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安慧三十唯识释略抄 内容: 吕澂引言唯识有古今学.非徒立说先後精粗之别已也.传习根本诸论又各异文焉。 此说证之我国新旧诸译而信.证之西藏新译亦信。 今得亲接梵本乃尤信。 传世亲唯识论者.旧称十大师。 然唯护法说备东土.安慧书存藏卫.余见称引.鳞爪而已。 安慧一家传承更久.故晚唐以後犹得流布西藏.大畅厥宗。 三十唯识译籍存者.有本颂.有释论.(安慧)有论疏.(律天)备三类焉。 然其梵本湮没千年.不可得也。 四载前.(西纪一九二二年)法人莱维 Sylvain Levi 重游尼泊尔.得见皇家藏书.有梵文三十颂释写本.审其题尾.俨然安慧论也。 亟乞诸王师影写而归.为梵学者讲习於巴黎大学。 三年.(西纪一九二五年)校讫.附世亲二十唯识论梵本.(亦得诸尼泊尔)题成唯识.合而刊行。 同时日人榊亮三郎亦校三十论首六叶载诸艺文杂志(第十七卷第五号)增田慈良又就论前序分比较梵藏汉译.着为论文.载诸学苑杂志。 (第二号)於是安慧释论原本广播世间.余亦得备致诵览。 因知梵本与藏译最近.(据莱维校刊.梵本第六七页多有缺文.余与藏译出入甚微。 )所据本颂.文意大同.独与唐译时相迳庭终不可合。 古今学异文之说.於此乃定谳也。 至於循释通颂.比较研求.复备数益焉。 其一.「得以窥见安慧所传本颂之特徵」也。 西方造颂.撮要填词.每每文言简拗,寻解游移。 长行分疏.而後楷定.是为训释。 西方造论.逐本着文.随标随释.常不别举。 全文割裂.意义洞然.是为章句。 一家传本异文之意.即存於训释章句之间。 故孤颂异同无从解说.有论广成乃可知耳。 今由安慧释论推颂.传本特异之处.莫不了然.是一利也。 (莱维印本顺释所牒颂文.提行排列.颇醒眉目。 但仍有小疪应改。 如三十五页第十七颂末句重提两处.又全篇引颂亦复提行.皆生混淆。 但此犹无关文旨。 若我国旧译释论另提论本於前.至於释文标牒皆不区分.因以晦失意义不少。 唐译二十唯识论亦不免此.诚憾事耳。 )其二.「得以寻绎唐译本颂之真相」也。 唐译唯识三十颂.杂入科文徵起.盖是成唯识论摘出。 文意与护法解说最符.疑即一家传本.以无佐证.未能定也。 得安慧论而後晓然译本之果为别传。 不宁唯是.凭藉梵本颂法推勘唐翻.又见译文尚不尽实.所谓别本真相.乃另有在焉。 盖西方颂法有多体裁.此三十颂用首卢迦体.八言一句.二句一行.二行一颂.用韵短长一一有则。 颂文随顺.或省文.(如安慧传本第十颂.列善心所名目无舍.但云俱。 )或增字.(如第十七颂末句一切唯识.末加是字乃足八言。 )或倒缀名目.(如第十二颂.六烦恼中.见前於疑。 )或多致牒言.(如第三四五颂解藏识.凡五以彼字牒前文。 )或成单句.(如解藏识有二颂三句.递至第八颂解六识遂成单句.不满一颂。 )或有賸词。 (如第七颂首句末賸一余字.属下句触等。 )是皆屈曲立言.不能如散文之顺畅。 至於转译.限制五言.又非恰顺颂本.愈违原意。 有如唐译.详其所畧.损其游词.顺从文理.厘然有式.此亦便於观览之至也。 然而增损稍过.面目即失。 其细者.如第二十颂彼彼分别.译作遍计。 返译梵文.则多一韵不合颂法.又与前後称分别者义不相随。 其甚者.如第二十四颂解三无性.并译两句不足一颂.又增後由远离前两句。 返译梵文.皆成蛇足.而次颂三句本解第三无性.乃别科判漠不相关。 若是种种.为例甚多。 译文善巧未见其失.格量梵本而知有过不可掩也。 必加披疏.乃得异本之实。 则如心所中悔眠等为不定.(安慧本颂云悔眠亦如是.