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祕密曼荼羅十住心論卷第六 内容: 他緣大乘住心第六粵有大士法樹號他緣乘。 越建爪而高昇。 超聲緣而廣運。 二空三性洗自執塵。 四量四攝濟他利行思惟陀那深細。 專注幻焰似心。 於是芥城竭而還滿。 巨石磷而復生。 三種練磨策初心之欲退。 四弘願行仰後身之勝果。 築等持城安唯識將。 征魔旬仗陣伐煩惱賊帥。 整八正軍士縛以同事繩。 走六通精騎殺以智慧劍。 對勞績以五等爵。 ^2□心王以四德都。 勝義勝義致太平之化。 廢詮談旨扇無事之風。 垂拱一真之臺無為法界之殿。 三大僧祇之庸於是稱帝。 四智法王之本無今得。 爾乃藏海息七轉之波。 蘊落斷六賊之害。 無分正智等真常函。 後得權悲遍諸趣類。 製三藏法令化三根有情。 造十善格式導六趣眾生。 言乘即三談識唯八。 五性有成否三身則常滅。 百億應化同泛六舟。 千葉牟尼等授三駕。 緣法界有情故他緣。 簡聲獨羊鹿故大名。 運自他乎圓性故曰乘。 此乃君子之行業菩薩之用心。 北宗大綱蓋如此乎。 然此乘有二種義。 謂淺略深祕是也。 以多名句說一義理此即淺略。 一一言名具無量義即是真言深祕。 初顯淺略次明深祕。 初淺略者。 大日尊告祕密主言。 復次祕密主大乘行。 發無緣乘心法無我性。 何以故。 如彼往昔如是修行者。 觀察蘊阿賴耶。 知自性如幻陽炎影響旋火輪乾闥婆城者。 釋曰。 即是明第二重觀法無我性也。 梵音莽缽羅。 是無義亦是他義。 所謂他緣乘者。 謂發平等大誓。 為法界眾生行菩薩道。 乃至諸一闡提及二乘未入正位者。 亦當以種種方便折伏攝受。 普令同入是乘。 約此無緣大悲故名他緣乘。 又無緣乘者。 至此僧祇始能觀察阿陀那深細之識。 解了三界唯心心外更無一法而可得者。 乘此無緣心。 而行大菩提道故名無緣乘也。 楞伽解深密等經瑜伽唯識等論所說。 八識三性三無性皆是此意也。 法相大乘以此為宗。 此則所謂菩薩乘也。 菩薩者梵云菩提薩埵。 略去二字故云菩薩。 唯識瑜伽皆明五位。 言五位者。 資糧加行通達修習究竟位等。 初資糧位者。 唯識論頌。 乃至未起識。 求住唯識性。 於二取隨眠。 由未能伏滅。 攝論云。 清淨增上力。 堅固心勝進。 名菩薩初修無數三大劫。 即從初發深固大菩提心。 乃至未起順決擇識。 求住唯識真勝義性。 齊此皆是資糧位攝。 大菩提心。 以善根力為自體以大願為緣。 不退屈為策發。 雖遇惡友不能破壞。 此位未能伏除識相。 即地前三十心皆是此位。 望菩提果求出生死此為自利。 故名資糧。 望涅槃果即為有情。 約利他故名解脫分。 此位菩薩依因善友作意資糧四勝力故。 於唯識義雖深信解。 而未能了能所取空。 多住外門修菩薩行。 二取隨眠未能伏滅令彼不起二取現行。 此位二障雖未伏除修勝行時有三退屈。 而能三事練磨其心。 一聞無上正等菩提廣大深遠。 心便退屈引他證已練。 二聞施等波羅蜜多甚難可修。 心便退屈省己增修練。 三聞諸佛圓滿轉依極難可證。 心便退屈引粗況妙練。 三賢位中。 初十住者。 習種性即發趣也。 行成不退故立住名。 依佛地經。 第二七日在忉利天妙勝殿說。 華嚴云。 爾時法慧菩薩承佛神力。 從菩薩無量方便三昧起說菩薩十住。 十方有千佛剎微塵數諸佛。 同名法慧而現前加被。 十方有十千佛剎微塵數菩薩。 同名法慧雲集作證(自下三賢位皆華嚴經文)十住心。 一發心住者有三。 一發心緣。 見佛法僧及苦眾生發菩提心。 二所求法。 謂求十力處非處等而發於心。 三所學法。 勤學十法。 欲令菩薩心轉增廣。 二治地住者有二。 一利他行。 於諸眾生發十種心。 謂利益心等。 二自利行。 勤學十法。 謂誦習多聞虛閑寂靜。 近善知識發言和悅。 欲令菩薩增長大悲。 三修行住者有二。 一治煩惱行。 以十種行觀一切法無常苦空無我等。 二治小乘行。 勤學十法。 謂觀察眾生界法界世界地等欲等。 欲令菩薩智慧明了。 四生貴住者有二。 一聖法中成就十法。 了知眾生國土世界業行果報生死涅槃。 二上求佛法應學十法。 了知三世一切佛法。 欲令增進於三世中心得平等。 五具足方便住者有二。 一利他行。 而起十心所修善根皆為救護一切眾生饒益安樂等。 二自利行。 勤學十法。 知眾生無邊等欲令其心轉復增勝無所染著。 六正心住者有二。 一決定信。 聞十種法心定不動。 讚佛毀佛讚法讚毀僧等。 二決定智。 勤學十法。 謂一切法無相無體等。 欲令其心得不退轉無生法忍。 七不退住者有二。 一不退行。 聞十種法堅固不退。 聞有佛無佛有法無法等。 二不退智。 勤學十法。 說一即多說多即一等。 欲令增進於一切法善能出離。 八童真住者有二。 一得勝行。 住十種業。 謂身語意行無失。 知眾生種種欲解界業等。 二緣淨土。 勤學十法。 謂知一切佛剎等。 欲令增進於一切法能得善巧。 九法王子住者有二。 一利眾生行。 善知十法。 謂善知諸眾生受生。 知煩惱現起等。 二求菩提行。 勤學十法。 謂法王處善巧法王軌度等。 欲令增進心無障礙。 十灌頂住者有三。 一度眾生。 成就十智。 開示調伏無數眾生等。 二得深法。 身及身業神通變現。 法王子等亦不能知。 三所知廣。 勤學十智。 欲令增進一切種智。 十行。 十行者長養性也。 