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密宗道次第论卷第三 内容: 克主大师着法尊法师译(庚三)金刚部(分五)。 (辛初)部尊。 (二)部主。 (三)部妃。 (四)男女明王。 (五)男女使者续。 (今初)唯有净一切恶趣阿閦鞞陀罗尼。 但此究竟是佛部。 或金刚部。 尚须观察。 然补敦大师等先觉皆以彼作金刚部尊。 更无余续可资表明。 (辛二)部主续部主谓金刚手菩萨。 彼有金刚地下续。 三译不同。 其二十五品者。 是萨迦班禅所译。 十三品者。 是圣慧译师所译。 其七品者。 是鷄面苾刍译。 又有金刚手降魔续。 金刚猛。 续此有本续後续再续三种。 又金刚摧坏陀罗尼二十五颂。 是出诸译师造成。 有师说此是在金刚座说。 佛密论师。 说金刚座是降魔成佛处。 非於处说。 是佛在金刚须弥峰说。 此峰纯以金刚所成。 在最胜山东南方隅。 时因未生怨王。 弑害其父影胜大王。 制立非法。 令诸众生造不善业。 因此世间善神衰败恶神强盛。 灾疫流行。 人民痛苦。 四大王众。 请世尊说救护方便。 佛教金刚手思惟救护。 时金刚手。 仗佛神力承佛加持。 现金刚摧坏明王身。 宣说此续。 共一百零八品。 藏中所译仅是初品。 此品是本。 余品是释。 故续云「一切续根本」亦是说此初品是余一切品之根本。 非说是四部一切续之根本也。 又有金刚须弥楼阁陀罗尼。 亦是金刚摧坏之释续。 非百八品摄。 此等皆是部主正续。 余者尚多。 又秽迹金刚陀罗尼者。 萨迦班禅等颇为重视。 而补敦大师等。 是否真净。 作为可疑。 (辛三)部妃续有焰然母陀罗尼。 (辛四)男女明王续有甘露军荼利法。 (辛五)男女使者续大力陀罗尼。 金刚纯。 金刚嘴。 金刚霹雳等。 是真净续。 大力陀罗尼。 似是明王陀罗尼。 然诸先觉皆作使者解。 余如金刚铁嘴。 黑铁嘴。 炽然翅鹏等皆系伪造。 (己二)世间部(分三)。 (庚初)有财部如贤宝陀罗尼及彼续。 又损处王续。 宣说黄色藏跋罗陀罗尼及灌顶礼法等。 又胜舞将续等。 有说此是威猛毘沙门天王者。 不应正理。 续说世尊在杨叶宫。 尔时会中有息劳天子。 名胜舞将。 时毘沙门天王为眷属盛故。 启请世尊宣说明咒。 世尊身放无量光明。 照无边世界。 次光回入息劳天子顶。 胜舞将。 刹那变成大忿怒身。 在世尊前自说明咒。 世尊加被令有大功力。 并广宣说彼事业等。 其十品以上。 皆明胜舞将明咒及诸事业。 第十一品是药叉大将。 请白世尊。 问毘沙门天王异名。 世尊加被金刚手菩萨。 次金刚手。 说毘沙门天极多异名。 其中亦有息劳一名。 故胜舞将。 是毘沙门之子。 非毘沙门。 第十三品及十五品。 宣说毘沙门仪轨及事业等。 (事业。 即息灾。 增益。 爱敬。 降伏等法。)所余诸品。 更说余事。 藏中尚译众多余法。 (庚二)药叉部有曰。 「梅喀雷」陀罗尼者。 是佛王舍城时。 有一罗叉。 恐怖罹睺罗。 尊者畏惧。 往世尊前启白世尊。 世尊为说「梅喀雷」陀罗尼。 是一药叉所献明咒。 (庚三)世间部有明咒王。 名大息者。 谓一後夜。 有一切鬼王。 名刼比罗。 外伸其齿。 诣世尊前白言世尊我是一切鬼王。 若我饿时便吐毒气。 所触众生定遭疾疫。 以彼命根而为我食。 若有知此明咒者。 便不受此毒气所害。 维愿听闻。 次说其咒。 又发誓愿。 不放毒气。 作近事男。 (戊二)总事续此有四续。 一秘密总续。 二苏悉地续。 三妙臂问续。 四後静虑续。 前前续广。 後後减少。 其秘密总续。 宣说灌顶等未成熟者。 成熟之方便。 以其广说佛部曼陀罗等。 共说三部一千五百大曼陀罗。 又广说事续。 与上三续一切曼陀罗之所共须。 观地等法及加持等法。 此续是一整文。 未分品段。 苏悉地续。 说修苏悉地明王。 辟魔等业。 以彼明王为所说法。 故名苏悉地续。 此广宣说修明咒仪轨。 及修无边事业成就法。 事续防护法。 并所应守持之三昧耶等。 妙臂问续。 