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密宗道次第论卷第五 内容: 克主大师着法尊法师译(丁三)修所诠义(分四)。 (戊初)能成熟之灌顶续。 (戊二)成熟不退护三昧耶及律仪续。 (戊三)正修自体起满续。 (戊四)近因行续(第四略而未述)。 (今初)能成熟灌顶之道者。 谓金刚乘不共道前。 定须灌顶。 故是道之初首。 其中分三。 (己初)於何灌顶曼陀罗之相。 (己二)由谁灌顶金刚阿闍黎之相。 (己三)师於曼陀罗如何为弟子灌顶之法。 (今初)先令弟子入曼陀罗後方灌顶。 所入曼陀罗者。 如金刚铃论师云。 「灌顶坛为先」等。 其曼陀罗决定为四。 谓彩土。 布绘。 静虑。 身曼陀罗。 其静虑曼陀罗。 非唯就阿闍黎或弟子随一即可。 其阿闍黎须极坚固竗三摩地。 及其弟子须最利根。 胜解坚固等。 是为具此殊胜德相者说。 若於身曼陀罗灌顶。 须先於无上彩土。 或布绘曼陀罗。 已得圆满德相之灌顶。 其次乃於身坛灌顶。 若未先得外坛灌顶。 不可直於身坛灌顶。 最初相续未熟。 能熟之方便。 随於彩土。 或布绘坛。 获得圆满德相之灌顶。 皆得真灌顶。 然有多门能令弟子积集资粮净治罪障。 成就最胜咒道法器。 有大义利。 故续及成就者定量之论。 多赞彩土曼陀罗。 最为第一。 (己二)由谁灌顶金刚阿闍黎之相如事师五十颂云。 「坚固。 调。 具慧」等。 谓达内外十种真实。 善巧显密诸经论等。 特如颂云。 「善摧根本罪。」谓从最初未犯根本罪。 或设曾犯。 然由自入曼陀罗等还得威仪。 以为弟子灌顶之时。 须具密咒律仪为他灌顶。 不尔灌顶。 弟子不能获得灌顶。 则彼身中无能发生咒道之基。 故俱欺自他。 又如云。 「未清净承事。 入曼陀罗业。」何为曼陀罗业。 及承事之量。 答。 其曼陀罗业。 谓自入坛受戒。 及为他灌顶。 开光。 护摩等。 若行彼等事业。 须先承事所依本尊瑜伽。 及补缺数。 不尔则如略集心要「说为自破。 自坏。 自己损害。 承事之量。」如二会云。 「坛主诵落义坛众各诵万。」无上曼陀罗中虽亦多说主尊落义。 余尊一万。 然胜乐中。 广则如前。 另立中略。 时轮中说。 主尊落义。 承事余尊。 意曼陀罗诸天。 亦可各诵一万。 然贤徧摄论。 与曼陀罗法金刚鬘论。 说投华本尊须诵落叉。 然於此中非许定尔。 咒次第云。 (宗喀巴大师之广论)「於降智咒承事一万。 须其十分而为护摩。」是依时轮说。 於余未说决定须尔。 说不须烧。 补缺护摩。 集密曼陀罗仪轨(宗喀巴大师造)中。 说降智咒诵十万遍。 摧碍大咒诵一万遍。 俱未说须不须烧。 承事。 补缺护摩。 红黑二阎曼德迦曼陀罗仪轨。 (宗喀巴大师造)则说决定须烧承事。 补缺护摩。 故总合前後而应了智。 又承事之咒。 非定须诵根本大咒。 故说於心咒修承事者。 亦可作自入曼陀罗等事业。 有说。 诵主尊十万遍。 诵眷属一万遍。 是为总规。 现在浊世。 律仪生论说应诵四倍。 破。 此不应理。 律仪生论所说者。 是说修诸羯摩成就法时之承事。 於自入曼陀罗事业前之承事。 律仪生论。 未说须如是修。 余堪为定量者亦未说故。 有说。 如欢喜金刚等若修一曼陀罗中主伴诸尊之承事。 不须别修。 余曼陀罗之承事。 即可作彼。 灌顶等曼陀罗事业。 以一切诸尊。 同一体故。 破。 随儞依自性清净。 说同一体故。 或依是一相续乐空。 说是一体故皆同。 如得事续。 胜敌论师所传无量寿佛九尊之灌顶。 亦应即得无上续等一切曼陀罗之灌顶。 以一切诸尊同一体故。 有说。 每日四座善修生起次第。 虽已满足承事之量。 若有弟子请传灌顶。 阿闍黎允诺时。 应当依瓶更修承事。 总通一切曼陀罗。 特於黑色胜乐。 须如是行。 破。 此不应理。 纯属藏人[乳-孚+月]造。 定量教典皆未说故。 