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密宗道次第论卷第一 内容: 原名续部总建立广释克主大师着法尊法师译敬礼尊长 敬礼胜师足。 成就广智眼。 徧见所知处。 具众善说海。 其说如恒河。 流注所化洲。 我慧如毫端。 取滴救忘失。 其大小乘异宗建立(分二)(甲初)且於大师世尊成佛之建立。 (乙初)声闻二部许我等此大师昔於古释迦牟尼如来前发菩提心入资粮道。 始趣三无数刧。 集积资粮。 次至宝髻如来出现世间。 圆满初无数刧。 次至然灯如来出现世间。 圆满二无数劫。 次至毗婆尸如来出现世间。 圆满第三阿僧只刧。 次至生为净饭王子一切义成。 凡有百刧。 集积资粮三十二妙相。 八十随形好因。 如云「毗娑尸然灯宝髻三出现。 三无数刧後。 初谓古释迦」其三无数劫集积资粮。 乃至初夜降魔。 许为真资粮道。 异生菩萨。 其三十五岁春季後月。 毗舍佉星十五日初夜降魔中夜入定。 证加行道见道修道。 後夜明相。 始现证无学道成正等觉。 次过四十九日。 乃於波罗尼斯。 转妙法轮。 是为四谛法轮。 除此不许转余法轮。 不许大乘为佛所说。 次至八十岁而般涅盘。 许心识断犹如灯灭。 於修道中。 不许十地之建立。 於果位中。 不许圆满受用身。 许法身与色身。 亦不许胜应身之名。 婆沙诸师。 说一切义成太子之身。 是异生身。 故是惑业所感苦谛。 其成佛时。 亦未易彼身相续。 仍是苦谛。 故说色身非佛。 经部诸师。 以恶心出如来身血。 应不成无间罪等而为破除。 (乙二)大乘分二。 (丙初)波罗密多。 (丙二)密咒。 (今初)资粮加行时。 圆满初阿僧只劫。 初地至七地。 圆满第二。 八九十三地时。 圆满第三阿僧只劫。 最後生时於摩醯首罗厚严天中。 十方一切诸佛。 以大光明灌顶。 十地圆满之智名边际智。 亦名金刚喻三摩地。 此於相续。 生起之第二刹那。 证得法身与圆满受用身之二身。 是为成佛其圆满受用身具五决定。 一处决定。 唯居色究竟。 不往余处。 二法决定唯大乘法。 不说小乘法。 三相决定。 唯相好庄严身相。 不变现。 余相。 四眷属决定。 唯十地菩萨。 无异生等眷属。 五时决定。 乃至生死未空。 不般涅盘。 此摩醯首罗在何处耶。 答。 诸天处究竟。 谓净居色究竟天。 其上更有佛刹。 名曰厚严。 如经云。 「超诸净居。 上可爱究竟天。 佛於彼成佛。 化身现此间。」谓彼圆满受用身。 安住色究竟上。 其变化身。 乃於人间现十二相。 (普通说八相今依宝性论有十二相。)如此释迦佛佛土娑婆世界。 有百俱胝四大部洲。 於百俱胝南[贝*善]部洲。 同时现百俱胝释迦牟尼佛十二种相。 谓百俱胝从覩史天下。 同时亦现。 如是同时示现有百俱胝父净饭王及百俱胝摩耶夫人。 诞百俱胝一切义成太子。 如是凡百俱胝童子游戏。 受用妃眷。 出家苦行。 往菩提树。 降魔成佛。 转正法轮。 入般涅盘。 皆同时现。 又於此土。 现百俱胝般涅盘相。 於余刹土。 同时示现。 或有诞生。 或有成佛。 或转法轮等。 皆百俱胝乃至生死未空。 如是示现。 如大乘宝性论云。 「大悲世间智。 徧观诸世间。 