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四卷 内容: 长生诠还初道人自诚氏辑王禾题注《长生诠经》,原题还初道人自诚氏辑。 自诚即明朝道士洪自诚,四川新都人。 其生平事迹见于《新都县志》及洪氏所撰《逍遥墟经序》。 洪自诚有关道教的著作,现存有《逍遥墟经》二卷,《长生诠经》一卷,都收入明刊本《续道藏》中。 两部著作都是资料选辑。 《逍遥墟经》选录六十三位道教神仙人物传记,而《长生诠》则选录道教养生资料。 作者选取《清静经》、《阴符经》、《胎息经》等二十余种道书片断,以及汉天师(张陵)、吕纯阳(吕洞宾)、白玉蟾等四十余位道师有关修养长生的诗词语录,辑为一编。 所录诗文的内容涉及修心养性、导引行气及内丹修炼。 大抵言澄心静意,服气咽津,性命双修,俾精气神俱全,而达于长生成仙之目的。 具体的修炼功法,须读者自己亲身体验,毋庸赘述。 清静经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 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 三者既悟,唯见于空。 观空亦空,空无所空。 所空既无,无无亦无。 无无亦无,湛然常寂。 【题注】清静经,原名《太上老君说常清静妙经》,约成书于唐代。 经文主要宣扬澄心遣欲,保持身心清静。 又受佛教大乘空宗影响,认为不仅一切有形之物皆为空无,而且空亦是空,无亦是无。 原文见《道藏》洞神部本文类。 阴符经心生于物,死于物,机在目。 生者,死之根;死者,生之根。 恩生于害,害生于恩。 【题注】阴符经,原名《黄帝阴符经》,约成书于魏晋南北朝。 经文认为天道与人事之间有相生相盗之辨证关系。 圣人应观察天地运行之道,掌握天人暗合之机,使自己之行为合乎天道。 原文见《道藏》洞真部本文类。 洞古经有动之动,出于不动。 有为之为,出于无为。 无为则神归,神归则万物云寂。 不动则气泯,气泯则万物无生。 忘于目则光溢无极,泯于耳则心识常渊;两机俱忘,众妙之门;养其无象,象故常存;守其无体,体故全真;全真相济,可以长生。 天得其真故长,地得其真故久,人得其真故寿。 【题注】洞古经,原名《太上赤文洞古经》,约出于唐代。 经文宣称:无为无动是万物之本,不视不听为众妙之门。 修道者应清静无为,闭目塞听,养其无象,守其无体,则可以长生。 原文见《道藏》洞真部玉诀类。 大通经静为之性,心在其中矣;动为之心,性在其中矣。 心生性灭,心灭性现,如空无象,湛然圆满。 大道无相,故内不摄于有。 真性无为,故外不生其心。 如如自然,广无边际。 对境忘境,不沉于六贼之魔。 居尘出尘,不落于万缘之化。 【题诠】大通经,原名《太上大通经》,约出于唐代。 经文认为大道无形无象,人性清静无为。 修道者应对境忘境,不受外物诱惑;不生其心(思想欲念),保持真性清静。 心灭则性现。 原文见《道藏》洞玄部本文类。 定观经唯灭动心,不灭照心;但凝空心,不凝住心。 有事无事,常若无心。 处静处喧,其志唯一。 制而不着,放而不动。 处喧无恶,涉事无恼者,此是真定。 不以涉事无恼,故求多事;不以处喧无恶,强来就喧。 以无事为真宅,有为为应迹,若水镜之为鉴,则随物而现形。 【题注】定观经,原名《洞玄灵宝定观经》,唐代道士冷虚子撰。 经文言修持定心观慧之道。 教人舍弃外事,除灭念想(动心),静心内观,了悟本性空无。 久而行之,自然得道成真。 智慧圆明。 原文见《道藏》洞玄部玉诀类。 应迹:上地为真为本,下地为应为迹。 