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密宗道次第论卷第二 内容: 克主大师着法尊法师译(丙三)造论解释论有二种。 一真实二相似。 如瑜伽师地论云。 「无邪第一义。 矫伪出诸苦。 闻诤及正行。 离六论为三。」谓彼九种。 总摄内道外道一切诸论。 其无义邪义。 矫诈虚伪听闻究竟诤讼究竟之六论。 是外道论。 是相似论。 其第一义出离苦果。 正行究竟之三论。 是内道论。 是真实论。 又前四论。 如其次第。 如辨。 乌牙齿论。 外道诸余论。 外道吠陀论。 无惭外道论闻诤究竟二论。 亦外道论。 (如外道明咒与外道因明论)又有五明处。 谓因明声明医方明工巧明内明。 释彼之论。 亦有五种。 (丁初)因明论中。 有外道因明论与内道因明论。 初如外道洲生仙人所造之因明论。 足目婆罗门所造之八句义因明论。 内者如七部因明及集量论等。 谓陈那菩萨造集量论。 共有六品。 法称论师解彼密意。 造七部因明论。 正体如身之论有三。 广谓释量部。 中谓决定量论。 略谓正理滴论。 初有四品。 次有三品。 後未分品。 旁流如支之论有四。 一因滴论。 二辨诤正理论。 三观系属论。 四成他相续论。 (丁二)声明论中。 传说天上有名一切智天者。 造一大声明经。 盛行天上。 未传人间而没。 後由帝释造声明论。 教授水曜仙人。 令其转教诸余天子。 故水曜仙人。 名曰天师及名声将。 彼起憍慢时。 天帝释导至大海。 取水一瓶。 用吉祥草。 略沾一滴。 告曰「声明若大海。 我知如瓶水。 而汝所知者。 等同草端水。」彼心解悟。 辞不欲教。 告曰然应随知而教。 答四时不教。 余日当教。 言四时者。 「初八碍师长。 十四碍弟子。 三十害智慧。 初一俱损害。」谓避白月黑月四失坏日。 乃至现在讲声明者。 依行此法。 次於人间有婆罗门。 名波尼那。 令相师看手。 问能不能知声明。 相师云不能。 次问知声明者。 须何等纹。 即以利刀割就。 而学声明。 然未能解。 如外道说。 次修大自在天而得成就。 请求善巧。 声明之悉地。 大自在天。 教读何伊邬。 遂於声明无间善巧。 若如内道说。 系修世间自在(即观音菩萨)而得成就。 刹那通达。 如曼殊室利。 根本大教王经授记云。 「制声明波尼」等。 极相和顺。 彼造波尼声明论。 有二千颂。 此有龙王所造疏名「摩诃薄客」凡十万颂又有国王。 名曰乐行与夫人共浴。 王以水洒夫人。 夫人以善构语(即普通说为雅语)曰。 莫洒水。 王因不解声明。 解为俗语之施与蔴饭。 便令使女持蔴饭至。 夫人自思与此如蠢牛之王共住。 宁可就死。 便欲自尽。 王知欲死。 问因何过。 夫人俱告。 王曰莫为是死。 我当善学声明。 尔时夫人舅父名萨嚩嚩摩。 亦劝夫人不宜如是。 我当修六面童子。 善学声明。 转教国王。 次修得成就。 彼未现身。 隐於帐後。 授彼自造声明经。 至十五品。 萨嚩嚩摩婆罗门。 自取量曰。 迦罗跋。 愿且授此。 六面童子乘孔雀飞去。 由布帐隙。 覩见孔雀彩色。 谢曰。 迦罗跋忍恕。 遂名其经曰。 迦罗跋素怛缆。 译曰集分经。 迦罗跋者。 义为集分。 亦即孔雀光彩之名也。 其後九品。 是萨嚩嚩摩婆罗门与胜爱婆罗门造。 共四百颂。 二十四品。 其释有难行狮子造与利益弟子之二论。 又大德月论师。 依龙王所造摩诃薄喀论。 造月记声明论。 有七百颂。 三十二品。 其舅父法民造六千颂。 释宝慧论师造一万二千颂疏。 