不动於法身。 现种种化体。 若现生天中。 及从覩史下。 入胎与出胎。 善巧诸工巧。 受用诸妃眷。 出家修苦行。 及往菩提座。 降魔成正觉。 转微妙法轮。 及现般涅盘。 徧现诸秽刹。 尽三有而住。」(丙二)密咒宗中。 作行两部。 除波罗密多成佛相外。 别无异说故。 唯瑜伽与无上之二。 (丁初)摄真实根本续及金刚顶释续二经宣说。 其解此密意之释迦亲论师。 佛密论师。 庆喜藏论师。 天竺共称为善巧瑜伽三人。 前二论师之宗。 谓我等大师世尊。 从生为净饭王子。 乃至於尼连河侧修诸苦行。 许为真实十地菩萨。 於彼行六年苦行。 次入上上第四静虑。 亦名第四静虑边际。 亦名不动三摩地。 亦名徧空三摩地。 尔时十方一切诸佛。 皆来集会。 以弹指声警起其定。 告曰。 汝唯此定不能成佛。 白云。 若尔当修何行耶。 次乃引至摩醯首罗。 其异熟身。 置尼连河侧。 一切义成菩萨。 以意生身往色究竟。 十方一切诸佛。 先以衣灌顶。 即冠灌顶。 其後如次令修五种现证菩提。 (即五相成身)五种现证菩提圆满。 即成圆满报身大毗卢遮那佛也。 既成佛已。 现四神变。 往须弥山顶。 说瑜伽诸续。 次来人间尼连河侧。 入前异熟身而起定。 示现降魔成佛等相。 庆喜藏论师之宗义。 谓三无数劫集资粮。 十地菩萨最後有时。 於色究竟天。 入徧空三摩地。 尔时十方一切诸佛。 皆来集会。 以弹指声起三摩地。 告曰。 汝唯此定不能成佛。 白云。 若尔当如何修。 十方一切诸佛为授宝冠灌顶。 後令渐次修习五现菩提。 此圆满已。 即成圆满报身大毗卢遮那佛。 既成佛已。 现四神变。 往须弥顶。 说瑜伽续。 次现生人间为净饭王子。 示十二相。 五种现证菩提中。 有依大师昔现五种现证菩提。 及依後进所化修习五种现证菩提。 其中十方一切诸佛。 为一切义成菩萨宝冠灌顶後。 令修「即达跋罗提碑当迦热弥」咒义。 彼修习已。 即於定中现证自心法性。 十六空性。 本性清净。 从此定起。 於後得时。 见彼性净。 自心法性。 於自心中为月轮相。 由此获得大圆镜智。 不动佛体。 此现证菩提之名。 曰从观察而证菩提。 後进所化修此次第。 谓诵「即达跋罗提碑当迦熟弥」咒。 次修表示自心法性。 十六空性。 自性清净之十六母韵。 於自心中变成月轮之相。 其後十方一切诸佛。 令一切义成菩萨。 修「嗡博提即达邬跋打耶弥」咒义。 彼由修故。 即於定中。 现证自心法性空性。 离垢清净。 於後得时。 现见心性。 离垢空性。 於自心中。 为极圆满月轮之相。 由此获得平等性智。 宝生佛体。 此现证菩提之名。 曰从发大菩提心现证菩提。 後进所化修彼之次第。 谓诵「嗡博提即达邬跋打耶弥。」次修表示自心法性。 离垢空性之父音。 於自心中。 为极圆满月轮之相。 其後一切诸佛令修「提叉跋[嗈-邑+夕]罗」咒义。 由修习故。 现见前修普贤大菩提心。 於自心间月轮之。 上为白色五股金刚杵。 直立之相。 由此获得。 妙观察智。 弥陀体性。 此现证之名。 曰从坚固金刚现证菩提。 後进所化修彼之次第。 谓诵「提叉跋[嗈-邑+夕]罗。」次於自心。 修白色五股金刚杵。 此名「最初金刚。」当释其义。 最初是首先义。 