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秘密曼荼羅十住心論卷第七 内容: 覺心不生住心第七夫。 大虛寥廓含萬象越。 氣巨壑泓澄孕千品爰一水。 誠知一為百千之母。 空即假有之根。 假有非有而有有森羅。 絕空非空而空空不住。 色不異空建諸法而宛然空。 空不異色泯諸相而宛然有。 是故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諸法亦爾何物不然。 似水波之不離。 同金莊之不異。 不一不二之號立。 二諦四中之稱顯。 觀空性於無得。 越戲論於八不。 于時四魔不戰而縛。 三毒不殺自降。 生死即涅槃更無階級。 煩惱即菩提莫勞斷證。 雖然無階之階級不壞五十二位。 階級之無階不礙一念成覺。 一念之念經三大而勤自行。 一道之乘馳三駕而勞化他。 悲唯蘊之迷無性。 歎他緣之阻境智。 心王自在得本性之水。 心數客塵息動濁之波。 權實二智證圓覺乎一如。 真俗兩諦得教理乎絕中。 悟心性之不生。 知境智之不異。 斯乃南宗之綱領也。 故大日尊告祕密主言。 祕密主。 彼如是捨無我。 心主自在覺自心本不生。 何以故。 祕密主。 心前後際不可得故。 釋云。 心主即心王也。 以不滯有無故。 心無罣礙。 所為妙業隨意能成。 故云心主自在。 心王自在明即是淨菩提心更作一轉開明倍勝於前劫也。 心王猶如池水性本清淨。 心數淨除猶如客塵清淨。 是故證此性淨時即能自覺心本不生。 何以故。 心前後際俱不可得故。 譬如大海波浪以從緣起故。 即是先無後無。 而水性不爾。 波浪從緣起時水性非是先無。 波浪因緣盡時水性非是後無心王亦復如是。 無前後際。 以前後際斷故。 雖復遇境界風隨緣起滅。 而心性常無生滅。 覺此心本不生。 即是漸入阿字門。 如是無為生死緣因生壞等義。 如勝鬘經寶性佛性論等中廣明。 謂本不生者。 兼明不生不滅不斷不常不一不異不去不來等。 三論家舉此八不以為究極中道。 故吉藏法師二諦方言佛性等章盛談此義。 今略出綱要。 謂二諦者。 蓋是言教之通詮相待之假稱。 虛寂之妙實窮中之極號矣。 中論云。 諸佛常依二諦說法。 一者世諦二者第一義諦。 故二諦唯是教門不關境理。 而學者有其巧拙。 遂有得失之異。 若有巧慧學此二諦成無所得。 無巧慧者學教即成有所得失。 故常途諸師。 或言含智解。 或辭兼聖教。 同以境理為諦。 今不同此。 間中論云。 諸佛依二諦說法。 涅槃經云。 隨順眾生故說二諦。 是何諦耶。 答能依是教諦所依是於諦。 問於諦為失教諦為得不。 答凡夫於為失如來於為得。 聖人於亦得亦失。 而師云。 於諦為失教諦為得者乃是學教成迷。 本於是通迷學教於別迷。 通迷是本別迷是末。 本是前迷末是後迷。 問何意開凡聖二於諦耶。 答示凡聖得失令轉凡成聖。 問於諦為失者。 何以言諦耶。 答論文自解。 諸法性空世間顛倒謂有。 於世人為實名之為諦。 諸賢聖真知顛倒性空。 於聖人是實名之為諦。 此即二於諦。 諸佛依此而說名為教諦耳。 問教若為名諦耶。 答有數意。 一者依實而說故所說亦實是故名諦。 二者如來誠諦之言是故名諦。 三者說有無教實能表道是故名諦。 四者說法實能利緣是故名諦。 五者說不顛倒是故名諦。 與他家二諦有十種異。 一者理教異。 彼明。 二諦是理三假是俗四絕是真。 今明。 二是教不二是理。 二者相無相異。 他家住有無故是有相。 今明。 有表不有無表不無。 不住有無故名無相。 三者得無得異。 他家住有無故名有得。 今明。 不住有無故名無得(云云)他但以有為世諦空為真諦。 今明。 若有若空皆是世諦。 非空非有始名真諦。 三者空有為二非空有為不二。 二與不二皆是世諦。 非二非不二名為真諦。 四者此三種二諦皆是教門。 說此三門為令悟不三。 無所依得始名為理。 問前三皆是世諦不三為真諦。 答如此。 問若爾理與教何異。 答自有二諦為教不二為理。 皆是轉側適緣無所妨也。 問何故作此四重二諦。 答對毘曇事理二諦明第一重空有二諦。 對成論師空有二諦。 汝空有二諦是我俗諦。 