此亦如是三字论无解.即是余文.改为不定不破颂式。 )又如第三能变缘境为性等.(安慧本云第三若六种境能缘者是.多有余词.改为性相亦不破颂式。 )真是传本异文耳。 故由安慧论格量唐译.真相乃明.是二利也。 (因此又知新译唯识诸籍.传今学本.而译文敷衍.与旧译古.本情形畧同。 直据其文以相是非.固难得其平耳。 )其三.「得以推想世亲本颂之原文」也。 谓安慧所传本颂为古学本.不必即当世亲原文.但推想原文亦必与是最近。 奚以见其然也。 唐译三十论以前有转识论.(旧传陈真谛译。 )即三十颂一家之释。 译义虽多乖违.但依安慧论勘.此释应在前出。 (安慧论每云复次.即存旧说。 转识论所解.数见安慧论复次文中.其为前出之作可知。 )所释本颂必近原文。 今以安慧颂本相较.如出一手.若第七识思量为性.(唐译本乃云性相。 )余触等是余之触.(唐译本余作实字.乃可云余及触。 )悔眠等是随惑.(唐译本乃作不定。 )出世智无能缘心.(唐译本乃作不思议。 )为例皆同。 从可知安慧本之近於原文也。 复次.释原文者异义纷披.势必原文涵此种种契机.乃有生发。 今即准此勘安慧本。 如第六颂.一家解.末那与四惑相应.又是无覆无记。 (转识论。 )此必原本四惑与无覆无记相次为文.乃有此解。 勘安慧本云云.则恰合也。 (唐译本乃出无覆无记於後。 )又如第十颂.一家异解.善心所但有十种。 此必原本名数不全乃生此说。 勘安慧本云云.又恰合也。 (唐译本具出行舍名目.善法十一.即不容异解。 )又如第二十颂.一家解.所分别境是无体.故成唯识。 (成唯识论卷八.又转识论。 )此必原本无字可承所分别言.乃生此解.勘安慧本云云.又恰合也。 (唐译本所分别下云由此彼皆无.义势则隔。 )今世亲三十颂原本虽不可见.得安慧本想像髣髴.此三利也。 其四.「得以探求世亲颂文之古义」也。 如上辨析古今传本不同.非仅备文字考订而已。 窃谓理解所资.文义相涉.非见古本亦不得古义也。 余非偏爱於古.治此学多年.出入注疏.旁徨旁论.繁琐附益之说备为困缚.而後痛感有直探骊珠之要.舍是则治丝愈棼也。 注疏之说.条理细微是其所胜.而悬想之谈每每掩其精采。 如成唯识论.糅十家之书者也.於十家说即应有辨。 乃疏家时称难陀云云.今勘多出安慧。 其间是否相因虽不可知.然如旧说.则失之安慧也。 又每称安慧云云.今按多得其反。 如说见相分是遍计.安慧但言分别所取二取遍计.不说见相也。 (余有多处勘文可知。 )大处已乖.释文尤甚。 如三类识变本指其事.解为能变则属法体.以至因果二变释意纠纷.卒不可解。 (勘下出安慧论文.短长自辨。 )是其辞愈繁而意愈蔽.安所得颂本义乎。 又旁论推徵.是护法说精华所寄。 今以安慧论勘成唯识.大抵释文十同五六.其他异义多在旁论。 如种子.如四分.如三依.如四缘.安慧论不一言.盖皆其後出也。 论以明颂.不得本义.则偏详旁论犹病流漫.况复注疏曼衍其辞者乎。 故治此学应知本.即非明古义不为功也。 安慧论释不繁.坚守家法.如释识变则从中边.释心所则从集论五薀.释三性又从摄论.理解一贯.古义之说其在兹乎。 呜乎.无着世亲之学亦久蔽矣。 唐疏复兴.启迪甚盛.然而有志之士研钻莫入.每望望然去之。 虽不敢菲薄精深.但云繁奥难解耳。 夫以繁难为精深.此学不将愈晦欤。 今谓古疏之说应别为唐人学治之.若明西土论书则必由古义直接得之。 有安慧论启此端绪.是四利也。 兹篇抄译安慧释论.以明本颂为主。 出其训释章句.达意而止.余悉从畧。 颂文对校梵藏翻译.释论多依藏译.(内院树因研究室藏本.安土版。 )以其译意更明畅也。 