胎息经胎从伏气中结,气从有胎中息。 气入身来为之生,神去离形为之死。 知神气可以长生,固守虚无以养神气。 神行即气行,神住即气住。 若欲长生,神气相注。 【题注】胎息经,经文出于唐代,略言内丹家存神行气修炼要诀。 唐道士幻真先生注解此经云:修道者常伏其气于脐下,守其神于身内,神气相合而生玄胎。 玄胎既结,乃自生身,即为内丹不死之道也。 原文见《道藏》洞真部玉诀类。 胎息铭三十六咽,一咽为先。 吐唯细细,纳唯绵绵。 坐卧亦尔,行立坦然。 戒于喧杂,忌以腥膻。 假名胎息,实曰内丹。 非止治病,决定延年。 久久行之,名列上仙。 【题注】胎息铭,此文附于唐幻真先生《胎息经注》篇末,概述胎息吐纳要旨。 原文见《道藏》洞真部玉诀类。 太上日用经日用饮食,禁口端坐。 莫起一念,万虑俱忘,存神定意,眼不视物。 耳不听声,一心内守。 调息绵绵,渐渐呼出。 莫教间断,似有若无。 自然心火下降,肾水上升,口里津生,灵真附体,得至长生。 十二时中,常要清静。 神是气之子,气是神之母。 如鸡抱卵,存神养气,能无离乎? 【题注】太上日用经,原名《太上老君内日用妙经》,约出于唐代。 经文言内丹家行气存神要诀。 教人存神定意,呼吸绵绵,使神气相结而生成大丹。 原文见《道藏》洞神部本文类。 心印经上药三品,神与气精。 恍恍惚惚,杳杳冥冥。 存无守有,顷刻而成。 回风混合,百日功灵。 默朝上帝,一纪飞升。 【题注】心印经,原名《高上玉皇心印经》,约出于晚唐至北宋。 经文论述内丹修炼理论,认为精气神为上药三品,修道者应使精合其神,神合其气,气合其真。 原文见《道藏》洞真部本文类。 心印,禅的本意,不立文字,不依言语,直接以心去感受。 水火真经欲从心起,息从心定,心息相依,息调心静。 文始经心感物,不生心生情;物交心,不生物生识。 物尚非真,何况于识。 识尚非真,何况于情。 目视雕琢者,明愈伤;耳闻交响者,聪愈伤;心思皆妙者,心愈伤。 以神存气,以气存形,所以延形。 合形于神,合气于气,所以隐形。 吸气以养其和,孰能饥之;存神以滋其暖,孰能寒之。 【题注】文始经,原名《关尹子》,亦称《文始真经》,约出于南宋。 经文言内丹性命修炼之道,强调静心与调息相结合。 原书见《道藏》洞神部本文类。 洞灵经导筋骨则形全,剪情欲则神全,靖言语则福全。 保此三全,是谓圣贤。 【题注】洞灵经,原名《亢仓子》,亦称《洞灵真经》,唐王士元伪造。 其书言治国全身之道。 形神福三全之说,出于该书首篇。 原文见《道藏》洞神部本文类。 玉枢经道者以诚而入,以默而守,以柔而用。 用诚似愚,用默似讷,用柔似拙。 入道者知止,守道者知谨,用道者知微。 能知微则慧光生,能知谨则圣知全,能知止则泰安定。 【题注】玉枢经,原名《九天应无雷声普化天尊玉枢宝经》,约出于北宋末或南宋。 经文第一节论至道,融合宋儒致诚之说与道家默言守柔之说。 原文见《道藏》洞真部本文类。 冲虚经务外游不如务内观,外游者求备于物,内观者取足于身。 至游者不知所适;至观者不知所眠。 神遇为梦,形接为事。 昼想夜梦,神形所交。 故神凝者,想梦自消。 【题注】冲虚经,原名《列子》,亦称《冲虚真经》,约成书于西晋。 其书宣扬晋玄学家思想,符合道家清虚自守,不假外求之说。 原书见《道藏》洞神部本文类。 南华经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 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 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 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极,昏昏默默。 