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秘密漫荼羅十住心論卷第一 内容: 歸命婀尾羅呴欠 最極大祕法界體舸遮吒多婆^6□慧 咿污哩嚧翳等持制體幢光水生貝 五鈷刀蓮軍持等日旗華觀天鼓渤 薩寶法業內外供捏鑄刻業及威儀 能所無礙六丈夫如是自他四法身 法然輪圓我三密天珠涉入遍虛空 重重無礙過剎塵奉天恩詔述祕義 驚覺群眠迷自心平等顯證本四曼 入我我入莊嚴德夫歸宅必資乘道。 愈病會處藥方。 病源巨多方藥非一。 已宅遠近道乘千差。 四百之病由四蛇而苦體。 八萬之患因三毒而害心。 身病雖多其要唯六。 四大鬼業是也。 心病雖眾其本唯一。 所謂無明是也。 身病對治有八。 而心病能治有五也湯散丸酒針灸咒禁者身之能治也。 四大之乖服藥而除。 鬼業之崇咒悔能銷。 藥力不能卻業鬼。 咒功通治一切病。 世醫所療唯身病也。 其方則大素本草等文是也治心病術大聖能說。 其經則五藏之法是也。 所謂五藏者。 修多羅毘奈耶阿毘達磨般若總持等藏也。 如是五藏譬如牛五味。 乳酪生熟兩酥醍醐如次配之。 四藏之藥但治輕病不能消重罪。 所謂重罪者。 四重八重五逆謗方等一闡提是也。 如醍醐通治一切病。 總持妙藥能消一切重罪。 速拔無明株杌。 眾生住宅略有十處。 一地獄。 二餓鬼。 三傍生。 四人宮。 五天宮。 六聲聞宮。 七緣覺宮。 八菩薩宮。 九一道無為宮。 十祕密漫荼羅金剛界宮。 眾生狂迷不知本宅。 沈淪三趣^7□跰四生。 不知苦源無心還本。 聖父愍其如是示其歸路。 歸路有徑紆。 所乘有遲疾。 牛羊等車逐紆曲而徐進。 必經三大無數劫。 神通寶輅淩虛空而速飛。 一生之間必到所詣。 人天二宮雖不免燒燬。 比之三趣樂而不苦。 故慈父且與人天乘濟彼極苦。 二乘住處雖是小城。 比彼生死已出火宅。 故大覺假說羊鹿車暫息化城。 菩薩權佛二宮。 亦雖云未到究極金剛界。 比前諸住處亦是大自在安樂無為。 故如來與大小二牛示其歸舍。 如上二宮。 但芟薙宅中之荒穢。 猶未開地中之寶藏。 空嘗大海之鹹味。 孰獲龍宮之摩尼。 從淺至深從近迄遠。 雖云轉妙轉樂。 由是蜃樓幻化之行宮。 未入三祕密五相成身四種曼荼究竟真實金剛心殿。 從彼人天迄顯一乘。 並是應化佛對治心病之藥。 他受尊運載狂子之乘。 名宗則七宗並鑣而馳和漢。 言車則三四雙轍而遊東西。 各美己戟忘己楯。 並發他疵蔽他善。 是非紛紜勝負不定。 吠聲之徒朋黨相扇。 雷缶之響周比痏瘡。 是則非設方之本懷。 還乖醫王之雅意。 譬如惡寫而求補愛藥而惡毒。 誰知體病悉藥乖方並毒。 嗚呼痛哉嗚呼痛哉。 縱使耆婆更生神農再出。 豈棄此取彼惡毒愛藥哉。 鉤挽野葛應病妙藥。 何況朮黃金丹誰無除病延算之績。 苦哉末學。 逃大虛於小室。 偷鳴鐘乎掩耳。 惡水愛火捨心愛色。 若能明察密號名字。 深開莊嚴祕藏。 則地獄天堂佛性闡提煩惱菩提生死涅槃邊邪中正空有偏圓二乘一乘。 皆是自心佛之名字。 焉捨焉取。 雖然知祕號者猶如麟角。 迷自心者既似牛毛。 是故大慈說此無量乘。 令入一切智。 若豎論則乘乘差別淺深。 橫觀則智智平等一味。 惡平等者。 未得為得不同為同。 善差別者。 分滿不二即離不謬。 迷之者以藥夭命。 達之者因藥得仙。 迷悟在己無執而到。 有疾菩薩迷方狂子。 不可不慎。 到如祕密曼荼羅金剛心殿。 是則最極究竟心王如來大毘盧遮那自性法身住處。 若有眾生生輪王種性。 有大度勇銳不樂前諸住宮。 則許大日所乘一體速疾神通寶輅。 具授灌頂職位令受用剎塵無盡莊嚴寶藏。 淺深優劣具列如後。 大毘盧遮那經。 祕密主問佛言世尊。 云何如來應供正遍知得一切智智。 彼得一切智智。 為無量眾生廣演分布乃至如是智慧。 以何為因。 云何為根。 云何究竟。 大日尊答。 菩提心為因。 大悲為根。 方便為究竟。 祕密主。 云何菩提謂如實知自心。 又問。 發趣菩提之時。 心所住處相續次第幾種。 佛具答之。 故經初品名曰住心。 今依此經顯真言行者住心次第。 顯密二教差別亦在此中。 住心雖無量。 且舉十綱攝之眾毛。 一異生羝羊住心 二愚童持齋住心三嬰童無畏住心 四唯蘊無我住心五拔業因種住心 六他緣大乘住心七覺心不生住心 八一道無為住心九極無自性住心 十祕密莊嚴住心異生羝羊住心第一異生羝羊心者。 此則凡夫不知善惡之迷心愚者不信因果之妄執。 我我所執常懷胸臆。 虛妄分別鎮蘊心意。 逐陽焰而渴愛。 拂華燭而燒身。 既同羝羊之思草婬。 還似孩童之愛水月。 不曾觀我自性。 何能知法實諦。 違教違理從此而生。 從冥入冥相續不斷。 比循迴於車輪均無端於環玉。 昏夜長遠金雞何響。 雲霧靉靆日月誰搴。 來途無始歸舍幾日。 不覺火宅之八苦。 寧信罪報之三途。 遂乃嗜滋味乎水陸。 耽華色乎乾坤。 放鷹催犬斷填腹之禽命。 走馬彎弓殺快舌之獸身。 涸澤竭族傾藪斃羽毛。 合圍以為樂多獲以為功。 不顧解網之仁豈行泣辜之悲。 荒婬無度晝夜樂只。 或抄掠他財物奸犯人妻妾。 四種口過三種心非。 誹謗人法播植闡提。 無時不作無日不行。 不忠不孝無義無慈。 五常不能羅網。 三乘不得牢籠。 祖習邪師依憑邪教。 不曾求出要一向營眼前。 如是眾生名曰愚童羝羊。 故大日世尊告祕密主言。 祕密主。 無始生死愚童凡夫。 執著我名我有分別無量我分。 若彼不觀我之自性我我所生。 又云。 祕密主。 愚童凡夫類猶如羝羊。 注。 善無畏三藏釋云。 從此已下十種住心。 佛答心相續之義也。 欲明淨心最初生起之由故。 先說愚童凡夫違理之心。 無始生死者。 智度論云。 世間若眾生若法皆無有始。 經中佛言。 無明覆愛所繫。 往來生死始不可得。 乃至菩薩。 