故或每日四座善修生起次第。 如法满足承事之量。 或依善修生起次第。 已生自心清净之相。 或传灌顶已得本尊未遮之相。 是传灌顶等作入曼陀罗业。 最下须具之事。 若得本尊开许。 虽未满足承事数量。 亦可传灌顶等作入曼陀罗业。 即彼便代承事之量。 且是最第一故。 (己三)师於曼陀罗。 如何为弟子灌顶之法(分三)。 (庚初)於彩土坛。 (庚二)於布绘坛。 (庚三)於身曼陀罗灌顶之法。 (初又分三)。 (辛初)绘曼陀罗法。 (辛二)修曼陀罗法。 (辛三)修已灌顶之法。 (初又分三)。 (壬初)择地仪轨。 (壬二)预备仪轨。 (壬三)正明绘曼陀罗仪轨。 (初又分五)。 (癸初)观地。 (癸二)乞地。 (癸三)净地。 (癸四)摄地。 (癸五)守护加持地。 (今初)先观彼处。 具不具足可绘坛之相。 (观法如广论明)(癸二)乞地分二。 (子初)从现主乞。 (子二)从不现主乞。 (今初)如是观已。 若知具足可绘之相。 应於异生可共现见彼地之主。 王及官等。 请许。 於彼处绘曼陀罗。 (子二)从不现主乞。 应於异生不可共见。 不现之地主护处神。 请其听许。 胜解其听许等。 一切曼陀罗仪轨皆须如是无有差别。 又胜乐及时轮等。 说更应请地神听许。 胜乐又说乞善逝乞地。 谓从出世圣者。 请白听许。 时轮所说与彼相顺。 然是彼诸仪轨持法。 集密等中虽未宣说。 亦无仪轨缺少之过。 各法别故。 (癸三)净地(分二)。 (子初)掘净法。 (子二)不掘净法。 (今初)若先修建曼陀罗室。 於彼绘坛。 及於王宫之外。 村邑之外平原等处。 绘曼陀罗。 定须掘地。 净去石、刺、及瓦砾等地之毒箭。 (石等假名为地之毒箭)未如是净不可绘坛。 为观先从何处掘地定腹行神之腋处故。 应弹观察腹行神之线。 定腹行神腋处已。 先从彼处掘二三铲。 次任掘何处。 皆无触犯地神之事。 (子二)不掘净法若在佛寺。 天祠。 宅舍等绘。 不须掘地净。 可以物、咒、三摩地净。 物谓水、灰、芥子等。 咒谓嗡补[口*康]等。 三摩地谓修空性净。 虽掘地净亦须此三。 (如咒道次第广论。 及各种大仪轨说)(癸四)摄地如是已净之地。 随曼陀罗东门所向。 (将建之坛也)自亦向彼。 坐地中心。 具足修行一座修法。 次心立誓摄地云。 如於此地所修。 即当绘如此之坛也。 (癸五)守护加持地次由四方四阿闍黎。 从四门外。 以献坛为先而奉供养。 请绘坛场。 自修之曼陀罗不应收摄。 以擎举印咒。 举於虚空。 次自从正尊分出。 如一灯而燃两烛。 变成当时之明王。 其所变明王。 如胜乐及欢喜时。 为胜三界。 如时轮时为金刚力。 如集密时瞋恚金刚。 如是摄持彼明王慢。 阿闍黎住自在方(即东北方)勅遣魔碍。 次一切师弟俱至四面。 作结合步法等。 广略随宜。 钉诸余魔修防护轮防诸障碍。 次以印咒加持曼陀罗地基。 为金刚性。 此地轨次第。 是无上续多曼陀罗所用通规。 如时轮中略有不同。 (壬二)预备仪轨(分四)。 (癸初)地神预备。 (癸二)曼陀罗诸尊预备。 (癸三)瓶预备。 (癸四)弟子预备预备。 与增上住。 义同。 若非灌顶。 余修供法。 及自入坛等时。 不须弟子预备。 (癸初)地神预备於将绘坛地基中心。 设地神堆。 於彼先修三昧耶尊。 次入智尊奉供养已。 请其听许绘曼陀罗。 并请作证。 此时供不供食有二派说。 (广如咒次广论等)(癸二)诸尊预备为何义故。 云何而修。 其所为者。 正为加持将绘彩土坛之地故。 请白诸尊预为奉闻也。 预备之法。 谓於当绘之地。 涂一香点。 上堆花聚。 即涂香点等处。 为令彩绘诸尊相无错乱故。 须先弹线。 未弹綫前。 而修预备(指诸尊预备)法者。 未见完善。 弹线之中有羯摩线与智线之二。 须先弹羯魔线。 次弹智线。 有先弹智线次弹羯摩线者。 不应道理。 所弹智线。 应非为加持羯魔线。 修诸尊时。 