非空非有方是真諦。 故有第二重二諦。 對大乘師依他分別二為俗諦。 依他無生分別無相不二真實性為真諦。 今明。 若二若不二皆是我家俗。 非二非不二方是真諦。 故有第三重二諦。 大乘師復言。 三性是俗三無性非安立諦為真諦。 故今明汝依他分別二真實不二是安立諦。 非二非不二三無性非安立諦。 皆是我俗。 言亡慮絕方是真諦。 問若以有無為教表非有非無理者。 何不以非有非無之教表非有非無理。 必以有無之教表非有非無理耶。 答不可以月指月應以指指月。 若利根人應如是說。 但凡夫著有無故。 以有無表非有非無。 問若以於諦為眾生說者更增其患(云云)何以依二於諦說法耶。 答凡夫著有二乘滯空。 今明。 如來因緣有無假有假無。 假有故不有假無故不無。 云何增患。 釋名者。 若如他釋。 俗以浮虛為義。 真以真實為名。 世是隔別為義。 第一莫過為旨。 此是隨名釋義。 非是以義釋名。 若爾可謂世間法者有字無義。 今明。 俗以不俗為義。 真以不真為義。 若具足論之應以非俗非不俗遣四句為俗義。 但今對他浮虛是俗義今明不俗為義。 是名出世法者有字有義。 釋諦義有四家(云云)今明。 此真俗是如來二種教門。 能表為名則有二諦。 若從所表為名則唯一諦。 故非只以審實為義。 若二於諦即以審實為諦。 若就因緣教諦即有多義。 或以誠諦之言釋諦。 此二教表不二之道。 教必不差違即是諦義。 依名釋諦如是若依義釋諦。 諦以不諦為義。 此是豎論。 若橫論諦以諸法為義。 例如真俗義中說(云云)立名者。 三門分別。 前辨立名。 次辨絕名。 後辨釋名。 初立名者。 不真不俗亦是中道。 亦名無所有亦名正法亦名無住。 此非真非俗無名今假為立名。 此名以無名之所立名。 如提羅波夷真不食油強為食油。 二諦亦爾。 以其真表不真以俗表不俗假言真俗。 以其假言名無得物之功。 物無應名之實。 淨名經云。 從無住本立一切法。 無住即無本。 大品云。 般若猶如大地出生萬物。 般若正法無住。 此三眼目之異名(云云)第二辨絕名。 常途相傳世諦不絕名。 引成論文。 劫初時物未有名。 聖人立名字。 如瓶衣等物。 故世諦不絕名。 真諦與佛果三師不同。 光宅云。 此二皆不絕名。 真諦有真如實際之名。 佛果有常樂我淨之名。 但絕粗名不絕妙名。 莊嚴云。 此二皆絕名。 佛果出於二諦外。 是故絕名。 真諦本來自空。 亡四句絕百非。 故絕名。 開善云(云云)今明。 一往為論何為不得。 然非理實說。 今問若劫初物作名詺者。 以真諦無名。 假名詺者與真何異。 又問火名為當即火離火。 若使此火名即火呼火即燒口。 若使火名離火何故不得水耶。 故知非即離體有名。 若在口中不在火上。 是即火絕名。 且復從來蛇床虎杖世諦絕名。 復問人是何物。 人頭手等何意呼人耶。 強為立名豈非皆絕。 次難三家(云云)今明。 以四句辨之。 一者俱絕。 二者俱不絕。 三者真絕俗不絕。 四者俗絕真不絕。 言二諦俱絕者。 二諦皆如奈得皆不絕。 二諦俱不絕者。 得是如相名為如來。 得是二如相所以皆不絕(云云)釋二諦體常解不同(云云)今意有第三諦。 彼無第三諦。 彼以理為諦。 今以教為諦。 彼以二諦為天然之理。 今明。 唯一實諦方便說二。 如唯一乘方便說三。 問何處經文中道為二諦體。 答中論云。 因緣所生法。 我說即是空。 亦為是假名。 亦是中道義。 因緣所生法者是俗諦。 即是空者是真諦。 亦是中道義者是體。 華嚴經云。 一切有無法了達非有無。 涅槃經云。 隨順眾生說有二諦。 故以教門為諦。 仁王經云。 有諦無諦中道第一義諦。 故知有第三諦。 問教諦為是一體為是異體。 答如前言中道為體故是一體。 問若言一體者與他家一體何異。 答他家定一定異定亦一亦異。 今明約第一重故作此語。 至第二第三第四重。 不可言一不可言異。 問於諦為是一體為是異體。 答約二妄情為二體。 爾終無有兩物。 如眼病見空華異空無華。 故以一中道為體問假有假無為二諦非有非無為中道。 答一往開中假義故。 假故中中非假也。 究竟而言假亦是中。 故涅槃經云。 有無即是非有非無。 