觀無始亦空而不墮有始見中。 愚童者。 具云愚童薩埵。 謂六道凡夫。 不知實諦因果。 心行邪道修習苦因。 戀著三界堅執不捨。 故以為名。 凡夫者。 正譯應云異生。 謂由無明故隨業受報不得自在。 墮於種種趣中。 色心像類各各差別。 故曰異生也其所計我。 但有語言而無實事。 故云執著我名。 言我有者即是我所。 如是我我所執。 如十六知見等隨事差別無量不同。 故名為分。 次釋虛妄分別所由。 故云若彼不觀我之自性則我我所生。 若彼觀察諸蘊皆悉從眾緣生。 是中何者是我。 我住何所。 為即蘊異蘊相在耶。 若能如是諦求當得正眼。 然彼不自觀察。 但展轉相承。 自久遠已來祖習此見。 謂我在身中能有所作。 及長養成就諸根。 唯此是究竟道餘皆妄語。 以是故名為愚童也。 羝羊是畜生中性最下劣。 但念水草及婬欲事餘無所知。 故天竺語法以喻不知善惡因果愚童凡夫類。 此是羝羊。 凡夫所動身口意業皆是惡業。 身惡業有三。 謂殺盜婬。 口惡業有四。 謂妄語粗惡離間無義是也。 意惡業有三。 謂貪瞋癡是也。 如是十種惡業。 一一皆招三惡道果。 且就初殺生業說之。 由貪眾生皮肉角等故斷有情命。 令彼受苦痛故感地獄苦。 由味著其血肉故感餓鬼果。 一切眾生皆是我四恩。 由無明愚癡故。 愛彼血肉斷其命根。 坐此愚癡罪故感畜生果。 若生人中時亦感二種果。 斷他命根故短命。 生他苦痛故多病。 如殺生業招三惡趣果者。 餘業果報亦復如是。 具如華嚴經說。 十惡為本有無量惡業。 乘此惡業感無量惡報。 惡果雖無量不出三趣。 所謂地獄餓鬼傍生也。 人及阿修羅二趣。 非是純惡雜業所感。 如是五趣皆依器界而住。 此器界有五輪山海等差別。 依正二報具說如後初明五輪山海。 次顯四大洲等。 後舉五趣。 所依器界總頌。 器界從何起 風輪初遍空水金相續出 地火在其中八海深八萬 九山竦穹隆四洲與八^7□ 人鬼畜地宮五輪頌大虛無邊際 風量等三千水輪厚八億 金地廣同前火大在何處 遍滿四輪邊五輪因何出 眾生業使然注曰。 依起世經俱舍瑜伽等論。 空輪者最下虛空。 不可言其邊際限量。 而風輪等依止而住。 風輪者。 依止虛空有風輪生量廣無數。 厚十六億踰繕那(梵云踰繕那。 此十六里。 云由旬由延。 皆訛略也)其體堅密依虛空。 水輪者。 大雲澍雨滴如車軸。 厚八億踰繕那。 徑十二億三千四百五十踰繕那。 周圍三倍。 依風輪住。 金輪者。 有情業力感別風起。 搏擊此水上結成金。 厚三億二萬踰繕那。 廣等水輪。 周圍三倍。 依水輪住。 九山八海頌曰。 妙高十六萬 雙軸繞其邊實樹將善見 金色入青天馬耳與象鼻 魚山在鐵前六海廣八萬 第七一千餘鹹水剩三億 內七出扶蕖注。 九山八海者。 於金輪上有九大山。 山間八海。 妙高山王處中而住。 餘八周匝繞妙高山。 於八山中前七名內。 第七山外有大洲等。 此外復有鐵輪圍山圍一世界。 妙高山王入水出水並各八萬踰繕那量。 四寶合成。 如次四面北東南西。 金銀吠琉璃頗胝迦寶。 隨寶威德色顯於空。 故瞻部洲空似吠琉璃色。 如是山海從何而生。 是諸有情業增上力。 復大雲起雨金輪上滴如車軸。 積水奔濤即為山等(起世經云。 此山及七金山上。 皆有寶樹莊嚴)第一山者。 梵云犍馱羅山。 此云持雙山。 頂有雙跡故。 等名七金山者皆純金所成。 入水量等並皆八萬踰繕那。 多諸寶樹。 此山出水及山頂厚量皆四萬踰繕那(自下山體及入水量准知)持雙山內海深廣。 並皆八萬踰繕那。 八功德水盈滿其中。 有□勿頭華缽頭摩華優缽羅華芬荼利華。 遍覆水上(八功德水者。 一甘二冷三耎四輕五清淨六不臭七飲時不損喉八飲已不傷腹。 自下七大海深量同前。 大海中八功德水四色蓮華准知)第二山者。 梵云伊沙馱羅山。 此云持軸。 峰如車軸。 出水二萬踰繕那。 厚量亦然。 持軸山內海廣四萬踰繕那。 八功德水四色蓮華如前。 第三山者。 梵云竭地洛迦山。 此寶樹名。 似此方檐木。 山上多此寶樹。 從樹為名。 出水一萬踰繕那。 厚量亦然。 此山內海廣二萬踰繕那。 八功德水四色蓮華如前。 第四山者。 梵云蘇達梨舍那。 此云善見。 見者稱善故。 出水五千踰繕那。 厚量亦然。 善見山內海廣一萬踰繕那。 八功德水四色蓮華如前。 第五山者。 梵云頞濕縛羯拏。 此云馬耳。 山形似馬耳故。 出水二千五百踰繕那。 厚量亦然。 馬耳山內海廣五千踰繕那。 八功德水四色蓮華如前。 第六山者。 梵云毘那恒迦山。 此云象鼻。 山形似象鼻故。 出水一千二百五十踰繕那。 厚量亦然。 象鼻山內(海廣)二千五百踰繕那。 八功德水四色蓮華如前。 第七山者。 梵云尼民達羅山。 此是魚名。 山形似魚觜故也。 出水六百二十五踰繕那。 厚量亦然。 此山內海廣一千二百五十踰繕那。 八功德水四色蓮華如前。 第八山者。 梵云斫迦羅山。 此云鐵圍。 純鐵所成。 入水如上。 出水三百一十二半踰繕那。 厚量亦然。 鐵圍內海廣三億二萬二千踰繕那其水鹹苦。 於中大洲有四。 中洲有八。 小洲無數。 人傍生餓鬼捺落迦等雜居其中。 隨其業力所住各異。 四洲形數等頌。 瞻勝高洲量二千 牛貨一洲餘五百車相半月地形勢 畟方圓滿西北國一二五千壽與年 六一二五丈尺量三品五戒及無我 因緣相感現其像注。 瞻部洲者從樹為名。 舊云閻浮提訛也。 起世經云。 閻浮樹下有閻浮那檀金聚。 高二十由旬。 南瞻部洲北廣南狹。 三邊量等各二千由繕那。 南邊唯廣三踰繕那半。 人面亦然。 智論云。 持下品五戒則生其中。 身長三肘半。 凡肘量長一尺八寸即六尺三寸。 或長四肘即七尺二寸。 自下肘量並准此。 壽命百歲。 唯此洲中有金剛座。 上窮地際下踞金輪。 一切菩薩皆登成覺。 釋迦牟尼佛。 