亦应先修智尊。 次入三昧耶尊等。 违难无量故。 故虽诸先觉不修一切业尊。 然在自宗。 应将羯魔线。 修为彼曼陀罗之一切业尊。 正如持已。 而弹诸线。 如於何瓶修生一切业尊。 即名业瓶。 (羯摩瓶)须如是修者。 是不空金刚论师等多智之所说。 其弹羯摩线之线。 谓一色白线。 涂以石粉浆等。 而弹湿线。 乃至未弹智线以前。 须於彼处涂香点等。 而修三昧耶预备诸尊。 次召入智尊时。 即将前择地仪轨时。 举於虚空之曼陀罗。 降下召入。 更不须余召入智尊之法也。 既召入已。 应修供养。 赞颂。 尝甘露等。 而作预白。 次弹智线。 能弹之线。 谓五色线。 修为五部自性。 一一线中。 各须同色五线。 共彼五五二十五线合[糸*念]一处。 而为[火*乾]线。 (弹二线之仪式等如广论等说)(癸三)瓶预备此有先举预备之曼陀罗於虚空。 在未弹智线之前修者。 与先修瓶预备法。 次举预备之曼陀罗而弹智线之两式。 各如自坛时所说而为。 次当善了。 各各之修法安布诸瓶。 广者。 瓶与尊数相等。 若未能办。 应设五瓶。 正尊父母设一瓶。 四方诸尊设四瓶。 此亦应知。 如何安布四方法。 及於瓶内修诸尊之法也。 若彼亦未办。 应依二瓶。 一作尊胜瓶。 一作羯摩瓶。 修诸瓶之所为者。 谓尊胜瓶。 为於灌顶及自入坛等时。 作水灌顶用。 羯摩瓶者。 为洒坛场。 供物。 自身。 处所。 弟子等用。 修瓶之法。 有一派。 谓於尊胜瓶中。 修一切诸尊。 次於瓶上所置之螺盃。 或顶骨等中。 亦完修诸尊。 有一派。 谓不於螺盃。 实修诸尊。 唯将瓶内所修诸尊影现螺内。 如镜中现影。 又一派。 谓於尊胜瓶修法同。 於螺杯内唯修正尊父母。 如是三派皆不应理。 堪为量者皆未说故。 其错误之事缘。 因海生论师云。 「鋄字所生瓶。 安置宝瓶上。 於彼修诸尊」「於彼」二字。 未知为尊胜瓶。 执为螺杯而成错误。 又时轮中说胜。 尊胜大尊胜三瓶。 以胜与尊胜。 为所说十瓶之上下二瓶。 以大尊胜为螺杯。 虽说於彼修一切尊。 然於尊胜等瓶。 则说仅修一尊。 故不可为证。 自宗者。 谓尊胜瓶。 须修彼曼陀罗之一切诸尊。 此无差别。 然修不修宫殿。 则有二派。 尊胜瓶上所置螺杯等。 满注香水者。 先诵「鄥达迦」及「三密字。」修成金刚甘露水。 是为供尊胜瓶内诸尊。 为阏伽故。 毳衣大师。 及佛顶曼陀罗仪轨等。 堪为定量者。 多作如是说。 次以螺水供为阏伽。 再献华食。 供养赞颂之後。 在瑜伽续以下。 虽无融化诸尊之轨。 然无上续。 则诸尊与水。 融为一体。 此是思惟。 本尊父母。 入等至爱火。 化身与瓶水无别。 若谓眷属无父母者应如何化。 曼陀罗中一切主伴同属一体。 即由主尊父母融化之力。 化诸眷属故无过失。 在自宗中。 器相诸尊亦化为水。 有见说名「金刚甘露水」者。 便以水注金刚杵顶。 此诚知者可笑之处。 (癸四)弟子预备何为而作弟子预备。 谓为令成密咒法器先净相续。 在预备时。 师长先为传内灌顶。 於金刚乘定其种姓。 次方灌顶。 若未如是则不可灌顶。 譬如生为轮王种族之太子。 方可於彼王位灌顶。 首陀等族不可於彼王位灌顶。 (壬二)正明绘曼陀罗仪轨弹智线後。 应绘彩曼陀罗。 如是绘已。 其能依之曼陀罗。 (即坛内诸尊之名)应设三印随一。 言三印者。 谓意三昧耶印。 为表彼故。 於各尊住处。 应设各尊幖帜。 或语法印。 为表彼故。 於各尊住处。 应设各尊之种子。 或身大印。 为表彼故。 於各尊住处。 应圆满绘各尊之形像。 或於彼处安布彼铸尊像亦可,如是善绘所依(宫殿等)能依(诸尊)曼陀罗已。 应以幢伞及诸供具庄严曼陀罗。 (绘法详式如广论等说)(辛二)修曼陀罗法(分三)。 (壬初)修彩土曼陀罗法如是彩绘庄严曼陀罗已。 应须修习。 此有自起与前起。 异不异之两种修法。 达日迦巴论师。 於胜乐法。 