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五卷 内容: 释迦牟尼佛首创佛教,普渡众生释迦牟尼佛本姓刹利。 在他诞生的时候,放射出大智光明,照亮了十方世界。 地上涌出金色莲花,自然地捧护着他的双足。 他的双手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发出狮子一样的吼声,这一天是周昭王二十四年四月八日。 十九岁时,他到檀特山中出家,在那里修道直至周穆王三年,在明星升起的时候终于成佛,被称作天人师,当时他已经三十岁了。 随后,他在鹿野苑中转四谛法轮讲道说法,历时四十九年。 后来,他以清静法眼交给弟子摩诃迦叶,并传授给他一首偈言: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 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 然后,他来到拘尸那城的娑罗双树下,足贴右肋,自然悠闲地去世了,这时是周穆王五十二年二月十五日。 【原文】佛姓刹利。 初生时,放大智光明,照十方世界。 地涌金莲花,自然捧双足,分手指天地,作狮子吼声,即周昭王二十四年四月八日也。 年十九出家于檀特山中修道,至穆王三年,明星出时成佛,号天人师,时年三十矣。 既而于鹿野苑中转口口口转而论道说法,住世四十九年。 后以清口口口付弟子摩诃迦叶,授以偈言云: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 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 尔时至拘尸那城娑罗双树下,右肋累足,泊然宴寂。 时穆王五十二年二月十五日。 【注释】十方:指东、南、西、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上、下。 狮子吼:佛教认为,佛说法时的声音,震动世界,如狮子作吼,群兽慑伏。 释迦牟尼出家时间一说是在他二十九岁时。 天人师:佛家法号之一。 指佛是导师,教导什么是应当做的,什么是不应当做的。 此处缺字似为四谛法轮。 四谛指释迦牟尼为弟子所说的苦、集、灭、道。 法轮是佛法的别称,也指佛法不停滞于一人一处,辗转相传,犹如车轮。 此处缺字似为清净法眼。 清净,佛教术语,意为远离罪恶和烦恼。 法眼,佛教术语,佛教有五眼之说,慧眼和法眼都能洞见实相,仅次于佛眼。 拘尸那:地名。 为释迦牟尼入灭的地方。 宴寂:指安然入于寂灭,对世俗人而言即指逝世。 摩诃迦叶尊者等待弥勒出世的人摩诃迦叶尊者本姓婆罗门,他原先是金银匠,善于辨识金银属性,加工自如,以柔克刚。 早先,僧众为毗婆尸佛造塔,塔里面佛像的容颜是以金涂饰的。 后来,金佛面有所缺损,当时有个贫家女子带着金珠到金匠那里,愿意将金珠奉献用来修饰佛面。 金匠被这贫家女子的行为所感动,因此与她共同发愿说,愿我们二人成为无姻夫妻,由此历经九十一劫,全身都成为金色。 后来,他降生在中天摩竭陀国婆罗门家庭,取名叫迦叶,又称为饮光,所以尊者都以金色作为自己的标志。 从此,他立志出家,希望能普度众生,把清净智慧传播后世。 尊者曾经结集在耆阇崛山,宾钵罗国。 因为阿那比丘多闻总持,有广大的智慧,于是传授他一道偈语:法法本来法,无法无非法。 何于一法中,有法有不法。 说完偈语,尊者就带着僧衣进入鸡足山,等待弥勒菩萨下生。 这时是周孝王五年。 【原文】尊者姓婆罗门。 尝为锻银师。 善明金性,使其柔伏。 先是四众为毗婆尸佛起塔,塔中像面金色缺坏。 时有贫女将金珠往金师所,为饰佛面。 因共发愿,愿我二人为无姻夫妻。 由是因缘九十一劫,身皆金色。 后生中天摩竭陀国婆罗门家,名曰迦叶,彼此去饮光,胜尊盖以金色为号也。 繇是志求出家。 冀度诸有,受清净法眼于世。 尊尝结集于耆阇崛山,宾钵罗国。 因阿那比丘多闻总持,有大智慧,乃以偈授之:法法本来法,无法无非法。 何于一法中,有法有不法。 说偈已,乃持僧伽梨衣入鸡足山,俟慈氏下生。 时周孝王五年。 【注释】劫:佛经称从天地形成到毁灭为一劫。 饮光:即迦叶的义译,摩诃义译为大,故此又称摩诃迦叶为饮光。 耆阇崛山:山名。 梵文音译。 