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秘密曼荼羅十住心論卷第八 内容: 一道無為住心第八(亦名如實知自心亦名空性無境心)若夫孔宣出震旦。 述五常乎九州。 百會誕華胥。 開一乘乎三草。 於是狂醉黎元住而不進。 癡闇黔首往而不歸。 七十達者頗昇其堂。 萬千羅漢乃信金口。 度內五常方圓不合。 界外一車大小不入。 是故三七觀樹四十待機。 初轉四諦方等洗人法之垢穢。 後灑一雨圓音霑草木之芽葉。 至如入蓮華三昧觀性德不染。 放白毫一光表修成遍照。 會三歸一讚佛智之深多。 指本遮末談成覺之久遠。 寶塔騰踊二佛同座。 娑界震裂四唱一處。 賜髻珠獻瓔珞。 利智鶖子疑吾佛之變魔。 等覺彌勒怪子年之過父。 一實之理吐本懷於此時。 無二之道得滿足於今日。 爾乃羊鹿斃而露牛疾。 龍女出而象王迎。 二種行處宿身心之室宅。 十箇如是安止觀之宮殿。 寂光如來融境智而知見心性。 應化諸尊顧行願而分身隨相。 寂而能照照而常寂。 似澄水之能鑒。 如瑩金之影像。 濕金即照影。 照影即金水。 即知境即般若。 般若即境。 故云無境界。 即此如實知自心名為菩提。 故大日尊告祕密主云。 祕密主。 云何菩提謂如實知自心。 祕密主。 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乃至彼法少分無有可得。 何以故。 虛空相是菩提。 無知解者亦無開曉。 何以故。 菩提無相故。 祕密主。 諸法無相謂虛空相。 爾時金剛手復白佛言。 世尊。 誰尋求一切智。 誰為菩提成正覺者。 誰發起彼一切智智。 佛言。 祕密主。 自心尋求菩提及一切智。 何以故。 本性清淨故。 心不在內不在外。 及兩中間心不可得。 祕密主。 如來應正等覺。 非青非黃非赤非白非紅非紫非水精色。 非長非短非圓非方。 非明非暗非男非女非不男女。 祕密主。 心非欲界同性非色界同性非無色界同性。 非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羅伽人非人趣同性。 祕密主。 心不住眼界。 不住耳鼻舌身意界。 非見非顯現。 何以故。 虛空相心離諸分別無分別。 所以者何。 性同虛空即同於心。 性同於心即同菩提。 如是祕密主。 心虛空界菩提三種無二。 此等悲為根本方便波羅蜜滿足。 是故祕密主。 我說諸法如是。 令彼諸菩薩眾菩提心清淨知識其心。 祕密主。 若族姓男族姓女。 欲識知菩提當如是識知自心。 祕密主。 云何知自心。 謂若分段。 或顯色或形色或境界。 若色若受想行識。 若我若我所。 若能執若所執。 若清淨。 若界若處。 乃至一切分段中求不可得。 祕密主。 此菩薩淨菩提心門。 名初法明道。 釋曰。 謂無相虛空相及非青非黃等言並是明法身真如一道無為之真理。 佛說此名初法明道。 智度名入佛道初門。 言佛道者指金剛界宮大日曼荼羅佛。 於諸顯教是究竟理智法身。 望真言門是則初門。 大日世尊及龍猛菩薩並皆明說不須疑惑。 又下文云。 所謂空性離於根境。 無相無境界。 越諸戲論等同虛空。 離有為無為界離諸造作離眼耳鼻舌身意者。 亦是明理法身。 無畏三藏說。 行者住此心時即知釋迦牟尼淨土不毀。 見佛壽量長遠本地之身與上行等從地涌出諸菩薩同會一處。 修對治道者。 雖跡鄰補處然不識一人。 是故此事名祕密。 證此理佛亦名常寂光土毘盧遮那。 大隋天台山國清寺智者禪師。 依此門修止觀得法華三昧。 即以法華中論智度為所依搆一家義。 修止觀兼為門徒說云。 正修止觀者。 乃至觀心具十法門。 一觀不可思議境。 二起慈悲心。 三巧安止觀。 四破法遍。 五識通塞。 六修道品。 七對治助開。 八知次位。 九能安忍。 十無法愛也。 一觀心是不可思議境者。 夫一心具十法界。 一法界又具十法界百法界。 一界具三十種世間。 百法界即具三千種世間。 此三千在一念心。 若無心而已。 