此皆讲次所出.未暇覆勘.脱误不免.愿识者指正之。 三十唯识释阿闍黎安慧造为使迷谬人法无我者正解人法无我.故剏兹三十唯识论。 此中使解人法无我者.为断烦恼及所知障故。 如是贪等诸烦恼由我见生起故。 人无我对治萨迦耶见.彼断则一切烦恼断。 法无我对治所知障.彼障则断。 使断烦恼及所知障者.为得解脱及一切智故。 诸烦恼障得解脱.故断彼则证解脱。 所知障是诸染污无知.於一切所知中碍彼智转.故断彼则一切所知无着无碍智生.证一切智。 复次.执人法者不能正知唯心.为使解人法无我次第得入一切唯识.故剏兹论。 复次.或执所知如识.亦有实体.或执识如所知,世俗虽有胜义则无.遮兹偏执.故剏兹论。 施设我及法. 各别种类起.具足应言於世间及论议中(有各别种类。)彼皆由识变。 此贯初句。 施设我及施设法.是为施设我法。 言各别种类者.谓有多种。 若我.命者.生者等。 是施设我。 若诸蕴界处.色受想等.是施设法。 两类施设皆以识变为性.非有实体.离识变外无诸我法故。 变谓变异。 若因刹那灭同时.成就与彼不离果性.是为变。 此中由我等分别色等分别摄植习气故.从藏识生起分别现似我等色等。 此中虽无外我外法.而由分别似外.无始时来施设我法而转.譬如翳目见发绳等。 言施设者.谓於彼处施设所无为有。 是故识自性外无诸我法.此等即遍计性.胜义无有。 但为施设所依识变自性不无。 未知识变复有几种.今分别说.故云。 此变又三类.(第一颂)若处施设我法.复有因性果性不同。 此中因变者.谓即藏识中异熟等流习气滋长。 果变者.谓由宿业招引圆满.异熟习气得起.而有余生藏识现行。 又等流习气得起.而有转识染污意及藏识现行。 此中由善不善转识.於藏识中生异熟习气。 由无记(转识)及染污意生等流习气。 又复未知三类是何.今分别说.故云。 异熟与思量. 及於境了别。 彼三类变.所谓异熟.所谓思量.所谓於境了别。 此中善不善业习气成熟力故.引果现行.是为异熟。 又染污意以常时思量为性.是曰思量。 六识各别现似色等境界.是为於境了别。 是等自性是何.以次当说.故云。 此中名藏.识. 异熟.一切种。 (第二颂)云此中者.次前所说三类变中。 云名藏者.谓即名彼藏识.即彼识为异熟变。 彼是一切杂染种子所依为藏。 云藏.云依.异门施设。 复次.此中摄藏一切法为果性.一切法中摄藏此为因性.故名为藏。 了别为识。 於一切界趣生类中.由善不善业成熟为异熟。 一切法种子所依为一切种。 若转识外别有藏识.应说所缘及行相.无所缘行相不成识故。 此虽不无.然不可分别。 所以者何。 藏识内有执受了别.外有行相不断器界了别.两类生起。 此中内执受者.谓爱着遍计性者习气.及所依(身.)俱有诸根名色。 彼为所缘甚微细故。 不可知.执受. 彼及处.了别。 (藏译顺释.作彼执受及处.了别不可知。 )执受何等不可知.又依处了别不可知故.是为藏识执受及处不可知。 此中执受者.谓所执受.亦即我等分别习气及色等法分别习气。 藏识有彼习气故.乃执受我等分别色等分别.故名彼诸分别习气以为执受。 於此受此.不可知故.说彼执受不可知。 处了别者.谓器世间分别。 彼亦难知.又复行相不断而起.故说不可知。 如是此识所缘行相不断而起.入灭尽定时亦成就此故。 由如是说藏识决定是识.必与心所相应.应说此心所是何等.复有几种.又得常时相应否耶。 故云。 常与触.作意. 取.想.思相应。 (第三颂)云常者.谓藏识恒时与彼触作意受想思五遍行法相应。 (颂中)取即是受。 此中触者.由三和合分别诸根变异.是受所依为业。 作意者.令心生起.於所缘持心为业。 