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密宗道次第广论卷四 内容: 事部道次第品第二之二辰二 前请智尊修供养等巳一 起所依处于自前方陈设绘像等处,想有众宝所成地基,金沙遍布。 诵:「嗡[口*(灾-火+夕)]拉毗吽娑诃」而加持之。 再想其上有香乳海离诸垢秽,青红莲等众华庄严,无量宝鸟飞翔其上。 诵:「嗡[口*(灾-火+夕)]摩拉答哈吽」而加持之。 次想海中有须弥山四方四面级鬘庄严,金银琉璃玻璃所成,周帀丛生妙如意树,千座尊胜幢幡为饰。 又想其上有大莲华众宝庄严,具足种种奇珍为瓣,纯金为蕊,玻璃为珠。 莲实之上银丝围绕,量广多踰缮那,从须弥山中出。 又从此生百千万亿妙莲华网。 敬礼合掌互相交叉,以右大指按左大指,诵:「那摩萨瓦达塔伽达南,(083) 萨瓦塔邬伽得,帕惹那黑芒,伽伽那康娑诃」百遍而加持之,剎那于上想有宝盖。 此处虽未说修宫殿,然仪轨中下说,送回宫殿,故亦当修。 于前莲华中心,或如余师不从字生忽尔顿现,或从[口*种]字出生。 后生莲华为诸尊座亦可。 此二论师于自起时,未说出生宫殿及诸座位。 余师修法,则说出生狮子座等,莲华月轮,诸有情座。 并说尊胜佛母于塔中出生等。 巳二 请能依天迎请须用阏伽,故当先修阏伽。 其器或用金银木石,或诸余物。 一切吉祥谓赤铜器。 若修息灾及上悉地,用大麦及牛乳。 若修增益及中悉地,须用胡麻及酪。 若修降伏及下悉地,用牛尿及粟米,或血阏伽。 通一切羯摩吉祥者,谓用米花、涂香、白花、茅草、胡麻、净水配合陈设。 熏以烧香,诵前所说或明王咒,或总部心,或各部一切羯摩咒,或诵迎请真言七遍加持阏伽。 次向前面绘像等处礼拜,以膝着地。 诸指内交仰手向上竖二食指,摇二大指结召请印。 (084)诵云:「由信三昧耶,世尊请速降,受此阏伽供,维愿爱念我。」次于咒尾加诵「鄂黑耶醯」棒阏伽器,若是佛部齐额供献,于余二部平胸及脐供献。 观想自类智尊降临。 所用真言,〈苏悉地经〉《迎请品》说,以明王真言请天子,以明妃真言请天女,或以各各咒请。 若以总部心请最为殊胜。 如请尊胜佛母即诵:「唧那唧鄂黑耶醯。」又所请天,若坐若立若侧,应亦作是状,用阏伽迎请。 若不能如所说而办阏伽,应求容恕,随有而请。 请几尊者〈后静虑〉云:「具足密咒等,众明咒忿怒,皆向如来身,满定故当住。」释云:「于自前方想有佛身,刹那而想明咒密咒忿怒使者及使女等,遍虚空界周市围绕,自亦任持天慢安住其中。 以明咒等常住佛前,故持咒者,亦应修天瑜伽向佛而住。」次结前说莲华部之三昧耶印,是即莲华坐印。 即从此印,三指如金刚杵,是为金刚坐印。 从此印二中指相并,是为勇士坐印。 此等真言,谓「嗡迦摩拉雅娑诃」,又「嗡班呢阿萨尼吽泮」,又「嗡班呢迦吽泮」。 由此咒印奉献诸尊适宜座位,奉座请坐。 或可诵「喜来大悲尊」等颂,及「愍我及众生」等颂,奉献座位。 (085)巳三 示印次诵「向迦热萨摩耶娑诃」。 右大指按小指,余指作金刚形,示此三昧耶金刚印。 次示下三部印,诵「唧那唧」等三心咒。 印者,两手互握为拳,示二大指。 又即此印左手大指内收,示右大指。 又示左手大指。 如其次第是三部印。 次应结诸部大三昧耶印旋绕,于诸随来魔碍所作一切障难,成大守护。 若不能行,当诵尔时明王真言加持芥子,驱逐随来魔碍。 巳四 供赞午一 供养诸供养物,应如前说辟魔、清净、增长威光。 〈苏悉地经〉说此供养咒及各部真言清净,应如是修。 次小指无名指向内互钩,二手中指并竖,食指钩触第三节上,二大指附其侧,结阏伽印。 诵云:「善逝薄伽梵,请降临住此,受我阏伽供,维愿证知我,敬仰于世尊。」又于本尊咒后加诵「阿冈札底刹娑诃」,供献阏伽。 (086)右拳食指与大指作钳状,取浴足器内花,作诸指渐放印。 