无劳女形,无摇女精,乃可长生。 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心无所知,女神将守形,形乃长生。 【题注】南华经,原名《庄子》,道教称之为《南华真经》。 庄子认为物之无用者能保其天年,有用者则为人所伐,其说见《山木篇》。 又庄子假托神仙广成子告诉黄帝长生之至道,其说见《在宥篇》。 三茅真经谷虚应声,心虚应神,神虚应气,气虚应精。 虚极则明,明极则莹,超乎精神,而无死生。 精从内守,气自外生,以气取精,可以长生。 【题注】三茅真经,三茅即茅盈、茅固、茅衷,相传为西汉时人,修炼成仙,道教上清派奉之为神。 《云笈七签》卷104有其传记。 卫生经精气神为内三宝。 耳目口为外三宝。 当使内三宝不逐物而流,外三宝不诱中而扰。 洞神真经宠辱不惊,肝木自宁;动静以敬,心火自定。 饮食有节,脾土不泄;调息寡言,肝金自全。 恬静无欲,肾水自足。 元道真经草木根生,去土则死。 鱼鳖沉生,去水则死。 人以形生,去气则死。 是故,圣人知气之所在,以为身宝。 【题注】元道真经,原名《太清元道真经》,约成书于唐代。 经文言修持元道之法,其要旨在安静和柔,不移本性,常守虚无,使元气不散,思虑一致,则可常生久视。 原书见《道藏》正一部。 汉天师语虚无大道,清静希夷,不染曰清,不动曰静,不视曰希,不听曰夷。 勤此四首,可免轮回。 【题注】汉天师:东汉天师道创始人张陵。 撰《太清金液神丹经序》。 纯阳真人一日清闲一日仙,六神和合自安然;丹田有宝休寻道,对境无心莫问禅。 养气忘言守,降心为不为。 动静知宗祖,无事更寻谁。 真常须应物,应物要不迷。 不迷性自住,性住气自回。 气回丹自结,壶中配坎离。 阴阳生返复,普化一声雷。 白云朝顶上,甘露洒须弥。 自饮长生酒,逍遥谁得知。 坐听无弦曲,明通造化机。 都来二十句,端的上天梯。 【题注】纯阳真人,唐末北宋道士吕岩,字洞宾,号纯阳子。 撰有《纯阳真人混成集》。 六神:道教认为,人的心、肝、肾、肺、脾、胆各有神灵主宰,故称为六神。 真常:真实常住的意思。 虚静天师不怕念起,惟恐觉迟;念起是病,不续是药。 有定主,无常应,心欲死,机欲活。 大道不远在身中,万物皆空性不空。 性若不空和气住,气归元海寿无穷。 欲得身中神不出,莫向灵台留一物,物在心中神不清,耗散真精损筋骨。 元神一出便收来,神返身中气自回。 如此朝朝并暮暮,自然赤子产真胎。 【题注】虚静天师,北宋道士张继行,字嘉闻,号虚靖先生,正一派第三十代天师。 撰《三十代天师虚靖真君语录》七卷。 李真人一吸便提,气气归脐。 一提便咽,水火相见。 【题注】李真人,宋元道士,名字不详。 撰《龙虎还丹歌诀》。 三茅真君灵台湛湛似水壶,只许元神在里居;若向此中留一物,岂能证道合清虚。 【题注】三茅真君,汉代方士茅盈、茅固、茅衷,合称三茅真君。 《道藏》洞神部有《上清司命茅真君修行指迷诀》。 寒山子冬则朝勿饥,夏则夜勿饱。 早起不在鸡鸣前,晚起不过日出后。 心内澄则真人守其位,气内定则邪秽去其身。 【题注】寒山子,五代宋初道士,名字不详。 撰《大还心鉴》一篇。 玉虚子物物元无物,心非形亦非,三般观晓悟,悟者不知谁。 无无藏妙有,有有现真空,湛然俱不立,常寂性融融。 【题注】玉虚子,南宋道士李简易,号玉豀子。 撰《玉豀子丹经指要》。 常寂,真体离无灭之相谓之常,绝烦恼之相谓之寂。 