亦得中為假。 一切言說皆是假故。 問何者是體假用假。 何為體中用中耶。 答假有假無是用假。 非有非無是體假。 有無是用中。 非有非無是體中。 復言有無非有非無皆是用中用假。 非二非不二方是體假體中。 合有四假四中。 方是圓假圓中耳。 明中道者。 初就八不明中道。 後就二諦明中道。 初中師有三種方言。 第一方言云。 所以牒八不在初者。 欲洗淨一切有所得心。 有得之徒無不墮此八計中。 如小乘人言。 謂有解之可生惑之可滅。 乃至眾生從無明流來。 反本還源故去。 今八不橫破八迷豎窮五句。 以求彼生滅不得故言不生不滅。 生滅既去。 不生不滅亦生滅亦不生滅。 非生滅非不生滅五句自崩。 又三論玄文云。 三論部帙雖有異。 而同以無所得正觀為宗。 所以然者。 此論破除一切有所得邊病。 明無依無得不二中道。 故三論破執用異正觀無別。 故無量義經云。 如水洗穢義同約井池為異。 今約用不同故辨所宗差別。 中論以二諦為宗。 所以用二諦為宗者。 二諦是佛法根本。 如來自行化他皆由二諦。 自行由二諦者。 如瓔珞經佛母品明。 二諦能生佛故二諦是佛母。 蓋取二智為佛。 二諦能生二智故以二諦為母。 即是如來自德圓滿由於二諦。 化他德由二諦者。 如來有所說法教化眾生常依二諦。 故中論云。 諸佛依二諦為眾生說法。 是化他德由於二諦。 所以知自行化他由於二諦者。 十二門論云。 以識二諦故則得自利利他及共利。 即其事也。 以二諦是自行化他之本故。 申明二諦以為論宗。 則令一切眾生具得自他二利。 問何人迷二諦。 論主破迷申二諦耶。 答有三種人迷二諦。 一小乘五百部。 各執諸法有決定性。 聞畢竟空如刀傷心。 此人失第一義諦。 然既失第一義諦亦失世諦。 所以然者。 空宛然而有故。 有名空有方是世諦。 彼既失空亦是迷有故失世諦。 五百部執出如來二諦之外。 二者方廣道人。 謂一切法如龜毛兔角無罪福報應此人失世諦。 然有宛然而空故。 空名有空。 既失空有亦失有空。 如斯之人亦失二諦。 又諸外道亦失二諦。 如有見外道迷於真諦。 空見外道迷於世諦。 又凡夫著有故迷真諦。 二乘滯空迷世諦。 今破此之迷申明二諦。 故用二諦為宗。 問何以得知此論以二諦為宗。 答瓔珞經云。 二諦不生不滅乃至不來不去。 今論正明八不。 故知以二諦為宗。 又青目序論意。 明外人失二諦龍樹為是等故造此中論。 即知破外道迷失申明二諦。 故以二諦為宗。 問既名中論。 何以不用中道為宗乃以二諦為宗答即二諦是中道。 既以二諦為宗。 即是中道為宗。 所以然者。 還就二諦以明中道故。 有世諦中真諦中非真非俗中道。 但今欲名宗兩舉故中諦互說。 故宗舉其諦名題其中。 若以中道為名復以中道為宗者。 但得不二義失其二義故也。 問佛何故明二諦耶。 答欲示佛法是中道故。 以世諦故不斷。 以真諦故不常。 所以立二諦。 又二慧是三世佛法身父母。 以有第一義故生般若。 以有世諦故生方便。 具實慧方便故有三世十方佛。 又知第一義是自利。 知世俗諦故能利他。 共知二諦則得共利。 又有二諦故佛語皆實。 以世諦故說有是實。 真諦故說空是實。 所以明二諦。 次百論破邪申二諦。 具如破空品末說。 亦應以二諦為宗。 但今欲與中論互相開避。 中論以二諦為宗。 百論以二智為宗。 欲明諦智互相成也。 問百輪何故用二智為宗。 答提婆與外道對面擊揚鬥一時權巧智慧。 但提婆權智巧能破邪巧能顯正。 而實無所破亦無所顯。 故名實智。 一論始終明此二智故以二智為宗。 中論不與內諍一時權巧。 俱共同學二諦之人諍二諦得失。 故以二諦為宗。 則中論用所申為宗。 百論用能申為宗。 欲明佛與菩薩能所共相成也。 次十二門論亦破內迷申明二諦。 亦以二諦為宗。 但今欲示三論不同。 宜以境智為宗。 所言境智者。 論云。 大分深義所謂空也。 若通達是義則通達大乘。 具足六波羅蜜無所障礙。 大分深義者。 謂實相之境。 由實相境發生般若。 依般若故萬行得成。 則是之義。 故用境智為宗。 問論名中論中有幾種。 答既稱為中則非多非一。 隨義對緣得說多一。 所言一中者。 一道清淨更無二道。 