诵前颂文,于阏伽处改为浴足,咒后加诵:「嗡札瓦惹茜迦让,札底刹娑诃」供浴足水。 若能办者,次于镜中现影像而浴佛。 若不能办,则可平仰合掌,食指与大指端相合,结浴身印。 诵:「嗡萨瓦得瓦达,阿臻底,阿弥达,娑诃」想以金等无量宝瓶香水充满,成香水云而浴佛身。 次自运意供养衣服庄严,奏诸伎乐,运意演唱赞美歌音。 次右手结施皈依印。 左手擎其腕,是为涂香印。 诵:「清净从净生,诸天妙涂香,我今信供养,受已爱念我。 阿诃惹阿诃惹,萨瓦毗雅,答日补唧得娑诃」奉献涂香。 唯除灯明,余三供养咒亦如是。 两手诸指交叉,二食指端在手内相钩作环状,大指附着其侧,形如莲华是为花印。 诵「清净从净生,诸天微妙花,我今信供养,受已爱念我。」供献妙花。 两手小指中指及无名指互相附着,前前指甲背处稍屈,二手食指别竖,二大指附其侧,为烧香印,诵「可意林精华,和成天妙香,我今信供养,受已爱念我。」以此供香。 (087)由仰合掌,略屈食指,为饮食印。 诵「可意药精华,此诸真言食,我今信奉供养,受已爱念我。」以此供食。 大指中指并竖,手握为拳,是灯明印。 诵:「吉祥除损害,善妙遣黑闇,我今信养,愿受此灯明。 阿罗迦雅,阿罗迦雅,毗雅答日补唧得,娑诃」供献灯明。 经说各部各尊,应供各别供物。 若未能办他部供品,可用余部真言加持而供。 阏伽以下诸供若不能办,经说以彼咒印运意明显观想而供。 彩绘花等亦可供养。 緃有供品,亦须运意为先,故说意供最为殊胜,如是随力修供养已。 前说加持处所真言,此处亦当诵一百遍。 午二 称赞次如〈苏悉地经〉所说,当赞三宝及三部主。 「依怙具大悲,大师一切智,福田功德海,我敬礼如来。 清净离诸欲,善故脱恶趣,纯一真胜义,敬礼寂灭法。 解已说解道,善住诸学处,具功德胜田,敬礼诸僧伽。 受持童子身,庄严智慧炬,灭除三世闇,敬礼妙吉祥。 诸佛所称赞,(088)修集妙功德,名称观世音,敬礼常悲者。 大力忿怒身,善哉持明王,降伏诸难调,敬礼持金刚。」又当念诵本尊别赞。 次诵百遍出生赞真言云:「那摩萨瓦布答薄底萨埵南萨瓦札,桑姑如弥达,阿毗贾惹,希尼那末都得,娑诃。」巳五 行忏悔等于先造罪猛利追悔,具足坚固防护之心后不再造,当悔罪云:「一切世界中,所有诸如来,菩萨阿罗汉,愿皆证知我,于我一切生,所造诸罪障,在生死海中,往生及现世,由贪欲愚痴,恚怒所愤发,于佛法僧加〔编者案:「加」通常作「伽」〕,师长及父母,阿罗汉菩萨,随一供养处,并余有情类,有德或无德,自造诸罪业,及教他令造,或复少随喜,放逸微细罪,身语意所造,总集尽无余,我今如现对,诸佛菩萨前,至诚恭敬礼,以厌患心意,合掌将诸罪,数数而忏悔,我所造众罪,如佛所现知,我今如是悔,后终不复造。」又当勇猛至诚皈依,诵:「为灭众生苦,我乃至命存,恭敬正皈依,佛法及僧伽。」次诵:「于诸正法财,等住我随喜,为生无分别,故请转*轮,至所化满足,愿不入涅槃,如昔诸佛子,所发宏誓愿,我亦以善心,如是发宏誓,(089)愿一切有情,安乐静无病,愿能作众事,亦具足功德,有财能施舍,慧忍信善法,有情一切生,能忆及悲愍。」于此等义专意念诵。 巳六 修四无量次缘一切苦恼众生,发悲心,愿令离一切苦。 发慈心,愿令得一切乐。 发喜心,愿令享成佛之乐。 发舍心,愿令证无上大般涅槃。 次诵:「令无边有情,息灭一切苦,度越诸恶趣,解脱众烦恼。 逼迫三有中,所有种种苦,为救护彼故,我发菩提心。 我愿常救护,一切苦众生,无依者为依,无怙者为怙,无皈者为皈,苦者令安乐,我为一切众,息灭诸烦恼。 此生及他世,所修诸善业,维愿悉皆成,福智二资粮。 我由六度门,精进所修习,愿彼能饶益,一切诸有情。 无边生所修,或复少修习,总为诸有情,息灭一切惑,度脱而精进,乃至证菩提。」为欲度脱苦恼众生发菩提心愿当成佛,决定令与身心相应。 