受者.领纳自相。 想者.於境取相。 思者.令心造作。 受有三种.乐.苦.不苦不乐。 法有四种.善.不善.有覆无记.无覆无记。 藏识中受上虽已说.未知是三种中何受.又是善不善何等。 了决此义.故云。 於彼是舍受. 彼无覆无记。 云於彼者.贯彼藏识自相。 即彼藏识受是舍性.非乐非苦.此二(受)所缘行相有间断故。 云彼无覆无记者.亦贯藏识。 云无覆者.简别有覆无记故。 云无记者.简别善不善故。 不由意杂染心所覆故说为无覆.是异熟所成故说为无记。 触等亦如是。 如彼藏识是异熟.所缘行相不可分别.常与触等相应.为舍受性.及无覆无记。 如是触等亦复是异熟.所缘行相不可分别.常与自余四法及藏识相应.又舍受性.及无覆无记.皆如藏识。 诸相应法应尔.故说亦如是。 彼藏识流转中恒无异耶.或复不尔。 应说一类无异.故云。 彼流如瀑水。 (第四颂)云彼者.贯上藏识。 流者.因果相续成流。 水聚续流不断.是为瀑水。 如彼水与草木便溺俱流.如是藏译成就福非福不动诸业习气.又摄触作意等法.恒时轮转不断成流。 如是流转何时得舍。 故云。 罗汉位舍彼。 罗汉位谓得尽智无生智。 彼藏识中粗重无余断故.则成舍彼藏识.亦即彼时为阿罗汉。 异熟变已释讫。 今说第二思量变故.云依彼而生起等。 如彼眼等识.眼等为依.色等为缘.则已共知.今染污意依缘未知是何。 决定说彼.故云。 依彼而生起. 缘彼.名为意 识.思量为性。 (第五颂)依彼.彼声贯上藏识。 藏识是彼习气所依.故依彼俱起。 意谓相续而生。 复次.随一界地藏识得异熟时.染污意亦即是彼界地.依藏识而转故.为依彼起。 云缘彼者.即缘藏识。 谓与萨迦耶见等相应.缘彼藏识以为是我故。 (是)名为意(之)识者.依缘藏识之识说名为意.简别转识及与藏识。 次复说彼自相.故云思量为性.是由训释言词说意。 既是识性.应与心所相应.未知何等心所.何时相应。 故云。 与四烦恼俱. 常.有覆无记。 (藏译顺释意译云.与有覆无记.四烦恼常俱。 )心所有二类.烦恼及余.此中简余.故说烦恼。 烦恼又有六.彼非一切相应.故说四。 云俱者.即是相应。 烦恼复有二类.不善及有覆无记.简别不善.故云有覆无记。 有覆识不能与诸不善法相应.彼染污即是覆故。 云常者.谓一切时.乃至有彼即与此等相应。 前说差别未知.故云。 谓我见.我痴. 又我慢.我爱。 (第六颂)於诸取蕴观我是为我见.意谓萨迦耶见。 痴者.无知.於我无知是为我痴。 我慢者.缘我心傲.意谓(七慢中)我慢.我爱者.於我贪着.意谓我贪。 此中迷惑藏识自性.(我痴)则於彼识有我见生。 由此心傲.而为我慢。 由此三故.贪着乐欲我体.是为我贪。 如有颂言.此我痴等诸烦恼.亦如彼意有九地.未知是彼自性相应.或复与余相应。 故云。 随生是.云随生者.谓随所起处。 云是者.随所生何界何地.即惟与彼界地相应.非与其余。 然亦非说唯与四烦烦恼相应.复云。 及余 触等相应。 云及者.总摄之义。 云触等者.谓触作意受想思五遍行法与一切识相应。 此等亦随所生处.即与彼界地相应.非余界地。 复次.言余者.简别诸与本识相应者故.根本识触等无覆无记.此则有覆。 若染污意善染无记等时悉无差别而转.彼则无舍.云何不成不能解脱。 此亦不尔.故云。 罗汉无. 灭尽定中无. 出世道亦无。 (第七颂)罗汉於烦恼无余永断故.无有染污意。 又以灭方便力得灭尽定.亦如方便无彼意起.出定时乃从藏识复生。 出世者.简别世间故.世间道起染污意。 若观无我为我见对治为出世道.彼不能起.由道出时复从藏识而生。 是为第二变。 广释已讫.如是结成。 