在印度阿耨达王舍城东北,又名鹫峰山,相传为释迦牟尼说法的地方。 宾钵罗:(植物)树名。 付法藏传上说:迦叶辞如来往耆阇崛山宾钵罗窟。 比丘:出家受具足戒人的通称。 男称比丘,女叫比丘尼。 总持:佛语称持善不失,持恶不生,无有漏忌为总持。 僧伽梨衣:指佛家法衣,即袈裟。 鸡足山:山名。 在云南宾川西北,山顶有迦叶石门洞天,相传为迦叶守佛以待弥勒出世的地方。 慈氏:即弥勒菩萨。 师子比丘尊者指点迷津,一语得珠师子比丘尊者本姓婆罗门。 修得法力以后云游四方,来到罽宾国。 那里有一个名叫波利迦的人,正在修习禅定功夫,前来拜见尊者。 尊者:你正在修习禅定,何必来此见我? 既然来此见我,又怎么能安心修习禅定呢? 波利迦答道:我虽然身来此处见你,心却并未被扰乱。 禅定随人修习,哪里在乎在什么地方呢? 尊者说:照你这么说,你身来此处,修习也跟了来。 既然修习不论处所,还用人去修习吗? 波利迦答道:禅定是按照人的意志决定的,并非人被禅定所决定。 我虽然来到此处,禅定还是照常在修习。 尊者说:人不去修习禅定,禅定就会决定人。 当你自身来到这里时,你那禅定还有谁在修习呢? 波利迦听到这里,终于被尊者折服,诚心请教,求收为弟子。 这时,有一位长者领着一个孩子前来问道:这孩子名叫斯多,从出生时起他就攥紧左手,直到现在也不伸开。 希望尊者指教这是什么原故? 尊者闻言马上伸出手来对那孩子说:你可以把那珍珠还给我了。 那孩子忽然伸开手掌,掌中果然有颗珍珠。 众人都十分惊异,于是那长者便让这孩子出家。 尊者给这孩子受戒,并授给他一首偈语:正说知见时,知见俱是心。 当心即知见,知见即在心。 说完偈语,尊者就把僧衣悄悄地送给斯多,安然辞世,这时是魏齐王二十七年。 【原文】尊者姓婆罗门。 得法游方至罽宾国,有波利迦者,本习禅定,来谒尊者。 尊者曰:仁者习定,胡当来此? 既然于此,胡云习定? 曰:我虽来此,心亦不乱。 定随人习,岂在处所! 尊者曰:仁者既来,其习亦至。 既无处所,岂在人习! 曰:定习人故,非人习定。 我虽来此,其定常习。 尊者曰:人非习定,定随习故。 当自来时,其定谁习? 波迦利闻言屈服尊者,方求法嗣。 有长者引一子来问曰:此子名斯多,当生便拳左手,迄长未舒。 愿尊者示其宿因。 尊者即以手接曰:可还我珠。 童子遽开手奉珠。 众皆惊异,长者遂舍其子出家,尊者即与受具,且示偈云:正说知见时,知见俱是心。 当心即知见,知见即在今。 说偈毕,乃以僧伽梨衣密付斯多,宴然而寂。 时魏齐王二十七年。 【注释】禅定:佛家语。 禅即梵语禅那,意为思维修、静虑。 静即梵语三味,意为一心一意,凝神息虑。 二者合称,名为禅定。 法嗣:佛教禅宗称继承衣钵的弟子。 优波鞠多尊者以法降邪斗魔王优波鞠多尊者本姓首陀。 他在十七岁时出家,二十岁时修得正果。 以后他云游行化,到达摩突罗国,为很多人剃度,因此那里的宫室为之震动。 魔王波旬感到恐怖,于是波旬竭尽其魔力来加害佛家正法。 有一天,趁着尊者正在入定,波旬偷偷地把一条璎珞系在尊者的颈上。 尊者出定以后,便取人、狗、蛇三种尸体变成一只花环,好言劝说波旬说:你送给我缨络,我也送你这花环作为报答。 波旬非常高兴,伸出脖子来接受,花环立刻变成三种腐臭的尸体,爬满蛆虫,污秽无比。 波旬又慌又恼,用尽神力也无法解脱,终于绝望地表示忏悔,发誓不再扰乱和加害佛道。 于是尊者说:既然如此,你现在自己发愿,皈依佛法僧三宝。 波旬合掌发了三遍誓言,那花环即消失了。 波旬就兴地施礼后走了。 尊者在世上化导最多,每剃度一个人,就往石室中放入一支筹码,后来石室都被装满了。 最后有一位长者,其子名叫香众,来到尊者面前施礼,要求出家,尊者说:你是想身出家,还是心出家? 香众回答:我来出家,不为身心。 尊者很高兴,便将一首偈语传授给他:心自本来心,本心非有法。 有法有本心,非心非本法。 说完,尊者便纵身虚空,呈现十八般变化,然后双腿盘坐而辞世。 这时是平王三十一年。 【原文】尊者姓首陀。 十七出家,二十证果,随方行化至摩突罗国,度者甚众,由是摩宫震动,波旬恐怖,遂竭其魔力以害正法。 一日,伺尊者入定,密持缨络縻之于颈,及尊者出定,乃取人狗蛇三尸化为花蔓,软言慰谕波旬曰:汝为我璎络,吾以花蔓相酬。 波旬大喜,引颈受之,即变为三种臭尸,早蛆秽烂。 波旬大生忧恼,竭已神力不能解脱。 乃哀露忏悔,誓不娆害佛道。 