面前所修之天,二大论师皆许为迎请之智尊,未说新生。 余师则谓前请之天为资粮田,(090)修资粮已。 自起为天,钩入智尊,修习念诵。 仅有少数说缘前面天而修者。 修天疲劳,次修念诵。 修天瑜伽为修悉地之正方便,故今此中,如前所说,于自所起天身,明显持心为主。 亦于时时明观前方如自之天,随力持心。 此二即四支念诵中二种事支。 卯二 依彼如何念诵辰一 预备数珠数念之法如是乃至未厌烦时修天瑜伽,修厌烦时当作念诵。 数珠之质,〈苏悉地经〉中说佛部用菩提子,莲华部用莲实,金刚部用茹惹夏最为第一。 此若不备,可用木槵,海螺、水晶、真珠、珊瑚、摩尼、牙骨、泥土所作,或余草子。 〈妙臂问经〉说锡铜[鍮=金*俞]亦可作珠。 数量,或一千零八、或一百零八、或五十四、或二十一摩尼等,须钻孔,及以牛身五物洗净。 珠索,以童女所捻三股线穿贯作结。 将珠捧于手中,顶礼师长本尊,诵三部真言百八遍。 「那末惹那札雅雅,嗡阿部得,毗[口*(灾-火+夕)]雅,悉得悉答退娑诃」又「那末惹那札雅雅,那末阿雅阿瓦罗格得,穴惹雅,薄底萨埵雅,摩诃萨埵雅,嗡阿弥当,迦雷希耶希摩利那娑诃」(091)又「嗡格日格日,热只尼娑诃」如其次第即是佛等三部真言,此是最初加持念珠时修。 后念诵时,合掌敬礼师长本尊,捧珠手中,念诵真言七遍。 「嗡拔伽瓦帝悉地悉答雅,悉答退娑诃」又「嗡巴苏摩底,希耶娑诃」又「嗡班[口*(灾-火+夕)]雅[口*(灾-火+夕)]达那则耶娑诃」如次即彼三部真言。 平胸持珠,随用左右一手,伸中指与小指,食指置中指后,于一切业皆可以大指及无名指数。 于降伏事,则以食指数之。 〈妙臂经〉说诵时应持前说之羯磨杵,若未备者,应结金刚拳而念诵。 辰二 缘何所缘念诵之法巳一 缘字形念诵午一 缘前尊心间字形〈后静虑〉云:「住声心及事,咒依不变事,不失支诵咒,疲于自休息。」意谓应当诵咒,持诵之法谓不失支,即不舍弃四支而诵。 事有二种,初谓自往天慢,二谓于前修为如自之天。 心谓于前尊心间所立之月轮,即第三支。 声谓于月上安立所诵之咒鬘,即第四支。 住彼等者,谓持诵者相续缘彼系着不舍。 自缘何事修习念诵,即于彼事极善修习。 (092)令天明显无有退失,故云依不变事。 即是声心之咒,所安立处之处。 总谓如前所说防护命力,由具四支念诵门中,俱时缘虑前尊三支而修念诵。 放弃息时,观自所修天身。 次仍如前修习。 休息者为除散乱故,于自事休息,即异熟身,谓于自身舍天身观,想异熟身而从定起。 舍观渐次,由缘字形,而舍持诵咒字之声。 由缘无字月输,舍彼字形。 次由但缘佛身,舍彼月轮。 由唯缘自天身,舍前尊身。 由缘字形,舍自天身。 由缘字声,舍其字形。 由缘智身,舍其咒声。 由缘法身,舍彼智身。 此即绿无所得我之真实。 复想现似幻化阳焰等异熟身。 此即于自休息之义。 「由缘字形舍自天身」等者,即初修本尊时所观字天、声天、月轮及自与天真实合一之慢,我之真实离戏论等。 此中休息,说为止息散乱,故若戏论散乱起时,当渐收摄所缘,最后住于空性,次于如幻起定。 故起座时,不应不持本尊之慢。 余师依止事续所造修天仪轨,亦多宜说一切威仪当持天慢。 午二 缘自尊心间字形〈后静虑〉云:「从事中起事,具足不变字,如是自咒观,应想意清净。」言如是者,谓除前说,(093)显余所缘,即应想意清净。 从意所生故说名意,即是心间月轮。 无贪等垢,具一切分无垢光明,故名清净。 此复具足真言字鬘,由善修习光明不变,故是不变诸字。 意现为月具足诸字不变不离,故名具足不变。 观是月轮,是为安立自咒处所。 总谓如前所说防护命力,于自面前较自略高非太远处,修如来身。 想彼心间月轮安布咒鬘,转于自修为天之事。 谓入息时,想随息入,移入自心,乃至未放息时,缘彼念诵。 