作自起与前起异法。 时轮法中亦有异者。 天竺余师所许多为不异之法也。 依异而修者。 先圆满自起法。 次修前起时。 不须观想。 自往前起之曼陀罗中。 亦不持前起正尊之慢。 仅修前起而已。 依不异修者。 谓藏地诸先觉轨与天竺诸大论师有二说。 藏地先觉。 有谓先修自起。 召入智尊。 供养。 称赞。 尝甘露以上。 圆满修已。 不改坛场。 而修前起。 自起不持。 前起正尊之慢。 待修前起完毕。 次自起之宫殿。 与前起之宫殿合。 自起之正尊等一切诸尊。 与前起之一切尊合。 其名曰「自前相合。」次从本性净处。 奉请智尊。 抛金刚杵。 诵根本咒。 驱逐随来魔碍。 观想分开护轮。 迎进智尊。 既迎入已。 诵喏吽等咒。 以金刚缚印。 结合护轮。 次连修七日供养法。 每日从举於虚空预备之曼陀罗。 犹如一灯燃二烛之相。 降一曼陀罗。 融入彩绘之曼陀罗。 至奉送之夕。 预备之曼陀罗。 不置虚空。 一并融入。 名为「七合曼陀罗。」谓前择地法时。 有三昧耶尊与智尊之二合。 彼二与预备之曼陀罗合。 则成三合。 次自起之三昧耶尊与智尊为二。 与前起二尊相合为四。 其上再合前三。 故成七合。 以此法为师长教授。 故许为甚深也。 天竺许自起前起异者有二说。 初者。 谓不须先别修自起。 观想自往所修前起彩绘或布绘坛中。 即於彼上修「法生」(密法专名词)及四大次第。 从种子起幖帜。 再生成尊。 依三起法。 同时而起。 次加持身语意。 召入智尊。 以部主印定。 次如一灯燃二。 自从本尊分出。 至东门前。 奉献供养。 而自入曼陀罗等。 後从师长与本尊无别前。 受灌顶等。 如此修法。 诸大成就者。 虽多未说。 而诸智者则多受许。 如红黑阎曼德迦法可如是修。 若集密等。 如是修者。 则无随顺所治生死中有之修法。 故不应尔。 当如宗喀巴大师。 依龙智菩萨等仪轨所造曼陀罗仪轨。 及明炬论注所说而修。 彼是先具足修最胜曼陀罗以前之自起。 供养称赞尝甘露等完讫。 收摄自起。 自独住正尊相。 观想往彩绘或布绘曼陀罗之中心。 次以羯魔瓶水洒净。 莫损坛场。 (水不宜多洒也)次令曼陀罗入光明定。 仅收曼陀罗等戏论相。 非令断无。 当辨其差别。 次修法生及四大。 次修宫殿。 宫殿起已。 修共不共诸座。 上修种子。 由此而成幖帜。 由幖帜而成全身。 自以正尊修法而起。 由住其慢。 加持身语意而修三重萨埵次召入智尊。 部主印定讫。 如一灯分二。 自从本尊分出。 至曼陀罗东门。 而奉供养受灌顶等。 如同前说。 入智尊法。 先入从本性净土奉迎智尊。 其後俱降。 先举虚空之预备曼陀罗。 唯初夜入。 其後诸夜无可降者。 此曰「五合之名。」天竺论师之论中。 未见宣说。 咒次第云。 「从一至六。」较彼更为「多合」之名。 天竺诸师无一说者。 然有四合三合之名。 其五合者。 谓地法时三昧耶尊与智尊为二。 彼二合预备曼陀罗为三合。 彼与此处前起之三昧耶尊及智尊二相合。 故成五合。 自起已收无可合者。 天竺虽亦有「自前不异」之名。 然无「自前相合」之名。 「自前不异」之义谓前起彩绘之曼陀罗为实宫殿。 自往其中。 住正尊之慢也。 又修曼陀罗法中。 有诸先觉。 连日修供养法时。 初日所修曼陀罗。 已入有智尊。 次日修时。 於真空等咒修净之前。 先将彩绘或布绘曼陀罗之智尊。 举於虚空而後修净。 修後之後。 仍降智尊。 破。 此极非善。 是多防难之处故。 谓若是布绘者。 退失开光坚住。 即於彩绘中。 前彩绘土。 所修五部自体。 入有智尊。 亦应举之。 所弹智线亦修为五部自体入有智尊。 弹於羯摩线上而加持羯摩线。 观想智尊入羯摩线。 彼亦应举之。 又水灌顶时。 先令弟子修为不动佛入有智尊。 次於宝冠灌顶之前。 须洒净弟子。 其先之不动。 亦须擎举等。 过难无边也。 然如是修之因缘。 是於净空之义。 执为断无之所致。 