尊者乃曰:若然,汝可口自唱言,归依三宝。 魔王合掌三唱,花蔓悉除。 乃踊跃作礼而去。 尊者在世,化导最多,每度一人,以一筹置于石室,其室尽皆充满。 最后有一长者,子名曰香众,来礼尊者,志求出家。 尊者曰:汝身出家,心出家? 答曰:我来出家,非为身心。 尊者喜,即以偈授之云:心自本来心,本心非有法。 有法有本心,非心非本法。 说已,乃踊身虚空,呈十八变,然后跏趺而逝。 时平王三十一年。 【注释】证果:佛家语,指以正智社证菩提,得到佛菩萨的果位。 波旬:魔王名,意为恶者、杀者,是欲界天第六天之主,为释迦佛出世时的魔王,专以障害佛法为事。 入定:佛教用语。 僧人静坐敛心,不起杂念,使心定于一处叫入定。 出定:由入定状态恢复到常态称为出定。 三宝:佛家以佛、法、僧为三定。 佛者,大觉之人;法者,佛所说的教法;僧者,依佛之教法而修业者。 跏趺:佛的坐法,总为结跏趺于左右股上而坐。 趺指足背,交结左右足背,加于左右股上,即称为全跏坐,也称结跏趺坐。 加左或右这一足于左或右之一股,称半跏坐。 婆须密尊者但得佛法无争论婆须密尊者本姓颇罗堕。 他经常穿着干净的衣裳,手持酒壶,在街上游荡,边走边唱,人们都说他有点发狂。 后来他遇见了弥遮迦尊者,给他宣讲如来佛的故事,他便丢弃了酒壶剃度出家,接受佛法推行教化。 他来到迦摩罗国,遇见一位智者,自称名叫佛陀难提,要与他辩论经义。 尊者说:需要辩论的就不是经义,是经义就不需要辩论。 假如打算辩论经义,终归不是对经义的辩论。 难提十分佩服,便说:我愿意追求佛道,使自己也受些佛法甘露的浸润熏染。 尊者便向他传授如来正法,念出一道偈语:心同虚空界,示等虚空法。 证得虚空时,无是非无法。 说完,尊者便彻底觉悟解脱,安然辞世。 这时是定王十九年。 【原文】尊者姓颇罗堕。 常服净衣,执酒器,游行里闬,或行或啸,人谓之狂。 及遇弥遮迦尊者宣如来往志,遂投器出家,授法行化。 至迦摩罗国,遇一智者,自称我名佛佗难提,今与师论义。 师曰:仁者论即不义,义即不论。 若拟论义,终非义论。 难提钦伏,即曰:我愿求道,沾甘露味。 师遂授以如来正法,乃说偈曰:心同虚空界,示等虚空法。 证得虚空时,无是非无法。 说已,即入慈心三昧,示涅磐相。 时定王十九年。 【注释】三昧:佛家语,也称三摩地,意为正定,身体寂静,离于邪乱,即为三昧。 涅槃:即指圆寂,意为归真返本。 佛陀难提尊者头生肉髻,出语惊人佛陀难提尊者本姓瞿昙氏,头顶长有肉髻,思辩敏捷无所障碍。 他推行教化到提伽国城毗舍罗家,遇见一位长者,出来向他致礼,问他有什么事情。 尊者说:我想找一名侍者。 长者说:我有一个儿子,名叫伏驼蜜多,已经五十岁,仍然不会讲话,不会走路。 尊者说:这孩子以前曾经遇见佛,有皈依佛门的愿望,与佛有缘,将来定能以慈悲为怀,但是因为顾虑父母对自己爱情难舍,所以不说话,不走路。 长者之子听到这些话后,立即起身向尊者施礼。 长者于是让他受戒出家。 尊者便传授他如来正法,嘱咐他修养锻炼。 并且告诉他一首偈语:虚空无内外,心法亦如此。 若了虚空故,是达真如理。 说完,尊者即精神变化,回归本座,庄重地去世了。 这时是景王十二年。 【原文】尊者姓瞿昙氏,顶有肉髻,辩捷无碍。 行化至提伽国城毗舍罗家,遇一长者,出致礼问何所须,尊者曰:我求侍者。 曰:我有一子,名伏驼蜜多,年已五十,口未能言,足未能履。 尊者曰:此子昔曾遇佛,悲愿广大,虑父母爱情难舍,故不言不履耳。 其子闻言,遽起礼拜。 长者乃令受戒出家,师因以如来正法嘱令行持,且授偈云:虚空无内外,心法亦如此。 若了虚空故,是达真如理。 说已,即现神变,却复本座,俨然宴寂。 即景王十二年。 【注释】悲愿:佛教语。 指慈悲的誓愿。 正法:指释迦牟尼的佛法。 伏驮蜜多尊者收徒难生,塔藏舍利伏驮蜜多尊者本姓毗舍罗。 他自从接受佛陀难提的嘱咐后,就前往中印度推行教化。 这时有个名叫香盖的长者带着儿子前来参见尊者。 香盖说:这孩子曾在母胎中六十年,所以叫作难生。 曾经有一位仙人说这孩子将来能行佛道。 今天遇见尊者,我想让他出家。 尊者便为难生断发受戒。 在难生受戒的时候,满座放射出祥瑞的光芒,人们感到有数颗舍利子出现在面前。 从此,难生专心研修佛法不知疲倦,尊者于是把如来佛的智慧法力传授给他,并传授他一道偈语:真理本无名,因名显真理。 受得真实法,无真亦无伪。 