若放息者,与息俱放,还住天心,次复如前移入自心而诵。 巳二 缘字声念诵〈后静虑〉云:「由防护命力,收摄钩录意,合密咒明咒,当修意念诵。 即以此仪轨,或复小声念,求明咒悉地,莫作余念诵。」缘咒声之意,当合咒念诵。 此应如前所说防护命力,将彼任运流散非等引意收摄钩录。 谓先明观四支念诵,次不缘念所诵咒形及月轮等,唯缘咒声念诵。 此复非如听他诵咒,是缘彼咒所发之声而自持诵。 此缘咒声仪轨,或意念诵,或小声念。 〈释论〉中说,若护命力,则不能作小声念诵。 经说防护命力及以两种念诵,(094)释谓此于前二(缘字形之二种)亦当例知。 若尔三种所缘,一一皆有二种念诵,何者应先修耶? 从粗渐修,先当小声念诵,若能于彼心不散乱,次护命力修意念诵。 〈释论〉中说:「初次天月咒鬘三法,为三所缘。 中于月轮咒鬘二法,为二所缘。 后唯缘声为一所缘。」每一补特加罗俱须渐修此三。 若胜菩提论师,虽仅说缘自与前尊心间月输所布咒鬘而修念诵。 今依佛密论师详释经义。 天竺余师依止事部所造仪轨,亦有说想咒鬘放光供养诸佛饶益有情。 正念诵时,如何行者? 〈妙臂问经〉《第五品》云(汉译第六品):「诵时不应太急缓,声不过大莫太小,不共他语不缘余,字体勿令有缺失。」又云:「懈怠贪爱不善心,随于何境起散乱,速从彼境回其心,善住密咒最胜字。」〈苏悉地经〉如上已引,谓正诵时,除缘尔时本尊等境,虽余最胜所缘,亦不应起作意。 息灾增益宜缓,降伏念诵可令他闻。 念珠,初用及最后时,应礼诸尊。 珠串满时,当用目视彩绘等像,或塔或座。 (095)念诵时量,上午应修一时。 初夜后夜各修半时。 日中,或修半时,或三分,或四分,或略念诵。 昼日念诵者,夜作护摩。 夜间念诵者,昼作护摩。 念诵终了若作护摩,最为第一。 念诵数量,如〈苏悉地经〉说:「十五字以下,应随字多少,诵尔许洛叉(十万),若字三十二,应诵三洛叉,字若多于彼,当先诵一万。」不如余部,随眷属多少也。 辰三 遇障重修念诵之法如〈苏悉地经〉说,若念诵时,勿尔惛睡,或复呵欠、嚏歕、謦欬或失恶气,大小便等。 即应置珠,起立经行。 次作洒净还从首念,以上所念不能入数。 或由放逸诵他真言,意白本尊重修念诵。 或遭魔障、或为病苦、或是懈怠、放逸、身心疲倦、修法违越所说时量或不防护,或不洁净,所作念诵;或是夜间恶梦,昼日未诵部主真言百遍,所作念诵,皆不得入念诵之数。 又说若于一处诵至半数,另于余处诵满半数,如此念诵数虽满足,然彼一切皆无义利。 前说念诵越时,时非时者,始从日出半轮至一人影,是上午时。 日中八时、九时(此是一日作六十四时分)是为中时。 下午从一人影乃至日没半轮,是下午时。 此为昼间诸时。 (096)从日没半轮至初夜半量,是初夜时。 从后夜半量至日出半轮,是第二时。 从中夜起修降伏法、隐身、尸林等法。 如修息灾法等则与彼时相违。 此是仪轨中说务须了知,以说非时所作念诵,不入数故。 仪轨引之:「行者念诵毕,当诵二十一遍,部母及部主,常恒为卫护。」三部部主谓妙吉祥,观自在金刚手。 三部部母谓佛眼、白衣、摩摩格。 寅三 四支念诵静虑之后行每座念诵满数或余之后,右中指置无名指后,左手中指亦置无名指后,互相交叉。 右手食指握左手中指、无名指,左手食指亦握右手中指与无名指,两手小指并竖,二大指按二大指之中节,结为瓶印。 献善根云:「我此善根为某悉地之因,今奉世尊,维愿世尊赐某悉地。」有说不念诵时以此手印奉献数珠,念时仍取。 是无观慧者之言说。 次求容恕未能全如经轨之过,如前说修供赞。 次以前召请印,二大指向外拨,为发遣印。 念诵各各心咒,或总心咒,末后加「伽刹」字,想诸宫殿一并发遣。 次仰左手,右掌按上,诸指互交,指端下垂,平心而住。 是不平等支印。 由左旋绕,诵:「嗡呼鲁呼鲁,(097)军札利,摩地格毗娑诃」解除前所结界。 