其净空之法。 是於真实义光明中。 收其身相等也。 (壬二)修布绘曼陀罗法彩土与布绘仪轨有何差别。 答。 此略有三。 一地法差别。 二预备差别。 三正行差别。 初者。 若是先已多次修地法之处虽彩土。 布绘。 俱不须地法而无差别。 然布绘之地法。 任於何修。 皆不须掘地净唯以物咒三摩地。 净之即可。 观地乞地。 亦所不须也。 其摄受。 守护加持之仪轨。 则彩绘所修相同。 以加持地基。 防护魔碍之所为於二坛场无差别故。 又物咒等净。 亦非定须。 故能修者。 尤为圆满。 即不能修。 亦无缺断仪轨之过也。 第二预备之差别。 罗睺罗吉祥知识所造。 单依布绘集密之曼陀罗仪轨明显双运论。 又语自在称论师常住金刚论师所造单布绘曼陀罗仪轨等中。 虽於布绘俱未宣说须不须预备法。 然在自宗。 须如咒次第显示预备差别云「瓶预备法。 若是弟子灌顶则弟子预法。 於布绘坛二俱须修。」未说地神预法与诸尊预备法。 实不须修。 地神预备。 是为於彼处请其听许绘曼陀罗。 若不绘曼陀罗。 彼则无须故。 天预备时安设香点及花聚者。 是为绘时诸尊不乱预备之修行。 供养。 请白者。 是为预白。 明日绘坛请加持义。 若不绘坛。 则不须如是修故。 若修诸尊预备。 则於布绘曼陀罗上。 应须具弹智线与羯摩线故。 正行仪轨与彩土无别。 (壬三)修身曼陀罗法藏师有谓如修静虑曼陀罗。 应将所修事。 於前虚空修曼陀罗。 观想彼中正尊与自师长无。 异於彼身中安布诸尊而修。 破。 此不应理如是但是修静虑曼陀罗法。 全无修身曼陀罗义。 身曼陀罗所依事须无新造。 彼则全未以真实身分。 作所修事。 纯属分别假立为所修事故。 由彼为弟子灌顶。 亦不成身曼陀罗灌顶。 全无系属。 以未在所修曼陀罗中灌顶。 而於师长未修之身中。 令弟子受灌顶故。 若即於所修曼陀罗中灌顶者。 亦非身曼陀罗灌顶。 而成静虑曼陀罗灌顶。 如是萨迦诸祖。 身曼陀罗须非别修。 即以师长自修之内身曼陀罗法。 而修身曼陀罗。 自宗亦尔。 於身曼陀罗自入坛受灌顶法。 谓五相现证菩提中。 修「根本嘿噜迦」时。 自住其慢。 次修四心藏瑜伽母等。 六十二尊时。 一切皆须住其我慢。 特於「根本嘿噜迦」心中。 从「春点」修「内嘿噜迦」父母时。 尤当起猛利慢。 念其即我也。 (密法之慢字。 是起「我即本尊」之观想。 假名曰慢。 非烦恼慢也。 如念弥陀者观想极乐依正庄严。 及放光照我。 往生彼土等。 皆此类之法。)尔时於「根本嘿噜迦」与「内嘿噜迦」坚固信解其同体异相而修瓶等。 次自持正尊慢中如一灯燃二。 自从正尊分出住东门外。 後观想「内嘿噜迦」与自之根本师长无别。 从彼乞受灌顶自入坛等。 为弟子灌顶之时。 自观想与「根本嘿噜迦」及「内嘿噜迦」相合。 更明想诸尊。 次令弟子入坛时。 亦与入彩绘等坛不同。 须令入尊长彼彼身分所修之宫殿。 令投花时亦令胜解投入师长心中。 「内嘿噜迦」之心间。 瓶等灌顶亦令从师长身受。 其修曼陀罗与灌顶。 莫令无属也。 此於身曼陀罗灌顶法。 是依金刚铃师轨。 若集密法。 虽有身曼陀罗。 而无於彼之灌顶也。 (辛三)修已灌顶之法(分二)。 (壬初)为成熟相续。 给弟子灌顶法。 (壬二)为令久住给诸尊灌顶法。 (初又分三)。 (癸初)入曼陀罗。 (癸二)入已灌顶。 (今初)入坛场时。 须先受三昧耶与律仪。 方可入内。 其受五部律仪。 先无密咒不共戒。 能令新生。 坯能还净者。 最下须具受金刚阿闍黎以下灌顶。 三返受取五部律仪乃能如是。 若但於修法。 及结缘随许时。 亦当三受五部律仪。 虽不新生律仪。 及律仪还净。 然如是受亦有大义。 以先有者。 能令坚固增长有大利益故。 如是受律之时。 诸大论师。 有三说不同。 一於弟子预备时受。 余时不受。 一於入坛时受。 余时不受。 一於二时俱受。 此三不异派。 任随何行。 