第二变後应说第三变.故云。 第三於六境. 若能缘者是。 第三者.具足应言识变。 云六者.六种.即色声香味触法自性境。 若能缘(彼境)者.意谓能取及分别。 此复是善不善或无记耶。 故云。 善.不善.俱非。 (第八颂)言俱非.即无记。 (此若)与无贪(Ma-chags-pa)无瞋无痴相应.(Ldan-pa)则善。 与贪瞋痴相应.则不善。 非(Ma-yin-pa)与二相应者.则俱非.意谓非善亦非不善。 ((附记)日人寺本婉雅最近重校藏文三十颂.载於佛教研究七卷三号。 谓颂善不善俱非下原缺一句.应据释补云.非有无贪。 | Ma-chags-par ldan-pa ma-yin-pa | 按原颂单句.系因前文递次而然.本无所缺.安用其补。 且所补云云.随意连缀.勘梵藏两本论文.毫无所据。 又藏译颂皆七言一句.今补乃有八字.亦非程式。 种种乖违.不可置信。 又其本余颂亦谬误多端.不胜指摘。 )彼复何类心所相应.又各有几.故云。 遍行.决定别. 及善心所法. 彼相应.烦恼. 随烦恼.三受。 (第九颂.藏译云.三受彼相应。 )遍行等未知是何.由是显示.故云。 第一是触等。 最初说故.是为第一。 即彼遍行.如前广说.常与触作意等。 彼触为首.故云触等。 此等五法遍行於一切心.故名遍行。 如是於藏识染污意及诸转识.无差别而起。 次及定别.故云。 欲.胜解.念俱. 定.慧.为定别。 於差别中决定.是为定别。 彼等境界皆是有差别性.非是一切。 此中欲者.於所愿事乐欲.勤依为业。 胜解者.於决定事定执如彼.不可移转为业。 念者.於所习事不忘明记.心不散乱为业。 定者.於观察事心集一性.智依为业。 慧即是智.此亦於观察事简择理非理等.离疑为业。 释诸定别已讫。 次复应说善等.故云。 信及与惭.媿.(第十颂) 无贪等三.勤. 轻安.不逸俱. 不害.善。 具足应言此等有十一法。 此中信者.於诸业果谛宝德能等忍可.心净.希求.欲乐所依为业。 惭者.依自及法力故羞畏罪过.善灭恶行所依为业。 媿者.依世间力羞畏罪过.业同惭说。 无贪是贪对治.贪谓遍贪乐着有及有具.彼对治为无贪。 无瞋是瞋对治故.於有情.诸苦及苦依处心能堪忍。 无痴是痴对治.痴谓於诸业果谛宝无知.彼对治为无痴。 此三法皆以恶行不转所依为业。 勤者.怠惰对治.於善策心.此能圆满及成就善品为业。 轻安者.所依恶损对治.身心安适性.由彼力故转依离烦恼尽为业。 不逸俱者.不逸及所俱法。 俱善性故.未显说故.无余善法故.应知(所俱)说舍。 此中不逸是放逸对治.无贪至精进中为不逸.能圆成世出世一切胜善为业。 舍者.心平等性.平静性.及无功用性.一切烦恼随烦恼不起所依为业。 不害者.损害对治.不由杀缚等损有情是为不害.即不损恼为业。 释十一善已讫。 次复说诸烦恼.故云。 烦恼 谓欲贪.瞋.痴.(第十一颂) 及与慢.见.疑。 欲贪及瞋.及痴.故云贪瞋痴。 此中贪者.於诸有及受用果贪着乐欲.一切苦生为业。 瞋者.於诸有情损恼.不安乐住及恶行所依为业。 痴者.於诸苦乐正因果一切无知.杂染生起所依为业。 慢者.一切依萨迦耶见而起.心傲为性.不敬及苦生所依为业。 见者.上虽已释.但此属烦恼见唯彼五种烦恼为自性者.谓萨迦耶见等.世间正见等非此所摄。 释六烦恼已讫。 (藏译论文於此分卷.上第一卷讫.下题後第二卷。 但梵本不分。 )次後释诸随烦恼.故云。 复次忿及恨. 覆.恼.及与嫉. 悭及与謟俱.(第十二颂)诳.憍.及与害. 无惭.媿.惛.掉. 不信及懈怠. 放逸及忘念.(第十三颂)散乱.不正知。 悔眠亦如是. 又寻及与伺. 随惑.