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祕密曼荼羅十住心論卷第九 内容: 極無自性住心第九極無自性心。 今釋此心有二種趣。 一顯略趣。 二祕密趣。 顯略趣者。 夫甚深也者^8□嚧峻高也者蘇迷。 廣大也者虛空。 久遠也者芥石。 雖然芥石竭磷虛空可量。 蘇迷十六萬。 ^8□嚧八億那。 近而難見我心。 細而遍空我佛。 我佛難思議。 我心廣亦大。 巧藝心迷擲^7□。 離律眼盲休見。 禹名舌斷夸步足刖。 聲緣識不識。 薩埵智不知。 奇哉之奇絕中之絕。 其只自心之佛歟。 迷自心故六道之波鼓動。 悟心原故一大之水澄靜。 澄淨之水影落萬像。 一心之佛鑒知諸法。 眾生迷此理輪轉不能絕。 蒼生太狂醉自心不能覺。 大覺慈父指其歸路。 歸路五百由旬此心則都亭。 都亭非常舍隨緣忽遷移。 遷移無定處是故無自性。 諸法無自性故去卑取尊。 故有真如受熏之極唱勝義無性之祕告。 警一道於彈指。 覺無為於未極。 等空之心於是始起。 寂滅之果果還為因。 是因是心望前顯教極果。 於後祕心初心。 初發心時便成正覺。 宜其然也。 初心之佛其德不思議。 萬德始顯一心稍現。 證此心時知三種世間即我身。 覺十箇量等亦我心。 盧舍那佛始成道時。 第二七日與普賢等諸大菩薩等廣談此義。 是即所謂華嚴經也。 爾乃苞華藏以為家。 籠法界而為國。 七處莊座八會聞經。 入此海印定觀法性圓融。 照彼山王機示心佛不異。 攝九世於剎那。 舒一念於多劫。 一多相入理事相通。 帝網譬其重重。 錠光喻其隱隱。 遂使就覺母以發心。 歸普賢而證果。 三生練行百城訪友。 一行行一切一斷斷一切。 雖云初心成覺十信道圓。 因果不異經五位而馳車。 相性不殊渾十身。 而同歸。 斯則華嚴三昧之大意。 故大日如來告祕密主言。 所謂空性離於根境無相無境界。 越諸戲論等同虛空。 離有為無為界離諸造作離眼耳鼻舌身意。 極無自性心生。 善無畏三藏說。 此極無自性心一句悉攝華嚴教盡。 所以者何。 華嚴大意原始要終。 明真如法界不守自性隨緣之義。 故法藏師五教云。 若計真如一向有者有二過失。 一常過。 謂不隨緣故。 在染非隱故。 不待了因故。 即墮常過。 問諸聖教中。 並說真如為凝然常。 既不隨緣豈是過耶。 答聖說真如為凝然者。 此是隨緣成染淨時。 恒作染淨而不失自體。 是即不異無常之常。 名不思議常。 非謂不作諸法如情所謂之凝然也若謂不作諸法而凝然者。 是情所得故即失真常以彼真常不異無常之常。 不異無常之常出於情外故曰真常。 是故經中不染而染者明常作無常也。 染而不染者明作無常時不失常也。 問教中既就不異無常之常故。 說真如為凝然常者。 何故不就不異常之無常故說真如為無常耶。 答教中亦說此義。 故經云。 如來藏受苦樂與因俱若生若滅。 經云。 自性清淨心因無明風動成染心等。 以此教理故真如不異常之無常。 故隨緣隱體是非有也。 問真如是不生滅法故。 既不異無常之常故說為常。 不異常之無常故得說無常者。 亦可依他是生滅法。 亦應得有不異常之無常不異無常之常義耶。 答亦並得有也。 何以故。 諸緣起無常法。 即無自性方成緣起。 是故不異常性而得無常。 故經云。 不生不滅是無常義。 此即不異於常成無常也又以諸緣起即是無性。 非滅緣起方說無性。 是即不異無常之常也。 故經云。 色即是空非色滅空故。 又云。 眾生即涅槃不更滅故等也。 此中二義與真如二義相配可知。 此即真俗雙融二而無二。 故論云。 智障極盲暗謂真俗別執。 此之謂也。 是故若執真如同情所謂而凝然常者。 