次月满论师造三万六千颂。 释此。 除本释二种。 余藏中未译。 藏中所须者又有念智论师所造言说门论。 解释名句文三身。 彼等一切皆属外明。 又声明所附。 有诗韵论。 内分诗赞配韵异名歌曲四种。 诗赞即名言之故名。 此有解释诗赞体相之论。 与所编之诗赞。 初是诗论。 而非诗赞。 後是诗赞而非诗论。 又前是外明论。 後通内明外明。 初如「诗镜论。」後如「如意树论。」又诗赞。 论所诠有诗赞身体庄严过失三种。 身体又有单颂单行颂行间杂之三种。 随造何种。 皆须表示十种状态之一种出状态法。 又有东印度与南印度之两派。 庄严之中义理庄严。 有三十五。 声音庄严。 有三十二。 秘句庄严。 有十六。 过失有十。 又诗镜论之着作者。 谓执杖外道。 若尔何故赞妙音天女耶。 (此天女是内道供)答如外道许彼是海岸当补惹婆罗门之妻。 如内道说是观音齿所化现。 然皆许为修语音之天女。 如意树论有一百零八品。 前百零七品。 是善自在大王所造。 最後一品是彼太子月自在所造。 配韵论者。 有赭黄论师与王天所造。 藏中未译。 藏地译者。 谓浊世一切智宝生寂论师之宝生福。 (或宝源)开示作诗所须字之轻重及声明所须男女不定之三性差别。 异名论者。 有无死狮子论师之无死藏论。 现示地下地上超地无量异名。 歌曲论者。 如大德月论师之世间庆喜剧。 及吉祥喜天论师之龙庆喜剧。 (丁三)医方明论如勇论师之八支医方论。 及月喜论师之广释。 并龙猛之百方等。 皆是外明论。 (丁四)工巧明论如舍利子造宣说形像量度等论。 此亦通内明摄。 (丁五)内明论谓开示调伏内心烦恼所知二障之论。 其中分三。 (戊初)解释初转四谛法轮之论。 (戊二)解释第二转无相法轮之论。 (戊三)解释第三转善辨法轮之论。 (初又分二)。 (己初)正释见分之论。 (二)正释行分之论。 (今初)有七部对法。 (即法智六足)总摄彼义者。 有大毘婆沙。 更摄彼义。 谓俱舍颂及释。 婆沙师说。 七部对法皆阿罗汉造。 如云。 「法蕴舍利子。 施设目犍连。 识身为天乐。 发智迦旃延。 界身是满造。 品类为世友。 正行异门福。 传说为大腹。」又许大毘婆沙是诸阿罗汉及异生共造。 经部师说。 彼一切论。 皆异生造。 七部论中。 除施设论之施设世间与施设业二品。 藏地皆未译。 传说大毘婆沙。 有十万颂。 藏中亦未译。 俱舍本论。 明迦湿弥罗。 婆沙师宗。 自造释论。 亦广明经部宗义。 其众贤论师。 陈那论师。 称友论师。 满增论师之疏。 藏地皆译之。 又七部因明与集量论。 亦有多分明经部宗。 (己二)正明行分论有律天论师之戒经疏。 及沙弥律颂等善友论师之别解脱戒经。 释五十卷及八种苾刍别解脱经疏。 两种苾刍尼别解脱经疏。 德光论师之律经。 广说十七事与二部律。 九卷。 又造百一羯摩十二卷。 又律经自疏。 及法友论师律经大疏。 七十卷。 又毘舍伽造二部律颂六卷。 释迦光论师造沙弥律三百颂。 及自释等。 藏中皆译。 又正见者。 总以许否四种法印。 立为是否佛教正见。 然声闻十八部中。 正量部犊子部。 法上部法护部(即法藏)贤道部(即贤胄)等。 由许不可说之补特伽罗我。 虽不能立。 是佛正见。 然就归戒等。 亦立为佛弟子。 四法印者。 谓诸行无常。 有漏皆苦。 诸法无我。 涅盘寂静。 所余诸部。 皆摄为婆沙师与经部师。 故十八部。 皆说大乘非是佛说。 德光论师者。 有说是邬波芨多之弟子。 有说是月珠阿罗汉之弟子。 然自宗说。 世亲菩萨有四弟子。 