修起名行。 厭有為故求菩提故。 悲愍有情故。 依修二諦伏中品障。 第二七日在炎魔天寶莊嚴殿說。 爾時功德林菩薩承佛神力。 從菩薩善思惟三昧起說菩薩十行。 十方有萬佛剎微塵數菩薩。 同名功德林雲集作證。 一歡喜行者。 修施有二。 一自生喜為大施主。 凡所有物悉能惠施。 二生他喜。 修此行時一切愛樂。 願以身肉充足一切不見自身施者。 令其永得安隱快樂。 二饒益行者。 修戒有二。 一自利行。 護持淨戒不著六塵。 假使那由他天諸魔女。 端正殊麗不能傾戒。 二利他行。 令未度者度解脫調伏等。 心常安住甚深智慧。 三無違逆行者。 修忍有二。 一自利。 常修忍法謙下恭敬。 假使那由他眾生。 言語毀辱器杖逼害心淨歡喜。 二利他此身空寂無我我所自他覺悟心不退轉。 四無屈撓行者。 精進有二。 一自利行。 第一精進斷煩惱故。 為知一切眾生諸根勝劣故。 二利他行。 設為眾生經微塵數劫受苦。 令彼眾生永脫諸苦乃至究意。 五離癡亂行者。 修定有二。 一離癡亂成就正念。 死此生彼入胎出胎心無癡亂。 二悟深法。 聞恐怖聲悅意聲等而不能壞。 知諸三昧同一體性。 於一切智得不退轉。 六善現行者。 修慧有二。 一順空行。 三業清淨無虛妄故。 無相甚深住於真實。 二隨有行。 念諸眾生常處癡闇。 若未調伏我當先作成就調伏必至菩提。 七無著行者。 修方便有二。 一無取著。 於念念中入僧祇界。 見佛聞法皆無所著。 二利諸有情。 觀一切法如幻諸佛如影菩薩行如夢說法如響。 自利利他清淨滿足。 八難得行者。 修願有二。 一利他行。 譬如船師不住此岸彼岸中流。 而能運度從此至彼。 菩薩亦爾。 二不求報。 不求一縷一毫及以一字讚美之言。 為安隱彼至菩提故。 九善法行者。 修力有二。 一無礙力。 得四無礙解假使那由他眾生。 各別所問皆為酬對令除疑惑。 二示導力。 成就十種身等為眾生作清涼池。 能盡一切佛法源故。 十真實行者。 修智有二。 一十力智。 成就第一誠諦之語。 知眾生是處非處智等。 二現神力。 念念遍遊十方世界。 示現如來自在神力。 有親近者歡喜清淨。 十迴向。 十迴向者。 不可壞性十金剛也。 迴己所修有趣向故。 迴施眾生菩提涅槃不可壞性。 第二七日在都史天一切妙寶所莊嚴殿說。 爾時金剛幢菩薩承佛神力。 從菩薩智慧光明三昧起說菩薩十迴向。 十方有十萬佛剎微塵數諸佛。 同名金剛幢現前加被。 有百萬佛剎微塵數菩薩。 同名金剛幢雲集作證。 一救護一切眾生離眾生相迴向者。 此菩薩所修六度四無量心。 為一切眾生作燈作炬破無明闇。 此文有三。 一迴施眾生。 二迴向菩提。 三迴向一切法真實性。 二不壞迴向者。 此菩薩於佛法僧得不壞信。 於三乘等心轉增長。 念念見佛以阿僧祇供具供養諸佛。 文三如前。 以此善根。 為欲度脫一切眾生得清淨智證寂滅性等。 三一切佛迴向者。 此菩薩隨順修學去來現在諸佛迴向之道。 見一切色乃至觸法若美若惡不生愛憎。 文三如前。 以此善根授眾生。 安住金剛菩提心住於實際。 四至一切處迴向者。 此菩薩修習善根。 願如實際無處不至。 去來現劫佛成正覺。 願以不可說香雲摩尼供養等。 文三如前。 以此善根普攝眾生入如來智充遍法界。 五無盡功德藏迴向者。 此菩薩普行諸清淨業。 入不可思議自在三昧。 善巧方便能作佛事。 放佛光明普照世界。 文三如前。 以己善根及眾生界。 趣薩婆若遍入法界耳。 六隨順堅固一切善根迴向者。 此菩薩或為帝王不刑不罰。 以四攝法攝諸眾生。 七寶妻子手足支分歡喜盡施。 文三如前。 以彼善根願諸眾生入智慧海安住實際等。 七隨順一切眾生迴向者。 此菩薩隨所積集一切善根入無量三昧。 以智慧觀察一切眾生心行差別咸令清淨。 文三如前。 以此善根願一切眾生住無上智平等清淨。 八真實相迴向者。 此菩薩正念明了其心堅住。 得智慧明為善知識之所攝受。 如來慧日明照其心永滅癡冥。 文三如前。 以此善根盡眾生界成等正覺周遍法界。 九無著無縛解脫迴向者。 此菩薩於一切善根心生尊重。 修習普賢菩薩行願。 得佛灌頂於一念中入方便地。 文三如前。 以此善根開悟眾生。 得大智慧住佛境界。 十等法界無量迴向者。 此菩薩以離垢繒而繫其頂住法師位廣行法施。 為諸眾生作調御師示一切智道。 文三如前。 修如是行普為眾生成一切智充滿法界。 二明加行位。 加行位者。 第十迴向末也。 論云。 現前立少物。 謂是唯識性。 以有所得故。 非實住唯識。 菩薩先於初無數劫。 善修福德智慧資糧為入見道住唯識性。 復修加行伏除二取。 謂暖頂忍世第一法。 此四總名順決擇分。 謂見道中彼無漏故名為真實。 此暖等四順趣彼分名順決擇分。 前順解脫既初發心求究竟果故遠。 此順決擇鄰近見道故近。 暖等四法依四尋思四如實智初後位立。 四尋思者。 名義自性差別假有實無。 如實遍知此四離識及識非有名如實智。 如是暖頂依能取識觀所取空。 下忍起時印境空相。 中忍轉位於能取識如境是空順樂忍可。 上忍起位印能取空。 世第一法雙印空相。 皆帶相故未能證實。 故說菩薩此四位中。 猶於現前安立小物。 謂是唯識真勝義性。 以彼空有二相未除。 帶相觀心有所得故。 非實安住真唯識理。 依如是義厚嚴經云。 菩薩於定位。 觀影唯是心。 義想既滅除。 審觀唯自相。 如是住內心。 知所取非有。 