即不隨緣隱其自體。 不假了因即墮常過也。 又若不隨緣成於染淨。 染淨等法即無所依。 無依有法又墮常也。 以染淨法皆無自體賴真立故。 二斷過者。 如情之有即非真有。 非真有故即斷真也。 又若有者即不隨染淨。 染淨諸法既無自體。 真又不隨不得有法亦是斷。 三藏又云。 行者得如是微細慧時。 觀一切染淨諸法。 乃至少分由如鄰虛無不從緣生者。 若從緣生即無自性。 若無自性即是本不生。 本不生即是心實際。 心實際亦復不可得。 故曰極無自性心生。 此心望前二劫。 由如蓮華盛敷。 若望後二心。 即是果復成種。 故經曰如是初心佛說成佛因(前二劫者。 指他緣一道二種住心。 後二心者示真言門根究竟二心。)又極無自性心明真如法身蒙驚覺緣力更進金剛際。 據大日經及金剛頂經等云。 時婆伽梵大菩提普賢大菩薩住一切如來滅無相平等究竟真實。 時金剛界一切如來現受用身彈指驚覺告曰。 善男子。 汝所證是一道清淨。 未證祕密金剛三摩地。 勿以此為足。 時一切義成就菩薩。 由一切如來驚覺。 即從無色身三昧起。 禮一切如來白言。 世尊如來教示我所行道。 云何修行云何是真實。 一切如來異口同音告彼菩薩言。 善男子。 當住觀察自心三摩地。 從此已後說五相成身真言。 由此五相真言加持得成大日尊身。 如是明證非一恐繁不述。 言一道清淨者即是一乘一如等理是也。 又華嚴宗五教十玄六相華嚴三昧以為至要。 故略出之。 藏公金師子章云。 釋此金師子一章。 略作十門分別。 一明緣起二辨色空。 三約三性。 四顯無相。 五說無生。 六論五教七勒十玄。 八括六相。 九成菩提。 十入涅槃。 一明緣起者。 以金無自性。 隨工巧匠緣。 遂有師子起。 起但是緣故名緣起。 二辨色空。 以師子相虛唯是真金。 師子不有金體不無。 故色空。 又空無自體約色以明。 不礙幻有故云色空。 三約三性者。 師子情有名為遍計。 金性不變號曰圓成。 金師子似有稱曰依他。 四顯無相者。 以金收師子。 金外更無師子相可得。 故云無相。 五說無生者。 正見師子生時祇是金生。 金外更無一物。 師子雖有生滅。 金體本無增減。 以金無增減故曰無生。 六論五教者。 此金師子唯是因緣之法。 念念生滅實無師子可得。 名愚法聲聞教。 第二即此緣生之法。 各無自性。 徹底唯空名大乘始教。 第三言雖復徹底唯空。 不礙幻法宛然。 緣生假有二相雙存。 名大乘終教。 第四即此二相。 互奪兩亡情謂不存。 俱無有力互立雙泯。 名言路絕栖心無寄。 名大乘頓教。 第五即此情盡體露之法混成一塊。 繁興大用起必全真。 萬像紛然參而不雜。 一切即一皆同無性。 一即一切因果歷然。 力用相收卷舒自在。 名一乘圓教。 七勒十玄者。 一云。 此金與師子同時成立。 圓滿具足。 名同時具足相應門。 第二金與師子相容成立一多無礙。 於中理事諸相各各不同。 或一或多各住自位。 名一多相容不同門。 第三若看師子即唯師子無金。 即金隱師子顯。 若看金即唯金無師子。 即金顯師子隱。 若兩處看即俱顯俱隱。 隱即名祕密顯即名顯著。 故名祕密隱顯俱成門。 第四即此師子眼耳支節一一毛處。 各各全收師子。 一一毛處師子。 同時頓入一莖毛中。 一一莖毛中各各皆有無邊師子。 又復一一毛載此無邊師子。 還入一莖毛中。 如是重重無盡無盡如帝網天珠。 名因陀羅網境界門。 第五此師子眼收師子盡即一切純是眼。 若耳收師子盡即一切純是耳。 若諸相同時相收悉皆具足。 即一一皆純皆雜。 又一一皆是圓滿藏。 故言諸藏純雜具德門。 第六師子諸根一一毛頭皆各全收師子盡。 