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八卷 内容: 无生诀还初道人自诚氏辑杨曾文简释释迦牟尼佛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 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 【注释】法,指事物,也指佛法。 此指佛法、正法,禅师所说的清净法眼、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正法,即能引导众生自悟解脱的至上妙义,有时与所说众生本具的佛性同义,称之为心。 【提要】此为禅宗所说的付法偈。 禅宗主张以心传心,此心即为正法,也称心法。 心无形象,与空、实相相通,故所传之法本来为无法,但此无法之法也是法。 以此相付,虽称之为法,此法又何曾为法? 意为对所传、所受之法不可执著。 摩诃迦叶尊者法法本来法,无法无非法。 何于一法中,有法有不法。 【注释】法之意同前释。 本来法,谓本来就有的法,相当佛教所说的本有佛性,与本法同义。 此法不生不灭,非空非有。 虽说无法,又不是绝对没有,故说无非法。 【提要】从大乘佛教二谛角度来看,禅宗佛佛祖祖所传心法,既空又不空。 从欲谛说,它是有的,可传授的;从第一义谛(真谛)来说,它是空无所有的,超言绝象的。 故说于一法中,有法有不法。 商那和修尊者非法亦非心,无心亦无法。 说是心法时,是法非心法。 【注释】法指事物,也指佛法、法的要旨。 心指众生的本性,指大乘佛教所说的佛性。 在此句中法侧重指佛法、旨要;心指本性、心性。 心法,指心之法,限定特指心性。 【提要】从第一义谛(超越世俗世界的认识)来说,所传正法非是法,也不是心。 因为据般若空义(《般若经》所宣说的诸法性空的道理),一切皆空,自然无心亦无法。 当限定说所传的是心法时,它已不是心法。 因为它同时还有非心法的一面。 正确见解应按中道的观点,它非法亦非心,同时又是法亦是心。 优波鞠多尊者心自本来心,本心非有法。 有法有本心,非心非本法。 【注释】众生之心,是本具的心性(非后天外加的),可称之为本心、本性。 它即是佛性,诸法实性,是超言绝象,毕竟空的。 【提要】本心虽空,非有法。 但从俗谛(世俗世界的认识)看是有法有本心的;从真谛看是非心非本法的。 鹤勒那尊者认得心性时,可说不思议。 了了无可得,得时不说知。 【注释】心性,即前面所说本心,指众生本有的佛性。 【提要】按大乘佛教的观点,众生皆有佛性,皆可成佛。 当自己经佛或师友启示而觉悟到本有的佛性时,这种境界是不能用普通的思维方式想象的。 对它不能用言语表述,视之不可见,听之不可闻,故了了无可得。 一旦领悟到它,自己的认识境界便与它相契无间,也是一种空境,不再分辨是非有无,故得时不说知。 菩提达摩大师在胎为身,在世为人。 有眼曰见,在耳曰闻。 在鼻辨香,在口谭论。 在手执捉,在足运奔。 遍现俱该法界,收摄在一微尘。 识者知是佛性,不识唤作精魂。 【注释】法界,指世界上一切大大小小的事物、现象,包括物质和精神的一切东西。 既指事物的现象界,也指事物的本质方面;既指原因,也指结果。 佛性,佛的本性,指众生成佛的内在可能性或依据。 【提要】用现在的话讲,全段在讲精神的特性和功能,是众生之所以为众生的内在依据。 众生有了它才在胎为身,在世为人,才能见能闻,能行动。 通过它可想见整个宇宙万物(佛教称之为显现或包摄法界、世界),又可通过坐禅使它专注一处。 此种精神即佛性,而不懂佛理的人称它为精魂、灵魂。 亦不睹恶而生嫌,亦不观善而勤措。 亦不舍智而近愚,亦不抛迷而就悟。 达大道兮过量,通佛心兮出度。 不与凡圣同缠,超然名之曰祖。 【注释】大道指至高真理、无上正法。 佛心指佛的认识境界,佛的精神,也指佛性。 【提要】禅宗主张无念为宗,即对世间一切不分辨有无、是非、丑美,在思想中不产生好恶取舍的念头。 既然如此,就不见恶而嫌弃之,见善而努力争取之。 。因此达到此大道境界,与佛心相契合,便超凡入圣,称之为祖。 迷时人逐法,解时法逐人。 解则识摄色,迷则色摄识。 但有心分别计较,自心现量者,悉皆是梦。 若识取心本寂灭,无一动念处,是名正觉。 【注释】迷,迷于道理(佛法);解,领悟道理。 法指一切事物。 识指眼、耳、鼻、舌、身、意六识,六种感觉和认识的机能。 色指地、水、火、风(古印度认为是构成万物的四大要素)及其所造的一切东西,相当于现在讲的一切物质现象。 分别计较,指对事物所进行的对比、分辨和推理的思维活动。 正觉,达到最高觉悟。 【提要】认为人若没有达到觉悟,自己的情欲思想便追逐周围环境和事物,不得自由。 应认识到,自己所想到的和看到的一切,都等同于梦幻。 若使自心清净、静止,不追逐外物(无念),便达到佛的境界正觉。 僧璨大师华种虽因地,从地种华生。 若无人下种,华地尽无生。 【注释】华,即花。 种,种植。 【提要】此为禅宗三祖僧璨的付法偈。 种花要有地,但更重要的要有人做下种的工作。 此比喻众生觉悟要有有知识的师友(善知识)指点、教示。 至道无难,唯嫌拣择。 但莫爱憎,洞然明白。 圆同太虚,无欠无余。 良由取舍,所以不如,莫逐有缘,莫逐空忍。 一种平怀,泯然自尽。 止动归动,止更弥动。 唯滞两边,宁如一种。 一种不通,两处失功,遣有没有,从空皆空。 归根得旨,随照失踪。 须臾反照,胜却前空。 前空转变,皆由妄见。 不用求真,唯须息见。 二由一有,一亦莫守。 一心不生,万法无咎。 无咎无法,不生不心。 能由境灭,境逐能沉。 境由能境,能由境能。 欲知两段,元是一空。 一空同两,齐含万象。 智者无为,愚人自缚。 法无异法,妄自爱着。 将心用心,岂非大错。 迷生寂乱,悟无好恶。 一切二边,良用斟酌。 梦幻空花,何劳把着。 得失是非,一时放却。 眼若不睡,诸梦自除。 心若不异,万法一如。 止动无动,动止无止。 两既不成,一何有尔。 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但能如是,何虑不毕。 【注释】此为僧璨的《信心铭》。 至道,指最高觉悟。 拣择,指取舍、选择。 