次能取亦無。 後觸無所得。 此加行位。 唯能伏除全未能滅。 於安立諦非安立諦俱學觀察。 為引當來二種見故。 非安立諦是正所觀。 非如二乘唯觀安立。 菩薩起此暖等善根。 雖方便時通諸靜慮。 而依第四方得成滿。 託最勝依入見道故。 唯依欲界善趣身起。 餘慧厭心非殊勝故。 故顯揚云。 極慼非惡趣。 極欣非上二。 唯欲界人天。 佛出世現觀(自下依唯識論文)暖善根者。 依明得定發下尋思。 觀無所取立。 為暖位。 謂此位中創觀所取名等四法皆自心變。 假施設有實不可得。 頂善根者。 依明增定發上尋思。 觀無所取立為頂位。 謂此位中重觀所取名等四法皆自心變。 假施設有實不可得。 忍善根者。 依印順定發下如實智。 於無所取決定印持。 無能取中亦順樂忍。 既無實境離能取識。 寧有實識離所取境。 世第一善根者。 依無間定發上如實智。 印二取空立世第一法。 謂前上忍唯印能取空。 今世第一法二空雙印。 起真見故初阿僧祇劫滿。 三明通達位。 通達位者。 謂聖種性見道位也。 論云。 若時於所緣。 智都無所得。 爾時住唯識。 離二取相故。 若時菩薩於所緣境。 無分別智都無所得。 不取種種戲論相故。 智與真如平等平等俱離能取所取相故。 有釋此智相見俱無。 有釋此智相見俱有。 有釋此智見有相無。 說無相取不取相故。 此正義也。 加行無間此智生時。 體會真如名通達位。 初照理故亦名見道。 此有二種。 一真見道。 謂即所說無分別智。 實證二空所顯真理。 實斷二障分別隨眠。 雖多剎那事方究竟。 即一無間一解脫一勝進。 而相等故總說一心。 此復有二漸頓斷故。 二相見道。 此復有二。 一觀非安立諦有三品心。 二緣安立諦有十六心故。 前真見道證唯識性。 後相見道證唯識相。 二中初勝。 故頌偏說。 前真見道根本智攝。 後相見道後得智攝。 此二見道攝六現觀者。 謂思現觀信現觀。 戒現觀智諦現觀。 邊智諦現觀究竟現觀。 此真見道攝彼第四現觀小分。 此相見道攝彼第四第五小分。 初在賢位由思所成。 後是果收謂盡智等。 雖第二三與見俱起。 而非自性故不相攝。 菩薩得此二見道時。 生如來家住極喜地。 善達法界得諸平等。 常生諸佛大集會中。 於多百門已得自在。 自知不久證大菩提。 能盡未來利樂一切故。 第四修習位。 修習位者十地通名。 依持生長故說為地。 華嚴經云。 金剛藏言。 我不見有諸佛國土。 其中如來不說十地者。 唯識論云。 無得不思議。 是出世間智。 捨二粗重故。 便證得轉依。 菩薩從前見道起已。 為斷餘障證得轉依。 復數修習無分別智。 此智遠離所取能取故說無得。 妙用難測名不思議。 二取隨眠是世間本。 唯此能斷名出世間。 二障種子立粗重名。 令彼永滅故名為捨。 此能捨彼二粗重故。 便能證得廣大轉依。 由數修習無分別智斷本識中二障粗重故。 能轉捨依他起上遍計所執。 及能轉得依他起中圓成實性。 由轉煩惱得大涅槃。 轉所知障證無上覺。 云何證得二種轉依。 謂十地中修十勝行。 斷十重障證十真如。 二種轉依由斯證得。 轉依位別略有六種。 一損力益能轉謂初二位。 二通達轉謂通達位。 謂在見道。 三修習轉在十地行。 四果圓滿轉謂究竟位。 五下劣轉謂二乘位。 六廣大轉謂大乘位。 此中意說廣大轉依。 捨二粗重而證得故。 轉依義別略有四種。 一能轉道。 伏二障種謂永斷故。 二所轉依。 持種本識迷悟真如。 三所轉捨。 所斷二障所捨有無。 四所轉得。 所顯涅槃所生菩提。 此四義中取所轉得。 頌說證得轉依言故。 然初地至覺道成諸地不同皆此位攝。 列名辨相如下應知。 第二七日在他化自在天宮摩尼寶藏殿。 爾時金剛藏菩薩承佛神力。 從菩薩大智慧光明三昧起說菩薩十地。 爾時十方有十億佛剎微塵數諸佛同名金剛藏而現前加被。 有十億佛剎微塵數菩薩同名金剛藏雲集作證。 第一歎喜地者。 仁王經云。 若菩薩住百佛國中。 作閻浮提四天王修百法門。 二諦平等心化一切眾生。 華嚴經云。 佛子菩薩住歎喜地。 成就多歡喜多淨信多無惱害多無瞋恨。 念諸佛法念諸菩薩法。 念清淨波羅蜜念入一切如來智。 生佛境界中故。 入一切菩薩平等性中故。 遠離一切怖畏故。 皆生歡喜。 此菩薩已得遠離五怖畏故。 所謂不活畏惡名畏死畏惡道畏大眾威德畏。 已離我想不愛自身何況資財故。 不求他供給施一切眾生故遠離我見無我想故。 決定不離佛菩薩故。 世無等者況有勝故。 此即如次配五怖畏。 此菩薩大悲為首。 廣大志樂無能俎壞。 敬順尊重諸佛教法。 日夜修習善根無厭足故。 親近善知識故。 求多聞無厭足故。 求一切智地故。 求如來力無畏不共佛法故。 求諸波羅蜜助道法故。 乃至凡所有物倉庫七寶頭目手足皆無所惜。 為求諸佛廣大智慧。 是為大捨。 十度之中行檀波羅蜜。 四攝之中布施偏多。 餘非不修能力隨分。 多作閻浮提王。 諸所作業不離念佛法僧。 乃至不離念具足一切種一切智智。 唯識論云。 極喜地者。 初獲聖性具證二空。 能益自他生大喜故。 行施波羅蜜多。 此有三種。 謂財施無畏施法施斷異生性障。 謂二障中分別起者。 依彼種立異生性故。 二乘見道現在前時。 唯斷一種名得聖性。 菩薩見道現在前時。 具斷二種名得聖性。 二真見道現在前時。 彼二障種必不成就。 猶明與闇不俱起故。 此即通達。 何名修習。 住滿地中時既淹久。 