只若具足诸余支分。 皆能生戒无有差别。 故於各派令不紊乱。 又灌顶及自入坛等之先。 由阿闍黎开晓等门。 於取舍处。 最下须生粗概定解。 令发猛利欲受。 护心。 而正受取。 若不尔者。 唯坐灌顶之场。 难得灌顶也。 又受戒时。 若与师齐诵。 或较师先诵。 无着菩萨等皆说不能生戒。 故当随师後诵。 自入坛时决定须想曼陀罗正尊与本师无异。 由师先诵受戒文句。 自随後诵。 特辨此等极为重要。 以是咒道之基础故。 故生密咒律仪。 虽定观待灌顶。 然非观待具受一切灌顶。 如生苾刍戒。 虽须观待白四羯摩。 然主要律仪完备。 三说中之二分圆满时。 即生其戒。 (如广论及密宗戒释等说。)(癸二)入已灌顶中。 无上续所传灌顶。 决定唯四。 (子初)瓶。 (子二)密。 (子三)智慧。 (子四)第四灌顶。 (子初)瓶灌顶(分四)。 (丑初)於何曼陀罗得。 (丑二)数有几种。 (丑三)何为体性。 (丑四)有何作业。 (今初)随於彩绘或布绘坛中。 瓶灌顶时。 非由所修曼陀罗诸尊亲作执瓶灌顶等事。 亦非观想如是。 是须观想别请灌顶诸尊中。 由佛眼佛母等。 执瓶而灌顶。 转动瓶者。 由阿闍黎自任。 正灌顶者。 谓灌顶诸尊。 然由阿闍黎供养所修曼陀罗诸尊。 请其忆念为弟子灌顶。 及由观想曼陀罗诸尊。 如其所请。 施以忆念为弟子灌顶事。 故说於彩绘或布绘曼陀罗。 得瓶灌顶。 (丑二)数量余者虽有异说。 若依集密派。 则瓶灌顶有十一。 及上三灌顶。 共有十四。 如释续金刚鬘经云。 「一灌顶一地。」与彼说十四地相顺也。 瓶灌顶又分共同金刚弟子灌顶。 不共金刚阿闍黎灌顶。 其「不动佛水灌顶。 宝生佛冠灌顶。 弥陀佛金刚灌顶。 不空成就佛铃灌顶。 毘卢佛名灌顶」之五。 又名「明灌顶。」以佛眼等明妃执瓶为灌顶故。 又能安立无明对治明了智慧之功能。 故作是说。 又无畏论师所说「第一华鬘灌顶。」虽未计入十一瓶灌顶。 然定所须。 以彼灌顶之所为。 是阿闍黎将弟子嘱授投华所中之本尊。 依此当於彼如来部而证等觉。 正为晓示。 安立彼之功能故。 又由水灌顶。 谓彼修道时。 而能洗除於部成佛之垢障。 由冠灌顶。 谓修彼道能立於彼部成佛时三十二相内。 无见顶相之功能。 及部主印定功能。 由金刚灌顶。 谓能安立。 於彼部成佛时。 证无分别智意密之功能。 由铃灌顶。 谓能安立。 於彼部成佛时。 成办对所化机。 说八万四千法门语密之功能。 由名灌顶谓能安立。 於彼部成佛时。 曰某名如来。 德号之功能也。 此等是依各别部类。 由金刚阿闍黎灌顶者。 谓能证得身语意三密金刚不离之金刚持。 总不退转无上菩提。 尤能不退依止此道证大菩提。 (此皆约不犯戒而论)等同位登十地诸大菩萨由佛世尊授三界法王灌顶。 而於三界大法王位获得自在。 此於为他讲经及灌顶等。 一切金刚阿闍黎事业。 由皆安立自在之殊胜功能。 故曰灌顶。 (丑三)诸瓶灌顶之体性由水及冠等各各仪轨灌顶之时。 若是利根。 能实引生安乐。 以彼安乐与决断真空正见相合以此空乐智为体。 若非利根。 当於尔时胜解安乐。 忆念正见。 由胜解作意。 忆合乐空。 金刚阿闍黎灌顶体性。 以自住金刚持定结合真实或修成之明。 所引发之安乐。 与忆念真空相合。 胜解「引发乐空真智。」为最下者。 若未如是。 不能立为。 得彼等之灌顶也。 训释者。 由於彼一切。 皆有瓶水随行。 故名瓶灌顶。 (丑四)作业曼陀罗诸尊若广分别。 虽无边际。 然彼一切或於五部或於身语意三密金刚。 或於三密不离一切部主金刚持第六部。 罄无不摄。 故由瓶灌顶。 於修依诸部之生起次第及诸支分。 悉得自在。 成彼法器。 於果位四生之中。 安立成办化身之功能也。 (子二)秘密灌顶得灌顶之曼陀罗。 有谓於婆。 伽曼陀罗得者。 不应道理。 於婆伽得。 诸具量者皆未曾说。 时轮虽说於婆伽曼陀罗灌顶然是彼之别法。 