传授完了,尊者就彻底解脱,安然去世。 众人以香油香木火化了他的遗体,然后收取舍利子,在那烂陀寺建塔作为纪念。 这时是周敬王三十五年。 【原文】尊者姓毗舍罗。 即受佛陀难提付嘱,遂至中印度行化。 时有长者香盖携一子来礼尊者。 曰:此子处胎六十年,因号难生。 曾会一仙者,谓此儿当为法器,今遇尊者,欲令出家。 尊者即与落发受戒,羯磨之际,祥光满座,乃感舍利三五粒现前。 自此精进忘疲,师乃付以如来正法眼藏,且授偈曰:真理本无名,因名显真理。 受得真实法,无真亦无伪。 付法毕,即入灭尽三昧。 众以香油旃檀,阇维真体,收舍利建塔于那烂陀寺。 即敬王三十五年也。 【注释】法器:佛教指具备传承佛法条件的人物。 羯磨:佛家语。 意为作法、办事。 舍利:也称舍利子。 为佛身火化后结成的晶状物,光莹坚固。 旃檀:一种香木。 阇维:又称作荼毗,或茶毗,指僧死后火化。 般若多罗尊者点化王子,佛光普照般若多罗尊者是东印度人。 他修成佛法以后,推行教化到了南印度。 那里的国王崇奉佛教,向佛门布施非常珍贵的珠宝。 当时国王有三个儿子,尊者想了解他们修习的水平,便以布施珠宝这件事问他们:这珍珠浑圆光亮,还有什么东西能比得上它吗? 国王的长子和次子都说:这珍珠是各种宝物中最珍贵的,因此没有什么东西能比得上它。 唯独第三个儿子菩提多罗说:这珍珠只是世间的宝物,不能算至高无上。 在各种宝物中,只有佛家妙法是最珍贵的。 这珍珠放射出的光亮,只是世间的光亮,不能算至高无上。 在各种光亮中,只有智慧的佛光是最崇高的。 如果了解了佛家妙法之宝,其他一切宝物都不算宝。 如果看清智慧佛光这样的珍珠,其他一切珍珠都不成珍珠了。 尊者感叹菩提多罗辩析的智慧,便接着问道:在各种事物中,什么事物无相? 菩提多罗回答说:在各种事物中,不起无相。 尊者明白菩提多罗是可以继续佛法的传人,于是将如来佛祖的佛法教义传授给他,并且送他一道偈语:心地生诸种,因事复生理。 果满菩提圆,华开世界起。 传授已毕,尊者在座位上舒展左右双手,各放出二十七道光明,化成火焰自焚而逝,当时空中舍利子就象下雨一样。 这时是宋孝武帝大明元年。 【原文】尊者东印度人。 既得法,行化至南印度。 彼国王崇奉佛乘,施以无价宝珠。 时王有三子,尊者欲试其所得,乃以施珠问曰:此珠圆明,有能及否? 其长子、二子皆曰:此珠七宝中尊,固无逾也。 独第三子菩提多罗曰:此是世宝,未足为上。 于诸宝中,法宝为上。 此是世光,未足为上。 于诸光中,智光为上。 若明是宝,宝不自宝。 若辨是珠,珠不自珠。 尊者叹其辨慧,乃复问曰:于诸物中,何物无相? 曰:于诸物中,不起无相。 尊者知是法嗣,乃以如来正法眼嘱付,且示一偈云:心地生诸种,因事复生理。 果满菩提圆,花开世界起。 付法已,即于座上舒左右手,各放光明二十七道,化火自焚,空中舍利如雨。 时宋孝武帝大明元年也。 【注释】七宝:佛家崇尚的七种宝物,但诸佛典说法不同,一般指金、银、琉璃、玻璃、砗磲、码瑙、珊瑚、琥珀、玫瑰、珍珠等之中的七种宝物。 无相:佛教术语。 指远离色、声、香、味、触、生、住、坏、男、女等十相。 马鸣尊者降金龙,妖魔休法马鸣尊者自从跟随夜奢尊者修习佛法以后,就前往华氏国推行精妙佛法。 忽然有个老人跌倒在地随即不见,倾刻之间地上涌出一个金色人形,一会儿又变成一个女子走开了。 尊者说:马上会有妖魔前来和我比较法力。 过了一会儿,风雨猛烈地袭来,天昏地暗,空中突然出现一条巨大的金龙,奋力发动神威,震动山岳。 尊者安祥地坐在原处,妖魔的神威随之消散。 过了七天,有一只小虫子,钻在尊者身上,尊者用手捉住小虫拿给众人看,并说:这虫子就是几天前那妖魔变成的,它想偷听我讲授佛法。 于是尊者放了小虫并命令它走开,还对它说:你如果皈依佛道,就会得到神奇功力。 妖魔恢复原形,向尊者施礼表示忏悔。 尊者说:你叫什么名字? 有什么神通? 妖魔回答:我名叫迦毗摩罗,能变成巨大的海洋。 尊者问:你能性海吗? 妖魔反问:什么叫性海? 尊者说:性海就是真如法性,山河大地,元气精神,都是从这里发源的。 迦毗摩罗听了这些话,心中觉悟,于是要求剃度。 尊者于是传授他如来佛法,并说出一道偈语:隐显即本性,明暗原无二。 今付悟了法,非取非亦离。 偈语念完,尊者便挺身腾空,犹如太阳般放射光芒,随后即安然去世。 这时是周显王三十七年。 