一一皆徹遍師子。 耳即眼眼即鼻。 自在成立無障礙故。 故名諸法相即自在門。 第七此師子或隱或顯。 若一若多。 定純定雜有力無力。 即此即彼主伴交輝。 理事齊現皆盡相容。 不礙安立微細成辨。 故名微細相容安立門。 第八此師子是有為法。 念念生滅剎那無間。 分為三際。 為過去現在未來。 此三際各有過去現在未來。 總三三位以立九世。 即更束為一數法門。 雖復九世十世各各有融隔不同。 相由成立通融無礙相同為一念。 故名十世隔法異成門。 第九即此師子與金。 或隱或顯或一或多。 無有自性由心迴轉。 說事說理有成有立。 故名唯心迴轉善成門。 第十說此師子用表無明。 託此金體具彰真性。 二事合說況阿賴耶識令生正解。 名為託事顯法生解門。 第八。 括六相者。 言一師子是總相。 五根差別是別相。 共成一緣起是同相。 眼耳各不相是是異相。 諸根合會得有師子是成相。 諸根各住自位是壞相。 第九成菩提者。 此云道也覺也。 眼看師子之時。 見一切有為法更不須待壞。 本來寂滅離諸取捨。 即於此路流入薩婆若海故名為道。 解無始已來所作顛倒無有一實體故名為覺。 畢竟具一切種智名成菩提。 第十入涅槃者。 見此師子與金。 二相俱盡煩惱不生。 好醜現前心安如海。 妄想都盡無諸逼迫。 出纏離障永絕苦源為入涅槃也。 又澄觀法師新華嚴疏云。 頓成諸行者。 一行即是一切行故。 此復二義。 一約心觀。 二約性融。 今謂一念相應能頓具成。 謂知此心即是佛智。 佛智即是無念。 無念心體內外無著。 諸過自防忍可諦理。 離身心相寂然不動。 了見性空善達有無。 進詣妙覺是真修習。 決斷分明十度具矣。 十度既爾餘行例然。 故修一行成一切行。 二約性融者。 以隨一行稱法性故。 法性融攝故。 此一行如性。 普收無行不具。 廣如下說。 又云。 七令知地位者。 同修一道至於佛果有階差故。 如虛室千燈雖同遍室不妨前後明有微著。 若無此位徒修妙行。 不知此位或叨濫上流。 或得少為足。 此亦二種。 一行布位。 初後淺深五位差別。 二圓融位。 一攝一切一一位滿即說成佛。 一位之中具攝一切諸位功德。 信該果海初。 發心時便成正覺。 上二相攝例行說。 又杜順和尚花嚴三昧云。 但法界緣起惑者難階。 若不先濯垢心無以登其正覺。 故大智論云。 如人鼻下有糞臭沈麝等香亦為臭也。 故維摩經云。 無以生滅心行說實相法。 故須先打計執然後方入圓明。 若有直見色等諸法從緣即是法界緣起也。 不必更須前方便也。 如其不得直入此者。 宜可從始至終一一徵問。 致令斷惑盡迷除法絕言。 見性生解方為得意耳。 問曰。 云何見色等諸法。 即得入大緣起法界耶。 答曰。 以色等諸事本真實亡詮即妄心不及也。 故經云。 言說別施行。 真實離文字。 是故見眼耳等事即入法界緣起中也。 何者。 皆是無實體性也。 即由無體幻相方成。 以從緣生非自性有故。 即由無性得成幻有。 是故性相渾融全收一際。 所以見法即入大緣起法界中也。 問既言空有無二即入融通者。 如何復云見眼耳等即入法界中耶。 答若能見空有如是者。 即妄見心盡方得順理入法界也。 何以故。 以緣起法界離見亡情繁興萬像故。 問既知如是。 以何方便令得入耶。 答方便不同略有三種。 一者徵令見盡如指事問云何者是眼。 如已前小乘中六種簡之。 若入一切諸法但名門中收。 無有一法非名者。 復須責其所以所以知眼等是名。 如是展轉責其所以。 令其亡言絕解。 二者示法令思。 此復有二門一剝顛倒心決盡。 如指事以色香味觸等。 奪其妄計令知倒惑。 所有執取不順於法。 即是意識無始妄見熏習所成。 