首先义者。 谓先未成佛。 今新成佛。 渐次修习五种现证菩提之时。 於自心中。 见彼白色五股金刚。 名初金刚。 云何彼杵定有五股。 谓为表示成佛之时。 渐修五种现证菩提。 由一一现证。 证一一智。 故有五股。 次由十方一切诸佛。 为一切义成菩萨。 授名灌顶。 易彼一切义成之名。 立名金刚界菩萨。 次令修习「跋[嗈-邑+夕]罗伊摩廊吭」咒义。 由修习故。 现见十方一切如来。 身金刚界。 语金刚界。 意金刚界。 皆入自心白五股杵。 即彼金刚为一切如来金刚极微所成。 由此获得。 成所作智。 不空成就体。 此现证菩提之名。 曰从金刚体现证菩提。 後进所化修彼之次第。 谓诵「跋[嗈-邑+夕]罗伊摩廊吭。」修从自心白五股杵放光。 十方鈎召一切如来。 身金刚界。 语金刚界。 意金刚界。 皆入自心白股杵其次十方一切诸佛令金刚界菩萨。 修「嗡耶塔萨嚩达塔伽达嚩当塔阿吭」咒义。 由修习故。 变自心杵月。 现证三十二相。 八十种好之所庄严大毗卢遮那圆满报身。 而成正觉。 由此获得法界体性智。 毗卢遮那佛体。 此现证菩提之名。 曰从一切如来定。 现证菩提。 後进所化修彼之次第。 谓诵「嗡耶塔萨嚩达塔伽达嚩当塔阿吭。」变自心杵月成大毗卢遮那身。 既成佛已。 现四神变。 其受用身住色究竟。 由彼现一化身。 化为四面。 毘卢遮那往须弥顶。 说瑜伽根本续摄真实等。 次来人间示现降魔成佛等相。 (印度三大论师皆许说摄真实义等之毘卢遮那为化身。 尚不说为报身。 何况法身。 日本说是法身及加持身者。 实有可决择余地。)(丁二)无上宗中。 大师世尊成佛之相。 其余时轮欢喜金刚胜乐等中。 皆未宣说。 唯集密等说之。 此於圣者宗(龙猛)及智足宗。 皆有宣说。 圣者宗於提婆摄行炬论中说。 智足宗於曼殊室利口授广说中说。 二者同一意趣。 谓波罗密多乘与四谛密咒。 皆许十地菩萨有一生补处及最後有之二种建立。 其一生补处十地菩萨者。 谓彼十地菩萨於第二生决定成佛。 最後有者。 谓彼十地菩萨。 於现生中决定成佛。 此释伽牟尼大师世尊。 先依波罗密多乘三无数劫。 集积资粮。 至最後有十地菩萨时。 於色究竟入徧空定。 尔时十方一切诸佛。 皆未集会。 以弹指声令从定起。 告曰。 汝唯此定。 不能成佛。 白云。 若尔当如何行耶。 时十方一切诸佛。 鈎召最胜空点天女。 为灌第三智慧灌顶。 其後开示现证菩提之次第。 令其修习。 至中夜分。 三空渐灭。 证一切空胜义光明。 从此而起清净幻身。 次一切诸佛为灌第四灌顶。 入行诸行至。 第一明相出时。 以金刚喻三摩地。 永断下下品所知障。 得无学双运金刚持位。 是谓成佛。 唯说此位。 不经瓶灌顶。 可授以上之灌顶不。 修生起次第。 而可修圆满次第。 未说余位。 次圆满报身大金刚持。 住色究竟。 别以化身。 示现人间十二种相。 谓初生为净饭王子。 至於尼连河侧。 六年苦行。 日除一蔴一麦一果。 不受其余粗强饮食。 入徧空定。 尔时十方一切诸佛。 皆来集会。 以弹指声令从定起。 告曰。 汝以如此苦行。 逼恼之身。 不能降魔。 汝唯以此定。 不能断除下下品所知障。 故受粗食。 往菩提树。 一切诸佛。 召最胜空点天女。 