次读般若等经,修六随念,涂曼陀罗,印制多等。 日日洗涤供器,供奉鲜花,三时礼拜,所著法衣等,须三时咒洗、香熏、洒净、念诵、护摩、供养等,时常着上衣,除睡卧时。 除睡眠洗浴外,不脱下衣,勿得污衣。 加持衣咒:「嗡惹卡惹卡摩那,萨瓦布答,阿底叉那,阿摩唧拔惹娑诃」如说于承事时施鬼神食,故当施食。 又以童女所捻红线,用俱逊婆(红蓝华)或郁金染。 结成七结,诵:「嗡阿诃惹阿诃,惹奔答尼,许札答惹尼,悉答替娑诃」千遍,夜系腰间防泄不净。 如是上午日中、下午三时沐浴,修如上说念诵仪轨。 〈苏悉地〉说:半月半月,绝一日食。 取黄牛乳、酪酥、粪尿和水、茅草,咒经百遍,面东蹲坐,置阏伽器,顿服三两,半月所受一切秽恶之食皆当清净。 真言即诵:「那末拔伽瓦得,邬尼沙雅,鄂毗许得,毗惹[口*(灾-火+夕)]希,毗馨底迦日娑诃」又「嗡雅穴刹娑诃」又「那末惹那札雅雅,那摩军札班[口*(灾-火+夕)]拔那耶,摩诃药叉茜那拔达耶,嗡希喀希喀,尼摩雷,札北娑日,得左得左拔底娑诃」如其次第即是三部真言。 (098)丑二 不待念诵静虑寅一 释住火住声静虑〈后静虑〉云:「咒住火成就,住声给瑜伽,声后给解脱,是此三真实。」此说住火真实,住声真实,声后真实。 〈释论〉说修六天以上,是二种静虑之前行,要于此处亦说现证密咒及明咒之色等。 是故生此静虑,亦须先于六天明显相续久住,本尊瑜伽亦须明显而修。 言住火静虑者,〈后静虑〉云:「不分别生法,智者善自护,咒师超支住,无着修静虑。 声连合为鬘,字相串不变,如铃声无断,意取着思惟。 住火内寂静,语静支具足,思惟止命力,断睡眠为性。」此中最初四句显示先思我之真实,意谓当修静虑。 谁能修者谓持咒师。 如何修者谓应无着。 此中着谓执实。 着世俗天非此所遮。 此复抉择眼等诸支非胜义有,超出眼等住离戏论。 住谓不起,安住之理,谓非眼等根识所能分别,不能执取,即是意识。 从彼相应所生诸心心所即自,谓自意中不令生诸垢缠防护而住。 智者,谓具智慧能观真实。 本尊诸咒于彼定中,或如听闻或发音响,此是声天真实,与我真实犹如水乳二合为一。 (099)如是思惟瑜伽,若时明显,则彼咒师是已住于声天瑜伽。 咒字连合安布为鬘,意于彼中取着思惟。 是字形连合为鬘耶。 谓彼咒声连合为鬘,经说如铃声故。 为令此义决定,说「字相串」。 不变者,谓字不断不动,如外铃声相续生故。 即于彼声应不执实而修静虑。 次想自为本尊,心间有火炽然,如灯烛焰。 复想其中有前所说声鬘而住。 此无热等损恼,故云寂静。 语清净者,无彼微诵意诵之二。 其所修咒一一字之支分,无间具足。 如是思惟遮掉举故,云止命力。 此若不遮,等同畜类无有等引心故。 遣沉没者,以除沉分所摄睡眠显示。 此非谓是自心默诵之相,是如听闻他人诵咒。 自心变成咒音之相女住火中。 若时现起不饥饿等内外诸相,如所思惟即能成办,乃至尔时应修此二静虑。 释论中说外相,谓无饥渴等恼。 内相谓由缘火及风加行力故,依止乐暖之三摩地。 此于四支念诵之后修之,或余时亦可修。 〈释论〉说此是为发生咒力及住心而修故。 住火能令念诵有力,令心安住,故说由此能给成就。 其住声者〈后静虑〉云:「住声静虑者,谓心间微细,无垢净月轮,其中最寂静,火焰具妙光,(100)彼住不变事,乐住思惟声,或不变安字,唯应思惟声。」于心间思惟微细无垢月轮者,以大则难断分别故。 前说彼月轮中所有火焰,于彼安住不变咒字天身之事。 其次舍彼,唯缘咒声而修静虑。 出息之时,还复缘自天身。 此中缘声,不缘天身、月轮、火焰,故与彼四支念诵中二种念法及住火皆不同。 所以作是修者,以余论说,修声或息之静虑时,若缘色者心散乱故。 通达胜义之菩提心,安住一相谓无余相,故名不变。 是故表示此心之月,亦名不变,缘彼月上所布咒字。 