略说秘密总续中未曾说及之曼陀罗。 并苏悉地续未曾说及之修明咒法。 更广宣说依於息灾。 增益。 爱敬。 降伏等无边事业。 修成就之法等。 妙臂是金刚手之子。 一生补处之菩萨也。 後静虑续。 是事续中金刚顶髻大续之一段。 亦有说为彼续之後续(即释续也)者也。 此说十事。 一修行处所之相。 二我之真实。 三明咒之真实。 四天之真实。 五住火静虑。 六住声之静虑。 七声後授解脱之静虑。 八趣入修明咒之仪轨。 九护摩仪轨。 十灌顶仪轨等。 其我之真实等三事。 广明事行二部中最要之四支念诵法。 住火等三种静虑是事行二部修事业之正行。 趣入修明咒之仪轨。 是明正行前之加行法。 及完时之结行法。 若欲了知。 由事续成佛之道次第。 必须了知彼四续之义。 然当随从何论师行耶。 答。 虽有堪为量准。 如大德月论师。 静命论师等之着述。 然後唯着小杂之仪轨。 故於天竺共计善巧事续名如日月者。 有二论师。 谓佛密论师及胜菩提论师。 当随彼行。 佛密论师。 着有後静虑续释。 及妙臂问续略义释。 文义净忘录等。 胜菩提论师。 着有苏悉地略修法释。 (以上十事於咒道次第广明)(丁二)事续之灌顶及受戒建立无畏生论师於灌顶仪轨金刚鬘论。 正说若受华鬘。 水。 冠。 杵。 铃。 及名六种灌顶。 则於事续行续诸经。 听闻讲说。 皆得自在。 由此即显事行二续。 除彼六外无余灌顶。 智点续云。 「水及冠灌顶。 共许於事续。 杵铃名灌顶。 更於行续说。 不退转灌顶。 显在瑜伽续。」此说事续。 唯有华鬘水冠灌顶。 行续之中。 彼上增加杵铃及名三种灌顶。 瑜伽续中。 唯於彼上。 加不退转金刚阿闍黎灌顶。 无余灌顶。 无上续中。 其上更有三种灌顶。 若尔云何罗睺罗论师等。 说事行续。 有阿闍黎灌顶耶。 答。 彼於授记。 安慰。 随许等。 说名阿闍黎灌顶。 非真阿闍黎灌顶。 以圆满德相之金刚阿闍黎灌顶。 须先受三昧耶及如理灌顶。 五明灌顶。 次与三种大三昧耶。 三三昧耶者。 一杵三昧耶。 二铃三昧耶。 三印三昧耶。 金刚杵三昧耶者。 谓先令修金刚萨埵。 次由宣说金刚真实。 授金刚杵令彼执持。 铃三昧耶者。 谓说铃之真实。 令其执持。 印三昧耶者。 谓授与明妃令修乐空。 其瑜伽续与无上续。 虽二俱有金刚阿闍黎灌顶。 瑜伽续中铃杵三昧耶。 与无上续。 无大差殊。 然印三昧耶差别极大。 彼瑜伽续中印三昧耶。 以修天身便名大印。 故唯令弟子修金刚萨埵身。 无上续中印三昧耶。 虽修天身亦是大印。 然须更修与金刚界自在明妃。 抱持乐空。 乃是金刚阿闍黎灌顶正行。 如喜金刚第二章云。 「智慧满十六。 以手正抱持。 等合杵及铃。 阿闍黎灌顶。」故下三续部中。 况真实明妃。 即於所修天女。 观想抱持及入定等。 皆未宣说。 又现在盛行之事续灌顶。 如佛部中五大明王。 大白伞盖。 摩利支天。 莲部中胜敌论师传。 无量寿九尊法。 金刚部中金刚手降魔法。 并沙嚩日巴所传白色摧坏金刚等灌顶中。 随传事部何种灌顶先修地法。 及加行法。 次传华鬘。 水。 冠。 三种灌顶。 其後授记。 庆慰。 随许。 传与不传。 皆不相违。 有於彼等全传四种大灌顶等。 应知唯是臆造邪法。 又灌顶法。 瑜伽本续摄真实经云。 「入此金刚界大曼陀罗。 不须观察是器非器。」有误解此。 便於一时为法非法器传灌顶者。 是大错谬。 摄真实经四义。 金刚顶经释云。 「法非法器中。 是法器者。 令入坛场并为灌顶。」非法器者。 唯令入坛不应灌顶。 又於唯令入坛。 不与灌顶者。 庆喜藏论师所造曼陀罗仪轨金刚生论云。 「亦不应说汝从今等。」谓亦不应令发誓愿。 是否法器之差别者。 无畏论师曼陀罗仪轨金刚鬘论中谓能不能受戒。 然灯论师所造集密。 曼殊金刚曼陀罗仪轨四百五十颂。 寂静论师释云。 「受戒有二。 谓受共不共戒。 共者。 谓归依发心。 受菩萨戒。」谓先传归依。 次传愿心。 再传行心。 次唯为灌五明灌顶。 又云。 「不共者。 谓五部所摄戒等。」此谓总受五部律仪若能受持各别戒者。 