示现为灌第三智慧灌顶之相。 次为开示现证菩提之次第。 令其修习。 至中夜分。 三空渐灭。 示现证一切空胜义光明之相。 从此而起清净幻身。 一切诸佛为灌第四灌顶。 令行诸行。 至後夜分。 明相初现。 以金刚喻定。 永断下下品所知障。 得无学双运而成正觉。 此唯示现成佛之相已足。 何为示现第三灌顶及第四灌顶等相耶。 答为。 令了知仅以波罗蜜多道。 虽能至十地。 然成正觉。 决定须入无上咒道。 若不入此定。 不能成佛故。 (甲二)转法轮相(分二)。 (乙初)转波罗蜜多乘法轮相。 (乙二)转密咒乘法轮相。 (初又分三)。 (丙初)正转法轮。 (丙二)没後结集。 (丙三)造论解释。 (今初)佛薄伽梵。 於菩提树下。 现等觉已。 经七七日。 未转法轮。 次从中印摩揭陀国王舍城。 而北渡殑伽河。 往波罗尼斯国。 仙人堕处。 施鹿林中。 何故名为仙人堕处。 谓昔迦叶佛。 将出世时。 有五百独觉住彼山中。 由天人传告。 知佛将出世。 遂现神变。 上飞虚空。 入火界定。 以自身火。 烧化色身。 舍利堕地。 谓仙人堕。 故名人仙堕处。 何故名为施鹿林耶。 谓昔波罗尼斯。 王名梵授。 住此山鹿。 禁不许杀。 遂从余处。 有众多鹿。 集住其中。 故名鹿林。 有五贤部。 安住其中。 谓长老憍陈如。 长老马胜。 长老起气。 长老大名。 长老贤妙。 彼见世尊自远而来。 共立制云。 具寿憍答摩。 退失静虑。 缓懈多食。 彼来此处。 不应与语。 不应相亲。 不应奉迎。 若坐此长座。 任其自坐。 遂余一座。 次世尊至时。 彼不能堪。 世尊威德。 皆来敬礼。 有为洗足。 有为敷座。 赞吉具寿憍答摩。 善来善来。 次佛世尊坐所敷座。 次五贤众。 由见世尊容颜光明。 白言。 具寿憍答摩。 汝今诸根鲜明。 皮色清净。 非证胜智见耶。 世尊告曰。 善男子。 勿於如来。 呼云具寿。 致令汝等。 长时苦恼。 我是如来。 现正等觉悟自觉智。 我是一切智。 不依余师。 才说此语。 五众须发自落。 袈裟着身。 手执瓦器。 如受近圆已经百年。 如剃须发已经七日。 次梵释等。 无量天子。 供养世尊。 千辐金轮。 大师受请。 初夜经行。 中夜眠息。 後夜起已。 观察过去。 诸佛世尊。 为於何处转妙法轮。 见於此地转。 次须臾顷。 即於此处有四宝所成一千座现。 世尊绕前三座。 坐第四座。 为五贤部及无量诸天。 初转第一四谛法轮。 曰。 诸苾刍。 此是苦圣谛。 汝应知。 此是集圣谛。 汝应断。 此是灭圣谛。 汝应证。 此是道圣谛。 汝应修。 徧智憍陈如生起见道。 诸天赞叹。 雨诸天花。 没至膝许。 大地六种震动。 此转四谛法轮经。 正是初法轮之经。 其毘奈耶。 阿笈摩。 近念住经。 广大游戏经。 百业经。 百喻经等。 就所诠义与彼相顺。 亦是初转法轮经摄。 次佛世尊。 於灵鹫山为共住弟子五贤部等。 五千苾刍声闻大众。 及正所化机。 无量菩萨。 转第二无相法轮。 此以十万颂。 广般若波罗密多。 及中之广二万五千颂中之中一万五千颂中之略般若。 万颂略之广。 八千颂略之略圣摄颂等。 正为二转之经。 其三摩地王经。 金刚能断经。 佛方广经。 入楞伽经。 