善巧於师。 善对法者。 谓坚慧论师。 善因明者。 谓陈那菩萨。 善般若者。 谓解脱军。 善戒律者。 谓功德光。 即此德光。 是摧坏国婆罗门种。 诵持十八亿部。 (戊二)解释第二转法轮之论藏地流行之庞塘目录。 勤补目录。 伦迦目录。 及随顺此三之书中。 多未分宗派。 故今与彼。 略有不同。 此可分三。 (己初)正释见分。 (己二)正释行分。 (己三)等释二分之论。 (今初)此谓龙猛菩萨之正理聚六论。 及其随属。 正理聚六论者。 一中观论。 二六十正理论。 三七十空性论。 四回诤论。 五细研论。 此五无异说。 藏地诸先觉。 有增「成立名言论」为六者。 然尊长云。 若六论中有成立名言论者。 龙猛菩萨弟子之论中。 徧引圣者(即龙猛)之论为左证时亦应引之。 然无一书引彼论故。 又明显句论。 (即月称之中论疏)後遍列正理聚众论时。 亦未列成立名言论故。 应知无彼。 故我尊长(指童慧大师)许正理聚五论。 一切智宗喀巴大师。 则增宝鬘。 许为六论。 其中观论。 六十正理论。 宝鬘论之三种。 论体圆满。 其余三论。 是中观论旁流之支论。 又中观论。 以无量正理度。 显一切诸法真实真空性。 未显方便分。 其余四论。 亦唯显空性。 宝鬘论中。 既以正理最广决择人法二种无我。 亦显粗概方便分三士道次第。 中论在印度传说有八疏。 一提婆沙摩。 二德慧。 三德吉祥。 四窣吐罗末底及下四疏。 藏中仅译四种。 一佛护论师之佛护论七卷。 二月称论师之显句论三清辩论师之般若灯论。 观音禁论。 师说。 此论随顺提婆沙摩疏。 四全无畏论。 此无畏论。 在诸目录等。 多说是龙猛自造。 然定非尔。 以圣者弟子之论中。 全未引彼教故。 又释第二十七品云。 「大德提婆亦云。」次引「四百论文」故。 (考此论似同青目释)十六正理论有月称论师疏。 七十空性。 回诤。 细研等三论。 有龙猛自解。 圣天菩萨造四百论。 分十六品。 前八品中。 明下士中士道次及上士菩萨行次。 第九品以下。 则以正理广决择二种无我。 (考後八品即奘师译之广百论)月称论师着入中论及释论。 以诸正理。 广明人法二种无我。 亦明方便分。 其本释二论。 有拏错译及跋刹译。 清辩论师着中观心论及释论。 般若灯论。 观音禁论师造有广疏。 又观音禁论师广述外道宗及声闻十八部宗。 有八十卷。 藏地所译。 述外道宗之书无更广者。 提婆菩萨於狮子洲国王花园。 花胎化生。 貌如天子。 王养为子。 龙猛菩萨之诸余弟子。 皆依为定量。 等同龙猛菩萨。 佛护论师正持明位。 清辩论师虽於现生誓修金刚座法。 然第二生。 为金刚铃论师。 得大悉地。 (此说与西域记略异。 彼云未死。 此云已死也。)月称论师者。 藏地中观师有说。 非龙猛之亲弟子者。 然依集密之师承。 应许龙猛亲弟子。 亦有多种教理证成。 依摩巴派。 谓即生证得上品成就。 住四百年。 其传。 如金刚座论师造。 跋刹所译。 智藏论师造二谛论及释论。 静命论师造中观庄严论及释论。 有谓莲花戒论师造广释者。 纯属妄语。 莲花戒论师造中观光明论九卷。 此名东方自性三家。 静命论师缺一岁未满千年。 藏王松赞冈薄时。 曾请至西藏。 後藏王赤松得赞时。 并请莲花生大师来藏降伏诸恶非人。 度七人出家。 广弘圣教。 其恩最大。 又圣解脱经造般若二万颂疏。 狮子贤论师造八千颂大疏及二万颂八品疏。 现观庄严论略疏。 般若摄颂易解。 佛智论师造摄颂造难论等。 皆属中观自性派。 此三论师皆是静静论师之弟子。 