两边,指两个对立的方面,如有无、是非等。 一种,当指中道,如非空非有,不生不灭等。 息见,息灭各种世俗见解。 一如,等同一样,皆如本来样子。 【提要】不要对外界一切事物进行分辨和判别,不要产生任何是非、善恶、取舍的念头。 应把握中道,息灭偏颇有,偏颇无;追求善,弃舍恶的偏见(边见),而认识非空非有,非善非恶的道理。 认识万法皆空,万法一如的道理,便可不起妄见,达到觉悟的无为境地。 一切无心自性戒,一切无碍自性慧。 不增不退自金刚,身去身来本三昧。 【注释】戒,禁戒,禁止做的规定。 慧,指智慧。 金刚,喻如坚硬的金刚一样的信心,称金刚心,指菩萨的普度众生的信心。 三昧是禅定的意思。 【提要】要人不要思虑分辨事物,不要对事物有是非善恶的成见(无碍)。 这样即是自性戒、自性慧,即自己内在的戒、慧,不是外在的戒、慧。 一切按自然言行,自由自在地生活,这样就具备了菩萨一样的金刚信心,就等于进入思想解脱的禅定境界。 不见一法存无见,大似浮云遮日面。 不知一法守空知,还如太虚生闪电。 此之知见瞥然兴,错认何曾解方便。 汝当一念自知非,自己灵光常显现。 【注释】无见,认为一切皆空的见解。 空知,与无见义同,空的知见。 解方便,领悟方便的说教,即认识借助语言文字的说教只是一种引导众生觉悟的手段。 灵光,此指智慧。 【提要】虽佛经上常讲一切皆空,万法如幻,但如果因此而执著无见、空知也是错误的。 此是不理解佛经上所说为佛的方便说教,而至高真理是非有非空的中道,它与实相、真如同义,是超越于言教之上的。 弘忍大师有情来下种,因地果还生。 无情既无种,无性亦无生。 【注释】此为禅宗五祖弘忍的付法偈。 有情,原指众生,此指有人(善知识师友)。 无性,指无有佛性。 【提要】禅宗奉菩提达摩为初祖,认为由他从印度来华传入禅修习方法,中华禅宗才得以成立。 谓达摩来华种下佛种(传法),在中华大地上开花结果。 如果没有达摩西来传法,众生本性不得显发,就会如同瓦石等一样无性亦无生。 附达摩的付法偈:吾本来兹土,传法救迷情。 一华开五叶,结果自然成。 慧能大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注释】此是《六祖坛经》所载慧能的得法偈。 此偈针对神秀的偈颂。 神秀的偈曰: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遣有尘埃。 把身比做菩提树,把心比做一面立着的明镜,要人勤奋修行,不使心性让烦恼染污。 慧能偈中的菩提。 。明镜。 。皆反其意而用之。 【提要】慧能发挥《般若经》中的一切皆空的思想,说身、心本属虚幻,空无一物,何有尘埃可染。 反映他反对渐修渐悟,而主张直探心源,以空扫相,而达到顿悟。 心迷法华转,心悟转法华。 诵经久不明,与义作仇家。 无念念即正,有念念成邪。 有无俱不计,长御白牛车。 【注释】这是慧能对前来投奔的法达所说的一段话。 法达曾读《法华经》七年,但仍迷而不悟,不知何为正法。 《法华》转,是被动地在迷惑中被《法华》束缚(为读而读,不知要义)。 转《法华》,是主动地在觉悟的情况下实践《法华》的要义从自心开佛知见(《坛经》)。 白牛车是《法华经》上对佛乘(引人成佛的教法)的比喻。 【提要】要人不要拘泥经典,不要认为读经就可达到觉悟。 要人按《法华经》上开佛知见的要义,认识自己的本有佛性。 应清除头脑中一切计较、区辨是非有无的观念,达到佛的境界。 定是慧体,慧是定用。 即慧之时定在慧,即定之时慧在定。 犹如灯光:有灯即光,无灯即暗。 灯是光之体,光是灯之用。 名虽有二,体本不殊。 【注释】这是《六祖坛经》上所载慧能论定、慧关系的一段话。 传统佛教主张先定后慧(先坐禅,通过坐禅观想引发智慧),以定发慧。 慧能反对这种看法,认为定慧不二,定慧等同。 【提要】慧能站在中道的立场,认为定是慧之体,慧为定之用,二者不一不二,好像灯与光的关系。 这是说法的意义在于否定禅定有固定形式、程序的理论,而认为,凡可给人智慧的一切皆属于定。 如此,行住坐卧、生活日用皆是禅,也皆可以给人智慧。 欲求见佛,但识众生。 只为众生迷佛,非是佛迷众生。 自性若悟,众生是佛。 自性若迷,佛是众生。 自性平等,众生是佛。 自性险邪,佛是众生。 我心自有佛,自佛是真佛。 【注释】这是《六祖坛经》的一段慧能论佛与众生无根本差别的话。 【提要】佛与众生无根本差别。 所谓差别,只在迷悟上。 若迷自性,若有贵贱优劣的观念,佛即众生。 若悟自性,心中怀诸法平等一如的见解,众生即佛。 佛不在众生外,每人自心即是佛,是真佛。 故经云: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 【注释】这是《六祖坛经》上的一段话,原出自《大乘起信论》。 法指事物。 【提要】认为一切事物和现象皆由心所生。 如果心死,万有也灭。 凡夫即佛,烦恼即菩提。 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 前念着境即烦恼,后念离境即菩提。 【注释】这是慧能论凡夫与佛、烦恼与菩提(觉悟)的话,也出自《六祖坛经》。 【提要】前两句是按不二的观点讲的,凡夫与佛、烦恼与菩提是相即不二的。 后面几句是讲在一定条件下或为凡夫,或为佛;或为烦恼,或为菩提。 神秀禅师一切佛法,自心本有。 将心外求,舍父逃走。 【提要】人自心本有一切佛法,要做佛不必外求。 南岳思大师道源不远,性海非遥。 但向己求,莫从他觅。 觅即不得,得亦不真。 【提要】求道,想使自性显发,不必向他人寻求,应自修自悟。 天皇悟公任性逍遥,随缘放旷。 但尽凡心,别无圣解。 【提要】应自由自在地生活,在平凡中达到超脱。 本净禅师佛因心悟,心以佛彰。 若悟无心,佛亦不有。 道本无心,无心名道。 若了无心,无心即道。 【提要】心悟可成佛,成佛即本心的显现。 从真谛来说,一切皆空,故也无有佛。 心与无相契,即与道等同,因为道(真如,也指觉悟)无自性,是无心的。 见闻知觉无障碍,声香味触常三昧。 如鸟空中只么飞,无敢无舍无憎爱。 若会应处本无心,始得名为观自在。 【注释】三昧,定,禅定。 观自在,在玄奘所译《般若心经》中把观世音菩萨译为观自在菩萨,但这里当指一种观想自由自在的境界。 