次应舍彼唯缘声音而修静虑。 故与四支念诵缘声不同,彼是先于天身心休息已后唯缘声,此乃先于咒字休息而缘声故。 释中如是判别,且就所缘境分。 然主要之差别,前于默念之中而缘声音,此则非念诵相缘咒声故。 又数说为不待念诵之静虑故,释论于此亦说遮止命力之风瑜伽。 寅二 释声后静虑卯一 放舍住声次第言声后者,谓于唯住咒声亦尽舍后,为无二之真实。 由修习此,脱离二障能得法身自性解脱。 〈后静虑〉云:「观待现为支,有声及由意,语净明咒王,舍支佛所知。」此说声后静虑,(101)由修何等渐次能给法身解脱。 故此显然说道次第,及于何时修空性之界限。 〈释论〉云:「入密咒行诸瑜伽师,由于密咒支分、有声、意诵、语清净时,次第渐舍而得现证法身,故说声后修习法界自性,能给解脱。」言明咒者是举一例,亦指密咒。 彼二王者,即自所修天子天女等相。 彼支者,谓属彼诸天,即彼一分或彼一时。 舍彼者,谓渐舍诸位。 此复有四,一待命力苦行及静虑等,咒师自现为天之支,即自现为天身。 二有声支,即微声诵咒时。 三唯意支,即由意诵咒时。 四微念意念二语清净支,即离彼二住火住声静虑,心现为咒声之相也。 舍彼等者,谓于前前稳固转入后后。 如〈释论〉云:「欲求解脱,从粗渐舍之次第者,谓修收摄、苦行、静虑及命力等,缘自天像,令最粗三摩地极为稳固。 由缘微念咒声之三摩地,遍舍缘最粗定,粗三摩地修令稳固。 其缘粗者,又由微细意声三摩地故遍舍,次复舍彼安住最细。 密咒分别三摩地中,次复舍彼,欲求解脱当善缘法身三摩地。」如是渐舍四支而修空性,是给解脱次第,谓佛所知。 或释为呼明咒王曰:若舍诸支,便当成就了知咒义之佛。 是两释中,后者与略标云「声后给解脱」,极相符顺。 (102)若缘天身亦须弃舍,何故声后唯说舍声,舍初支者是舍咒声依处,现为天身之咒即是持咒者故。 舍中间二支者,是舍咒声作行。 舍后支者,是舍咒声自性,故舍彼等亦可说为舍声。 彼等一切,于缘真如定前皆不显现,故说尔时弃舍。 此中所生之三摩地总有三种,谓缘天身,缘天语咒,及缘天意真实。 初云最粗者,即极粗显三摩地。 第二较前微细,第三最细。 以于身中须籨粗渐生故,次第决定如是。 其中先须天身明显及能久住二和合生,是故须以多相静虑修令明显,以所修相须数数作意乃能明显故。 如修欲怖,若未专住,緃能明显,然于所缘不能如欲而住,故须以专住三摩地令其安住,如上已说。 由如是门能得身调柔者,如〈妙臂问经〉第五云:「观视鼻端舍分别,若时境扰不摇动,其人即得明了住,彼心决定得调柔。」其扰亦不动之住分,须离沉没。 以若未生最明了之住分,则不违沉没故。 念诵之前,先须成就坚固缘天之三摩地最为主要。 即前经云:「若人具足心一境,其意便生大欢喜,喜故能得身轻安,由身轻安身安乐,身乐心定由定故,尔是念诵无碍着。」其修无过三摩地法,及修已先生心轻安,(103)依此起身轻安,其后乃成具相奢摩他,以前唯生奢摩他随顺。 是诸道理,已于共乘道次第中广说,兹不重述。 四部续中最初成就具相奢摩他时,多是于天瑜伽引导之时。 故若未能分具相奢摩他与彼随顺,亦未详辨如诸大论所说成就具相奢摩他时,则未能知于天瑜伽初引导时须修几久。 如是坚固缘身三摩地已,即应舍彼,进学缘语咒三摩地。 舍者谓舍于身持心,另于其它所缘持心,非谓此后便遮天相显现。 以三种念诵及住火住声之时,亦多说缘天故。 缘咒有三,粗者,谓缘字形或声,小声持诵。 即于月上安布字相或咒声相,学习持心不令他散,能略自闻而诵。 如是语中诵咒,心于所缘令不他散,念诵瑜伽至稳固时。 舍此所学,进学微细。 语不诵咒唯意持诵。 心于字形或咒声相持令不散。 乃至此二极稳固时应善修习。 此坚固已亦应放舍,进修最细声性二种静虑,谓即自心达我真实之所取分,现为咒声、火焰、持心修习。 