大宝积经。 华严经等。 就所诠义与彼相顺。 亦是二转经摄。 有於般若经。 许为母子十七部。 前举之十万颂。 至摄颂六种。 以其皆说八种现观安立。 曰母。 善力映蔽请问经。 般若七百颂。 般若五百颂。 般若百五十颂。 般若五十颂。 金刚能断经。 般若心经。 憍尸迦经。 贤手请问经。 少字般若。 一字般若。 共十一种。 以未具说八种现观安立。 为子。 有以二十五门经。 代贤手请问经。 自宗般若经。 非定为母子十七。 尚有多种故。 最後善辨法轮者。 谓在广严城等处。 正为趣一切乘无数菩萨而说解深密经。 正为後法轮经。 与此所诠随顺之经。 皆为最後法轮所摄。 又有於後法轮经名。 说为决定胜义法轮者。 有说三摩地王经。 佛方广经。 楞伽经等。 为後法轮者。 然不应理。 总其凡说一切诸法真实性空之大乘经典。 皆中转法轮所摄。 凡说究竟一乘之经亦为彼摄。 凡说三自性中。 徧计执无实性。 依他起及圆成实有实性之经。 皆後转法轮经摄。 凡说究竟三乘之大乘经。 亦为彼摄。 然三摩地王等三经。 皆说一切法无实性与究竟一乘故。 又如来藏经。 陀罗尼自在王请问经。 大般涅盘经。 利益指鬘经。 胜鬘狮子吼经。 智光庄严经。 无增减经。 大法鼓经。 入无分别陀罗尼经。 解深密经。 觉囊巴说此十经。 为如来藏十经。 为後转法轮。 为了义经。 许彼诸经。 所说如来藏与佛自性身。 同是谛实有常恒坚固。 无为相好而为庄严。 一切有情。 从无始生死。 於烦恼网壳。 本来具足。 以九喻九义而为宣说。 又许初二法轮为不了义。 补敦仁波卿。 亦说彼十经为後法轮经。 彼经所说。 如觉曩所许。 然是不了义。 许自性身与如来藏同。 然说有情身中无彼。 唯中法轮乃是了义。 许彼十经所说义同。 不应道理。 以解深密经。 圣观自在请问品。 全说究竟三乘。 胜义生请问品。 全说依他起圆实有实性。 弥勒菩萨请问品。 全说离意识外。 别有异体阿赖耶识。 所余九经。 皆说一切法无实性及究竟一乘。 又依无阿赖耶识而说故。 又觉曩巴自宗。 说依他起如兔角。 许究竟一乘。 又以解深密经为了义。 证彼自宗。 实成相违。 自宗。 若有情身中无如来藏。 则有情身中无成佛之因。 故诸有情。 应不成佛。 若如来藏与自性身。 同一切有情身中皆有彼者。 则一切有情皆已成佛。 後无佛可成。 有情亦定不能成佛。 故前二宗。 皆非所许。 若尔云何。 如大乘宝性论说。 「如来藏与如来界同。」其释说界义为因义。 故如来藏即是如来之因也。 然亦非於凡成佛因。 皆名如来藏。 若尔云何。 谓心上实性空之空性。 即自性清净心之法性。 即此未离客垢位。 自性清净之法性。 或名如来藏。 或名本性住种。 其已离客垢位。 自性清净心之法性。 或名自性身。 或名究竟涅盘。 或名究竟离系果。 或名具二清净之法性。 或名具二清净之法身。 言客垢者。 谓烦恼及所知二障。 故自性身定非如来藏。 以永离客垢。 定非未离故。 故於自宗。 如来藏与自性身之异门等。 亦是无为无事。 常恒坚固。 然无实性。 又三法轮中。 初是小乘法藏。 余二是大乘法藏。 又初法轮开示声闻见。 第二开示中观见。 第三开示唯识见。 