二各二。 (第十四颂)此中忿者。 依於现前损恼心怒.割截等所依为业。 (恨等体业文繁.不具出。 )於恶作境心不喜乐.是心所位说名为悔.损害心所依为业。 眠者.不自在转心畧.转谓转於所缘.此是痴分.损害所作所依为业。 寻者.遍寻求意言.是慧及思差别。 遍寻求者.谓起分别「此是何等。」意言者.是意之言.与言相似.即境义言。 伺亦是慧思差别性.各别分别意言.於前所习说为「是此」故.是以亦名心细。 寻伺二者皆以安住不安住所依为业。 云二各二者.二种二各有二.即悔眠二与寻伺二.彼四法皆二类.染与非染。 此中若已作善.心悔未作不善.是染污悔。 反此非染。 (如是眠等皆分别说。 )此中染污悔眠寻伺为随烦恼非是其余。 此中如彼色声等六种能缘.与诸遍行等一切心所随应相应.如是亦与乐苦不.苦不乐三受相应.由乐意不乐意及俱非色声等起故。 又与善不善无记相应。 或作是计.眼识等五同时遇所缘缘.但从藏识生起一识.非二非多.无彼无间缘故.一识不能为多缘故。 此亦不定.若遇一缘则唯起一.遇二及多亦得起多。 故云。 诸五依本识. 随缘而生起. 识或俱或否. 如诸波依水。 (第十五颂)诸五者.谓眼等诸识.又次後诸与意识俱者.藏识是诸五(识)种子所依.能生起彼.又生诸趣能执受故.名根本识。 云随缘者.遇彼彼缘.即彼彼识得生。 起者.成就。 云或俱或否者.谓同时或次第。 云如诸波依水者.依於藏识生诸转识.或俱或否。 如经云.广慧.譬如大河水流.若有一浪生缘现前则一浪起.若二若三若多生缘现前则多浪起.如是广慧.即彼流转藏识为依止故.若眼识等一生缘现前则一眼识起.乃至广说。 (见解深密经)今复当说.彼意识者必与眼等识俱起.或无彼时亦得生起。 故云。 意识生起者. 是常.除无想. 及二种等至. 无心眠.及闷。 (第十六颂)云常者.一切时.意谓与眼等识或俱或否。 但除彼诸违缘无想等。 此中无想者.谓生彼无想诸有情中.心心所法一切皆灭。 二种等至者.无想等至及灭尽等至。 无想等至者.已离第三静虑贪.犹起上贪.出离想作意为先.意识及彼相应诸心所皆灭.是为无想等至。 灭尽等至者.已离无所有贪.以安静想出离作意为先.意识及染污意诸相应皆灭。 此亦如无想说依及位差别。 无心眠者.所依不适覆心故.乃至彼位意识不起.名为无心。 又无心闷者.卒然风痰等不平等为依.意识不起.为无心闷。 除彼等五位.应知意识一切时起。 於彼识变施设我法.此有三类.广释已讫。 彼起我法施设者既识变为性.是我与法离识变外.应皆无有。 今成此义.故云。 即彼识变是 分别.所分别. 彼无故.由此 一切是唯识。 (第十七颂)如次上释三种识变.即是分别。 云分别者.增益义相三界心心所法。 如(中边论)说.虚妄分别者.三界心心法。 由彼藏识等三种分别自性及相应法有所分别.若器.若我.若色声等.彼等体性是无.故说是识变分别.所缘是无故。 谓惟因缘或顺或违而起.此外无有。 广说乃至增益性故.应知识所缘是无。 复欲离增损两边故.说由此一切是唯识。 云由此(第三转声)者.即是此故。 (第五转声)如彼转变自性分别.彼所分别是无.此则无境故.一切是唯识。 一切.谓三界及无为。 唯声.意在遣心外境。 云是者.填颂之辞。 若一切唯识无别作者能作.云何根本识无能作.诸分别得生。 是故说云.一切种子识. 如是如是变. 由展转力故. 彼彼分别生。 (第十八颂.藏译顺释.颠倒第二三句。 )此中成就生一切法功能.是为一切种子。 识者.藏识。 以有识而非一切种故.说一切种子。 又为分别一切种而非识故.复云识言。 如是如是变等者.从前藏识位而有变异.