無始急曳續生三界輪環不絕。 若能覺知此執即是緣起當處無生。 二者示法斷疑。 若先不識妄心。 示法反成倒惑。 若不示法令見。 迷心還著於空。 所以先剝妄心。 後乃示法令見。 三者顯法離言絕解。 就此門中亦為二。 一遮情二表德。 言遮情者。 問緣起是有耶。 答不也即空故。 緣起之法無性即空。 問是無耶。 答不也即有故。 以緣起之法即由無始得有故也。 問亦有亦無耶。 答不也。 空有圓融一無二故。 緣起之法空有一際無二相故也。 如金與莊嚴具思之。 問非有非無耶。 答不也不礙兩存故。 以緣起之法空有互奪同時成也。 問定是無耶。 答不也。 空有互融兩不存故。 緣起之法空奪有盡唯空而非有。 有奪空盡唯有而非空。 相奪同時兩相雙泯。 二表德者。 問緣起是有耶。 答是也幻有不無故。 問是無耶。 答是也無性即空故。 問亦有亦無耶。 答是也不礙兩存故。 問非有非無耶。 答是也互奪雙泯故。 又以緣起故是有。 以緣起故是無。 以緣起故是亦有亦無。 以緣起故是非有非無。 乃至一不一亦一亦不一非一非不一。 多不多亦多亦不多非多非不多。 如是是多是一亦是多亦是一非非是多非非是一非非多非非一。 即不即四句准之。 如是遮表圓融無礙。 皆由緣起自在故也。 若能如是者方得見緣起法也何以故。 圓融一際稱法見故。 若不同時前後見者。 是顛倒見非正見也。 何以故。 前後別見不稱法故。 問如是見已云何方便入法界耶。 答言入方便者。 即於緣起法上消息取之。 何者。 即此緣起之法即空無性。 由無性故幻有方成。 然此法者即全以無性性為其法也。 是故此法即無性而不礙相存也。 若不無性性起不成。 以自性不生皆從緣故。 既全收性盡。 性即無為不可分別。 隨其大小性無不圓。 一切亦即全性為身。 是故全彼為此。 即性不礙幻相。 所以一具眾多。 既彼此全體相收不礙彼此差別也。 是故彼中有此此中有彼。 故經云。 法同法性入諸法故。 解云。 法者即舉緣起幻有法也。 同性者緣起即空而不礙此相故。 全收彼為此。 以彼即空而不礙彼相故。 既此彼全收相皆不壞。 是故此中有彼彼中有此。 非但彼此相收。 一切亦復如是。 經云。 一中解無量無量中解一。 轉轉生非實智者無所畏。 又云。 於一法中解眾多法。 眾多法中解了一法。 如是相收彼此即入同時顯現無前無後。 隨一圓融即全彼此也。 問法即如是智復如何。 答智順於法一際緣成。 冥契無差頓現不無先後。 故經云。 普眼境界清淨身。 我今演說人諦聽。 解云。 普眼者。 即是法智相應頓現多法也。 即明法唯普眼所知簡非餘智境界也。 境界者。 即明多法互入猶如帝網天珠重重無盡之境界也。 清淨身者。 即明前諸法同時即入終始難原。 緣起集成見心無寄也。 然帝釋天珠網者即號因陀羅網也。 然此帝網皆以寶成。 以寶明徹遞相影現涉入重重。 於一珠中同時頓現。 隨一即爾竟無去來也。 今且向西南邊取一顆珠驗之。 即此一珠能頓現一切珠影。 此珠即爾餘一一亦然。 既一一珠一時頓現一切珠既爾。 餘一一亦然。 如是重重無有邊際。 即此重重無邊際珠影。 皆在一珠中炳然齊現。 餘皆不妨此。 若於一珠中坐時。 即坐著十方重重一切珠也。 何以故。 一珠中有一切珠故。 一切珠中有一珠時。 即坐著一切珠也。 一切反比准以思之。 既於一珠中入一切珠而竟不出此一珠。 於一切珠入一珠而竟不出此一珠。 問既言於一珠中入一切珠而竟不出此一珠者。 云何得入一切珠耶。 答只由不出此珠。 是故得入一切珠。 若出此一珠入一切珠者。 即不得入一切珠也。 何以故。 離此珠內無別珠故。 問若離此珠內無一切珠者。 