故第二转为了义。 余二不了义。 (此於辨了不了义论广明)又一切佛语可摄为十二分教。 何等十二。 如寂静论师於八千颂释胜心藏论云。 「经重颂授记。 颂自说因缘。 譬喻及本事。 本生并方广。 希有论议部。 是十二分教。」其中因缘譬喻本事本生。 四合为一。 是九分教。 又佛经与佛语同。 类可分三。 一亲口所说经。 二佛所加持经。 三佛所听许经。 初如般若摄颂。 第二有三。 一身加持经。 如十地经。 二语加持经。 如除未生怨王忧悔经。 三意加持经有三。 一意以三摩地加持经。 如般若心经。 二意以大悲加持经。 如药叉天龙等各献自咒。 佛以悲愍加持成生胜果之咒。 三意以真实力加持经。 如薄伽梵意宣谛实力。 令山林墙壁等。 皆出法音。 三佛所听许经。 如薄伽梵於集法经云。 「诸苾刍。 於我之经首。 当云如是我闻一时」等。 又云「於文中间当加接续词而结集」故佛示现涅盘後。 诸声闻众。 於经之首置「如是我闻一时」等。 及於中间加接续词等。 又一切佛语。 三藏所摄。 正诠增上戒学者。 毘奈耶藏。 正诠增上定学者。 是素怛览藏。 正诠增上慧学者。 是阿毘达摩藏。 增上定学与佛所说奢摩他同。 增上慧学与毘钵那同。 又十二分教中。 前五分教是声闻经藏。 次四是毘奈耶藏。 此通大小二乘毘奈耶藏。 後三是大乘经藏。 於彼等中。 散说诸法自相共相者。 是阿毘达摩藏。 若如集论则论议部。 是对法藏。 此通大小二乘对法藏。 又一切佛语摄为八万四千法蕴。 以所化身中贪增上行有二万一千。 瞋增上行有二万一千。 痴增上行有二万一千。 三等分行有二万一千。 故说八万四千烦恼。 对治其量者。 有声闻人说七部对法中。 有法蕴论者。 为一法蕴量。 彼有千颂。 又有声闻许圆满宣说蕴处界等一义之经。 为一法蕴。 有大乘说以坚固象所负之墨写一法蕴。 自宗所许如世亲说。 八万四千烦恼中。 圆满宣说。 对治一一烦恼之经。 为一法蕴。 (丙二)世尊示现般涅盘後。 有三次结集。 (丁初)世尊转正法轮化事已毕。 遂将圣教嘱付迦叶。 春季末月。 毘舍佉星。 十五夜间。 於拘尸那城。 示般涅盘。 是年夏季。 於王舍城七叶窟中。 未生怨王而为施主。 大迦叶波与五百罗汉上座僧伽而受安居。 尔时五百罗汉共积大衣为座。 阿难尊者高昇其上。 向舍卫国合掌涕泣。 妙音诵云。 「如是我闻一时」等。 而结集经藏。 尽其所说。 一切经藏。 全无一句增减。 自心诵出。 所有经义。 阿难下座。 次邬波离结集毘奈耶藏。 大迦叶波如前结集阿毘达磨藏。 次大迦叶作是思惟。 我已略作圣教事。 今当涅盘。 遂将圣教付阿难陀。 汝此圣教当付奢搦迦。 次往朝礼世尊八塔。 天宫龙宫。 各有一如来牙塔。 亦往朝礼。 次回告未生怨王。 适值王睡。 告眷属曰。 当说我将涅盘。 前来报知。 次往南方鷄足山。 谓三山集合之中。 现种种神变。 於草座上。 结跏趺坐。 捧持世尊所许粪扫大衣。 加持尸身。 乃至弥勒佛出现世间。 说正法时。 令不坏烂。 颜不少衰。 而般涅盘。 由诸药叉合彼三山。 次奢搦迦自海取宝回。 问世尊何在。 供养五年。 闻说涅盘。 即便闷绝。 醒後又问舍利子目犍连大迦叶等。 