「应更令受持明律仪。 圆满为灌金刚阿闍黎以上三种灌顶。」若不灌金刚阿闍黎灌顶。 则不须受五部律仪。 若受五部律仪。 当灌金刚阿闍黎灌顶。 於事行续之灌顶。 定不应受五部等戒。 故莲华鈎与金刚铠论师。 於白伞盖曼陀罗仪轨。 说受五部戒者。 不应取为定量。 秘密总续中。 亦唯宣说皈依发心受菩萨戒。 又如前说上二部续。 灌顶道理。 佛密论师大日经疏於事行两部亦说。 不能受戒者唯令入坛。 能受戒者。 令受如前所说共戒。 为灌名以下之灌顶。 总其俱不能持共不共之戒者。 唯令入坛全不灌顶是瑜伽本续摄真实经。 释续金刚顶经。 及曼陀罗仪轨金刚生论三中所说。 无上续曼陀罗仪轨。 四百五十颂释亦说。 事行两部亦同斯理。 佛密论师於大日经疏中说。 若不灌金刚阿闍黎灌顶。 唯灌五明灌顶者。 亦不须受五部律仪。 若受五部律仪。 则须传受金刚阿闍黎灌顶。 是寂静论师。 毳衣大师。 宝铠论师。 庆喜藏论师。 无畏论师等所说也。 若全不灌顶唯令入坛。 有何益耶。 答。 若受皈依。 以净信心见曼陀罗。 能净多劫所集众罪。 植妙习气。 为未来世能入甚深咒道之法器。 有斯大益。 事行两部之五明灌顶。 与瑜伽部之五明灌顶。 虽同名五明灌顶。 然义各殊。 而有极大胜劣差别。 苏悉地经说。 事续三部中。 若得佛部灌顶未得余二部之灌顶。 虽可通修三部诸尊。 诵咒。 听经等。 然必须得彼尊之随许。 若得莲华部灌顶。 未得余部之灌顶可修两部诸尊。 念诵听经等。 然於佛部不得自在。 若得金刚部灌顶。 未得余二部之灌顶。 唯可修金刚部诸尊。 念诵。 听经等。 於余二部未能自在。 何为事行两部受灌顶时所受共戒耶。 答。 谓受菩萨戒。 与以仪轨。 受行菩提心同。 若由修力於内相续已发行心。 然未以仪轨受戒仍无律仪。 言此为共戒者。 谓显教大乘与密咒大乘任入何门皆须受持。 即於密部四部续中任入何道。 亦皆须受。 即无上续中。 生起。 圆满。 任学何道。 亦皆须受彼戒。 故名共戒。 於何时受。 堪为定量之论中。 共有三说。 一弟子加行与正入曼陀罗。 二时俱受。 二唯前时受。 後时不受。 三唯後时受。 前时不受。 以何语受。 金刚慢帐续云。 「我归依三宝。 忏悔一切罪。 随喜众生善。 誓受佛菩提。 我乃至菩提。 归依佛法僧。 为行自他利。 今发菩提心。 已发最胜菩提心。 我请一切诸有情。 修胜可忆菩提行。 为利众生愿成佛。」又有多种集密曼陀罗仪轨及无畏论师曼陀仪轨。 金刚曼论等。 唯以初颂受行心戒。 亦有多种曼陀罗仪轨以彼全文而受彼戒。 若唯以初颂受者。 则当为说前三句文明受行心之加行。 「誓受佛菩提。」一句。 明以仪轨受愿行二心。 若用全文受者。 「誓受佛菩提」一句为总标。 从「我乃至菩提。」至「我请一切诸有情」句。 明以仪轨受愿菩提心。 「修胜可意菩提行」句。 明以仪轨受行菩提心。 其以仪轨受愿心时。 唯立誓云。 「我为利益一切有情愿当成佛」犹非满足。 须更誓云。 「我所立誓未至成佛誓不弃舍。」若以仪轨由如是誓而受愿心。 则於学处必须修学。 谓昼夜六时。 思惟归依发心胜利及断四黑法。 修四白法等。 若不断四黑法。 是令後世不生发心之因。 非舍现法。 已受之发心也。 若尔由何令舍发心耶。 答。 若舍饶益一切有情之意乐。 及舍欲得成佛之意乐。 即舍发心。 若以仪轨受行心戒。 则应善知。 菩萨律仪诸根本罪。 及支分罪等殷勤守护。 未灌顶前。 应当忆念如上所说受菩萨戒义。 随师三诵。 末句完时。 则於相续引生戒体。 若不如是忆念彼义。 则不能生菩萨律仪。 犯者不能还净。 未生菩萨戒者。 定不能生密咒律仪。 若於大众授发心时。 应先宣说七支愿等文义胜利。 令善定解。 至正行时。 应嘱付云。 「当念为利一切有情。 发成佛心。 随我念诵。」令其随诵。 由发为利一切有情。 愿成佛心。 能获大福。 若未以仪轨受殊胜愿心。 (即「乃至成佛不舍誓愿」之心)则无违越学处之罪。 若未得上二续部之灌顶。 