【原文】尊者既受法于夜奢尊者,即至华氏国转妙法轮。 忽有老人仆地不见,俄从地涌出一金色人,复又化为女子而去。 师曰:将有魔来与吾校力。 有顷,风雨暴至,天地晦冥,空中忽现一大金龙,奋发威神,震动山岳。 师俨然于坐,魔事随灭。 经七日,有一小虫,潜形坐下,师以手取之示众曰:此乃魔之所变,盗听吾法耳。 乃放之令去,且告之曰:汝皈依三宝,即得神通。 魔遂复本形,作礼忏悔。 师曰:汝名谁耶? 有何神力? 答曰:我名迦毗摩罗,能化巨海。 师曰:汝能性海否? 曰:何谓性海? 师曰:山河大地,三昧六神,皆由兹发现。 迦毗摩罗闻言悟心,遂求剃度。 师乃以如来正法付之,且示偈云:隐显即本法,明暗元无二。 今付悟了法,非取亦非离。 偈已,即挺身空中,如日轮相,然后示灭。 即显王三十七年。 【注释】转妙轮:指佛说教法。 迦毗摩罗尊者教化龙树,进山遇大蟒迦毗摩罗尊者早先是不受佛化的邪道,有信徒三千。 后来被马鸣尊者启发教化,带领众徒弟到西印度。 那里有个太子名叫云自在,仰慕尊者的名声,前来请教道:现在我国城北面有座大山,山中有一个石室,尊者可以在那里修习吗? 尊者说:可以。 于是就走进那座大山里。 进山数里路,遇到一条大蟒,缠绕到尊者身上,尊者劝大蟒皈依佛法僧,大蟒听后便游走了。 快要走到石室的时候,又遇见一位老人,向尊者合掌致意,并对尊者说:我过去是比丘,因为自己心中凡情未尽,堕落成为蟒身,住在这个洞中,到现在已经历时千年。 刚才聆听尊者佛法劝戒,因此现身拜谢。 尊者问:这座山还有什么人居住? 老人说:往北十里远,有棵大树,树荫覆盖五百龙众。 这株树王名叫龙树,曾经给龙众说法。 尊者于是与徒弟们前往拜访。 龙树见到尊者,默默念道:这位尊者能够决定性明道眼吗? 是大圣人继受真佛法的吗? 尊者说:你虽然在心中默念,我已经知道了,只要你出家向佛,还怕将来不能修成圣人吗? 龙树惭愧地表示感谢,带领着五百龙众全都剃度受戒了。 尊者为此传授给他们一道偈语:非隐非显法,说是真实际。 悟此隐显法,非愚亦非智。 传授完毕,尊者便现出神奇变化,以火焚身而逝。 这时是周赧王四十一年。 【原文】尊者初为外道,有徒三千。 后于马鸣尊者得法,领徒至西印度,彼有太子名云自在。 仰尊者名,请曰:今我国城之北有大山焉,山中有一石室,师可禅寂于此否? 尊者曰:诺。 即入彼山。 行数里,逢一大蟒,盘绕师身,师因与受三皈依,蟒听讫而去。 将至石室,遇一老人合掌问讯,因告曰:我昔为比丘,因自起嗔恨,堕为蟒身,住是窟中,今已千载。 适闻尊者法戒,故来谢耳。 尊者问曰:此山更有何人栖止? 曰:北去十里有大树,荫覆五百龙众。 其树王名曰龙树,尝为龙众说法。 尊者遂与徒众诣彼。 龙树见尊者,默念曰:此师得决定性明道眼否? 是大圣继真乘否? 师曰:汝虽心语,吾已意知。 但办出家,何忧不圣? 龙树悔谢,与五百龙众俱受戒焉。 尊者因授以偈云:非隐非显法,说是真实际。 悟此隐显法,非愚亦非智。 付法已,即现神变,化火焚身。 时赧王四十一年。 【注释】外道:佛家指不受佛化,不合真理的邪法异说。 三皈依:佛家指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 道眼:指抉择真妄的能力。 龙树尊者地涌莲花现佛身龙树尊者从毗罗尊者那里接受了佛法,后来到了南印度。 这个国家的人民大多崇尚经商盈利的事业,听到尊者宣扬佛教,便在私下里互相议论说:作人能够赚钱,这是人生最要紧的事。 只在那里空说佛法,对人有什么用处? 尊者便使地上涌现出白莲花座,展现自在真身,犹如一轮明亮的满月照亮四周。 旁边的人们只听见尊者传授佛法,却都看不见他的真身。 只有一位长者的儿子名叫迦那提婆,对众人说道:你们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 众人说:什么都看不见,怎么能知道发生了什么事呢? 提婆说:这是尊者展现佛性真身,以教化我们。 没有实身而超然入定,形如满月光照人寰,这就是佛性的真谛,多么广大而深邃啊! 他的话说完,那佛光就隐没了。 于是众人都被感化,愿意出家,以求超脱。 尊者便为他们剃度受戒。 最后对弟子迦那提婆说:如来大法,现在可以传授给你了。 你记住我说的偈语:为明隐显法,方说解脱理。 于法心不证,无嗔亦无喜。 传授完毕,尊者便化入月光中入定,凝然逝世。 