示生迦毘羅衛國說三乘法。 示滅拘尸那國雙樹涅槃。 記法住云。 正法千年像法一千五百年末法一萬年。 中印土北有九黑山。 北有雪山。 雪山之北有香醉山。 雪北香南有無熱惱池。 縱廣五十踰繕那。 池東銀牛口出殑伽河。 池南金象口出信度河。 池西琉璃馬口出縛□河。 池北頗胝師子口出徙多河。 流入四海。 其香山中無量緊那羅住。 復有二窟乾闥婆王住。 於此窟北有娑羅樹王。 名為善住。 有八千樹周匝圍繞。 中有象王亦名善住。 與八千象而為眷屬。 瑜伽論云。 與五百牝象而為眷屬。 每月十五日往帝釋前侍衛行立。 若閻浮提有輪王出最少一象而為象寶。 皆由餘福有是威神。 二中洲者。 正理論云。 瞻部洲邊二中洲者。 一名遮末羅。 此云貓牛。 多羅剎婆居。 二名筏羅遮末羅。 此云勝貓牛。 亦有人住身形卑陋仁王經云。 南閻浮提大國十六。 中國五百。 小國十千(然四大洲同一日月。 晝夜增減並有短長。 准起世經。 四時有異。 南溯增勝。 東西少別。 北溯無異。 不寒不熱節候調和也)東毘提河洲者。 此云勝身。 舊云弗婆提訛也。 起世經云。 東弗婆提有一大樹。 名迦曇婆。 其本縱廣有七由旬。 入地二十一由旬高百由旬。 枝葉垂覆五十由旬。 俱舍論云。 三邊各有二千踰繕那。 東邊三百五十踰繕那。 地形如半月人面亦然。 持中品五戒則生其中。 身長八肘。 計一丈四尺四寸。 壽命二百五十歲釋迦如來諸聖弟子。 至彼洲中說法化利。 有修行者亦得果證。 二中洲者。 一名提訶此云勝。 二名毘提訶此云勝身。 皆有人住身形卑陋。 西瞿陀尼洲者。 起世經云。 此云牛施。 有一大樹名鎮頭迦。 其本縱廣有七由旬。 入地二十一由旬高百由旬。 枝葉垂覆五十由旬。 下有石牛高一由旬。 故立名也。 俱舍云。 西牛貨洲周圓無缺。 人面亦然。 徑二千五百踰繕那。 周圍三倍。 持上品五戒則生其中。 身長十六肘。 計二丈八尺八寸。 壽命五百歲。 釋迦如來諸聖弟子。 至彼洲中說法化利。 有修行者亦得果證二中洲者。 一云舍摑此云諂。 二云嗢怛羅縵怛里拏此云上儀。 皆有人住身形卑陋。 北俱盧洲者。 起世經云。 鬱怛羅究溜此云高上。 地形畟方。 四面各有二千踰繕那。 人面亦方。 持上品五戒十善修無我觀則生其中。 身長三十二肘。 計長五丈七尺六寸。 定壽千歲。 起世經云。 有香樹衣樹取香取衣枝自垂下。 衣食共用人無親疏。 男女愛染共至樹下。 若是所親樹枝如本。 若非親者樹為低枝。 即為彼人出百千敷具。 隨意所為歡娛受樂。 大小便利地自開合。 彼若命終必生欲天。 輿屍道中無悲哭者。 鳥名高逝從山飛來。 銜死人髮遠置洲渚。 於餘三洲最上高勝名鬱單越。 二中洲者。 一炬柆婆此云勝邊。 二憍柆婆此云有勝邊。 皆有人住身形卑陋。 如上洲等皆是人及鬼畜等所住處。 如是一須彌一日月一四洲等為一數至一千。 是為小千世界。 又以小千為一數至千。 是為中千。 又以中千為一數至千。 是為三千大千世界。 是則盧舍那所居千葉蓮華一葉也。 一葉中有百億須彌百億日月百億四天下。 如是千葉中各各有三千大千世界。 是千箇三千大千世界中四州等。 皆是人趣等住處。 如是十方有無量世界海。 恐繁不述具說如別。 此大洲中。 增劫時出四種輪王。 減劫時佛出現。 次明五趣。 五趣者通於三界。 順正理云。 那落迦等下四趣全。 及天一分謂六欲天。 器及有情總名欲界。 如是欲界總有二十處。 地獄洲異分為二十。 八大地獄名地獄異。 及四大洲。 如是十二并六欲天傍生餓鬼。 處成二十。 若有情界。 從自在天至無間獄。 若器世界。 乃至風輪是欲界攝。 於三界中說有五趣。 唯於欲界有四趣全。 三界各有天趣一分。 云何為五體名是何。 謂前所說地獄傍生鬼及人天是為五趣。 善染無記有情無情及中有等皆是界性。 趣體唯攝無覆無記。 唯是有情而非中有。 辨五名者。 那落名人迦名為惡。 人多造惡蹎墜其中。 由是故名那落迦趣。 言傍生者舊云畜生。 彼趣多分身橫住故。 又類多故多愚癡故。 名曰傍生。 言餓鬼者。 謂餘生中歖盜他物習慳貪等。 又多怯劣。 其形瘦悴身心輕躁。 故名餓鬼。 人者。 多思慮故。 天者。 光明威德皆熾盛故。 下上界趣染善趣因。 染中差別由十惡業。 故正法念云。 上者地獄。 中者餓鬼。 下者畜生。 依此等文建立次第。 一明地獄趣。 寒勢二八大地獄頌。 地獄在何處 孰觀自心中二八大人惡 炎寒無信通烹爛似魚鳥 炮炙何年窮刀劍如雨滴 割臠幾許終人間三業過 冥路多苦聚莫放身口業 動招寒熱躬注。 地獄者。 順正理論云。 此瞻部洲下過二萬踰繕那。 有阿鼻旨。 深廣同前謂各二萬故。 彼底去此四萬踰繕那。 餘七地獄在無間上。 其七者何。 一極熱。 二炎熱。 三大叫。 四號叫。 五眾合。 六黑繩。 七等活。 八捺落迦增各十六。 謂四門外各有四增。 以非皆異名但標其定數。 寒捺落迦亦有八種。 一頞部陀。 二尼賴部陀。 三頞哳吒。 四曤曤婆。 五虎虎婆。 六嗢缽羅。 七缽特摩。 八摩訶缽特摩。 此中有情嚴寒所逼。 隨身聲瘡變立差別相名。 謂二三三如其次第。 此寒地獄。 在繞四洲輪圍山外極冥闇所。 多由謗賢聖招如是苦果。 有說。 此皆在熱地獄傍。 餘孤地獄或多二一各別業招。 或近江河山間曠野。 或在地下空中餘處。 無間大熱及炎熱三。 於中皆無獄卒防守。 大叫號叫及眾合三少有獄卒。 琰魔王使時時往來。 巡撿彼故。 其餘皆為獄卒防守。 有情無情異類獄卒防守。 治罰罪有情故。 一切地獄身形皆豎。 初同聖語後漸乖訛。 正法念經。 十六別處各有異名。 若造輕業即生別處。 具造重業生根本中。 此但略明八大地獄。 八熱地獄因果嗢陀南。 