中黄真人天门常开,地户须闭。 息息绵绵,勿令暂废,吸至于根,呼至于蒂,子谓之神,母谓之气,如鸡抱卵,似鱼在水,结就圣胎,自然蝉蜕。 【题注】中黄真人,宋代道士,名字不详。 《道藏》洞神部有《太清中黄真经》。 蝉蜕,解脱的意思。 马丹阳道性虽无修无证,尘心要日损日消,消到忘心忘性,方契无修无证。 炼气作生涯,怡神为日用,常教龙虎调,不使马猿弄。 性定则情忘,形虚则气运,心死则神活,阳盛则阴衰。 修心要作长生客,炼性当为活死人。 【题注】马丹阳,金朝全真派著名道士马钰,字宜甫,世称丹阳真人。 撰有《自然集》、《渐悟集》、《洞玄金玉集》、《丹阳真人直言》、《丹阳真人语录》、《丹阳神光灿》等著作。 玄关秘论心牵于事,火动于中。 心火既动,真精必摇。 故当死心以养气,息机以死心。 无心于事,则无事于心。 故心静生慧,心动生昏。 郝太古境杀心则凡,心杀境则仙。 静处练气,闹处练神。 【题注】郝太古,金朝全真道著名道士郝大通,号广宁子,世称太古真人。 撰《太古集》。 王栖云心随境转,境逐心生。 若要心定,世人爱的我不爱,世人做的我不做;红尘万缘勾引不动,自然心清意静,阴阳不能陶铸。 遣欲澄心亦是心,将心擒欲欲应深。 争如不起群迷念,方现无中百炼金。 【题注】王栖云,元朝全真道士王志谨,号栖云子。 撰《盘山栖云王真人语录》。 白玉蟾大道以无心为体,忘言为用,柔弱为本,清净为基。 薄滋味以养气,去嗔怒以养性,处卑下以养德,守清净以养道。 真火本无候,大药不计斤,盖神即火气即药,以火炼药而成丹,即以神驭气,使气归神,不过回光返照,收拾念头之一法耳。 夫金丹者,采二八两之药,结三百日之胎。 心上工夫,不在吞津咽气。 先天造化,要须聚气凝神。 若要行持,须凭口诀。 至简至易,非繁非难。 无中养就婴儿,阴内炼成阳气。 使金公生擒活虎,令姹女独驾赤龙。 乾夫坤妇而媒假黄婆,离女坎男而结成赤子。 一炉火焰炼虚空,化作微尘;万顷冰壶照世界,大如黍米,神归四大,即龟蛇交合之时;气入四肢,是鸟兔郁罗之处。 玉葫芦迸出黄金之液,金菡萏开成白玉之花。 正当风冷月明时,谁会山青水绿意。 快活快活真快活,虚空粉碎秋毫末,轮回生死几千遭,这回大死今方活。 旧时窠臼泼生涯,于今净尽都掉脱。 元来爹爹只爷,懵懵懂懂自瓜葛。 近来仿佛辨西东,七七依前四十八。 如龙养珠心不忘,如鸡抱卵气不绝。 又似寒蝉吸晓风。 又似老蚌含秋月。 一个闲人天地间,大笑一声天地阔。 我有明珠光烁烁,照破三千大千国。 观音菩萨正定心,释迦如来大圆觉。 或如春色媚山河,或似秋光爽岩壑。 亦名九转大还丹,又谓长生不死药。 墙壁瓦砾相浑融,水鸟树林共寥廓。 缺唇石女驾土牛,跛脚木人骑纸鹤。 三业三毒云去来,六根六尘月绰约。 此珠价大实难酬,不许巧锥妄穿凿。 若要秘密大总持,寂灭之中闲摸索。 几多衲子听蛰雷,几个道人藏尺蠖。 茫茫尽向珠外求,不识先天那一着。 那一着,何须重注脚,杜宇声随晓雨啼,海棠夜听东风落。 鸟兔乾坤鼎,龟蛇复姤坛。 世间无事客,心内大还丹。 白虎水中吼,青龙火里蟠。 汞铅泥蕊艳,金木雪花寒。 离坎非心肾,东西不肺肝。 三旬穷七返,九转出泥丸。 【题注】白玉蟾,南宋著名道士。 原名葛长庚,字如晦,号海琼子。 后改名白玉蟾,世称紫清先生。 撰《海琼白真人语录》、《海琼问道集》等书。 姹女,道家炼丹用的丹汞,即水银。 菡萏(hǜn dǜn),荷花。 衲子,出家僧人的代称。 尺蠖(hu),一种蛾的幼虫。 杜宇,即杜鹃鸟。 司马真人夫欲修真,先除邪行,外事都绝,无以于心。 然后内观正觉,觉一念起,即须除灭。 随起随灭,务令安静。 