彼谓於弟子显示婆伽而灌顶。 余者皆无是说。 虽诸经论有说依止真实业印灌顶者。 是就无上续中。 如珍宝之特机。 彼须师长依止业印德相完具观想奉请曼陀罗一切诸尊入自身中。 由等至力化成世俗菩提心。 故名於世俗菩提心曼陀罗。 而得灌顶。 现在时机。 师长当依智印。 以观想力。 化诸尊为菩提心甘露。 置於舌端。 若是利根能实引生大乐。 若非利根。 亦须观想大乐。 与空见相合也。 其作用者。 由尝师长所授之菩提心甘露。 至自身脉轮。 能加持血脉。 及发语之脉息。 依彼堪能力故。 於修圆满次第之身远离语远离。 意远离。 世俗幻身。 皆得自在。 若已成法器。 住身扼要而进修。 能於因位道时。 由息於中脉。 入住化故。 生四空智。 (此皆密法专名。)由彼力故。 唯从心息成就幻身。 最後果位。 能立唯从发语之脉息。 成就圆报身之功能也。 训释名者。 谓由尝秘密而得灌顶。 故名秘密灌顶。 (子三)智慧灌顶现在不宜真实智慧。 唯当观想由师长赐以智印。 问答如仪。 善为晓喻。 明了观想作欲天身。 入等引地。 若是利根能引大乐。 若未实生亦当观想引四喜乐。 由胜解坚固与正见空性相合。 想生乐空。 以坚固胜解作意。 为下边际。 若无此者。 不能安立为得智慧灌顶。 其作用者。 谓能净治。 一切境界。 现为乐空自性之垢障。 安立现起之堪能。 成修第四光明次第之法器。 安立果位能成俱生法身之功能也。 (子四)语表灌顶现在不能实生。 唯是法器之第四灌顶。 谓具传四大灌顶时。 即以第三灌顶所生胜解决定为喻。 将彼所表诠之双运。 开晓弟子。 令其解了。 即此立为得语表灌顶。 其灌顶法。 如云「第四亦如是。」谓如第三灌顶时。 明了观想。 乐空譬喻光明。 同时俱转。 如是於修道时。 身住扼要。 精进修习。 第四次第之後其身唯从最极微细之心息。 成就真实虹体金刚身与现证空性。 胜义光明之心。 同时俱转。 证得如是身心同体之双运者。 名「有学双运。」由其如是同类相续之修习果位能得顺彼行相。 无学双运。 具足七支给合之宝位。 故传四灌顶。 令植四身种子之灌法与得法。 最为重要。 以灌顶义配其所修无上续之道次第。 谓生起。 圆满二种决定。 当先修生起次第。 成熟相续。 次乃进修圆满次第。 若不如是。 虽修第二次第。 亦不能生。 如经所说。 故须先修生起次第。 为令成就彼法器故。 故先须瓶灌顶。 若由初次第成熟相续。 次当修第二次第。 其中先以身远离语远离等引左右诸脉之息。 入住化於中脉。 次引明长得三。 及譬喻光明心远离。 彼後乃生唯从心息所成不清净之幻身。 此等必依次第而生。 为成修彼道法器故後传秘密灌顶。 次以持总随怀二种静虑。 令彼不清净之幻身。 入光明定而清净之。 方能生起现证空性胜义光明。 为成彼法器故。 秘密灌顶後传第三灌顶。 从胜义光明逆流起时。 身成清净幻身。 意为胜义光同体俱转。 证得有学双运。 由彼相续修习。 现证无学双运。 七支给合圣位。 为成彼法器。 故第三後传第四灌顶。 以所得果无更究竟。 故第四灌顶上。 饬无灌顶。 如灌顶之数量次第决定。 故修道之数量次第亦如前说而决定。 若为他灌顶或自入坛等。 皆是为修彼道。 故分别了解最为重要。 (论未着壬二为诸尊灌顶一科。 其庚二於布绘坛。 庚三於身坛灌顶两科。 摄於修曼陀罗科中已略说。 故未重说。)(戊二)守护三昧耶及律仪建立律仪及三昧耶。 最为重要。 以得真实後。 即须善解。 十四根本四罪。 八种粗罪等。 诸本支罪相。 相续依止正念正知。 於根本罪舍命防护。 设犯支分诸粗罪等。 亦须各各依还净法。 善为还净。 不共经夜。 颇有未灌瓶灌顶。 即传上灌顶者。 不应道理。 以未令入坛。 未示诸尊。 虽灌上顶不能为得灌顶数故。 若未如是行。 即传秘密灌顶。 阿闍黎身中若有密戒。 犯根本罪即舍密戒。 