此網即但一珠所成。 如何言結多珠成耶。 答只由唯獨一珠。 方始結多為網。 何以故。 由此一珠獨成網故。 若去此珠全無網故。 問若唯獨一珠者。 云何言結成網耶。 答結多珠成網者。 即唯獨一珠也。 何以故。 一是總相具多成故。 若無一一切無故。 是故此網一珠成也。 一切入一准思可知。 問雖西南邊一珠總收十方一切珠盡無餘。 方各各有珠。 云何言網唯一珠成耶。 答十方一切珠者。 總是西南方一顆珠也。 何以故。 西南邊一珠即十方一切珠故。 若不信西南邊一珠即是十方一切珠者。 但以墨點點西南邊一珠著時。 即十方珠中皆有墨點。 既十方一切珠上皆有墨點。 故知十方一切珠即是一珠也。 言十方一切珠不是西南邊一珠者。 豈可是人一時遍點十方一切珠耶。 縱令遍點十方一切珠者即是一珠也。 此一為始既爾。 餘為初亦然。 重重無際點點皆同。 杳杳難原一成咸畢。 如斯妙喻類法思之。 法不如然喻同非喻。 一分相似故以為言。 何者此珠但得影相涉入其質各珠。 法不如然全體交徹。 故經云。 以非喻為喻等也。 諸有行者准喻思之。 盧舍那佛過去行 令佛剎海皆清淨無量無數無邊際 彼一切處自在遍如來法身不思議 無色無相無倫匹示現色相為眾生 十方受化靡不現一切佛剎微塵中 盧舍那現自在力弘誓佛海震音聲 調伏一切眾生類次祕密趣者。 自上所說極無自性住心者。 是普賢菩薩所證三摩地門。 亦是大毘盧舍那如來菩提心之一門也。 故善無畏三藏說。 東南方普賢菩薩者何也。 普賢者是菩提心。 若無此妙因終不能至無上大果。 故經云。 時普賢菩薩住於佛境界莊嚴三昧說自心真言。 ^h□^h□^h□^b□^b□^h□^h□^h□^h□^b□^b□^h□^h□^h□^b□^b□^h□^b□^h□顯句義云初句普也。 次去也往也。 微羅闍離塵垢。 謂除一切障。 達摩你闍多法生。 謂從法界體性生。 摩訶摩訶上^b□字是第五字。 遍一切處即是大空。 空中之大名為大空。 故重言之更無可得為等比者。 故名為大。 重空之中更無比也。 意言。 等者即是諸法畢竟平等也進者是逝義。 謂佛善逝而成正覺。 然此平等法界無行無到。 云何有來去耶。 次即釋云以能離垢除一切障。 即是勝進之義。 無行而進最為善逝也。 以如是進行能成法生即是從平等法性而生佛家故。 次言大中之大。 即等等無礙證中大空。 大空者佛境界也祕義云。 以初^h□字為體。 喜也因也。 所謂修行菩薩行。 若有眾生。 從此法門而受持讀誦或觀照者。 即同普賢之門。 不久能得佛境界莊嚴三昧自在之力。 喜者隨喜見他喜猶如己。 住平等觀離嫉妒故。 因者因緣。 菩提心為因。 大悲萬行為緣。 修行三密方便。 成就娑羅樹王萬德華果。 此^h□字有十二轉聲字。 即是十二地。 除中七字菩提因行證入方便。 中間則大悲句攝。 是五字則五佛五智。 則普賢一門之五佛。 是五佛各各具十佛剎微塵數四種曼荼羅。 是四種曼荼羅各各具不可說不可說眷屬曼荼羅。 如^h□一字者自餘字等亦復如是。 又喜者歡喜喜悅喜樂之義。 所謂大安樂適悅義。 金剛頂經名大安樂金剛薩埵故。 經云。 時薄伽梵一切如來大乘現證三昧耶一切曼荼羅持金剛勝薩埵。 於三界中調伏無餘一切義成就金剛手菩薩摩訶薩。 為欲重顯明此義故熙怡微笑。 左手作金剛慢印。 右手抽擲本初大金剛作勇進勢。 說大樂金剛不空三昧耶心真言曰^h□釋經云。 此字因義。 因義者謂菩提心為因。 即一切如來菩提心。 亦是一切如來不共真如妙體恒沙功德皆從此字生。 此一字具四字義。 且^h□字以為本體。 ^h□字從^h□字生。 