乃至获得前所说相。 既坚固已复放舍彼,令自心所取分现为明了咒音之相,与能取分住彼咒声音鬘而不流散,学此明了安住不离瑜伽。 此若坚固,(104)即住声给瑜伽之义。 此二喻如自心专住于所缘时,所取分亦同时明了现为天面身臂等相。 如是字鬘所现诸前分相,于后分相现时,亦明了现,心安稳住。 卯二 正释声后静虑如是从修天身,乃至住声持心,由遮命力之风加行,即由缘火,缘天身等,众多粗细所缘心专住力,能得如〈妙臂问经〉所说坚固住分,及于身心生胜喜乐,发生身心调柔轻安。 尤以久修风加行,力及缘火力,引生乐暖,依此发生有力安乐光明无分别定。 然彼不名圆满次第,亦复未得能断三有根本我执之道。 故当放舍住声,更修声后解脱之空性静虑。 应如何修,此处仅略说者,意谓前修我真实时已广说讫。 此中唯应取前所说而重解说。 如前所说,当以教理破除人我法我,先求通达诸法非胜义有中观正见。 若未得此,但不分别,则全无修空性之义。 得彼正见修习之理,如经「不动光明」,谓具二种差别而修。 若无我见观察大过,便生掉举,令心散动。 当专住于无我义引生之定解,不可太为观察。 若止修太,过则不乐择法,欲起不能,任运而趣不分别住。 太安住故便能引生沉没惛昧,(105)成惛没性。 喻如观察太过,观分增上,其后反生掉举。 故当双修观慧以及专一安住。 〈释论〉中云:「今当显示我之真实智慧自性全无沉掉,说云不动光明。 言不动者,即不转动之名,此破慧掉诸瑜伽师,由修择法分别令心散动不寂静相而有掉举。 故说心不散动于道寂静。」此引教证过观之失,故当学习止修。 说择法慧为掉举者,义说太观察后发生掉举,非说慧即掉举。 〈彼论〉又云:「如是言光明者,即离惛沉澄净之名,此亦破除一向修止诸瑜伽师,于择法时心太安住择法逆品沉没相之惛沉。」此亦是说太安住后所生惛沉,及为择法逆品之义,非说寂止即是惛沉。 与此义同之〈修次后篇〉云:「若时多修毗钵舍那智慧增上,由奢摩他力微劣故,如风中烛令心摇动,不能明了见真实义。 故于尔时当修正奢摩他。 若奢摩他势力增上如睡眠人,不能明了见真实义。 故于尔时当修智慧。 若时此二平等俱转,犹如两牛并驾前进,乃至身心未生疲劳,应于尔时住无作行。」此说止观何者增上,即应多修余一,务令彼二平等而修。 若于止品增上,止观不等不应执为于无分别修得自在。 又不应执支那堪布之规,谓于正理所破未知分齐,(106)凡有彼此之念,一切皆为实执。 妄谓中观论中皆破彼等,便执一切观修皆是成佛之障。 〈后静虑经〉本释亦皆显说。 如〈释论〉云:「如是我真实义,虽是无支、无得、无色、无相、不动光明领纳为相,然许不断观察之道。 故云:觉观住前。 觉即是慧,彼于境转,即是观察,故曰觉观。 彼觉观以慧明为相,住于我真实义之前,故云:觉观察住前。 彼意说云:所了自性,虽无分别,然慧光明于前观察而转。」此即成立于修真实义时,亦不应舍观察之慧。 总谓住声静虑以下修奢摩他,声后即修毗钵舍那。 然于此时若以观慧太多观察,则坏先有住分。 故当杂修止观,而得止观双运。 若欲成办如事行部所说无边事业殊胜成就,则须先修四支念诵,三种真实静虑。 若但欲修诸小成就,则不定须如是修习。 癸四 得堪能已如何修习成就〈苏悉地〉云:「诸最胜事业,由胜念诵修,若先承事者,亦成诸小事。」〈妙臂问经〉亦云:「先当如法诵十万,次乃进修诸密咒,其次速能获悉地,密咒仪轨非久恼。」〈后静虑〉亦云(107):「尽知咒真实,及以我真实,轨则念真实,其人得成就。」皆说先修四支念诵瑜伽,后修悉地。 故于修增慧延寿等息灾增益降伏事业,须先承事。 此乃四部总轨。 息灾增益降伏事业,如其次弟,以如来部、莲华部、金刚部而修。 上品中品下品悉地,亦如是修。 息灾者,谓能息灭横死疾病时疫魔害传染等灾。 