又清辩论师之论。 亦是自性派之论。 佛护论师。 月称论师。 寂天论师等。 是中观应成派。 清辩论师。 祥护论师。 智藏论师。 静命论师。 则是中观自性派中观两派。 所许胜义有何差别。 答。 自性派师。 说胜义有与谛实有。 二无差别。 此虽於名言。 亦不许有。 若执有彼。 即是我执。 说由自体有。 由自相有。 由自性有。 三无差别。 此於名言(即世俗也)许。 有许一切法。 於名言中。 皆如是有故。 (如水由水之自性而有等)应成派师。 说彼五种。 虽於名言。 亦不得成。 若执有彼。 即是我执。 又自性派。 可分二家。 一清辩论师与智藏论师。 许色声等。 离心外境之粗色。 二静命论师及彼弟子。 许色声等。 非离心别有外境。 或粗色。 皆不成立。 然与愚夫妄谈一切诸法。 皆是自心者。 逈不相同。 应成派诸师。 亦许离心外境。 如清辩论师。 一切续部之正见。 皆是应成派。 (唯识与中观等见广如辨了不了义论说)(己二)正释行分之论有龙猛菩萨之发心仪轨。 月称论师之七十归论等。 (己三)等释二分之论有龙猛菩萨之集经论。 寂天菩萨之集学论。 入行论等。 总其龙猛菩萨所造。 除上列之外。 尚有法界赞。 出世赞。 无分别赞。 心金刚赞等一切赞论。 及亲友书等诸教授论并医方明化金论。 工巧明百慧论。 育子法等一切世间之论。 藏地皆有译本。 中观五蕴论。 虽传为月称造。 然是借名密部诸论。 至下当说。 (戊三)解释第三转法轮之论亦有正释见分。 正释行分。 等释见行二分之三类论。 总与弥勒菩萨有关系者。 传有二十部论。 谓慈尊所造之庄严经论。 现观庄严论。 名二庄严。 辨中边论。 辨法法性论。 名二辨别。 更加宝性为慈氏五论。 无着菩萨所造。 谓本地分。 摄事分。 摄异门分。 摄释分。 摄决择分。 是名五部地。 共一百二十六卷。 本地分中。 分诸杂地。 声闻地。 菩萨地。 是诸地次第。 又有诸乘共聚阿毘达摩集论。 大乘不共聚摄大乘论。 名二总聚。 世亲菩萨着述。 有庄严经释。 辨中边论释。 辨法及法性论释。 明了释论。 成业论。 五蕴论。 二十唯识论。 三十唯识论。 共为八部。 又有不列办法法性论释。 而加缘起经释者。 然於自宗世亲所造。 非定限八部。 缘起经释。 稻秆经释。 十地经释。 摄大乘论释。 三念(佛法僧)经释等。 余尚多故。 三部般若摧难论。 是齿军论师造。 藏中之二万颂释。 是赤松得赞王造。 故彼二论。 皆非世亲之书。 此诸论中。 庄严经论。 辨中边论。 辨法法性论之三。 解释第三法轮。 显唯识见。 其庄严经论等。 明见行。 二辨别论正明彼见。 此无异说。 其宝性论。 藏地先觉。 说是解释第二法轮。 显中观自性派之见。 觉曩巴。 则谓释後法轮。 明彼自许之见。 我之尊长。 (指童慧大师)谓释後法轮。 明唯识。 见补敦大师。 谓释後法轮。 明中观。 见或唯识见。 然我自宗。 依宗喀巴大师所许。 正释如来藏经。 陀罗尼自在王问经。 智光明庄严经。 利益指鬘经。 胜鬘经等之密意。 属第二转法轮意趣。 如中观应成派义。 无着菩萨。 亦作应成派义。 而释现观庄严论。 在印度时。 世亲菩萨。 陈那菩萨。 寂静论师等。 作唯识释。 圣者解脱军。 大德解脱军。 狮子贤。 佛智足。 无畏论师等。 作中观自性派释。 阿底峡尊者。 作应成派释。 藏地诸大译师。 及诸後进。 谓释二转法轮。 明中观自性派见。 觉曩巴谓释後法轮。 显大中观见。 