由^h□字一切法本不生故。 一切法因不可得。 其字中有污聲。 污聲者一切法損減不可得其字頭上有圓點半月。 即為^8□字。 ^8□字者一切法我不可得義。 我有二種所謂人我法我。 此二種皆是妄情所執。 名為增益邊。 若離損減增益即契中道(云云)今依此說。 一切如來不共真如妙體恒沙功德皆從此^h□字出生。 諸顯教皆以真如為諸法體性。 佛華法華等亦以此真如為至極理。 今此真言法教以^h□字為一切真如等所依。 真如則所生之法。 真言則能生之法。 真如法體猶從此而生。 何況能證人乎。 能證佛既亦如此。 何況所說法教乎。 雖云能證所證平等無二。 然猶於二門真如作究竟之說。 亦雖三種世間互相圓融說無盡無盡義。 跡逗此域影休此床。 無盡教義從一聲出。 三種圓融優遊二門境。 誰信真如更有所依。 佛菩薩共有此說。 經云。 善男子無上法王有大陀羅尼門名為圓覺。 流出一切清淨真如。 言一切清淨者。 真如無量淺深差別故云一切。 一切之言其意甚深。 論云。 摩訶衍者總。 說有二種。 云何為二。 一者法二者義。 所言法者謂眾生心。 是心則攝一切世間法出世間法。 依於此心顯示摩訶衍義。 何以故。 是心真如相即示摩訶衍體故。 是心生滅因緣相能示摩訶衍自體相用故。 所言義者即有三種。 云何為三。 一者體大。 謂一切法真如平等不增減故。 二者相大。 謂如來藏具足無量性功德故。 三者用大。 謂能生一切世間出世間善因果故。 謂世間者心生滅門也。 出世間者心真如門也。 過三種世間故名出世間。 又云。 心生滅門正智所證性真如理何門所攝。 生滅門所攝非真如門。 分界別故。 二門真如復有何別。 真如門理理自理故。 生滅門理智自理故。 就此生滅門。 更有四重真如本覺。 具如論說。 佛華所說三種世間圓融之佛則四種鏡中當第二也。 言四種鏡者。 一如實空鏡。 二因熏習鏡。 三法出離鏡。 四緣熏習鏡。 第一鏡者。 遠離一切心境界相無法可現故。 性淨本覺體性中。 遠離一切攀緣慮知諸戲論識。 成一味平等之義。 故名為如。 遠離一切虛妄境界種種相分。 成就決定真實之相。 故名為實。 為欲顯示遠離之義故名為空。 鏡謂喻名。 此中鏡即摩奢趺娑珠鏡。 取於此鏡安置一處。 珠鏡前中蘊種種石種種物時彼珠鏡中餘像不現。 唯同類珠分明顯了故。 如實空鏡亦復如是。 於此鏡中唯同自類清淨功德安立集成。 種種異類諸過患法皆遠離故。 此表真如門法。 二因熏習鏡者。 性淨本覺三世間中皆悉不離。 熏習彼三而為一覺莊嚴一大法身之果。 是故名為因熏習鏡。 三種世間者。 一者眾生世間。 二者器世間。 三者智正覺世間。 眾生世間者眾生謂異生性界。 器世間者謂所依止土。 智正覺世間者謂佛菩薩等是也。 此中鏡者謂輪多梨華鏡。 如取輪多梨華。 安置一處周集諸物。 由此華熏一切諸物皆悉明淨。 又明淨物華中現前皆悉無餘。 一切諸物中彼華現前亦復無餘。 因熏習鏡亦復如是。 熏一切法為清淨覺令悉平等。 此表三自門法。 次二種鏡表染淨本覺及應化身。 於此住心無用故不出。 又經云。 佛告祕密主言。 有一陀羅尼名曰守護國界主。 是真言者。 毘盧舍那佛色究竟天。 為天帝釋及諸天眾已廣宣說。 我今於此菩提樹下金剛道場。 為諸國王及與汝等略說。 汝當諦聽。 善男子陀羅尼母所謂字。 所以者何。 三字和合為一字故。 謂初字者是菩提心義是諸法門義。 亦無二義亦諸法果義。 亦是性義自在義。 猶如國王黑白善惡隨心自在。 又法身義。 第二字者即報身義。 第三字者是化身義。 以合三字共為字。 攝義無邊故為一切陀羅尼首。 即是毘盧遮那佛之真身。 