虽非的有贪着,浮游乱想亦尽灭除。 昼夜勤行,须臾不替。 唯灭动心,不灭照心。 但冥虚心,不冥有心。 不依一法,而心常住。 此法玄妙,利益甚深。 常默,元气不伤。 少思,慧烛内光。 不怒,百神和畅。 不恼,心地清凉。 不求,无谄无骄。 不执,可圆可方。 不贪,便是富贵。 不苟。 何惧君王。 味绝,灵泉自降。 气定,真息自长。 触则形毙神游,想则梦离尸僵。 气漏,形归后土。 念漏,神趋死乡。 心死,方得神活。 魄灭,然后魂强。 转物,难穷妙理。 应化,不离真常。 至精潜于恍惚,大象混于渺茫。 造化不知规准,鬼神莫测行藏,不饮不食不寐,是谓真人坐忘。 【题注】司马真人,唐代上清派著名道士司马承祯,字子微,号白云子。 著有《服气精义论》、《坐忘论》等。 应化:应现、变化的意思。 真常:真实、常驻之意。 坐忘:庄子用语。 指端坐而全忘一切物我、是非差别的精神状态。 孙真人天地之间人为贵,头像天兮足像地。 父母遗体能宝之,洪范九畴寿为最。 卫生切要知三戒,大怒大欲并大醉。 三者若还有一焉,须防损失真元气。 欲求长生须戒性,火不出兮心自定。 木还去火不成灰,人能戒性还延命。 贪欲无穷忘却精,用心不已失元神,劳形散尽中和气,更仗何因保此身。 怒甚编伤气,思多太损神,神疲心易役,气弱病相萦。 勿使悲欢极,常令酒食均,再三防夜醉,第一戒晨嗔。 亥寝呜云鼓,寅晨漱玉津,妖邪难犯已,精气自全真。 若要无诸病,常常节五辛,安神宜悦乐,惜气保和纯。 寿夭休论命,修持本在人,君能尊此理,平地可朝真。 【题注】孙真人,隋唐著名道士孙思邈,北宋时追封为妙应真人。 撰《千金方》、《四季行工养生歌》、《存神炼气铭》、《摄生论》、《福寿论》等。 文逸曹仙姑神是性兮气是命,神不外驰气自定。 本来二物互相亲,失却将何为本柄。 重阳祖师弃了惺惺学得痴,到无为处无不为。 眼前世事只如此,耳畔风雷迥不知。 两脚任从行处去,一灵常与气相随。 有时四大醺醺醉,借问青天我是谁。 理性如调琴,紧则有断,慢则不应,紧慢得中,则琴和矣。 又如铸剑,钢多则折,锡多则卷,钢锡得中,则剑成矣。 欲界、色界、无色界;此三界也。 心忘念虑即超欲界,心忘缘境即超色界,心不着空即超无色界。 离此三界,神居仙圣之乡,性在清虚之境矣。 【题注】重阳祖师,金朝全真祖师王哲,字知明,号重阳子,世称重阳真人。 撰有《重阳全真集》、《教化集》、《分梨十化集》、《重阳立教十五论》、《重阳授丹阳二十四诀》等书。 无色界:三界之一,即无物质,无身体、无宫殿,只存意识,以此进入深妙的禅定境界。 李靖庵心归虚寂,身入无为,动静两忘,内外合一。 到这里精自然化气,气自然化神,神自然还虚。 【题注】李靖庵,金元时全真道士李道纯,字元素,号清庵,又号莹蟾子。 撰有《全真集玄秘要》、《中和集》、《道德会元》、《莹蟾子语录》等。 无心真人心田清静,性地和平。 端念正身,不离当处。 神归气复,性定精凝。 魂魄混融,阴阳交媾。 丹田有宝,对境无心。 一气归根,万神朝祖。 沉沉默默,捧捧存存,兀兀腾腾,绵绵相续,方是修行的活计,办道的家风。 石杏林万物生皆死,元神死复生;以神足气内,丹道自然成。 心天无点翳,性地绝尘飞。 夜静月明处,一声春鸟啼。 【题注】石杏林,北宋道士石泰,字得之,号杏林。 撰《还源篇》。 施肩吾气本延年药,心为使气神。 能知行气主,便可作真人。 【题注】施肩吾,唐末道士,字希圣,号东斋,世称华阳真人。 撰《养生辨疑主诀》、《西山群仙会真记》、《太白经》、《钟吕传道集》等书。 张紫阳含眼光,凝耳韵,调鼻息,缄舌气,是谓和合四象。 