理應進斷所應斷障。 不爾三時道應無別。 故說菩薩得現觀已復於十地修道位中。 唯修永滅所知障道。 留煩惱障助願受生。 非如二乘速趣圓寂。 故修道位不斷煩惱。 將成佛時方頓斷故。 證遍行真如。 謂此真如二空所顯。 無有一法而不在故。 華嚴經云。 此地菩薩勤加精進。 於一念頃證百三摩地。 以淨天眼見諸佛國。 二見百如來。 三動百世界。 身亦能往彼佛世界放大光明。 四化為百類普令他見。 五成就百類所化有情。 六若欲留身得百劫住。 七見前後際百劫中事。 八知見能入百法明門。 九化作百身。 十身皆能現百菩薩眷屬。 若以菩薩殊勝願力自在示現過於是數。 乃至百千億劫不能數知。 第二離垢地者。 仁王經云。 若菩薩住千佛國中。 作忉利天王修千法門。 以十善道化一切眾生。 華嚴經云。 佛子菩薩摩訶薩。 欲入二地當起十種心。 所謂正直心柔軟心。 堪能心調伏心。 寂靜心純善心。 不雜心無顧戀心廣心大心。 得入第二離垢地。 此菩薩作是念。 十不善道是三惡趣因。 十善業道是人天乃至有頂處因。 上品十善。 修治清淨心廣無量故。 具足悲愍不捨眾生希求諸佛大智故。 乃至證十力四無畏故。 一切佛法皆得成就。 此菩薩於無量百千億那由他劫。 遠離慳嫉破戒垢故。 四攝法中愛語偏多。 十度之中修持戒波羅蜜多。 多作輪王。 唯識論云。 二離垢地。 具淨尸羅遠離能起微細毀犯煩惱垢故。 行戒波羅蜜多。 謂攝善法戒攝律儀戒饒益有情戒。 斷邪行障證最勝真如。 謂此真如具無邊德。 於一切法最為勝故。 准論。 應云於多千門已得自在。 華嚴經云。 於一剎那頃證千三摩地。 以淨天眼見諸佛國。 二見千如來。 三動千世界。 身亦能往彼佛世界放大光明。 四化為千類普令他見。 五成就千類所化有情。 六若欲留身得千劫住。 七見前後際千劫中事。 八知見能入千法明門。 九化作千身。 十身皆能現千菩薩眷屬。 然依仁王經。 二地菩薩為忉利天王。 若華嚴經作轉輪聖王。 二說不同具引如上。 第三發光地者。 仁王經云。 若菩薩住十萬佛國中。 作炎天王修十萬法門。 以四禪定化一切眾生。 華嚴經云。 佛子菩薩摩訶薩。 欲入第三發光地者當起十種深心。 所謂清淨心安住心。 厭捨心離貪心。 不退心堅固心。 明盛心勇猛心。 廣心大心。 以是十心得入第三地。 此菩薩於四禪四空次第隨順得無量神力。 能動大地。 一身為多身多身為一身。 或隱或顯石壁山障所往無礙。 猶若虛空六通具足。 此菩薩忍辱心柔和心。 諧順心悅美心。 不瞋心不動心等皆轉清淨。 於四攝中利行偏多。 十度之中忍辱波羅蜜偏多。 餘非不修隨力隨分。 多作三十三天王。 唯識論云。 三發光地者。 成就勝定大法總持。 能發無邊妙慧光故。 行忍辱波羅蜜多。 謂耐怨害忍安受苦忍諦察法忍。 斷闇鈍障證勝流真如。 謂此真如所流教法。 於餘教法極為勝故。 華嚴經云。 於一念頃證百千三摩地。 以淨天眼見諸佛國。 二見百千如來。 三動百千世界。 身亦能往彼佛世界放大光明。 四化為百千類普令他見。 五成就百千類所化有情。 六若欲留身得百千劫住。 七見前後際百千劫中事。 八知見能入百千法明門。 九化作百千身。 十身皆能現百千菩薩眷屬。 然依仁王經。 三地菩薩作夜摩天王。 若華嚴經作三十三天王第四焰慧地者。 仁王經云。 若菩薩住百億佛國中。 作兜率天王修百億法門。 行道品化一切眾生。 華嚴經云。 佛子菩薩摩訶薩。 欲入第四地者當修行十法明門。 所謂觀察眾生界法界。 世界虛空界識界。 欲界色界無色界。 廣大信解界大心信解界。 以此十法明門得入焰慧地。 此菩薩修行觀身受心法。 未生已生不善法令不生斷故。 未生已生善法令生不失故。 信進念定慧根力等。 念覺分擇法精進喜輕安定捨等覺分。 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等。 修禪定根力覺道。 於四攝法同事偏多。 十度之中精進波羅蜜偏多。 此地當作夜摩天王。 唯識論云。 四焰慧地安住最勝菩提分法。 燒煩惱薪慧焰增故。 行精進波羅蜜多。 謂被甲精進攝善精進利樂精進。 斷微細煩惱現行障。 第六識俱身見等攝。 最下品故不作意緣故。 遠隨現行故說名微細。 彼障四地菩提分法。 入四地時便能永斷。 初二三地行施戒修相同世間。 四地修得菩提分法方名出世。 故能永害二身見等。 第七識俱執我見等。 與無漏道性相違故。 八地以去方永不行。 證無攝受真如。 謂此真如無所繫屬。 非我執等所依取故。 華嚴經云。 於一念頃證百億三摩地。 乃至身皆能現百億菩薩眷屬。 仁王華嚴二說如上。 第五難勝地者。 仁王經云。 若菩薩住千億佛國中。 作化樂天王修千億法門。 二諦四諦八諦化一切眾生。 華嚴經云。 佛子菩薩摩訶薩。 欲入第五地當以十種平等清淨心趣入。 所謂於過去佛法平等。 未來佛法平等。 現在佛法平等。 戒平等心平等。 除見疑悔平等。 道非道智平等。 修行知見平等。 於一切菩提分法上上觀察平等。 教化眾生清淨心平等。 以此十種平等清淨心得入第五地。 此菩薩受如來護念故得不退轉心。 如實知此是苦聖諦集聖諦滅聖諦道聖諦。 善知世俗諦第一義諦。 此菩薩為利益眾生故。 世間伎藝靡不該習。 行四攝法。 十度之中禪波羅蜜偏多。 多作兜率天王。 唯識論云。 