等活殺善人 黑繩加盜業眾合身三業 號殺盜見酒大叫五種業 炎熱由六種極熱由七惡 無間五逆罪壽命與身量 具說如經論注。 等活者。 正法念經云。 若殺善人若受戒人若善行人。 樂行多作普遍究竟。 斷命根已心不生悔墮等活地獄。 以四王天五百年為彼一晝夜。 乘此晝夜為月為年壽五百歲(取此晝夜。 三十晝夜為月。 十二月為年。 壽五百歲。 自下餘獄並是正法念經。 所乘晝夜准此)黑繩者。 若人殺生偷盜善人財物。 若受戒人若行善人樂行多作。 盜離本處心不生悔墮黑繩地獄。 以三十三天壽一千年為彼一晝夜。 乘此晝夜為月為年壽一千歲。 眾合者。 若人殺生偷盜邪行。 樂行多作普遍究竟。 若人邪行尊者之妻墮眾合地獄。 以夜摩天二千年為彼一晝夜。 乘此晝夜為月為年壽二千歲。 號叫者。 若人殺盜邪見飲酒樂行多作。 若以酒與眾僧若持戒人若禪定者。 心則濁亂墮號叫地獄。 以都史多天四千年為彼一晝夜。 乘此晝夜為月為年壽四千歲。 大叫者。 若殺盜邪行飲酒妄語樂行多作。 若王王等謂為正直。 二人諍對口不正說。 失財斷命墮大叫地獄。 以化樂天八千年為彼一晝夜。 乘此晝夜為月為年壽八千歲。 炎熱者。 若人堅重殺盜邪行飲酒妄語。 復有邪見樂行多作。 向他人說無施無捨善惡果報墮炎熱地獄。 以他化天壽萬六千年為彼一晝夜。 乘此晝夜為月為年壽命一萬六千歲極熱者。 若有殺盜邪行飲酒妄語邪見。 復於持戒淨行童子。 善比丘尼未曾犯戒。 令其退壞言無罪福墮大熱地獄。 壽命半中劫。 無間者。 若人重心。 殺母剎父出佛身血。 破和合僧殺阿羅漢。 墮阿鼻地獄。 若造一逆乃至五逆。 長百由旬乃至五百由旬。 受苦一倍乃至五倍。 壽一中劫。 二明餓鬼趣。 餓鬼趣頌。 慳心不散財 定感餓身來涕唾無自在 臨河炎火開前年可摘色 骨立面如灰令日寒枯樹 葉飛見者哀親親絕知問 獨泣長夜臺分少割甘者 居然脫此災注。 諸鬼住處者。 起世經云。 當閻浮洲南鐵圍山外。 有閻魔王宮殿住處。 縱廣正等六千由旬。 七寶所成。 圍苑行樹華果美妙眾鳥和鳴。 不善果故。 晝夜六時有赤融銅。 諸宮殿等盡變為鐵鉗。 張王口寫銅口中次第燋燃從下而出。 部領諸鬼治罪人等。 正理論云。 諸鬼本住琰魔王國。 從此展轉散趣餘方。 此贍部洲南邊直下。 深過五百由旬那量。 有琰魔(此云靜息)王都。 縱廣量亦爾。 鬼有三種。 謂無少多財。 三各分三故成九類。 大勢鬼者。 謂諸藥叉及羅剎娑恭畔荼等。 所受富樂與諸天同。 或依樹林或依靈廟。 或居山谷或處空宮。 諸鬼多分形豎而行。 於劫初時皆同聖語。 後隨處別種種乘訛。 鬼以人間一月為一日。 乘此月歲壽五百年。 正法念經云餓鬼世界住閻浮提下五百由旬。 長三萬六千由旬。 有三十六種一切餓鬼皆為慳嫉因緣所生。 以種種心造種種業。 為飢渴火焚燒其身。 人中十年為一晝夜壽五百歲。 此下不同略明八類(然前二經瑜伽正理有多差別。 此下唯依正法念經)餓鬼嗢陀南曰。 三十六種餓鬼等 皆由慳嫉因業生人間一月為一日 乘此月歲五百年針口慳嫉雇殺人 食吐夫婦惑妒食糞鬼慳惜施穢食 無食枉人囚斷食水鬼灰酒不行施 熾然奪財奉王臣欲色婬法不淨施 魔身邪法謂真諦注。 針口鬼者。 若人慳嫉。 以財雇人令行殺戮。 若夫令妻施沙門等。 其婦慳惜實有言無。 墮針口餓鬼中。 壽命如前。 食吐鬼者。 若有婦人。 誑有其夫自噉美食。 或有丈夫妻無異心。 便起妒意獨食美味。 墮食吐餓鬼中。 壽命如前。 食糞鬼者。 若人慳惜。 以不淨食施沙門等。 彼不知已而便食之。 墮食糞餓鬼中。 壽命如前。 無食鬼者。 若人慳嫉。 自恃強力枉誣良善。 繫之囹圄禁人糧食。 令其致死不生悔恨。 墮無食餓鬼中。 壽命如前。 食水鬼者。 若人沽酒。 加水灰汁以惑愚人。 不行布施不修福德。 不持禁戒作已不悔。 墮食水餓鬼中。 壽命如前。 熾然鬼者。 若人貪嫉。 枉奪人財破人城郭。 殺害人民抄掠得財。 奉王大臣轉增凶暴。 墮熾然餓鬼中。 壽命如前。 欲色鬼者。 若男若女行婬女法。 因此得財施非福田。 不淨心施。 墮欲色餓鬼中。 世人說云如意夜叉。 壽命如前魔身鬼者。 若行邪道說邪見法。 謂是真諦不信正法。 墮魔羅身餓鬼中。 若諸比丘行時食時。 為作妨礙惡聲惡夢。 壽命如前。 三明畜生趣。 傍生趣頌。 畜生何處出 本是愚癡人不辨黑與白 任情亦任身無信賢聖誡 寧知後世辛悠悠彼狂子 此是傍生因強弱互為食 枉冤向誰陳式微彼已者 莫放羝羊神注。 順正理論云。 傍生所止謂水陸空。 生類顯形無邊差別。 其身行相少豎多傍。 如水羅剎娑及緊捺落等。 雖傍生攝而形豎行。 本住海中後流五趣。 初同聖語後漸乖訛。 正法念經云。 觀諸畜生。 種類差別有三十四億。 隨心自在生於五道。 於五道中畜生種類其數最多。 種種相貌種種色類行食不同。 群飛各異。 憎愛違順伴行雙隻同生共遊。 然正法念及起世經正理瑜伽有多建立。 憎愛恐怖四生四食行水陸空。 因果寔繁難為備舉。 又難陀等雖是傍生。 然其威德勝諸天眾。 阿素洛者與諸天眾。 違諍交通多諂曲故。 或天鬼畜三趣中收。 然正法念。 修羅有二鬼及畜生。 准論及經此分三種。 雜類傍生龍修羅等。 於初雜類。 依正法念經略明七類。 傍生嗢陀南。 傍生一趣類極多 水陸空生形無邊怨對邪法邪論議 蚖蛇烏鴟互殺害相隨愛心施結契 必生鴛鴦鴿鳥等怖畏強賊破聚落 後生獐鹿多怖中化生養蠶及殺蟲 外道火祀生化生濕殺諸水蟲龜等 邪見殺蟲祭天等三毒未斷得世通 起瞋破國生卵生染心和合牛馬等 邪見非禮生胎畜如是等類壽無定 多分傍行故名之注。 怨對者。 若人邪見。 習學邪法互相諍論。 後生怨對畜生中還相殺害。 所謂蚖蛇黃鼬馬。 及水牛烏角鴟等。 此類極多壽量無定。 