介爾有心即具三千。 亦不言心在前一切法在後。 亦不言一切法在前一心在後。 若從一心生一切法者此則是縱。 若心一時含一切法者此則是橫。 縱亦不可橫亦不可。 只心是一切法一切法是心。 故非縱非橫。 非一非異玄妙深絕。 非識所識非言所言。 所以稱為不可思議境。 意在於此。 又云。 四句俱皆可說。 說因亦是緣亦是共亦是離亦是。 若為盲人說乳若貝若粖若雪若鵠。 若盲聞諸說即得解乳。 即世諦是第一義諦。 當知終日說終日不說。 終日雙遮終日雙照。 即破即立即立即破。 經論皆爾。 天親龍樹內鑒冷然。 外適時宜各權所據。 而人師偏解學者茍執。 遂興矢石各保一邊大乖聖道也。 若得此意俱不可說俱可說。 若隨便宜者。 應言無明法法性生一切法。 如眠法法心則有一切夢事。 心與緣合則三種世間三千相性皆從心起。 一性雖少而不無。 無明雖多而不有。 何者。 指一為多多非多。 指多為一一非少。 故名此心為不可思議境也。 若解一心一切心一切心一切非一非一切。 一陰一切陰一切陰一陰非一非一切。 一入一切入一切入一入非一非一切。 一界一切界一切界一界非一非一切。 一眾生一切眾生一切眾生一眾生非一非一切。 一國土一切國土一切國土一國土非一非一切。 一相一切相一切相一相非一非一切。 乃至一究竟一切究竟一切究竟一究竟非一非一切。 遍歷一切法皆是不可思議境。 若法性無明合有一切法陰界入等。 即是俗諦。 一切界入是一法界。 即是真諦。 非一非一切。 即是中道第一義諦。 如是遍歷一切法。 無非不思議三諦。 若一法一切法即是因緣所生法。 是為假名假觀。 若一切法即一法我說即是空空觀也。 若非一非一切者即是中道觀。 一空一切空無假中而不空。 總空觀也。 一假一切假無空中而不假。 總假觀也。 一中一切中無空假而不中。 總中觀也。 即中論所說不可思議一心三觀也。 歷一切法亦如是。 若因緣所生法者。 即方便隨情道種權智。 若一切法一法我說即是空。 即隨智一切智。 若非一非一切亦名中道義者。 即非權非實一切種智。 例上一權一切權。 一實一切實。 一切非權非實。 遍歷一切是不可思議三智也。 若隨情即隨他意語。 若隨智隨自意語。 若非權非實即非自非他意語。 遍歷一切法無非漸頓不定不思議教門也。 若解頓即解心。 心尚不可得云何當有趣非趣。 若解漸即解一切法趣心。 若解不定即解是趣不過。 此等名異義同。 軌則行人呼為三法。 所照為三諦。 所發為三觀。 觀成為三智。 教他呼為三語。 歸宗呼為三趣。 若得斯意類一切皆成法門。 種種味勿嫌煩。 又明修四種三昧入菩薩位云。 行法眾多略言其四。 一常座。 二常行。 三半行半座四非行非座。 亦隨自意亦名覺意。 通稱三昧者調直定也。 大論云。 善心一處住不動是名三昧。 法界是一處。 止觀能住不動。 四行為緣觀心。 藉緣調直。 故通稱三昧。 又云。 根塵相對一念心起。 即空即假即中。 是為最要。 又云。 橫豎一心明止觀者。 如上所說橫豎深廣破一切邪執。 申一切經論修一切觀行。 逗一切根緣迴轉無窮。 言煩難見。 今當結束出其正意。 若無生門千萬重疊。 只是無明一念因緣所生法。 即空即假即中不思議三諦。 一心三觀一切種智佛眼等法耳。 無生門既爾。 諸餘橫門亦復如是。 雖種種說只一心三觀。 故無橫無豎但一心修止觀。 又云。 言眾生者。 貪恚癡心皆計有我。 我即眾生我遂心起。 心起三毒即名眾生。 此心起時即空即假即中。 隨心起念止觀具足。 觀名佛知止名佛見。 於念念中止觀現前。 即是眾生開佛知見。 此觀成就名初隨喜品。 讀誦扶助此觀轉明成第二品。 如行而說資心轉明成第三品。 兼行六度功德轉深成第四品。 具行六度事理無減成第五品。 轉入六根淨名相似位。 故法華云。 雖未得無漏而其意根清淨。 若此從相似位進入銅輪破無明得無生忍。 四十二地諸位。 故法華云。 得如是無漏清淨之果報。 亦是三賢十聖住果報。 唯佛一人居淨土。 以聖賢例佛。 指妙覺是報。 