【提要】对通过见闻觉知所接触到的一切事物无好无恶,无舍无取,那么身处外界(声、香、味、触可理解为外界现象)在任何时候皆如同进入禅定一样。 对一切皆放任自然,无思无念,这才是观想自在的精神境界。 见道方修道,不见复何修。 道性如虚空,虚空何所有。 遍观修道者,拨火觅浮沤。 但看弄傀儡,线断一齐休。 【注释】浮沤,水泡。 傀儡,木偶。 这是本净禅师所作的《无修无作偈》。 【提要】本净反对勉强地立佛、道二名,认为心为虚无,佛与道也是无实的假名。 认为一切皆空,不要去修道,去做功德。 对自称见到道的人才有修道之事,对认识到道本虚无的人来说,何须修道呢? 他讥笑世上的修道者是如同在火中找水泡,又像被人用线牵着动作的木偶一样。 推真真无相,究妄妄无形。 返观推穷心,知心亦假名。 【注释】假名,东西的名称,为了方便称呼而给世上东西起的名字。 相对于东西本身,它是不实在的。 【提要】既然一切虚无,真与妄同是虚幻的,连心本身也如同假名一样是不实在的。 善既从心生,恶岂离心有。 善恶是外缘,于心实不有。 舍恶送何处,取善令谁守。 伤嗟二见人,攀缘两头走。 若悟本无心,始悔从前咎。 【注释】外缘,缘指可构成原因的一切事物,单相对于因来讲是辅助性的条件(有内因外缘。 之说)。 这里指的是在心外的现象,也指因外在现象而在心里引发的影像。 【提要】心生善恶,善恶不离自心。 心既然虚空无实,善恶也虚无。 人不应因善而取善,因恶而舍恶,而应无念无作,放任自然。 南阳忠国禅师青梦夤缘,直上寒松之顶。 白云淡■,出没太虚之中。 万法本闲,而人自闹。 【注释】夤缘,攀附以上升。 淡■,当为淡沱之误,意为云色秀丽、明净。 【提要】青梦(当指梦境)直攀寒松之顶,白云出没太虚之中,都是自然而然,非人强力所致。 万法本闲,而人自闹,是说万有本自清静无为,而人却追名求利,有为不已。 众生迷时,结性成心,犹寒则水凝为冰。 众生悟时,释心成性,犹暖则冰涣为水。 【注释】性指佛性。 心指本心,虽含佛性,这里特指尚未开显的状态(不觉)。 【提要】众生皆有佛性,但有迷悟之别,或使佛性受烦恼覆遮,结为一团;或使佛性显现,通往成佛之途。 法法法元无法,空空空亦不空。 静喧语默本来同,梦里何劳说梦。 有用用中无用,无功功里施功。 还如果熟自来红,莫问如何修种。 【注释】法指事物;法法法,广指各种各样事物。 空指空无。 佛教讲由一切因缘和合形成的有生灭的事物,皆无自性,皆空幻不实。 虽不实,不是绝对的无,因它有假象存在。 【提要】世界虽空又不是全空,有假象存在,如同梦幻。 所谓修行,是无修无证中完成的,如同花落果熟,自然而成。 有用用即有用之功用。 此有为的有用之功用中无功用。 无功功,即无功之功用。 在自然的无功之功用中,却存在着功用,指无修之修。 盘山积公心月孤圆,光吞万象。 光非照境,境亦非存。 光境俱忘,复是何物。 【注释】心月比喻本性、佛性。 【提要】心可观想万物(境),但如果做到无念,光境(能照之心与所照之境)俱忘,这是达到了至高觉悟境界。 大珠海公若不随声色动念,不逐相貌生解,自然能无事去。 【提要】如果不被外界(声色、相貌)牵着鼻子走,不受环境所动(产生欲念、见解),这是一种自然无为的超脱境界。 般若经云:九类众生,一身具足,随造随成。 是故无明,为卵生。 烦恼包裹,为胎生。 爱水浸润,为湿生。 欻起烦恼,为化生。 悟即是佛。 迷号众生。 菩萨以念念,心为众生。 若了念念,心体俱空,名度众生也。 智者于自本际,上度于未形。 未形既空,即知实无众生得灭度者。 【注释】《般若经》是大乘经典之一,以宣传诸法性空著称。 九类众生指卵生、胎生、湿生、化生再加有色天、无色天、有想天、无想天、非有想非无想天的五类众生。 此中包含虚构的生命体。 原意众生分布于欲界、色界、无色界,有不同的种类(此不详释)。 这里把九类众生说成是每个人身上皆有,用人身的不同精神作用、不同情欲及迷悟状态,比喻为九类众生。 如说无明(即痴,不明佛理)即卵生,烦恼纠缠人身为胎生,爱欲充满为湿生,忽生烦恼为化生,觉悟为佛,迷时为各类众生,等等。 众生之迷,表现为有念念不息之心,即不停止地分辨、取舍外物。 如能把此心置于无念境地,认识心体俱空,此为普度众生。 【提要】九类众生在一身,是佛是众生全由自己决定。 智者应从自己心性上来体认空义,达到无念境地,到时便可领悟度众生之理,并悟实无众生灭度之义。 善慧大士有物先天地,无形本寂寥。 能为万象主,不逐四时凋。 【提要】此指真如、佛性,认为它是天地万物的本源,永恒的本体。 空手把锄头,步行骑水牛。 人从桥上过,桥流水不流。 【提要】这是一种违背常识的近似文字游戏的偈颂,传为南北朝时傅翕所作。 其旨在教人从对立双方中选取一方而联想到另一方,并有意夸张语言的相对性、局限性。 空着手与把锄头;步行与骑水牛,是对立的两方。 人们可以从空着手想到把锄头,从步行想到骑水牛。 也可把空手改称把锄头,把步行改称骑水牛,语言是人可改变的。 人过桥,与水无涉,从人的视觉来看,认为从桥一端到另一端是桥流,故称桥流水不流。 夜夜抱佛眠,朝朝还共起。 起坐镇相随,语默同居止。 纤毫不相离,如形影相似。 欲识佛去处,只这语声是。 【提要】这是讲人人自身之中有佛。 佛不在外,而不离自身。 他与众生起居与共,形影不离。 人的声音就是佛的声音。 此诗之旨是教人从自身求佛,而不必外求。 鉴贞禅师眼光随色尽,耳识逐声消。 还源无别旨,昨日与今朝。 【提要】眼、耳追逐色声,故称眼识、耳识,若无色声,也无眼耳二识。 直探心源。 使本来面目现前,只在今日明日的修行努力。 夹山密公心本是佛,因念起而漂沉。 岸实不移,因舟行而骛骤。 【提要】即心是佛,只因有种种欲念而使自己在生死烦恼中漂沉。 岸喻自性,欲念喻舟。 玄沙备公镜照诸像,不乱光辉。 鸟飞空中,不杂空色。 【提要】镜、鸟皆喻佛性、本性。 意为人之自性清净,不为尘世万象所染。 傅大士水中盐味,色里胶青。 毕竟是有,不见其形。 【注释】胶青,一种颜料。 盐、胶皆喻万有的本体,此当指真如、佛性。 它虽无形无相,却体现于万有之中。 【提要】真如、佛性虽视而不见,听而无闻,但毕竟体现于世界万象之中。 妄计因成执,迷绳谓是蛇。 疑心生暗鬼,病眼见空花。 