五極難勝地。 真俗兩智行相互違。 合令相應極難勝故。 行靜慮波羅蜜多。 謂安住靜慮引發靜慮辨事靜慮。 斷下乘般涅槃障。 令厭生死樂趣涅槃同下二乘厭苦欣滅。 彼障五地無差別道。 入五地時便能永斷。 證類無別真如。 謂此真如類無差別。 非如眼等類有異故。 華嚴經云。 於一念頃證千億三摩地。 以淨天眼見諸佛國。 二見千億如來。 三動千億世界。 身亦能往彼佛世界放大光明。 四化為千億類普令他見。 五成就千億類所化有情。 六若欲留身得千億劫住。 七見前後際千億劫中事。 八知見能入千億法明門。 九化作千億身。 十身皆能現千億菩薩眷屬。 教有二說具引如前。 第六現前地者。 仁王經云。 若菩薩住十萬億佛國中。 作他化自在天王修十萬億法門。 十二因緣智化一切眾生。 華嚴經云。 佛子菩薩摩訶薩。 欲入第六地當觀察十平等法。 所謂無相故平等。 無體故無生故無滅故。 本來清淨故無戲論故。 無取捨故寂靜故。 如幻夢影響等故有無不二故。 如是觀一切法自性清淨。 隨順無違得入現前地。 此菩薩以大悲為首觀世間生滅。 謂業為田識為種。 無明闇覆愛水為潤。 我慢溉灌見網增長生名色牙。 名色增長生五根。 諸根相對生觸。 乃至終沒為死。 如是十種順逆觀諸緣起修三脫門。 住此地中般若波羅蜜偏多。 多作善化天王。 唯識論云。 六現前地。 住緣起智引無分別最勝般若令現前故。 行般若波羅蜜多。 謂生空無分別慧。 法空無分別慧。 俱空無分別慧。 斷粗相現行障證無染淨真如。 謂此真如本性無染亦不可說後方淨故。 華嚴經云。 於一念頃證百千億三摩地。 以淨天眼見諸佛國。 二見百千億如來。 三動百千億世界。 身亦能往彼佛世界放大光明。 四化為百千億類普令他見。 五成就百千億類所化有情。 六若欲留身得百千億劫住。 七見前後際百千億劫中事。 八知見能入百千億法明門。 九化作百千億身。 十身皆能現百千億菩薩眷屬。 二文不同具引如上。 第七遠行地者。 仁王經云。 若菩薩住百萬億佛國中。 作初禪王修百萬億法門。 方便智願智化一切眾生。 華嚴經云。 佛子菩薩摩訶薩。 欲入第七地當修十種方便慧。 謂修空無相無願三昧等。 如是十種方便慧。 起殊勝行得入第七地。 從第六地來能入滅定。 今住此地能念念入念念起而不作證。 以大方便雖示現生死而恒住涅槃。 雖眷屬圍繞而常樂遠離。 雖以願力三界受生。 不為世法所染。 雖得佛境界。 而示現魔境界示同外道。 獲如實三昧智慧光明隨順修行。 一切二乘無有能及。 悉能乾竭一切眾生諸惑泥淹。 十度之中方便波羅蜜偏多。 多作自在天王。 唯識論云。 七遠行地。 至無相住功用後邊。 出過世間二乘道故。 行方便善巧波羅蜜多。 謂迴向方便善巧。 拔濟方便善巧。 斷細相現行障。 彼障七地妙無相道。 入七地時便能永斷。 由斯七地說斷二愚及彼粗重。 一細相現行愚。 即是此中執有生者。 猶取流轉細生相故。 二純作意勤求無相愚。 即是此中執有滅者。 尚取還滅細滅相故。 純於無相作意勤求。 未能空中起有勝行。 證法無別真如。 謂此真如雖多教法種種安立。 而無畏故。 華嚴經云。 於一念頃證百千億那由他三摩地。 以淨天眼見諸佛。 乃至身皆能現百千億那由他菩薩眷屬。 教有二說具引如前。 第八不動地者。 仁王經云。 若菩薩住百萬微塵數佛國中。 作二禪梵王修百萬微塵數法門。 雙照方便神通智化一切眾生。 華嚴經云。 佛子菩薩摩訶薩。 離一切心意識分別。 入一切法如虛空性名無生法忍。 成就此忍得入不動地。 此菩薩摩訶薩。 菩薩心佛心菩提心涅槃心尚不現起。 況復起於世間之心。 此菩薩本願故。 諸佛世尊現其前言。 善哉善哉善男子。 此忍第一順諸佛法。 然我等所有十力四無畏十八不共諸佛之法汝今未得。 為欲成就勤加精進。 勿復放捨住此忍門。 乃至第七勸已。 於一念頃所生智業。 若不可說三千大千世界。 隨眾生身信解差別。 普於其中示現受生教化成就。 十度之中願波羅蜜偏多。 多作大梵天王王千世界。 唯識論云。 八不動地。 無分別智任運相續相用煩惱不能動故。 行願波羅蜜多。 謂求菩提願利樂他願。 斷無相中作加行障。 令無相觀不任運起。 前之五地。 有相觀多無相觀小。 於第六地。 有相觀小無相觀多。 第七地中。 純無相觀雖恒相續而有加行。 由無相中有加行故。 未能任運現相及土。 如是加行障八地中無功用道故。 若得入第八地時便能永斷。 彼永斷故得二自在。 八地已上純無漏道任運起故。 三界煩惱永不現行。 第七識中細所知障猶可現起。 生空智果不違彼故。 證不增減真如。 謂此真如離增減執。 不隨淨染有增減故。 即此亦名相土自在所依真如。 謂若證得此真如已。 現相現土俱自在故。 華嚴經云。 一剎那頃證百萬三千世界微塵數三摩地。 乃至菩薩眷屬。 二經不同具引如上。 第九善慧地者。 仁王經云。 若菩薩住百萬億阿僧祇微塵數佛國中。 作三禪大梵王修百萬億阿僧祇微塵數法門。 四無礙智化一切眾生。 華嚴經云。 佛子菩薩摩訶薩。 欲具廣大神通入差別世界。 修力無畏不共法。 隨諸佛轉法輪不捨大悲本願力。 得入第九善慧地。 此地作大法師具法師行。 善能守護如來法藏。 以無量善巧智起四無礙解。 用菩薩言辭而演說法。 此菩薩起四無礙無暫捨離。 何等為四。 謂法義詞樂說無礙智。 法知諸法自相。 