这时是秦始皇三十五年。 【原文】尊者受法于毗罗尊者,后至南印度。 彼国之人多信福业,闻尊者说法,私相谓曰:人有福业,世间第一。 徒言佛性,谁能见之? 尊者乃于地上涌出白莲座,现自在身,如满月轮。 一切众唯闻法音,不睹法相。 唯众中有一长者,子名迦那提婆,谓众曰:识此相否? 众曰:目所未睹,安能辨识? 提婆曰:此是尊者现佛性体相,以示我等。 盖以无相三昧,形如满月,佛性之义,廓然虚明。 言讫,轮相即隐,彼众感悟,咸愿出家,以求解脱。 尊者即为剃发授戒。 最后乃告弟子迦那提婆曰:如来大法,今当付汝。 听吾偈言:为明隐显法,方说解脱理。 于法心不证,无嗔亦无喜。 付法已,即入月轮三昧,凝然圆寂。 时始皇三十五年也。 【注释】无相三昧:佛家密教三三昧门的第二条。 即与灭谛中的静、妙、谛、离四行相相应的三昧。 月轮三昧:佛家术语。 指月轮观,即以月亮的圆缺来阐述佛法的真谛。 罗■罗多尊者持镜而来,化光而去罗■罗多尊者本姓郁头蓝。 当初,他的母亲梦见一个大神手持宝镜,因此而怀孕。 过了七天生下尊者,肌肤莹润如琉璃一样光滑,未经洗浴,却自然芳香洁净。 他从小就喜欢洁净,曾经持镜外出游览。 后来遇见难提尊者,终于被引度修得佛法。 尊者得道以后,带领弟子来到大月氐国,看到一个婆罗门人家中有神异的气象,就径直走进去。 那屋子的主人鸠摩罗多问:你们是什么人? 尊者答道:我们是佛门弟子。 罗多听说是佛门弟子,心里惊慌,立即把门关上。 尊者亲自上前敲门,罗多在里边说:这屋里没有人。 尊者说:答复没有人的是谁? 罗多知道尊者不是凡人,于是开门以礼迎接。 尊者便传授佛法并说出一首偈语:有种有心地,因缘能发萌。 于缘不相碍,当生生不生。 传授完毕,尊者便纵身空中,化作火光入定,自焚而逝。 此时是汉成帝二十年。 【原文】尊者姓郁头蓝。 初,其母梦大神持,因而有娠。 凡七日而诞,肌体莹若琉璃,未尝洗沐,自然香洁。 幼好清净,尝持出游,遇到提尊者得度。 领徒至大月氐国。 见婆罗门舍有异气。 尊者直入,舍主鸠摩罗多问:是何徒众? 尊者曰:是佛弟子。 罗多闻佛号,心神悚然,即时闭户。 尊者自扣其门,罗多曰:此舍无人。 尊者曰:答无者谁? 罗多知是异人,遂开门延接。 尊者因授法说偈云:有种有心地,因缘能发萌。 于缘不相碍,法生生不生。 付法已,踊身虚空,化火光三昧,自焚其身,时汉成帝二十年。 僧迦难提尊者百岁小孩拜尊师僧伽难提尊者原先是室罗筏城国王的儿子,刚出生时就会说话,七岁时就已经厌倦凡间世事,恳求父母让他出家。 父母坚决不允许,于是他便整天不吃饭。 父母只好请禅利多当他的师父。 一天傍晚,太阳西坠,尊者发现一条平坦的大路,便顺路走去,大约走了十里多路,来到一面大石崖前,见一石洞,于是便进石洞中静修。 经过十年,尊者修习成功,于是前往摩提国推行教化。 在那里的山中一座房子前,有一个小孩拿着一面镜子直接来到尊者面前。 尊者问:你几岁了? 那孩子说:一百岁了。 尊者说:你这小孩怎么说自己有一百岁? 那孩子说:我不管,反正我有一百岁了。 尊者说:你是在开玩笑吧? 小孩说:佛言人生百岁不会佛机,未若生一日而得决了之。 尊者说:你手中所拿的镜子代表什么呢? 小孩说:诸佛大圆鉴,内外无瑕翳。 两人同得见,心眼皆相似。 尊者说:能继承我的佛法的,除了你还有谁呢? 随即把佛法传授给他并且念了一首偈语:心地本无生,因地从缘起。 缘种不相妨,华果亦复首尔。 说完,尊者就爬上树去坐化了,这时是汉昭帝十三年。 【原文】尊者室罗筏城国王子也。 生而能言,七岁即厌乐事,恳求出家。 父母固止之,遂终日不食。 父母乃命禅利多为之师。 一夕天光下属,尊者见一路坦平,不觉徐行,约十里许,至一大岩前,有石窟焉,遂燕寂于中,经十年,尊者得法受记,遂行化至摩提国。 见山舍,一童子持圆直造尊者前。 尊者问:汝几岁耶? 曰:百岁。 尊者曰:童子何言百岁? 曰:我不理会,正百岁耳。 尊者曰:汝善机耶? 曰:佛言人生百岁不会佛机,未若生一日而得决了之。 尊者曰:汝手中当何所表? 曰:诸佛大圆,内外无瑕翳。 两人同得见,心眼皆相似。 尊者曰:继吾道者,非子而谁? 即付法偈云:心地本无生,因地从缘起。 缘种不相妨,华果亦复尔。 说偈已,即攀树而化。 时汉昭帝十三年。 【注释】瑕翳:遮蔽、残缺之意。 心眼:佛教术语。 观念之心能照了诸法,所以称为心眼。 