唯得事行随一部之灌顶者。 除菩萨戒外。 别无可护密咒律仪。 下至若无断十不善之戒。 及护五学处邬波索迦戒。 上至若无近圆别解脱戒。 则定不能得菩萨戒。 故得事行两部随一灌顶者。 则必具二戒。 其能舍戒之根本罪。 即菩萨之根本罪。 然别解脱戒与菩萨学处所未能摄事行两部。 尚有众多应护不共之三昧耶。 如苏悉地经说。 若得瑜伽续及无上续中。 金刚阿闍黎以下灌顶者。 必具三戒。 其根本罪。 则菩萨戒根本罪。 及密咒十四根本罪。 一切皆是。 若事行部戒。 除菩萨戒根本罪外。 无余根本罪。 则与阿底峡尊者之摄三昧耶论。 说事部三十根本罪等。 有相违过。 答。 彼尊者所造。 如云。 「别解根本罪四。 菩萨十二。 事部三十。 行部十四。 瑜伽部十四。 大瑜伽部十四。 又四。 又五。 共正七十。」此列九十七。 而云七十。 数且错谬故。 又云。 「我三昧耶金刚师长云」等。 三昧耶金刚。 非阿底峡尊者之师故。 (丁三)得灌顶受戒已修道之建立下三续部中。 全无生起次第圆满次第之名义。 生起次第者。 唯顺佛果五种德相。 现前修习。 犹非完足。 须顺生死中有。 三所治事相。 而修瑜伽。 下三续部中。 虽有顺果位五种德相。 现前修法。 然无顺生死中有。 三所治事相。 而修瑜伽。 故无生起次第。 圆满次第者。 唯修诸法空性。 及修风息瑜伽。 犹非完足。 须由风。 息。 入。 住。 融。 於阿嚩都帝。 所生空乐妙智。 及从智起之天身。 并引彼不共方便。 击身之殊胜瑜伽。 三法随一。 下三续部中。 虽有修空性。 及修风息瑜伽。 然无彼等。 故无圆满次第。 下三续部。 各有有相无相二种瑜伽。 事续修道之法(分三)。 (戊初)有念诵静虑。 (戊二)不待念诵静虑。 (戊三)善亲近已修悉地法。 (初又分三)。 (己初)四支念诵之加行。 (己二)正行。 (己三)结行。 (今初)先修四事。 一诵结总部之咒印。 二顶礼十方一切诸佛菩萨。 供养自身。 三归依发心。 四以咒印守护。 次往室外盥洗等毕。 还入室中。 着诸法衣。 安往本座。 加持供物。 守护自身及处所等。 此代上部修守护轮。 (己二)正行(分二)。 (庚初)修自生起而作承事。 (庚二)修前生起献供养等。 (今初)先依中观离一异等正因。 决择修习自心性空。 是谓我之真实。 次以所修天(本尊)之真实。 与我之真实合无差别。 修无自性。 是谓天(本尊)之真实。 此二真实。 即六天中之真实天。 (六天依次广明)是代上部。 诵性净咒与空性咒等。 修习空性。 次想空中所修本尊。 体是本尊。 相为所诵密咒之声相。 专一缘住。 是谓声天。 次想自心於虚空中为月轮相。 上有所修本尊。 体是本尊相为所诵咒文。 纯金色相。 是谓字天。 声天字天。 随修大咒。 心咒。 心中心咒皆可也。 次观咒文放无量光。 其端放出所修无量本尊相。 净诸有情一切罪苦。 供事一切诸佛菩萨。 光明诸尊。 还入诸字。 月轮及字变成所修圆满之天身。 是谓色天。 修自生起作承事时。 除单修正尊。 不须别修眷属及宫殿等。 次若知者。 应以各各印咒。 触着加持顶髻毫相。 二眼。 二臂。 喉心脐等。 若不知者。 随是三部中何部。 即以彼部总印咒。 加持彼等。 是谓印天。 此代上部加持六处。 次令天相明了。 坚固我慢。 (此非烦恼之慢假名为慢)专注而缘。 是谓相天。 此等总代上部。 五相成身也。 藏诸先觉。 说事续中。 无修自为本尊法。 唯於对方修习本尊。 从乞悉地。 名从主取悉地。 行部之中。 虽有自生起法。 然无於彼令人智尊。 以及灌顶。 部主印定等。 故於对方不修昧耶尊。 唯迎请智尊。 献座供养。 而乞悉地名从伴而取悉地。 瑜伽续中。 自生起为天。 入以智尊灌顶。 部主印定。 後仍送圣。 无上续中。 自生起为天。 入以智尊。 灌顶。 部主印定。 後不遣送。 就生起仪轨四种不同。 建立四部等。 其所依凭。 谓集密释续集智金刚经云「若离智慧萨埵。 胜妙安乐。 