眼不视而魂在肝,耳不听而精在肾,舌不声而神在心,鼻不香而魄有肺,四肢不动而意在脾,是谓五气朝元;精化为气,气化为神,神化为虚,是谓三化聚顶。 虚无生白云,寂静发黄芽。 玉炉火温温,鼎上飞紫霞。 华池莲花开,神水金波净。 夜深月正明,天地一轮镜。 龙从东海来,虎向西山起。 两兽战一场,化作天地髓。 大道元来一也无,若能守一我神居。 此心莹若潭心月,不滞丝毫真自如。 水火从来一处居,看时觉有觅时无。 细心调燮文兼武,片晌教君结玉酥。 心者神之舍,目者神之牖。 目之所至,心亦至焉。 故内炼之法,以目视鼻,以鼻对脐,降心火入于气海,功夫只在片饷而已。 【题注】张紫阳,北宋著名道士张伯端,字平叔,号紫阳真人。 撰《悟真篇》、《金丹四百字》、《玉清金笥青华秘文金宝内炼秘诀》。 燮(xi):调和、谐和之意。 海上道人但向起时作,还于作处收。 蛟龙莫放睡,雷雨直须休。 要会无穷火,常观禾尽油;夜深人散后,唯有一灯留。 朱紫阳静极而嘘,如春沼鱼;动极而吸,如百虫蛰。 春鱼得气而动,其动极微。 寒虫含气而蛰,其蛰无朕。 调息者须似之,绵绵密密、幽幽微微,呼则百骸万窍气随以出,吸则百骸万窍气随以入。 调之不废,真气从生。 药物之老嫩浮沉,火候之文武进退,皆于真气中求之。 鸣呼尽矣。 谭景升悲则两泪,辛则两涕,愤则结瘿,怒则结疽。 心之所欲,气之所属,无所不育,邪苟为此,正必为彼。 是以大人节悲辛、诫愤怒,得浩气之门,所以收其根;知元神之囊,所以韬其光。 若蚌内守,若石内藏,所以为珠玉之房。 忘形以养气,忘气以养神,忘神以养虚,只此忘之一字,便是无物景界。 六祖云: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其谓是欤。 【题注】谭景升,唐末五代道士谭峭,字景升,号紫霄。 撰《化书》。 魏伯阳耳乃精窍,目乃神窍,口乃气窍。 若耳逐于声,便精从声耗而不固;目荡于色,便神从色散而不凝;口多言语,便气从言走而不聚,安得打成一片以为丹塞? 修行之人,若不于此三宝关键,收拾向里,无有是处。 今人精从下流,气从上散,水火相背,不得凝结,皆是此心使然。 心苟爱念不生,此精必不下流;心苟忿念不生,此气必不上炎。 一念不生,万虑澄彻,则水火自然交媾矣。 【题注】魏伯阳,东汉末方士魏翱,字伯阳,号云牙子。 撰《周易参同契》。 陈虚白混沌生前混沌圆,个中消息不容传。 璧开窍内窍中窍,踏破天中天外天。 斗柄逆旋方有象,台光返照始成仙。 一朝捞得潭心月,觑破胡僧面壁禅。 夫神与气精,三品上药。 炼精成气,炼气化神,炼神合道,此七返九还之妙药也。 然产药有川源,采药有时节,制药有法度,入药有造化,炼药有火功。 西南有乡,土名黄庭;恍惚有物,杳冥有精;分明一味水中金,但向华池仔细寻,此产药之川源也。 垂帘塞兑,窒欲调息;离形去智,几于坐忘;劝君终日默如愚,炼成一颗如意珠,此采药之时节也。 天地之先,无根灵草,一意制度,产成至宝;大道不离方寸地,功夫细密要行持,此制药之法度也。 心中无心,念中无念;注意规中,一气还祖;息息绵绵无间断,行行坐坐转分明,此入药之造化也。 清净药材,密意为先;十二时中,气炼火煎;金鼎常教汤用暖,玉炉不使火少寒,此炼药之火功也。 采时为之药,药中有火焉。 炼时为之火,火中有药焉。 能知药而收火,则定里自丹成。 古诗云:药物阳内阴,火候阴内阳。 会得阴阳理,火药一处详。 此其义也。 必以神驭气,以气定息,呼吸出入,任其自然。 专气致柔,含光默默,行住坐卧,绵绵若存。 如妇人之怀孕,如小龙之养珠,渐采渐炼,渐凝渐结。 工夫纯粹,打成一片,动静之间,更宜消息。 