是则谤毁圣解脱军与狮子贤作般若之释论也。 我之师长。 谓显唯识见。 然於自宗依宗喀巴大师所许。 现观庄严论。 究竟意趣。 是中观应成派之见。 正明见修。 解释第二转法轮也。 五部地中显示见者。 谓唯识见解释第三法轮。 菩萨地中。 真实义品。 明见。 余品明行。 故除彼一品。 余明行者。 是总释大乘经义。 二总聚论。 解释第三法轮。 是正明唯识见之论。 世亲八部。 释後法轮。 明唯识见。 其般若八千颂摄义论。 与三部般若摧难论。 释经文句。 虽是中观。 然说是有意趣。 意趣住唯识见云。 (乙二)转密咒乘法轮相(分四)。 (丙初)事续(或作部)建立。 (丙二)行续建立。 (丙三)瑜伽续建立。 (丙四)无上瑜伽续建立(续字古亦译经字)。 (初又分三)。 (丁初)事续差别建立。 (丁二)事续之灌顶及受戒建立。 (丁三)得灌顶受戒已修道之建立(今初)此有二种。 (戊初)部各事续。 (戊二)总事续如其次第。 即宣说各部修法仪轨之续。 及宣说一切部共同修法仪轨之续也。 若尔。 总有几部。 答。 无上瑜伽共有六部。 (正云种性)谓毘卢宝生弥陀不空不动五部。 及第六金刚持部。 此中以第六为最胜。 次以不动部为胜也。 此分种性与有种性之二。 如毘卢佛是名种性。 以彼所印诸尊。 名有种性。 余部亦尔。 瑜伽中分五部一如来。 二宝。 三莲花。 四业。 五金刚部。 如其次第。 与毘卢等五部同。 然此诸部中。 以如来部为最胜。 事行续中。 各分世间出世二部。 出世又分如来莲花金刚三部。 如其次第。 为上中下。 事续世间部中。 分药叉部。 珍财部。 余世间部之三种。 (己初)出世部中。 (庚初)佛部分八。 一部尊。 二部主。 三部妃。 四部顶。 五儿女明王。 男女使者。 七佛部菩萨。 八佛部之天龙药叉等。 部尊谓释迦佛。 部主谓曼殊室利。 (辛初)部尊续谓佛薄伽梵。 在净居天。 十地菩萨。 所变之狮子宝座。 未待眷属请问。 佛自说如来百字咒之仪轨。 及胜利。 兼说建立三三昧耶王经。 彼中宣说。 修释迦佛为正尊之曼陀罗法。 及塑像画像法。 画曼陀罗法等。 有云。 此非事续。 应是行续。 以说自为本尊法故。 此不应理。 彼能立因。 不决定故。 无畏论师。 与阿提峡尊者。 皆立为事续故。 又薄伽梵。 在广严城。 宝楼阁中。 念三月後。 当般涅盘。 令目犍连集小千界。 一切苾刍。 时目犍连。 昇须弥顶。 唱「谁是善逝弟子者」等。 召集四万大阿罗汉。 及小千界。 一切苾刍。 次舍利子。 召集三千大千世界。 一切苾刍。 弥勒菩萨。 召集十方一切世界。 从胜解行地乃至最後有。 一切菩萨。 尔时世尊。 说无边门陀罗尼。 及诸胜利。 释论中说。 此经说释迦佛。 为正尊之两曼陀罗。 又摩竭陀国。 无垢城中。 有婆罗门。 名无垢善现。 请佛及僧。 彼花园侧。 有一古塔。 忽放光明。 及说赞颂。 尔时世尊。 礼绕悲泣。 诸弟子众。 问彼因缘。 佛曰。 今此塔内。 有一切如来。 加持心藏。 名曰秘密舍利宝箧陀罗尼。 是彼之力。 次说彼仪轨及胜利。 又菩提庄严。 现在藏中不全。 昔诸智者。 请彼来时。 谓佛三种舍利。 可入塔中。 一法身舍利。 即诸陀罗尼。 二色身舍利即色身所出。 如芥子许之舍利子。 三身像舍利。 即诸像像。 如其次第为上中下。 又佛在刼比罗时。 劫比罗城。 有婆罗门。 名刼比罗月。 不信圣教。 有彼信敬大婆罗门。 梦刼比罗月。 七日当死。 转告彼知彼深恐怖。 往白世尊。 佛为记曰。 