一道者即一中道也。 所言二中者。 即約二諦辨中。 謂世諦中真諦中。 言三中者。 二諦中及非真非俗中言四中者。 謂對偏中盡偏中絕待中成假中也。 對偏中者。 對大小學人斷常偏病。 是故說對偏中也。 盡偏中者。 大小學人有斷常偏病則不成中。 偏病若盡即名為中。 是故經云。 眾生起見凡有二種。 一斷二常。 如是二見不名中道。 無常無斷乃名中道。 故名盡偏中也。 本對偏病是故有中。 偏病既除中亦不立。 非中非偏。 為出處眾生強名為中。 謂絕待中也。 故此論云。 若無有始終中當云何有。 經云。 遠離二邊不著中道。 即其事也。 成假中者。 有無為假非有非無為中。 由非有非無故說有無。 如此之中。 為成於假謂成假中。 所以然者。 良由正道未曾有無。 為化眾生假說有無。 故以非有無為中有無為假也。 此覺心不生心亦有二種義。 一淺略二深祕。 淺略如前說。 深祕義者。 下所說真言祕密義是也。 所謂覺心不生住心法門是文殊師利菩薩三摩地門。 大日經云。 時文殊入佛加持神力三昧。 說自證真言曰。 ^h□^h□^e□^b□^h□^h□^h□^h□^h□^h□^h□^h□^h□^b□^h□^h□^h□^h□^h□^e□^h□釋曰。 醯醯是呼召。 俱摩羅迦是童子。 即是呼召令憶本願。 又俱是摧破之義。 魔羅是四魔及眷屬。 此真言以魔字為體。 即是大空之義。 證此大空摧壞一切魔也。 毘目乞底缽他悉體多解脫道住。 謂呼此童子住於解脫道者。 即是諸佛解脫。 所謂大空涅槃。 ^h□^h□^h□^h□憶念憶念。 ^h□^e□^h□先所立願。 此真言淺略。 意云。 醯醯童子住解脫道者憶念本所立願。 一切諸佛法身成佛入身口意祕密之體。 一切有心無能及者。 然憶本願故以自在之力。 還於生死救度眾生。 大意如此。 此童子久已法身成佛。 故請具以憶本願而度眾生。 由請菩薩本願。 若有見聞觸知憶念我者皆於諸乘而得畢定乃至滿一切願。 此菩薩久已成佛。 所謂普見如來或云普現如來。 以大悲加持力示童子身。 顯義如是。 深祕義。 ^b□一字為體是大空義。 大空則大自在。 大自在則大我。 大我能證大空。 大我於一切法無著無得。 是則如來智慧。 若得平等慧者於一切法都絕戲論。 是故亦名無戲論如來。 故金剛頂經云。 時薄伽梵一切無戲論如來。 復說轉字輪般若理趣。 釋經云。 是則文殊師利菩薩之異名。 轉字輪者是五字輪三摩地(云云)所謂諸法空與無自性相應故者。 金剛界曼荼羅中金剛利菩薩三摩地。 諸法無相與無相性相應故者。 是降三世曼荼羅中忿怒金剛利三摩地。 諸法無願與無願性相應故者。 是遍調伏曼荼羅中蓮華利三摩地。 諸法光明般若波羅蜜多清淨故者。 一切義成就曼荼羅中寶利菩薩三摩地。 所謂空無相無願是三解脫門。 大般若等顯諸空無相等經。 皆是文殊師利菩薩三摩地法曼荼羅。 故六波羅蜜經云。 令文殊師利菩薩受持所說般若藏。 龍樹菩薩依此般若藏作中觀十二門論示三解脫中道正觀。 龍樹菩薩弟子提婆菩薩作百論破二乘外道等執。 無著菩薩造順中論。 世親菩薩作百論釋。 清辨菩薩造中論釋。 此名般若燈論。 護法菩薩造廣百論釋。 唐三藏玄奘法師譯傳大唐。 秦姚興時鳩摩羅什三藏譯青目所作中觀釋為四卷。 吉藏法師依中百十二三論。 廣造章疏盛傳三解脫門。 入唐學生智藏道慈法師等受學傳此間。 是名三論宗。 是此名人則文殊師利菩薩。 約法曰大般若波羅蜜多經。 如此經論等所詮無量教義等。 悉攝文殊一^b□字真言盡。 若觀誦此一字則證大空三昧等同文殊菩薩。 證此大空慧時能知一切諸法本來不生不滅不斷不常不一不異不去不來等。 中論初說八不良有以也。 是大慧亦是大日尊萬德之一也。 故善無畏三藏云。 文殊師利者。 是大日如來智慧。 不離大日如來別有慧(云云)祕密曼荼羅十住心論卷第七(終) 发布时间:2025-06-25 16:06:05 来源:班超文学网 链接:https://www.banceo.com/article/167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