是为变。 如是如是.意说成就彼分别及後生起功能位。 言展转力者.如彼眼等识为熏各自功能而转.则为藏识功能差别之因.即彼藏识变时.又为眼识等因.是为由展转力。 两俱起故.不待外力.亦有彼彼多种分别得生。 此则已说现时藏识如何生起转识.现在既灭.应说未来云何相续。 故云。 诸业习气与 二取习气俱. 前异熟既尽. 彼余异熟生。 (第十九颂)福非福及不动思是为业。 若由彼业.为成未来自体.於藏识中生起功能.是为业习气。 二取者.所取取及能取取。 此中深着离识别有所取自类相续而住.是为所取取。 若复决定取着.由识了知.分别.是为能取取。 前能所取熏习起彼当来二取种子.是为二取习气。 此中由业而有各别异趣自体.由二取习气有自体生时诸俱有法。 如是非独由业习气能生异熟.故说二取习气俱。 言前异熟既尽等者.前所集业异熟既已现行.由余业力.又与二取习气俱.所余异熟即彼藏识又生.离藏识外无别异熟故。 说前异熟尽则遣常边.余异熟生则遣断边。 若此等是唯识者.经说有遍计依他圆成三种自性.云何不与相违。 即於唯识性中安立三性.故亦不违。 此复如何。 故云。 由彼彼分别. 分别彼彼事. 即彼是遍计 自性.彼无有。 (第二十颂)显示内外诸事差别无边分别故.说由彼彼分别。 云分别彼彼事者.即内外事。 在佛法中.此皆遍计自性。 说此因故.云彼无有。 分别境界诸事.由无自体为无。 是以彼事唯是遍计自性.非依因缘自性。 次遍计後当释依他.故云。 依他自性者. 分别.由缘起。 云分别者.此说依他自体。 云由缘起者.是说依他得名所由。 此中分别.即是诸善不善无记各别三界心心所.如前所说.皆依因缘他增上.故为依他。 意谓所生.依於自余诸因缘法而得生故。 释依他讫。 圆成如何。 故云。 成者即於彼. 前者常离性。 (第二十一颂)由不变异.是为圆成。 云於彼者.谓依他性。 云前者者.谓遍计性。 遍计能所取体是无有.於依他中常一切时远离此者.为圆成性。 故此与依他 非异.非不异。 云故此者.依他与遍计常离是为圆成。 此常离性即法性.法性与法不可言异非异。 圆成是依他法性故.应作是观。 若相异者.依他应不能离遍计成空。 若非异者.圆成又不能成清净所缘.依他是杂染自体故。 说如无常等。 具足应言.亦异亦非异。 譬如无常性.苦性.无我性.与无常等非异非不异。 若能取所取是无.依他起有执无执云何分别。 故云。 此不见.彼昧。 (第二十二颂)云此不见者.谓圆成性。 云彼昧者.谓依他性。 圆成性是出世智无分别现观。 言不见者.即未无分别现观。 依他性是由此後得世出世智所取。 故不见圆成.即昧依他。 若依他是实性者.云何经说一切法无自性.不生不灭。 此亦不违。 故云。 依三自性之 三种无自性. 密意故说言. 一切法无性。 (第二十三颂)自性唯三.故说彼数。 各自有其相现.是为自性。 三种无自性者.相无自性.生无自性.及胜义无自性。 一切法者.即遍计依他圆成自体之法。 今说三自性无何种自性.故云。 第一者.由相 无自性.余复 由非自生起. 为余无自性。 (第二十四颂)彼诸法胜义. 彼亦是如性。 第一者.遍计自性。 彼由相无自性.相是分别故。 如说色相有碍.受者领纳等.皆无自体.犹如空华。 云余复者.依他自性。 彼如幻等.由他缘生.故无自性。 又现似如彼。 实不如彼生故.为生无性。 云彼诸法胜义等中.胜谓出世智.彼无上故.彼义亦为胜。 复次.犹如虚空一切一味.无垢不变.法是圆成.说为胜义.如是圆成自性.是依他自体一切法之胜义.为彼法性故.即是胜义无自性.圆成为无性之自性故。 岂唯胜义说圆成耶。 