即以心去体会、领悟万物佛法。 伽邪舍多尊者一心侍佛,无所用心伽邪舍多尊者本姓婆罗门。 他七岁的时候,走到一个村落,看见那里人私自滥设的寺庙,便走进去斥责道:你们在这里随便祭祀祸福,愚弄百姓,实在害人不浅! 话音刚落,这寺庙就破败荒芜了。 为此,人们都说他是个圣人。 后来,他推行教化来到中印度,那里的国王崇信佛家经义,请尊者为他传授佛法。 有一次,忽然看见两个穿红衣服的人前来拜见,国王问:这是什么人? 尊者说:这是日月天子,我以前曾经为他们传授佛法,因此现在前来谢我。 过了一会儿,两人不见了,只留下奇异的香味。 国王感到既新奇又高兴。 当时,又有师子前来归依尊者,并问道:我想求得佛法,应当如何用心? 尊者说:不用劳神费心。 师子说:既然不用劳神费心,那么谁还去作佛事呢? 尊者说:你如果有所劳神费力,就说明你的心还不够纯净超脱。 你什么都不用作,这本身就是佛事。 师子听了这些话很受启发。 尊者又传授给他佛法真义,并念出一道偈语:认得心性时,可说不思议。 了了无可得,得时不说知。 说完,尊者展现十八般变化,安然逝世。 【原文】尊者姓婆罗门,年七岁游行聚落,睹民间淫祠,乃入庙叱之曰:汝妄兴祸福,幻惑斯民,伤害实多。 言讫,庙貌忽然颓坏,由是乡里称为圣子。 行化至中印度,彼国王崇信佛道,尊者为说正法。 次忽见二人绯衣来拜,王问曰:此何人也? 尊者曰:此是日月天子,吾首曾为说法,故来谢耳。 良久不见,唯闻异香,王意欣然。 时有师子归依尊者而问曰:我欲求道,当何用心? 尊者曰:无所用心。 曰:既无用心,谁作佛事? 尊者曰:汝若有用,即非汝心。 汝若无作,即是佛事。 师子闻言领悟,尊乾乃以法眼付嘱护持,且授偈云:认得心性时,可说不思议。 了了无可得,得时不说知。 言讫,现十八变而归寂。 【注释】聚落:村落。 淫祠:不合佛法的庙宇寺院。 鸠摩罗多尊者善恶有报,无生无灭群岛摩罗多尊者生于大月氐国一个婆罗门家庭。 修得佛法以后,他推行教化来到中天竺国。 当地有个名士叫阇夜多,向尊者问道:我家一向信奉佛法僧,但却经常疾病缠身;我的邻居一向恶人做恶事,但却身体安康强健。 为什么他这么幸运而我却如此倒霉呢? 尊者答道:善恶的报应是有固定的时间的,即使经历千百万劫也不会磨灭的。 夜多听罢才消除了心中的苦恼。 尊者又说:你虽然已经信奉佛教,但却还没有理解佛教。 思想上的障碍都是从怀疑中间生的,而怀疑来自认识,认识又是思想活动的结果。 一个人应当思想洁净,无生灭之忧,无造作之烦,也就无报应之虑。 安然闲适,空灵清寂,一切善恶纷争,有所作为或者无所作为,都视作过眼烟云。 夜多领悟尊者这番启示,于是萌发深切的愿望,恳求出家。 尊者说:我现在就要逝去了,你应该继续推行佛法教化。 于是传授偈语道:性上本无生,为对求人说。 于法既无得,何怀决不决。 说完,便用手抓脸,化作莲花,放射出灿烂光明,安然逝世。 这年是新室十四年。 【原文】尊者生大月氐国,婆罗门之子。 得道行化至中竺国。 有大士名阇夜多问曰:我家素信三宝,而尝萦瘵疾;邻家外为旃陀罗行,而身常勇健。 彼何幸而我何辜? 尊者曰:善恶之报,有三时焉。 纵经百千万劫亦不磨灭。 夜多闻语乃释所疑。 尊者曰:汝虽已信三业而未明。 业从惑生,惑因识有,识从心起,心本清净。 无生灭,无造作,无报应。 寂寂然,灵灵然,一切善恶,有为无为。 皆如梦幻。 夜多领旨,即发宿慧,恳求出家。 尊者曰:吾今寂灭,汝当绍行化迹。 乃授偈曰:性上本无生,为对求人说。 于法既无得,何怀决不决。 言讫,即以指爪面,如莲花,放出大光明而入寂灭。 时新室十四年也。 【注释】旃陀罗:佛谓恶人为旃陀罗。 三业:佛家指身业、口业和意业。 阇夜多尊者无欲无想,顿悟成佛阇夜多尊者是北天竺国人。 他智慧渊深,教化超凡。 后来他到罗阅城宣扬和传授顿悟成佛的教法。 那个地方学者很多,特别喜欢辩论。 为首的名叫婆修盘头。 尊者想教化他们,于是问道:这位修行的人难道能学成佛法吗? 他在纷乱的尘世中历尽苦难,但这都是白费功夫。 众人说:尊者您有什么高深的德行法力,敢这样讥笑讽刺我们的师傅? 尊者说:我不追求佛道,但也不冒犯佛法;我不崇拜佛门,但也不辱没佛家。 我不知满足,但也不过份贪婪。 心中没有过份的欲望和要求,这就是真正悟道了。 众人听罢都非常赞叹。 