相隨者。 若人為生死故。 行布施時尋共發願。 於當來世常為夫妻。 後生命命鴛鴦鴿鳥多樂愛欲。 此類極多壽量無定。 怖畏者。 若人喜作強賊。 擊鼓吹貝破壞聚落。 作大音聲如諸恐怖。 生獐鹿中心常恐怖。 此類極多壽量無定。 化生者。 若人養蠶殺繭蒸煮水漬。 生無量火髻蟲。 有諸外道。 取以水燒祀天求福。 生化生畜生中。 種種異類。 此等極多壽量無定。 濕生者。 若人邪見。 殺害龜鱉魚蟹蚌蛤池中細蟲酢中細蟲。 或邪見事天殺蟲祭祀。 生濕生畜生中。 此類極多壽量無定。 卵生因者。 若人未斷貪欲瞋癡。 修學禪定得世俗通。 有因緣故起瞋恚心破壞國土。 生卵生飛鳥雕鷲等中。 此類極多壽量無定。 胎生者。 若有眾生以愛欲心。 和合牛馬令其交會。 或令他人邪見非禮。 生胎生畜生中。 此類極多壽量不定。 次明龍趣(亦是傍生趣攝)。 瞋火感龍趣 嚴顏不可遇熱沙身上雨 唼蟲鱗下聚皮膚幾銷脫 毒氣數為霧修羅挽索來 金鳥搏翅附閻浮行不善 非法作禍屢人道若無惡 善龍泉下注割身猶可忍 何況罵聲句可畏一瞋報 長時不免懼注。 起世經云。 龍及金翅鳥各有四生。 謂卵胎濕化。 大海水下有娑伽羅龍王宮。 縱廣八萬由旬七寶所成。 園苑泉池眾鳥和鳴。 佉低羅山(此云持雙)內海。 有難陀憂波難陀二大龍宮。 大海之北。 為諸龍王及金翅鳥生一大樹。 名曰居吒奢摩離(此云鹿聚)其樹根本周七由旬。 入地二十一由旬。 高百由旬。 遍覆五十由旬。 其樹東面有卵生龍及卵生金翅鳥宮。 南面有胎生龍及胎生金翅鳥宮。 西面有濕生龍及濕生金翅鳥宮。 北面有化生龍及化生金翅鳥宮。 此等諸宮。 並皆縱廣六百由旬眾寶莊嚴。 正法念經云。 若多瞋癡生大海中深萬由旬龍所住城。 名曰戲樂。 縱廣正等三千由旬。 龍王滿中。 一者法行。 二者非法行。 一護世界二壞世間。 法行龍王住處宮殿不雨熱沙。 謂於前世受外道戒。 行於布施而不清淨。 以瞋恚心願生龍中。 憶念福德隨順法行無熱沙苦。 然其頂上有龍蛇頭。 其名曰七頭龍王象面龍王和修吉龍王德叉迦龍王跋難陀龍王等。 以善心故依時行雨。 令諸世間五穀成就豐樂安隱。 不降災雹信佛法僧。 於四天下降澍甘雨。 非法龍王所住之處。 常雨熱沙焚燒宮殿及其眷屬。 磨滅復生。 其名曰惱亂龍王奮迅龍王黑色龍王多聲龍王。 若諸眾生不行善法。 不孝父母不敬沙門。 如是惡龍增長勢力。 於四天下起惡雲雨。 五穀不成能壞世間。 若閻浮提人隨順法行。 五十七億龍注於眾流。 此依彼經略明二類。 非法行龍王者。 若人以瞋恚心。 焚燒僧房聚落城邑。 生大海中受毒龍身。 迭共瞋惱吐毒相害。 命極長者壽一中劫。 法行龍王者。 若人受外道戒。 行不淨施持以揣食與惡戒者及諸賊人故生龍中。 憶往福德隨順法行。 命極長者壽一中劫。 四明阿修羅。 阿修羅頌。 諂曲憍心作布施 命終必至修羅道心貪甘露寇天帝 天帝誦經入蓮早日輪射眼放四光 見月時遊憂陀嵨不忍四王如雨劍 昇天還墜幾憂惱其身粗大踞山坐 心性不直愛顛倒壽命八千不願出 冥冥長夜徒生老注。 起世經云。 須彌山東過千由旬。 大海之下有鞞摩質多羅阿修羅王國土。 縱廣正等八萬由旬。 有一大樹名蘇質怛羅波吒羅。 其本周圍滿七由旬。 入地二十一由旬高百由旬。 枝葉陰覆五十由旬。 其宮皆是七寶合成。 園苑行樹眾鳥和鳴。 其次復有一切諸小修羅等宮。 正法念云。 天之怨敵名阿修羅。 略有二種。 一鬼道所攝。 二畜生所攝。 鬼道攝者。 魔身餓鬼有神通力。 畜生攝者。 住大海中羅□阿修羅王。 於欲界中化身大小隨意能作。 時阿修羅思觀天女。 雜色珠玉以為甲冑。 光明晃昱身如須彌。 珍寶光明青黃赤黑。 心大憍慢謂與天等。 若閻浮提。 不行正法不孝父母。 不敬沙門不依法行。 諸天勢力悉為減小。 若閻浮提修行正法。 孝養父母恭敬沙門。 一切諸天勢力增長時四天王即當修羅所住。 空中雨諸刀劍。 若天不出修羅欲昇。 日出千光映障其目不見天宮。 即舉右手以障日輪。 手出四光青黃赤黑。 閻浮提中邪見論師。 不識業果妄言豐儉。 又阿修羅行於海上見月。 常遊憂陀延山。 欲往昇天以手障月出四種光。 諸咒術師妄言豐儉。 或復修羅奮威縱怒震吼如雷。 諸國相師言天獸下。 妄言豐儉五穀貴賤。 或言王者災變吉凶。 或言兵起潔齋求福。 當知皆是閻浮提中行善不善能感於斯。 依正法念略明四地。 第一地者。 若婆羅門第一聰慧。 於四交道施諸病人。 見一佛塔惡人火燒救如來塔。 而由無信常愛鬥戰。 生羅□阿修羅中。 人間五百年為彼一晝夜壽五千歲(取此三十晝夜為一月。 十二月為一年。 壽五千歲。 下皆准知)第二地者。 若人作大施會。 供養外道不行淨施。 以種種食施於破戒雜行之人心無正思。 如是施已生陀摩□阿修羅中。 人間六百年為彼一晝夜壽六千歲。 第三地者。 若人因節會日種種博戲。 因此得財行不淨施。 以食施於破戒病人無心正思。 如是施已生華鬘阿修羅中。 人間七百年為彼一晝夜壽七千歲。 第四地者。 若人邪見不識業果。 見第一精進持戒人來。 從其求乞乃施一食而作是言。 汝下賤人有何福德。 生缽呴婆阿修羅中。 人間八百年為彼一晝夜壽八千歲。 五舉人趣。 人趣中有二種行。 謂十種善惡。 惡墮三途昇三天。 十惡頌。 三途因業是十惡 一業必為五種因數取云為動作咎 誰知來世多苦辛身三口四意根本 三毒蔓莚令人淪知過必改齊賢聖 善男善女恕為仁注。 地持論云。 殺生之罪能令眾生墮三惡道。 若生人中得二種果報。 一者短命。 二者多病。 如是十惡一一皆備五種果報。 一者殺生何故受地獄苦。 以其殺生苦眾生故。 所以身壞命終。 地獄眾苦皆來切己。 二者殺生何故出為畜生。 以殺生無有慈惻行乖人倫故。 