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聲字實相義 内容: 一敘意。 二釋名體義。 三問答。 初敘意者。 夫如來說法必藉文字。 文字所在六塵其體。 六塵之本法佛三密即是也。 平等三密遍法界而常恒。 五智四身具十界而無缺悟者號大覺。 迷者名眾生。 眾生癡暗無由自覺。 如來加持示其歸趣。 歸趣之本非名教不立。 名教之興非聲字不成。 聲字分明而實相顯所謂聲字實相者。 即是法佛平等之三密眾生本有之曼荼也故。 大日如來說此聲字實相之義。 驚彼眾生長眠之耳。 若顯若密。 或內或外。 所有教法誰不由此門戶。 今憑大師之提撕抽出此義。 後之學者尤研心遊意而已。 敘大意竟。 次釋名體義此亦分二。 一釋名。 二出體義。 初釋名者。 內外風氣纔發必響名曰聲也。 響必由聲。 聲則響之本也。 聲發不虛。 必表物名號曰定也。 名必招體。 名之實相。 聲字實相三種區別名義。 又四大相觸音響必應名曰聲也。 五音八音七例八轉。 皆悉待聲起。 聲之詮名必由文字。 文字之起本之六塵。 六塵文字如下釋。 若約六離合釋。 由聲有字。 字則聲之字。 依主得名。 若謂實相由聲字顯。 則聲字之實相。 亦依主得名。 若謂聲必有字。 聲則能有。 字則所有。 能有字財則有財得名。 聲字必有實相。 實相必有聲字。 互相能所則得名如上。 若言聲外無字。 字則聲持業釋。 若言聲字外無實相。 聲字則實相亦如上名。 此義大日經疏中具說。 臨文可知。 若道聲字實相極相迫近不得避遠。 並鄰近得名。 若道聲字假而不及理。 實相幽寂而絕名。 聲字與實相異。 聲空響而無詮。 字上下長短而為文。 聲將字異。 並相違立名。 帶數闕無。 如上五種名中。 相違約淺略釋。 持業鄰近據深祕釋。 餘二通二釋。 二釋體義又二。 初引證。 後釋之。 初引證者。 問曰。 今依何經成立此義。 答。 據大日經有明鑒。 彼經何說。 其經法身如來說偈頌曰。 等正覺真言 言名成立相如因陀羅宗 諸義利成就有增加法句 本名行相應問。 此頌顯何義。 答。 此有顯密二意。 顯句義者。 如疏家釋。 密義中又有重重橫豎深意。 故頌中引喻說如因陀羅宗諸義利成就。 因陀羅者亦具顯密義顯義云。 帝釋異名。 諸義利成就者。 天帝自造聲論。 能於一言具含眾義。 故引以為證。 世間智慧猶尚如此。 何況如來於法自在耶。 若作祕密釋者。 一一言一一名一一成立。 各能具無邊義理。 諸佛菩薩起無量身雲。 三世常說一一字義猶尚不能盡。 何況凡夫乎。 今且示一隅耳。 頌初等正覺者。 平等法佛之身密是也。 此是身密其數無量。 如即身義中釋。 此身密則實相也。 次真言者。 則是聲。 聲則語密。 次言名者。 即是字也。 因言名顯。 名即字故。 是則一偈中聲字實相而已。 若約一部中顯斯義。 且就大日經釋。 此經中所說諸尊真言即是聲也。 阿字門等諸字門及字輪品等即是字。 無相品及說諸尊相文並是實相。 復次約一字中釋此義者。 且梵本初阿字開口呼時。 有阿聲即是聲。 阿聲呼何名。 表法身名字。 即是聲字也。 法身有何義。 所謂法身者。 諸法本不生義。 即是實相。 已聞經證。 請釋其體義。 頌曰。 五大皆有響 十界具言語六塵悉文字 法身是實相釋曰。 頌文分四。 初一句竭聲體。 次頌極真妄文字。 三盡內外文字。 四窮實相。 初謂五大者。 一地大。 二水大。 三火大。 四風大。 五空大。 此五大具顯密二義。 顯五大者如常釋。 密五大者五字五佛及海會諸尊是。 五大義者如即身義中釋。 此內外五大悉具聲響。 一切音聲不離五大。 五大即是聲之本體。 音響則用。 故曰五大皆有響。 次十界具言語者。 謂十界者。 一一切佛界。 二一切菩薩界。 三一切緣覺界。 四一切聲聞界。 五一切天界。 六一切人界。 七一切阿修羅界。 八一切傍生界。 九一切餓鬼界。 十一切捺落迦界。 自外種種界等攝天鬼及傍生趣中盡。 華嚴及金剛頂理趣釋經有十界文。 此十界所有言語皆由聲起。 聲有長短高下音韻屈曲。 