病在足少阴,二倍而躁,在手少阴。 寸口三倍,病在足太阴,三倍而躁,在手太阴。 盛则胀满寒中食不化,虚则热中出糜,少气溺色变,紧则痛痹,代则乍痛乍止。 寸口四倍,且大且数,名曰溢阴,溢阴为内关,死不治。 《灵枢·经脉》:人迎与脉口俱盛四倍以上,名曰关格,关格者,与之短期。 《灵枢·五色》:人迎盛坚者,伤于寒,气口盛坚者,伤于食。 以伤食则脏郁于里,故气口盛坚,伤寒则经郁于表,故人迎盛坚也。 但诊气口者, 《灵枢·经脉》:经脉者,常不可见也,其虚实也,以气口知之。 缘肺朝百脉,十二经之脉气,皆朝宗于肺脉。 寸口者,脉之大会,一日一夜,脉行五十度,平旦而复会于寸口。 肺主气,经脉之动者,肺气鼓之也。 肺气行于十二经中,故十二经之盛衰,悉见于寸口,此气口所以独为五脏主也。 寸口在鱼际之分,关上在太渊之分,尺中在经渠之分,即三部九候论所谓中部天也。 脉要精微论:尺内两旁,则季胁也,尺外以候肾,尺里以候腹。 中附上左外以候肝,内以候膈,右外以候胃,内以候脾,两关部也。 上附上右外以候肺,内以候胸中,左外以候心,内以候膻中,两寸部也。 前以候前,后以候后。 上竟上者,胸喉中事也,下竟下者,少腹腰股膝胫足中事也。 关前为阳,关后为阴,阳者主上,阴者主下。 凡脉气上行者,病见于上,脉气下行者,病见于下。 手之三阳,自手走头,大小肠位居至下而脉则行于至上,故与心肺同候于两寸。 庸医乃欲候大小肠于两尺,不通之至! 越人十难一脉十变之义,十八难尺寸三部之法,气口脉法之祖也,下士不解,是以妄作如此。 气口之中,又有但诊尺脉之法, 《灵枢》垂论疾诊尺之篇,曰:审其尺之缓急小大滑涩,肉之坚脆,而病形定矣。 盖观上可以知下,察下可以知上,所谓善调寸者,不待于尺,善调尺者,不待于寸也。 人与天地相参也,天地之气,四时迭运,人之脉气,与之息息相应,毫发不爽,故春之脉升,夏之脉浮,秋之脉降,冬之脉沉。 宣明五气:肝脉弦,心脉钩,脾脉代,肺脉毛,肾脉石。 脉要精微论:天地之变,阴阳之应,彼春之暖为夏之暑,彼秋之忿为冬之怒。 四变之动,脉与之上下,以春应中规,夏应中矩,秋应中衡,冬应中权。 是故冬至四十五日,阳气微上,阴气微下,夏至四十五日,阴气微上,阳气微下。 阴阳有时,与脉为期,期而相失,知脉所分,分之有期,故知死时。 微妙在脉,不可不察,察之有纪,从阴阳始,始之有经,从五行生,生之有度,四时为宜。 春日浮,如鱼之游在波,夏日在肤,泛泛乎万物有余,秋日下肤,蛰虫将去,冬日在骨,蛰虫周密,君子居室。 玉机真脏论:春脉如弦,春脉者,肝也,东方木也,万物之所以始生也,其气来软弱轻虚而滑,端直以长,故曰弦。 反此者病,其来实而强,此谓太过,病在外,其来不实而微,此谓不及,病在中。 太过则令人善忘,忽忽眩冒而颠疾,不及则令人胸痛引背,下则两胁胠满。 夏脉如钩,夏脉者,心也,南方火也,万物之所以盛长也,其气来盛去衰,故曰钩。 反此者病,其来盛去亦盛,此谓太过,病在外,其来不盛去反盛,此谓不及,病在中。 太过则令人身热而肤痛,为浸淫,其不及则令人烦心,上见咳唾,下为气泄。 秋脉如浮,秋脉者,肺也,西方金也,万物之所以收成也,其气来轻虚以浮,来急去散,故曰浮。 反此者病,其来毛而中央坚,两旁虚,此谓太过,病在外,其来毛而微,此谓不及,病在中。 太过则令人逆气而背痛,不及则令人喘,呼吸少气而咳,上气见血,下闻病音。 