闻说涅盘。 亦复闷绝。 醒後又问现有谁在。 曰阿难陀在。 次请阿难陀及诸眷属。 供养五年。 次阿难陀为彼出家及受近圆。 彼亦善学精通三藏。 证罗汉果。 次阿难陀广作圣教事已。 见一苾刍诵「若人生百岁。 定如水老鹄。」告曰。 世尊非作此说。 当诵。 「若人生百岁。 定是生灭法。」时彼苾刍。 往亲教前。 谓阿难尊者。 教如是诵。 其亲教师。 於彼苾刍。 不欲现示自己错误。 而云。 阿难陀年老念衰忘失。 次彼苾刍。 告阿难陀。 阿难陀厌离念云。 现今圣教已至如是。 故当涅盘。 遂将圣教付奢搦迦。 告曰。 汝当授与摧坏城中卖香童子。 鄥波笈多。 如来为彼授记号无相好佛广作佛事。 次往告未生怨王。 适值王睡。 谓眷属曰。 可述我来报知也。 偕诸徒众。 赴殑伽河岸。 次未生怨王梦伞折柄。 醒後言之。 眷属告曰。 圣者阿难陀。 来报将般涅盘。 闻已闷绝。 醒後急乘大象追赴殑伽河岸。 尔时广严城诸离车子。 因天告知。 捧多供具。 来殑伽河岸。 有一仙人俱五百眷属。 亦皆来至此求阿难陀出家近圆。 时阿难陀。 遂於河中化一小洲。 於日中时。 为出家近圆。 无间而得阿罗汉果。 故名日中阿罗汉。 或名水中。 彼作是念。 今於亲教未涅盘前。 我当涅盘。 白阿难陀。 教曰。 汝莫作是语。 如来曾授记云。 迦湿弥罗是随顺静虑之处。 有日中阿罗汉。 当於彼处建立佛教。 故汝当往彼安立佛教。 彼遂往迦湿尔罗。 广弘正法。 次阿难陀入般涅盘。 舍利分为二分。 於王舍城及广严城各建一塔。 次奢搦迦广作佛教事业。 为鄥波笈多出家近圆。 付与圣教。 次圣者邬波笈多广作佛法事业。 不可思议。 凡度一人证阿罗汉。 於五十弓之石室。 投五指细筹。 其室充满。 次将圣教传付地底迦。 彼付黑色。 彼付善见。 如云。 「善说正法能仁王。 迦叶阿难奢搦迦。 近护地底迦黑色。 善见正法传七代。」(丁二)第二结集世尊般涅盘後。 过百一十年时。 广严城诸苾刍等。 作十种不清净事。 获大利养。 彼处有一切欲。 是阿罗汉。 证八解脱。 少欲而住。 次有婆飒婆聚落。 耶舍阿罗汉。 见广严城诸苾刍等。 获大利养。 观其何故。 获此利养。 知是受行十不净事。 便往一切欲大阿罗汉处。 顶礼白言。 圣者可行「高声」事否。 彼曰。 何为「高声。」曰作非法羯摩後。 一切人共唱「高声」说羯摩得成。 告曰。 不可。 问犯何罪。 曰恶作。 问於何处制。 曰於舍卫国。 问为谁制。 曰为六羣。 问若尔今广严城。 苾刍行如是事。 为忍许也。 曰不忍。 若尔为何。 曰应当驱摈。 如是俱述十事。 议当摈逐广严城苾刍。 次圣者一切欲曰。 今当摈逐广严城诸苾刍等。 汝当更寻善党。 次耶舍阿罗汉。 以神通力往波叱离等处。 诸阿罗汉。 述广严城诸苾刍等所行十事。 我击楗椎。 汝皆当来回广严城。 闭道场门。 而鸣楗椎。 有阿难陀弟子。 缺一未满七百苾刍。 皆阿罗汉。 咸来集会。 时波叱离有曲安阿罗汉。 入灭尽定。 未闻楗椎。 耶舍阿罗汉顶礼僧伽。 启白十事。 问可行高声否。 曰不可。 若有苾刍作如是事。 为忍许否。 曰不当忍许。 若尔何为。 曰应当驱摈。 如是於一一苾刍。 皆问十事。 