此名文。 文由名字。 名字待文。 故諸訓釋者云文即字者。 蓋取其不離相待耳。 此則內聲文字也。 此文字且有十別。 上文十界差別是。 此十種文字真妄云何。 若約豎淺深釋則九界妄也。 佛界文字真實。 故經云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 此五種言梵云曼荼羅。 此一言中具五種差別故。 龍樹名祕密語。 此祕密語則名真言也。 譯者取五中一種翻耳。 此真言詮何物。 能呼諸法實相不謬不妄。 故名真言。 其真言云何呼諸法名。 雖云真言無量差別。 極彼根源不出大日尊海印三昧王真言。 彼真言王云何。 金剛頂及大日經所說字輪字母等是也。 彼字母者。 梵書阿字等乃至呵字等是。 此阿字等則法身如來一一名字密號也。 乃至天龍鬼等亦具此名。 名之根本法身為根源。 從彼流出稍轉為世流布言而已。 若知實義則名真言。 不知根源名妄語。 妄語則長夜受苦。 真言則拔苦與樂。 譬如藥毒迷悟損益不同。 問曰。 龍猛所說五種言說。 今所說二種言說。 如何相攝。 答。 相夢妄無始者屬妄攝。 如義則屬真實攝。 已說真妄文字竟。 次釋內外文字相頌文六塵悉文字者。 謂六塵者。 一色塵。 二聲塵。 三香塵。 四味塵。 五觸塵。 六法塵。 此六塵各有文字相。 初色塵字義差別云何。 頌曰。 顯形表等色 內外依正具法然隨緣有 能迷亦能悟釋曰。 頌文分四。 初一句舉色差別。 次句表內外色互為依正。 三顯法爾隨緣二種所生。 四說此種種色於愚者為毒於智者為藥初句顯形表等色者。 此有三別。 一顯色。 二形色。 三表色。 一顯色者五大色是。 法相家說四種色不立黑色。 依大日經立五大色五大色者。 一黃色。 二白色。 三赤色。 四黑色。 五青色。 是五大色名為顯色。 是五色即是五大色。 如次配知。 影光明闇雲煙塵霧及空一顯色亦名顯色。 又若顯了眼識所行名顯色。 此色具好惡俱異等差別。 大日經云心非青黃赤白紅紫水精色非明非闇。 此遮心非顯色。 次形色者。 謂長短粗細正不正高下是。 又方圓三角半月等是也。 又若色積集長短等分別相是也。 大日經疏云心非長非短非圓非方者。 此遮心非形色。 三表色者。 謂取捨屈申行住坐臥是。 又即此積集色生滅相續由變異因。 於先生處不復重生轉於異處。 或無間或有間。 或近或遠差別生。 或即於此處變異生是。 又業用為作轉動差別是名表色。 大日經云心非男非女者。 亦遮心非表色。 是亦通顯形色。 又云云何自知心。 謂或顯色或形色。 若色受想行識。 若我若我所。 若能執若所執中求不可得者。 此明顯形表色之名。 顯形如文可知。 自下即是表色也。 取捨業用為作等故。 如是一切顯形表色是眼所行。 眼境界。 眼識所行眼識境界眼識所緣。 意識所行意識境界意識所緣。 名之差別。 如是差別即是文字也。 各各相則是文故。 各各文則有各各名字。 故名文字。 此是三種色文字。 或分二十種差別。 前所謂十界依正色差別故。 瑜伽論云。 今當先說色聚諸法。 問一切諸法生皆從自種而起。 云何說諸大種能生所造色耶。 云何造色依彼。 彼所建立。 彼所任持。 彼所長養耶。 答。 由一切內外大種及所造色種子皆悉依附內相續心。 乃至諸大種子未生諸大以來。 造色種子終不能生造色。 要由彼生造色方從自種子生。 是故說彼能生造色。 由彼生為前導故。 由此道理說諸大種為彼生因。 云何造色依於彼耶。 由造色生已不離大種處而轉故。 云何彼所建立。 由大種損益彼同安危故。 云何彼所任持。 由隨大種等量不壞故。 云何彼所長養。 由因飲食睡眠修習梵行三摩地等。 依彼造色倍復增廣故。 說大種為彼長養因。 如是諸大種望所造色有五種作用應知。 復次於色聚中曾無極微生。 若從自種生時唯聚集生。 或細或中或大。 又非極微集成色聚。 但由覺慧分析諸色。 極量邊際分別。 假立以為極微。 又色聚亦有方分極微亦有方分。 然色聚有分非極微。 何以故。 由極微即是分。 此是聚色所有。 非極微復有餘極微。 是故極微非有分相。 又不相離有二種。 