一境虽无异,三人乃见差。 了兹名不实,长御白牛车。 【注释】妄计,虚妄的思虑,错误的思想。 执,执著,迷执。 三人,指小乘的声闻乘、缘觉乘和大乘的菩萨乘(佛乘)。 白牛车,《法华经》中所比喻的佛乘最圆满的教法。 【提要】绳虽是绳,但如果认识错误,便把它看成是蛇。 诸法实相如同人们面对的外境一样,虽曾无变化,但三乘的人见解非一。 了解此理之后,便不会迷于名相,而归依大乘佛法。 法云白公离朱有意,白浪徒尔滔天。 象罔无心,明珠忽然在掌。 【注释】离朱、象罔皆见于《庄子天地篇》。 篱朱为古之明目者。 象罔为虚拟为物,意为无心者。 此篇讲黄帝丢失宝珠于赤水之中,命明目者离朱找之而不得,乃使象罔,象罔得之。 【提要】喻有意修道者得不到解脱,而无意无心求佛者,反而得到证悟。 永明寿公如随色之摩尼,众相现而本体不动,似应声之山谷,群响发而起处无心。 【注释】摩尼指宝珠,水晶宝珠。 【提要】逶明宝珠映众像,山谷应声而有回声,皆非由它们自己而发。 此喻人虽处世俗万事之中,其本性常寂不动。 孤猿叫落中岩月,野客吟残半夜灯。 此境此时谁会得,白云深处坐禅僧。 【提要】坐禅僧身处白云深处。 最善领会大自然的情趣。 真心自体,非言所诠,湛如无际之虚空,莹若圆明之净镜。 毁赞不及,义理难通。 不可以有无处所穷其幽迹,不可以识智言诠谭其妙体。 唯有入者,只在心知。 如捣万种而为香,■一尘而具足众气。 似入大海而澡浴,掬微滴而已用百川。 【注释】真心自体,指真如,也称法性、佛性,大乘佛教所说的至高真理,也含有本源、本体之义。 【提要】佛性、真如,非言语可表述,清净光洁,非常人思虑可及。 只有觉悟者才可领会到它,它具足一切善德妙法。 见性之时,性本离念,非有念而可除。 观物之际,物本无形,非有物而可遣。 【注释】见性,即现性,使本具佛性显现。 观物,指观想万物,一般在禅定中观想。 【提要】如果达到使本具佛性显现,此时已无世俗之念可以断除。 如果观想到万物本空,也就没有物的观念可以遗弃。 满眼见色,满耳闻声。 不随不坏,方了色声。 正性若随声色之门,即堕凡夫。 若坏声色之相,即入小乘。 是以如来正眼,普照无遗。 岂同凡夫生盲,二乘眇目,则逢缘不碍,触境无生。 【注释】不随,不追逐、追随。 不坏,不通过分析的方法判断外界的事物为虚幻不实的东西。 如来,佛的名号之一。 生盲指瞎眼者;眇目,一眼瞎。 【提要】对外界(色声)既不有意追随,又不刻意否认它们而回避之,应顺从自然,任运生活。 若追逐外界则为凡夫,否定和回避外界则为小乘(声闻、缘觉二乘)。 庞蕴居士但愿空诸所有,慎勿实诸所无。 【提要】认为空义对修行都最为重要。 水明寿公真源湛寂,觉海澄清。 绝名相之端,无能所之迹。 最初不觉,忽起动心。 因明起照,随照立尘。 如镜现像,顿起根身。 从此遗真失性,执相徇名。 积滞着之情尘,结相续之识浪。 鏁真觉于梦夜,沉迷三界之中。 瞽智眼于错衢,匍匐九居之内。 向不迁境上虚受轮回,于无脱法中自生系缚。 如春蚕作茧,似秋蛾赴灯。 以二见妄想之丝,缠苦聚之业质。 用无明贪爱之翼,扑生死之火轮。 复有邪根外种,小智权机,不了生死之病源,罔知人我之见本。 唯欲厌喧斥动,破相析尘。 虽云味静冥空,不知埋真拒觉。 如不辨眼中之赤眚,但灭灯上之重光。 罔穷识内之幻身,空避日中之虚影。 斯则劳形役思,丧力捐功。 不异足水助冰,投薪益火。 岂知重光在眚,虚影随身,除病眼而重光自消,息幻质而虚影当灭。 若能回光就已,反境观心,佛眼明而虚影空,洁身现而尘迹绝。 以自觉之智刃,剖开缠内之心珠。 用一念之慧锋,斩断尘中之见网。 此诚穷心之旨,达识之诠。 【注释】真源、性海,皆指众生本具之真如佛性。 《大乘起信论》中有依一心法有二种门,一者心真如门,二者心生灭门,以及本觉、不觉之义。 文中多为发挥此论之义。 三界,佛教讲的一切众生生存之环境,有欲界、色界、无色界。 邪根外种,指外道,佛教以外的宗教、学派。 小智权机,指小乘教及不明诸法实相的修行者。 二见,有见、空见等执著二边之见。 【提要】真如佛性为达到觉悟的根本依据,超越于语言名相之外。 众生本有佛性,当初无所谓觉悟。 因有欲念(无明)兴起,从此本性被烦恼遮蔽,使众生沉沦生死轮回之长流之中。 外道和小乘的修行者不知众生的真正苦源,只求离世隐居苦修,或深究理论,否认现世之真实性,不能引导众生达到解脱。 要真正达到觉悟解脱,应回光就已,反境观心,用自己的智慧,断除遮蔽本性的情欲烦恼,使佛性显现。 慈云慧禅师片月浸寒潭,微云映碧空。 若于达道人,好个真消息。 【提要】寒潭、碧空皆清澄无瑕,喻达道人(觉悟的修行人)之心。 此心可映明月(法身),可映万物。 黄山轮公投赤水以寻珠,入荆山而觅玉。 从门入者,不是家珍。 认影迷头,岂非大错。 【提要】普通人只贵远方寻来之宝,对身边之宝却不珍惜。 人自有佛性,求佛应求诸自心。 天衣怀公雁过长空,影沉寒水。 雁无遣踪之意,水无留影之心。 【提要】应从此种现象体悟自然无为之义。 圭峰禅师用则波腾海沸,全真体以运行。 体则鉴明水静,举随缘而会寂。 【注释】用指心之用、作用。 体指心之体、体性。 【提要】心之用则动无止境,心之体则寂静湛明。 一切由心而生,心亦空无自相,不应执著。 智真禅师心本绝尘何用洗,身中无病岂求医。 欲知是佛非身处,明鉴高悬未照时。 【注释】尘,指六识的对境:色、声、香、味、触、法称六尘,相当于客观世界的形形色色的现象。 绝尘,即与世界隔离。 明鉴,即明镜,喻自心佛性(真如之心)。 【提要】自身本来与世俗世界隔绝,无垢无病,无需修行求医。 在心之明镜未与世俗世界接触时,众生与佛本无二致。 李长公十世古今,终始不离于当念。 无边刹境,自他不隔于毫端。 智凡不碍,状多镜以纳众形。 彼此无妨,若千灯而共一室。 【注释】刹境,佛教讲的国土。 无边刹境,即无数国土。 佛教认为四维上下有无尽世界、无尽的国土(包括佛国净土)。 毫端,细毛之端。 【提要】李通玄(李长者、李长公)是华严学者,在此发挥华严宗的法界圆融无碍的思想。 认为一念(时间极小的概念)与古今十世相通,无尽世界存于纤毫之端,智者与凡夫融通,法界重重缘起而共成圆融无碍世界。 天台观公高超名相,妙体全彰。 迥出古今,真机独露。 握骊珠而鉴物,物物流辉。 