又云。 若破法愛入三解脫發真中道。 所有慧身不由他悟。 自然流入薩婆若海。 住無生忍亦名寂滅忍。 以首楞嚴遊戲神通。 具大智慧如大海水。 所有功德唯佛能知。 今止觀進趣方便齊此而已。 入住功德今無所論後當重釋。 是十種法名大乘觀。 學是乘者名摩訶衍(是為天台宗修行相)此一道無為住心有二種義。 謂淺略如前。 深祕義者。 下所說真言門義是也。 言一道無為住心所說法門是觀自在菩薩三摩地門。 所以觀自在菩薩手執蓮華。 表一切眾生身心中有本來清淨理。 唯沈淪無明三毒泥中往來六趣四生垢穢。 不染不垢猶如蓮華。 是本來清淨理名一道無為。 是一道亦名一乘。 所謂佛乘。 乘約能運載得名。 道據能開通立稱。 名雖二別理則一也。 是觀自在菩薩住普觀三昧。 說自心真言曰。 ^h□^b□^b□^h□^h□^b□^h□^h□^h□^h□^e□^h□^h□^h□^h□^b□^b□^h□^h□^h□^h□^h□初一句即是一切如來。 謂十方三世諸佛。 次句觀義。 用彼佛所觀故名諸如來觀。 即是平等觀。 即是普眼觀也。 次句體也。 所謂大悲為體。 猶如金人以彼自體純是金故為金人。 此菩薩亦爾。 純以大悲為體。 囉囉囉囉是塵垢義。 入阿字門即是無塵垢。 所以三重者除三毒三界三乘三業等。 由除此三重塵垢速證本來清淨一道無為理。 此真言以初^h□字為體。 薩字一切諸法諦義。 觀自在菩薩以普眼力觀一切諸法不倒不謬故名諦。 諦審也。 所觀理事無不徹底審諦故。 法華經題目梵名云。 ^h□^b□^h□^h□^h□^h□^h□^h□^h□初^h□字亦是薩字。 此經亦初一字為體。 經內一切句義。 皆說此一字之義。 譬如易一爻能含六十四卦及十翼等萬象。 故觀自在菩薩以此一字為真言。 此菩薩亦名得自性清淨如來。 故金剛頂經云。 時薄伽梵得自性清淨法性如來。 復說一切法平等觀自在智印。 釋經云。 得自性清淨法性如來者是觀自在菩薩異名。 所謂世間一切欲清淨故則一切瞋清淨者。 此則金剛法菩薩三摩地。 所謂世間一切垢清淨故則一切罪清淨。 此則金剛利菩薩三摩地(云云)法華經及餘觀音部經等。 皆是觀自在菩薩法曼荼羅。 以^h□一字真言悉攝盡也。 天台智者禪師依法華經中論智度論等。 修止觀法。 撰四教儀禪門觀心論。 兼為弟子等說。 上足弟子灌頂記法華玄文文句止觀各十卷。 後弟子湛然作文句玄義止觀等私記。 是名天台法華宗。 如此法門並是法王之一職法界之一門。 從百字輪一^h□字流出。 攝末歸本悉含一字。 若有眾生應從此門入法界者。 現觀音身授此法教。 若能受持讀誦速得解脫等同觀音菩薩。 若得此真言密義一切法教皆悉平等平等。 若依多名顯句經論疏等修行者。 徒積年劫空費身心。 不得證入法界。 故法華儀軌經云。 一切眾生身中皆有佛性具如來藏。 一切眾生無非無上菩提法器。 若欲成就如此法者。 應當先具如是四緣。 一者親近善知識。 即是灌頂阿闍梨也。 二者聽聞正法正法者是妙法蓮華經王。 三者如理作意。 如理作意者即是瑜伽觀智。 瑜伽觀智者。 即是觀念本尊及真言印等。 四者法隨法行。 法隨法行者。 謂修奢摩他毘缽舍那。 即堪任證無上菩提。 若修持妙法蓮華經若男若女。 則須依修真言行密行菩薩道。 應當先入大悲胎藏大曼荼羅並見護摩道場滅除身中業障。 得阿闍梨與其灌頂。 即從師受念誦儀軌三昧耶。 護身結界迎請供養。 乃至觀於己身等同普賢大菩薩身。 若不具如是增上緣者。 所有讀誦修習如此經王。 難得速疾證成三昧。 一一印契儀軌真言。 應當於灌頂阿闍梨處躬稟受決擇。 而專擅作者是則名為越三昧耶。 傳及受者俱獲重罪。 祕密曼荼羅十住心論卷第八(終) 发布时间:2025-06-25 16:12:40 来源:班超文学网 链接:https://www.banceo.com/article/167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