念不可起,起则火炎;意不可散,散则火冷。 但使操舍得中,神气相抱,斯谓之火种相续,丹鼎相温。 炼之一刻,一刻之周天也。 炼之一日,一日之周天也。 无子午卯酉之法,无晦朔弦望之期。 圣人传药不传火之旨,尽于此矣。 【题注】陈虚白,元朝武夷山道士陈冲素,号虚白子,又号真放道人。 撰《规中直指》。 斗柄:指北斗七星。 四星像斗,三星像杓,故又称为斗杓。 晦朔: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和第一天。 弦望:弦,半月,为农历每月八日;望满月,为农历每月十五日。 丘长春青天莫起浮云障,云起表天遮万象。 万象森罗镇百邪,光明不显邪魔旺。 我初开廓天地清,万户千门歌太平。 有时一片黑云起,九窍百骸俱不宁。 是以长教慧风烈,三界十方飘荡彻。 云散虚空体自真,自然现出家家月。 月下方堪把笛吹,一声响亮振华夷。 惊起东方玉童子,倒骑白鹿如星驰。 纵横自在无拘束,心不贪荣身不辱。 闲唱壶中白雪歌,静调世外阳春曲。 我家此曲皆自然,管无孔兮琴无弦。 得来惊觉浮生梦,昼夜清音满洞天。 气无升降,息定谓之真铅。 念无生灭,神凝谓之真汞。 息有一毫之不定,形非我有,散而归阴,非真铅也。 念有一毫之不澄,神不纯阳,散入鬼趣,非真汞也。 【题注】丘长春,金元时全真道著名道士丘处机,字通密,号长春子,世称长春真人。 撰《大丹直指》、《磻溪集》、《鸣道集》、《摄生消息论》。 翠玄真人炼气徒施力,存神枉用功。 岂知丹诀妙,镇日玩真空。 玉液滋神室,金胎结气枢。 只寻身内药,不用检丹书。 火枣原无核,交梨岂有渣。 终朝行火候,神水灌金花。 神气归根处,身心复命时。 这般真孔窍,料得少人知。 万籁风初起,千山月正圆。 急须行正令,便可运周天。 云散海棠月,春深杨柳风。 阿谁知此意,举目问虚空。 【题注】翠玄真人,姓名不详。 北宋道士石泰号杏林,又号翠玄子,疑即此人。 又南宋道士陈楠号翠虚子。 紫霞山人丹即筌啼道即鱼,忘筌得道证空虚。 莫坚守抱无为一,扑碎虚空一也无。 妙有灵光常赫赫,含含法界自如如。 随缘应感常清净,九载金刚不坏躯。 抱一子耳不听则坎水内澄,目不视则离火内营。 口不言则兑金不鸣,三者既闭,则真人游戏于其中。 【题注】抱一子,南宋道士陈显微,字宗道,号抱一子。 撰《神仙养生秘术》、《显微卮言》、《玄圣篇》等。 陈泥丸修仙有二等,炼丹有三成。 上品丹法,以身铅,以心为汞,以定为水,以慧为火,在片晌之间,可以凝结成胎。 中品丹法,以气为铅,以神为汞,以午为火,以子为水,在百日之间,可以混合成象。 下品丹法,以精为铅,以血为汞,以肾为水,以心为火,在一年之间,可以融结成功。 【题注】陈泥丸,南宋道士陈楠,字楠木,号翠虚子。 尝以泥丸为人治病,湖广人称为陈泥丸。 撰有《翠虚篇》。 李道纯真铅真汞大丹头,采取当平罔所求。 有作有为终有累,无求无执便无忧。 常清常净心珠现,忘物忘机命宝周。 动静两途无窒碍,不离常处是瀛洲。 三元大药意心身,着意心身便系尘。 调息要调真息息,炼神须炼不神神。 顿忘物我三花聚,猛弃机缘五气臻。 八达四通无挂碍,随时随处阐全真。 性天大察长根尘,理路多通增业识。 聪明智慧不如愚,雄辩高谈争似嘿。 绝虑忘机无是非,隐耀含华远声色。 一念融通万虑澄,三心剔透诸缘息。 谛观三教圣人书,息之一字最简直。 能于息上做工夫,为佛为仙不劳力。 息缘返照禅之机,息心明理儒之极。 息气凝神道之玄,三息相须无不克。 【题注】李道纯,金元时全真道士,字元素,号清庵,又号莹蟾子。 撰《中和集》、《莹蟾子语录》等。 