掷宝剑以择空,空空绝迹。 【提要】这是讲真如佛性虽超言绝相,但又无所不彰其光。 当它作为最高智慧时,既可鉴有,又可知空,虽知空有,却不被空、有二见束缚。 云门侃公尘劳未破,触境千差。 心鉴圆明,丝毫不立。 灵光皎皎,独露真常。 今古两忘,圣凡双绝。 到遮里始能卷舒自在,应用无亏。 出没往还,人间天上。 【注释】尘劳,即烦恼。 灵光指心之本性。 遮里,即这里。 【提要】虽未断除烦恼,身仍处尘世,但心性明净不染。 做到今古两忘,不分凡圣,就已达到自由自在的超然境界。 大静禅师夜间闲坐,心念纷飞。 却将纷飞之心,以究纷飞之处。 究之无处,则纷飞之念何存。 返究究心,则能究之心安在。 【提要】在心念纷杂之时,推究心之念由何而起,纷杂之念为何物,推究来推究去,发现一切为空。 再推究心之本身,原来也不实在。 这是一种禅定方法。 能照之智本空,所缘之境亦寂。 寂而非寂者,盖无能寂之人也。 照而无照者,盖无所照之境也。 境智俱寂,心虑安然。 此乃还源之要道也。 【提要】能照的智慧,能观想的智慧,与所缘之境为对立的双方。 一方不存,另一方也不有。 人而能寂,即有可寂之境;无所照之境,则智无所照。 境寂(主客双方)并寂,心虑安谧,此即为返本还源,恢复本来面貌。 见物便见心,无物心不现。 十分通塞中,真心无不遍。 若生知识解,却成颠倒见。 睹境能无心,始见菩提面。 【注释】心、真心是指本性、本心,相当于真如之心、佛性。 无心之心是指心念、思维活动。 【提要】物皆心所变现,见物即见心。 但如果将此看成绝对,这也是一种颠倒的见解。 见物而不起念,才有觉悟的可能。 永嘉禅师心与空相应,则讥毁赞誉成何喜。 身与空相应,则刀割香涂何苦何乐。 报与空相应,则施与劫夺何得何失。 【提要】若心、身、报应皆与空相应,即是说体认心、身、报应皆空幻不实,就不会为毁誉忧喜;为身体的受害和善待而感到乐苦;也不会为受到赏与和掠夺而有得失之感。 认识空义才能断除情欲烦恼。 心不是有,心不是无。 心不非有,心不非无。 是有是无即堕是,非有非无即堕非。 【提要】按大乘般若中观理论,在对立的双方中不应偏颇一面而作判断,说有说无皆为边见(片面见解),而应看到二者的结合,即非有非空,亦有亦空,对心也应持这种见解,心非有非无,亦有亦无。 绝学无为闲道人,不得妄想不求真。 无明实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洁身。 洁身觉了无一物,本原自性天真物。 五阴浮云空去来,三毒水泡虚出没。 【注释】无明即痴,不明佛理。 无明实性即无明之本体。 法身为佛的三身之一,是佛法的人格化,认为它无形无象,但无所不在,无时不在。 五阴指构成世界和众生的五大要不:色、受、想、行、识。 三毒,指贪、嗔、痴。 【提要】修行者应清闲自在,不必为求解脱而修行,也不应随从世俗而妄想。 实际上,无明烦恼的本体即为佛性,世俗幻化之身与佛也无别。 因一切皆空,无需刻意分辨佛与众生,超凡入圣。 寂寂生无记,惺惺生乱想。 寂寂虽能治乱想,而还生无记。 惺惺虽能治无记,而还生乱想。 故曰:惺惺寂寂是无记,寂寂非。 寂寂惺惺是乱想,惺惺非。 【注释】寂寂,静默、落寞。 无记,无是无非,不作判断。 惺惺,聪慧、机警。 【提要】寂静的状态可使心达到不念是非善恶的境地,而机警灵敏可使人产生乱想。 寂寂与惺惺作用不同,二者可以相辅互补。 因此,惺惺与寂寂不可偏废(惺惺寂寂是),而如果偏于寂寂,或偏于惺惺,皆是不可取的。 因为这是违背自然的。 凡人多于事碍理,境碍心。 常欲逃境以安心,遗事以存理。 不知乃是心碍境,理碍事。 但令心空境自空,理寂事自寂,勿倒用心也。 【提要】事与理,境与心,是两个方面。 一般修道者认为要达到安心,应离开外境;在对待理与事关系上,认为理比事重要。 但不知道心决定境,制限境;理决定事,制限事。 因此,修行者应先从心、理上做起,当认识心空理寂之时,也自然会领悟境空事寂了。 法融禅师境缘无好丑,好丑起于心。 心若不强名,妄性何处起。 妄性既不起,真心任偏知。 【注释】境缘指外界,与耳目诸识相对应。 妄性指所谓妄心,即被烦恼污染之心,有时指第六识(意识)。 真心与妄心、妄性相对,指真如之心,即佛性、本性。 【提要】认为大千世界的事事物物本无好丑之分,所谓好丑等判断与名称,皆由人心的思虑活动决定。 如果心不给事物强为起名,判断美丑,人们就无所追求,无所弃舍,心的本性就不会受遮蔽,也就不会出现妄心了。 慧忠禅师念想由来幻,真性无终始。 若得此中意,长波当自止。 【注释】念想,指平常的思念活动。 真心指本性、佛性。 长波,指所谓生死轮回的无限循环过程。 【提要】懂得自身的世俗思念皆空幻不真,而心之本性永恒存在,就可以领悟如何弃妄存真,结束生活轮回的长流。 人法双净,善恶两忘。 真心真意,菩提道场。 【提要】把对人、法(一切事物)的邪见统统弃除,把善、恶观念忘掉,就可能达到觉悟解脱。 此法即心,心外无法。 此心即法,法外无心。 心自无心,亦无无心者。 若将心无心,心却反成有。 【提要】心与法,相即不二。 心本自空,也无称为无心者(即心空亦空)。 如果用心去否定(无、空)心的实在性,就把心看作是实有的了。 为有贪嗔碍,故立戒定慧。 本无烦恼,焉用菩提。 故祖师云,佛说一切法,为除一切心。 我无一切心,何用一切法。 【提要】有贪嗔痴三毒,才立戒(戒律)、定(禅慧)、慧(智慧,包括佛理)加以对治;因为有烦恼,才提出断除烦恼转入菩提(觉悟)的教理。 如果没有充满情欲烦恼之心,也就无需各种佛法了。 窦持禅师悟心容易息心难,息得心源到处闲。 斗转星移天欲晓,白云依旧覆青山。 【提要】觉悟容易,使心彻底静寂很难。 如果达到心源闲歇,这是一种自然自在的境界。 陵郁山主我有明珠一颗,久被尘劳关锁。 今朝尘尽光生,照破山河万垛。 【注释】明珠喻心之自性、佛性。 尘劳,佛教讲的烦恼。 【提要】断除烦恼,心性自现,如去尘的明珠,光芒四射。 佛日才公城市喧繁,山村寂静。 虽然如此动静,一如生死不二。 四时轮转,物理自然。 夏不去而秋自去,风不凉而人自爽。 【提要】众生在觉悟解脱之前,无论住城市还是住山林,皆未摆脱生死烦恼。 自然界有自己的秩序,四时运转依然。 