地獄罪畢受畜生身。 三者殺生何故復為餓鬼。 以其殺生必緣慳心貪著滋味復為餓鬼。 四者殺生何故生人而得短壽。 以其殺生殘害物命故得短壽。 五者殺生何故兼得多病。 以殺生違適眾患競集故得多病當知殺生是大苦也。 又雜寶藏經云。 時有一鬼白目連言。 我常兩肩有眼胸有口鼻常無有頭。 何因緣故。 目連答言。 汝前世時恒作魁膾弟子。 若殺人時汝常有歡喜心。 以繩著髻挽之。 以是因緣故受如此罪。 此是惡行華報。 地獄苦果方在後世也。 復有一鬼白目連言。 我身常如塊肉無有手腳眼耳鼻等。 恒為蟲鳥所食罪苦難堪。 何因緣故爾。 答言。 汝前世時常與他藥墮他兒胎。 是故受如此罪。 此是華報地獄苦果方在後身。 又緣其殺生貪害滋多。 以滋多故便無義讓而行劫盜。 今身偷盜不與而取。 死即當墮鐵窟地獄於遐劫中受諸苦惱。 受苦既畢墮畜生中。 身常負重驅蹙捶打無有餘息。 所食之味唯以水草。 處此之中無量生死。 以本因緣。 若遇微善。 劣復人身恒為僕隸。 驅策走使不得自在償債未畢不得聞法緣此受苦輪迴無窮。 當知此苦皆緣偷盜。 今身隱蔽光明。 不以光明供養三寶。 反取三寶光明以用自燃。 死即當墮黑耳黑繩黑闇地獄於遐劫中受諸苦惱。 受苦已畢隨蟣虱中不耐光明。 在此之中無量生死。 以本因緣若遇微善劣復人身。 形容黶黑垢膩不淨。 臭處穢惡人所厭遠雙眼盲瞎不睹天地。 當知隱蔽光明亦緣偷盜故。 故地持經云。 劫盜之罪亦令眾生墮三惡道。 若生人中得二種果報。 一者貧窮。 二者共財不得自在。 劫盜何故墮於地獄。 以其劫盜剝奪偷竊人財苦眾生故。 身死即入寒冰地獄備受諸苦。 劫盜何故出為畜生。 以其不行人道故。 受畜生報身常負重以肉供人償其宿債。 何故復墮餓鬼。 緣以慳貪便行劫盜。 是以畜生罪畢復為餓鬼。 何故為人貧窮。 緣其劫奪使物空乏所以貧窮。 何故共財不得自在。 緣其劫盜偷奪沒官若有財錢則為五家所共不得自在。 當知劫盜二大苦也。 又雜寶藏經說。 時有一鬼白目連言。 大德我腹極大如甕。 咽喉手足甚細如針不得飲食。 何因緣故受如此苦。 目連答言。 汝前世時作聚落主。 自恃豪貴飲酒縱橫輕欺餘人。 奪其飲食飢困眾生。 由是因緣受如此罪。 此是華報。 地獄苦果方在後也。 復有一鬼白目連言。 常有二熱鐵輪。 在兩腋下轉身體燋爛。 何因緣故爾。 目連答言。 汝前世時與眾僧作餅。 盜取二番挾兩腋底。 是故受如此罪。 此是華報。 後方受地獄苦果。 又緣以盜故心不貞正恣情婬姪。 今身婬姪現世凶危常自驚恐。 或為夫主邊人所知。 臨時得殃刀杖加刑。 手足分離乃至失命。 死入地獄臥之鐵床或抱銅柱。 獄鬼燃火以燒其身。 地獄罪畢當受畜生。 雞鴨鳧雀犬豕飛蛾。 如是無量生死。 於遐劫中受諸苦惱。 受苦既畢。 以本因緣若遇微善劣復人身。 閨門婬亂妻妾不貞。 若有寵愛為人所奪。 常懷恐怖多危少安。 當知危苦皆緣邪婬生也。 故地持論云。 邪婬之罪亦令眾生墮三惡道。 若生人中得二種果報。 一者婦不貞潔。 二者不得隨意眷屬。 邪婬何故墮於地獄。 以其邪婬干犯非分侵物為苦。 所以命終受地獄苦。 何故邪婬出為畜生。 以其邪婬不順人理。 所以出獄受畜生身。 何故邪婬復為餓鬼。 以其婬姪皆同慳愛慳愛罪故復為餓鬼。 何故邪婬婦不貞潔。 緣犯他妻故所得婦常不貞正。 何故邪婬不得隨意眷屬。 以其邪婬奪人所寵故。 其眷屬不得隨意。 所以復為人之所奪。 當知邪婬三大苦也。 如雜寶藏經說。 昔有一鬼白目連言。 我以物自蒙籠頭。 亦常畏人來殺我。 心常怖懼不可堪忍。 何因緣故爾。 答言。 汝前世時。 婬犯外色常畏人見。 或畏其夫主捉縛打殺。 或畏官法戮之都巿常懷恐怖。 恐怖相續故受如此罪。 此是惡行華報。 後方受地獄苦果。 又緣其邪婬故發言皆妄。 今身若妄苦惱眾生。 死則當墮啼哭地獄於遐劫中受諸苦惱。 受苦既畢墮餓鬼中。 在此苦惱無量生死。 以本因緣若遇微善劣復人身。 多諸疾病尪羸虛弱頓乏楚痛。 自嬰苦毒人不愛念。 當知此苦皆緣妄語生也。 故地持論云。 妄語之罪亦令眾生墮三惡道。 若生人中得二種果報。 一者多被誹謗。 二者為人所誑。 何故妄語墮於地獄。 緣其妄語不實使人虛爾生苦是以身死受地獄苦。 何故妄語出為畜生。 以其欺妄乖人誠信。 所以出獄受畜生報。 何故妄語復為餓鬼。 緣其妄語皆同慳欺。 慳欺罪故復為餓鬼何故為人多被誹謗。 以其妄語不誠實故何故妄語為人所誑。 以其妄語欺誑人故。 當知妄語四大苦也。 又緣其妄語使致兩舌。 今身言無慈愛。 讒謗毀辱惡口雜亂。 死即當墮拔舌糕銅犁耕地獄。 於遐劫中受諸苦惱。 受苦既畢墮畜生中噉食糞穢。 如鵜鶘鳥無有舌根。 在此之中無量生死以本因緣若遇微善劣復人身。 舌根不具口氣臭惡瘖啞謇澀。 齒不齊白滋歷疏少脫有善言人不信用。 當知讒亂皆緣兩舌生也。 故地持論云。 兩舌之罪亦令眾生墮三惡道。 若生人中得二種果報。 一者得弊惡眷屬。 二者得不和眷屬。 何故兩舌墮於地獄。 緣其兩舌離人親愛。 別離苦故受地獄苦。 何故兩舌出為畜生。 緣其兩舌鬥亂事同野干受畜生身。 何故兩舌復為餓鬼。 以其兩舌亦緣慳疾。 慳疾罪故復為餓鬼。 何故兩舌為人得弊惡眷屬。 緣以兩舌使人朋儔皆生惡故。 何故兩舌得不和眷屬。 緣以兩舌離人親好使不和合故。 當知兩舌五大苦也。 又緣其兩舌言輒粗惡。 今身緣以惡口故鬥亂殘害。 更相侵伐殺諸眾生。 死即當墮刀兵地獄於遐劫中受諸苦惱。 受苦既畢墮畜生中。 拔腳賣膀輪^6□喪髀。 於遐劫中受諸苦惱。 受苦既畢在此之中無量生死。 以本因緣若遇微善。 劣復人身四肢不具。 閹刖掠劓形體殘毀。 鬼神不衛人所輕棄。 當知殘害眾生皆緣惡口生也。 