而得同意。 尔时曲安阿罗汉。 从灭定起。 有天告曰。 有汝同一亲教。 缺一不满七百阿罗汉。 咸集广严城。 尊者以神通力至广严城。 便叩其门。 耶舍问是谁。 以颂答曰。 有住波叱离子城。 持律苾刍具多闻。 其中有一来至此。 伫立门首诸根寂。 告曰余人亦有诸根寂静。 汝竟是谁。 曰曲安。 遂为开门。 次作羯摩。 後开门已。 即鸣楗椎。 住广严城诸苾刍等。 皆令入内。 广破十种不清净事。 摈广严城诸苾刍等。 尔时七百大阿罗汉。 作吉祥长净。 诸天唱言。 非法败退。 正法得胜。 是名第二结集。 施主为无忧王。 (丁三)第三结集与部别分离清辩论师之分别烧燃论与律天论师之异部宗轮论。 莲花生所造之沙弥问岁论等。 皆有宣说。 有一派说。 大师涅盘过一百三十七年。 波叱离子城有罪恶魔。 名众贤。 不顺化为阿罗汉形。 现种种神通。 致令僧伽异见斗诤。 经六十年。 未能合顺。 次有苾刍名曰犊子。 集合僧众。 如法息诤。 是名第三结集。 施主为难陀大王与大莲花王。 又有一派说。 大师般涅盘後。 过一百六十年。 花庄严城。 有四上座。 以四种语诵持戒经。 谓善构语。 边方语。 庸俗语。 鬼趣语。 令诸弟子见不合顺。 分为四根本部。 其中细分成十八部。 彼皆说云。 唯此是佛教。 所余十七。 皆非佛教。 共相斗诤。 後有一日。 得迦哩迦王。 梦兆授记经见说。 梦一白布十八人裂布不破。 问迦叶佛。 佛告大王。 此梦於汝无益无损。 是释迦牟尼如来教法。 虽分十八部。 然解脱布。 无损坏之前相。 故知十八部。 皆佛教故。 名第三结集。 施主为无忧王。 四根本部。 谓根本说一切有部。 大众部。 正量部。 上座部。 此四之差别。 初者以善构语诵戒。 师承谓刹帝利种。 出家授记。 是清净尸罗。 最为第一之罗睺罗尊者。 僧伽胝衣。 从念五条下至九条。 衣角之相。 共有四种。 谓邬波罗莲花宝及树叶。 第二以边方语诵戒。 师承谓婆罗门种出家授记。 是头陀功德最为第一之大迦叶尊者。 僧伽胝。 从念三条乃至七条。 衣相为螺。 第三以鬼趣语诵戒。 师承谓首陀种出家授记。 是持律之中最为第一之邬波离尊者。 僧伽胝从二十一条下至五条。 衣相为娑积迦花。 第四以庸俗语诵戒。 师承谓吠舍田出家授记。 是教化边地最为第一之迦旃延那尊者。 衣条同上。 衣相为轮。 有说大乘结集。 谓佛般涅盘後。 於王舍城南。 毗摩罗山。 集十亿菩萨曼殊。 室利与弥勒金刚手菩萨。 依次结集大乘阿毘达摩毘奈耶素怛览三藏。 此不应理。 如集密根本续首。 「如是我闻一时」至「入金刚妃婆伽」之四十字。 世尊金刚持说。 金刚鬘续及授记密意续等於一一字。 各以一颂而训释故。 又与一切说密部大师与眷属。 无异体者。 皆相违故。 又明炬论释「如是」二字之名。 是金刚持自释。 成相违故。 又无其余清净根据。 以资证故。 密宗道次第论卷第一终 发布时间:2025-06-25 16:34:54 来源:班超文学网 链接:https://www.banceo.com/article/167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