广慧禅师佛为无心悟,心因有佛迷。 佛心清净处,云外野猿啼。 【提要】不要为成佛而修行,佛实为空。 无心才可成佛,心中执著有佛则迷。 心中无佛,心通自然。 圆悟禅师鸟飞空境,鸟过而空还留影否? 鱼游浮境,鱼逝而浮内尚遗迹否? 圣心应物,亦复如是。 【提要】万有如幻,诸法无不变易,所过无影无迹。 修行者亦应无念无心。 善胜禅师扬声止响,不知声是响根。 弄影逃形,不知形为影本。 以法问法,不知法本无法。 以心传心,不知心本无心。 【提要】修行者要明何为本源,何为支流。 有声才有音响,有形才有影子。 因此止响应去声,消影应去形。 禅宗认为本无法,本无心(从真谛讲的),故不应强以以法问法,以心传心。 龙济禅师风动心摇树,云生性起尘。 若明今日事,昧却本来人。 【注释】风、云,比喻情欲烦恼。 心、性指本性、佛性。 本来人,指本性未受染污时的人,相当于禅宗所说的本来面目。 【提要】谓人的本性(心真如门)因无明烦恼之风云,而失去本有静寂明净的状态。 现在(今日)的苦恼,全因为失去自己的本来面目而致。 翠竹黄花非外境,白云明月露全身。 头头尽是吾家物,信手拈来不是尘。 【提要】认为世界万有皆是自心所变,故皆属自己的东西。 无着禅师一叶扁舟泛渺茫,呈桡舞棹别宫商。 云山水月都抛却,赢得庄周一梦长。 【注释】一叶扁舟,喻人生。 宫商,古代两个音阶,泛指音调。 庄周梦,《庄子齐物论》载庄子梦自己化为蝴蝶,醒后曰: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 蝴蝶之梦为周与? 【提要】人生如一叶扁舟涉于渺茫之水,苦乐悲欢情调不一。 但一切非真,如庄周之梦。 云■月运,舟行岸移。 不知妄想之云自飞,真月何动? 攀缘之舟常泛,觉岸靡移。 【注释】云■,云的飘动。 真月,本性、自心、佛性。 觉岸,觉悟之依据,也指本性、佛性。 【提要】人的本具佛性曾未变动,所动者(有欲情取舍等)是人的妄心,如同月、岸不动,而由于云舟之动显得好像动一样。 宗一禅师秋潭月影,静夜钟声。 随叩击以无亏,触波澜而不散。 【注释】月、钟喻人之本性、佛性。 叩击与触波澜,皆喻烦恼纷乱、污染。 【提要】心性之圆满,不受妄念烦恼之影响而改变。 开先照禅师诸人心心不停,念念无住。 若能不停处停,念处无念,自合无生之理。 【提要】自性本来无生无灭,清净无染,只因妄心俗念的不断作用,使它遭到染污,随人身流转生死。 若将此心念停住,就可使本性恢复原来的状态。 以一散万,月坠万川即万影。 收万归一,水归一壶唯一月。 展则弥轮法界,收来毫发无端。 【提要】此喻真如佛性为世界万有的本体。 它虽为一,但万事万物皆其显现。 一、月皆喻真如佛性。 玉泉远禅师一印印空,万象收归古鉴中。 一印印水,秋蟾影落千江里。 一印印泥,细观文彩未生时。 【注释】一印,指诸法实相,或称法性、佛性。 印空、印水、印地,用以比喻它与宇宙各种事物现象所存在的普遍联系。 古鉴、秋蟾(秋月)皆喻真如实相。 【提要】真如实相为宇宙之本源和本体,万有皆为它的现象。 万象体现本体(万象收归古鉴中);本体显现万物中(秋蟾影落千江里);真如实相的本来面目是空净真朴的(文彩未生时)。 保宁禅师三界唯心,万法唯识。 槛外云生,檐前雨滴。 涧水湛如蓝,山花开似锦。 此时若不究根源,直待当来问弥勒。 【注释】弥勒,佛教的菩萨之一,据称在兜率天宫之中,在若干万劫时之后当下世间在龙华树下说法成佛。 三界唯心,万法唯识,说欲界、色界、无色界皆由心变现,一切事物现象皆由心识变造。 【提要】劝人在美好时光探索人生真谛,认识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之理,莫贪眼前美景,应究明生死根源。 佛鉴禅师至道无难,唯嫌采择。 桃花红,李花白,谁道融融只一色。 紫燕语,黄莺鸣,谁道关关只一声。 【注释】采择,相当简择,意为选择,用智慧选择。 【提要】达到觉悟的最高真理(至道)并不难,但所忌讳的是凭自己的心意去判断和决定取舍的思辨活动。 实际上天下万物都是真如佛性的显现(只一色,只一声)。 明镜当台,岂分静躁。 孤云出岫,宁系去留。 【注释】岫,山峦。 【提要】明镜必可照物,不管物动物静;孤云必升出山峦,与它去留无关。 比喻本性不可变易。 因妄说真,真无自相。 从真起妄,妄体本虚。 妄即归空,真亦不立。 【提要】真心、妄心是相对而成立的,二者相辅相成。 真妄皆空虚不实,故不可执著。 智达禅师境立心便有,心无境不生。 境虚心寂寂,心照境冷冷。 【提要】心与境为对立面的统一,相互依存。 于水镜中见自己像,于灯月中见自己影,于山谷中见自己声。 【提要】喻应自己探求自己的本来面目,自修自悟。 白圭兆禅师空中飞鸟,不知空是家乡。 水底游鱼,忘却水为性命。 诸人请各立地,定着精神一念,回光豁然,自照何异。 空中红日,独运无私,盘内明珠,不拨自转。 【提要】飞鸟、游鱼皆无心,不知何为家,何为命。 比喻修道者不应有所追求,应无心无念,一切顺乎自然。 如自然界之红日虽照而无私,明珠虽转而不由拨动。 琳公其宗也离心意识,其派也超去来今。 离心意识,故品万类不见差殊。 超去来今,故尽十方更无渗漏。 当头不犯,彻底无依。 悟向朕兆未生之前,用在功勋不犯之处。 【注释】宗,指根本宗旨,所依的基本法则:派,是派生出来的道理、规则。 宗、派合称也即为宗派。 此当指禅宗所常讲的真心、本性与据此真心、本性所推衍出的不二、中道、空性等等。 当头指当前;不犯当为不作不为。 彻底当指归本、返源;无依,当为空性无依。 朕兆未生之前,当指本地风光、本来面目。 功勋指修禅者遵循浅深序列所达到的不同阶位。 功勋不犯之处,即功勋达不到、做不到之处。 【提要】禅宗传承以心传心,见性成佛的宗旨。 心性为真如佛性,是超越于世俗心意识之上的。 是永恒的。 万物众生皆秉此而生,故它们的本性没有差别,也无过去、现在、未来之别。 按照它的本性而修行,应以不修为修,(当头不犯,用在功勋不犯之处),最后体认其空无之体性,悟见自己本来面目。 昭觉白师添一丝毫,如眼中着屑。 减一丝毫,似肉上剜疮。 【提要】修行应循自然,不可强为。 依法不依人。 依义不依语。 依智不依识。 