及离自为尊慢而修习者。 是为事部。」补登大师云。 「佛密论师於事续中说自生起。 意或是谓事行不违应当观察。」未能决断。 然我自宗。 许事续中。 若自生起。 及入智尊灌顶部主印定。 一切皆有。 故佛密论师引大日经及金刚手灌顶经者。 非因共许之事续。 无可引证。 而引彼经。 以後静虑释中。 引金刚顶髻续。 及金刚摧坏广续。 说修六天法。 而善解释。 无不许彼二为事续者故。 摄行论亦云。 「事续金刚顶髻」故。 又说行部亦无自生起者诚为非处之邪解。 现前相违大日经等故。 若事续中无自生起者。 则与广续金刚顶髻。 略续後静虑。 金刚摧坏广经。 略摄续。 圣成就续等。 显说六天之修法。 及以四支承事。 修静虑法。 胜菩提论师。 与佛密论师。 谓余事续虽未显了。 亦多说彼等。 皆成相违。 又後静虑中说四支承事时云「住声心及事。」此「事」若非修自为天。 则大日经中显示彼时云。 「此事住自天。 应於自身观。」此事亦不应修自为天。 若尔行续亦应无自生起。 自许相违。 又胜菩提论师。 於苏悉地修法云。 「若不能修自为本尊遣庸俗慢。 及不能修一切诸法真实空性全不能成息灾等悉地。」金刚手灌顶续亦如是说。 故事续中若无自生起。 则依事续。 应全无有悉地可成。 又龙猛菩萨。 所造千手千眼大悲观音修法。 说自生起。 入智慧尊。 灌顶。 印定。 无着菩萨所造。 两种弥勒修法。 吉祥苾刍尼所造。 十一面观音修法。 寂静论师胜敌论师所造。 五大陀罗尼修法。 皆说修自为本尊。 入智慧尊灌顶及部主印定等。 又修法海论。 百修法论。 一百五十修法论等。 所说事续之修法中。 多说自生起法。 故皆为此等。 又事续灌顶时。 应不堪请降智尊。 弟子不堪入智尊故。 又应不堪受事续之灌顶。 师资俱不堪修为天故。 若尔则与汝造五大陀罗尼等灌顶仪轨中。 修师为天。 修弟子为天。 及於身中安立诸天等。 皆成自宗相违。 又霞嚩日巴所造白色金刚摧坏多尊曼陀罗仪轨说承事法时。 阿闍黎修为本尊。 於灌顶时。 修弟子为本尊。 亦成相违。 又安密咒大乘胜出显教大乘之色身同类因。 亦应不具。 以不完具修自为本尊法故。 又事续部。 应不完具修果为道之法。 以现在不修顺果位圆满相故。 又事续部。 应不完具变贪为道之法。 欢喜金刚第二章。 与三补札说四种贪。 配四续部时。 说诸尊互视之贪为道。 是事续部。 若不自修为本尊。 则无是事故。 集智金刚经义。 非说事续。 若自修为天法。 与入智尊。 是说事部。 有不自修为本尊。 与不入智尊。 唯於对方本尊。 供养取悉地之法也。 事续通常所化心难。 信受修自为本尊之钝根种姓。 不说修自为天。 为说於前修为本尊。 取悉地之法。 若是事续正所化机。 则定为说修自生起。 等同佛密论师所说。 若说事行两部。 俱不可入智尊者。 则违金刚手灌顶经说。 若有胜解本尊身语意。 与自身语意全无差别修习坚固。 则身一切行动语一切言说。 皆得等同结印及诵咒之福。 若自不可入智慧尊。 云可胜解智尊三密。 与自三业。 无差别者。 极相违故。 若事行两部。 可入智尊。 及可灌顶。 部主印定。 云何佛密论师与胜菩提论师俱未说耶。 答但未亲说须修。 非说不须修。 故不能立为不可不修。 自宗。 事续通常所化机。 不自修为天。 唯於对方修有本尊取悉地者。 非修圆满道。 仅修一分道。 事续正所化机修圆满道者。 若不自修为本尊。 则道体不备。 故自生起定不容少。 其入智尊。 及灌顶。 部主印定等。 是圆满支分。 故未能修。 亦无道体缺残之失。 又修「命力」下三续部亦有之。 然与集密龙猛派中所说之「命力」及时轮等余无上续所说之「命力」三种义别。 下三续部所说之命力云何。 如大日经。 与佛密论师疏中所说。 「命」谓根门所行之息。 「力」谓分别於诸余境散乱流转。 息及分别。 俱不使向外流散。 於内摄持者。 是防护或灭除命力之义。 於何时修者。 谓於有相瑜伽时修。 又於彼中何时修者。 谓於事行部作承事时。 修六天之後。 