一同處不相離。 謂大種極微與色香味觸等。 於無根處有離根者。 於有根處有有根者。 是名同處不相離。 二和雜不相離。 謂即此大種極微與餘聚集能造所造色處俱故。 是名和雜不相離。 又此遍滿聚色應知。 如種種物石磨為末以水和合互不相離。 非如胡麻綠豆粟稗等聚。 又一切所造色皆即依止大種處不過大種處量。 乃至大種所據處所諸所造色還即據此。 由此因緣說所造色依於大種。 即以此義說諸大種名為大種。 由此大種其性大故。 為種生故。 又於諸色聚中略有十四種事。 謂地水火風色聲香味觸及眼等五根。 唯除意所行色(云云)又立十種色。 具如彼說。 如是種種色差別即是文字也。 又以五色書阿字等亦名色文字。 又彩畫種種有情非情亦名色文字。 錦繡綾羅等亦是色文字也。 法華華嚴智度等亦具說種種色差別。 然不出內外十界等。 如是色等差別是名色文字。 此是文字於愚能著能愛。 發貪瞋癡等種種煩惱。 具造十惡五逆等故。 頌曰能迷。 於智則能觀因緣。 不取不捨。 能建立種種法界曼荼羅。 作廣大佛事業。 上供諸佛。 下利眾生。 自利利他因茲圓滿。 故曰能悟。 次內外依正具者。 此亦有三。 一明內色具顯形等三。 二明外色亦具三色。 三明內色非定內色。 外色非定外色。 互為依正。 言內色者有情。 外色者器界。 經云。 佛身不思議。 國土悉在中。 又一毛示現多剎海。 一一毛現悉亦然。 如是普周於法界。 又一毛孔內難思剎。 等微塵數種種住。 一一皆有遍照尊。 在眾會中宣妙法於一塵中。 大小剎種種差別如塵數。 一切國土所有塵一一塵中佛皆入。 今依此等文明知。 佛身及眾生身大小重重。 或以虛空法界為身量。 或以不可說不可說佛剎為身量。 乃至以十佛剎一佛剎一微塵為身量。 如是大小身土互為內外。 互為依正。 此內外依正中必具顯形表色。 故曰內外依正具。 法然隨緣有者。 如上。 顯形等色。 或法然所成。 謂法佛依正是。 大日經曰。 爾時大日世尊入於等至三昧。 即時諸佛國土地平如掌。 五寶間錯。 八功德水芬馥盈滿。 無量眾鳥。 鴛鴦鵝鵠出和雅音。 時華雜樹敷榮間列。 無量樂器自然諧韻。 其聲微妙人所樂聞。 無量菩薩隨福所感宮室殿堂意生之座。 如來信解願力所生。 法界□幟大蓮華王出現。 如來法界性身安住其中。 此文現顯何義。 謂有二義。 一明法佛法爾身土。 謂法界性身法界□幟故。 二明隨緣顯現。 謂菩薩隨福所感及如來信解願力所生故。 謂大日尊者。 梵云摩訶毘盧遮那佛陀。 大毘盧遮那佛者。 是乃法身如來也。 法身依正則法爾所成。 故曰法然有。 若謂報佛亦名大日尊。 故曰信解願力所生。 又云時彼如來一切支分無障閡力。 從十智力信解所生無量形色莊嚴之相。 此文明報佛身土。 若謂應化佛或名大日尊應化光明普照法界。 故得此名。 故經云或名釋迦或名毘盧遮那。 大日經云無數百千俱胝那由他劫。 六度等功德所資長身。 此明應化佛行願身土。 若謂等流身亦名大日尊。 分有此義故。 經云即時出現者。 此文明等流身暫現速隱。 身既有。 土豈無乎。 此明等流身身及土。 上所說依正土並通四種身。 若約豎義有大小粗細。 若據橫義平等平等一。 如是身及土並有法爾隨緣二義。 故曰法然隨緣有。 如是諸色皆悉具三種色互為依正此且約佛邊釋。 若約眾生邊釋亦復如是。 若謂眾生亦有本覺法身。 與佛平等。 此身此土法然有而已。 三界六道身及與土隨業緣有。 是名眾生隨緣。 又經云。 染彼眾生界以法界味。 味則色義。 如加沙味。 此亦明法然色。 如是內外諸色。 於愚為毒。 於智為藥。 故曰能迷亦能悟。 如是法爾隨緣種種色等。 能造所造云何。 能生則五大五色。 所生則三種世間。 此是三種世間有無邊差別。 是名法然隨緣文字。 已釋色塵文竟。 聲字實相義 卷終 发布时间:2025-06-25 15:07:20 来源:班超文学网 链接:https://www.banceo.com/article/167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