義知諸法別相。 詞知無錯謬。 樂說無斷盡。 假使不可說世界所有眾生。 一剎那間令皆以無量言音而興問難各各不同。 菩薩於一念頃悉能領受。 仍以一音普為解釋。 各隨心樂令得歡喜。 十度之中力波羅蜜最勝。 多作二千世界主大梵王。 唯識論云。 九善慧地成就微妙四無礙解。 能遍十方善說法故。 行力波羅蜜。 謂思擇力修習力。 斷利他中不欲行障。 令於利樂有情界事中不欲勤行樂修己利。 彼障九地四無礙解。 入九地時便能永斷。 證智自在所依真如。 謂若證得此真如已。 於無礙解得自在故。 華嚴經云。 於一念頃證百萬阿僧祇國土微塵數三摩地。 以淨天眼見諸佛國。 二見百萬阿僧祇國土微塵數如來。 乃至示現百萬阿僧祇國土微塵數菩薩以為眷屬。 若以菩薩殊勝願力。 自在示現過於此數。 乃至百千億那由他劫不能數知。 教有二說具引如前。 第十法雲地者。 仁王經云。 若菩薩住不可說不可說佛國中。 作第四禪天王三界主。 修不可說不可說法門。 得理盡三昧同佛行處。 盡三界源教化一切眾生。 華嚴經云。 佛子從初地乃至第九地。 以如是無量智慧觀察已。 善思惟修習觀察。 善滿足白法集無邊助道法。 增長大福德智慧。 廣行大悲知世界差別。 入眾生界稠林。 入如來所行處。 證隨順如來寂滅行。 常觀察如來力無畏不共佛法。 名為得一切種一切智智受職位。 乃至佛子。 此地菩薩以自願力起大悲雲。 震大法雷通明無畏以為電光。 福德智慧而為密雲。 現種種身周旋往反。 於一念頃普遍十方百千億那由他世界微塵國土演說大法。 摧伏魔怨復過此數。 於微塵國土隨諸眾生心之所樂。 □甘露雨滅除一切眾惑塵焰。 是故此地名為法雲。 乃至此地多作摩醯首羅天王。 於法自在能受眾生聲聞獨覺一切菩薩波羅蜜行。 於法界中所有問難無能屈者。 布施愛語利行同事所作諸業。 皆不離念佛法僧。 乃至不離念具足一切種一切智智。 唯識論云。 十法雲地。 大法智雲含眾德水。 蔽如空粗重充滿法身故。 修智波羅蜜多。 謂受用法樂智成就有情智。 斷於諸法中未得自在障。 謂所知障中俱生一分。 令於諸法不得自在。 彼障十地大法智雲及所含藏所起事業。 入十地時便能永斷。 由斯十地說斷二愚及彼粗重。 一大神通愚。 即是此中障所起事業者。 二悟入微細祕密愚。 即是此中障大法智雲及所含藏者。 此地於法雖得自在。 而有餘障未名最極。 證業自在等所依真如。 謂若證得此真如已。 普於一切神通作業總持定門皆自在故。 華嚴經云。 菩薩復作是念。 我於一切眾生為首為勝。 若勤加精進。 於一念頃得十不可說百千億那由他佛剎微塵數三昧。 乃至示現爾所微塵數菩薩以為眷屬。 若以菩薩殊勝願力。 自在示現過於此數。 若修行若莊嚴。 若信解若所作。 若身若語若光明。 若諸根若神變。 若音聲若行處。 乃至百千億那由他劫不能數知。 五究竟位。 究竟位者。 十地經云。 有妙淨土出過三界。 十地菩薩當生其中。 瓔珞經云。 三僧祇滿十地菩薩。 於四禪上大自在宮。 百劫修相好。 千劫學威儀萬劫學變化。 將成正覺昇蓮座等。 華嚴經云。 佛子菩薩摩訶薩。 入受職地即得百萬阿僧祇三昧皆現在前。 其最後三昧名受一切智勝職位。 此三昧現前時。 有大寶蓮華忽然出生。 其華廣大量等百萬三千大千世界。 以眾妙寶間錯莊嚴。 超過一切世間境界。 出世善根之所生起。 恒放光明普照法界。 非諸天處之所能有。 毘琉璃摩尼寶為莖。 栴檀王為臺馬瑙為鬚。 閻浮檀金為葉眾寶為藏。 寶網彌覆。 十三千大千世界微塵數蓮華以為眷屬。 爾時菩薩坐此華座。 身相大小正相稱可。 無量菩薩以為眷屬。 各坐餘華周匝圍遶。 一一各得百萬三昧。 向大菩薩一心瞻仰。 佛子。 此大菩薩并其眷屬坐華座時。 所有光明及以言音。 普皆充滿十方法界。 一切世界咸悉震動。 惡趣休息國土嚴淨。 同行菩薩靡不來集。 佛子此菩薩坐華座時。 於兩足下放光普照十方諸大地獄。 兩膝輪放光普照十方諸畜生趣。 於齊中放光普照十方閻羅王界。 從左右脅放光普照十方人趣。 皆滅眾苦。 從兩手中放光普照十方一切諸天阿修羅。 從兩肩上放光普照十方一切聲聞。 從其項背放光普照十方辟支佛身。 從其面門放光普照十方初始發心乃至九地諸菩薩。 從兩眉間放光普照十方受職菩薩。 從其頂上放百萬阿僧祇三千大千世界微塵數光明。 普照十方一切世界諸佛如來道場眾會。 雨諸摩尼以為供養。 復繞十方經十匝已。 從諸如來足下而入。 爾時。 諸佛知其世界中其菩薩摩訶薩到受職位。 從眉間出清淨光明。 名增益一切智神通。 普照盡虛空遍法界已。 而來至此菩薩會上。 周匝右繞示現莊嚴已。 從大菩薩頂上而入。 爾時。 菩薩得百萬三昧。 名為已得受職位之境界。 具足十力墮在佛數。 若身與座俱遍世界。 唯識論究竟位頌云。 此即無漏界。 不思議善常。 安樂解脫身。 大牟尼名法。 此謂此前菩提涅槃二轉依果。 即是究竟無漏界攝。 諸漏永盡非漏隨增。 性淨圓明故名無漏。 界是藏義。 此中含容無邊希有大功德故。 清淨法界四智心品。 滅道諦攝故唯無漏。 謂佛功德及身土等。 皆是無漏種性所生。 故佛身中十八界等。 皆悉具足而純無漏。 此轉依果又不思議。 超過尋思言議道故。 此又是善白法性故。 清淨法界遠離生滅極安隱故。 四智心品妙用無方極巧便故。 二種皆有順益相故。 