或於前生起之後。 而修习之。 为何益修者。 谓为灭除庸常之显现。 耽着。 故须坚固缘自身为本尊。 能坚固此。 须灭分别令不外散。 灭除分别甚深方便。 谓息是心马。 能向内摄息。 则心自然能住。 故修「命力。」如何修者。 谓具身扼要。 向内引上息至脐而压。 向上引下息。 至脐而持。 意缘本尊专一安住。 次息不能持时。 意缘本尊放息休憩。 次仍向内持。 如是而修下三续部之命力。 与无上续之命力。 修习之时。 所为修法。 三皆不同。 (庚二)修前生起献供养等(分六)。 (辛初)生起所依。 (辛二)请能依尊奉座安住。 (辛三)显示契卬。 (辛四)供养称赞。 (辛五)修忏悔等。 (辛六)修四无量。 (今初)於自前面瓶等有无皆可。 总须观想众宝所成地基。 金砂徧布。 诵「嗡[嗈-邑+夕]拉毘吽娑诃」而加持之。 次想彼上有大乳海离诸污秽。 莲青莲等。 香华庄严。 众多宝鸟飞集其上。 诵「嗡毘摩拉达诃吽」而加持之。 次想海中有苏迷卢四方四面。 有金。 银。 流璃。 颇胝。 所成梯级严饰。 周匝编植如意宝树。 悬饰千数尊胜幢幡。 次想其上有大莲华。 众宝庄严。 杂宝为瓣。 黄金为蕊。 颇胝为珠。 莲宝之上。 银文围绕。 量有众多踰缮那量。 从苏迷卢中心而出。 外有百千万亿俱胝妙莲华网。 从礼拜合掌。 互相交叉。 右手大指。 压左大指。 诵「南摩萨嚩达喀迦达曩。 萨嚩塔。 邬达迦得。 萨帕罗拏。 嘿忙。 迦迦拏康娑诃。」百遍加持。 上有宝盖刹那而想。 次於华上起妙宫殿完备众相。 於内生起各各座具於宫殿中亦可生起尊胜法塔。 光明塔等。 (辛二)请能依尊奉座安住须以阏伽迎请。 故应先修阏伽。 其器为金银等。 又适一切皆吉祥者。 谓赤铜器。 若求息灾及上品悉地。 於内应设大麦及乳。 若求增益及中品悉地。 应设胡麻及酪。 若求降伏及下品悉地。 应设牛尿粟米。 或用自血。 通一切业皆吉祥者。 谓用稻谷妙香。 白花茅草。 胡麻净水。 用熏香熏。 次明於王咒三部总咒。 各部一切事业咒。 及迎请咒。 随用一种。 诵持七遍加持阏伽。 次向前方有像等处。 顶礼。 膝轮躆地。 诸指交互。 而仰其掌。 伸竖二食指。 摇召二大指。 为迎请印。 诵云。 「由信三昧耶。 世尊速降临。 受我阏伽供。 惟愿欢喜我。」於诵咒後。 加「鄂翳醯」捧阏伽器。 若是佛部。 齐头供献。 於余二部。 平胸及脐而献。 观想召请如自之智尊。 咒者。 苏悉地经说。 以明王咒。 召请天子。 以明王妃咒召请天女。 或以各各咒召请。 或总用部心召请。 尤为最胜。 三部部心。 如其次第。 「即拏即迦鄂翳醯」「阿爇黎迦鄂翳醯」「跋[嗈-邑+夕]罗底迦鄂翳醯」又苏悉地奉请品说。 所请本尊。 或立。 或座。 或曲躬立。 亦应如是伏奉阏伽迎请。 若未能备如经所说之阏伽。 应乞忍恕随力而请。 次以座莲华印。 诵「嗡迦摩拉耶娑诃」等咒。 於所请诸天。 献随宜座。 延请令座。 先请智尊延令坐已。 次修三昧耶尊者。 二大论师皆未宣说。 故不须修。 非不可修。 (辛三)显示契印次诵「响迦惹。 萨摩耶。 娑诃」应以右手拇指按压小指。 竖余三指作金刚杵形。 显示三昧耶印。 次应显示三部契印。 诵「即拏即迦」等。 三部心咒。 印者。 两手互交相握为拳。 显示二拇指。 又即彼印。 将左拇指向内隐藏。 示右拇指。 及示左拇指如其次第。 是三部印。 次结诸部大三昧耶印而为旋绕。 能从一切魔碍所作损害。 作大防护。 应如是行。 若未能者。 则用当时明王之咒加持芥子而驱魔碍。 (辛四)供养称赞(分三)。 (壬初)供养。 (壬二)称赞。 (今初)诸所供物先当遣魔。 清净。 增威。 而後供养。 事行部。 及瑜伽。 并无上瑜伽。 奉献供养之数量次第。 契印等多有不同。 事行两部献供之数量。 次第。 契印等云何。 谓向内互鈎二小指与无明指。 二中指并伸。 鈎二食指触其第三节。 二大指辅其上。 结此契印。 诵云「善逝薄伽梵。 请来於此座。 受我阏伽供。 