故地持論云。 惡口之罪亦令眾生墮三惡道。 若生人中得二種果報。 一者常聞惡音。 二者所可言說恒有諍訟。 何故惡口墮於地獄。 以所惡口皆欲害人人聞為苦。 所以命終受地獄苦。 何故惡口出為畜生。 以其惡口罵人以為畜生。 所以出獄即為畜生。 何故惡口復為餓鬼。 緣其慳吝干觸惡詈。 所以畜生苦畢復為餓鬼。 何故惡口為人常聞惡音。 以其發言粗鄙。 所聞常惡口。 何故惡口所可言說恒有諍訟。 以其惡口違逆眾德。 有所說言常致諍訟。 當知惡口六大苦也。 又緣其惡口言輒浮綺都無義益。 無義益故今身即生憍慢。 死即當墮束縛地獄於遐劫中受諸苦惱。 受苦既畢墮畜生中。 唯念水草不識父母恩養。 在此之中無量生死。 以本因緣若遇微善。 劣復人身生在邊地。 不知忠孝仁義不見三寶。 若在中國短陋傴僂人所陵蔑。 當知憍慢皆緣無義調戲不節生也。 故地持論云。 無義語罪亦令眾生墮三惡道。 若生人中得二種果報。 一者所有言語人不信受。 二者有所言說不能明了。 何故無義語墮於地獄。 語既非義事咸損彼。 所以命終受地獄苦。 何故無義語出為畜生。 緣語無義人倫理乖。 所以出地獄受畜生身。 何故無義語復為餓鬼。 語無義故慳惑所障。 因慳惑故復為餓鬼。 何故無義語罪出生為人有所言語人不信受。 緣語無義非可承受。 何故無義語有所言說不能明了。 語既無義皆緣暗昧。 暗昧報故不能明了。 當知無義語七大苦也。 又緣無義語故不能廉讓。 使貪欲無厭。 今身慳貪不布施。 死即當墮沸屎地獄於遐劫中受諸苦惱。 受苦既畢墮畜生餓鬼中。 無有衣食資仰於人。 所噉糞穢不與不得。 在此之中無量生死以本因緣若過微善。 劣復人身飢寒裸露困乏常無。 人既不與求亦不得。 縱有纖毫輒遇剝奪守苦無方亡身喪命。 當知不布施皆緣貪欲生也。 故地持論云。 貪欲之罪亦令眾生墮三惡道。 若生人中得二種果報。 一者多欲。 二者無有厭足。 何故貪欲墮於地獄。 緣其貪欲作動身口而苦於物。 所以身死受地獄苦。 何故貪欲出為畜生。 緣此貪欲動乖人倫。 是故出獄即為畜生。 是故貪欲復為餓鬼。 緣此貪欲得必貪惜。 貪惜罪故復為餓鬼。 何故貪欲而復多欲。 緣此貪欲所欲彌多。 何故貪欲無有厭足。 緣此貪欲貪求無厭。 當知貪欲八大苦也。 又緣貪欲不適意故。 則有憤怒而起瞋恚。 今身若多瞋恚者。 死即當墮泥犁地獄於歷劫中具受眾苦。 受苦既畢墮畜生中。 作毒蛇蚖蝮虎豹豺狼。 在此之中無量生死。 以本因緣若遇微善。 劣復人身復多瞋恚。 面貌醜惡人所憎惡。 非唯不與親友寶亦眼不喜見。 當知忿恚皆緣瞋惱生也。 故地持論云。 瞋恚之罪亦令眾生墮三惡道。 若生人中得二種果報。 一者常為一切求其長短。 二者常為眾人之所惱害。 何故瞋惱墮於地獄。 緣此瞋惱恚害苦惱故受地獄苦。 何故瞋惱出為畜生。 緣此瞋惱不能仁恕。 所以出獄受畜生身。 何故瞋惱復為餓鬼。 緣此瞋惱從慳心起。 慳心罪故復為餓鬼。 何故瞋惱常為一切求其長短。 緣此瞋惱不能含容故。 為一切求其長短。 何故瞋惱常為眾人之所惱害。 緣此瞋惱惱害於人人亦惱害。 當知瞋惱九大苦也。 又緣其瞋惱而懷邪僻不信正道。 今身邪見遮人聽法誦經。 自不□採。 死即當墮聾癡地獄於遐劫中受諸苦惱。 受苦既畢墮畜生中。 聞三寶四諦之聲不知是善。 殺害鞭打之聲不知是惡。 在此之中無量生死。 以本因緣若遇微善。 劣復人身生在人身。 聾瞽不聞石壁不異。 美言善響絕不覺知當知岨礙聽法皆緣邪見生也。 故地持論云。 邪見之罪亦令眾生墮三惡道。 若生人中得二種果報。 一者生邪見家。 二者其心諂曲。 何故邪見墮於地獄。 緣以邪見唯向邪道及以神俗。 謗佛法僧不崇三寶。 既不崇信斷人正路致令遭苦。 所以命終入阿鼻獄。 何故邪見復為畜生。 緣以邪見不識正理。 所以出獄受畜生報。 何故邪見復為餓鬼。 緣此邪見慳心慳著戾僻不捨。 不捨慳著復為餓鬼。 何故邪見生邪見家。 緣此邪見僻習纏心。 所以為人生邪見家。 何故邪見其心諂曲。 緣此邪見不中正故。 所以為人心常諂曲。 當知邪見十大苦也。 如是一一微細眾惡罪業無量無邊。 皆入地獄備受諸苦。 非可算數而知且略言耳。 若能反惡為善。 即是我師。 次明羝羊外道。 諸外道嗢陀南。 時大相應二建者 自在流出計尊貴自然內我執人量 遍嚴壽者數取趣識藏知者及見者 能所二執內外知怛梵人勝計常定 顯生二聲與非聲如是三十大外道 各各迷真如輪轉注。 大日經云復計有時者。 謂計一切天地好醜皆以時為因。 如彼偈言。 時來眾生熟。 時至則催促。 時能覺悟於人。 是故時為因。 更有人言。 雖一切人物非時所作。 然時是不變因。 是實有法細故不可見。 以花實等果故可知有時。 何以故見果知有因故。 此時法不壞故常。 亦以不觀時自性故。 而生如是妄計也。 經云地等變化者。 謂地水火風虛空。 各各有執為真實者。 或言地為萬物之因。 以一切眾生萬物依地得生故。 以不觀地之自性但從眾緣和合有故。 而生是見以為供養地者當得解脫。 次有計水能生萬物。 火風亦爾。 或計萬物從空而生。 謂空是真解脫因。 宜應供養承事。 皆應廣說。 經云瑜伽我者謂學定者。 計此內心相應之理以為真我。 常住不動真性湛然。 唯此是究竟道離於因果。 不觀心自性故。 如是見生以為真我。 但住此理即名解脫。 經云建立淨不建立無淨者。 是中有二種計。 前句謂有建立一切法者。 依此修行謂之為淨。 次句謂此建立非究竟法。 若無建立所謂無為乃名真我。 亦離前句所修之淨。 故云無淨也。 猶不觀我之自性有如是見生。 經云若自在天若流出及時者。 謂一類外道計。 自在天是常是自在者能生萬物。 如十二門論中難云。 若眾生是自在子者。 