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 【提要】此为《大涅槃经》中提出的四依原则。 佛法、理、智慧、了义经(道理充足之经),比传法之人、表述义理之语言、普通意识、不了义经,更为可靠,应当依止,对后者则不应依止。 寒便向火,热即摇扇。 饥时吃饭,困来打眠。 所以道:赵州庭前柏,香岩岭后松。 裁来无别用,只为引清风。 【注释】赵州指唐赵州和尚从谂,有僧问:如何是祖师西来意? 答曰:庭前柏树子。 (《无门关》)香岩指唐香岩智闲禅师,住邓州香岩寺。 【提要】禅宗主张寄坐禅于生活日用之中,以不修为修,在自然的生活过程中达到解脱。 所谓寒便向火,热即摇扇,饥时吃饭,困来打眠等,为修行生活的生动写照。 一切庭院设置景观,也不予特殊的宗教意义。 至于对达摩西来的目的,什么是佛等等,也不予正面回答,认为语言不足于完整表述真理。 云峰濬师瘦竹长松滴翠香,流风疏月度微凉。 不知谁住原西寺,每日钟声送夕阳。 【提要】松竹、风月、寺钟,景色清幽,钟声动人。 风柯月渚,并可传心。 烟岛云林,咸提妙旨。 【注释】风柯,风摇树枝。 月渚,月光下的水中小洲。 【提要】绿树、沙洲,皆可传佛祖之心;烟岛云林,并能提倡菩提妙旨。 此为赞赏自然而作,旨在提倡以自然景物为师友,自修自悟。 宝志和尚妄身临镜照影,影与妄身不殊。 但欲去影留身,不知身亦本虚。 身本与影不异,不得一有一无。 若欲存一舍一,永与真理相疏。 更若爱圣憎凡,生死海里沉浮。 烦恼因心故有,无心烦恼何居。 不劳分别取相,自然得道须臾。 【提要】世俗之身与影是一样的,皆虚幻不实;不能认为影空身有;认为有圣有凡,希望超凡入圣,只会继续流转生死烦恼的长河;无念无心才能得道。 龙牙和尚在梦哪知梦是虚,觉来方觉梦中无。 迷时恰是梦中事,悟后还同睡起夫。 【提要】认为人在迷时如同做梦,不知自己不悟,悟后才知自己迷时的实相。 寻牛须访迹,学道访无心。 迹在牛还在,无心道易寻。 【提要】牛丢失时顺着牛的脚印可以找到牛,学道者应遵循无心(无念)的准则达到觉悟。 强调无心在修行解脱中的作用。 文益禅师一杂菡萏莲,两株青瘦柏。 长向僧家庭,何劳问高格。 【提要】僧家道行,看秀莲瘦柏可知。 同安禅师枯木岩前差路多,行人到此尽蹉跎。 鹭鸶立雪非同色,明月芦花不似它。 了了了时无所了,去去去处亦须呵。 殷勤为唱尘中曲,空里蟾光可得么。 【注释】鹭鸶,白鹭。 白雪与白鹭虽同白色,但又有不同。 明月与芦花虽色相近,但与白雪白鹭的情况又不相似。 【提要】天下事,同中有不同,相似处又有不似,追究下去永无了结之时,揭示玄妙亦应受呵责。 莫如听唱玄中曲,观空赏明月。 云顶山僧闲坐冥然圣莫知,纵言无物比方伊。 石人把板云中拍,水女含笙水底吹。 若道不闻渠未晓,欲寻其响你还疑。 教群唱和仍须和,休问宫商竹与丝。 【注释】石人,当为采石人。 水女,当为渔家女。 比方伊,当为近处之他。 渠,他。 【提要】静坐之中,虽言一切空无,但仍可闻石人击板、渔女吹笙之声。 实则山间景色与音声依然,莫若和其声而唱之。 丹霞和尚识得衣中宝,无明醉自醒。 百骸虽溃散,一物镇长灵。 知境浑非体,神珠不定形。 悟则三身佛,迷疑万卷经。 在心心可测,历耳耳难听。 罔象先天地,玄泉出杳冥。 本刚非锻炼,元净莫澄渟。 盘泊轮朝日,玲珑映晓星。 瑞光流不灭,真气触还生。 鉴照崆峒寂,罗笼法界明。 解语非关舌,能言不是声。 绝边弭汗漫,无际等空平。 见月非观指,还家莫问程。 识心心则佛,何佛更堪成。 【注释】衣中宝、一物、神珠,皆喻自心本性(佛性)。 三身佛,指法身、报身、应身(化身)。 【提要】此讲若能识心见性,即可觉悟成佛,自身本性虽可历经百身(指轮回三世),但永不改变。 它先天地而生,坚不可摧,明净光亮,是生命的根本。 修道者应直探本源,识自本性。 通智禅师真我本有,迷之而无。 妄我本无,执之而有。 【注释】真我即真心,指心之本性(先天所秉佛性)。 妄我指妄心,谓平常受情欲烦恼染污之心。 【提要】众生本有真心,因不悟而谓之无。 妄心本无,因迷而认为有。 若要了心,无心可了。 无了之心,是名真心。 【提要】谓真心永恒存在,实指所秉佛性长在。 真妄交彻,即凡心而见佛心。 事理双修,依本智而求佛智。 【注释】本智即根本智,也称如理智,与真如相应认为一切现象平等的智慧。 【提要】真心不离妄心,而通过妄心可见真心(佛心)。 既重佛理,又重事修(坐禅、做功德等),依据根本智而求得到佛的智慧。 崇化赟师印空印泥印水,平地寒涛竞起。 假饶去就十分,终是灵龟曳尾。 【注释】印,当为印证,与禅宗常讲的印可之印同义。 灵龟曳尾,当即《庄子秋水》中所说的神龟曳尾。 其文意是,楚国把死已三千年的神龟藏于庙堂之上,庄子曰: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 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 认为龟活着爬于泥中,比死后被人尊贵好得多。 去就十分,当为印证中发现的偏差或多于或少于十分。 【提要】印证此,印证彼,只会白白地带来烦恼。 即使印证接近,也仍难免生死。 僧澹交题像图形期自见,自见却伤神。 已是梦中梦,更逢身外身。 水花凝幻质,墨彩聚空尘。 堪笑余兼尔,俱为未了人。 【提要】对自己图像感叹。 人生若梦,身为幻化,而自己的图像则为梦中之梦,身外之身。 已与像,俱是未了人(未悟之人)。 遯庵珠师玉露垂青草,金风动白苹。 一声寒雁过,唤起未醒人。 【提要】秋风秋景,雁声唤醒睡眠人。 如日发焰,带微尘而共红,非实红也。 如水澄清,含轻云而俱绿,非实绿也。 【提要】霞光映日而红,非真红;水照碧天而绿,非实绿。 山谷公衲僧命脉,古佛心宗。 如净月轮,出则万波分影。 如吹毛剑,用则千里无人。 【注释】衲僧,即僧人(衲为僧衣)。 佛心宗即禅宗,因标榜传承佛心而得名。 吹毛剑,利剑,吹毛刃上毛自断。 【提要】赞禅宗所传佛心(佛性、真心),体现于万有之中,其神威妙用(实指摧折烦恼)至为广大。 欲火而以戒沃之,嗔火而以定沃之,无明火而以慧沃之。 灵泉混混,消除烦躁之衷。 智水涓涓,灌溉清凉之腑。 千江有水,一轮宝月映寒潭。 万井无烟,遍地金风吹冷面。 