違不善故常說為善。 此又是常無盡期故。 清淨法界無生無滅。 性無變易故說為常。 四智心品所依常故。 無斷盡故亦說為常。 非自性常從因生故。 此又安樂無逼惱故。 清淨法界眾相寂靜故名安樂。 四智心品永離惱害故名安樂。 二乘所得二轉依果。 唯永遠離煩惱障縛。 無殊勝法故但名解脫身。 大覺世尊成就無上寂默法。 故名大牟尼。 此牟尼尊所得二果。 永離二障亦名法身。 無量無邊力無畏等大功德法所莊嚴故。 體依聚義總說名身。 故此法身五法為性。 非淨法界獨名法身。 二轉依果皆此攝故。 如是法身有三相別。 一自性身。 謂諸如來真淨法界。 受用變化平等所依。 大功德法所依止故。 二受用身。 此有二種。 一自受用。 謂諸如來三無數劫修集無量福慧資糧所起無邊真實功德。 及極圓淨常遍色身。 相續湛然盡未來際。 恒自受用廣大法樂。 二他受用。 謂諸如來由平等智示現微妙淨功德身。 居純淨土為住十地諸菩薩眾現大神通轉正法輪。 決眾疑網令彼受用大乘法樂。 合此二種名受用身。 三變化身。 謂諸如來由成事智變現無量隨類化身。 居淨穢土為未登地諸菩薩眾二乘異生。 稱彼根宜現通說法。 令各獲得諸利樂事。 然佛三身即五法故。 所證真理謂即法身。 四智菩提即報身故。 受用變化大悲力故。 利他無漏因緣成就。 三身三土或異或同。 大小勝劣前後改轉。 淨穢報化漏無漏攝。 性相身土差別無邊。 如諸教中廣顯示故。 此北宗。 以唯識二諦二義為深極祕要。 故略出大綱。 慈恩法師唯識義云。 第一出體者此有二種。 一所觀體。 二能觀體。 所觀唯識。 以一切法而為自體。 通觀有無為唯識故。 略有五重。 一遣虛存實識。 觀遍計所執唯虛妄起都無體用。 應正遣空情有理無故。 觀依他圓成諸法體實二智境界。 應正存有理有情無故。 無著頌云。 名事互為客。 其性應尋思。 於二亦當推唯量及唯假。 實智觀無義唯有分別三。 彼無故此無。 是即入三性。 成唯識言。 識言總顯一切有情各有八識六位心所。 所變相見分位差別。 及彼空理所顯真如。 識自相故。 識相應故。 二所變故。 三分位故。 四實性故。 如是諸法皆不離識總立識名。 唯言但遮愚夫所執定離諸識實有色等。 如是等文誠證非一。 由無始來執我法為有撥事理為空。 故此觀中。 遣者空觀對破有執。 存者有觀對遣空執。 今觀空有而遣有空。 有空若無亦無空有。 以彼空有相待觀成。 純有純空誰之空有。 故欲證入離言法性。 皆須依此方便而入。 非謂有空皆即決定。 證真觀位非有非空。 法無分別性離言故。 說要觀空方證真者。 謂要觀彼遍計所執空。 為門故入於真性。 真體非空。 此唯識言既遮所執。 若執實有諸識可唯。 既是所執言應除遣。 此最初門所觀唯識於一切位思量修證。 二捨濫留純識。 雖觀事理皆不離識。 然此內識有境有心。 心起必託內境生故。 但識言唯不言唯境成唯識言。 識唯內有境亦通外。 恐濫外故但言唯識。 又諸愚夫迷執於境。 起煩惱業生死沈淪。 不解觀心勤求出離。 哀愍彼故說唯識言。 令自觀心解脫生死。 非謂內境如外都無。 由境有濫捨不稱唯。 心體既純留說唯識。 厚嚴經云。 心意識所緣皆非離自性。 故我說一切唯識無有餘。 華嚴等說三界唯心。 遺教經云。 是故汝等當好制心。 制之一處無事不辨等皆此門攝。 三攝末歸本識。 心內所取境界顯然。 內能取心作用亦爾此見相分俱依識有。 離識自體本末法必無故。 三十頌言。 由假說我法。 有種種相轉。 彼依識所變。 此能變唯三。 成唯識說。 變謂識體轉似二分。 相見俱依自體起故解深密說。 諸識所緣唯識所現。 攝相見末歸識本故。 所說理事真俗觀等皆此門攝。 四隱劣顯勝識。 心及心所俱能變現。 但說唯心非唯心所。 心王體殊勝心所劣依勝生。 隱劣不彰唯顯勝法。 故慈尊說。 許心似二現。 如是似貪等。 或似於信等。 無別染善法。 雖心自體能變似彼見相二現。 而貪信等體亦各能變似自見相現。 以心勝故說心似二。 心所劣故隱而不說。 非不能似。 無垢稱言。 心垢故有情垢。 心淨故有情淨等。 皆此門攝。 五遣相證性識。 識言所表具有理事。 事為相用遣而不取。 理為性體應求作證。 勝鬘經云自性清淨心。 攝論頌言。 於繩起蛇覺。 見繩了義無。 證見彼分時。 知如蛇智亂。 此中所說。 起繩覺時遣於蛇覺。 喻觀依他遣所執覺。 見繩眾分遺於繩覺。 喻見圓成遺依他覺此意即顯。 所遣二覺皆依他起。 斷此染故所執實蛇實繩我法不復當情非於依他以稱遣故皆互除遣。 蛇由妄起體用俱無。 繩藉麻生非無假用。 麻譬真理繩喻依他。 知繩麻之體用蛇情自滅。 蛇情滅故蛇不當情名遣所執。 非如依他須聖道斷。 故漸入真達蛇空而悟繩分。 證真觀位照真理而俗事彰。 理事既彰我法便息。 此即一重所觀體也。 能觀唯識以別境慧而為自體(云云)然總遍詳諸教所說一切唯識。 不過五種。 一境唯識。 阿毘達磨經云。 鬼傍生人天各隨其所應等事心異故。 許義非真實。 如是等文但說唯識所觀境者皆境唯識。 二教唯識。 由自心執著等頌。 華嚴深密等說唯識教者皆教唯識。 三理唯識。 三十頌言是諸識轉變。 分別所分別。 由此彼皆無。 故一切唯識。 如是成立唯識道理皆理唯識。 四行唯識。 菩薩於定位等頌四種尋思如實智等皆行唯識。 五果唯識。 佛地經云。 大圓鏡智。 