天来子欲捞北海波心月,先缚南山岭上云。 若也有人知此意,便堪飞鸟见元君。 半轮月照西江上,一个飞鸟北海头。 月落鸟飞寻不见,广寒宫内倒骑牛。 玄牝之门镇日开,中间一窍混灵台。 无关无锁无人守,日月东西自往来。 采药要明天上月,修行须识水中金。 月无庚气金无水,纵有真铅枉用心。 【题注】天来子,姓名不详。 南宋道士邵若翮号本来子,疑即此人。 元君:道教对女子成个者的尊称。 如西王母也称为金母元君。 玄牝:道家指衍生万物的本源。 无梦子身为车兮心为轼,车动轼随无计息。 交梨火枣是谁无,自是不除荆与棘。 向为客兮心为主,主人平和客安处。 若还主客不安宁。 精神管是辞君去。 【注释】交利火枣:道家称神仙所食的两种果品。 龙眉子溟涬无光太极先,风轮激动产真铅。 都因静极还生动,便自无涯作有边。 一气本从虚里兆,两仪须信定中旋。 生生化化无穷尽,幻作壶中一洞天。 【题注】龙眉子,南宁道士,姓名不详。 撰《金液还丹印证图》。 溟涬:天体未形成前的自然元气。 紫虚了真子乾坤橐龠鼓有数,离坎刀圭采有时。 铅龙升兮汞虎降,龟蛇上下两相持。 天上日头地下转,海底蝉娟天上飞。 乾坤日月本不运,皆因斗柄转其机。 人心若与天心合,颠倒阴阳只片时。 虎龙战罢三田静,拾取玄珠种在泥。 黄婆媒合入中宫,婴儿姹女相追随。 年中用日日用时,刻里工夫妙更奇。 暗合斗牛共欢会,天机深远少人知。 【题注】紫虚了真子,南宋道士萧廷芝,字元瑞,号紫虚了真子。 撰《金丹大成集》、《金丹问答》、《乐道歌》等。 橐龠(tuyu):古代冶炼用以鼓风吹火的器具,尤如风箱。 莹蟾子抱元守一通玄窍,惟精惟一明圣教。 太玄真一复命关,是知一乃真常道。 休言得一万事毕,得一持一保勿失。 一彻万融天理明,万法归一非奇特。 始者一无生万有,无有相资可长久。 诚能万有归一无,方会面南观北斗,至此得一复忘一,可与造化同出殁,设若执一不能忘,大似痴猫守空窟。 三五混一一返虚,返虚之后虚亦无。 无无既无湛然寂,西天胡子没髭须。 今人以无唤作茫,然荡顽空涉畏途。 今人以一唤作一,偏枯苦执空费力。 不无之无若能会,便于守一知无一。 一无两字尽掀翻,无一先生大事毕。 日用总玄玄,时人识未全。 常推心上好,放却日头禅;法法非空法,传传是妄传。 不曾修福始,焉得有祸先。 不益便无损,不变岂能迁。 莫看嗔和喜,何愁迍与邅。 不作善因果,那得恶姻缘。 打开入我网,跳出是非圈。 休思今世后,放下未生前。 既无尘俗累,何忧业火煎。 有无俱不立,虚实任相连。 来去浑忘却,生死何预焉。 饥来一碗饭,渴则半瓯泉。 兴来自消遣,困去且打眠。 达者明此义,休寻天外天。 见前赤洒洒,末后亮娟娟。 【题注】莹蟾子,即金元时全真道士李道纯。 有《莹蟾子语录》。 迍邅:处境困难之意。 导引法闭目冥心坐,据固静思神。 叩齿三十六,两手抱昆仑。 左右鸣天鼓,二十四度闻。 微摆撼天拄,赤龙搅水津。 漱津三十六,神水满口匀。 一口分三咽,龙行虎自奔。 闭气搓手热,背摩后精门。 尽此一口气,想火烧脐轮,左右辘轳转,两脚放舒伸。 叉手双虚托,低头拔足频。 以候逆水上,再漱再吞津。 如此三度毕,神水九次吞。 咽下汩汩响,自脉自调匀。 河车搬运讫,发火遍烧身。 邪魔不敢近,梦寐不能昏。 寒暑不能入,穴病不能■。 子午午前作,造化合乾坤,连环次第转,八卦是良因。 发布时间:2025-06-25 13:36:19 来源:班超文学网 链接:https://www.banceo.com/article/166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