尊者又对婆修盘头说:刚才我有意贬低讥讽你们,你对此不感到忌恨吗? 婆修盘头说:您的教诲对我们来说就像喝下最好的甘露一样,我们怎么会有恼恨之心呢? 我们唯一的愿望就是希望您多用精妙的佛法教化、启迪我们。 尊者说:你长期以来在信徒中宣扬德性,理应继承我的衣钵事业。 听我授你一首偈语:言下合无生,同于法界性。 若能如是解,通达事理竟。 传授完毕,尊者便忽然逝去。 这时是后汉明帝十七年。 【原文】尊者北天竺国人。 智慧渊冲,化导无量。 后至罗阅城敷扬顿教。 彼有学众,唯尚辩论。 为之首者名婆修盘头,尊者将欲度之,乃问彼众曰:此遍行头陀可得佛道乎? 苦行历于尘劫,皆虚妄之本耳。 众曰:尊者蕴何德行而讥我师? 尊者曰:我不求道,亦不颠倒。 我不礼佛,亦不轻慢。 我不知足,亦不贪欲。 心无所希,名之曰道。 时遍行闻言欢喜赞叹。 尊者复告之曰:吾适对众抑挫,仁者得不恨乎? 遍行曰:如饮无上甘露,而反生热恼耶? 唯愿大慈以妙道垂诲。 尊者曰:汝久植众德,当继吾宗。 听吾偈言:言下合无生,同于法界性。 若能如是解,通达事理竟。 付法已,即奄然归寂。 时后汉明帝十七年。 【注释】顿教:佛家指顿成的教法。 与渐教相对而言。 凡历劫修行方能出生死的佛法,名为渐教。 顿悟成佛的佛法即为顿教。 法劫:佛教称一世为一劫,无量无边劫为尘劫。 鹤勒那尊者沿河寻圣,水中见佛鹤勒那尊者从迦那提婆尊者那里修得佛法,后来他到室罗筏城推行教化。 那里有条河名叫金水,河流中央忽然显现五尊佛影,尊者对众人说:这条河的源头距离这里有五百里远,那里有一位圣者僧伽难提居住。 说罢就带领众人沿河而上。 到源头时,看见僧伽难提安祥地坐在那里正在入定静修,尊者便和众人在一旁恭候。 经过二十一天,僧伽难提才完成禅定。 尊者问道:你是身定,还是心定? 僧伽难提回答说:我的身心都已入定了。 尊者说:既然你的身与心都已经定了,怎么还有出定和入定呢? 僧伽难提说:虽然有出定和入定,但都没有脱离禅定的义理。 这就象金子放在井底,金子本身就安稳不变了。 尊者说:可能金子在井里,也可能金子不在井里。 然而金子本身不会动,出入井的难道真的是金子吗? 僧伽难提说:你说金子不会动,那是什么在出入? 我说金子出井入井,就是说金子并不是不可以动的。 尊者说:如果说金子在井里,那么出井的究竟是什么样的金子? 如果说金子在井里,那么出井的究竟是什么东西呢? 僧伽难提说:你是跟随什么人学习的佛法? 尊者说:我的师父是迦那提婆。 僧伽难提说:给迦那提婆大师叩首。 原来你是迦那提婆的弟子,你已经达到无我之境。 我愿意拜你为师。 尊者说:我已无我,故汝须见我我。 汝若师我,故知我非我我。 僧伽难提听罢心中豁然觉悟,随即恳求尊者予以解脱度化。 尊者说:你的心智是自然存在的,并不是被我所约束和左右的。 说完,便传授给他智慧佛法,并念偈语道:于法实无证,不取亦不离。 法非有无相,内外云何起。 偈语念完,尊者安然端坐逝去,这时是汉武帝二十八年。 【原文】尊者授法于迦那提婆尊者,行化至室罗筏城,有河名曰金水。 中流忽见五佛影,尊者告众曰:此河之源凡五百里,有圣僧伽难提居于彼处。 语已,即领众沂流而上,至彼,见僧伽难提安坐入定。 尊者与众伺之。 经三七日方从定起。 尊者问曰:汝身定耶? 心定耶? 曰:身心俱定。 尊者曰:身心俱定,何有出入? 曰:虽有出入,不失定相。 如金在井。 金体常寂。 尊者曰:若金在井,若金出井。 金无动静,何物出入? 曰:言金动静,何物出入。 谓金出入,金非动静。 尊者曰:若金在井,出者何金? 若金在井,出者何物? 曰:仁者师于何圣? 尊者曰:我师迦那提婆。 曰:稽首。 提姿师而出于仁者,仁者无我。 故我欲师仁者。 尊者曰:我已无我,故汝须见我我。 汝若师我,故知我非我我。 难捉心意豁然,即求度脱。 尊者曰:汝心自在,非我所系。 语已,即付法眼偈云:于法实无证,不取亦不离。 法非有无相,内外云何起。 说偈后,宴坐归寂。 即汉武二十八年也。 【注释】五佛:又称五智如来,即,大日如来、阿閦如来、宝生如来、无量寿如来、不空成就如来。 发布时间:2025-06-25 13:42:27 来源:班超文学网 链接:https://www.banceo.com/article/166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