諸處境識皆於中現。 又如來功德莊嚴經云。 如來無垢識。 是淨無漏界。 解脫一切障。 圓鏡智相應。 唯識亦言。 此即無漏界。 不思議善常。 安樂解脫身。 大牟尼名法。 如是諸說唯識得果皆果唯識。 此中所說五種唯識。 總攝一切唯識皆盡(云云)又顯類差別者。 其圓成真性識。 若加行後得觀是共相非別相。 以總緣遍法故。 根本智觀是別相非共相。 諸法別知故。 乃至。 或說因果體俱一識作用成多。 一類菩薩義。 或因果俱說二。 決擇分中有心地說。 謂本識及轉識。 或唯因說三。 辨中邊云。 識生變似義有情我及了。 三十唯識云。 謂異熟思量。 及了別境識。 多異熟性故偏說之。 阿陀那名理通果有。 或因果俱說三。 謂心意識。 或唯果說四。 佛地經等說四智品。 或因果俱說六。 勝鬘經中說六識。 或因果俱說七。 諸教說七心界。 或因果俱說八。 謂八識。 或因果合說九。 楞伽第九頌云。 八九種種識。 如水中諸波。 依無相論同性經中。 若取真如為第九者真俗合說故。 今取淨位第八本識以為第九。 染淨本識各別說故。 如來功德莊嚴經云。 如來無垢識。 是淨無漏界。 解脫一切障。 圓鏡智相應。 又二諦義云。 瑜伽唯識二諦各有四重。 世俗諦四名者。 一世間世俗諦(亦名有名無實諦)二道理世俗諦(亦名隨事差別諦)三證得世俗諦(亦名方便安立諦)四勝義世俗諦(亦名假名非安立諦)勝義諦四名者。 一世間勝義諦(亦名體用顯現諦)二道理勝義諦(亦名因果差別諦)三證得勝義諦(亦名依門顯實諦)四勝義勝義諦(亦名廢詮談旨諦)前之三種名安立勝義。 第四一種非安立勝義諦。 又云。 勝義勝義者。 體妙離言迥超眾法名為勝義。 聖智內證過前四俗復名勝義諦。 又云。 第四勝義勝義諦者。 謂非安立廢詮談旨一真法界也。 又以四種體釋諸教體。 故略出之。 初攝相歸性體者。 教即真如。 般者論云。 應化非真佛。 亦非說法者。 說法不二取。 無說離言相。 第二攝境從識體者。 若取根本能說者識心為體。 若取枝末能聞法者識心為體。 故天親云。 殿轉增上力。 二識成決定。 第三攝假從實體者。 一切內教體唯是聲。 由名句文體是假有隨實說故。 對法論說成所引聲。 不說名等名成所引。 第四相用別論體者。 唯取根本能說法者識上所現聲名句文。 以為教體。 假與實義用殊故。 此中四體約義用分。 不乖真俗法相理故。 具如法苑總聊簡說。 又有六合釋。 釋一切法得名所以。 故次略出之。 此六合釋以義釋之。 亦可名為六離合釋。 初各別釋名之為離。 後總合解名之為合。 此六者何。 一持業釋。 二依主釋。 三有財釋。 四相違釋。 五鄰近釋。 六帶數釋。 初持業釋亦名同依。 持謂任持業者業用作用之義。 體能持用名持業釋。 名同依者。 依謂所依。 二義同依一所依體名同依釋。 如名大乘。 依主釋者亦名依士。 依者能依主者法體。 依他主法以立自名名依主釋。 或主是君主。 一切法體名為主者從喻為名。 如臣依王王之臣故名曰王臣。 士謂士夫。 有財釋者亦名多財不及有財。 財謂財物。 彼從他財而立已名為有財。 如世有財亦是從喻為名。 相違釋者名既有二義。 所目自體各別。 兩體互乖而總立稱是相違釋。 鄰近釋者。 俱時之法義用增勝。 自體從彼立其名。 名鄰近釋。 如說有尋及有伺等。 諸相應法皆是此體。 帶數釋者。 數謂一十百千等數。 帶謂挾帶。 法體挾帶數法為名名帶數釋。 如說二十唯識論。 此六釋中各有多說。 不能煩述。 此中六釋且依共傳略示體義。 其廣辨相如餘處說。 謂此六中初持業釋。 於八轉聲何聲中釋。 乃至帶數釋亦爾。 皆如別處。 更有釋名如宗輪疏。 恐厭繁多且指綱要。 龍猛菩薩菩提心論云。 又有眾生。 發大乘心行菩薩行。 於諸法門無不遍修。 復經三阿僧祇劫修六度萬行。 皆悉具足然證佛果。 久遠而成。 斯由所習法教致有次第。 所以亦不可樂。 次祕密義者。 如上無緣乘法。 即是彌勒菩薩三摩地門。 是三昧則所謂大慈三昧。 亦是大日如來四行之一也。 一切如來大慈無量悉名彌勒。 此菩薩亦住普遍大慈發生三昧。 說自心真言。 ^h□^h□^h□^b□^b□^h□^b□^h□^h□^h□^b□^h□^h□^b□釋云。 阿誓單闍耶無能勝義。 薩縛薩埵一切眾生。 奢也心性。 謂彼先世所習行諸根性類。 奴揭多知也。 謂能了知眾生諸根性行。 句義如是。 深祕義云。 初^h□字為體即是本不生。 生者生老病死一切流轉之法。 彼即體常自不生是阿字義。 以知諸法自性不生。 是故一切眾生為無有上勝。 上無等也。 又能知法體不生故。 達鑒群機一切心性無所不現覺。 隨彼所應度者而成就之。 即是慈中之上。 遍施眾生無有窮盡。 是故若有眾生能通達受持讀誦此法。 行者不久即同彌勒之行。 早證大慈三昧。 此一真言悉攝法相法門。 若誦此一真言則為持入彌勒所證所說一切法。 即得不經三大劫一生成佛。 常途說云。 彌勒菩薩位居十地當來成佛。 如此之說所謂未了之言。 祕密曼荼羅十住心論卷第六(終) 发布时间:2025-06-25 16:04:18 来源:班超文学网 链接:https://www.banceo.com/article/167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