「汝七日死後。 当生无间大那落迦。 次展转生十六大那落迦。 後生猪犬等。」彼请佛救护。 时刼比罗城。 四道交处。 有一古塔。 佛令修葺。 并於其中。 安此清净无垢光明陀罗尼。 能延汝寿。 死後当生不动佛刹。 除盖障菩萨。 请陀罗尼仪轨及诸胜利。 除盖障菩萨。 自亦宣说。 次金刚手请详说修塔仪轨。 缘起经者。 世尊於三十三天。 如意石上。 时观自在请问。 若诸天人建如来塔。 而修福德。 愿说饶益彼等仪轨。 遂说缘起。 心藏陀罗尼入塔仪轨及彼胜利。 此後四陀罗尼。 由何立为佛部所摄。 答。 以彼皆说安塔陀罗尼及建塔仪轨彼一切塔。 皆是如来塔故。 又七佛本愿殊胜经。 於广严城。 为阿难陀说。 次曼殊室利。 归依解脱金刚手。 梵王帝释四大王众。 十二药叉大将等。 皆各自说仪轨。 又曼殊室利。 请药师琉璃光王如来本愿殊胜经。 及刹土庄严。 有说彼二。 是显教摄。 往昔目录。 列为显经故。 有说是密教摄。 以静命论师造有修法。 又先须受长净等与事行仪轨极随顺故。 有谓佛部所摄。 自宗亦许为密法。 以一切陀罗尼总仪轨徧显光明论中。 亦摄为密故。 然为何部摄。 则无决定。 有说少字般若。 是密教摄。 以有牟尼牟尼咒故。 是相似因有说心经是密教摄。 传谓龙猛所造疏中。 有释迦佛为正尊之曼陀罗及传谓达日论师所造疏。 有十方佛绕般若佛母之曼陀罗。 传谓莲花生所造疏亦如是说。 并有八种现观之灌顶等。 皆是妄语。 其遮魔法。 亦属臆造。 有说。 「苏噜」咒是佛妙色咒故。 是佛部摄。 然此是摘译。 难以决择为何部摄。 又金光明经。 有说是密教摄。 及佛部摄。 有说是显教摄。 然在自宗属密教摄。 印度诸师。 亦多作密教。 又此有金光明最胜王经。 三十一品。 金光明经王二十九品。 及金光明经王二十二品之三种。 其叙品如一。 又初经之辨才天女品。 与後二经之妙音天女品相同。 即彼品中说妙音天女之修法。 及增慧仪轨。 又四大王众护方品中。 说毘沙门天之修法。 及如意宝陀罗尼。 并形像修悉地法。 大吉祥天女。 及大吉祥天女求财二品中。 说彼天女之修法。 及依彼求财之方便。 药叉大将品。 说彼修法。 及依像修悉地位。 此等一切於三部经。 皆无差别。 (辛二)部主续正谓曼殊室利根本续。 彼有三十六品。 说曼殊室利寂静忿怒多种修法亦说塑像方法。 并授记如来涅盘八分舍利。 及住持正法之士夫。 又曼殊室利修一勇识续。 共有四品。 彼说白色曼殊五尊修法。 及黄色曼殊五尊修法。 二种仪轨。 又说依大孔雀修长寿法。 防冰雹法。 观察梦兆。 并依释迦佛。 依观自在菩萨。 依天子等。 修种种法。 又此第二品。 与根本续。 第二品。 俱说塔像座中。 安藏跋罗为主。 九药叉轮与财流天女为主。 九女药叉轮之方便。 此二曼殊法。 乃至现在传承未断。 然系摘译。 故无缘起及嘱付品等。 (辛三)部妃续光明天女及五种天女法等。 有一光明天女陀罗尼。 说咒及胜利。 又有一光明天女经。 解释咒义及说修法及详细仪轨。 此二是事续。 皆共信受。 又幻光明者。 有七百颂。 传谓从一万二千颂本摘出。 彼中宣说。 二十五尊。 十一尊。 五尊之修法仪轨。 依事续释。 有修轨及大供养法等。 然於彼中。 说有众多生起次第。 圆满次第等。 无上瑜伽之名。 尚有众多可疑之处。 五种天女陀罗尼者。 谓摧坏大千。 大孔雀。 大随求。 寒林。 摄受密咒天女等。 此之释论。 寂静论师。 造大随求之修法。 画守护轮法。 五天女之修法。 