唯應以樂遮苦不應與苦。 亦應但供養自在則滅苦得樂。 而實不爾。 但自行苦樂因緣而自受報。 非自在天作。 又若自在作眾生者。 誰復作此自在。 若自在自作則不然。 如物不自作。 若更有作者則不名自在。 計流出者。 與建立大同。 建立如從心出一切法。 此中流出如從手功出一切法。 譬陶師子埏埴無間生種種差別形相。 次云時者。 與前外道宗計少異。 皆自在天種類也。 經云尊貴者。 此是那羅延天。 外道計。 此天湛然常住不動。 而有輔相造成萬物。 譬如人主無為而治有司受命行之。 以能造之主更無所尊貴者故名尊貴。 又此宗計。 尊貴者。 遍一切地水火風空處。 昔有論師。 欲伏彼宗計故往詣天祠。 於彼天像身上坐而飲食。 西方以飲食之殘為極不淨皆共忿怒。 論師言。 如所宗豈非遍一切處地水火風空界相。 答言如是。 論師言。 彼即地水火風我亦如是。 以之相入何所不可而忿怒耶。 彼眾默然不能加報。 亦猶不觀我之自性故生如是妄計。 經云自然者。 謂一類外道計。 一切法皆自然而有。 無造作之者。 如蓮華生色鮮潔誰之所染。 ^8□刺利端誰所削成。 故知諸法皆自爾也。 有師難云。 今目睹世人造作舟船室宅之類。 皆從眾緣而有。 非自然成。 云何自爾耶。 若謂雖有而未明了故須人功發之。 是亦不然。 既須人功發之。 即是從緣非自然有也。 大唐所有老莊之教立天自然道。 亦同此計。 經云內我者。 有計身中離心之外別有我性。 能運動此身作諸事業。 難者云。 若如是者我則無常。 何以故。 若法是因及從因生皆無常故。 若我無常則罪福果報皆悉斷滅。 如是等種種論議。 至挍量中廣明。 經云人量者。 謂計神我之量等於人身身小亦小身大亦大。 智度云。 有計神大小隨人身。 死壞時神亦前出。 即與此向。 然彼宗以我為常住自在之法。 今既隨身大小已是無常。 故知不然也。 經云遍嚴者。 謂計此神我能造諸法然世間尊勝遍嚴之事是我所為。 與自在天計小異。 如中論破自在云。 自在天何故不盡作樂人盡作苦人。 而有苦者樂者。 當知從愛憎生故不自在。 今遍嚴者。 既能造諸福樂而不能以樂遮苦。 何名遍嚴自在耶。 經云若壽者。 謂有外道計。 一切法乃至四大草木等皆有壽命也。 如草木伐已續生當知有命。 又彼夜則卷合。 當知亦有情識以睡眠故。 難者云。 若見斬伐還生以為有命。 則人斷一支不復增長豈無命耶。 如合昏木有眠則水流晝夜不息豈是常覺。 皆由不觀我之自性故。 生種種妄見也。 經云補特伽羅。 謂彼宗計有數取趣者。 皆是一我但隨事異名耳。 若有從今世趣於後世。 是則識神為常。 識神若常云何有死生。 死名此處滅生名彼處出。 故不得言神常。 若無常則無有我。 如佛法中犢子道人及說一切有者。 此兩部計有三世法。 若定有過去未來現在。 則同有數取趣者。 失佛三種法印。 西方諸菩薩。 作種種量破彼宗計也。 經云若識者。 謂有一類執。 此識遍一切處。 乃至地水火風虛空界識皆遍滿其中。 此亦不然。 若識神遍常應獨能見聞覺知。 而今要由根塵和合方有識生。 則汝識神為無所用。 又若識神遍五道中。 云何復有死生耶。 故知不爾也。 經云阿賴耶者。 是執持含藏義亦是室義。 此宗說有阿賴耶能持此身。 有所造作含藏萬像。 攝之則無所有。 舒之則滿世界。 不同佛法中第八識義也。 然世尊密意說如來藏為阿賴耶。 若佛法中人不觀自心實相。 分別執著亦同我見也。 經云知者見者。 謂有外道計。 身中有知者能知苦樂等事。 復有計能見者即是真我。 智度云。 目睹色名為見者。 五識知名為知者。 皆是我計隨事異名也。 難者云。 汝言能見是我而彼能聞能觸知者為是我不。 若皆是者六根境界互不相知。 一不可作六。 六不可作一。 若有非我者是亦同疑。 故知根塵和合有所知見無別我也。 經云能執所執。 謂有外道言。 身中離識心別有能執者。 則是真我。 能運動身口作諸事業。 或有說言。 能執者但是識心。 其所執境界乃名真我。 此我遍一切處。 然內外身受心法性。 皆從緣生無有自性。 是中所執能執執尚不可得。 何況我耶。 亦猶不觀我之性故作是說也。 經云內知外知者。 亦是知者別名。 分為二計。 有計內知為我。 謂身中別有內證者即是真我。 或以外知為我。 謂能知外塵境界者即是真我也。 經云社怛梵者。 云與知者外道宗計大同。 但部黨別異故特出之耳。 經云若摩奴闍者。 智度翻為人。 即是人執也。 具澤當言人生。 此是自在天外道部類。 計人即從人生故以為名。 唐三藏云意生非也。 末那是意。 今云末奴。 聲轉義別誤耳。 經云摩納婆者。 是毘紐天外道部類。 正翻應云勝我。 言我於身心中最為勝妙也。 彼常於心中觀我可一寸許。 智度亦云。 有計神在心中微細如芥子。 清淨名為淨色。 或如豆麥乃至一寸。 初受身時最在前受。 譬如像骨及其成身如像已莊。 唐三藏翻為儒童非也。 儒童梵云摩拏婆此云納。 義別誤耳。 經云常定生者。 彼外道計我是常住不可破壞。 自然常生無有更生。 故以為名。 經云聲者。 即是聲論外道。 若聲顯者計。 聲體本有。 待緣顯之體性常住。 若聲生者計。 聲本生待緣生之生已常住。 彼中復自分異計。 如餘處廣釋。 非聲者。 與前計有異。 彼計聲是遍常。 此宗悉撥為無墮在無善惡法。 亦無聲字處以此為實也。 楞伽經說百八部邪見。 瑜伽論說十六計。 智度說十六知見。 祕密漫荼羅十住心論卷第一(終) 发布时间:2025-06-25 15:35:27 来源:班超文学网 链接:https://www.banceo.com/article/167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