我於無量無數劫中。 能習十波羅蜜多。 於最後身六年苦行。 不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成毘盧舍那。 坐道場時諸佛猶如油麻遍滿虛空。 諸佛同聲而告我言。 善男子。 云何而求成等正覺。 我白佛言。 我是凡夫未知求處。 唯願慈悲為我解說。 是時佛同告我言。 善男子。 諦聽當為汝說。 汝今宜應當於鼻端想淨月輪。 於月輪中作唵字觀。 作是觀已於後夜分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善男子。 十方世界如恒河沙三世諸佛。 不於月輪作唵字觀得成佛者。 無有是處。 今依此等文。 字是法身。 法身則真如。 真如法身悉皆從唵字一聲出。 何況諸餘法門乎。 當知真言為一切法母。 一切法歸趣。 又論云。 諸佛甚深廣大義者。 即是通總攝前所說門。 所謂通攝三十三種本數法故。 此義云何。 言諸佛者即是不二摩訶衍法所以者何。 此不二法形於彼佛其德勝故。 彼佛者指真如生滅二門佛及三大義佛。 大本華嚴契經中作如是說。 其圓圓海德諸佛勝。 其一切佛不能成就圓圓海。 劣故。 言一切佛者即本末二門佛也。 若爾何故分流華嚴契經中作如是說。 盧舍那佛三種世間為其身心。 三種世間攝法無餘。 彼佛身心亦復無有所不攝焉。 答盧舍那佛雖攝三世間。 而攝不攝故無過。 言攝不攝者。 即上所說性海因海攝不攝是也。 又真如生滅二門如是。 故文云。 是二種門皆各總攝一切法者。 即是法門該攝圓滿門。 謂以真如門攝一切法。 無一一法而非真如。 以生滅門攝一切法。 無一一法而非生滅故。 然真如門不能攝生滅門一切法。 又生滅門不能攝真如門一切諸法。 而言總攝一切法者。 總攝生滅一切法故。 總攝真如一切法故。 所以者何。 如是二門皆悉平等各各別故。 又云。 何故不二摩訶衍法無因緣耶。 是法極妙甚深獨尊離機根故。 何故離機。 無機根故。 何須建立。 非建立故。 是摩訶衍法諸佛所得耶。 能得於諸佛。 諸佛得。 不故。 菩薩二乘一切異生亦復如是。 性德圓滿海是。 所以者何。 離機根故離教說故。 初言諸佛見指真如門諸佛。 次諸佛亦真如門佛也。 能得者言不二門諸佛。 其德勝故能攝得真如門諸佛。 次諸佛者指生滅門佛。 意言生滅門諸佛攝得不二門諸佛耶。 不故者是答辭。 言生滅門諸佛不得攝真如不二之佛。 又云。 八種本法從因緣起。 應於機故順於說故。 何故應機。 有機根故。 如是八種法諸佛所得耶。 諸佛所得。 得於諸佛。 不故。 如是修行種因海是焉。 所以者何。 有機根故有教說故。 初言諸佛者指種因海本法八佛。 次言諸佛末法八佛是也。 言本八佛得攝末八佛。 次諸佛者指不二性德佛。 言本末八佛不得攝圓圓海佛。 如是諸佛皆悉雖云平等平等。 遍滿虛空法界。 然猶本末各各差別末佛以本為所依之境勝劣有差。 是故不得以劣攝勝。 人既如此法亦如是。 華嚴所說三種世間之佛是則種因海佛。 故不得攝性德海佛。 經論明證如此。 末學凡夫不可強任胸臆判攝難思境界。 居高攝低功德無量。 執劣潛勝定入深底。 不可不信不可不慎。 如是諸佛及所說所證教理境界悉攝一字盡。 有智薩埵極善思念而已。 祕密曼荼羅十住心論卷第九(終) 发布时间:2025-06-25 16:18:29 来源:班超文学网 链接:https://www.banceo.com/article/167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