胜敌论师。 造陀罗尼仪轨大随求之修法。 画彼护轮法。 五天女之修法。 石女修子法等。 (辛四)部顶续谓尊胜佛顶无垢。 白伞等。 尊胜佛顶有五。 一佛顶尊胜经。 二净一切恶趣佛顶尊胜陀罗尼。 三佛顶尊胜经。 持死主杖。 四佛顶尊胜陀罗尼。 五尊胜顶经。 第一第三虽略有不同。 然是同本异译。 谓在极乐世界。 摄正法殿观自在请无量寿佛说。 二书皆说九尊修法。 言持死主杖者。 谓阎罗法王。 发愿随护持彼陀罗尼者。 第二是佛在三十三天说。 谓彼有天子名善坚固。 身现死相。 自见七日死後。 渐生猪犬等七趣。 後堕无间。 归依帝释。 求其救护。 彼云。 我不能救。 导至佛所。 请佛救护。 从佛顶髻。 放大光明陀罗尼声。 次彼天子於六日中。 诵持彼咒。 永尽恶趣。 一切业障。 第四略说陀罗尼。 及安置塔中法。 第五说尊胜佛母。 三十三尊之修法。 现尚流行。 无垢佛顶陀罗尼。 谓佛在覩史天宫时。 三十三天。 有一天子。 名无垢摩尼藏。 药叉星面告曰。 汝七日死後生无间。 当思从彼救护之方便。 往求帝释。 告曰。 我无能救。 导至覩史。 请白世尊。 世尊为说彼生无间受苦之相。 众皆恐怖。 求佛救护。 佛从顶髻放无量光。 及陀罗尼句。 并说仪轨及胜利。 解释此者。 有俱生游戏论师之陀罗尼解及建塔印塔之仪轨。 静命论师造无垢供养法。 又依续本文。 有建百八塔之香木曼陀罗。 及建五塔之香水曼陀罗之二。 释论则依别部。 说三曼陀罗及依总部。 说五曼陀罗。 共为八种无垢曼陀罗。 又白伞盖有四。 一曰如来顶出白伞盖无能胜大遮止法。 第二更於彼上加「最胜成就」此二是同本异译。 後译纯正。 谓佛在三十三天善法堂说。 彼二皆有有无缘起之二种。 前者传谓天上说。 後者传谓人间说。 其中所诠最完备者。 为最胜成就本。 嘘罗伽嚩摩论师所造释中。 将咒分为四段。 谓明咒。 总持咒。 心咒。 心中心咒。 依此宣说四曼陀罗。 现多依此派为根本。 然非全无错误。 大德月论师所造修法。 画护论法。 陀罗尼仪轨施食仪轨。 及幻化轮等。 共十四种。 皆是定量。 又金刚座论师。 造有解释。 金刚利论师。 造护摩法。 又莲华鈎论师。 及金刚铠论师。 造二曼陀罗仪轨。 说受五佛戒等。 故非纯净。 传谓大德月所造之曼陀罗仪轨。 受四大灌顶。 是藏人伪造。 白伞盖中所说之具善捧及具善三兄弟等护法。 即持捧摩诃哥罗护法。 炽焰佛顶者。 即曼殊室利根本续一品分出。 黑色佛顶者。 传谓藏地非人之所造。 装塔像之陀罗尼藏人有说。 凡佛顶类之陀罗尼。 装於像顶。 眉毫摩尼陀罗尼。 安眉毫处等。 然於自宗。 上部密教之陀罗尼等。 即安上分。 (辛五)男女明王陀罗尼一时世尊。 在净居天宫。 由佛加被曼殊室利。 宣说尊胜明王秘密续。 广有一万二千颂。 略有三千颂。 二皆不在人间。 最略有千颂。 二十一品。 此说琰魔王。 六种曼陀罗。 及各种事业仪轨等。 又准提陀罗尼。 及幢顶庄严等。 皆是此类。 (辛六)男女使者续此有多子陀罗尼。 贤门陀罗尼。 摧伏恶人陀罗尼等。 又有不动经九品咒等。 多误。 (辛七)佛部之菩萨者如观音菩萨。 虽是莲花部。 然佛部曼陀罗。 亦有之。 此类之续。 如八大菩萨。 各各百八名经。 又如曼殊百名经。 弥勒誓愿陀罗尼等。 (辛八)佛部天龙药叉等续如大云经。 有百千品。 藏译一品。 说龙王曼陀罗及多种仪轨。 又如财流母宿曜母。 出生甘露陀罗尼之施水法续。 谓佛在王舍城时。 贤护长者。 