增益者,谓能增长寿命、形色、威光、势力、功德及所求事。 降伏者,谓杀逐等。 修行时节,谓于腊月八月正月二月四月白半月,应修上品悉地及息灾法。 腊月无诸难事。 又息灾多宜于秋季,如是增益宜于冬季,降伏宜于春后。 又修中下成就于前五月之黑半月为宜。 又修上中下品悉地,及修息灾增益降伏,时分如次,应于早晨、初夜、中夜、日中。 又息灾法,从白半月初一至十五日。 增益从用半至月半。 降伏应于黑半月修。 又通宜于一切事业之时,谓神通半月(〈苏悉地经〉谓十二月一日至十五日。 )及日月蚀时、初一、凡三、初五、初七、十三以及鬼宿诸时。 处所,谓上中下悉地,如其次第,可于山林等处,海边等处,除此所余随顺咒处。 不应于倾屋等中修。 (108)坐相,修息灾法宜莲华坐;修增益法宜吉祥坐,修降伏法宜足压足。 面则如次向北,向东,向南。 一一部中各有三品成就,息灾增益降伏三事。 又以各部部主、部母、明王、修息灾等三事。 又三品成就有多门分别。 就自性者,持明、神通,知诸论等为上成就。 隐身合乐及疾行等,为中成就,摄召杀逐等事为下成就。 就部别者,三品已说。 就现相者,其物光焰、烟气、温暖是为三品。 就事辨者,属身、属物、属财富之成就。 就能说者,谓诸圣者、诸天、地仙真言。 给成就者,虽是上品,行者不善承事,亦有给下品成就者。 若善承事,虽是下品,亦可从他转求,给予上品成就。 修悉地前,观察成不成相,谓于月半,或于白月吉日,受持斋戒,一夜乃至三夜观察梦相。 用酸果等澡料,及以香水沐浴洒净,着鲜净衣,于初夜分,如上所说奉献阏伽,次请本尊,用白檀等烧香熏后而为供养。 供献众多上妙酪伴供食,以酥护摩一百八遍。 次用随顺事业之白胶香而作护摩。 而将童女所捻线索,结成七结。 用本尊咒加持七遍,系左臂上。 (109)祈祷本尊,愿于梦中示知所修成不成相。 自作本尊观想,安置茅座上敷散华,诵持真言而卧。 梦中若见三宝、本尊、菩萨、四众弟子,或梦登山、乘象、度河、得财、得衣服等,诸可乐梦,即当起修。 次正修者,或修护摩,或持诵真言等,如前修法,皆当修行。 谓应三时供养、忏悔、随喜、发愿、讽般若经、作曼陀罗、受三律仪、三时守护、三易其依而修。 若由放逸未能三时修者,当诵本尊真言二十一遍。 上中下等品成就,如其次第,三日、两日、一日受持斋戒。 此等皆如〈苏悉地经〉所说。 修此等时,唯于前方迎请本尊犹非具足,要须新生。 其修曼陀罗及修瓶等法,此二论师所许,以前所说六天而生。 正念诵时,于四支念诵中如应取其初二。 装瓶药物及生起等,可如通规。 又修如是天瑜伽时,〈苏悉地〉说若少饥渴,若从病愈,若发胜慧,若增威光广大坚固,若得善梦,常梦实事,若于念诵倍增欢喜,若少疲乏身香芬馥,乐修功德,敬重本尊是为持诵相应之相。 〈后静虑〉说,若心不信、懒惰、饥渴逼恼、增上掉举、增上忧戚、犹豫事业、(110)念诵静虑心不爱乐、喜说杂言、作非所作、魔所著附、梦恶梦等,是为本尊弃舍之因。 若贪瞋憍诳等皆寂灭,心于念诵相续而住,是为本尊现前之因。 初承事时当知,亦尔又为利益自他修治病等微细成就,及行灌顶开光等事,若先已由六天三摩地及四支念诵门中,圆满念诵之数,则虽未修三种真实静虑,亦甚可行。 有于彼时,亦修三种真实静虑,及修三种念诵所缘,是未能知界限之过。 堪[口*西]略知于斋戒  一分念诵浴轨等  自谓尽解事行义  故爱契合经义道此于事部四总续  特于妙成后静虑  如印二师所解释  详求密意而开显是观事部唯一目密宗道次第广论卷四终(111) 发布时间:2025-06-25 17:15:25 来源:班超文学网 链接:https://www.banceo.com/article/167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