【注释】欲火指贪爱、贪。 嗔火指嗔。 无明火指痴。 三者为三毒。 灵泉当指心性。 智水喻智慧。 【提要】用佛教的戒、定、慧三学,治贪、嗔、痴三毒。 用自性之力断除烦恼,用智慧之水滋润自身。 山堂浮师■胝一指头,一毛拔九牛。 华岳连天碧,黄河彻底流。 截着指,急回眸。 青箬笠前无限事,绿蓑衣底一时休。 【注释】■胝及俱胝之误,人名。 唐金华俱胝和尚之师为天龙和尚。 一日天龙竖一指而示之,师当下大悟。 自此凡有参学僧到,师唯举一指,无别提倡。 死前谓众曰:吾得天龙一指头禅,一生用不尽。 (《景德传灯录》卷十一)此称一指禅。 箬笠,用箬竹编的笠帽。 【提要】俱胝和尚一指禅,妙用无穷。 华山连天,黄河深流。 人生有无限事,如断除身内妄念,则一时可休。 觉海禅师碧落净无云,秋空明有月。 长江莹如练,清风来不歇。 林下道人幽,相看情共悦。 虽然犹是建化门中事。 作么生是道人份上事? 闲来石上观流水,欲洗禅衣未有尘。 【注释】碧落,天空。 化门,当指幻化之门,指尘俗间。 作么生,什么。 【提要】这是宋东京(今开封)相国寺若冲觉海禅师的上堂法语。 说观秋天晴空、明月,赏江风美景,虽令人心旷神怡,但毕竟是尘俗世间之事。 禅僧份内之事是石上观流水,禅衣常如新。 临济禅师一念心痴,被地来碍。 一念心爱,被水来溺。 一念心嗔,被炎来焚。 一念心喜,被风来飘。 若能如是辨得,不被境转,便处处用境。 【注释】其中的心痴、心爱(贪)、心嗔、心喜,都是佛教所说的烦恼,是应当断除的。 其中的地、水、火、风,是四大,世界的四大要素。 此处用来指世界外境(相对于心)。 【提要】如果修行者善于用外境中的任何一类现象来对治、克服和断除各种烦恼,就不再被外境牵着鼻子走,便可以处处利用身边的一切事物来达到修行的目的。 才涉唇吻,便落意思。 直饶透脱,犹在沉沦。 终日吃饭,未曾咬着一粒米。 终日穿衣,未曾挂着一丝头。 才能变大地为黄金,搅长河为酥酪。 【注释】才涉唇吻,稍微付诸言语。 意思,即意念,属妄念范畴。 直饶透脱,即使达到理论透彻。 终日。 。为对无念、无意识地顺应自然而生活的描述。 【提要】修行不在说法讲道,如此则仍不免沉沦生死苦海。 无意无念地生活,便可取得巨大效用。 法为禅师法身无相,不可以声音求。 妙道无言,不可以文字会。 纵使超佛越祖,犹落阶梯。 直饶说妙谈玄,终挂唇齿。 须是功勋不犯,影迹不留,枯木寒岩,便无津润。 幻人木马,情识皆空,方能垂手入■,转身异类。 却不道:无漏国中留不住,却来烟坞卧寒沙。 【注释】功勋不犯,不作功勋的修行。 功勋指按浅深层次设立的修禅达到的阶位,曹洞宗有功勋五位。 枯木寒岩,是指情识好像断绝的样子,而非指住处。 更无津润,是继前句而来,即仍持无念、无心的状态,而不使心念再起。 无漏,无烦恼。 无漏国,彼岸世界。 【提要】法身、妙道,是修道者所追求的,但它们是超言绝象的,不可通过读经、听法而得到。 因为一切空幻不实,凡说成佛为祖,宣阐妙法等,皆未脱世俗之见。 应以不修为修,真正做到无心无念,心如枯木寒岩,体领人如幻化,情识皆空。 这样才能身在世俗中,已变成超脱者,而不求入彼岸世界。 法常禅师佛体本无为,迷情妄分别。 法身等虚空,未曾有生灭。 有缘佛出世,无缘佛入灭。 处处化众生,犹如水中月。 非常亦非断,非生亦非灭。 生亦未曾生,灭亦未曾灭。 了见无心处,自然无法说。 【提要】此为从真谛观点论佛的诗偈。 佛以至法身,本来空无,只是世俗众生才执之为有,才作种种论议。 佛虽也应机化度众生,但这也是幻化之事。 按中道观点,佛非常非断,非生非灭。 修道者领悟无心之理,自然无法可说。 报恩逸公演若达多认影迷头,岂不担头觅头。 正迷之时,头且不失,及手悟去,亦不为得。 何以故? 人迷谓之失,人悟谓之得。 得失在手人,何关于动静。 【注释】演若达多,是人名。 《楞严经》卷四载:演若达多忽于晨朝,以镜照面,爱镜中头,眉目可见,嗔责已头,不见面目(按,自己可看到在镜中的头影,而不可能直接看到己头)以为魑魅,无状狂走。 【提要】迷悟、得失,在于自己,而不在周围环境有变动无变动。 清凉国师至道本乎其心,心法本乎无住。 无住心体,性相寂然。 非有非空,不生不灭。 求之而不得,弃之而不离。 迷现量则惑苦纷然,悟真性则空明廓彻。 虽即心即佛,唯证者方知。 然有证有知,则慧日沉没于有地。 若无照无悟,则昏云掩蔽于空门。 惟一念不生,则前后际断。 照体独立,物我皆如。 然迷悟更依,真妄相待。 若求真去妄,犹弃影劳形。 若体妄即真,似处阴息影。 若无心妄照,则妄虑都捐。 若任运寂知,则众行爰起。 是以悟寂无寂,真知无知,以知寂不二之一心,契空有双融之妙理。 无住无着,莫摄莫收,是非两忘,能所双绝。 斯绝亦寂,则般若现前。 心心作佛,无一心而非佛心。 处处成道,无一尘而非佛国。 故真妄物我,举一全收。 心佛众生,浑然齐致。 是知迷则人随于法,法法万差,而人不同。 悟则法随于人,人人一智,而融万境。 言穷虑绝,何果何因。 体本寂寥,孰同孰异。 唯忘怀虚朗,消息冲融,其犹透水月体,虚娥可见。 可心鉴像,照而常空矣。 【注释】此段出自华严宗四祖清凉澄观的《答顺宗心要法门》。 至道,为最高真理。 心为真心,一真法界,与法性、佛性同义。 无住,无所取舍,无特定心理取向。 现量,相当于感觉、知觉。 真性即上述之心、真心。 慧日,喻佛的智慧。 真妄,真心与妄心。 【提要】真如法性,性相空寂,无所取舍。 从中观来看,真心非空非有,不生不灭。 迷于有则生苦恼,应悟真心空寂之性,即心即佛之理。 既不可通过修行去证知,也不可不修不悟。 应按无念法则,就妄而悟真,从无知而得真知。 体认中道,妙用不二法门,做到泯灭一切是非、空有、知寂、能所的差别观念,使进入觉悟世界万有融无碍的认识境界。 法真禅师柳色含烟,春光回秀。 一峰孤峻,万卉争妍。 白云淡冲已无心,满目青山原不动。 渔翁垂钓,一溪寒色未曾消。 野渡无人,万古碧潭清似镜。 发布时间:2025-06-25 13:57:16 来源:班超文学网 链接:https://www.banceo.com/article/166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