捧持香水。 投诸药华。 白世尊言。 维愿加持此水。 供养一切诸佛菩萨。 及施六道一切有情。 生大功德。 世尊遂入出生甘露三摩地。 此说六咒六印六三摩地。 而为加持。 又有救护焰口鬼陀罗尼。 谓佛在劫比罗城多根树园。 尔时阿难陀。 住阿兰若。 至後夜分。 见一饿鬼口吐火焰。 告曰。 汝七日後。 死生地狱。 还白世尊。 为说施食陀罗尼及仪轨。 又缘起如前。 有饿鬼女。 作如是说。 启白大师。 为说陀罗尼及施食法。 名焰口女陀罗尼。 更有智星。 施水法等。 有以「[口*冈]迦尼」咒。 施水中有者。 全无依据。 又有毘那耶迦陀罗尼。 及毘那耶迦续十二品。 彼说二臂毘那耶迦。 及四臂毘那耶迦等之修法。 又说依毘那耶迦修财爱敬降伏等法。 先觉等亦许为佛部所摄。 又大黑天续八品。 是六臂大黑天不共法。 丑目天王请马头明王说。 有许此属佛部所摄。 有许是莲花部摄。 以是马头鸣王说。 六臂。 亦即观音化身故。 (庚二)莲花部(分五)。 (辛初)部尊。 (二)部主。 (三)妃。 (四)男女明王。 (五)男女使者。 (今初)佛在舍卫国。 为曼殊室利说。 是上方无量寿佛百八名号。 及称赞功德。 有三嗡咒及二嗡缺「嗡补那耶补那耶」等大咒之二。 有说一是西方极乐世界无量寿佛咒。 一是色究竟无量寿佛咒。 然不应理。 二者俱说。 是上方无量佛咒故。 二嗡咒是中间。 缺断。 百八名号未全非续异也。 又无量寿。 甘露鼓音陀罗尼。 是佛为苾刍说极乐世界无量寿佛百八名号。 及称赞功德。 此等皆是部尊之续。 (辛二)部主续观音根本大续。 名大悲莲花网续。 谓佛在薄达罗山顶说。 分十二品。 说十一面观音。 一千四百一十七尊。 曼陀罗等。 二十七种根本曼陀罗。 及此旁流众多曼陀罗。 又有不空羂索。 详细仪轨续。 谓佛在薄达罗山顶说。 仅译二十四卷。 广说陀罗尼仪轨及消灾等种种修法。 又有不空羂索陀罗尼者。 即广续中摘译。 非是异续。 又有广续。 佛在薄达罗山说。 未译完本。 内说一曼陀罗。 又观音狮子吼陀罗尼。 广略二种。 略者是在金刚座说。 广者是因自在光王。 身遭恶癞。 为治彼故。 曼殊菩萨请佛在薄达罗说。 此等皆是观音法类。 (辛三)部妃续正谓一切佛母度母。 种种事业续。 三十五品。 第三品中。 有梵文度母。 二十一礼赞。 有说彼别译二十一礼。 不同别译。 是无上瑜伽续。 日护论师。 作无上瑜伽解故。 释论虽如是解。 然不须与彼不同。 譬如称赞曼殊室利真实名续。 欢喜金刚论师与语自在称论师。 作瑜伽解。 时轮大疏中。 作无上瑜伽解。 提婆菩萨亦引「阿是最胜字」等文。 作圆满次第义解故。 又有度母百八名号续。 为救有情八怖畏故。 金刚手菩萨。 请观自在菩萨说。 大德月论师依此造度母百八修法。 及息灾等事业法。 依二十一礼。 造二十一修法。 及事业法。 度母法类余尚众多。 (辛四)男女明王续如马头明王。 七十品等大续。 藏地未译。 唯摘译「诃耶伽唎嚩」陀罗尼。 又有叶依山林母陀罗尼。 及略仪轨。 又有「跋罗那沙嚩日经。」略说修法仪轨事业。 藏中唯此三种。 (辛五)男女使者续如不退大力经。 及大吉祥经等。 密宗道次第论卷第二终 发布时间:2025-06-25 16:39:18 来源:班超文学网 链接:https://www.banceo.com/article/167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