冬脉如营,冬脉者,肾也、北方水也,万物之所以合藏也,其气来沉以抟,故曰营,反此者病,其来如弹石者,此谓太过,病在外,其去如数者,此谓不及,病在中。 太过则令人解(亻亦),脊脉痛而少气不欲言,其不及则令人心悬如病饥,(月少)中清,脊中痛,少腹满,小便变。 脾脉者,土也,孤脏以灌四旁者也,善者不可见,恶者可见。 其来如水之流者,此谓太过,病在外,如乌之喙者,此谓不及,病在中。 太过则令人四肢不举,不及则令人九窍不通,名曰重强。 平人气象论:平人之常气禀于胃,胃者,平人之常气也,人无胃气曰逆,逆者死。 春胃微弦曰平,弦多胃少曰肝病,但弦无胃曰死,胃而有毛曰秋病,毛甚曰今病,脏真散于肝,肝藏筋膜之气也。 夏胃微钩曰平,钩多胃少曰心病,但钩无胃曰死,胃而有石曰冬病,石甚曰今病,脏真通于心,心藏血脉之气也。 长夏胃微软弱日平,弱多胃少曰脾病,但代无胃曰死,代乃脾之平脉,言随四时更代,与代止不同也。 软弱有石曰冬病,石甚曰今病,脏真濡于脾,脾脏肌肉之气也。 秋胃微毛曰平,毛多胃少曰肺病,但毛无胃曰死,毛而有弦曰春病,弦甚曰今病,脏真高于肺,以行营卫阴阳也。 冬胃微石曰平, 石多胃少曰肾病, 但石无胃曰死,石而有钩曰夏病, 钩甚曰今病,脏真下于肾,肾藏骨髓之气也。 平心脉来,累累如连珠,如循琅玕,曰心平,夏以胃气为本。 病心脉来,喘喘连属,其中微曲,曰心病。 死心脉来,前曲后居,如操带钩,曰心死。 平肺脉来,厌厌聂聂,如落榆荚,曰肺平,秋以胃气为本。 病肺脉来,不上不下,如循鸡羽,曰肺病。 死肺脉来,如物之浮,如风吹毛,曰肺死。 平肝脉来,软弱招招,如揭长竿末梢,曰肝平,春以胃气为本。 病肝脉来,如循长竿,曰肝病。 死肝脉来,急益劲,如新张弓弦,曰肝死。 平脾脉来,和柔相离,如鸡践地,曰脾平,长夏以胃气为本。 病脾脉来,实而盈数,如鸡举足,曰脾病。 死脾脉来,锐坚如乌之喙,如鸟之距,如屋之漏,如水之流,曰脾死。 平肾脉来,喘喘累累如钩,按之而坚,曰肾平,冬以胃气为本。 病肾脉来,如引葛,按之益坚,曰肾病。 死肾脉来,发如夺索,辟辟如弹石,曰肾死。 诸死脉,皆真脏也。 玉机真脏论: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气满,喘息不便,其气动形,期六月死,真脏脉见,乃与之期日。 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气满,喘息不便,内痛引肩项,期一月死,真脏见,乃与之期日。 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气满,喘息不便,内痛引肩项,身热,脱肉破(月囷),真脏脉见,十日之内死。 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肩髓内消,动作日衰,真脏未见,期一岁死,见其真脏,乃与之期日。 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气满,心中不便,腹内痛引肩项,身热,破(月囷)脱肉,目匡陷,真脏见,目不见人,立死,其见人者,至其所不胜之时乃死。 其脉绝不来,若人一呼五六至, 其形肉不脱,真脏虽不见,犹死也。 