愿心垂哀愍。 我敬仰於尊。」於本尊咒後。 加「阿冈札底义娑诃。」奉献阏伽。 又右手作拳。 伸食指与大指。 如钳形状。 於洗送水器取华。 次诸指渐放之印。 仍诵前颂。 唯「阏伽」处改诵「浴足。」咒云。 「嗡。 般迦惹。 萨迦让。 跋当。 札底叉娑诃。」奉洗足水。 次若能备者。 应以镜照影。 为奉洗浴。 若不能备或助供者。 则诸余伴。 平仰其掌。 食指与大指二端相合。 作浴身印。 诵「嗡。 萨嚩得瓦达耶。 阿臻底。 阿弥达。 娑诃」而浴其身。 次意想奉衣及庄严具伎乐供养。 意唱诸赞咏。 次右手作。 施归依印。 左手执其腕。 作涂香印。 诵「此妙香天物。 清净从净生。 受我净信供。 维愿慈爱我。 阿诃罗。 阿诃罗。 萨嚩。 尾耶。 达日布集底。 娑诃。」奉献涂香。 除灯明外。 余三供养。 可依阏伽咒变改。 两手诸指互相义。 二食指端於手内相触。 如环形。 大指辅其侧。 状若莲华。 结成奉华印诵。 「此妙华天物。 清净从净生。」後二句同前。 而供妙华。 两手之小指。 无明指。 中指等。 向内曲。 背甲相合二食指旁伸。 二大指辅其侧。 为烧香印。 诵「可意林精华。 妙香天中物。 受我净信供」等。 以供烧香。 平仰两掌。 微屈二食指。 为奉食印。 诵「可意药精华。 此请密咒食」等。 以食品。 大指与中指合竖。 手作拳形。 为灯明印。 诵「摧诸害吉祥。 善妙。 除黑闇。 我以信心奉。 愿受此灯明。 阿罗迦耶。 阿罗迦耶。 尾耶。 达日。 布集底。 娑诃。」供奉灯明。 又阏伽等诸供物。 若非现有。 经说。 唯以咒印。 运心观想。 而为供养。 即现有诸供。 亦须运心为先。 故心意供养。 最为殊胜。 (以上诸印咒。 可参考苏悉地经。 及彼供养法。)(壬二)称赞苏悉地经说。 应赞叹三宝及三部主。 应如是赞。 「敬礼诸如来。 依怙具大悲。 一切智大师。 福田功德海。 敬礼寂静法。 净故离贪欲。 善故除恶趣。 专一真胜义。 敬礼诸僧伽。 解脱说解道。 善住诸学处。 胜田具功德。 敬礼妙吉祥。 奉持童子身。 慧灯善严饰。 徧除三界闇。 敬礼常悲愍。 名号观自在。 诸佛极赞叹。 普集胜功德。 敬礼持金刚。 大力忿怒身。 善性持明王。 降伏难伏者。」更以当时本尊别赞。 赞叹本尊。 更诵赞叹咒一百返。 「南无。 萨嚩补达。 薄底萨埵尼。 萨嚩达罗。 三咕[口*茹]弥达。 伊尾贾罗。 希尼。 拏摩都得。 娑诃。」(辛五)修忏悔等当修忏悔。 归依随喜。 请转法轮。 请佛住世。 发愿廻向等。 (辛六)修四无量当修四无量。 发菩提心。 供养称赞之後。 又修忏悔等。 又修四无量发菩提心之义者。 如上续部。 奉正行供养之後。 受五部戒等。 是以忏悔防护住清净戒。 即是最胜供养。 因以正行供养。 能使所供之境生最胜欢喜故。 此亦如是。 此等已修。 念诵之支分。 次正念诵中。 须具四支念诵。 如後静虑经云。 「住声。 心。 及事。」事支者。 谓将咒轮。 安住谁心为所依事。 即天身也。 其中分二。 自修为天。 名为自事。 修前方生起之天。 名为他事。 此二於四支念诵中。 各为一支。 住心支者。 谓於前方生起之心中。 观想自心。 为月轮相。 住声支者。 谓於彼上。 观所诵咒之字形。 次数珠者。 佛部以菩提子。 莲华部以莲华子。 金刚部以噜挪罗义子为最胜。 此若无者。 余亦可用。 数以一千零八。 或一百零八。 或五十四。 或二十一。 善加持已。 如法念诵。 念诵之法(分二)一缘於字形念诵。 二缘声念诵。 (初又分二)一缘前起心中之字形念诵。 二缘自己心中之字形念诵。 (今初)如前所说防护命力。 由具四支念诵门中。 同时俱缘。 前方之身。 及心中月轮。 轮上之字。 而为念诵。 放息之时。 不应诵咒。 令心安住自修为天之身。 次仍如前摄息念诵。 第二。 观自前方。 非距太远。 较自略高处。 前方生起之心中。 月轮上所立咒鬘。 入息之时。 同时移入自己心中。 乃至未放出息者。 缘彼念诵。 