不尔.彼亦是如性。 亦声.表非独说如性.亦应说法界等一切。 一切时皆尔。 即彼如性.异生有学及无学位中一切时皆如彼.由不变异说为如性。 为即彼如性圆成是唯识性.或复有余唯识性耶。 故云。 此即唯识性。 (第二十五颂)由此言说现观。 若此等亦是唯识.彼眼耳等取色声等.心由何起。 故云。 若於唯识性. 识未依住时. 彼二取随眠. 尔时则未遣。 (第二十六颂)复次.前说诸业习气与二取习气俱等.彼遣不遣.其如何等.故今说颂云云。 (按此是另一章句.)若时识未依住於心法性所谓唯识性者.尔时犹缘所取能取。 二取者.所取取及能取取。 彼随眠者.为生未来二取.摄藏於藏识之种子。 乃至瑜伽师心未转依於无二相唯识性.彼时二取习气未遣.意即未断。 此中显示外所得未断故内所得未断.乃作是计.我由眼等取色等。 今复应言.离境有唯心可得.即住於心法性(唯识性)耶。 不尔。 设想唯识性 如是有所得. 随应现安立. 彼未住唯识。 (第二十七颂)复次.为对治慢心惟有所闻即计已住.故颂云云。 此中云唯识性者.遣境.谓无外境。 如是有所得者.意谓能取及能相。 现者.现前。 安立者.即随所闻由意安立。 谓瑜伽师多种所缘中随应取一.如白骨青瘀等。 彼未住唯者.未断识有所得故。 何时则断识能取而住心法性耶。 故云。 若时识所缘 都无得.尔时 住唯识.所取 无故.能取无。 (第二十八颂)若时於言说所缘乃至色声等自性所缘.随一知为识外不可得.一无所着.如是实见不同生盲。 此时识能取亦断而住自心法性。 说此因云.所取无故能取无。 有所取则起能取.无所则无余。 (能取)如是於能所取无分别平等出世智起.二取爱着(即二取取)随眠则断.而於自心法性亦得转依。 若心转依於唯识性时.复如何等.故云。 彼无思无得. 亦出世间智. 彼依复异转. 断二粗重故。 (第二十九颂)彼即无漏界. 不思议.善.坚. 彼乐解脱身. 名大牟尼法。 (第三十颂)此二颂说.依瑜伽道入唯识性.渐次胜进得圆满果。 此中无能取思惟.亦无所取义可得故.说彼无思无得。 无戏论集起分别超出世间故.为出世间智。 彼智後说转依.故云彼依复异转。 依者.藏识一切种。 转者.一切粗重.异熟.及二习气体.转为正受.法身.及无二智体。 彼转依复由断何而得耶。 故说断二粗重故。 所谓二者.烦恼障粗重及所知障粗重。 粗重者.即所依不正受性.亦即二障种子。 又彼转依.有断声闻所有粗重而得者.是曰解脱身。 断菩萨所有粗重而得者.是曰名牟尼法。 由断二种障差别.说转依有上.或无上。 由烦恼障缚声闻.所知障缚菩萨.断是等则得遍知性。 云彼即无漏界者.谓转依自性是无漏及界。 无粗重故.离一切漏.是为无漏。 圣法之因.是为界。 界声.因义。 不思议者.非分别所行境.各别证知.又无喻故。 善者.清净所缘.安乐.及无漏法之自性故。 坚者.常.不灭故.乐者。 常性故。 若无常则苦.此常故乐。 由断烦恼障为诸声闻解脱身。 彼转依相为名大牟尼法身。 若由地.度.及定.断所知障.转依真实.故名大牟尼法身。 不流转.无烦恼.得一切圣财故.名为菩萨法身。 云大牟尼者.觉者成就最胜.为佛世尊.是大牟尼。 (〔附记〕西藏译三十颂本一种.亦胜友等译.亦存安慧之说。 本刊第一辑中.已为重译矣。 但对勘此论引文.乃见其中错误凡有多处。 (藏译中颂本与释论参差者.时常见之。)自宜依释订正.不容异说.今不详举。 )(作者识) 发布时间:2025-06-26 19:01:47 来源:班超文学网 链接:https://www.banceo.com/article/16903.html