所谓不胜之时者,肝见庚辛死,心见壬癸死,脾见甲乙死,肺见丙丁死,肾见戊己死,是谓真脏见皆死。 人以水谷为本,故人绝水谷则死,脉无胃气亦死。 所谓无胃气者,但得真脏脉,不见胃气也。 所谓真脏脉者,真肝脉至,中外急,如循刀刃责责然,如按琴瑟弦,色青白不泽,毛折,乃死。 真心脉至,坚而搏,如循薏苡子累累然,色赤黑不泽,毛折,乃死。 真肺脉至,大而虚,如以毛羽中人肤,色白赤不泽,毛折,乃死。 真脾脉至,弱而乍数乍疏,色黄青不泽,毛折,乃死。 真肾脉至,搏而绝,如指弹石辟辟然,色黑黄不泽,毛折,乃死。 诸真脏脉见者,皆死不治也。 五脏者,皆禀气于胃,胃者,五脏之本也。 脏气者,不能自致于手太阴,各以其时自胃而至于手太阴。 邪气胜者,精气衰也,病甚者,胃气不能与之俱至于手太阴,故真脏之气独见。 独见者,病胜脏也,故曰死。 迟速者,阴阳自然之性也。 人一呼脉再动,一吸脉再动,呼吸定息,脉五动,闰以太息,脉六动,命曰平人。 平人者,不病也。 阳性急,阴性缓,阳泄则脉数,阴凝则脉迟,数则为热,迟则为寒。 +四难:一呼三至曰离经,一呼四至曰夺精,一呼五至曰死,一呼六至曰命经,此至之脉也。 一呼一至曰离经,二呼一至曰夺精,三呼一至曰死,四呼一至曰命绝,此损之脉也。 浮沉者,阴阳自然之体也。 心肺俱浮,肾肝俱沉,浮而大数者,心也,浮而短涩者,肺也,沉而实坚者,肾也,沉而牢长者,肝也。 五难:初持脉,如三菽之重,与皮毛相得者,肺部也,如六菽之重,与血脉相得者,心部也,如九菽之重,与肌肉相得者,脾部也,如十二菽之重,与筋平者,肝部也,按之至骨,举指来疾者,肾部也。 阳主外,阴主内,阳泄则脉浮,阴凝则脉沉,浮为在表,沉为在里。 病甚者,沉细夜加,浮大昼加,沉细夜死,浮大昼死。 阴阳之理,彼此互根,阳位于上而根于下,阴位于下而根于上。 阳盛者,下侵阴位而见沉数,不可以为阴旺,阴盛者,上侵阳位而见浮数,不可以为阳旺,是当参伍而尽变也。 代者,数疏之不调也。 《灵枢·根结》:一日一夜五十营,以营五脏之精,不应数者,名曰狂生。 五十动而不一代者,五脏皆受气,四十动一代者, 一脏无气,三十动一代者,二脏无气,二十动一代者,三脏无气,十动一代者,四脏无气,不满十动一代者,五脏无气,与之短期。 与之短期者,乍疏乍数也。 乍疏乍数者,代更之象,与宣明五气之言代不同也。 呼吸者,气之所以升降也。 四难:呼出心与肺,吸入肾与肝,呼吸之间,脾受谷味也,其脉在中。 呼则气升于心肺,吸则气降于肾肝,一呼一吸,经脉五动之间,即可以候五脏。 气不至于一脏,则脉必代矣。 十一难:吸者随阴入,呼者因阳出,今吸不能至肾,至肝而还,故知一脏无气者,肾气先尽也。 由肾而肝;由肝而脾,由脾而心,由心而肺,可类推也。 气尽则死,其死期之迟速不应者,仓公所谓安谷者则过期,不安谷者,不及期也。 尺寸者,阴阳之定位也。 男女殊禀,阴阳不同,受气既别,诊法亦异。 十九难:男脉在关上,女脉在关下。 男子尺脉恒弱,寸脉恒盛,女子尺脉恒盛,寸脉恒弱,是其常也。 故有男子之平脉,女得之而病作,女子之病脉,男得之而疾瘳,此秉赋之定数也。 发布时间:2025-06-24 10:29:22 来源:班超文学网 链接:https://www.banceo.com/article/164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