出息之时。 观想月轮咒鬘。 随风俱出。 住前方本尊之心。 次当如前移入自心。 缘彼念诵。 第二缘声念诵。 先当观想念诵之四支。 次俱不缘密咒字形。 月轮。 天身。 唯缘咒声而念诵。 又非如他念而我听。 自念诵时。 须观彼咒自发声也。 缘咒声念诵法。 有意念与微念二种。 释论中说。 「若防命力。 不能微念。」故先当微念。 若心不散乱。 次防命力为意念诵。 依粗渐修。 释论又说。 「先於天。 月。 咒鬘三事。 有三所缘。 次於月轮咒鬘。 有二所缘。 後唯缘声。 有一所缘。」虽是一人。 亦应渐修此三种。 正念诵时当如何行。 如妙臂问经第五云。 「念诵不应太急缓。 声非太大及太小。 非共人语非散乱。 非缺伊邬[口*闇]啊等。」又云。 「若心不善懈怠贪。 及於别境散乱转。 应从彼彼速遮止。 令缘密咒最胜字。」苏悉地经云。 「正念诵时。 除其本时天等所缘。 虽余殊胜所缘亦不应作意。」又息灾增益。 应低缓诵。 修降伏法。 他能闻声诵。 念诵时量。 谓上午诵一时。 初夜後夜各诵半时。 日中或诵半时。 或三分。 或四分。 或略念诵。 念诵满後。 护摩尤上。 念诵数量。 苏悉地经云。 「十五字数内。 总应依字数。 诵尔落叉遍。 三十二字者。 应诵三落叉若字多於彼。 先修一万遍。」非独本尊者。 则不须尔。 又念诵时。 若有惛沈或口或嚏。 或有謦欬。 或放恶气。 或欲便利。 无间置珠。 起行彼事。 作洒净法。 从首重念。 以上所念不入念数目。 苏悉地经说。 若由放逸误念余尊。 亦应令心明了。 重首念诵。 若着魔障。 遭诸病苦。 懈怠。 放逸身心疲厌。 违於法则所说时节。 不防摄心。 及不洁净所作念诵。 夜有恶梦。 若昼未诵部主百遍。 所作念诵。 皆不得入念诵之数。 又说。 若於一处念至半数。 次移余处。 续念半数。 虽已满足一切念诵。 然彼一切皆无大义。 又念诵时。 从出半日轮。 至一人影。 日中者。 谓念八时。 或念九时。 (此时甚短也)午後。 从一人影。 至没半日轮。 从没半日轮。 至半初夜分。 是初夜修法时。 从半明相。 至出半日轮。 是第二时间。 於中夜分。 应作猛利事。 及不现身等法。 并诸尸林事。 违上之时。 应作息灾等法。 除彼诸时。 余时念诵。 不得入数。 又供养法中引经文云。 「念诵念诵毕。 於部母部主。 应诵二十一。 恒时而守护。」三部之部母者。 谓大佛眼。 白衣母。 及麽摩计。 (己三)结行应以瓶印。 将自善根供奉本尊为成就因。 有谓以此印供奉数珠者。 是全未观察。 然念诵毕。 须将数珠置本尊前。 除住洁净。 念诵之时。 不应握持。 次请忍恕及奉送等。 於正修时既念诵已。 渐放舍之次第者。 应逆修六天之次第而舍。 谓缘所诵咒声者以缘咒字而舍。 彼由缘月轮而舍。 月由单缘天身而舍。 前六天身。 由纯思自己天身而舍。 自起之天身。 由单思心间咒字而舍彼由缘声而舍。 声由缘本尊之智身而舍彼由缘法身而舍。 彼亦无所得。 应缘我之真实。 次思异熟身如幻化阳焰等显现。 是渐收所缘。 最後安住於空性。 次如幻起。 故舍放时。 非不任持本尊之慢。 如是修等。 是代无上续时收摄之法。 次应读诵般若等经。 印塔像等。 於日日中。 洗诸供器。 所供萎花。 三时扫除。 其上衣等。 每日三时。 或洗。 或熏。 或为洒净。 念诵。 护摩。 供养等时。 及除眠卧。 常着上衣。 除眠及浴。 不脱下衣。 莫令尘污。 又令童女为搓合红线。 以俱逊婆(红紫华)染。 或红花染。 (郁金)结金刚结。 诵「嗡。 阿诃罗。 阿诃罗。 奔答尼。 虚迦惹。 答罗尼。 悉答惹退。 娑诃」千遍。 於夜睡时系在腰间能防失精。 密宗道次第论第三卷终 发布时间:2025-06-25 16:44:55 来源:班超文学网 链接:https://www.banceo.com/article/167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