如是灌顶之阿闍黎。 虽修密道获得悉地。 经说死後当堕地狱。 故於此处极应慎重。 有谓时轮宗中。 无七灌顶。 但传最胜灌顶。 亦可讲授。 此如前说犯根本罪如云「诸山。 於未成熟人前施秘密。」(诸山是七之代名。 谓对未成熟之人。 宣说密法。 是第七罪。)俱害自他。 损害佛法。 无过於彼也。 故於时轮决定须於彩绘曼陀罗灌顶。 故云「立坛而惠施。」释论云「应於彩绘曼陀罗灌顶。 非布绘等」如是已得圆满灌顶必须如理守护三昧耶及律仪。 若犯粗等小罪。 当无间忏悔。 若犯根本重罪。 当自入坛等。 仍令还净。 正须全不违犯根本重罪。 以较俱犯毘奈耶中四根本罪。 犯密咒中根本罪者。 异熟重大。 若能如是策励全不违犯根本重罪。 纵於现法未能修道。 缘起法尔。 於诸来生。 定为善友之所摄受。 修习诸道。 或经七生。 或十六生决定成佛。 (戊三)正修自体生起圆满次第如是善护三昧耶及律仪之补特伽罗。 其所修道生起圆满二种次定。 由是因缘。 修生起次第及诸支分。 即是完备能成熟道。 次修圆满次第及诸支分。 即是完备能解脱道。 於能成熟道。 及能解脱道中。 摄尽一切大乘有学道故。 由须先修生起次第。 次乃修习圆满次第。 故其次第亦如是决定。 未以生起次第成熟相续。 则圆满次第不能解脱相续故。 有谓生起次第净治生有。 圆满次第净治死有。 生满二法。 净事不同有谓生起次第。 能净卵生等四生。 故生诸尊法。 有四种不同。 破。 此等对於修无上道。 即身成佛之理。 未获正解。 故皆不应理也。 自宗。 谓生起圆满二法。 皆须以生。 死。 中有。 为所净事。 而修诸道。 故天竺智者论中皆。 说「是依瞻部洲人胎生。 具六界者。」即以正理亦善成立。 生起次第之训释。 谓由是分别假设。 或以内心假想生起。 所修次第。 故立彼名。 圆满次第者。 谓不观待分别假立。 直缘自身生时已有脉息空点。 为念诸息入住融化於中脉故所修次第。 故名圆满次第。 又由是修本来性空之空。 与扼身要所发乐智。 二不分离之次第。 故名圆满次第。 当知生起次第。 如余处说。 圆满次第中先说「[口*垔]鋄」之义。 总其一切无上续部正所诠说「乐空无别。」即是「[口*垔]鋄」二字所诠表义。 故彼二字所诠义中。 能设正所诠也。 其中分三。 一所得果位[口*垔]鋄。 二能得道中[口*垔]鋄。 能引相状「[口*垔]鋄。」初者「[口*垔]」字三角。 诠表三角法生之中。 有由佛智所成宫殿及座。 「鋄」字所诠。 谓金刚持及诸眷属。 总之。 表诠昔说法时。 依正曼陀罗也。 二道位「烟鋄」有三。 一释乐。 二释空。 三释乐空不别。 初者。 谓集密根本续十二品中。 毘卢佛说「菩提心颂」为所释事。 解释彼者。 谓龙猛菩萨所造菩提心释。 其中说有「行咒诸大菩萨。 当由修习胜义菩提心而发其心。」是以正理。 破除唯识宗所许。 能取所取二空真实以下之空。 如中观论等决择一切诸法。 皆实性空。 咒中空见亦唯如是。 咒中亦无超彼之正见。 故无以补特伽罗实体空之空性。 与大乐结合之说。 寂静论师说与唯识见结合。 跋嚩跋陀罗。 与畏论师等。 说与自续派见结合。 然无上续正所化机。 必较显教大乘利根之机。 其根尤利。 定是可说应成派见之法器故。 若就正所化机。 则不说自续派以下正见之建立也。 故圆满次第之建立。 当知广如余处。 即於上说。 若欲了知。 其理证之决断。 於咒道次第广论应当了知。 如是广说续部总建立竟。 密宗道次第论卷第五终民国二十四年七月一日译在世界佛学苑汉藏教理院双柏精舍 发布时间:2025-06-25 16:54:08 来源:班超文学网 链接:https://www.banceo.com/article/167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